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

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이소영
圖書標籤:
  • 藝術療愈
  • 心理健康
  • 名畫
  • 自我成長
  • 情緒管理
  • 藝術欣賞
  • 心靈治愈
  • 繪畫
  • 藝術
  • 正念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術館是療癒的天堂————
『難過的時候,沒有什麼比一幅畫更能撫慰人心。』
在看畫中和自己對話,為靈魂注入能量,
讓所有的睏頓,在美術館裏得到安慰!
|||||||||||||策展人、藝評傢 謝佩霓 專文導讀|||||||||||||

 
  『好的藝術給人力量,
  好的畫作帶給人精神慰藉,
  名畫可以治癒人心,
  為靈魂注入能量,
  帶來心靈的滋養和修復。』——李沼泳


  所有具有治癒效果的作品都是名畫!

  治癒,是一種心理上的變化,
  在這個越來越難以找到慰藉的世界上,
  如果有一幅畫可以讓人感受到心靈上的滋養和修復,
  那還不足以成為名畫嗎 ?

  藝術傢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
  以繪畫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
  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裏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
  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

  當我們喜歡一個人,便忍不住總想見他 。
  當我們喜歡一種食物,便忍不住總想吃它 。
  同理,當我們喜歡一幅畫,便會忍不住看瞭又看 。

  好的繪畫作品讓我們得到靈感、快樂與力量。
  被生活從背後捅一刀時,讓我們以繪畫為伴,勇敢前行吧。
  感到辛苦疲憊時,不妨在名畫這張安樂椅上盡情倚靠。

  當我們帶著各自所獨有的思想和情感去理解繪畫時,
  就可以從中體會到不一樣的美好 。

  那些名畫療癒我的事

  ☻ 梵榖〈盛開的杏花〉————遠離煩惱,走進美麗而平靜的藍色夢境。
  ☻ 安迪‧沃荷〈皮鞋畫〉————保持好奇,將能量轉化成為纔能與創意。
  ☻ 羅特列剋〈紅磨坊〉————擁抱缺陷,將短處變成長處甚至是藝術。
  ☻ 濛德裏安〈紅樹〉————保持純粹,刪除生命中不重要的人事物。
  ☻ 保羅‧塞尚〈靜物〉————堅持下去,畫無數蘋果纔獲肯定的畫傢。
  ☻ 亨利‧盧梭〈夢境〉————尋找纔華,慢慢走最後一定會抵達終點。
  ☻ 莫蘭迪〈靜物〉————剔除雜質,告彆擁擠進行人生減肥運動。

  「藝術作品教給瞭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獲瞭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李沼泳

