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1)

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童謠
  • 日治時期
  • 童謠
  • 颱灣曆史
  • 文化研究
  • 民俗學
  • 留聲機
  • 曆史
  • 文學
  • 寶島留聲機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二○一六年獲選為颱北市政府文化局譽揚組織,為本市第十四個譽揚團體。該學會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餘年,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也曾經內政部評定為績優社會團體。為譽揚「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的貢獻,颱北市政府文化局編印三冊日治時期兒童文學讀本作為譽揚形式,藉此迴顧颱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進程。

  《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①》以「留聲機」來迴憶颱灣的童謠,選入江尚文、林世淙、徐富、莊月芳、莊傳沛、陳保宗、陳英聲、陳湘耀、周伯陽、黃五湖、陳君玉、黃耀麟、楊守愚、廖漢臣、蔡培火、賴和等十六位公學校訓導與童謠作傢共二十八篇作品。他們以兩種語言交織,熱熱鬧鬧地響應瞭颱灣總督府的童謠推行運動。除瞭因應殖民政策的日文書寫,同時也緻力維護漢文書寫的傳統,帶領讀者一窺日治時代的寶島風貌,以及人民質樸的生活況味。
 
《島嶼的聲影:戰後臺灣流行音樂的變遷與文化意涵》 一、緒論:時代的脈動與聲響的交織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戰後(1945年以後)臺灣流行音樂的發展歷程、風格流變及其背後所蘊含的社會、政治與文化意涵。不同於聚焦於特定歷史時期的研究,本書採取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視角,梳理從日治時期餘緒、戰後初期(國語歌麯的興起)、民歌運動的勃發,直至解嚴前後校園民歌的黃金年代,以及直至當代嘻哈、獨立音樂興起的數十年軌跡。流行音樂不僅是娛樂的產物,更是時代精神、族群認同和社會變遷的生動記錄。我們將分析音樂如何成為錶達集體記憶、慰藉個人心靈,乃至於挑戰主流意識形態的媒介。 二、戰後初期的和聲:在廢墟上重建的鏇律(1945-1960年代) 戰後初期,臺灣社會麵臨巨大的政治、經濟與文化衝擊。日語歌麯的影響逐漸淡去,隨著國民政府遷臺,以國語(北京官話)為主的歌麯開始主導市場。這一階段的流行音樂,既有對大陸時代麯的繼承與翻唱,也齣現瞭早期反映戰後創傷、思鄉情懷的作品。 2.1 廣播電颱的誕生與都市中心的塑造: 廣播電颱成為推廣新歌、塑造共同聽眾群體的核心基地。本章將分析早期歌星的養成模式,以及歌麯如何透過電波滲透到社會各個階層。重點探討如周藍萍、崔苔菁等代錶性人物及其作品的風格特徵——鏇律優美、情感細膩,但內容相對保守,服從於時代的審美標準。 2.2 社會寫實與禁製: 儘管主流市場偏嚮柔情抒懷,但隨著白色恐怖時期的陰影加深,部分歌麯因歌詞涉及「靡靡之音」或隱晦的政治敏感性而遭到查禁。我們將考察這些被壓抑的聲音,探討它們在地下或非正式管道中的傳播現象,以及它們如何反映瞭特定群體的集體焦慮。 三、外來音樂的衝擊與本土的萌芽(1960年代中期至1970年代) 1960年代,隨著經濟起飛和美軍協防帶來的文化交流,西方流行音樂(如搖滾樂、爵士樂、英美流行麯)大量湧入,對傳統的國語歌麯市場造成瞭前所未有的衝擊。 3.1 翻唱與改編的時代: 這一時期,臺灣的樂團和歌手大量翻唱歐美流行金麯,將其填上中文歌詞,形成瞭獨特的「國語翻唱麯」現象。本書將分析這種模仿如何促進瞭臺灣樂器演奏技巧的提升,並為後續的本土創作積蓄能量。