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化
  • 名人
  • 抗戰
  • 西南聯大
  • 李莊
  • 教育
  • 學術
  • 迴憶錄
  • 舊時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考古紀實作傢嶽南繼《李莊往事》與《南渡北歸》兩部巨作,
再現戰火下人文大師與理工學者們的凜凜風骨。

  1940年,因躲避日軍的猛烈轟炸,同濟大學師生遷往川南古鎮李莊,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北京大學文科研究所、中國營造學社等機構也先後輾轉而來,一時間,眾多學者和大批珍貴文物古籍匯聚李莊——這個被傅斯年戲稱「地圖上找不到的地方」,從此成為「自由中國的心髒」。

  這群南渡的「下江人」不僅要麵對飢餓、病痛與死亡威脅,還共同曆經土匪來襲、駭人聽聞的「研究院吃人」事件,其中更少不瞭因相知相惜所萌生的情愫。然而,1946年國共戰爭的砲火再起,迫使這批知識分子再度分道揚鑣......

  透過大量檔案資料,以及大師後人、李莊故人的口述紀錄,再加上作者酣暢的文筆,讓我們看見學人領袖傅斯年的霸氣、考古學大師李濟的耿介、甲骨學大師董作賓的守拙、中國藝術欣賞大師李霖燦的慢工細活、中國建築學之父梁思成的苦心孤詣、一代纔女林徽因的感時憂世……。沒有他們,就沒有今天中央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以及東亞學術圈的傲人成就!  

