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

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建築
  • 貝聿銘
  • 現代建築
  • 建築設計
  • 建築師
  • 藝術
  • 文化
  • 曆史
  • 中國建築
  • 西方建築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繼《貝聿銘的世界》一書之後,作者黃健敏以親身多次旅行的觀察體驗,再次針對現代建築大師貝聿銘的卓越作品,就不同建築類型匯整編輯瞭詳盡的資料,從早期在高原的全國大氣研究中心,揭開大師從房地産業務轉型至建築藝術的契機,更深切地記述對貝聿銘職業生涯有至大影響暨成就的華府國傢藝廊東廂。

  1989年是貝聿銘事業的巔峰期,該年完成的作品計有:巴黎大羅浮宮第一期整建拿破崙廣場玻璃金字塔、加州比華利山莊創意藝人經紀中心、德州達拉斯邁耶生交響樂中心、紐約州桑夢思市國際商業氣公司辦公大樓、康州威靈福特市加特羅斯馬力學校科學中心與香港中銀大廈等。本書作者特以參與香港中銀大廈工程的多年經驗,完成該大樓第一手的介紹報導,為貝聿銘高層建築作品留誌珍貴的獨特文獻。

  美術館/博物館是貝聿銘最為大眾知曉欣賞的類型作品,本書收錄他於1990年退而不休的五件力作,剖析建築的意涵與興建的曆程,引領讀者更深入貼近瞭解建築。

  活力殿堂/剋利夫蘭搖滾樂名人堂
  桃源鄉記/日本滋賀美秀美術館
  都市劇場/德國柏林曆史博物館
  姑蘇新傳/蘇州博物館
  陽光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全書十萬餘言,圖片三百餘幅,諸多資訊為首度發錶,如貝聿銘所設計的華府史萊頓宅與德州福和市單禘邸等。對建築、藝術的愛好者,本書提供瞭彌足可讀性的智識!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健敏


  中原理工學院建築係畢業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建築碩士

  文化部/基隆市/颱北市/颱北縣/新竹市公共藝術審議委員會委員、颱北市都市發展局公共藝術委員、颱北市捷運工程局公共藝術委員。颱北市立美術館諮詢委員、國立颱灣美術館諮詢委員。中華民國建築學會理事、颱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

  曾任教於中原大學/東海大學/文化大學/國立颱灣藝術大學/國立颱北藝術大學/國立颱北科技大學/國立颱北教育大學/中國科技大學等校。

  1993年起參與颱灣公共藝術政策與執行之工作,著書撰文鼓吹「生活藝術化,藝術生活化」的理念。2002 年1月至2004年7月齣任《建築師》雜誌副社長兼主編,緻力推動建築文化活動,策劃建築師公會與颱北市文化局共同舉辦33場「世界都市建築」係列演講,爾後與聯經齣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閤作,策劃「魅力都市.建築世界」係列演講70場。

  2006年任《建築》雜誌總主編,入圍2008年行政院新聞局金鼎奬「最佳科學及技術類」。曾任《聯閤報》深度旅遊周刊「開起建築之眼」,《國語日報》「城市一瞥」,《藝術傢》雜誌「環境與藝術」,《炎黃藝術》/《山藝術》雜誌「公共空間」,《室內》雜誌「都市傢具」,《藝術收藏+設計》雜誌「建築觀點」等專欄作者。

  著作包括《貝聿銘的藝術世界》、《颱灣建築的先行者》、《美國公眾藝術》、《生活中的公共藝術》、《百分比藝術》、《慶典公共藝術嘉年華》、《藝術盡在街頭》等。編作有《1999年公共藝術年鑑》、《2000年公共藝術年鑑》、《2001年公共藝術年鑑》、《空間美學新發現──公共藝術的教育.參與.創作》、《都市美感心體驗──公共藝術的多元.跨界.場場域》、《都市美學力──颱灣.法國公共藝術》、《2014第四屆公共藝術奬專輯》、《2016第五屆公共藝術奬專輯》、《2001年颱灣建築奬專輯》、《2002年颱灣建築奬專輯》、《2003年颱灣建築奬專輯》、《閱讀貝聿銘》、《建築桂冠──普立茲剋建築大師》等。
 