我們將專注於探討如文夏等早期臺語流行歌手,在主流國語歌麯的夾縫中,如何堅持並發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歌謠。 3.2 歌廳秀與城市夜生活: 歌廳文化成為流行音樂錶演的主要場域。從臺北的西門町到各地的中產階級娛樂場所,歌廳秀不僅是音樂的展示窗口,更是社會階層與消費文化的縮影。分析歌廳文化的興衰,及其對歌手錶演風格的塑造。 四、校園民歌運動:純真年代的集體發聲(197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 校園民歌運動被視為臺灣流行音樂史上的關鍵轉捩點。它不僅標誌著本土創作意識的覺醒,更是一場對過去麯風的顛覆和對文化自主性的探索。 4.1 時代背景與理念建構: 本章深入剖析校園民歌運動的發起背景,包括對「靡靡之音」的反動、對西方搖滾樂過度模仿的反思,以及蔣勳、陶德辰等知識分子如何推動「唱自己的歌」的理念。 4.2 創作群體的多元麵貌: 我們將細緻分析以楊弦、李雙澤為先驅,以及後續如齊豫、蔡琴、李宗盛、陳昇等代錶人物的風格差異。重點探討民歌如何運用更貼近生活、更具詩意的歌詞,重新詮釋臺灣的風土、情感與價值觀。此階段的作品展現瞭高度的文學性和對傳統美學的繼承。 五、社會解凍與音樂風格的爆炸性擴張(198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 隨著社會氛圍的開放與經濟力量的積纍,臺灣流行音樂進入瞭多元化與商業化的黃金時期。 5.1 臺灣搖滾與獨立音樂的先聲: 儘管校園民歌強調抒情,但地下音樂場景的能量正在積聚。本章探討以「二二八」事件為靈感、帶有社會批判性的早期搖滾樂團,如伍佰與之、刺客等,如何為臺灣搖滾樂確立瞭粗礪、真實的基調。分析禁歌製度的鬆動對音樂題材的解放作用。 5.2 流行工業的建立與偶像的誕生: 錄影帶(MTV)的普及和唱片工業的標準化,催生瞭專業化的經紀人製度和偶像包裝。張雨生、王傑、四大天王等人的崛起,標誌著音樂市場與視覺包裝緊密結閤的時代來臨。我們將分析流行音樂的「標準化流程」對音樂內容的影響。 5.3 臺語歌的復興與挑戰: 在國語歌麯主導的市場中,臺語流行音樂開始尋求突破。從傳統歌仔戲麯的轉化到更具現代感的臺語創作,探討如羅大佑、陳明章等人如何將臺灣的社會底層經驗和語言特色融入流行音樂,爭取市場的認同。 六、全球化與數位轉型的浪潮(2000年至今) 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與數位科技徹底改變瞭音樂的製作、發行和消費模式。 6.1 獨立音樂的崛起與場域的轉移: 獨立唱片行、Live House(如海洋音樂祭、野颱開唱)成為新世代音樂人的溫床。探討獨立樂團(如拖鞋樂團、閃靈、草東沒有派對)如何利用網路平臺繞過傳統唱片公司,直接與聽眾對話,並將臺灣的聲音推嚮國際。 6.2 嘻哈文化在島嶼的紮根與在地化: 從早期的模仿到如今的強勢主流,臺灣嘻哈的發展歷程充滿瞭對社會現實的尖銳批判與對身份認同的探問。分析不同世代的嘻哈歌手如何運用本土語言、文化符號,建構齣獨樹一幟的臺灣風格。 6.3 音樂與社會議題的交織: 流行音樂不再隻是單純的娛樂,而是積極介入社會運動和公共議題的工具。分析音樂如何反映近年來關於性別平權、土地正義、統獨爭議等議題的複雜心態。 七、結論:流動的聲音景觀 本書總結戰後臺灣流行音樂如何從模仿、學習到形成強大的本土創造力,並持續在政治高壓、經濟起伏與文化衝擊中尋找發聲的方式。流行音樂是臺灣社會變遷最敏感的溫度計,其不斷的革新與融閤,展現瞭這座島嶼強韌的生命力與持續探索自我身份的文化意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Y生


  本名楊鬆茂,筆名Y生、楊守愚,彰化人。一九○五年三月九日生,一九五九年四月八日辭世。創作以短篇小說、新詩、漢詩見長,短篇小說和新詩鎔鑄颱灣話文、中國白話文、日式漢文,以自身經曆及觀察齣發,批判日本挾帶資本主義的殖民作為,揭開勞苦大眾麵對勞動剝削卻苦不能言的現實,後人編有《楊守愚詩集》、《楊守愚作品選集》等。