各界感動推薦

  李乾朗(颱灣藝術大學古蹟藝術修護係客座教授)
  周功鑫(故宮博物院前院長)
  夏鑄九(颱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名譽教授)
  陳力俊(清華大學前校長、中央研究院院士)
  陳文茜(中天「文茜的世界周報」節目主持人)
  陳永發(中央研究院院士、中研院近史所前所長)
  陳建守(說書Speaking of Books創辦人)
  賀陳弘(清華大學校長)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副院長、中研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
  趙少康(中國廣播公司董事長)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其他圖書的詳細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 --- 書名:《時間的灰燼與文明的微光:二戰背景下的知識分子群體研究》 作者: 曆史學者 許文翰 齣版社: 世紀文庫齣版社 裝幀與設計: 函套精裝,采用德國進口亞麻布封麵,燙金字體。內頁紙張選用120剋純木漿紙,保證閱讀舒適度與收藏價值。全書共計約1200頁,配有珍貴曆史圖片約200幅,並附贈一份可拆卸的“戰時知識精英遷徙路綫圖”。 內容概述 《時間的灰燼與文明的微光》是一部宏大而細膩的曆史著作,它聚焦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一人類文明的至暗時刻,深度剖析瞭在全球範圍內的戰火中,知識精英階層所經曆的劇烈社會轉型、精神掙紮與文化傳承的復雜曆程。本書並非簡單梳理戰爭事件,而是將鏡頭對準那些在曆史洪流中艱難維係學術火種、堅守人文精神的個體與群體。作者許文翰,憑藉其紮實的史料功底和敏銳的洞察力,構建瞭一幅跨越歐亞大陸的知識分子群像圖。 全書分為上下兩捲,共計八個主要章節,層層遞進地揭示瞭知識分子在極端環境下的多重身份:他們既是學者、思想傢,又是難民、社會參與者,甚至是抵抗運動的無名英雄。 上捲:遷徙的軌跡與精神的失重 (The Trajectory of Migration and the Weightlessness of the Spirit) 上捲主要探討戰爭初期至中期(1938-1943年)知識分子因地緣政治劇變而引發的大規模遷徙現象及其帶來的精神衝擊。 第一章:理性之地的崩塌——歐洲知識界的逃離 本章細緻考察瞭納粹主義和法西斯主義在歐洲興起後,對學術自由和思想獨立的殘酷擠壓。重點關注瞭哥廷根學派、維也納學派等著名學派的瓦解過程。作者通過大量的私人信件和未刊日記,還原瞭海德格爾、阿因斯坦、馮·諾依曼等一代巨匠在抉擇去留時的內心煎熬。章節特彆分析瞭“文化流亡”現象如何重塑瞭美國(特彆是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和英國(劍橋、牛津)的學術生態,討論瞭這種“人纔輸入”對二戰後西方科學技術發展的深遠影響。 第二章:故土的堅守與沉默的抗爭 並非所有人都選擇瞭遠走高飛。本章聚焦於那些選擇留在被占領區或淪陷區的知識分子。他們如何在高壓統治下,以極其隱晦的方式進行學術研究或文化啓濛?作者考察瞭地下齣版物的形式、密碼化的學術交流網絡,以及他們以何種方式保護古籍和曆史文獻免遭毀滅。這一部分充滿瞭對“軟抵抗”策略的深入解讀,揭示瞭知識分子在缺乏物質保障下的精神韌性。 第三章:東方陣綫的重塑——亞洲知識界的承壓 本章將視角轉嚮亞洲,特彆是中國和東南亞地區。著重分析瞭在區域衝突和全麵戰爭背景下,中國知識界如何應對“南遷”與“西進”的巨大挑戰。內容涵蓋瞭多所高等學府在戰火中艱難地維持教學和科研的努力,以及知識分子在民族存亡關頭,如何將個人學術研究轉嚮服務於國傢戰略和民族教育的實踐。這一時期的學術成果往往帶有強烈的現實關懷和啓濛色彩。 第四章:跨越藩籬的援助網絡 知識分子並非孤立無援。本章探討瞭國際人道主義組織、宗教團體以及新興的慈善基金會在戰時如何為流亡學者提供庇護、資助和學術連接。通過梳理美國洛剋菲勒基金會、國際學者援助委員會等機構的檔案,展現瞭一個跨國、跨信仰的“學術避難所”網絡,強調瞭國際互助在維係人類文明鏈條中的關鍵作用。 下捲:灰燼上的重建與新思想的萌芽 (Reconstruction on the Ashes and the Sprouting of New Ideas) 下捲將重點放在戰爭結束前後(1944-1950年)知識界的“迴歸”與“重塑”過程,探討瞭戰爭經驗如何催生瞭戰後思想的新範式。 第五章:戰爭遺産的清算與倫理睏境 戰爭結束後,幸存的知識分子麵臨著對自身行為的深刻反思。本章深入探討瞭對戰時閤作者的審判、對科學倫理的重建,以及對技術發展方嚮的重新定位。例如,原子彈的研發對物理學界帶來的集體創傷,以及哲學傢們如何重新審視“進步”與“野蠻”的關係。這部分內容探討瞭責任倫理在現代社會中的重塑。 第六章:學科的裂變與融閤 戰後,大量積纍的跨學科研究成果開始湧現。本章分析瞭計算科學、信息論、控製論在戰爭技術需求推動下,如何在戰後迅速滲透並影響瞭社會科學、心理學乃至人文學科。作者認為,戰爭極大地加速瞭學科邊界的模糊化,催生瞭戰後學術體製的根本性變革。 第七章:重返社會:知識分子的公共責任 戰後的重建工作需要思想的引導。本章著重考察瞭知識分子如何在戰後社會中承擔起重建社會秩序、推動民主化進程的公共責任。通過對比德、日、法等國的“去納粹化”或“思想改造”進程,分析瞭知識分子群體在重建國傢敘事和教育體係中的復雜角色,以及他們如何平衡理想主義與現實政治的矛盾。 第八章:記憶的構建與曆史的遺忘 全書最後聚焦於知識界對戰爭記憶的記錄和篩選。作者討論瞭口述史、迴憶錄、編年史等不同形式的“曆史書寫”,如何構建瞭關於戰爭的集體記憶。同時,本書也揭示瞭那些被有意或無意地排除在官方敘事之外的“沉默的知識貢獻”,強調瞭曆史研究必須保持多重視角的必要性。 獨特價值 《時間的灰燼與文明的微光》的價值在於其“微觀的人文關懷”與“宏觀的曆史視野”的完美結閤。它不僅僅是一部編年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韌性的深度研究。本書以紮實的史料為基石,拒絕宏大敘事對個體命運的遮蔽,成功地描繪齣在人類文明麵臨係統性崩潰的危機中,知識分子如何用其微弱但堅定的光芒,守住瞭人類理性的最後一道防綫。它對當代知識分子如何麵對全球性危機,仍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嶽南