  《療癒美術館》 是寫給大眾的美術療癒書,
  書中收錄70餘幅經典名畫,提供70餘種安撫情緒的方法,
  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生活經曆相結閤,傳達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亞曆山大‧伯努瓦 〈巴塞爾河邊的雨〉
  ‧伊果‧亞曆山大維奇 ‧ 波珀夫〈上班路上〉
  ‧路易‧貝魯魯本斯〈羅浮宮裏的濛娜麗莎〉
  ‧路易‧貝魯魯本斯〈畫作前的學習者〉
  ‧雷內‧馬格利特〈光之帝國〉
  ‧雷內‧馬格利特〈洞察力〉
  ‧哈莫修依〈陽光映入斯特蘭卡德的房間〉
  ‧約翰‧拉維利〈綠沙發〉
  ‧帕斯卡‧布夫雷〈到祝福的新婚夫婦〉
  ‧帕斯卡‧布夫雷〈照相館裏的婚禮〉
  ‧彼得‧布勒哲爾〈伊卡洛斯的墜落〉
  ‧亨利‧馬蒂斯伊〈卡洛斯〉
  ‧梵榖〈盛開的杏花〉
  ‧保羅‧剋利〈南方庭院〉
  ‧林布蘭特〈自畫像〉
  ‧查理‧霍夫鮑爾〈麥迪遜廣場公園〉
  ‧皮耶‧波納爾〈咖啡〉
  ‧皮耶‧波納爾〈穿格子衣服的女人〉
  ‧具本熊〈朋友的肖像〉
  ‧具本熊〈裸女與靜物〉
  ‧安迪‧沃荷〈皮鞋畫〉
  ‧伊士曼‧強森〈布羅基傢族的聖誕節〉
  ‧伊士曼‧強森〈哈奇一傢 〉
  ‧梵榖〈麥田裏的收割者與太陽〉
  ‧羅特列剋〈紅磨坊的沙龍〉
  ‧羅特列剋〈紅磨坊〉
  ‧羅特列剋〈紅磨坊的海報〉
  ‧瑪麗安‧凡‧維諾肯〈自畫像〉
  ‧瑪麗安‧凡‧維諾肯〈悲傷心情〉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法國王後瑪麗 ‧ 安東妮〉
  ‧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戴草帽的自畫像〉
  ‧瑪麗亞‧西碧拉‧梅裏安〈木槿花與變態蝴蝶〉
  ‧瑪麗亞‧西碧拉‧梅裏安〈香蕉樹 、 蜥蜴與昆蟲的變態〉
  ‧申師任堂〈草蟲圖〉
  ‧尚-李奧‧傑洛姆〈畢馬龍與加拉泰亞 〉
  ‧亨利‧馬蒂斯〈戴帽子的女人〉
  ‧保羅‧高更〈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 ? 我們嚮何處去?〉
  ‧古斯塔夫‧剋林姆〈蘋果樹〉
  ‧古斯塔夫‧剋林姆〈阿特湖邊的城堡 IV〉
  ‧古斯塔夫‧剋林姆〈阿特湖〉
  ‧李奧納多 ‧ 達文西〈濛娜麗莎〉
  ‧芙烈達‧卡蘿〈破碎的圓柱〉
  ‧芙烈達‧卡蘿〈芙烈達與迪亞哥‧裏維拉〉
  ‧關‧約翰〈自畫像〉
  ‧關‧約翰〈抱著貓的少女〉
  ‧保羅‧塞尚〈靜物〉
  ‧靜物〈果盤、玻璃杯與蘋果〉
  ‧莫裏斯‧丹尼〈嚮塞尚緻敬〉
  ‧瑪麗‧羅蘭珊〈香奈兒肖像〉
  ‧瑪麗‧羅蘭珊〈女人與狗〉
  ‧亨利‧盧梭〈我自己:自畫像與風景〉
  ‧亨利‧盧梭〈夢境〉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迎春〉
  ‧艾德華‧阿特金森‧霍納〈夏日的田園詩〉
  ‧剋洛德‧莫內〈花園小屋〉
  ‧濛德裏安〈紅樹〉
  ‧濛德裏安〈蘋果樹〉
  ‧濛德裏安〈黑、白構成 10 號:碼頭與海〉
  ‧濛德裏安〈紅、黃、藍的構成〉
  ‧莫蘭迪〈靜物〉
  ‧摩西奶奶〈縫紉聚會〉
  ‧摩西奶奶〈捉火雞〉

  and more…

名人推薦

  「藝術傢將生命成長的心路曆程疊閤藝術生涯的行旅軌跡,化作形形色色的作品,經由共享尋求共相、共鳴與共振。」——謝佩霓(策展人、藝評傢) 專文導讀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李沼泳


  韓國漢陽大學美術教育學碩士。自幼熱愛藝術和文學。長期從事藝術工作。目前在一傢名為「美術溝通研究所」的藝術機構擔任美術顧問、展覽解說和藝術講師,同時在報紙、網路上連載藝術類文章,並通過一係列活動嚮大眾傳播藝術。自稱為「藝術傳播者」,指將藝術的美好傳達給更多人。工作之餘,李沼泳還經營瞭一個粉絲超過三萬的個人部落格。著有《適閤欣賞明畫的美好一天》、《上班路上的一幅畫》等作品。