文瀾

  本名廖漢臣,筆名毓文、文瀾、HC生,颱北艋舺人。一九一二年四月十日生,一九八○年十月十一日辭世。作品一方麵反映瞭庶民的生活百態,暗諷鄉俗與愚昧,一方麵則同情封建下女性宿命的處境,為人間傾訴不平。編有《颱灣通誌稿.文學篇》、《颱灣通誌.藝文篇》、《颱北市誌.行政篇》及《颱南縣誌.人物篇》等。

江尚文

  字質軒,號肖梅,新竹人。一八九九年生,一九六六年辭世。緻力於通俗文學資料搜集與研究,兼擅純文學。作品種類繁多,涵蓋劇本、小說、文集、童謎、傳統詩、白話詩等,散見於《颱南新報》、《人人》、《颱灣新聞》、《颱灣民報》、《颱灣教育》、《民俗颱灣》等刊物。王昶雄曾譽為「耿介拔俗的教育傢」與「彆具隻眼的民間文學傢」。

君玉

  本名陳君玉,筆名鄉夫,颱北大稻埕人。一九○六年生,一九六三年三月四日辭世。新文學運動傢、颱語流行音樂作詞者。陳君玉積極參與日治時期新文化運動,曾與王詩琅共同主持《學友》、《新學友》等兒童雜誌、纂修《颱北市誌》,並為《颱北文物》撰稿,一生創作歌詞無數,如〈南風謠〉、〈單思調〉、〈春江麯〉等,即是與作麯傢鄧雨賢閤作之作品。

甫三

  賴和,本名賴河,一名賴癸河,筆名懶雲、甫三、安都生、灰、走街先等,彰化人。

  一八九四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一九四三年一月三十一日辭世。賴和的創作文類涵蓋詩、散文、小說。賴和的漢詩作品,其新文學作品以寫實手法反映弱小民族被壓迫者悲苦的血淚,同時也以反諷的技法暴露齣帝國主義統治者跋扈橫暴的嘴臉。積極推行白話文學,希望藉由文學來啓發民智。他的小說可說是日治時代下真實反映颱灣同胞苦難群眾最深刻的「鏡子」,大大地影響後來者,可說是颱灣文學的奠基者,被尊稱為「颱灣新文學之父」。

莊傳沛

  颱南學甲人。一八九七年六月七日生,一九六七年五月十七日辭世。詩人、童謠作傢、教育傢。是日治時期甚早在《颱灣教育》發錶童謠作品的作者之一,亦是二○年代童謠作品發錶最多的颱籍公學校教師,曾發錶過童謠與藝術教育關係的論述文章,不僅積極響應二○年代的兒童文學推展,也留下瞭彌足珍貴的文獻。

陳英聲

  颱北人,生卒年不詳。童謠作傢、畫傢。颱灣總督府國語學校畢業。

  為「七星畫壇」、「颱灣水彩畫會」、「一廬會」、「赤島社」等畫會成員。師承石川欽一郎,擅長水彩畫,為知名畫傢郭雪湖啓濛老師。在郭鬆年著作《望鄉:父親郭雪湖的藝術生涯》中有「可惜陳英聲後來英年早逝」的紀載。

陳湘耀

  颱北人。一九○○年二月二十二日生,一九八○年十二月三十日辭世。是日據時期率先在《颱灣教育》發錶作品的颱灣人。

國吉陽一

  本名周伯陽,字開三,號林承,筆名吉本明弘、白洋、國吉陽一、舟泊洋、興市猛人、春野黃昏等,新竹人。一九一七年五月五日生,一九八四年辭世。

  周伯陽所創作的兒歌常被人引用歌唱,代錶作《花園裏的洋娃娃》至今以《妹妹揹著洋娃娃》之名傳唱於世,後人編有《周伯陽全集》。

繪者簡介

陳采瑩


  一九八三年生,颱南人,颱灣藝術大學視覺傳達設計係畢業。曾任職於設計工作室、齣版社美術編輯,目前為自由接案的平麵設計師。往來於颱北、颱南兩座城市,喜愛在散步時拍照、工作時聽音樂、吃飯時看書,一邊做設計一邊畫畫,常結閤兩者於作品之中,期待能以此模式開拓齣可行的道路。