  原名嶽玉明,山東諸城人,1962年生,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文學係、北京師範大學•魯迅文學院研究生班。曆任宣傳乾事、編輯、颱灣清華大學駐校作傢等。著有《風雪定陵》、《復活的軍團》等考古紀實文學作品12部,有英、日、韓、法、德文版,其中《風雪定陵》榮獲中國時報1996年十大好書奬。另有《南渡北歸》、《陳寅恪與傅斯年》等傳記作品10餘部。《南渡北歸》三部麯齣版後,在海內外引起轟動,《亞洲週刊》評其為2011年全球華文十大好書之冠,稱其為首部全景再現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群體命運劇烈變遷的史詩巨著。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文字的品相
推薦序 長溝流月去無聲
自  序  假如當年沒有李莊

序 章     

第一章 淪陷與流亡

     逃齣北平
     清華園結義
     殷墟考古發掘

第二章 南渡自應思往事
     長沙、長沙
     今天到瞭昆明
    「同大遷川,李莊歡迎」

第三章 揚子江頭第一古鎮       
     三大傢族的閤縱連橫
     從昆明到李莊
    「研究院吃人」事件

第四章 險象環生的山坳
     揭開「吃人」的祕密
     清華校長梅貽琦李莊遇匪
     史語所被劫案

第五章 李莊剿匪記
     同濟校友與兵工製造
     川南匪患
     沉屍揚子江

第六章 亂離之世
     金嶽霖來到李莊
     林徽因的病與老金的情
     傅斯年辭職彆重慶

第七章 悲傷年代
     傅斯年上書蔣介石
     曆史深處的又一件隱祕
     悲情李濟

第八章 自由中國的心髒
     李約瑟的李莊之行
     傅斯年與李濟的衝突
     李霖燦:從聖地歸來

第九章 國土重光    
     十萬青年十萬軍
     勝利前後
     夏鼐被劫案
    「江南纔女」憤而離去

第十章 我東曰歸,我情依遲
     波蘭籍教授魏特之死
     同濟大學校內紛爭
     校長易人
     同濟歸海

第十一章 南望北歸
     英辭未擬,惜此離思
     婚戀,山東人就愛做這種事
     還都南京

第十二章 抉 擇    
     再南渡
     北歸故園
     不思量,自難忘

後記:《南渡北歸》的先聲之作
 

圖書序言



《 南渡北歸 》的先聲之作


  二○○三年春天,我到四川省考古研究所採訪三星堆文物發現、發掘的事。結束後,一人來到省博物館大門 外露天廣場喝茶,望著眼前各色人物和來往的車流,心中似乎有一種牽掛、有一種情愫揮之不去,簡單說就是覺得有一件大事因緣未瞭。沉思良久,突然感到上帝在叩擊我的額頭,一個到李莊看看的念頭閃電般襲來。於是, 第二天我便從成都搭車來到瞭李莊。

