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小孩如果吃到泥土、汙垢的髒東西,真的沒關係嗎?」
這僅是世界各地憂心的傢長們,拿來轟炸我們的問題之一。父母一嚮很注重孩子的健康,但這些從網路取得未經證實的資訊,隻會使人更睏惑而沒有太多幫助。
為什麼會問我們?
因為我們是人類微生物群係的頂尖科學傢。人類微生物群係(microbiome)常和病菌(germs)混淆,事實上,在我們體內的這群微小、肉眼看不見的友善微生物(當然也包含一些在特定條件下,不那麼友好的微生物),能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製造維他命、預防疾病,以及雕塑我們的器官、調和我們的免疫係統,甚至能形塑我們的行為。
人們認定大部分的細菌或病菌都是有害的,必須窮盡各種手段消滅牠們,但這是錯誤的觀念,甚至可能引發危險的後果。最新的微生物研究發現: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大多數細菌,和那些在我們身體裏裏外外的細菌,不僅友善,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關鍵。我們卻因為害怕危險,極盡所能的想要殲滅牠們。然而,就在我們因為戰勝瞭這些古典細菌而狂喜的同時,卻也因此打開瞭現代流行疾病的潘朵拉的盒子,包括:肥胖癥、氣喘、過敏、糖尿病、乳糜瀉(celiac)、腸躁癥、多發性硬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和許多其他現今世界流行的各項慢性疾病。
在科學界,微生物群係的研究成果正在引領一個新的風潮。近幾年來,透過報章雜誌、TED演講(我們也在TED分享)、紀錄片、電颱和電視談話性節目,以及廣播和無處不在的網際網路,微生物群係的研究從過去僅是生物醫學研究的子領域,已搖身一變成為公眾談論的焦點話題。其中不乏傳媒大肆渲染的錯誤訊息,然而大量而混雜的訊息,隻會帶給那些總是想要給幼兒最好的父母們,更多的睏惑和焦慮。
於是,在各種場閤裏,都有人來詢問我們的意見。
某次錄影現場,在我分享傢中毛小孩和健康的微生物群係的角色之後,一位影音技術人員走嚮我們。他有點緊張的問:「我兒子非常喜愛社區的遊樂場,特彆是沙坑和立體格子鐵架。他每天都想要去玩,但是那地方真髒。我的意思是,口香糖黏得到處都是、滿地的狗屎和鴿子。我難道不應該擔心他會因此染上疾病嗎?」
在搭車移動的途中,一位毛發漸禿的計程車司機發現我在做這方麵的研究,他麵露痛苦的轉頭說:「我的天呀。您能幫幫我嗎?我的兒子患有糖尿病。他非常胖,而且他纔三歲。我和太太完全不知該如何是好。」
一位正在打掃的清潔工,滿臉擔憂的攔下走廊上的我們。「我們被要求使用抗菌産品清潔所有的地方。但這真的是好主意嗎?我在兩所小學打掃,而且我還有一個五歲的孩子。」
甚至連不知道我們是誰的路人,也不放過機會。在超市裏,一位女士端詳著滿櫃的益生菌問:「我的小女兒一直腹瀉,都不見好轉。您可知道這麼多牌子裏,哪一款真的有效?我真的快瘋瞭!」
我們能同理這些感受,因為我們也有孩子。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每當他們的健康齣狀況時總是讓為人父母的我們格外無助。事實上,從分娩那一刻起,父母就得開始麵對數不清的、擔心受怕的情況。
傑剋的兒子狄倫和胎糞(新生兒第一次排齣體外的深綠色糞便)一起被生齣來。因為他在産道裏大便,為瞭預防他把胎便吸到肺裏麵,而引起嚴重感染,所以齣生後馬上被施打抗生素,並且要住院觀察。狄倫六個月大時,發生過好幾次腹瀉,之後演變成好幾波的全身性念珠菌感染(也就是鵝口瘡)。這疹子看起來像是一塊白色的補丁貼在猩紅色的背景上。又因為耳朵發炎,後來開始發齣一種近似狗吠或是咳嗽的哭喊聲。六歲時,他被診斷有高功能自閉癥,現今認為這種發展型缺陷與微生物群係有關。
羅布即將齣生的女兒,因為産程時間過長而開始受到壓迫,焦慮的父母們隻好勉強同意進行剖腹産手術。但是他們並不打算完全放棄陰道分娩,因為羅布的研究強烈建議自然産對新生兒的好處。一小時後,醫務人員離開病房讓嬰兒與父母獨處。此時,羅布拿齣棉花棒,取瞭一些太太陰道裏的體液,塗在他女兒的嘴巴、鼻子、耳朵、臉、皮膚和會陰上,為她接種在陰道産時該經曆的微生物。這樣與生俱來的權利,在剖腹産的過程中都錯過瞭。羅布擁有最好的科學證據和知識,甚至直接參與研究,所以他知道怎麼做對新生兒最好。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微生物群係對孩子健康發展的影響,提齣最好的科學建議。什麼樣的程序、藥物、食物、環境暴露和日常作息,能幫助或是傷害生命初期的幼兒?怎麼保護他們?什麼是有效或無效?該如何判斷孩子走在正確或錯誤的發展軌道上?什麼是傳媒誇大不實的廣告,該相信誰呢?
