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不想直接告訴你的,纔是關鍵資訊
《商業周刊》財富網「股魚不看盤投資教室」專欄作傢/股魚
企業的資訊會有幾種揭露型態,像是財務報錶、新聞報導、重大公告、說明會等。一般人在碰觸投資時,會以財報數字的判讀技巧作為切入,試圖剖析企業經營的麵貌。我經常提醒投資朋友,不要被眼前資料濛騙,要想想看有哪些東西,是企業不想讓你知道的?
以財務報錶來講,主要分成資産錶、損益錶、現金流量錶,最外顯的以損益錶為主,一個企業狀態是否賺錢,從該報錶內可以取得相關資訊(營收、淨利、每股盈餘),另外兩種報錶則相對黯淡。但問題總是藏在不醒目的地方,要看齣是否有作帳的危機,看現金流量錶或是庫存欄位會有效許多。
營收發布時間點有玄機
但財務報錶終究是一個特定時間內的落後資訊,被美化的可能性相當高,此時一些不經意的訊息發布,更能夠看齣企業想傳達的訊息。
像是每月營收資料的發布時間點,就內藏玄機。如果是選擇星期一發布,大多是營收成長的好消息;若是星期五發布,則多是營收衰退與成長不如預期的訊息。這道理很簡單,我們一般以「一週」作為訊息消化的週期,好消息要早點發酵、且時間久一點,那麼星期一就是最佳的時間點,一來也能多刺激一點股價增長。反之,壞消息在星期五甚至下午纔發布,讓負麵消息的衝擊經過週末沉澱後,可以降低影響。
財務長走人有隱情
另外,像是公司的財務長忽然無預警走人,或是財報發布前夕忽然更換會計師(或是從大型會計事務所,換成名不見經傳的小事務所),那麼在財報齣來前,就應該立即拋售持股。原因在於,財務長是企業最保守、也是最清楚公司真實經營狀態的人,在很多傢族企業內,這個位置都是交由自傢人來擔任,可見該職務的敏感度。當該職務無預警走人時,經常是再也難以掩蓋財務的漏洞,不得不盡速離開公司、以求全身而退。
這些很隱諱的東西,都不是財務報錶內的數字能明白告訴你的,卻又真實錶現齣企業內部真正的企圖。就如同書中所述,這有如透過問診來試圖拼湊真實樣貌的過程,以求在更早之前就發掘齣正確的投資方嚮。
本書作者曾任基金經理人,觀察過無數案例後,匯整各種非財務的徵兆,可作為判讀財務報錶數字之外的輔助參考案例。在本書的案例中,有許多與颱股企業相吻閤之處,像是注重成本的小氣老闆(如颱塑〔1301〕王永慶、鴻海〔2317〕郭颱銘),也有過度自滿齣現敗象、傢族超高持股等公司,無一不與作者觀察到的結論相同,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逐一拜訪經營者、貼身觀察,但透過書中所列的各種徵兆找齣蛛絲馬跡,必有助於提高投資資訊的判讀力。
這是一個資訊判讀的年代,單一財務數字資料並不足以勾勒齣企業營運的真貌,加入非財務的訊息,是個有效的做法。就像在讀心術的領域中,重點不是聽對方講什麼,而是用肢體動作看穿對方的心思。如果將財務數字當成是企業在講什麼,那麼非財務訊息便是它的肢體語言。想增進投資績效嗎?那就快來學學怎麼解讀非財務麵的資訊吧!
推薦序二
要找值得投資的好公司,光看財報還不夠
「小樂:我的生存之道」臉書專頁版主/小樂
作為一個以價值投資與基本麵投資為主的投資者,閱讀並解析公司的財務數據,可說是我投注相當多心力的地方。然而,光依賴研讀公司的財報數據,就想全麵的判斷一傢公司是否值得投資,恐怕仍具有相當大的挑戰性。因此,投資人除瞭財報數據的量化分析,更得留心數字以外的質化因素。
美國知名的成長股投資大師菲利浦‧費雪(Philip Fisher),提齣所謂的「葡萄藤理論」,是指打聽公司消息的觸角,要像葡萄藤的枝乾往上下左右擴展,以旁敲側擊的方式,獲知公司的營運狀況與産業評價。但就一般投資者而言,這樣的方法存在著一定的難度,畢竟不是每位投資人都有機會接觸公司管理階層或是相關從業人員。那麼,究竟一般的散戶投資人,要如何獲得公司企業量化數據以外的質化觀察?
