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上海人物與風俗:退醒廬筆記

民初上海人物與風俗:退醒廬筆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民國史
  • 上海史
  • 風俗史
  • 人物誌
  • 近代史
  • 曆史文化
  • 筆記文學
  • 民初上海
  • 社會生活
  • 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報界大老×職業小說傢×上海通──海上漱石生,以史實為基底,憑博聞廣見之長,用生動筆法,引領讀者重現民初老上海文人逸事與風俗百態《退醒廬筆記》是作者孫玉聲(彆署海上漱石生)自1925年起在上海《大世界》小報中連載的專文,後結集齣單行本,是記載晚清以至民國初期文壇掌故、坊間軼聞和社會風習的史料性筆劄,在當時相當膾炙人口。又作者乃當時名士,與王韜、李伯元等社會賢達相知莫逆,故該書被稱為「具體瞭解清末民初士林風尚的第一手資料」。

  另外,作者可謂「上海通」,書中有不少二十世紀初上海的風俗史料,如奇醫妙方、公雞蛋、兩頭蛇、三腳羊、百效膏等,均令人大開眼界。孫玉聲融匯其纔、學、識,仿史傢傳記體裁,將平生所聞所見,精心結撰而成這本筆記小說。本書由文史專傢蔡登山導讀,帶領讀者重現清末至民國初年上海文人墨客逸事與風俗百態。

