珍藏版序言 自《小島經濟學》一書問世以來已有四年之久。四年來,我們始終與讀者保持交流,與他們探討如何運用書中理論來穩定美國及其他國傢持續動盪的經濟,這也是本書寫作的初衷。然而時至今日,我們仍舊覺得自己尚有未盡之言與未盡之責。
本書第一版寫作手法幽默,內容淺顯易懂,有關魚的雙關比喻也算生動,但在品質方麵仍有所欠缺。另外,第一版也有造作之嫌,貌似我們想利用低廉的價格吸引那些對經濟學原理不夠瞭解的讀者,以此獲得龐大的讀者市場。但現在,我們堅信許多忠實的讀者正滿心期待這本書有一個更加細緻完善的新版本,更有許多讀者可能會將本書作為禮物贈人,或者作為展示擺放在咖啡桌上,因此我們由衷地希望能將本書打造成饋贈佳品、閱讀精品。由此,我們決定推齣本書的「珍藏版」。這個版本比第一版內容更豐富,也更翔實。我們對新版的扉頁做瞭美化處理,在書中加入瞭一些新插圖,紙張的品質也提高瞭。在寫作模式上,新版基本延續瞭第一版的故事書形式,因為我們始終覺得這樣的形式與本書的精神最為契閤。上述隻是本書包裝方麵的改進,除此之外,我們還在內容上做瞭許多增補。
本書第一版問世之時,正值美國經濟近乎完全崩潰一年之後。
自那時起,形勢已經有瞭明顯好轉。時至今日,我們不再整天報導低迷的GDP 增長,房地産市場呈現迴暖態勢(一些市場的價格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股票市場不斷創造曆史新高,通貨膨脹貌似又迴到可控範圍內,失業率也在穩步下降。但與此同時,大多數美國人對這些所謂的「經濟復甦」並未特彆有感。
隨著通貨膨脹的加劇,美國傢庭所得中位數在2013年8月的數值比2008年金融海嘯開始前還要低。當時越來越多的人麵臨失業或隻能做兼職工作,然而他們真正想要的是一份全職工作。但那些新齣現的全職工作多是在低薪的零售業或服務業,而非待遇優厚但正日趨減少的中産階層工作。現在的大學畢業生背負著極為沉重的學貸,卻正麵臨著史上最為慘澹的就業前景。
在當下的美國社會,人們旅遊和度假的花費越來越少,大多都拿來買生活必需品(食物與能源)瞭。如今美國馬路上飛馳的汽車,全都是老得不能再老的舊款式;曾經代錶著美國經濟實力的龍頭城市底特律,如今也慘遭破産厄運。這一切,絕非偶然。
我們聽到的總是經濟正在復甦的消息,實際上卻麵臨著令人失望的前景,所聞與現實之間根本就是天壤之彆。這是因為在2008 年金融海嘯之後,為避免承擔更大的損失,聯邦政府開始支齣我們實際並沒有的數兆美元,聯準會也開始實施一項名為「量化寬鬆」(QE)的新政策,這些政策已經成為實體經濟的替代品。
十年前,除瞭在大學經濟係之外,幾乎沒有人聽過「量化寬鬆」這個名詞;時至今日,這一政策已成為經濟增長最重要的推手。眾多投資者與財經新聞工作者近乎癡迷地緊跟聯邦政府政策,就像十四歲的校園女生追隨著她們最愛的男孩樂團(Boy Band)一樣,聯準會主席柏南剋彷彿已變身為加拿大流行音樂小天王小賈斯汀(Justin Bieber)般備受追捧。
然而,量化寬鬆不過是「印鈔票」的一種花俏的委婉說法而已。自2010年起,聯準會憑空印發瞭數兆美元用來購買資産,包括政府支持的債券和抵押貸款債券。這些做法抬高瞭相關市場的價格,降低瞭長期利率。聯準會正利用印鈔機的力量創造一個經濟復甦的假象,但這種創造齣來的經濟和作為其支撐的那些印刷的鈔票一樣都是假象。在這種如履薄冰的健康假象之下,經濟發展甚至比聯準會採取補救措施之前還要慘不忍睹。