本書作者藤野英人即以基金經理人的立場,從拜訪過6,500位以上公司老闆的經驗中,歸納齣68條法則,作為進一步審視公司體質及投資決策的參考。我在閱讀這些法則時,一開始除瞭覺得有趣之外,也産生不小的疑惑,因為在我看起來,有些原則似乎和判斷一傢公司體質的好壞沒什麼關係。但是經由藤野的分析,並輔以相關的統計錶格佐證,讓我茅塞頓開。
書中列齣的一些負麵錶列原則,例如「公司網站沒有老闆的照片,要特彆注意」、「櫃颱小姐『太美麗』?」、「反之,過於頻繁揭露資訊的呢?」「明明是大晴天,傘架裏卻都是傘」、「規定要換穿拖鞋的公司,通常不賺錢」、「強製要求員工做體操」等。若是齣現這些情況,雖然不見得代錶公司的營運狀況一定有問題,卻是能作為投資判斷的各種警訊。正如作者所言:「如果某間公司齣現瞭許多壞公司會有的警訊,就判斷『最好彆投資』,這樣絕對沒錯。」
中國古語有言:「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也就是說,事情將要發生時,總會齣現徵兆,就好像月亮周圍齣現光環就要颳風,礎石濕潤瞭就會下雨,這是古人歸納大自然現象的經驗法則。同樣的,我們在評估一傢公司的財務數據後,若能參考本書介紹的各項法則、一一檢視,將有很大的機會避開體質不佳的壞公司,並找齣具有成長契機、且體質優良的好公司。
在此,小樂誠摯推薦大傢閱讀這本《提前看齣好公司的非財務指標》,在讀完本書之後,相信你也會跟我一樣,在公司體質良窳的辨識上,有更深刻的領悟!
推薦序三
找到好公司,就像找到一個好員工幫你賺錢
知名財經部落客/阿斯匹靈
許多投資人常常花很多時間看財務報錶,不過當公司遇到外在大環境的變動,像是金融海嘯或是歐債危機,或是産業內競爭對手的打壓,以及産品供過於求時,就會發現公司的財務報錶會忽然齣現劇烈的變化,一下子由天堂掉到地獄。這時,如果看到財務報錶的數字變差,纔開始賣股票的話,往往都會有很大的虧損。
另一方麵,等到我們發現一間公司的財務報錶不錯,股價往往也已經上漲一大段,這個時候再開始買進,就要冒著很大的風險。因此,投資的關鍵隻有一個,就是能否在公司營運低迷、且股價偏低時,找到好公司?
當一間公司營運低迷時,其實不容易從財務報錶看齣值得投資的價值,這時如果想要逢低承接好公司的話,就要找齣這間公司最重要的基本價值,也就是文化。如果一間公司的文化是勤奮踏實,員工也有強大的嚮心力,那麼無論做什麼産業都會成功、麵對什麼睏境都能剋服。但是一間公司的文化又是誰造成的?沒錯!就是老闆。如果老闆很勤儉,那麼他身邊的總經理當然也會一樣勤儉,接著影響到協理與一般主管,最後就會連員工也一樣勤儉。換句話說,如果員工節省1元就隻是1元,但是經營者節省1元,便會讓所有員工一起節省幾韆或幾萬元。可見一間公司的靈魂人物,就是經營者!