圖書目錄

004  序∕曆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Forward: Writings on I. M. Pei
006  世紀大師∕建築師貝聿銘
     The Grand Architectural Master
026  高原美境∕圓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
     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NCAR, Boulder, CO
040  適地塑形∕華府國傢藝廊東廂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Building / Washington D. C.
056  摩天竹節∕香港中銀大廈  
     Bank of China Tower / Hong Kong
072  活力殿堂∕剋利夫蘭搖滾樂名人堂
     Rock and Roll Hall of Fame and Museum / Cleveland, OH
084  桃源鄉記∕滋賀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 Shiga, Japan
098  都市劇場∕德國柏林曆史博物館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 Berlin, German
110  姑蘇新傳∕蘇州博物館
     Suzhou Museum / Suzhou, China
128  陽光建築∕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Museum of Islamic Museum / Doha, Qatar
148  百年紀事∕貝聿銘生平年錶  
     Biography
157  索引  
     Index
165  誌謝襄助  
     Acknowledgments
165  參考書目  
     Selected Bibliography

 

圖書序言

作者序

曆歲逾年 筆耕大師貝聿銘


  1989年月1日,貝聿銘將其事務所的名稱由他本人掛名的狀況,添加瞭另兩位閤夥人,從此於1955年創設的I. M. Pei & Partners 成為曆史,改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 Architects,開拓新頁,同時也為他於次年宣布退休埋下伏筆。1990年,由魏卡特(Carter Wiseman)所著的《貝聿銘/一個美國建築的側貌》(I. M. Pei: A Profile in American Architecture)適時齣版,為貝聿銘建築生涯作瞭階段性的精彩記錄。但是貝聿銘退而不休,挾1989年羅浮宮博物館成功的卓越令譽,他以貝聿銘建築師(I. M. Pei Architect)的名義馳騁於世界各地,從歐洲、中東、亞洲到美國,莫不有新的作品相繼完成,其中以他最擅長且知名的美術館/博物館佔瞭主流。

  1995年4月藝術傢齣版社刊行瞭我撰寫的《貝聿銘的世界》,內收錄貝聿銘的五個美術館暨唯一的音樂廳作品等。當年我構思瞭係列性的書,擬完成《貝聿銘的藝術世界》、《閱讀貝聿銘》、《貝聿銘.東方情》、《貝聿銘的建築世界》等,1999年4月於貝聿銘生日的月份,《閱讀貝聿銘》正體版刊行。針對另兩本書,蒐集文獻與資料的工作始終進行,但至21世紀初,一項工作意外地讓整個計畫中斷,這就是第三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遲至2018年初方完成的緣由之一。

  2008年11月,曾任貝聿銘建築師事務所的公關主任珍妮.史壯(Janet Adams Strong)著作的《貝聿銘全集》(I. M. Pei Complete Works)問世。該書自1989年就開始籌備進行,她訪談貝聿銘始於1995年4月18日,至1997年2月訪談活動間歇,直至2007年3月纔再密集開始。此書在兩岸分彆有簡體、正體的中文版。由於珍妮.史壯的身份,使得書中有許多第一手的資料,如淪為紙上建築的圓形螺鏇公寓(The Helix, New York),堪稱是貝聿銘極罕見的、理論性的公寓設計,但是與爾後在威奈公司所從事的諸多住宅項目沒有牽連關係。威奈公司時期,從基浦灣公寓大樓(Kips Bay, New York)至布希尼廣場公寓(Bushnell Plaza, Hartford, CT),一係列的住宅項目著重的課題是如何節省營建費用達成美觀的環境,這般務實求美的態度,乃是早期貝聿銘作品齣眾的至要關鍵。

  自貝聿銘退而不休的1990年至2008年全集齣版,這十八年間,相繼設計的作品計有十五件之多,其中的畢爾包大樓(Bilbao Emblematic Building)、雅加達印度尼西亞大港銀行大廈(Sentra BDNI)、巴塞隆納凱剋薩銀行(La Caixa, Barcelona)與雅典古羅德裏現代美術館(Basil & Elise Goulandris Museum of Modern Art)未興建。完成的十一件作品內,美術館/博物館佔瞭六件,由此更進一步證明貝聿銘在博物館設計領域的至尊地位。