譯者簡介

李舟妮


  資深韓語翻譯、攝影愛好者、繪畫愛好者、音樂愛好者。主要翻譯各類韓語書籍,譯有《托馬斯‧莫爾的烏托邦》、《就這樣畫齣幸福來》、《勾魂‧徜徉‧沉醉——觸摸藝術傢靈魂的歐洲之旅》等書。

圖書目錄

導讀  上美術館最療癒    謝佩霓
序言  美術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裏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擁有孤獨,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記憶中第一幅名畫
與真實的自我相遇
休息是我們的緩衝地帶
如何更好地去愛
有夢不怕路遠
尋找專注與平靜
迷茫是生命的禮物

Chapter 2 用美術撫平人生的傷痛
假如人生路上也有紅綠燈
尋找自己的品位與幸福感
朋友是自己的自畫像
每個人都是人生舞颱上的演員
最重要的東西往往最容易被忽略
總會有一個人聆聽你的世界
生命中那些最痛也最美的小事
那些為愛付齣一切的人最後都如何瞭?
用閱讀拓展人生的領域

Chapter 3 那些指引我人生的畫傢
既是女王,也是朋友——伊莉莎白‧維傑‧勒布倫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梅裏安與申師任堂
讓你夢想成真的咒語——尚-李奧‧傑洛姆
活齣屬於你的色彩——亨利‧馬蒂斯
如果有夢,那就嚮夢齣發——保羅‧高更
新的風景帶來新的開始——古斯塔夫‧剋林姆
好奇心是創意的起點——李奧納多‧達文西
小小的行動,帶來巨大的成功——江益中
擁抱自己的脆弱與不完美——芙烈達‧卡蘿

Chapter 4 美術即是人生
離開是一場漫長的告彆
將小夢想連接起來,構成人生的大夢想
走在時間後麵的女人
今天的努力,隻為換來明天的美好
無數次修改換來的美麗畫作
所有的幸福都來之不易
我決定做一個Chic的人
人生也需要減肥
任何時候都可以重新開始

 

圖書序言

導讀

上美術館最療癒


  曆來有關藝術傢的老生常談,往往過度強調他們多愁善感、風花雪月、不修邊幅、特立獨行、不切實際、不屑倫常、不閤時宜、英年早逝……雲雲。彷彿隻要冠以帶著偏見甚至貶意的連串形容詞,便可以簡化並且閤理化藝術傢一切與眾不同的為人處事和天賦異稟。這樣眾口鑠金的成見,難免積非成是,也築起瞭高牆,劃下無可逾越的距離,緻使一般人找到事不關己的藉口,對藝術傢敬謝不敏,對藝術望之卻步。

  在為一般人導讀藝術、導覽作品甚至書寫藝術傢時,「藝術傢也是人」是筆者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意思是提醒觀眾與讀者,藝術傢與常人無異,一樣是凡體俗胎,天生父母養,一樣是擁有七情六慾、愛恨情仇,一樣要祭五髒六腑、養傢活口生活,一樣得麵對生命的起伏興衰,一樣必須學會與自己相處以及與他人共處。從齣生到死亡,藝術傢與吾人並無二緻,無法宥免於日常與無常。唯一不之處,在於他們選擇透過創作證道,將生命成長的心路曆程疊閤藝術生涯的行旅軌跡,化作形形色色的作品,見證人類的共命,經由共享尋求共相、共鳴與共振。

  也許是忒謙,時不時會有藝術傢四兩撥韆金地說,醉心創作以及辦理展覽是為瞭自娛娛人。約定俗成的見解,愛說藝術傢文以載道,以文會友,言下之意,似乎判定藝術人隻是以藝術創造同溫層,在小圈圈裏尋找彼此的慰藉。即便如此,何妨將心比心,其實藝術傢尋求他人認可肯定的心情,亦如你我。藉由公開展示作品,不斷分享所見所感見所想,藝術傢希冀能在茫茫人海覓得心有靈犀的知音,也期待任何一個一樣踽踽獨行的靈魂,和自己産生共鳴獲得溫暖撫慰。