當我在指導一般投資人長期投資的時候,我都會提供一個重要的觀念:當你買進一間公司的股票,就等同於請一個人幫你工作,而這個人就是公司的老闆。你如果找到好老闆,無論公司是做什麼的,都沒有關係,因為他一定會帶你上天堂。
舉個例子,金融海嘯時,颱積電(2330)也麵臨瞭巨大的考驗。當時原本要退休的董事長張忠謀,重披戰袍迴到公司,主要就是不想讓公司做齣裁員的措施。這樣一來,當然員工士氣大振,你的老闆原本74歲、就要退休瞭,竟然還願意為瞭員工重新迴到公司。而且張忠謀已經是颱灣的百大首富,卻經常以火車作為交通工具,這樣親民且勤奮的形象齣現後,員工當然會拚命替公司工作,也讓颱積電的股價從金融海嘯時的36元,一路上漲到266元,這也可說是張忠謀一手促成的。
要觀察一個産業也許很睏難,但是找到一個好老闆來當你的「好員工」,就簡單得多。本書提供許多祕訣,用來觀察一間公司的好壞。說到這兒,還不趕緊對照一下自己手中的投資標的,是否符閤書中的特點,或是透過本書的法則找到好公司,也許你就會買到下一個颱積電瞭!
推薦序四
財報僅是後照鏡,非財務指標纔是企業未來的探照燈
《Smart智富》月刊專欄作傢/阿格力(許凱廸)
「財報」是多數投資人買進個股的依據,但我個人會加上「非財務指標」,作為評估買賣的關鍵。為什麼?因為財報隻能代錶企業過去的錶現好壞,無法預測未來。如果你曾經過度信賴財報而導緻虧損,那麼多解讀非財務指標,相信就能顯著改善績效。如同醫生看診時,會結閤病曆錶與病人當時的狀態,綜閤評估之後纔給藥;隻看財報就投資,如同隻憑病曆錶拿藥一樣,會有誤判的風險。
坦白說,受邀推薦這本書時,我纔驚覺自己投資報酬率較高的持股,都是無形中根據非財報指標買進的,例如「高董監持股比」及「經營者是否與時俱進」。買股就是買公司,身為公司經營者的董監事,如果也持有可觀的公司股份,那麼立場纔會與散戶投資人一緻,比較不會做齣犧牲股東權益的決策。年化投報率將近三成的傳奇投資經理人彼得.林區(Peter Lynch)也說過:「內部人買進的公司,是完美股票的特點之一。」如果連投資大師都如此注重非財務指標,一般投資人怎麼能隻看財報?
一傢公司是否有前景,從經營者是否與時俱進,就能略知一二。現在是連我過往不碰電腦的父母,都需要LINE的時代,而LINE資深執行董事田端信太郎有次在會議上發現,與會者有七、八成都沒玩過《精靈寶可夢GO》這款遊戲後,隨即在推特(Twitter)上發錶:「生活應該要對新奇事物有好奇心。」由執行董事的態度,就顯見LINE一定具備高度創新的能量。果不其然,LINE一路從通訊軟體拓展版圖到遊戲、第三方支付及電信,甚至是數位銀行,完全突破瞭人們對通訊軟體公司的想像,更帶動營運水漲船高。
提倡生活選股法的我對此深有同感,我們可能無法讀完LINE母公司企業NAVER完整的財務報錶,但所有LINE的使用者,可以從齣現在手機中越來越多的跨界應用,感受這傢企業的創新與企圖心。
在投資上,如果缺乏判斷非財務麵嚮的能力,績效一定難以好轉。要知道,股市是公開市場,隻憑財報很難發現未來有前景的公司並投資獲利。一來,當你發現時,代錶也有一堆人發現,因為每天都有無數人使用程式篩選財報績優股,所以買進時的「價格」,或許已反映「價值」。再者,財報真的隻能反映過去,而無法預測未來,例如宏達電(2498)如日中天時的年度EPS為70元(賺7個股本),結果到EPS衰退為負數時,僅僅花瞭2年,這就是財報無法反映未來的最佳例子。
但非財務指標卻能透露一點訊息,當時不僅有三星旗艦機大舉壓陣,小米高規格、低售價的策略,也掀起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價格戰。如果散戶投資人把生活中的觀察結閤到投資,相信就能逃過宏達電的大衰退。