本書特色

  ◎具體瞭解清末民初士林風尚的第一手資料
  ◎令人大開眼界的二十世紀初上海風俗史料:奇醫妙方、公雞蛋、兩頭蛇、三腳羊、百效膏等。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民初上海人物與風俗:退醒廬筆記》的圖書簡介,但內容聚焦於其他不包含於該書的時代背景、社會變遷、文化現象等,旨在勾勒一個既有聯係又有所區彆的宏大圖景。 --- 書名:百年風華:近代中國都市的勃興與社會轉型(1890-1937) 引言:時代的洪流與都市的誕生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文人案牘中的瑣碎記錄,而是緻力於勾勒齣從晚清至抗戰爆發前夕,中國近代都市——特彆是上海、天津、廣州等新興都會——從傳統嚮現代轉型的宏大敘事。我們所探討的,是一場席捲全中國的社會結構、經濟形態與文化認知的深刻變革,其核心動力源於“開埠”與“工業化”的雙重驅動。本書旨在以宏觀的史學視角,輔以翔實的社會學分析,重現這一波瀾壯闊的時代圖景。 第一部分:權力格局的重塑與都市的興起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晚清至民國初期,傳統王朝權力體係的瓦解與新型國傢形態的構建過程。我們將探討洋務運動所埋下的工業化種子如何在租界與通商口岸的特殊環境中得以野蠻生長。 一、從海關到財政:國傢機器的現代轉型 我們首先關注的是中央與地方政府在財政收入與軍事現代化方麵的掙紮與探索。不同於記錄個體生活細節的筆記,本書將詳述海關、鹽稅等現代稅收製度的建立過程,以及這些製度如何支撐起北洋政府、南京國民政府等不同政權的財政基礎。重點分析瞭“海關”這一半殖民地機構在塑造中國近代經濟結構中的復雜角色。 二、政權更迭與都市的地位變遷 辛亥革命是劇烈的斷裂點。本書將分析武昌起義後,各路軍閥、革命黨人對新興都市資源的爭奪。上海、天津等地的政治權力如何從地方士紳手中轉移到革命黨人、買辦資産階級乃至外國勢力手中。我們考察瞭“省城”與“商埠”兩種權力中心的競爭,以及這種權力轉移對城市規劃、法律體係帶來的衝擊。 三、公共空間的誕生與治理的睏境 近代都市的形成,標誌著傳統宗族與鄉土社會治理模式的失效,取而代之的是現代化的公共管理體係的嘗試。本書詳細梳理瞭市政廳、巡捕房、商會等新型城市治理機構的職能設置及其運作中的內在矛盾。例如,如何平衡傳統紳董的社會影響力與新興市政當局的現代法製要求,以及在不同政治體製下,城市治安和公共衛生體係的演變路徑。 第二部分:經濟結構的斷裂與新興階層的崛起 近代經濟的“異質性增長”是本書關注的另一個核心維度。傳統的手工業、農業經濟麵臨著被捲入全球資本主義體係的巨大壓力。 一、工廠的陰影:工業革命的早期形態 我們考察瞭早期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起步,特彆是輕工業如紡織、麵粉、火柴等行業的發展軌跡。本書將通過對特定行業龍頭企業(如張謇的企業群落)的案例分析,探討企業傢精神的形成、傢族資本的運作模式,以及民族資本在與外資和官僚資本的夾縫中求生存的策略。這與個體商鋪的經營記錄有本質區彆,我們關注的是産業層麵的結構性變遷。 二、買辦與金融:資本的流嚮與流通 金融業的現代化是都市經濟的核心標誌。本書詳細分析瞭通商銀行、中國銀行等近代金融機構的建立過程,以及外資銀行如匯豐、渣打在遠東金融市場的主導地位。重點探討瞭買辦階層(Comprador Class)在連接國際貿易與本土經濟中的關鍵作用,他們如何通過對信息、信用和外匯的壟斷,成為新舊交替時代的財富代理人。 三、勞動者的群像與階級意識的萌芽 伴隨著工廠的齣現,現代意義上的工人階級群體開始形成。本書不再描述他們衣食住行的日常片段,而是聚焦於其集體行動的萌芽。我們將分析早期罷工的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以及工人階級內部基於地域、行會差異的復雜結構,為理解後來的工運史奠定基礎。 第三部分:文化場域的重構與精神世界的蛻變 都市的勃興不僅僅是經濟和政治的變遷,更是知識、信息、生活方式的劇烈重塑。 一、印刷革命與新式教育的擴張 書籍與報刊是信息傳播的載體。本書考察瞭活字印刷、鉛字排版技術對知識傳播速度的革命性影響。我們分析瞭新式學堂(如京師大學堂、各類教會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培養目標,以及他們如何批量生産具備現代知識結構的知識分子群體,這種係統性的教育變革遠超個人讀書心得的範疇。 二、都市空間的美學與生活方式的衝突 近代都市呈現齣前所未有的空間分化——法租界、華界、棚戶區構成瞭立體而衝突的城市景觀。本書側重於分析西式建築風格(如新古典主義、裝飾藝術風格)對城市天際綫的影響,以及“摩登”生活方式(如咖啡館、舞廳、電影院)如何作為一種文化符號,在不同階層中被接收和再造的過程,揭示傳統禮教與現代享樂主義的內在張力。 三、文化思潮的交鋒:激進與保守的辯論 知識分子群體在都市中成為文化爭論的中心。本書關注瞭以新文化運動為代錶的對傳統文化(如儒傢倫理、傢族製度)的係統性批判,以及圍繞“科學”與“民主”等核心概念的激烈論戰。我們分析瞭梁啓超、陳獨秀、鬍適等人的核心論點,及其思想如何在報刊、沙龍中擴散,推動社會觀念的轉變。 結語:未竟的現代性 本書在1937年抗戰爆發前夕戛然而止,以此標記近代中國都市化進程中一個關鍵的轉摺點。我們所展示的,是一個在殖民、半殖民、國傢建設三重壓力下,充滿活力、矛盾與脆弱性的社會係統。理解這些宏觀的結構性力量與階層變遷,纔能更全麵地把握那個時代復雜而深邃的底色。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孫玉聲(1864~1939)

  名傢振,彆署海上漱石生、退醒廬主人,上海人。清末民初著名小說傢,知名報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起孫玉聲擔任《申報》本埠新聞編輯二年餘,此後又陸續擔任過《時事新報》、《輿論時事報》、《圖畫日報》總編輯。清宣統元年(1909)後,孫玉聲一度離開報界,以寫小說為職業。孫主持風雅,樂於交遊,耽吟詠,有山水癖。曾創辦大上海文虎組織──萍社,故對上海文壇軼事及風俗掌故極為諳熟。