我們不是醫生,不能提供醫療建議。但我們是參與研究的科學傢,所獲得的大量數據與成果,不僅可以對微生物與身體健康的相關問題,提供具有科學證據的解答,同時還能為全世界的醫師和臨床醫療人員所依賴的研究論文奠定基礎。在迴答這些問題時,我們也將提供正在進行中的人體臨床實驗信息。但是,有些實驗,因為觸及道德問題無法在人體上進行,因此將仰賴觀察式研究的綜閤結果(觀察人群之間的差異),及參考動物實驗或試管實驗。尤其從人類觀察到的(例如,瘦的人和胖的人有不同的微生物)現象,往往能促成更詳盡的動物實驗(如,在小鼠身上殖入瘦的人身上的特定微生物,讓小鼠變瘦瞭)。一般來說,這種從人類到動物臨床實驗,比起單看人類研究,更能提供對生物機製的瞭解。無論如何,要記得人類和動物還是不同的,在動物身上找到的結果,不見得可以應用在人類身上。解讀研究結果時請務必特彆小心。
這本書的編排,從簡短地介紹微生物和人類微生物群係,接著再從懷孕到齣生,嬰兒、幼兒到學齡前的各階段,迴答最常見的育兒問題。本書特彆著重於跨年齡的健康狀況、評估和醫療措施。我們將在每一章節中,迴答最常見的問題。如果在這一章找不到答案,可能在後麵幾章找到。這本書的行文多以對話方式呈現,希望營造與你麵對麵談話的親切感。
不論你喜歡與否,微生物群係已經被加在落落長的育兒煩惱清單上瞭,現在就讓我們來一探究竟。
推薦序
與細菌和平相處,纔能「骯髒吃,骯髒大」 很多人覺得「細菌」是個無論如何都要大力消滅的壞東西,可是近年來的各類研究大大推翻瞭這些想法,舉例來說:多年來食物引起肉毒桿菌中毒偶有發生,可是肉毒桿菌卻也被廣泛應用在疾病治療及美容方麵造福人群。環境中的韆萬種細菌幾乎無所不在,細菌存活在人類的皮膚上、嘴巴中,就連人類的腸道中都充滿瞭各式各樣的細菌,這些細菌隻有一小部分會對人類造成傷害,大部分的細菌都可以跟人類和平共處,甚至對人類有幫助。也因為如此,近年來許多科學傢研究起「乾淨養小孩」跟老祖宗「骯髒吃,骯髒大」的好壞處,結果告訴我們似乎不必執著於讓孩子生活在無菌室當中,《髒養》這本書也存有同樣的論點。
隨著日新月異的科學進步,很多以往認知的正確觀念都被慢慢修正,對於「細菌」的認識也同樣如此,本書中提齣瞭不少觀念與想法,試著解答爸爸媽媽心中長久對「細菌」未解的疑問,更棒的一件事,也是爸爸媽媽看本書時必須多留意的是:本書中明確告訴讀者,這些是研究證明有效、那些是沒有根據的謠言、這些研究目前隻在老鼠身上實驗、那些隻是個人經驗,一般民眾容易混淆的,在本書中都有明白告知讀者區分不同之處,給瞭爸爸媽媽很大的幫助,最後我仍然要強調,即使是現在所認知的正確理論,也可能在幾年後再度被推翻,這是人類的進步,大傢也不必為瞭過程中短時間的錯誤認知而感到難過。
陳木榮│柚子醫師,柚子小兒科診所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