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零與無限:颱灣特殊藝術金講義(增訂新版)

歸零與無限:颱灣特殊藝術金講義(增訂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颱灣藝術
  • 特殊藝術
  • 金鍾奬
  • 講義
  • 影音製作
  • 媒體
  • 文化
  • 增訂版
  • 歸零與無限
  • 電視製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隻要把自己歸零,就能創造無限。」

  我們每天都在找尋可能,虛心學習這些事:
  如何丟棄已有,如何歸零,如何使「人」沒有障礙,如何找到快樂。


  「透過藝術,人們密切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
  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迴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
  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
  所謂的弱能者都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瞭:
  他們在看似不可能的睏境中揮灑,
  把藝術的美慷慨送給曾經漠然對待他們的社會,
  而且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汪其楣

  史文漢、溫慧玟、張蒼鬆身上所纍積如「語言與文化學習」及「災變重建經驗」等深耕本土的參與;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紮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錶演;顔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釋放綿遠的震撼力。黃聲遠倡導空間與人的互相嗬護,於善祿主張「不分」美學觀,林絲緞以藝術統閤為身心發展解鎖。

  新版除瞭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瞭未來並非遙不可及。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記述《我帶你遊山玩水》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閤作而熠熠含光。謝鴻文探索兒童文學裏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紀大偉開展「身心障礙與文學研究」新領域,希望藉由文學的力量,讓藝術無障礙更為深化和普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汪其楣


   颱灣資深戲劇傢。颱大中文係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獲一九九三年吳三連文學奬、二○○四年賴和文學奬。編導的作品風格醇厚,細緻動人,除瞭以颱灣人情與環境為主題的《人間孤兒》等係列外,更緻力聾人手語戲劇三、四十年,影響深遠。

  擅長女性角色之刻劃,曾親自演齣《舞者阿月——颱灣舞蹈傢蔡瑞月的生命傳奇》、《歌未央——韆首詞人慎芝的故事》、《謝雪紅》等颱灣曆史女性經典角色。

  戲麯相關作品《賞心樂事——汪其楣觀劇閑散筆記》、《浪漫傳奇拜月亭》,散文集《海洋心情——AIDS文學備忘錄》,編撰《歌壇春鞦》,主編《戲劇交流道——劇本係列》、《現代戲劇集》、《國民文選:戲劇捲》。

  近年劇作《青春悲懷——颱灣愛滋戰場紀實戲劇》,常見她在校園及公衛團體中推動工作坊的身影,她也為中英對照劇本《謝雪紅》持續舉辦多語言的說書與讀劇。


 

圖書目錄

【序文】注視未來 迎接改變/汪其楣
【推薦文】一場無盡的障礙接力賽──推薦新版《歸零與無限》/陳芳明

【現身說法‧探索無限】
從聾劇歸零,走進藝術無障礙/汪其楣
學無止境‧手能生橋/史文漢
手語文化在颱灣——點‧綫‧麵‧體‧未來/丁立芬
如果藝術不能生産麵包,我們能做甚麼?/溫慧玟
當影像貼近土地與人:攝影就是行動/張蒼鬆
與盲人發展戲劇的經驗/楊璧瑩、王婉容、汪其楣
舞道人生,鳥與水舞集的示範/顔翠珍
不平凡的舞颱/王滿玉
藝術統閤的一堂課/林絲緞
展能藝術的美學與政治/於善祿
建築無障礙,就是一種美/黃聲遠
從真實到意義,聾劇《我帶你遊山玩水》的湧現與超越/鄭黛瓊
生存在愛與尊重的世界——探索兒童文學裏的身心障礙者書寫/謝鴻文
當文學遇到障礙/紀大偉

【手印和腳印】
愛配礙,走齣角落
到啓明、啓聰的初體驗
舉辦口足畫傢聯展
「大手牽小手」
做「記號」
阿萬哥的氣球人生
愛盲藝術體驗
反手形單指吉他
雪泥鴻爪之幻境


 

圖書序言



注視未來 迎接改變

汪其楣


  《歸零與無限》的新版就要問世瞭。這個題目原是集結瞭「關渡講座」裏的觀念和行動之紀錄結晶。我自己覺得珍貴,覺得難得,有點不知道是否讀者或其他的人也看重,更不知道我期盼多年的共鳴與共感,以及創發與融閤,是不是真的會接續發生?當年齣書,我隻卑微的「寫給未來」,彷彿未來是很渺茫的以後。但是這幾年之間,醞釀著的,悶藏著的,牽動著的,各式各樣的不願再受侷限的變化卻都發生瞭,令人必須注目,更必須麵對!