編者簡介

蔡登山


  文史作傢,曾製作及編劇《作傢身影》紀錄片,完成魯迅、周作人、鬱達夫、徐誌摩、硃自清、老捨、冰心、瀋從文、巴金、曹禺、蕭乾、張愛玲諸人之傳記影像,開探索作傢心靈風氣之先。著有:《人間四月天》、《傳奇未完──張愛玲》、《色戒愛玲》、《魯迅愛過的人》、《何處尋你──鬍適的戀人及友人》、《梅蘭芳與孟小鼕》、《民國的身影》、《讀人閱史──從晚清到民國》、《叛國者與「親日」文人》、《楊翠喜‧聲色晚清》、《多少樓颱煙雨中:近代史料拾遺》等十數本著作。

圖書目錄

導讀:孫玉聲和《退醒廬筆記》/蔡登山
序言/穎川鞦水

§上捲
閤璧紈扇
趙撝叔先生軼事
天南遯叟軼事
輪船齣淺
楊村
金頂妙峰山
三眼竈秀纔
葉三爺
曹麻
接龍奇讖
笪重光軼事
姚景春軼事
楊柳樓颱
吳昌碩三絕
風異
咒蛇
南巡軼事
紀文達公軼事 
笆鬥仙 
樟柳人 
詩齣搭題 
葛其龍 
抽矢扣輪
造橋蟲
大潮
關帝蟹
巨蛇
義井忠泉
某令墓
大蟒
郭友鬆軼事
鬍公壽軼事
金免癡
一葉青
瘋癆草
黃河鐵橋
駐馬店
天變誌異
黑米誌異
十不投
陷親不義
何鴻舫軼事
蒲作英軼事
龍取水
龍失足
某相士
測字
巧對
七星井
王大生
狐祟(一)
狐祟(二)
陳竹坪軼事
薑衍澤寶珍膏
李澹平
蛇王
貓癖
普陀山
桂花栗子
水蜜桃
並頭蓮
周小大
某學生
糖鐲案
兩次大火倖免
叩門避劫
悟癡道人
葉友琴
敬業書院題壁詩
東門第一傢
剪辮子
百齡老人
董香光讀書處
瞿壺
生絲鷂
塌地菘 銀絲芥

§下捲
跨海椿
火裏罪屍
明陵奇案
清道人軼事
楊斯盛軼事
立雪庵盜案
冒牌巧思
漿糊起傢
酒國將軍
吳趼人
李伯元
雙清彆墅
奇方愈疾
百效膏
黃花菜 龍須菜
《海上花列傳》
奇菊
異蘭
僞素心蘭
退醒廬傷心史
剋蛇龜
奇異訃聞
題畫詩
藝林三絕
大力道人
周病鴛
高太癡
詩人祠
看潮
琵琶湖
蠟人院
透骨奇光
素癡老人
青城居士
臧伯庸
雙連人
三腳羊
鍾馗畫
鐵屑軍窯瓶
李艾伯
陳子敬
汪笑儂
毒蟲
神烏
偏頭風
鞦雪
雞翼生爪
石鏡山
天香閣韻事
公雞蛋
兩頭蛇
錢香如
王毓生
咯血異方
葫蘆雅供
雪茄煙灰煙葉之妙用
二龍坑
福泉縣
蕓姑
祝由科治瘋犬噬人
蜈蚣咬
燈船
龍船
夢畹老人
寄外詩
古佛誌異
打虎
夢蛇
五百元
煙戒
滬堧食物譜
桉樹除蟲菊
退醒廬感言
退醒廬新酒令(一)
退醒廬新酒令(二)

圖書序言

導讀

孫玉聲和《退醒廬筆記》

蔡登山


  孫玉聲(一八六四~一九三九),名傢振,彆署海上漱石生、退醒廬主人、警夢癡仙, 上海人。清末民初著名小說傢,知名報人。據與孫玉聲熟悉的鄭逸梅說,他名傢振,取金聲玉振之意,而字玉聲。又因喜讀日本作傢夏目漱石的小說,而彆署海上漱石生。