  2017年貝聿銘一百歲誕辰,從年初至年底,世界各地祝壽活動紛陳,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舉辦研討會辦,美國國傢藝廊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研討會(A Centennial Celebration of I. M. Pei at the National Gallery of Art),美國國會圖書館假傑佛遜館舉辦「貝聿銘一百歲生日展」(“I. M. Pei 100th Birthday”in the Agile Display, Jefferson Building, Library of Congress),蘇州美術館主辦「貝聿銘文獻展」,廣東省註冊建築師協會舉辦「據道為心其命惟新.迴傢─貝聿銘嶺南建築作品展」,香港大學建築學院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所分彆在香港與劍橋舉辦「重思貝聿銘百年誕辰研討會」(Rethinking Pei: A Centenary Symposium)等,凡此種種引發我重新撰述貝聿銘專書以續前誌的意念。

  第三本貝聿銘的中文專書內容應當如何?自1955年以降至2017年,他一生的作品實在很多,審視超過一甲子的成果,影響至深的作品有四項:全國大氣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Boulder, Colorado)是脫離房地産,邁嚮真正建築藝術的啓航之作。該案還促成他獲得甘迺迪圖書館(John F. Kennedy Library, Dorchster, MA)與華府國傢藝廊東廂(National Gallery of Art, East Wing, Washington D.C.),前者使得貝聿銘進入權貴圈,獲得全球性的名聲;後者令他登峰,爾後獲得普立茲剋建築奬,開創瞭事業的新境界。羅浮宮博物館(Grand Louver, Paris)則是其造極之作,讓大眾與專業皆贊賞有佳。

  這四件作品不能忽略,理所當然要納入,惟華府國傢藝廊東廂及羅浮博物館在《貝聿銘的世界》一書已納入,沒有必要重復。甘迺迪圖書館項目進行瞭十三年之久,基地屢屢更易,方案每每變更,其涉及的課題甚廣,手邊的資料雖然已經不少,但是仍不足以全麵地、深度地呈現此方案,於是決定日後再行撰寫。參考全集的作品名單,決定將1990年以後的所有博物館納入,書稿撰寫進行中,東廂藝廊擴建完成,同時我又發掘瞭更多的文獻,於是決定再撰華府國傢藝廊東廂一文,好對此卓越作品有深化的瞭解與體驗。但是本書未收盧森堡現代美術館(Musee d’art Moderne Grand-Duc Jean, Kirchberg, Luxembourg),這也是一個曠時達十二年的項目,而且資訊不夠豐富,所以沒被輯入。相對地,貝聿銘摩天高樓係列中的香港中銀大廈,是他生涯中最高、最獨特的作品,而且我個人曾參與此項目的室內設計達四年之久,對之有更親切與詳實的體驗。權衡之下,乃以香港中銀大廈取代廬森堡當代美術館。這是《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成書的曆程。

  對於所選擇撰寫的作品,先決條件之一是我必定親身走訪過,畢竟建築是五感的實境體驗。這些建築有太多難以忘懷的迴憶:兩幢不同的建築,皆畔水而建,初度走訪剋利夫蘭搖滾名人堂,遭逢美國中西部大風雪,天氣酷寒刺骨;至杜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是烈日當空的夏季,天氣炎陽炙人,冷熱差異的感受,正如同感受這兩個博物館大大不同般。遠離城囂,都位在山巔,滋賀美秀美術館開幕時,趁機走訪瞭不對外開放的教祖殿暨鍾塔,爾後多次朝聖,增添瞭美秀教堂的體驗;至全國大氣研究中心的曆程,長途登山跋涉,鼕日夏季的研究中心環境殊異,但俱是難以忘懷的體驗。柏林曆史館與蘇州博物館,在多次旅行途中,巧閤地遇到其先期的展覽,終至登堂入室親睹躬行,從無到有相隔多年,好似貝聿銘作品從構思到落成,莫不是窮年纍日。旅行看建築絕非輕鬆的行程,但是收獲是豐碩的、甘美的。

  謹以貝聿銘的建築旅行心得與大傢分享,同時嚮大師獻上誠摯的賀壽之禮─101歲生日快樂!
 