舉例來說,在我們準備推齣《小島經濟學》一書的新版本之際,聯準會也在購買每月450 億美元的國債,占據瞭大部分政府所發行的債券,這一舉措使得長期利率保持在較低水準,從而在某種程度上推動瞭經濟發展。聯準會鼓勵公司和個人藉貸,不鼓勵他們儲蓄。極低的利率也是近幾年推動股票市場迅猛發展的主要原因。如果聯準會停止購買債券,利率便會立即飆升,股票會暴跌,看上去健康的經濟也會消失不見。
量化寬鬆政策對房地産行業的復興也有直接的影響。聯準會每月購買4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債券,實際上相當於已經認購瞭房地産市場。但聯準會所購買的抵押貸款,是個人買傢齣於閤理原因根本不願意碰觸的。房價仍然與收入高度相關,大多數買房者沒有足夠的儲蓄來支付钜額的頭期款,但政府的擔保人隻需要支付最低頭期款,再加上有聯準會提供的超低利率,支付相對輕鬆很多。假如沒有這些支持,房地産市場毫無疑問會像2008年金融海嘯時一樣崩潰失衡。
因此,量化寬鬆政策已經成為美國的經濟命脈的說法並不為過,但問題在於,這項政策誘惑性極大,最終會毒發不治。我們實現瞭基於量化寬鬆政策的人為經濟復甦,這種復甦也隻能與該政策同生共滅,並不能為真正的經濟復甦奠定基礎。
目前,主流經濟學傢都在討論,在不損害經濟發展的前提下,聯準會會在何時、以怎樣的方式摒棄量化寬鬆政策(即所謂的「退場策略」)。盡管多數人承認實施「退場策略」會遇到重重阻力,但他們仍然相信手段高明的執行者會以極其靈敏精確的方式完成這項任務。這就好比一個古老的戲法:將桌布從一張擺滿東西的桌子上猛地抽走,桌上的瓷器卻紋風不動。但這還不是聯準會要錶演的戲法,實際上聯準會要抽走的不是桌布,而是桌子本身。他們希望既能撤走桌子,又不讓那張桌布和那些餐具掉落地上。
這就是我們認為當前經濟已經陷入睏境的理由,我們癡迷於量化寬鬆政策,卻並不瞭解它,而經濟學傢期待的量化寬鬆「退場策略」則永遠也不會齣爐。這是一條不歸路,隻會帶來更為嚴重的經濟問題。
鑒於這些新情況的齣現,《小島經濟學》珍藏版增加瞭兩個新章節——第17章和第18章——旨在揭祕量化寬鬆政策(以及歐洲債務危機的進展)。另外,我們還對全書做瞭幾處編輯,同時增加瞭部分內容。我們希望新增的內容會使本書與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世界更加緊密地聯係。
希望你們喜歡本書,並與那些需要迴歸理性的朋友們分享。
彼得‧希夫與安德魯‧希夫
2013 年 9 月
序言 在過去大約一個世紀的時間裏,很多研究成果嚮人類展現瞭科技進步的巨大成就,幾乎涵蓋所有研究領域—隻有一個領域除外。
憑藉數學和物理這兩大武器,科學傢們將一艘太空船發射到距地球數億公裏之外的土星的一顆衛星上。而「慘澹經營」 的經濟學界卻找不到一個類似的成就。
如果美國太空總署的工程師們具有與我們那些頂級經濟學傢相同的預測能力,「伽利略號」探測器的結局也許會截然不同,不但衛星會脫離其軌道,而且火箭在升空過程中轉而嚮下俯衝的可能性極大,甚至有可能衝破地殼,進到岩漿層去。
2007 年,當世界聚焦幾十年來最大的一次經濟災難時,絕大多數經濟學傢並沒有意識到棘手的問題已顯露端倪。此後三年裏經濟一片混亂,經濟學傢們拿齣的補救方案令大多數人瞠目:為瞭解決債務危機,我們必須負債更多;為瞭經濟繁榮,我們必須花錢消費。過去他們缺乏遠見,而今他們的解決方案又如此違背常識,究其原因,是因為幾乎沒有經濟學傢明白他們的學科如何發揮作用。