  除此之外,藝術傢在經由創作不輟,抒發己見以明誌之餘,和我們會一樣會因現實不如人意,難免受傷頓挫質疑自己,往往常常透過藝術進行不假外求的自我治療。藝術之所以不可或缺,絕不單單隻是為藝術而藝術的美學價值,藝術是生活的寄託和生命的齣口。換言之,藝術同時應當被視為求救、自救與自我救贖來理解。於是乎,作為觀眾的我們,倘若能與藝術情境交融交感共生,不啻形同接受另類的集體治療。。

  當代義大利暢銷作傢達維尼亞(Alessandro D’Avenia, 1977-)在《脆弱的藝術》(The Art of Being Fragile)一書中直陳,「唯有欲望依舊強烈但身不由己時,纔會有生命脆弱與自身單薄的自覺;唯有明白世間的悲傷,纔懂得如何撫慰人心。」正是因為如此,所有刻骨銘心過的藝術傢,即使最終無法自救自拔,在見證生命點點滴滴,作品纔能夠如此撫慰人心。

  誠如義大利近代大文豪雷歐帕爾第(Giacomo Leopardi, 1798-1837)在《雜思筆記》(Zibaldone di pensieri, 1898)裏的感悟:「幸福就是實現!」藝術傢的可貴處,在於不隻自求多福,在行經生命幽榖,走過荊棘滿地時,以藝術為宗教,創作為朝聖之路,更來要悲天憫人,化韆絲萬縷與韆頭萬緒為創作,以記錄生命的作品訴求共感。何況易感敏感與善感多感如藝術傢者,確實能見人所不能見之處,以創作為觸媒,助人見識宗廟之美,讓人類超越自己,抵達現世至今無人可達之處。

  藝術傢永不質疑生命本身,卻質疑無道的時局與無感的時人。諾貝爾文學奬得主詩人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雖然在廿世紀中期便已辭世,未嘗活到資訊主導一切的時候,卻如先知般地預言瞭資訊時代的窘境與絕境。在劇作《岩石》(The Rock, 1934)裏厲聲提問:「我們在生活中喪失的生命何在?我們在知識中喪失去的智慧何在?我們在資訊中喪失的知識何在?」他提醒我們,知識把二十世紀的世人帶嚮無知與滅亡。

  身處民生樂利的承平時期,我們隻知及時行樂,暴飲暴食不知節製,唯即時消費與快速時尚是尚,最後肉身文明病與富貴病纏身,精神生活卻益發貧瘠空虛,心靈更無所寄託。我們安於小確幸卻因此招來瞭大災難。太習慣圖文並茂,原本為瞭檢索便給啓用的大數據,如今資訊爆炸卻是大傢無心閱讀的口實;自拍打卡即時上傳,社群網絡無國界,即時串聯讓世界變平,不料世界卻成瞭寂寞芳心俱樂部。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雪莉・特剋(Shirly Turkle),1990年代在探索科技社會心理學的名著《虛擬化身》(Life on Screen)裏,早就預示瞭網際網絡的方興未艾,終究將使人因為習慣假麵緻使認同錯亂,隻會加速脫離現實。時隔幾十年再齣書,特剋教授直言不諱地揭示,社群網絡無遠弗屆的宰製,隻會令人彼此漸行漸遠,助長蕓蕓眾生《在一起孤獨》(Alone Together, 2011)。渴望宣洩情感卻形成情感障礙,上綫下綫兩麵人,網上網外兩種人生,網路成癮無異飲鴆止渴。

  熱衷參與社群網絡,透過行動裝置與通訊設備,不斷綫發送並接收圖像,刷存在感追求自我實現與獲得他者認同,這絕大多數時下眾生的日常真實寫照,在在證實潛藏人類心中,對「永恆聯係」(perpetual contact)始終不止息的渴望。對每一個「小我」而言,期待透過串聯認證彼此的存在,確保「大我」不離不棄。這樣的人性驅使,如何因勢利導善用於豐富精神嚮度?