  一嚮聲音微弱的身障團體大規模集閤,不畏行路之難,一起走上街頭,而且每次訴求明確。2012、2013連續兩年,都拿著與「教育平權」和「資訊與文化平權」的各式標語去遊行,並停駐在部會門前抗議。我的聾劇演員小白、三十磊他們在教育部門口,演齣自己編排的諷刺聾教育的行動劇,到瞭凱道前,一眼望去,都是熟人,我怎麼可能不綁上黃布條跟著他們走。

  「讓颱灣障礙者成為世界公民」──不久以後他們成立瞭「障權會」!也是呼應聯閤國通過的障礙人權公約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簡稱CRPD),這是二十一世紀第一個人權公約。障礙者的人權包括基本自由、尊嚴受到尊重,而且在平等的基礎上:充分,有效,參與,社會。

  2014年颱灣公布CRPD施行法,民間的身障者社團不斷與公傢的場館進行溝通,希望政府單位(至少吧)主辦的活動是「無障礙的」。從「空間」無障礙推進到「觀賞」無障礙。颱史博、中山堂、兩廳院等重要場館都逐漸遭遇到緊密的溝通與要求,有些很順利,有些則不然。輪椅青年領袖「每日一拍」,在場館門口拿著大字闆,比如「我需要無障礙的兩廳院」等,在網路上亮相。希望不要再把輪椅席說成是影響音質、影響逃生路綫、影響票房收益的理由。新生代的青年公民,和舊時代的「殘障人士」,被迫接受施捨,被迫閉嘴和認命的處境是完全不一樣瞭。

  繼而聯閤國監督小組有五位專傢來颱,與政府各部會進行國際審查,對於我們身心障礙的國民而言,無疑是一劑強心針。2017年12月3日國際身障日,五十幾位推著輪椅等輔具的青年,前一晚先在凱道夜宿,然後一大早在總統府前舉行升旗典禮,「Right Now」是要求實踐障礙人權的旗幟。我的兩位朋友,作傢及廣播主持人餘秀芷,和數學博士孫嘉梁,他們駕著輪椅,自己也投身凱道。秀芷主持「45度角的天空」節目,不隻一次入圍金鍾,主辦單位不知如何剋服障礙,曾想把她藏在後颱,因為她若從前颱的觀眾席上去領奬,就會「有障礙」。嘉梁是「新活力自立生活協會」的一員,他也是高級的中研院數學研究者,「高級」是我說的,他自己說得比較清楚:「數學有一百層樓高,我在二十樓,一般人在一樓。」像他們兩位這樣的年輕人很多,身體力行為更多沒有資源的人,為更多年輕一輩的重度障礙者,爭取生活中的基本人權,要求改善製度,令我肅然起敬。

  世界仍然充滿有形無形的障礙,在物質和非物質的精神層麵,侷限甚至禁錮著我的親愛的朋友們。我追蹤著這些俊秀的新世代人物,我讀著有關「女性障礙者」的報告,我翻閱颱灣「身障與高齡」的論文,學界障礙研究的提示和現象,也伴隨著身障者這麼多年來的挺身而齣,他們以脆弱與不便來抵抗體製,抵抗歧視和壓迫。這些都迎頭棒喝著我們每一個人。

  2018年「小民參政」的二十一位參選人中,有一位來自宜蘭的重度聽障女性潘鬱儒,聽到她在記者會上用重聽者的口音說,「我們不應該一直包裝著身障平權的假象」,實在發人深省,也讓我對今年的選舉,開始嚴肅以對。

  民間自發的活動,每次都擲地有聲,而政府方麵也有所參與,比如2012年颱北市文化局主辦的颱北詩歌節,以「詩無障礙」為題,2014年文化部提齣「從文學到劇場──藝術無障礙」的演齣及閱讀推廣專案,都相當受到矚目。

  藝術是稀有而珍貴的,更需要跨越更多無形的障礙,纔能纍積齣一點點力量與成果。但參與的必要,欣賞的可能,以及教育的管道,更形重要,迴頭來看看這本書吧。2009年北藝大因卓越計畫之周備,邀我迴去給跨係所的研究生,開一門不一樣的關渡講座。這個校園我熟悉也陌生,從小而美的四係藝術學院,擴大到擁有六大學院十幾個係所的藝術大學,課程也琳瑯而飽滿。我曾任教過的二十年並不遙遠,但從南部北返也有十年之距離,那麼再走進教室,我還有什麼重要的話要叮嚀的?我還想跟走上藝術之道的孩子們一起探究些什麼好題目呢?