文/ 黃健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本書,我真的迫不及待想跟大傢分享。它絕對不隻是一本介紹建築師的書,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將夢想化為現實的奮鬥史。書中對於貝聿銘先生如何剋服各種睏難,堅持自己設計理念的描述,真的非常勵誌。我尤其對他如何處理「簡潔」與「力量」的結閤感到驚嘆。他的建築往往線條清晰、造型簡潔,但卻蘊含著強大的力量感和精神內涵。 書中提到他在設計華盛頓國傢藝廊東廂時,如何運用水平與垂直的線條,以及開放式的空間佈局,來營造齣一種現代、開放的藝術氛圍。他對於「材料」的選擇和運用也非常講究,他能夠根據不同的空間需求,選擇最適閤的材料,並將其發揮到極緻。像是他在運用混凝土、石材、玻璃、金屬等不同材料時,都能夠展現齣它們各自獨特的質感和美感。這本書讓我明白,偉大的建築,其實蘊藏在每一個細節之中,需要用一顆細膩的心去感受。

评分

哇,這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真的讓我欲罷不能。我花瞭整整一個週末的時間,沉浸在書中的文字和圖片裡。這本書最大的魅力在於,它沒有用過於學術或艱澀的語言,而是以一種非常貼近讀者的方式,娓娓道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貝聿銘先生作品的熱愛,以及對他人生歷程的細膩捕捉。書中對於每一個項目的介紹,都包含瞭他當初的設計構想、麵臨的挑戰、與業主、工程師的溝通過程,甚至是一些有趣的軼事。 我對書中關於他如何將「自然」融入建築的論述印象特別深刻。他不是把建築當作一個獨立的體塊,而是讓它與周圍的山水、植被、甚至天空融為一體。例如,他在設計卡地亞基金會時,如何運用玻璃、鋼材和綠植,創造齣一個通透、輕盈,彷彿漂浮在綠色海洋中的建築,這讓我聯想到現代人對於「綠建築」的追求,而貝聿銘先生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走在瞭前麵。書中還提到他如何關注建築的「細部」,每一個接口、每一個轉角,都經過瞭深思熟慮,這也是為何他的作品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依然散發著迷人的魅力。

评分

我最近纔讀完《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本書,真的覺得它是一本充滿智慧與啟發的讀物。書中對於貝聿銘先生如何將「結構」與「美學」融為一體的論述,讓我大開眼界。他不是為瞭結構而結構,也不是為瞭美學而犧牲結構,而是將兩者巧妙地結閤,創造齣既堅固又優美的建築。 我對書中提到他在設計哈佛大學藝術博物館時,如何運用大學建築的嚴謹與現代藝術的開放相結閤的案例,印象深刻。他能夠在莊重的學術氛圍中,融入藝術的靈動與自由。書中還探討瞭他對於「象徵意義」的運用,他能夠通過建築的形式,來傳達特定的文化或歷史訊息。這本書讓我明白,建築不隻是物質的堆砌,更是精神的載體,它承載著人類的價值觀與追求。

评分

這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絕對是近期我讀過最棒的一本書。它不僅僅是一本介紹建築師的傳記,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用設計去影響世界、改變人心的指南。書中對於貝聿銘先生如何透過他的建築,去傳達一種人文關懷的論述,讓我深深感動。 我對書中提到他在設計蘇州博物館時,如何將傳統的江南園林意境與現代建築手法完美結閤的例子,感到非常驚艷。他沒有刻意模仿傳統,而是將傳統的精神內核,通過現代的語彙重新詮釋。他對於「空間層次」的處理也極其齣色,一層層的庭院、走廊、迴廊,引導著人們在建築中遊走,如同在欣賞一幅流動的畫捲。這本書讓我對「在地性」這個概念有瞭更深的體悟,一個偉大的建築,應該是紮根於當地的文化土壤,同時又能麵嚮世界。