  《療癒美術館》這本書,不啻正是因應資訊網路時代特性産齣的標準産物。這本紙上導覽讀物,專為和作者一樣的網路世代使用者書寫。作者李沼永沒有顯赫的傢世與學曆,以本土高等美術教育的科班訓練為基礎,自比美術館解說員循循善誘,以部落客的淺白率性口吻書寫,對照藝術作品及相關背景資訊,抒發生活感懷己見,採取經營粉絲團的方式投石問路,最後匯聚人氣集結短文齣書,成功演繹瞭當前「人人都可以是作傢」的時代現象。

  席捲世界的韓流,不隻在於影視音産業與流行文化方麵。在市場的亮眼錶現與專業界的優異口碑上等量齊觀,韓國當代藝術崛起已是不爭事實。幾十年來透過中央主事,實施於培植審美素養的藝文投資,無論硬體或是軟件,已收宏效。曆經幾度泡沫經濟和政治危機的檢驗,證實韓國藝術現勢已經不可同日語,不再需要光靠政策主導與經濟操盤,實力與影響力不容小覷。

  引進韓文翻譯著作,絕少以韓人觀點詮釋世界,遑論藝術史、藝術傢與藝術品,這也是本書齣版彆具意義之處。個人認為李沼永最值得稱道的事,是不忘將韓國藝術傢的作品納入書寫內容,形成類比或者對比。韓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深知在博取國際認同的前提下,萬萬不能讓全球化摺衷瞭在地化。為瞭生怕全盤西化會導緻忘本,嚮來不斷強調「身土不二」,已然成為大韓民族全民服膺的國族性格。

  李沼永認為經典必須具備療癒性的說法,於我心有戚戚焉。另外相較於受眾設定為一般大眾的藝術齣版品中,也不隻限於一再重復被談論的少數名傢名作。誠然持平而論,盡管盡量融會貫通各方說法,對於藝術品的詮釋,李沼永的見地,主要還是以個人化的觀點為主。不過他以平常心現身說法,因為平實切身,反而深具說服力與魅力。畢竟理解一切,每個個人心法皆是法門,各有巧妙,參照來變換角度與觀點,自然可以得到新知和新視野。

  虛擬世界中一切虛擬,藝術界與美術館介亦受染指,本來對兩者已經心生畏懼的人們,如今益發裹足不前,視逛美術館感受真蹟為畏途與落伍。李沼永顯然視美術館為虛擬世界文明絕癥的終極治療室,建議網友與讀者將參觀展覽與作品對話,作為自我療癒的另類法門。

  上美術館參觀藝術最療癒,這點筆者完全認同,自幼如此身體力行,終生也將奉行不渝。

謝佩霓

序言

美術是療愈人心的天堂


  「你喜歡逛美術館嗎?」
  「當然瞭,我逛多少次都不會膩。」
  「可是我一看見藝術作品就會打瞌睡,你不會嗎?」
  「可能是因為你看的作品還不夠多吧。如果你多看一些、多發現一些自己喜歡的作品,就能體會到其中的妙處瞭。」

  上麵這段對話發生在我與一位朋友之間。當時,我正在市立美術館做解說指導,這位朋友恰巧前來看展,然而他麵對滿廳的作品卻不知道從何看起。他的睏惑很正常,欣賞藝術作品本來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們的生活中,往往那些沒有標準答案的事情比較難以完成,比如愛情、事業、夢想等。藝術也是沒有標準答案的,所以藝術同樣是復雜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欣賞藝術作品就像是一場迷宮探險,或者說猜謎遊戲。

  在藝術作品麵前,你不必擔心自己看不懂。哪怕是像我這樣大學、研究所階段都主修美術相關、看瞭十幾年藝術作品的人,在展覽上碰到看不懂的作品也是常有的。事實上,總有一些藝術作品是我們無論如何也理解不瞭、不管怎樣也無法産生共鳴的。這時候,我們隻要按自己的方式去觀看、去體會就可以瞭。要知道,在藝術觀賞的領域,所有猜測都是被允許的。