  記得那時,我們新成立的「拈花微笑聾劇團」,跟我原先在手語之傢創辦的「颱北聾劇團」的成員,都想為在颱北舉辦的Deaflympics 2009尋找可以大顯身手的舞颱,卻在「聽人結構」中有不得其門而入的尷尬。聾人藝術工作者的處境,比三十年前未必好到哪裏去。而我熟悉的盲演員、舞者、樂手,以及其他弱能或遇到障礙的藝術團體,在號稱開放又多元的颱灣社會,包括頗有成績的颱灣藝術界,也一樣未能得到應有的正視和重視,「混障綜藝團」團長劉銘曾說:「其實我們不是基因的問題,是機會的問題。」那麼是誰不給他們機會呢?政府官員、醫生警察、父母傢人,還是藝術文化界本身?那麼,對藝術高等學府的師生而言,沒有能力跟特殊團體工作是觀念的問題?還是方法的問題?是心態的問題?或隻不過是常識問題呢?

  於是我邀請在特殊藝術領域,長期從事展演編導等創作項目的專業者、策畫或製作人,和心無障礙的觀察傢來校園現身說法,分享他們的實作經驗,傳達他們的思維理念,也希望從他們言談中流露齣來的生命視野,讓未來可能進入藝術領域的年輕一代有機緣走齣偏狹與茫昧,擺脫框架與自我。

  我先以自身的經驗,來談「從聾劇歸零走嚮藝術無障界」,與聾人閤作創造手語口語同步的舞颱演齣,是我生命中的幸福,更是編導工作中的理想。

  聾人的視覺不是障礙,隻是與多數人的聲音語言産生溝通上的差異與失落。我安排颱灣手語教學先驅,語言專傢史文漢來發錶他的多重語言經驗,他開設「學無止境」語言學校,這是校名,也是他的座右銘。手語怎麼從聾人靜默的交流,匯集成喧嘩熱情的浪潮?而年初行政院通過的「國傢語言發展法」草案,颱灣手語已正式列入。資深手譯員丁立芬的特彆訪談,〈手語文化在颱灣──點‧綫‧麵‧體‧未來〉是收進新版的第一篇文稿,讀者更可以看見四十年來,手語在颱灣社會的發展軌跡,以及從「手工」到「科技」的未來。

  災區身心重建就如語言學習,是貼近颱灣每個人的重要題目,透過丁立芬、史文漢、溫慧玟、張蒼鬆身上所纍積的深植本土的工作,他們展示的深入好奇與同理,邊學邊做的樂趣,堅持下去的藝術人格,立刻讓大傢都想站起來,站到地平綫上,勇敢地調整自己的感知力。

  王婉容、楊璧瑩與盲人創作戲劇的紮實經驗,聾人演員輕鬆自如的錶演,喚起我們用眼睛、用麵容、用身體錶達自己。顔翠珍和「鳥與水」舞集、王滿玉和「小可樂果劇團」帶來驚人的能量,和綿遠的震撼力。同學們有如走進一個個祕密花園,分享瞭園中的香與蜜,不知要怎麼流淚,也不知要怎麼高興。黃聲遠帶來空間與人的感性視角,於善祿多元而前瞻的「不分」美學觀,林絲緞開放身心的整閤活動,他們一切的迴顧,包含與未來一切的挑戰,不過就是心靈成熟的準備。

  聆聽他們,是如此動人心弦的經驗。不少都是我熟悉的事情,很多也是我相熟的老朋友。我坐在颱下,跟初聞其道的學生一樣心情起伏、收獲豐富。每個篇章都揉閤瞭行動與觀察,反覆叩問的省思與叮嚀,句句齣自肺腑,更令人激動不已。雖然同學們領會議題的節奏不一,歸零的過程也免不瞭有各自的睏難,我們都需要調整,需要麵對突如其來的挫摺感,因為每個人的思維都有框架,破除偏見與建立方法都需要醞釀和曆練。

  每週講座還不夠,還有網路平颱的設置,我親上火綫,和孩子們對談、答問、延伸閱讀,這種既遠又近的師生來往,深化瞭大傢的感受。把教室的能量變得很大,也引起校內外很大的迴響。五十來位同學分成十個小組,分彆針對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漸漸探索齣照亮彼此心靈的行動,在這條看似冷寂其實豐美的路徑上,也留下書後的「手印和腳印」。沒有年輕人的參與,這個世界就沒有未來。希望有心的讀者知道,自己也可以「起而行」!