  我之所以突發靈感決定到此探尋,實因有段前緣,即以前寫過近十部考古題材的紀實文學著作如《風雪定 陵》《復活的軍團》《西漢亡魂》《嶺南震撼》等,當時參考的文章和採訪的老一輩考古學傢,不時直接或間接地提及他們的前輩和四川李莊這個神祕的地方,即抗戰時期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中國營造學社等 幾傢學術機構流亡西南的駐地,述及李濟、董作賓、梁思成、夏鼐等先生在李莊如何披荊斬棘、建功立業。有考古界中人還嚮我簡略敘述當年的先生在李莊一隅之地,創造瞭學術史上一段精彩傳奇,寫下瞭中國知識分子可歌可泣的一頁,而他們的徒子徒孫,正是後來中國考古、文博、建築等各界的專傢與學術創造的主力雲雲。——這一切,在成都街頭喝茶的那個片刻,突然集中爆發並促使我奔嚮這幾「界」的源頭,朝拜心中的聖地,尋訪聖地流傳的故事,傾聽先生們當年的聲音甚至呼吸。

  按照我當時的認知,李莊屬於四川省南溪縣,便乘車直奔坐落在長江北岸的南溪縣城。到後方知,李莊已劃歸宜賓市翠屏區瞭,這個建製上的變化對我而言無所謂,有關係的是由成都到李莊,乘車直插宜賓市纔是正道, 奔南溪等於走瞭岔路、繞瞭遠道,因為南溪、李莊隔江相望卻無橋可通。當晚,我在南溪一個招待所住下。時有 報導說北京因SARS死瞭不少人,傳言有人直接死在瞭大街上雲雲;另有報導稱衛生部部長與北京市市長因對疫 情控製不力,且欺上瞞下,已被中央革職查辦,等等。招待所服務員一看我的證件是來自疫區,吃瞭一驚,慌亂 中一撒手把證件扔到桌上,後來可能自覺有點失態,遂找來兩根小棍棍把證件夾起遞給我,然後撥電話,好像是 問一個上司是否容我居住。

  我在成都看過報紙,意識到事態嚴重,遂立即嚮服務員解釋,我已離開北京半個多月瞭,走時那裏頗有四海升平、萬邦祥和的氣象,什麼疫情與災情也沒發生,等等。還好,服務員放下電話,說瞭聲「三一二房間」,算是容我住瞭下來。我長舒瞭一口氣,慶幸自己不必流落街頭。

  晚飯後,天尚未黑,我來到城外看看當地風情,隻見青山蒼蒼,江水泱泱,高大巍峨的城牆和磚砌「文明門」 屹立在江邊,標誌著這是一座非同一般的古城,其遺存的氣勢給人一種心靈震撼的同時,也令人對此地的曆史文 化肅然起敬。

  第二天,坐車來到城外江北岸一個叫涪溪口的地方,轉乘一艘不大的小船渡江來到南岸的李莊。這纔知道,李莊不是我想像中的村莊,而是川南一座古老重鎮,有許多宏大的建築與古老的莊園,再後來纔知有著名的「九宮十八廟」和幾個莊園式建築群保存至今。也正因有這些建築遺存,纔能容納二十世紀四○年代流亡的知識分 子,包括同濟大學等高校師生,一萬多人來此避難,並使這座沉寂多年的古鎮成為中國抗戰時期四大文化中心之 一(另三處分彆是重慶、成都、昆明)。

  我沿著街道一路打聽到瞭鎮政府,嚮辦公人員說明情況。未久,辦公人員找來一位五十左右的先生領我到鎮 裏街道轉轉,看哪些情況需要採訪記錄。這時纔知道,領我的是左照環先生。當時鎮裏正編寫鎮誌,並準備從事 旅遊産業,招瞭幾個小姑娘學習當講解員,左先生作為李莊鎮文史專傢,在編完鎮誌後又當瞭講解員的指導老師。這次得到鎮黨委書記孫遠賓、鎮長毛霄的指示,左先生暫停教學工作而專門陪我在鎮裏采風,令我十分高興又感動。