凱因斯創造瞭許多被普遍接受的理論,其中就包括上述那些荒謬的建議。凱因斯是 20 世紀早期非常有頭腦的英國學者,但他卻提齣瞭一些非常愚蠢的理論來分析經濟增長的原因。從根本上說,凱因斯隻不過是玩瞭一個聰明的把戲而已,他把一件簡單的事情搞得極其復雜。
在凱因斯的時代,物理學傢們首次提齣瞭量子力學的概念。量子力學是研究微觀粒子運動規律的物理學分支學科,它認為宇宙是受兩套截然不同的物理規則製約的:一套規則對極小的粒子産生作用,如質子和電子;另一套則對其他所有事物産生作用。也許是覺得經濟學理論太枯燥,需要加點兒新鮮手法,於是凱因斯提齣瞭一個類似量子力學的經濟學研究視角,創造瞭兩套經濟規律,一套作用於個體層麵(與個人及傢庭生活相關),另一套作用於總體層麵(與國傢和政府相關)。
凱因斯的理論提齣時,適逢全球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經濟繁榮期即將結束。從經濟角度來講,19 世紀與 20 世紀早期西方世界的産能增長與生活水準都是空前的,而此次經濟繁榮的中心就是實行自由資本主義的美國;美國的獨特之處就在於維護個體權利、限製政府權力。
自由市場資本主義的本質就是權力分散,對全球大部分地區既有的僵化權力結構帶來瞭威脅。此外,資本主義的擴張導緻明顯的貧富兩極分化,促使一些社會學傢和進步人士開始尋求他們眼中的公平正義,以取代自由市場資本主義體製。在這樣的背景下,凱因斯在看似不公平的市場經濟中引入現代科學的概念,這種做法無意中迎閤瞭國傢權力中心和社會理想主義者的心態,使他們相信經濟活動的確需要凱因斯式的規劃思路。
凱因斯的核心觀點是,在經濟不景氣時,政府可以通過擴大貨幣供給和財政赤字以緩和自由市場的波動。
20 世紀二、三十年代,凱因斯的追隨者(即凱因斯主義者)們嶄露頭角,與支持路德維希.馮.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等經濟學傢觀點的奧地利經濟學派産生瞭衝突。奧地利學派認為,經濟衰退是經濟繁榮期所做齣的錯誤決定的必要補償,經濟迅猛發展過後必然會有一個相應的衰退期;他們認為經濟繁榮的首要原因是政府利用低利率「刺激」經濟,嚮企業界發齣瞭錯誤的信號。
因此,凱因斯主義者力圖緩解經濟蕭條,而奧地利學派則尋求避免虛假繁榮的途徑。在兩者隨後的經濟理論論戰中,凱因斯主義者有一個關鍵優勢。
凱因斯主義使人們以為可以拿齣解決經濟危機的無痛方案,因此立刻受到政治傢們的追捧。凱因斯宣導的各項政策承諾提高就業率,在稅收不增加、政府服務不減少的前提下推動經濟發展,這些政策與那些無須節食、無須運動的神奇減肥計畫一樣具有魔力。盡管這些願望不閤常理,但卻令人頗感慰藉,因此成瞭競選活動中慣用的手法。
凱因斯主義允許政府擺齣一副有能力提高人們生活水準的模樣,隻要印鈔機開動起來,什麼都可以做到。因為具有親政府的傾嚮,凱因斯主義者們比奧地利學派學者更有可能接受政府的任命。那些培養齣多位金融大臣和財政部長的大學聲望明顯高於沒有這些成就的大學,各大學經濟係也不可避免地青睞那些支持凱因斯主義的教授,而奧地利學派則不斷受到排擠。
同樣的,那些大型金融機構和眾多經濟學傢效力的大雇主也都對凱因斯的主張青睞有加。大銀行和投資公司利用凱因斯主義者創造的低息貸款和寬鬆貨幣政策等經濟條件,賺得盆滿鉢滿。另外,凱因斯主義者認為政府政策應當鼓勵投資,此一理念也幫助金融公司把手伸進瞭很多頭腦發熱的投資者的口袋,因此這些金融公司更傾嚮於雇用那些支持凱因斯主義的經濟學傢。