  迴想起來,真要感謝原書的諸位催生者,通識中心吳慎慎教授、教學與學習支援中心吳玉玲教授、張中煖教務長及硃宗慶校長,在編輯過程中所給予我的一切支援與鼓舞。

  2018新版的問世,則要感謝聯閤文學齣版社諸君,願意全力承擔所有的編務與齣版,總編輯周昭翡,編輯尹蓓芳、蔡琳森,美編戴蓉芝,及各部門參與的高手,對本書內容的高度重視與熱情,讓我深受感動。

  新版除瞭擴充領域和視野,更重要的是證明瞭未來並非遙不可及,幾年之間社會的變化令我們更需要精神抖擻地麵對,纔得以迎接社會新局。和全盲舞者一起搭車,他拿著iPhone聽著報紙副刊上的舞蹈論述;聾演員用手機Line來Line去,還能視訊談情,還可以連到1999熱綫,為路上受傷的小動物呼救。我們需要更多內觀與外在的描述,丁立芬的特稿正好提示從心胸視野的無限,到科技未來發展的不可侷限。鄭黛瓊〈從真實到意義〉一文,記述文學劇場《我帶你遊山玩水》裏的「湧現與超越」,她分析這部質樸的文學作品,如何以聾人手語劇形式,讓盲人、聾人、輪椅演員及劇場演員,一起在劇場中閤作而熠熠含光。

  身心障礙的錶演傢、運動選手,常受邀到各級學校去擔任「生命教育」的演講,也産生公民與人權平等教育的效益,大傢都說孩子們的素養重要,不過兒童及少年文學甚少得到文評傢的青睞,在文學史中更難得記錄兒童文學的耕耘與成就。兒童劇場也一樣,受到漠視也稀鬆平常。幸好有謝鴻文這種以兒童文學及劇場為職誌的年輕學者及創作推動者,新版得到他的賜稿〈生存在愛與尊重的世界──探索兒童文學裏的身心障礙者書寫〉,帶領讀者進入這個影響孩童一生的領域。鴻文簡要的介紹,令人感覺兒童文學及繪本的創作者比成人文學進步,擁有多麼敏銳的淑世情懷。

  紀大偉以酷兒研究及同誌文學闊步於颱灣文學界,大概很少人知道他常開的另一門課是「身心障礙與文學藝術」,藝術無障礙若能藉由文學的力量,一定能更為深化和普及。

  迴顧七○年代我在美留學,正值種族平權的盛世,學府到處都是Ethnic Studies,我也深受影響,在校園導演Black Arts Festival,教大一的選修課Acting初階,採用Black Drama的曆代名作,讓校園裏的黑人學生有自己的戲可學習、自己的角色可扮演。迴颱灣之後,很自然看見和聽見與過去「傳統」不一樣的人,尊重不一樣的語言和文化,編導所謂「少數」族群的生命故事。走過人類身心受苦的過往,種族平等於今已是牢不可破的普世價值。

  接著就是性彆平權的年代,歐美各大學普遍開設Women Studies的學程,而下一代的留學生更燦爛地帶迴Feminist Theory,颱灣也長足發展瞭各學門中的女性研究和性彆研究,已成為不可抵擋的主流趨勢。

  紀大偉留學的九○年代,障礙研究給他各種刺激和薰陶,弱勢平權議題走進瞭文學,尋求不同角度的剖析和認同。2010年大偉迴國,與我一見如故,他催我快齣書,我就在報端讀他「若是文學」的專欄。而這幾年他在政大一麵教書,一麵完成他《同誌文學史:颱灣的發明》的大作,當然一定要邀請這位「障礙與文學」的拓荒者為我們提筆。於是新版中有瞭這篇壓捲之作〈當文學遇到障礙〉。真高興他為這個人類社會的新領域寫下入門要義,讓從事文學研究及推廣的吾等一起多受點刺激,並且親近這個切身的議題。

  而我們共同的好友與「領導」,政大颱文所的陳芳明教授,我長期的評論傢,我欽佩他論述中的人性關懷,對各類藝術創作的濃厚真情,他也不斷鼓勵大傢攜手走嚮一個勇敢的美麗新世界。芳明慨然應允寫下〈一場無盡的障礙接力賽〉為新版推薦,至為感謝。

  所有的心思,隻不過希望透過藝術,人們更聯接,人們更放心、更自由。我們期待,年輕一代可以迴到最初的創作之心,不但發展人與藝術的無限可能,終有一天可以做到,在藝術世界中,沒有障礙,沒有界限,不分階級,不談條件。因為所謂的弱能者都已在本書中或書以外的世界對所有人證明瞭,他們如何在看似不可能的睏境中揮灑,把藝術的美慷慨地送給曾經漠然以對的社會。感謝這些心中永遠燃亮著希望之火的人們,不斷鼓舞著我們,注視未來,迎接改變。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