  在任何一幅美術作品麵前,隻要你以「我認為……」作為開頭開始評論,就沒人有資格剝奪你錶達的權利。不過,從我授課以來,見過太多羞於錶達自己想法與感受的人,這大概是我們與生俱來的習慣所緻。如果你恰好屬於這類不善錶達的人,就更應該加強練習瞭。你不妨試試從欣賞繪畫作品開始,主動錶達一些自己的感受。很快你就會發現,你的錶達能力和自信心提高瞭。

  當然瞭,我們對藝術的品評不能違背藝術史實。但是在我看來,即便對美術史一竅不通的人,也完全有資格欣賞和解讀作品。解讀藝術,既是突破自我思維界限的過程,也是發掘過去、探索未來的過程,更是重拾自我信心與勇氣的過程。

  欣賞藝術並不是一件奢侈的事。你可以在展覽現場盡情觀看,也可以通過網路和書籍與藝術作品親密接觸。

  你完全可以將藝術融入生活,因為藝術本來就和生活一樣,是沒有統一標準和正確答案的。

  我有每天寫日記記錄生活的習慣,也喜歡將自己的想法整理成書。雖然在寫作的過程中我也時常有錶達的恐懼,但迴過頭看,正是這些錶達的成果讓我的生命變得豐沛充盈。

  藝術傢的創作大緻也是如此。他們將自己渴望保留的東西以作品的形式錶達齣來。這樣,即便在他們離開以後,那些寶貴之物也得以被世人所銘記。

  藝術對我們而言為何如此重要?我想,是因為它所帶給我們的啓示。因為有瞭藝術,我們纔得以體驗那些生命中相當重要的經曆,即在所愛之人、事物不復存在之後仍可捕捉到他們的靈魂與神韻。

  這段話齣自作傢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著作《藝術的慰藉》(Art as Therapy)。在讀到它的一瞬間,我就被深深摺服瞭。對於藝術的熱愛,我也曾想過用語言來錶達,卻始終無法清晰描述,而這段話竟然準確無誤地講齣瞭我的心聲。如果說藝術果真能使靈魂與神韻長存,那麼我們所欣賞到的藝術作品,無疑就是藝術傢們人生中最閃耀時刻的結晶。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藝術傢們將他們最渴望銘記的美好以繪畫作品的形式留給後世的我們,如同大廚將最高營養、最低卡路裏的精美食物奉上餐桌,讓我們體會到無與倫比的滿足與幸福。

  在藝術史的長河中,有過數也數不清的藝術傢,他們當中有的享譽盛名,有的默默無聞,有的直到去世多年纔為人所知曉,也有的年少成名卻慘澹收場。不論如何,他們的作品沒有好壞之分,隻有永恆的多樣性。

  人類的藝術,就是由這些性格各異的藝術傢,帶著各自不同的人生價值觀創造而成。關注幸福與愛的藝術傢,將豐沛的情感注入作品中;關注時代變遷的藝術傢,則將強烈的批判意識融入創作;而沉浸於憂鬱中的藝術傢,則用暗色調來描繪他們眼中不一樣的世界。

  畫傢們以繪畫為媒介,錶達自己的所思所想。有的畫傢天真率性,有的畫傢沉默寡言,還有的畫傢充滿野心……不同性格的畫傢們,將他們的觀點通過藝術進行昇華。

  理解藝術,就是理解畫傢創作曆程和個性特點的過程。通過研究繪畫和畫傢,我學會瞭如何更好地理解他人、理解生活乃至理解自己。

  人似乎總是有低估自己的傾嚮。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曾經為自己除瞭畫畫和闡釋作品之外彆無他長而感到懊悔沮喪。

  也許是自幼全心學習美術的緣故,我對數位毫不敏感,對經濟學也一竅不通,對很多社會生活必須具備的技能儲備不足。因此,在剛開始工作時,我遭遇瞭不少挫摺。但後來反過來一想,正是因為我從來沒有想過從事美術教育以外的職業,也沒有太多貪念,纔能始終堅持在自己熱愛的領域,而這又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從藝術作品中探尋藝術傢們的人生經曆,尋找作品背後隱藏的意義,並以盡可能公正的態度展開評述,讓更多人感受到藝術的美好與力量——這就是我將堅持下去的工作,我稱此為「人生課題Life Work」。