與呆闆守舊的競爭對手相比,凱因斯主義者有著明顯的優勢。於是,一個自我實現、相互吹捧的社會很快催生瞭一大批熱衷於凱因斯主義原則的頂級經濟學傢。
這些經濟學傢將凱因斯政策奉為真理,認為是它結束瞭經濟大蕭條的局麵;他們當中很多人認為,如果沒有政府推齣的刺激政策(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必需的軍費),我們永遠也無法從經濟衰退的絕境中恢復元氣。事實上,此次大蕭條是現代曆史上曆時最長、程度最嚴重的一次經濟衰退,凱因斯政策在這次經濟衰退中首次得到瞭全麵而充分的運用。至於這些政府乾預措施究竟是不是經濟蕭條得到遏製的原因,這個問題至今為止仍然充滿爭議,但是所有正統的「經濟學傢」都認為這種爭論沒有什麼價值。
如果我們允許凱因斯主義者們牢牢控製著多個經濟部門、金融部門以及投資銀行,那跟我們委託占星師而不是天文學傢測量天體的運行速度是一樣的。(是的,衛星曾經撞擊過小行星,但那隻是一次不期然的偶遇,是一次美麗的意外!)
這種情形讓人哭笑不得的地方在於,無論經濟學傢們多少次徹底搞砸瞭自己的任務,無論有多少支火箭還沒有離開發射颱就爆炸瞭,這些責任重大的人物沒有一個質疑過自己處理問題的方式。
一般人慢慢明白瞭,其實這些經濟學傢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但大多數人還是想當然地認為經濟領域的確太大瞭,並且充滿風險,毫無邏輯可循,即便是教育程度最高的人也不可能擁有預知一切的能力。
但是,如果我告訴你凱因斯主義者們所推崇的經濟二元性根本就不存在,會如何呢?如果經濟學比他們所說的簡單得多,又會如何?如果對母鵝有益的東西對公鵝也一樣,會怎麼樣?如果一個傢庭乃至一個國傢不可能靠花錢實現繁榮,又會怎麼樣?
很多人熟知我曾對 2008 年的經濟衰退做過精準的預言,他們認為我的智慧決定瞭我的遠見。我可以嚮你保證,大多數經濟學傢連自己身邊的資産泡沫都看不到,而我並不比他們聰明。我具備的是對經濟學基本原則全麵而深刻的理解。
我的確具有這個優勢,在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父親就為我準備瞭一個簡單的工具包,裏麵的工具可以幫助我認清經濟的真實麵目。這些工具以故事、寓言以及思考實驗的形式齣現,本書就是以其中一個故事為基礎展開的。
我的父親艾爾文.希夫(Irwin Schiff)擁有一定的知名度,他與反對聯邦所得稅的全美運動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他堅定認為所得稅的強製實施違反瞭美國憲法中與稅收相關的三項條款、第十六次憲法修正案以及稅收法律的有關規定,並在超過35年的時間裏持續不斷地反對美國國稅局的做法。他曾經就這個主題寫過很多書,也曾在法庭上公開挑戰聯邦政府。他為這些舉動付齣瞭沉重的代價,直到86 歲高齡時還被關押在聯邦監獄中。
但是在將自己的關注點轉嚮稅收之前,艾爾文.希夫已經是一位頗有名氣的經濟學傢瞭。
艾爾文.希夫於1928 年齣生於康乃狄剋州紐哈芬市一個下層中産移民傢庭,是傢中的第八個孩子。他的父親是一名工會會員, 整個大傢庭都是「羅斯福新政」的狂熱支持者。1946 年,歐文進入康乃狄剋大學學習經濟學;以他的傢庭背景和性格,沒有人相信他會摒棄居於統治地位的正統經濟學觀念,轉而堅決支持過時的奧地利學派的觀點——但是他卻實實在在這樣做瞭。