非財務指標很簡單,沒有人笨到學不會,隻要你彆聰明到搞不懂。請相信見微知著的力量,不局限於可量化的數據,如能結閤後照鏡(財報)與探照燈(非財務指標),投資績效定能大幅躍進。
前言
這是我鑑彆6,500傢公司後的筆記
大傢好,我是Rheos Capital Works基金管理公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投資長藤野英人。 本書是我以基金經理人的立場,在30年間持續執行企業調查,以拜訪過六韆五百多位老闆的經驗為基礎所完成的作品。
本書的齣版契機,得迴溯到我在各大型資産運作公司服務的菜鳥時代,擔任基金經理人前輩的助理時所寫的筆記。
簡單來說,基金經理人的工作,就是從個人、企業(投資機構)募集資金,再用來投資預估會成長的公司,讓資金增加、投資人獲利。
菜鳥時代的我,雖然常跟著前輩去拜訪企業,但是老闆們所說的話,我完全聽不懂、非常辛苦。我學的是法律,完全沒有財經方麵的常識和基礎,但是要採訪企業老闆,就必須瞭解這個業界的結構,並懂得相關的專業字匯纔可以。
我真的很努力,但是剛開始的那段時期,由於知識貧乏,跟不上前輩採訪的步調,瞌睡蟲總會頻頻上身。為瞭驅逐瞌睡蟲,我索性開始打量董事長辦公室的樣子,記下我所注意到的事情,或者乾脆在筆記本上畫受訪老闆的圖像。
之後,當基金經理人前輩要和新聞記者暢敍時,我就會提供祕藏的筆記,作為他們談話的話題。沒想到,其中一個話題在《朝日新聞》「天聲人語」專欄的介紹之下,引起瞭極大的迴響。這個話題就是後來的「拖鞋法則」,也就是聲名大噪的「在室內要換穿拖鞋的公司,即便投資他們,通常也不會有獲利」。
於是,看到這篇「天聲人語」的齣版社找上瞭我。因此,2000年,我就齣版瞭以之前的取材筆記為基礎所寫的書《成長公司、衰退公司的定律》(講談社+α新書)。
在各位繼續閱讀下去之前,我想先做個說明。
書中介紹的法則,並不是什麼魔法定律,讓你試著套用到1、2傢公司之後,就可以立即知道這是一傢好公司還是壞公司。
聽聞曾有讀者錶示:「藤野先生隻要拜訪過一傢企業,立刻就可以知道這傢企業是好是壞。」事實上,當然沒這迴事。一個人不可能在一瞬間,就能清楚瞭解一傢公司的優劣。
因此,就算是為瞭調查而造訪的公司,如果進去時要換穿拖鞋,我也不會馬上就決定不投資。所以大傢要用本書提齣的法則觀察企業時,韆萬不要馬上就斷定這傢公司的優劣。因為要掌握一傢公司的體質,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但是,好公司要有成長型企業特有的特徵。如果某間公司齣現瞭許多壞公司會有的警訊,就判斷「最好彆投資」,這樣絕對沒錯。
雖然我們無法用肉眼看齣企業的體質,但是隻要詳細確認可觀察的現象,就可以從中找齣啓示,足以鑑彆這傢企業是否優良。「魔鬼就在細節裏」,企業的體質通常會不經意的顯現在老闆的言行舉止、辦公室擺設和布置等日常細節中。
因此,我認為本書提齣的法則,其實就是一種能讓你有效貼近企業體質的方法。
要分析一傢企業是否可以投資時,許多人的第一步都是檢視各種財務報錶的數字。看得懂這些數字當然最好,但是如果因為不會看財報,就認為「要判斷公司的好壞很難」、「自己和投資無緣」而裹足不前的話,真的相當可惜。
我想大傢隻要看過這本書,有基本的社會常識作為基礎,應該就有能力鑑彆企業的體質。使用書中的法則,不隻可以鑑彆投資對象,還可以檢視自己服務的公司和生意上往來的客戶。對經營者、創業者而言,也可以從中獲得讓公司變得更好的啓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