评分

我最近纔拜讀完《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真的覺得獲益匪淺。這本書讓我對「美」有瞭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認為,建築的美,不僅僅是外觀的絢麗,更在於它能否帶給人們舒適、愉悅的感受。貝聿銘先生的作品,恰恰體現瞭這一點。書中對他如何運用「麯線」來柔化建築的剛硬線條,營造齣溫暖、親切感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 我特別喜歡書中對於他在巴黎德意誌銀行總部設計的闡述。他如何在歷史建築的基礎上,巧妙地添加現代化的元素,讓新舊建築和諧共存,同時又能展現齣獨特的現代感。他對於「尺度」的把握也非常精準,他知道如何設計齣既能容納大量人潮,又不至於顯得擁擠、空曠的空間。這本書讓我開始留意我所處的空間,思考它們是如何被設計的,以及它們是如何影響我的心情的。

评分

我最近纔讀完《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本書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這位傳奇建築師的內心世界。書中對於他每一個項目的介紹,都帶著一種細膩的情感,彷彿作者親自參與瞭他的每一個設計過程。我最欣賞的是他對於「場所精神」的重視。他不是簡單地在一個地方蓋房子,而是會深入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地理環境,然後將這些元素巧妙地融入設計之中。 書中提到他在設計盧森堡歐洲法院時,如何參考瞭當地古老的城堡建築,並將其現代化,創造齣一個既宏偉又不失歷史厚重感的建築。這讓我聯想到,一個真正偉大的建築,應該是能夠與它所處的環境產生對話,而不是與之格格不入。書中還強調瞭他對於「比例」的敏感度,他能夠運用精準的比例,讓建築呈現齣一種和諧、平衡的美感。即使是像他設計的許多高層建築,也不會給人壓迫感,反而顯得優雅而挺拔。這本書讓我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看待城市中的建築,去欣賞那些蘊藏在其中的智慧與美學。

评分

這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真的讓我重新認識瞭「建築」這件事。以前我總覺得建築隻是冷冰冰的鋼筋水泥,但透過書中的描述,我纔發現,建築其實是有生命的,它會呼吸,它會與人互動,它承載著歷史與文化。書中關於他如何將「中國元素」巧妙地融入西方現代建築語彙的例子,真的讓我感到非常驕傲。像是他在颱北設計的圓山飯店,雖然是早期的作品,但書中探討瞭他如何結閤中國傳統的飛簷翹角、宮殿式的屋頂,與現代的建築技術,創造齣一個既有中國韻味又不失現代感的建築。 我最喜歡書中關於他如何運用「光」來塑造空間的部分。貝聿銘先生對於光線的運用,簡直達到瞭齣神入化的境界。他能夠讓自然光透過不同的開口、不同的材質,灑落在建築的每一個角落,創造齣豐富的光影效果,讓空間充滿瞭生命力。書中提到他如何運用天井、採光井,以及特殊的玻璃材質,來引入自然光,同時又能控製光線的強度和方嚮,這真的讓我嘆為觀止。讀完這本書,我開始會留意我身邊的建築,試著去感受它們的光影變化,以及它們與環境的互動。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本厚重的書,打開後,立刻被書中精美的圖片和深入的文字吸引瞭。老實說,我本來對建築的瞭解不算太深,總覺得那些高樓大廈離我的生活有點遙遠,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書中不僅僅是介紹貝聿銘先生的經典作品,更像是一部他人生奮鬥的傳記,讓我看到瞭他如何在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中,找尋自己的獨特風格。從他在美國求學時期的經歷,到他如何以東方人的思維,卻能贏得西方世界的讚譽,這過程充滿瞭挑戰與堅持。 我尤其被書中關於他如何處理複雜結構和空間佈局的內容所打動。例如,他如何在有限的基地上,巧妙地規劃齣多個功能空間,同時又能保持整體視覺的流暢與協調。書中那些關於他如何運用不同材料的紋理、色彩,以及如何通過光影變化來烘托空間氛圍的細膩描寫,都讓我大開眼界。讀到他設計香港中銀大廈時,書中提到他如何利用三角形的結構來呼應中國的傳統吉祥寓意,同時又能突破傳統的束縛,創造齣一個具有未來感的摩天大樓,這真的讓我感到非常震撼。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偉大的建築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文化、藝術與哲學的融閤。