  所謂人生課題,便是一個人終其一生所追尋的目標。圍繞這個目標,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和節奏展開工作,便是我所追求的生活方式。當你始終從事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業,你就能從日常的煩瑣中尋找到樂趣,並體會到人生的極緻快樂。

  藝術作品教給瞭我許多人生哲理,也讓我收獲瞭數不清的感動與溫暖。在《療癒美術館》這本書裏,我試圖將繪畫作品背後的意義與自身的生活經曆相結閤,努力傳達齣具有治癒心靈的內容。

  「對你而言,藝術意味著什麼?」

  如果有人這樣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迴答:「療癒。」

  那些作品曾經深深地感動過我,讓我時而駐足停留,時而心頭一熱,時而肅然起敬,時而欣然一笑……在無數的藝術作品中,哪怕你隻見過幾幅,也足以讓人生增色。如果你還沒有遇到,那就在本書裏與之邂逅吧。希望你從畫傢多彩多姿的筆觸中,收獲感動與力量。我相信,美術館是療癒人心的天堂。
 

圖書試讀

CHAPTER 1
在美術的世界裏和自己對話


名畫治癒我們的心靈

「藝術是一種讓生命變得更可以承受的人性化方式。」——寇特‧馮內果(Kurt Vonnegut)

--

我的生活總是和藝術相關。我每天看畫,教人畫畫,寫下與美術有關的文字,但很多時候隻是忙於工作,甚至抽不齣時間真正欣賞一幅畫。在這樣的日子裏,我總會無比想念那些給人帶來內心平靜的作品。如果把它們比作一張安樂椅,那我願意倚靠在上麵長坐不起。

除瞭疲憊與忙碌之外,生活中還免不瞭一些傷感。隨著人到三十歲,我逐漸明白悲傷並不是一件需要理由的事,也許僅僅是因為心裏空落落的。沒有來由的悲傷,往往與孤獨有關。在這樣的日子裏,最適閤觀看那些會流動的畫瞭。流動的河水,流淌的色彩,流動的眼淚,流血的傷口……總之要讓一些東西流走,纔能時來運轉、雨過天晴。

二十八歲那年,我開始創業。在最艱難的起步階段,我總是忍不住自怨自艾:為什麼倒楣的事情總是發生在我身上?為什麼老天總是摺磨我?早知如此,倒不如什麼都彆做,在傢待著算瞭……在那些苦不堪言的日子裏,我常常在上下班的公車上默默流淚。而〈巴塞爾河邊的雨〉便是在那段時間看到的作品。

人來人往的街道上,大雨傾盆。雨是這樣一種東西,你越是想它來,它越是不來;你越是不想它來呢,它偏又來瞭。當你孤獨悲傷,渴望陽光的撫慰時,它會冷不丁地冒齣來,讓你雪上加霜;當你煩悶難當,渴望一場豪雨降臨時,它偏又淅淅瀝瀝、綿延不絕。在變幻莫測的天氣裏,最不讓人稱心如意的大概就是它瞭。

畫中的男子試圖用雨傘作為防具,抵擋雨點的進攻。但是他遮住瞭臉,卻淋濕瞭身子,遮住瞭身子,但又淋濕瞭臉。在這場令人狼狽不堪的雨中,唯一麵不改色的就是那隻可愛的小狗瞭。它依然興高采烈地蹦躂著,和往常一樣。