譯者簡介

賴俐欣


  輔仁大學日本語文研究所碩士,研究所期間翻譯學程修畢,並曾赴日本Ferris 女學院大學大學院交換留學。任職日商公司多年,現為自由口筆譯者。口筆譯經驗有商業、文學、論文、專利申請案、教育訓練、會議展場活動、流行時尚等多方領域,譯有《文化研究第六期增刊》(遠流,二○○八)等
 

圖書目錄

【序】
2  迴望颱灣近代兒童文學  鍾永豐
 
【導論】
4  童謠是兒童文學的音樂細胞  邱各容
 
唱片一:《動物朋友點點名》
12  加令鳥    江尚文
14  牛呀牛呀   陳英聲
16  豉甲蟲    林世淙
18  雨蛙     陳湘耀
 
唱片二:《我和世界,都充滿朝氣!》
22  手指     陳湘耀
24  大球小球   莊月芳
26  鈴鐺     陳保宗
28  太鼓     黃五湖
30  沉鍾     林世淙
32  清爽的早晨  國吉陽一
34  朝露丸子   陳湘耀
36  紅花     徐富
38  甘蔗     莊傳沛
40  月亮真可憐  莊傳沛
 
唱片三:《我的小小心事》   
44  大理花    莊傳沛
46  風兒     莊傳沛
48  取藥     林世淙
50  媽媽迴來瞭  莊傳沛
 
唱片四:《無邊無際的想像力》  
54  不知名的國度 莊傳沛
56  飛機     陳保宗
58  嚮日葵的願望 莊傳沛
 
唱片五:《一起用颱灣話來唱唱看!》
62  阿不倒    君玉
64  呆囝仔(獻給我的小女阿玉) 甫三
66  老公仔    文瀾
68  月娘光    蔡培火
70  拜月娘    Y生
72  海水浴    漂舟
74  黑暗路    漂舟
 
76  作傢簡介
82  延伸閱讀書目  邱各容編選
84  編輯說明
84  譯者.繪者介紹
 

圖書序言

推薦序

迴望颱灣近代兒童文學


  「中華民國兒童文學學會」於二○一六年獲選為颱北市政府文化局譽揚組織,為本市第十四個譽揚團體,該學會自一九八四年成立至今已三十餘年,推廣兒童文學不遺餘力,也曾經內政部評定為績優社會團體,為國內目前組織活動最活躍的兒童文學社團。在前理事長邱各容提案之下,遂以編印《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颱灣少年小說讀本》、《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②》(以下統稱本選集)作為譽揚形式,藉此迴溯颱灣兒童文學發展的濫觴。

  颱灣近代兒童文學的發展進程,迄今已逾百年。其啓濛正值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因而得以與日本兒童文學乃至世界兒童文學産生聯結。與此同時,也發生瞭兩件颱灣兒童文學史的重要指標事件。其一為任教於颱北師範學校的颱籍教諭張耀堂首次提齣「兒童文學」這個專有名詞。其二,在當時唯一齣版過兒童文學作品集的颱籍作者即為颱北龍山公學校的學生黃鳳姿。因此,在日治時期,颱北市不僅僅為全颱政治與經濟的中心,也是颱灣兒童文學發展的重要舞颱之一。二○年代的童謠運動造就齣為數眾多的日文童謠作品,作者計有公學校的颱籍訓導、日本居颱的「渡來者」、「灣生」、「第二世」,以及公學校的颱籍學童和小學校的日籍學童。在這其中,颱籍學童使用日文創作,有令人驚艷的精彩錶現。此外還有颱灣新文學作傢為維係文化命脈所作的颱灣話文童謠。三○年代的颱灣文壇新文學作傢小說作品特彆蓬勃,文藝刊物亦如雨後春筍般誕生。本選集精選二、三○年代新文學作傢適閤青少年閱讀的小說作品,以及颱籍大小作傢熱鬧響應童謠運動的豐碩成果,以期留下曆史記錄,見證他們的參與。也希望藉由作品中的兒少視角,引發讀者們個彆或共同記憶,迴到曆史現場,重現當時孩子們的日常景況與學校生活。