评分

這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讓我對「時間」與「建築」之間的關係有瞭新的認識。書中提到,一個偉大的建築,不僅僅是當下的傑作,更是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甚至與時間一同成長。貝聿銘先生的作品,很多都已經矗立瞭幾十年,但依然顯得現代而充滿魅力。 我對書中關於他如何運用「永恆」的材料,例如石材、銅,以及如何透過細膩的設計,讓建築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齣不同的韻味。例如,他設計的許多建築,錶麵的銅材會隨著時間氧化,形成一種獨特的綠色銅綠,反而增添瞭建築的歷史感。書中還強調瞭他對於「可持續性」的思考,雖然在當時「可持續性」這個概念還沒有像現在這樣普及,但他的許多設計,都體現瞭對環境的尊重與保護。這本書讓我開始思考,我們所建造的建築,應該如何與我們共同走嚮未來。

评分

天啊,我纔剛把《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這本書看完,腦袋裡還在轟轟作響,滿滿都是那些令人驚嘆的線條、光影以及他如何將冰冷的鋼筋水泥化為有機的生命體。這次閱讀體驗真的太深刻瞭,讓我對「建築」這件事有瞭全新的認知。以往我總覺得建築隻是個遮風避雨的功能性場所,但透過貝聿銘先生的作品,我纔明白,建築更是一種精神的傳遞,是一種與時空對話的藝術。書中對於他每一個項目的闡述,都像是在跟讀者進行一場深度訪談,不僅僅是冰冷的數據和圖紙,更多的是他對於基地文脈的理解、對在地文化的尊重,以及他如何巧妙地將這些元素融入現代建築語彙之中。 從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到颱灣的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總部大樓,每一個案子都像是一段獨立的史詩,有其獨特的挑戰與輝煌。我特別喜歡書中關於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最終將那些看似不可能的設計實現的過程。例如,在羅浮宮的案例中,他如何以極小的乾預,卻能讓現代的玻璃金字塔與古老的宮殿和諧共存,甚至成為畫龍點睛之筆,這其中的考量與智慧,真的讓人拍案叫絕。我還注意到,書中不斷強調他對於「比例」與「光線」的敏感度,這兩個看似簡單的元素,卻是構成一個偉大空間的關鍵。他對於陽光在一天不同時段如何灑落在建築內部,以及不同材質如何反射和吸收光線的細膩觀察,讓我彷彿身臨其境,感受到瞭那些空間的呼吸。 | 這本《世紀建築大師:貝聿銘》絕對不是一本讓你快速翻閱就丟棄的書。我花瞭很長的時間,在每一個章節都仔細地揣摩。書中描繪的建築,不隻是靜態的圖像,而是透過文字,我能感受到它們所處的環境,聽到它們與周遭的互動。像是他在伊朗國傢圖書館的設計,書裡詳細描述瞭他如何研究伊斯蘭的幾何圖案,並將其轉化為現代建築結構,同時又要兼顧當地極端氣候的挑戰。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而是深度的理解與創新。我一邊讀,一邊腦海中不斷浮現齣他在世界各地那些標誌性的建築,像是日本美秀美術館,它巧妙地藏匿於山巒之中,隻有一條隱藏的長廊引領著人們通往那個寧靜的空間。 書中更讓我驚喜的是,它沒有止步於對建築外觀的描述,而是深入探討瞭貝聿銘先生的設計理念。他對於「人」在空間中的體驗,有著極深的關懷。他不是在建造一個孤立的建築,而是在創造一個與人互動、與環境共生的場所。書中對於他如何運用麯線、圓形等元素,來柔化建築的線條,營造齣溫暖、親切感的論述,讓我深受啟發。我一直覺得,好的建築應該是能夠讓人感到自在、安心的,而貝聿銘先生的作品,恰恰體現瞭這一點。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傢」的意義,以及一個好的居住空間,究竟應該帶給我們什麼樣的感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