  清光緒十九年(一八九三)《新聞報》創刊,孫玉聲因既通舊學又諳市民心理,被辦報的英商丹福士聘為編輯部主筆。當時新聞界前輩王韜正在《申報》總持筆政,孫玉聲為嚮其請益,有「朝夕過從,極文酒流連之樂」。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七月十日孫玉聲齣版自辦的第一張報紙《采風報》。此報以民間風俗、軼事、百業掌故為主,很受市民讀者歡迎。光緒二十六年(一九○○)孫玉聲脫離《新聞報》。光緒二十七年(一九○一)三月他又創辦《笑林報》於上海迎春坊,與李伯元在惠秀裏所創之《遊戲報》,望衡對宇。據鄭逸梅說,兩人因此得朝夕過從,李伯元喜金石篆刻,孫玉聲之「漱石」之印,就是李伯元所刻。

  光緒三十一年(一九○五)起孫玉聲擔任《申報》本埠新聞編輯二年餘,此後又陸續擔任過《時事新報》、《輿論時事報》、《圖畫日報》、《圖畫旬報》的總編輯。

  清宣統元年(一九○九)後,孫玉聲一度離開報界,以寫小說為職業。一九一五年後又陸續辦過一些小報,如《新世界報》、《大世界報》、《上海報》、《民業日報》、《繁華雜誌》、《梨園公報》、《七天》、《俱樂部》等報刊,被稱為報界耆宿。

  鄭逸梅說:「《繁華雜誌》齣瞭六期,是玉聲主編的,由錦章書局齣版,封麵是瀋伯塵的水彩畫,內容分圖畫部、文藝誌、談藪、譯叢、魔術、錦囊、滑稽魂、吟嘯欄、小說林、新劇潮流、菊部記餘、遊戲雜俎。許指嚴、陳鞦水、談老談等為他寫稗史。錢香如寫魔術欄,汪優遊寫新劇欄。」

  孫玉聲晚年在《報海前塵錄》書中迴憶說:「餘自年二十有九,主任《新聞報》筆政, 悠悠四十餘載,今已年逾七十矣。羈棲報海,老我歲華,雖自四十八齡後,曾一度棄職,操觚撰小說行世,誌在提斯社會,針砭末俗者數年,鏇又創辦小報,以著述自娛,其間在《新聞報》主持本埠編輯者二年,總持全報編輯者九年,任《申報》本埠編輯者二年餘,總持《時事報》、《圖畫日報》、《圖畫旬報》,各全報編纂者五年有奇,主編《時事報》上海附刊者二年,今在小報界,又將二十年。」

  學者段懷清在《清末民初報人、小說傢海上漱石生研究》一書中,將孫玉聲的一生分做三大階段,即主持大報筆政、筆耕小說和主筆小報。「上述三種職業,在時間上彼此交織, 尤其是主筆休閑類的小報及從事小說等文學寫作,伴隨海上漱石生一生」。

  鄭逸梅在談到孫玉聲說:「我和玉聲相識,訂為忘年交,即開始於我編《金鋼鑽報》 時,他老人傢,備有私人包車,經常來報社閑談,身頎然瘦長,不蓄髭須,組織無須老人會,為人和藹可親,既沒有名士氣,也沒有老作傢架子,又復博聞廣見,和什麼人都談得攏,我主編《金鋼鑽報》他大力支持瞭我,如《滬壖話舊錄》每天一篇,排日登載,時令風俗、名勝古蹟、戲館麯院、大小報刊、書畫金石、人物軼事、飲食服飾、物價變遷,什麼都有,確屬洋洋大觀,登瞭一年有餘,又撰《舊上海新上海竹枝詞》且附識語,新舊對照,耐人尋味,他撰瞭若乾篇,便交給我,他是不留底稿的,叮囑我將罄即打電話給他,他即續撰不使中斷,可惜這些沒有刊成單行本,今則蒐羅《金鋼鑽報》是很難得的瞭。」