  《春風少年歌:日治時期颱灣少年小說讀本》收錄包括張我軍、楊守愚、楊雲萍、楊逵、張文環、翁鬧、龍瑛宗、巫永福、呂赫若等九位新文學作傢共十七篇作品。《寶島留聲機: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①》收錄甫三(賴和)、Y生(楊守愚)、漂舟(黃耀麟)、蔡培火、文瀾(廖漢臣)、君玉(陳君玉)所創作的七首颱灣話文兒歌,以及陳湘耀、莊月芳、莊傳沛、陳英聲、徐富、陳保宗、黃五湖、林世淙、江尚文、周伯陽的二十一首日文童謠。《童言放送局:日治時期颱灣童謠讀本②》收錄日治時期《颱灣日日新報》附錄《颱日子供新聞》所刊載,包含張金寶、陳氏信等三十六位公學校颱籍學童的童謠。採繪本方式呈現,不僅包含颱北市龍山、老鬆、蓬萊、日新、太平等公學校以及樺山小學校的颱灣學童作品,更有曾任內政部部長的林金生以及前颱大醫院肝炎權威宋瑞樓教授的作品在內。

  有賴執行團隊鍥而不捨地進行全颱尋人任務,蒐羅資料、取得授權,再加上多位專傢顧問的鼎力協助,我們終於能將這套既有史料保存價值,又富文化推廣意義的選集呈現於讀者麵前。希望本選集的齣版,能為讀者提供學術參考,將日治時期颱灣兒童文學與現代颱灣兒童文學之間的淵源,做一次曆史性的迴顧。期望讀者能經由閱讀小說,瞭解有關日治時期少年兒童形象的書寫跟現代兒童形象的異同;經由閱讀童謠,體會不同時代兒童的生活情味,産生精神上的連結。本選集每個作品皆配有插畫,是一套淺顯易懂的文學讀本,盼能成為浩瀚書海中,陪伴大小讀者探索世界的涓滴細流。
 
鍾永豐

圖書試讀

阿不倒 君玉
阿不倒! 阿不倒!
二蕊目睭圓老老
哈哈哈! 也無拳頭母
呼呼呼! 一粒圓輸輸
阿兄也嗬老
小妹也嗬老
嗬老伊不倒!
 
——原刊於《第一綫》第二捲,一九三五年一月六日

月娘光 蔡培火
日落西 月娘若目眉 一直光 真可愛
阿姑阿 且看覓 月娘著目眉
真可愛! 真可愛!
十五冥 月娘光又圓 魚池內 看見見
阿姑阿 來水邊 月娘光又圓
看見見! 看見見!
風軟軟 月琴聲遠遠 大庭光 大路光
阿姑阿 在花園 月琴聲遠遠
月娘光! 月娘光!
 
——原刊於《第一綫》第二捲,一九三五年一月六日

黑暗路 漂舟
山腳一個湖
 邊仔一條黑暗路
暗時無點燈 鼕天風真冷
竹抱啐啐叫 樹腳有破廟
若有在落雨 歸條浞糊糊
山腳一個湖
 邊仔彼條黑暗路
暗時大傢驚 無半人敢行
乾單狗敢過 蜜婆也敢飛
狗仔若吹螺 大傢做狗爬
山腳彼個湖
 邊仔彼條黑暗路
有人亂風聲 全然攏無影
實在無怎樣 大傢詳細想
恁若還在驚 大傢隨我行
—— 原刊於《颱灣新文學》第一捲第六號,一九三六年七月七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曆史解讀,而在於它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喚醒瞭我們對颱灣本土文化的記憶。在長期的殖民統治和全球化的衝擊下,颱灣本土文化逐漸流失和邊緣化。這本書的齣現,就像一縷陽光,照亮瞭我們被遺忘的文化根脈。書中收錄的童謠,是颱灣本土文化的瑰寶,它們承載著颱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這些童謠,不僅是颱灣孩子們的共同記憶,也是颱灣文化的象徵。作者在書中,對這些童謠進行瞭細緻的整理和研究,並將其置於更廣闊的曆史文化背景下進行解讀。這讓我對颱灣本土文化有瞭更深入的瞭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它的獨特魅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童謠集,更是一部關於颱灣文化認同的探索。它讓我意識到,我們應該如何保護和傳承颱灣本土文化,如何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煥發齣新的生命力。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多元、包容和具有文化自信的社會。這本書讓我感到驕傲,因為我是一個颱灣人。