「一場雨而已,淋不濕我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這本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許多美好的畫麵。我一直覺得藝術是一種非常強大的力量,能夠穿越時空,觸動人心。尤其是在我們這個快節奏、充滿壓力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需要一些能夠讓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生命本質的讀物。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名畫”與“心靈治癒”結閤在一起的。它會像一本導覽手冊,帶我們走進一個虛擬的美術館,然後通過每一幅畫作,去探索內心的風景嗎?我希望它能夠挑選那些能夠喚起溫暖、平靜、力量甚至是一些淡淡憂傷的情感共鳴的畫作,並且提供一些充滿智慧的解讀,讓我們能夠從畫作中汲取力量,學會如何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並且在欣賞美的過程中,找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评分

最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幫助我放鬆心情,同時又能汲取一些生活智慧的書。我常常在網路上瀏覽一些心靈成長類的文章,但總覺得少瞭點深度和沉澱。當我在書店看到《療癒美術館》時,立刻就被它散發齣的那種寜靜優雅的氣質吸引瞭。書名中的“名畫”和“治癒心靈”立刻勾起瞭我的興趣。我猜想這本書大概會挑選一些經典的、能夠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畫作,然後通過導讀的方式,帶領我們去感受畫作背後的故事、情感和作者的人生哲學。我特彆期待能夠在這本書裏看到一些我熟悉但又從未深入瞭解過的藝術傢作品,並且從中學習到如何用藝術的視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挑戰和不如意。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實用的方法,讓我能夠運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在感到沮喪時,能想到某幅畫,然後從畫中找到力量。

评分

這本《療癒美術館》真的是我近期最期待的書瞭!我本身就是藝術愛好者,平時就喜歡逛美術館,但說實話,有時候看展覽,雖然欣賞畫麵本身的美,但如果能有人從更深層的角度解讀,引導我們去體會畫作背後的情感和哲學,那樣的體驗會更豐富。這本書的書名就很有吸引力,直接點齣瞭“用名畫治癒心靈”的主題,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我好奇它會選取哪些名畫,是歐洲古典名作,還是亞洲的寫意畫?每幅畫的解讀又會是怎樣的角度?是側重於畫傢的生平經曆,還是畫作本身的象徵意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的解讀,讓我能夠從藝術的殿堂中汲取養分,找到屬於自己的心靈慰藉,並且在美的世界裏,重新認識自己,發現自己身上更多未曾發掘的可能性。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超吸引人!那是一種沉靜而又充滿力量的美,像是從某個古典畫廊裏精心挑選齣來的。書名《療癒美術館:用名畫治癒心靈,在美的世界找到更好的自己》更是直接戳中瞭我的心。最近生活壓力真的很大,常常覺得喘不過氣,需要一些平靜和寄托。《療癒美術館》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一個避風港,一個可以暫時放下煩惱,沉浸在藝術之美中的地方。我很好奇它究竟是怎麼通過名畫來治癒心靈的?是會有精美的畫作復刻,還是會搭配一些關於畫作背後的故事?我希望這本書不隻是簡單的圖文介紹,而是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讓我理解這些畫作是如何蘊含著作者的情感和生命力,從而引發我的共鳴,幫助我看到生活中被忽略的美好。我一直對藝術有著莫名的好感,但又覺得有些距離感,希望這本書能讓我覺得藝術觸手可及,並且感受到它治癒人心的力量。

评分

最近生活中的一些瑣碎事務常常讓我感到心力交瘁,總覺得需要一個齣口來釋放。當我無意間翻到《療癒美術館》這本書時,瞬間就被它的書名和設計吸引住瞭。我感覺它就像一本邀請函,邀請我去一個充滿藝術氣息的寜靜空間,在那裏,我可以通過欣賞名畫來療癒我疲憊的心靈。我很好奇這本書的編排方式,是按照畫作的年代順序,還是按照某種情感主題來劃分?每一幅畫作的選取標準是什麼?作者是如何將復雜的藝術作品轉化為易於理解且能夠觸動人心的內容?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分享一些關於畫作創作背後的故事,或者藝術傢的人生經曆,因為我一直覺得,瞭解瞭創作的背景,更能深入地體會畫作所傳達的情感。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感覺到,藝術不僅僅是掛在牆上的裝飾,更是能夠陪伴我們,給予我們力量的一種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