  孫玉聲酷愛戲麯,自進報界後,其文字大都和戲麯有關,同時和演員交往密切,為伶界辦學辦報,交瞭很多朋友。辦《笑林報》時所撰的《滬上名伶好戲溯源記》是他最早有關上海菊部曆史的文章。清宣統二年(一九一○)又在《圖畫日報》連載《三十年來上海伶界之拿手戲》,介紹瞭清朝同治以後活躍在上海的京、崑、徽、梆子演員三百七十多人,反映瞭當時上海劇壇的盛況。以後又撰有《滬壖菊部拾遺誌》(《心聲》,一九二三年)、《三十年來上海劇界見聞錄》(《新聲雜誌》,一九二一年)、《上海戲園變遷誌》、《梨園舊事鱗爪錄》(《戲劇月刊》,一九二八年)、《六十年梨園往事錄》(未刊)等。這些文字都是他幾十年涉足梨園親自經曆和目睹的事實,海上漱石生的名字也由是為麯界所重。

  一九一二年上海伶界聯閤會成立後被聘為榛苓小學校長,從此為伶界辦學多年,受到藝人們敬重。後又與馮子和一起任伶界聯閤會教育部主任。一九二八年《梨園公報》創刊,他被聘為主編。另外還曾熱衷於開辦戲院,經營過歌舞颱、新新舞颱、乾坤大劇場;文明戲盛行又辦過啓明新劇社。有《三十年來上海劇界見聞錄》、《上海戲院變遷誌》、《梨園舊事鱗爪錄》、《上海百名伶史》等具有曆史意義的重要文字。

  孫玉聲是個「上海通」,常混跡梨園、留連娼門,所著小說很多,其代錶作為《海上繁華夢》。另有處女作《仙俠五花劍》,署名海上劍癡。還有《如此官場》、《還魂茶》、《三百五》、《一綫王》、《孤鸞恨》、《破蒲扇》、《機關鎗》、《金鍾罩》、《匾中人》、《怪夫妻》、《樟柳人》、《退醒廬十種小說》、《十姊妹》、《戲迷傳》、《隻迷針》、《一粒珠》、《海上燃犀錄》、《九仙劍》、《嵩山拳叟》、《呆俠》、《夫妻俠》、《金陵雙女俠》、《惡魔鏡》、《長笛聲》、《漱石遊記》、《上海沿革考》等等。

  《退醒廬筆記》是孫玉聲在《大世界》小報(該報一九一七年七月一日由黃楚九創辦於上海,孫玉聲為社長,總編為天颱山農。)的專文,自一九二五年二月七日起在《大世界》 小報連載,時間長達一年多,後結集齣版單行本,內記錄瞭不少清末民初文人們的逸事趣聞。例如《退醒廬筆記―李伯元》(一九二五年三月十一日)、《退醒廬筆記―海上花列傳》(一九二五年五月二日)、《退醒廬筆記―汪笑儂》(一九二五年五月十四日)、《退醒廬筆記―周病鴛》(一九二五年五月二十五日)、《退醒廬筆記―退醒廬傷心史(一九二五年六月五日)、《退醒廬筆記―退醒廬傷心史(續)(一九二五年六月六日)、《退醒廬筆記―天香閣韻事》(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一日)、《退醒廬筆記―高太癡》(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二日)、《退醒廬筆記―夢畹老人》(一九二五年七月一日) 等等。

  其中〈海上花列傳〉一則,談及辛卯(一八九一)鞦孫玉聲應試北闈,和韓邦慶(一八五六~一八九四)相識於鬆江會館,兩人一見如故,後來南鏇,又同乘招商局輪船, 長途無聊,韓邦慶齣其所著之《花國春鞦》已完成二十四迴,而孫玉聲的《海上繁華夢》也已經完成二十一迴。舟中兩人互易其稿閱讀,韓邦慶擬改書名為《海上花》,孫玉聲建議《海上花》整本用吳語寫,恐怕讀者閱讀有睏難,不如改用通俗白話。韓邦慶不贊同,齣版後則《海上花列傳》的銷量遠不及於《海上繁華夢》,孫玉聲認為是吳語限於一隅所緻。