艾爾文總是有獨到的想法,加上對自己充滿信心,他總感覺自己所學的東西與現實生活有些脫節。他深入研究瞭所有經濟理論,廣泛涉獵瞭亨利.赫茲利特(Henry Hazlitt)與亨利.格雷迪.韋弗(Henry Grady Weaver)等自由思想傢的著作。盡管艾爾文的轉變是循序漸進的( 經曆瞭1950年代整整10年的時間),但他最終成為健全貨幣、有限政府、低稅收和個人責任的狂熱信仰者。1964 年,艾爾文滿腔熱情地支持貝利.高華德(Barry Goldwater)競選美國總統。
在 1944 年的布列敦森林會議上,美國說服瞭全球很多國傢支持美元取代黃金的做法。由於美國保證35 美元兌換1 盎司黃金,這個計畫得到瞭廣泛贊同,美國也因此擁有瞭世界上80% 的黃金。然而,聯準會中信奉凱因斯主義的貨幣管理者造成長達四十年的通貨膨脹導緻與美元直接掛鈎的黃金價格嚴重下跌,這種錯位的現象造成瞭眾所周知的「黃金外流」。1965年由法國帶頭,許多國傢紛紛以美國聯邦儲備券(即美元)兌換黃金,並以1932年的黃金價格從美國手裏買走瞭大量黃金,使得美國的黃金儲備迅速減少。
1968年,詹森總統的幾位經濟顧問聲稱那次黃金外流並非由低價齣售的誘惑力所緻,而是因為外國政府擔心美國的黃金儲備不足,無法支持本國所持有的流通貨幣,也無法與外幣進行兌換。為解決這個令人焦慮的問題,詹森總統的眾多金融專傢紛紛獻計,建議將法定用於支持本國美元的25%黃金儲備轉為外國美元持有者的備用儲備,他們認為這項額外的保護措施將會安撫外國政府,阻止黃金的繼續外流。當時的艾爾文隻是康乃狄剋州紐哈芬市的一個年輕生意人,他對政府這種做法十分不解,覺得他們的觀點非常荒唐。
艾爾文給德州參議員約翰.托爾(John Tower)寫瞭一封信,托爾當時是黃金問題評估委員會的成員。艾爾文在信中說,美國政府麵臨兩種選擇:要麼強行摧毀現行的價格結構,將金價恢復到1932年的水準;要麼調高金價,與1968年持平。換句話說,要調整凱因斯主義導緻的長達四十年的通貨膨脹,美國政府必須做齣選擇,要麼緊縮通貨,要麼讓美元貶值。
盡管艾爾文認為通貨緊縮或許是重振美國經濟最有效的做法,因為通貨緊縮可以使美元恢復購買力,但他覺得經濟學傢們錯誤地將價格下滑當作災難,而政府天生具有通貨膨脹的偏好(本書將對此進行論述)。齣於這些考慮,他認為當權者至少要承認此前的經濟下滑,並且降低美元對黃金的價值。在這樣一個方案中,艾爾文覺得黃金的價格必須達到每盎司105美元。
艾爾文還擔心另外一種可能性更大也更危險的選擇:政府不作為(其實這也正是政府的選擇)。當時的選擇是,究竟是麵對現實解決問題,還是將問題留給下一代人;當權者選擇瞭將問題留給下一代人,而我們就是那下一代人。
托爾對艾爾文論證問題的基本邏輯印象深刻,他邀請艾爾文為黃金問題評估委員會全體委員做報告。在這次聽證會上,來自聯準會、美國財政部以及國會的高級貨幣專傢們都證實,與黃金脫鈎將會增強美元的購買力、降低金價,引領美國進入一個繁榮發展的階段。
在其證詞中,艾爾文卻堅持認為美元與黃金脫鈎會導緻金價飛漲。更重要的是,他還警告說,一種沒有任何內在價值的貨幣會導緻大規模通貨膨脹以及無法持續的政府負債。但在當時,這種少數派的意見完全被忽視瞭,美國政府取消瞭金本位製。
與經濟學傢們的預期相反,額外的儲備未能阻止黃金的外流。最終,美國總統尼剋森於1971年徹底切斷瞭美元與黃金的聯係,從此以後,全球經濟體係完全建立在沒有任何價值的美元之上,接下來的10年裏,美國經曆瞭史上最嚴重的通貨膨脹,黃金價格直逼每盎司800美元的天價。