评分

這本書讓我感到有些不安,但這種不安並非負麵的,而是一種深刻的反思。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我們所接受的曆史教育,以及我們對“颱灣”這個身份認同的理解。日治時期,颱灣的孩子們唱著這些童謠,生活在殖民統治之下,他們的命運與整個颱灣的命運緊密相連。這些童謠,既是他們童年記憶的載體,也是他們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然而,這種希望和憧憬,卻在殖民統治的壓迫下變得脆弱而渺茫。書中收錄的童謠,雖然語言簡單,卻蘊含著深刻的社會批判和政治隱喻。例如,有些童謠看似在歌頌自然風光,實則暗喻著對殖民統治的反抗;有些童謠看似在描繪日常生活,實則反映著當時社會的貧睏和不平等。這些童謠,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殖民統治的殘酷和不公。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曆史是復雜的,多麵的,不能簡單地用“好”或“壞”來概括。我們需要以一種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曆史,去反思過去,纔能更好地理解現在,展望未來。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應該如何麵對這段曆史,如何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平等和自由的社會。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停留在對童謠本身的呈現,更深入地探討瞭這些童謠産生的社會文化背景。作者在導讀中,詳細地介紹瞭日治時期颱灣的教育政策、社會風貌以及當時童謠的創作和傳播情況。這讓我對這些童謠有瞭更全麵的理解,也更深刻地體會到它們所承載的曆史意義。我尤其感興趣的是書中對童謠中日語詞匯的分析。日治時期,日語作為官方語言,對颱灣的社會生活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也體現在童謠中。作者指齣,這些日語詞匯的齣現,既反映瞭當時颱灣社會的語言變遷,也體現瞭殖民統治對颱灣文化的滲透。然而,這些日語詞匯並沒有完全取代颱灣本土的語言和文化,反而與本土元素融閤,形成瞭獨特的颱灣童謠風格。這種文化融閤的現象,讓我對颱灣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的學術價值很高,對於研究颱灣曆史、文化和語言學的人士來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它讓我意識到,童謠不僅僅是兒童的娛樂,更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日治時期颱灣童謠的讀本,心情復雜得難以言喻。從小在颱灣接受教育,曆史課本裏對那段時期總是帶著一種官方的、相對疏離的描述。但童謠,卻像一把鑰匙,直接開啓瞭記憶深處被塵封的、屬於那個時代孩子們的真實生活。書中收錄的童謠,語言樸實,鏇律簡單,卻蘊含著濃濃的鄉愁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透過這些童謠,我仿佛看到瞭當時的孩子們在田埂上嬉戲,在屋簷下躲雨,在夜空中數星星。更讓我動容的是,這些童謠中也隱約透露著殖民統治下的壓抑和無奈。例如,有些童謠看似在歌頌自然風光,實則暗喻著對自由的嚮往;有些童謠看似在描繪日常生活,實則反映著當時社會的貧睏和不平等。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政治事件和宏大敘事的堆砌,更是每一個普通人的生活和情感的集閤。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童謠集,更是一部關於颱灣集體記憶的珍貴文獻,它提醒我們,不要忘記過去,纔能更好地珍惜現在,展望未來。它讓我開始思考,我們今天所擁有的自由和幸福,是如何來之不易的。

评分

說實話,一開始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研究日治時期的東西,難免會有些沉重和壓抑。但讀完之後,我卻被深深地打動瞭。這本書的編排非常用心,不僅收錄瞭大量的童謠,還配上瞭精美的插圖和詳細的注釋。這些插圖,風格清新,色彩明快,完美地還原瞭當時颱灣鄉村的景象。注釋部分,則對童謠的含義、來源和曆史背景進行瞭詳細的解釋,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童謠的內涵。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收錄瞭一些當時孩子們的遊戲和活動。這些遊戲和活動,簡單而有趣,充滿瞭童真童趣。透過這些遊戲和活動,我仿佛迴到瞭童年時代,感受到瞭無憂無慮的快樂。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童謠集,更是一本關於颱灣童年記憶的畫冊。它讓我迴憶起小時候在鄉下玩耍的時光,也讓我更加珍惜與傢人和朋友相處的每一刻。它讓我明白,童年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也是我們心中永遠的淨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