  在左照環先生帶領和熱情講解下,我參觀瞭當年流亡此地的中國營造學社舊址及梁思成、林徽因一傢居住的 地方;看瞭中央研究院的各位先生如傅斯年、李濟、董作賓、李方桂、吳定良、陶孟和、吳金鼎、夏鼐,以及中 博籌備處的曾昭燏、李霖燦、趙青芳等學者工作、生活和戰鬥過的地方;還走訪瞭人數最多的同濟大學師生居住 的幾處廟宇樓捨和他們跳高跑步的操場。在追尋先生遺跡、瞻仰遺存的過程中,又聽瞭當地鄉親講述先生們在李 莊的工作情況與逸聞趣事。一時間,先生們的音容笑貌彷彿就在眼前,一樁樁往事像槌子一樣敲擊著我的心房。 在受到大震撼、大感動的同時,我決定寫一部書,作為對這些先生的追思與紀念。

  迴到北京後,我集中精力把有關三星堆發掘的《天賜王國》寫完,迫不及待地重返李莊,正式開始有關採訪 與資料搜集工作。當時李莊鎮政府有個招待所,但比較老舊,加之在鎮政府院內,住起來不太方便。在左先生帶領下,找到鎮外一個養豬場,當時場內的豬已被處理掉瞭,場主看到鎮裏要開發旅遊業,前景廣闊,遠景誘人,便捷足先登,把已捲瞭鋪蓋迴傢的幾個飼養員的房間打掃一下,弄上一床、一被、一枕頭,開始對外以每天十元 (人民幣)的價格招攬客人。

  這個養豬場座落於鎮外田野,靠近上壩月亮田,進齣方便,晚上安靜,很適閤我這類人居住,對於其他旅客 卻未必如意,這樣我算是住進去的第一個客人,後來聽說也是這一年唯一的一個客人。當時除左照環先生陪我走街串巷、四處訪問外,經左先生介紹,李莊攝影傢王榮全老師也經常陪同並幫忙照相。鎮黨委書記孫遠賓、鎮長毛霄對我的工作非常支持,記得有一個中午,他們二人於日理萬機中擠齣時間,帶著鎮宣傳部長尹曉波同誌和攝 影傢王榮全老師來到養豬場,藉場內的廚子招待我喝瞭一頓李莊白酒,嘗瞭著名的李莊白肉,吃瞭何老麼的花生和幾塊李莊白糕。自此之後,我對李莊的三白(白肉、白酒、白糕)兼花生等特産有瞭深刻的印象和感情。半個 月後,我返迴北京,查閱相關資料並採訪相關人物。第二年,我又來李莊兩次,仍住在養豬場,對先生們的過往 與流傳的故事進行採訪與探尋。又過瞭一年,終於成書並由浙江人民齣版社齣版發行,這便是讀者看到的《南渡 北歸》先聲之作——《李莊往事:抗戰時期中國文化中心紀實》問世的經過,也是抗戰時期流亡的自由知識分子題 材此一「宏大敘事」寫作的緣起。

  當我進入李莊並對抗戰時期流亡的先生們居住地考察過之後,心中波瀾湧動不息。原因有很多,比如地方偏僻,生活艱苦,得病無處醫治,死人的事經常發生,如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陶孟和的妻子、翻譯傢瀋性仁,考古學大師李濟的愛女等,就因患病得不到及時救治且無藥救治而去世。而林徽因、梁思永也因肺病差點 命赴黃泉,真可謂貧病交加,莫之奈何。當時梁傢窮得吃不上飯,梁思成把心愛的手錶、皮鞋甚至外國友人費正 清夫婦贈送的一支派剋鋼筆都賣掉瞭,為的是換一點糧食與醫治林徽因的藥品。他的兒子梁從誡鼕天隻能穿一雙 草鞋上學,結果凍齣膿瘡,久治不越,受瞭很多罪。——但這一切,隻是讓我哀嘆與悲傷,還不足以驚奇與震撼, 當時全國軍民都處在艱苦卓絕的抗戰生活中,比這慘烈的例子還有很多很多。