  而〈汪笑儂〉一則,寫京劇演員汪笑儂,雖不被正史所重視,但在晚清野史筆記中,卻記載甚多,可見他被當時人所重視之一斑,連梁啓超的《飲冰室詩話》都說道:「上海伶隱汪笑儂,以戲劇改良自任。吾未識其人,大約一種之實行傢也。」汪笑儂以演《哭祖廟》、《馬前潑水》、《黨人碑》、《罵閻羅》等戲著名,在中國梨園中,演員的文化水平一般都不高,能寫劇本和詩文的演員可說鳳毛麟角,而汪笑儂卻是寫、編、導、演,樣樣精通,稱得上是罕見的奇纔。說到汪笑儂的學問,可說是學識淵博,文史功底紮實,他又喜歡琴棋書畫,寫過不少小說、詩詞,他懂得星相醫蔔,給朋友談過佛學與金石學,還涉獵過「西學」 的心理學、法學、西洋史、商業史等等。他曾寫〈擬英國詩人吟邊燕語〉二十首,每首寓莎士比亞戲劇一齣,這在當時的士大夫中,幾人能夠?由於他鑽研西學,而接受瞭西方民主、自由的理念,他的思想在同時代知識分子中是處於領先地位的。

  《退醒廬筆記》是記載晚清以至民國初期文壇掌故、坊間軼聞和社會風習的史料性筆劄,分上、下兩捲,亦是早就膾炙人口。孫玉聲名其廬為「退醒廬」在三十五歲之時,蓋以世事俶擾,浮生若夢,乃絕意進取,處處作退一步想,不為物役,隨時得以猛醒之意。《退醒廬筆記》是孫玉聲「萃吾之纔、之學、之識,仿史傢傳記體裁,將平生所聞見著筆記若乾萬字」,「精心結撰」而成(穎川鞦水之語),由於作者乃當時名士,又與王韜、李伯元等社會賢達相知莫逆,故該書被稱為「具體瞭解清末民初士林風尚的第一手資料」。

  由於孫玉聲是「上海通」,因此書中除瞭文人墨客的軼事逸聞,亦有不少二十世紀初上海的史料。如記黃泥牆桃園所産水蜜桃為「雋品」,該園桃林橋水,風景也「甚為幽寂」, 「逮至結實既熟,園主任客入購,並任於樹頭採食之,惟苟不給值則不能袖之而歸」。又記滬北老閘的雙清彆墅,「頗饒園林勝趣」,「主人每值春鞦佳日,任人入內遊覽,僅收園資一角,可謂取不傷廉」。還有其他上海風俗,如奇醫妙方、公雞蛋、兩頭蛇、三腳羊、百效膏等等,均令人大開眼界。
 

圖書試讀

§郭友鬆軼事

雲間郭友鬆孝廉博學,工書畫,清鹹、同間一鄉有纔子之目,惟其人疏懶而復狂放,即以書畫而論,苟輦金丐,其染翰每不屑握管,促之則立將原金璧返。而興之所至,則大筆淋灕,件可立待,又不類乞取甚難者。相傳其妻父壽日,郭忽繪壽星一軸以獻,畫中人長髯飄拂,老眼迷茫,儼與壽翁之貌酷似,而右手所持之壽杖上懸尺一書一,人因無從索解,鹹俟其親至祝嘏時詢之。郭笑曰:「無他,尺為玉尺,書為貢捲。我外舅為老明經,乃由玉尺量纔而得貢者,故繪此也。」聞者皆唯唯而退。
 
後有知郭此畫之彆有用意者:謂郭之妻父其先以冊書起傢,後為諸生援例得作歲貢。尺冊同音,繪尺與書,明譏其曾為冊書。而尺與拆、貢與供又同音,更以俗諺之拆供老壽星暗詛之。蓋郭素來鄙其為人,因齣此狡獪手筆也。信如斯言,則郭之纔智聰明洵為當時所尚, 而跡其道德品性實近於忮刻一流,夫何足取。特是悠悠之口,當日所傳事實不知是否可憑, 或者曾參並未殺人,竟緻誤濛惡謗,斯則當質諸五茸人之深悉底蘊者耳。
 
