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給颱灣讀者的話 對即將升大四21歲的我來說,建築,是一個無從掌握的恐怖。正煩惱著未來時,我突然齣現起一個念頭,如果去紐約,會不會有些什麼可能性?於是我找尋瞭各種方法,以實習身分潛入紐約的設計事務所。早起上班,下班後就在紐約圖書館裏拼命地讀書。但大多時候不如人意,體會到要在不同文化裏生存何其睏難。不過卻也因為建築工作本身的豐富性開拓瞭我的視野,恐懼感也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瞭。
之後,我迴到畢業的大學任教,正如在書裏所提到的,參與瞭幾項建築案。其中,仙颱多媒體中心(smt)是一個艱钜的案子,不隻單純地蓋齣建築物,還需要顯示齣它的使用方法。為此,我與建築師阿部仁史先生一起構想瞭一個將建築係學生的畢業設計齊聚一堂並進行討論的活動,即為「卒業設計日本一決定戰—Sendai Design League」(2003年~)。這活動的新穎性使其不隻在日本國內,也吸引瞭海外的關注。2012年,颱灣宜蘭舉辦瞭大評圖,集聚瞭中華係海洋亞洲地區的畢業設計,王俊雄老師是這個活動的策劃人。王老師與我同一世代,和他相遇之時令我非常驚訝,我們不僅工作類似,也幾乎同時期在美國東岸修習建築,並且都因這個相似的經曆,成為立定要以建築人而生的契機。
在建築裏迷惘,又在紐約周邊嘗盡辛酸,重頭再學建築;都在亞洲季風地區齣生的這兩人,如今終於透過建築教育相遇瞭。仍記得我們初次深入談話時湧現的那不可思議的感覺,彷彿遇見瞭25年前在同一地方擦肩而過的另一個自己。
因為這樣的緣分,當王俊雄老師提齣希望在颱灣齣版「Pre-design的思想」一書的想法時,我沒有第二句話立即贊成。覺得這本書經由王老師的手,以中文得到另一個生命是非常有趣的一件事。本書的日文版由伊東豊雄先生幫忙寫瞭推薦文,也獲得日本建築學會著作賞,在日本國內得到瞭正麵評價。或許因為本書的內容是關於少見的「建築計畫者」,而使翻譯具有難度。但盡管麵臨如此難題,在兼具設計及思考纔華,且富好奇心的兩位颱灣女性——蔣美喬和林與欣的貢獻之下,剋服瞭這個挑戰。
決定建築品質的並不隻建築師或施工者,還有使用者、營運者及業主。建築計畫者有機地參與其中,成為這些人之間的節點,而建築和空間相關的研究是建築計畫者最有力的武器。本書若能讓大傢對這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建築計畫的世界有所瞭解,透過建築而豐富社會,將是非常榮幸之佳事。
小野田泰明
2017. 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