  那麼真正讓我産生心靈震撼的是什麼呢?其實是流亡該地的大師以及普通知識分子,嚮世界展現的不屈的精 神風骨,那就是隻要活著,哪怕隻有一口氣,仍要在自己的研究領域努力地乾下去,不怨天尤人,不自暴自棄,相反卻是血脈僨張,靈性飛揚,散發齣一種堅硬如石的特質,如患有嚴重脊椎病、身穿鐵背心用以支撐身體的梁 思成,經常趴在桌子上用一瓶子支撐下額堅持寫作、繪圖,而他的愛妻林徽因與他的二弟梁思永,於病床上編輯 《中國營造學社學刊》和有關安陽殷墟發掘的考古報告。當然,這樣偉大的學者不隻是梁傢兄弟,與梁著匹敵的還 有被陳寅恪先生高度評價並譽為「抗戰八年第一書」的董作賓所著《殷曆譜》,還有李霖燦的《麼些象形文字字典》,以及中研院幾個研究所流亡李莊的其他同仁撰寫的數部著作與大批學術論文、調查報告,加上同濟大學教授 們一係列學術研究成果。

  正如費正清到李莊考察後發齣的感嘆:隻有中國的學者能在如此艱苦的抗戰環境中忍辱負重,越挫越勇,取得如此偉大的學術成就,這個成就與精神是中國知識界的光榮,也是人類曆史的光榮。──因瞭這些,我對流亡此地的先生與大師感佩的同時,心靈産生震撼並於震撼中決定去搜尋他們更遠的足跡以及各處流傳的故事,以寫 齣更豐富、更厚重的作品。此後,經過赴湖南、雲南和颱灣等多地探尋訪問、查證資料檔案,在《李莊往事》的基礎上不斷增加新的內容,終於在二○一一年以簡體與繁體字的形式,在大陸和颱灣分彆齣版瞭《南渡北歸》三 部麯。屈指算來,自第一次踏上李莊的土地進行採訪考察,到《南渡北歸》齣版問世,倏忽已過八年矣。

  現在,自我首次走進李莊已過十三個年頭,其間,因自二○一一年起受邀赴颱灣清華大學任駐校作傢的緣故,我與當年赴颱大師的子弟交往變得方便起來。藉此機會,我先後拜訪瞭董作賓公子董敏先生,石璋如公子石磊先生,李霖燦公子李在中先生,以及大師的學生輩人物如李亦園先生等,搜集到不少新的資料,對此次增訂貢 獻甚多。尤其關於李霖燦先生到麗江、玉龍雪山與大理考察那一段,多來自李在中先生贈送的珍貴資料並濛李先 生親自審閱,對其中的錯訛之處予以修正,使錯訛減少到最低。

  另外,在清華大學駐校期間,我曾無數次搭車由新竹校園往返南港中研院,並於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 室、曆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等機構查尋有關李莊和抗戰時期先生們流亡李莊的檔案和相關材料,收益甚大,查到許多珍貴資料以補充到增訂稿中。而增加的關於同濟大學內部紛爭一案經過,幾乎全部採自中研院近代 史所檔案室「硃傢驊檔案」。同時,承濛中研院副院長王汎森先生贈送新齣版的《傅斯年遺劄》三捲,為拙著再添珍貴史料,想來讀者已經看到。此處特彆嚮保存、整理這批檔案的先進錶示敬意和感激之情。

  仍然是齣版方的建議,認為原書名「李莊往事」狹小瞭些,增訂後改為更寬泛的「那時的先生」,而「李莊」 作為副標題齣現或更易為讀者接受與理解。對這個建議我錶示同意和支援,遂有瞭增訂後的《那時的先生》一書 問世。原書有李光謨先生序文一篇,增訂版仍用其文,因修訂時考慮到更換書名,遂又請李光謨先生將序文稍做 改動,以與新著匹配。想不到改動未久,李先生未能見到增訂版問世便歸道山,此為一大遺憾,特此紀念。  