§董香光讀書處
 
滬上地瀕海濱,名跡不多,所競傳於口者如黃渡,為楚相春申君黃歇渡江處;古鳴鶴橋,即北橋,為陸機放鶴處;東西蘆浦,亦呼蘆子城,晉虞潭所築以防海寇處;築耶城在十六保,為晉袁山鬆以備孫恩處;瓶山,在北橋鎮,為袁山鬆犒軍處;酒瓶山,在青龍鎮, 為宋韓世忠犒軍處;露香園,為明道州守顧名儒所築;豫園,為潘允端娛親所築之類,凡茲犖犖大者,居滬遊滬之人泰半皆能道之。惟董香光之柱頰山房讀書處,在邑城董傢宅,人鮮知者。今董傢宅已易名「倒川弄」,其屋為邑紳姚紫若君所居,已曆數世。廳事前之庭心極廣,疊石成小山,山下有池,頗饒幽緻。牆上有溪山清賞石刻,為祝枝山所書,皆係昔時建設,未經更易位置。房屋則除廳事仍為原址以外,餘已翻改。餘與姚紳傢有世誼,曾屢造之,每登堂時,殊穆然,於文敏公之遺風未泯也。

用户评价

评分

讀《退醒廬筆記》的過程,簡直就像在和一個飽經風霜的長者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那些塵封往事。我最喜歡的是其中對各種風俗習慣的描繪,那些曾經真實存在於街頭巷尾的場景,現在讀來既熟悉又陌生。比如書中對傳統節日慶典的細緻記錄,從年夜飯的講究到元宵燈會的盛況,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瞭濃濃的年味兒。還有那些市井生活中的小細節,比如早點攤上的豆漿油條,理發店裏的剪刀哢嚓聲,還有街頭巷尾那些有趣的俚語俗語,都充滿瞭生活氣息。作者的文字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學術研究,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智慧。他觀察入微,捕捉到瞭那些容易被忽略卻又極其珍貴的東西,讓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鮮活的生命。這本書讓我對民初上海的風土人情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智慧與韌性。

评分

《退醒廬筆記》是一本讓我重新認識上海的書。我之前對民初上海的印象,大多來自電影和小說,總覺得有些距離感。但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展現瞭那個時代的上海風貌。我看到瞭上海的弄堂,看到瞭上海的茶館,看到瞭上海的市井生活,也看到瞭上海人的生活態度。作者的文字樸實而有力量,他用最真實的細節,勾勒齣最鮮活的人物。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傳統習俗的描寫,它們不僅記錄瞭曆史,更承載著一種文化的情感。這本書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真的走進瞭那個時代的上海,看到瞭那些鮮活的麵孔,聽到瞭那些熟悉的聲音。

评分

《退醒廬筆記》讓我看到瞭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民初上海。我本以為會看到一些大人物的故事,但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更廣闊的社會層麵,展現瞭那個時代的風土人情。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普通人的故事所打動,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情感,他們的掙紮,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傳神,他用最真實的細節,勾勒齣最鮮活的人物。這本書讓我有機會瞭解那個時代的生活百態,也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就像一個窗口,讓我看到瞭過去,也讓我思考現在。

评分

這本書就像是一壇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我被書中那些關於民初上海的獨特風俗所深深吸引。那些曾經真實存在於街頭巷尾的場景,現在讀來既陌生又熟悉,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喜歡作者對生活細節的描繪,比如那些市井小販的叫賣聲,那些傳統節日的儀式感,都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獨有的生活韻味。這本書不是枯燥的曆史文獻,而是一幅幅生動的畫捲,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上海,也看到瞭那個時代的人們。它讓我有機會從一個更廣闊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去感受生活,去體會人情。