1972年,艾爾文在其著作中展開瞭對凱因斯主義經濟學的首次全力攻擊。在書中,他指齣凱因斯經濟學將美國引嚮瞭一條不可持續的經濟發展之路。這本名為《The Biggest Con: How the Government Is Fleecing You》(直譯:最大的騙局:政府是怎樣欺騙你的)的著作贏得瞭廣泛的贊譽,銷量也相當可觀。書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其中有一個故事講的是三個人在一座小島上徒手捕魚的事。
這個故事是艾爾文在一次全傢開車齣遊時為瞭消磨時間講的。當時堵車,他想給兩個年少的兒子講點兒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任何男孩都會對此感興趣)。為瞭讓兩個兒子開心,他總會講些有意思的故事,而這次講的就是「魚的故事」。
這個故事構成瞭《最大的騙局》書中其中一章的主要內容。大約8年之後,由於眾多讀者反映非常喜歡他寫的故事,艾ˇ爾文決定將這本書改版為有插圖的書,書名為《How an Economy Grows and Why It Doesn’t》(直譯:經濟增長模式與停滯的原因)。這本書於1979年首次發行,受到瞭奧地利學派追隨者的狂熱追捧。
30年後,我看著美國經濟垂死掙紮,看著美國政府不斷重復和加深過去的錯誤,此時,我的弟弟和我覺得要為新一代修改並更新「魚的故事」,現在正是最佳時機。
當然,現在人們最需要的是瞭解經濟的真實情況,而這個故事是我們所知道的最佳工具,它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瞭解是什麼在推動經濟的運行。
我們這個版本的故事在很多方麵比我們的父親艾爾文30年前的那個版本更富有雄心,我們的視野更寬;為使故事與曆史脈絡銜接自然,我們付齣瞭更大的努力。事實上,我們的故事應該說是在父親那個故事基礎上的即興發揮。
聽到經濟學傢們喋喋不休地談論與現實生活看似毫無關聯的概念時,有些人會不知所雲,我們希望這本書能夠吸引這些讀者。我們打算證明凱因斯主張的經濟模式(政府相信沒有價值的貨幣可以作為有效的經濟潤滑劑,並不加證實地採納瞭這個模式)是錯誤的,而且是危險的。
可惜,所有的經濟學傢都忘記瞭他們正戴著玫瑰色眼鏡。當你摘下他們的眼鏡時,就會清晰地看到我們的國傢正麵臨著很多嚴重的問題,而我們非但沒有使形勢好轉,反而使它變得更加糟糕。幸運的是,如果我們重新理清思路,我們至少還有機會努力解決這些問題。
本書的主題非常嚴肅,但在這個壓力巨大的時代,我們選擇瞭一種幽默的方法闡釋這個主題——這也是我們的父親歐艾爾文的願望。
彼得.希夫 2010年
推薦序
如何透過經濟學改善自己的財務?
市場先生/《商業週刊》財富網專欄作傢
經濟學的基本假設是人們需求與慾望沒有窮盡,因此必然資源匱乏,在這個情況下資源如何做齣理性的分配?我們能否從中找到分配的依據,以及預見做齣各種決策時會有什麼後果?
經濟學對個人的意義是什麼?
有趣的是,經濟學傢在看事情,隻關心整體是否有改善,而不在乎個體的好壞,而且經濟學傢或政客也不承擔這些後果,真正承擔後果的是你和我。
看完這本書,如果把焦點隻放在看懂經濟學那其實很可惜,理解經濟學不是為瞭考試、我們也不是經濟學傢,我們真正關心的是怎麼改善自己的財務與生活品質,那應該怎麼做呢?
經濟學如何改善個人的財務狀況?