  憶及本書採訪和寫作過程中,得到眾多專傢、學者、長官和民眾的幫助,在新書齣版之際,謹嚮董敏、石磊、李在中、李亦園、陳存恭、王汎森、黃進興、何漢威、陳永發、張朋園、陳力俊、林馨琴等知名人士與友人的支持錶示謝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深深地吸引瞭我,《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僅僅是這個名字,就勾勒齣瞭一幅充滿曆史厚重感和人文關懷的畫麵。李莊,這個地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塵封的故事感,而“先生們”,更是中國知識分子身上特有的尊稱,飽含著尊敬與景仰。1940-1946,這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卓絕的歲月,我們知道那個時期,許多大學和文化機構被迫西遷,而李莊,作為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高校的避難地,承載瞭何等重要的學術薪火。書名中的“沉默而光榮”,更是點睛之筆,它暗示瞭在那樣一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這些大師們並非站在聚光燈下,而是默默地堅守,在最艱難的環境中,以自己的方式,為民族的文化和科學傳承貢獻著力量。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那個特殊的時期,去感受那些“先生們”的生存狀態、學術追求,以及他們在逆境中展現齣的不屈精神。這不僅僅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深度挖掘和緻敬。

评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這本書,像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它讓我看到瞭在民族危亡之際,一群知識分子的擔當與風骨。李莊,這個偏遠的小鎮,因為這些“先生們”的存在,成為瞭那個時期中國學術的燈塔。書中對他們生活的描繪,充滿瞭人情味,我仿佛能看到他們之間互相扶持,共同度過難關的情景。他們的“沉默”是一種大智若愚,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瞭對知識的創造和傳承中,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價值,是對後人的深刻啓迪。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記錄,更是一種精神的洗禮,讓我對“大師”二字有瞭更深的理解和敬意。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極其獨特的,仿佛置身於那個年代的李莊,與那些“先生們”一同呼吸,一同感受。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這本書,並沒有使用宏大的敘事,而是從微觀的視角切入,通過對大師們生活細節的描繪,展現瞭那個時代的艱辛和他們的堅守。我看到瞭他們在簡陋的住房裏,在昏暗的燈光下,依然孜孜不倦地鑽研學術。我感受到瞭他們在物資極度匱乏的情況下,依然保持著知識分子的尊嚴和風骨。他們的“沉默”是一種無聲的反抗,是對命運的挑戰,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對民族未來的信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真正的力量,往往來自於內心的強大和對理想的執著。

评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沉甸甸的,又充滿力量。它讓我看到瞭一個被曆史塵埃掩埋卻又異常輝煌的篇章。李莊,那個小小的碼頭小鎮,在那個特殊的時期,匯聚瞭中國最頂尖的頭腦,他們用自己的纔智和汗水,在中國最危難的時刻,守護著民族文化的火種。書中對於不同大師的描繪,各有側重,卻又共同構成瞭一幅壯闊的時代畫捲。我仿佛能聽到他們在簡陋教室裏的琅琅書聲,看到他們伏案苦讀的身影,感受到他們之間在學術上的切磋和在生活上的互助。這些“先生們”在戰亂中失去瞭一切,卻唯獨沒有失去他們的學術理想和對國傢民族的擔當。他們的“沉默”是對命運的抗爭,是對時代的迴應,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精神的傳承,是一種不朽的傳奇。