评分

我必須說,《退醒廬筆記》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本以為會看到許多耳熟能詳的曆史人物和事件,但它更多的是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切入,展現瞭民初上海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那些我從未聽說過的人物,那些我從未接觸過的風俗,都在作者的筆下活瞭起來。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細節的把握,那些生活中的點滴,那些微小的瞬間,都充滿瞭生命力。比如關於茶館裏的閑談,關於戲園裏的麯藝,關於市井小販的叫賣聲,都仿佛在我耳邊迴響。這些鮮活的細節,構成瞭那個時代的真實圖景,也讓我看到瞭那些隱藏在曆史洪流中的普通人的喜怒哀樂。這本書就像一幅精心繪製的工筆畫,雖然描繪的是過去,卻能喚醒我心中最真切的感受。

评分

我嚮所有對民初上海感興趣的朋友強烈推薦《退醒廬筆記》。這本書沒有宏大的敘事,沒有激昂的口號,它隻是靜靜地講述著那個時代的故事,卻有著直擊人心的力量。我尤其被書中那些關於普通市民生活的描寫所打動,那些看似瑣碎的日常,卻蘊含著生活的智慧和時代的印記。我看到瞭他們的勤勞,他們的樂觀,他們的堅韌,以及他們在睏境中的掙紮與不屈。這些人物不是符號,而是活生生的個體,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都讓我感同身受。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的“人”,看到瞭他們的真實與溫度,也讓我對“上海”這個城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遠超我的想象。我一直以為民初上海是一個充滿摩登與洋氣的城市,但《退醒廬筆記》卻讓我看到瞭它更深沉、更本土的一麵。那些關於傳統文化、民間習俗的描寫,讓我意識到,即便是那個風起雲湧的時代,古老的傳統依然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作者對這些傳統的記錄,不僅僅是客觀的描述,更蘊含著一種深深的眷戀與尊重。我被書中那些關於傳統手藝、民間信仰的篇章深深吸引,它們展現瞭一個更具根基、更有靈魂的上海。這些內容讓我反思,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正在失去一些寶貴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時代的變遷,也照齣瞭人心深處的永恒。

评分

這本書真是讓人驚艷!我之前對民初上海的瞭解大多停留在教科書上的大事件,或者是一些浮光掠影的文學作品,總覺得隔瞭一層紗。但《退醒廬筆記》完全不一樣,它像一把鑰匙,輕輕一擰,就把我帶進瞭那個生動鮮活的時代。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如同絲綢,描繪的人物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偉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上海市民。我仿佛能看到裁縫鋪裏師傅專注的神情,聽到茶館裏夥計爽朗的吆喝,聞到弄堂裏飄齣的煙火氣。那些關於衣食住行的細節,關於人情世故的描寫,都真實得令人心頭一暖。尤其是一些小人物的故事,他們在大時代洪流中的掙紮與堅守,他們的悲歡離閤,都讓我産生瞭強烈的共鳴。這本書不是枯燥的曆史陳述,而是一幅幅流動的畫麵,讓我感受到那個時代獨有的溫度和韻味,也讓我對“上海”這個詞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我喜歡《退醒廬筆記》所展現的那個充滿生活氣息的民初上海。我被書中那些關於人物的細緻描繪所打動,他們不是高高在上的符號,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的個體。我看到瞭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悲歡離閤,他們的堅守與追求。作者的文字充滿瞭一種溫柔的力量,他用最樸實的語言,展現瞭那個時代的真實圖景。這本書讓我有機會從一個更微觀的視角去理解曆史,去感受生活,去體會人情。它就像一部電影,讓我置身於那個時代,感受著那裏的一切。

评分

很難用簡單的幾個詞來概括《退醒廬筆記》帶給我的感受。它不是一本讓你看完就忘的書,而是會深深地刻在你的腦海裏。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退一步醒悟”的敘事風格,作者仿佛置身事外,又仿佛置身其中,用一種不動聲色的方式,將那個時代的上海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從中看到瞭很多現在看來不可思議的社會現象,也看到瞭許多充滿人情味的故事。那些關於親情、友情、愛情的描寫,雖然發生在遙遠的過去,卻依舊能觸動現代人的心靈。這本書讓我有機會重新審視曆史,也讓我對人性的復雜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它就像一位智者,用他的筆觸,點醒瞭我對生活和曆史的諸多認知。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