從書中小島經濟的演進,其實從中可以發現2個關鍵:
1. 滿足生活必需條件後,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創造資本
在書中的原始人是忍受著飢餓,纔擠齣額外的時間創造齣生産工具,就如同我們透過儲蓄、運用下班時間,纍積齣讓自己有更大生産力的資本。
並不是什麼東西都可以當成資本,必須是能提升生産效率的東西纔稱作資本。有趣的是,許多人認為緻富的關鍵是買房,從這個觀點來看,作者認為房地産並不是一種資本,因為買房並不會讓這個社會整體的産齣增加。同樣道理,如果把下班時間和儲蓄花在娛樂、奢侈品,就等於彆人都在用漁網捕魚,而你還在用手抓魚一樣。
2. 看懂經濟環境變化,避免受環境傷害,並且設法從中受益:
觀察小島的經濟發展,我們會發現外在環境的變化,很可能會影響到個人的生活品質,例如:當聯準會不斷地以低利率增加債務、發行新的鈔票,將會造成通貨膨脹,讓手上的貨幣貶值、儲蓄的購買力降低。如果你能理解這項經濟訊息的意義,就會知道應該盡快把現金和儲蓄盡量換成資本或不易貶值的資産。
目前颱灣的通貨膨脹大約落在2%左右,這數字看起來很低,但實際上影響很大。如果你的財務規劃策略是50歲時存1000萬等退休,但到65歲退休時這筆錢實際購買力隻剩下738萬。
最後,這是一本小學生也能看懂的基礎經濟學,預祝你能從中能找到改變自己財務的關鍵!
編輯手記
請翻開故事第一頁,登上三人小島瞧瞧!
接下這本書的編輯工作,對我來說是用全新視角重新看待經濟學的學習之旅。雖然我有颱大農經係的背景,但迴想起求學時期修習經濟學原理、個經、總經的經驗,許多理論與模型對我來說總覺得不是那麼好懂,相關案例也不是那麼貼近真實生活。畢業後,偶爾在書店看到經濟學入門書籍,受到聳動的書名吸引,總會拿起來翻翻看,想要重新連結久未接觸的經濟領域,隻可惜讓人想一直看下去的書卻不多(多半是買瞭就擱在架上)。
直到因工作機緣遇到這本《小島經濟學》,讓我越看越有興趣,原因是作者利用說寓言故事的方式,縮小世界尺度,將真實世界經濟發展的起源簡化為一座小島上的三個人,從徒手捕魚餵飽肚子開始,接著有人發現可以編織漁網增加生産效率,到發明巨型捕魚器,人們的時間從勉強求生存當中解放齣來,開始有更多時間製作彆的商品來提升生活品質;在發現其他小島有各自擅長製作的物品可以交換後,經濟開始朝嚮跨島貿易發展……隨著經濟不斷發展,貨幣、基金、信貸、房貸一一齣現,故事一步一步開展,讓人不知不覺就繼續看下去。
讓我拍案叫絕的是書中對歐債危機、2008年金融海嘯及聯準會後續一係列QE救市措施的精闢分析與批判,讓我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因為老實說,個人過去尚未涉足股票、基金等投資理財方式,對這些經濟重大事件的瞭解僅止於新聞裏的報導,不太會去深入研究那「看似復雜」的成因。近日中美貿易大戰火熱開打,書中也以美索尼亞國與中島帝國做為影射,說明兩國之間矛盾衝突的成因。
當然,經濟學不是看完一本書就能懂那麼簡單,但看完這本書後會發覺有些原理其實也並不復雜。這本書運用淺顯易懂的故事和插畫,巧妙代入真實世界的國傢、組織、人物和事件(每章節末還有「現實連結」單元,將現實與故事相互應證),看完之後對於世界經濟為何發展成今天這個局麵就能大概抓到一些脈絡瞭。我想,對於許多人來說,這會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先用看故事的心情進來,看著看著被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牽引,開始對經濟是如何推動著這個世界運轉感到興趣,或許就更有動機和意願進一步去研究書中提到的概念和事件,甚至延伸觸角去瞭解其他派彆的經濟理論和應用。
現在,請翻開故事的第一頁,登上三個人的小島瞧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