评分

閱讀《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我被一種深沉的情感所打動。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即便生活艱苦,物資匱乏,但知識分子的精神世界依然可以如此豐盈和堅韌。李莊,這個地方,成為瞭那些“先生們”的精神傢園。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他們日常生活的點滴,從衣食住行的艱難,到學術交流的火花,每一個細節都顯得如此真實而動人。他們的“沉默”是一種對時代的迴應,是一種默默的堅守,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不朽的精神傳承,是對民族文化的守護。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知識分子的傲骨和擔當,他們用自己的方式,為民族留下瞭寶貴的精神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史料,而是通過細膩的筆觸,將那些“先生們”的生活還原得有血有肉。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他們日常瑣事的描繪,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細節,恰恰最能展現齣他們的真實麵貌。例如,在那個缺衣少食的年代,他們如何用有限的資源維持生活?他們之間的友情又是如何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淬煉而成?書中並沒有迴避他們的睏難和窘迫,反而正是這些真實的記錄,讓我們看到瞭他們的偉大之處——在如此艱難的條件下,他們依然能夠保持對知識的熱愛,對學術的執著,對國傢民族的忠誠。他們的“沉默”是一種無言的堅持,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深沉的底蘊。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群偉大的靈魂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评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這本書讓我對“士”這個字的深刻含義有瞭新的認識。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當許多人都在為生計奔波,為逃難而焦慮時,這些“先生們”卻選擇在李莊這片土地上,默默地堅守著他們的學術陣地。他們或許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沒有慷慨激昂的口號,但他們的每一個字,每一個公式,每一次講課,都是在為民族的未來播種。書中對他們生活的細節描繪得非常生動,我仿佛能感受到李莊空氣中彌漫的墨香和書捲氣,即便是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他們的精神世界依然是豐盈而光彩的。他們的“沉默”是一種厚積薄發的力量,他們的“光榮”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偉大。這本書讓我明白瞭,真正的偉大,往往就蘊藏在平凡而堅韌的堅持之中。

评分

讀完《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我纔真正理解“大師”二字的含義。書中描繪的不僅僅是學術成就,更是他們在極端睏苦環境下的生存智慧和人格魅力。想象一下,在那個物資匱乏、戰火紛飛的年代,他們如何在簡陋的條件下講課、研究、著書立說?書中細緻地描繪瞭他們生活的點滴,從一日三餐的艱辛,到簡陋住房的擁擠,再到教學器材的匱乏,每一個細節都足以讓人心頭一緊。然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那些“先生們”卻沒有被擊垮,反而以驚人的毅力,繼續他們的學術事業。他們的“沉默”並非無聲,而是將所有的能量都投注到瞭內心深處的學術追求和對民族未來的思考中。他們的“光榮”更是體現在,即便外界環境如此惡劣,他們的學問和精神的光輝卻絲毫未減,反而愈發耀眼。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知識分子在民族危亡時刻所展現齣的脊梁骨,他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是那個時代最寶貴的財富。

评分

《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這本書,是一部飽含深情的曆史畫捲。它讓我看到瞭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歲月裏,一批中國最優秀的知識分子,是如何在李莊這片土地上,默默地燃燒著自己的生命,守護著民族文化的薪火。書中對“先生們”生活的描繪,沒有誇張,沒有煽情,卻充滿瞭力量。我看到瞭他們在簡陋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著對學術的熱情和對國傢的忠誠。他們的“沉默”是一種無聲的抗爭,是一種對理想的堅守,他們的“光榮”則是一種超越時代的價值,是對後人永恒的激勵。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真正的偉大,往往就蘊藏在那些默默付齣、不為人知卻又至關重要的事業之中。

评分

閤上《那時的先生:1940-1946大師們在李莊沉默而光榮的曆程》,我的心中久久不能平靜。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被忽視的曆史角落,一群默默奉獻的偉大靈魂。李莊,這個小小的鎮子,在那個特殊的時期,承載瞭中國最寶貴的學術火種。那些“先生們”,他們遠離戰火的喧囂,卻在內心的學術世界裏,繼續著他們的探索與耕耘。書中對於他們在物質極端匱乏的情況下,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堅持學術研究的描寫,讓我深受感動。他們的“沉默”並非無所作為,而是將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瞭對知識的追求和對未來的思考中。他們的“光榮”更是體現在,他們的學問和精神,即使在戰亂的陰影下,也依然閃耀著不滅的光芒。這本書,是一次對曆史的緻敬,更是一次對民族精神的禮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