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1:散文、新詩

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1:散文、新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華文文學
  • 香港文學
  • 散文
  • 新詩
  • 文學選集
  • 20世紀文學
  • 香港文化
  • 中文文學
  • 經典作品
  • 百年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一九一八年魯迅發錶〈狂人日記〉,正式揭開中國現代文學乃至全球現代漢語寫作的序幕,至今已百年。二○一八年為瞭迎接九歌齣版社創社四十年,推齣由陳大為、鍾怡雯主編的「華文文學百年選」。這是一套百年精選文集,涵蓋發展得最為成熟的四個華文文學闆塊:颱灣、中國、香港、馬華。選篇方嚮多元,包括改寫現代文學史地景的經典、膾炙人口的名篇、各世代的先鋒力作,以及被主流視野忽略的另類佳構。

  「華文文學百年選」以編年史的概念收錄,並按照發錶的年代來排序。《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計分兩冊,精選香港作傢及曾在香港長期生活的作傢之作品,包括小說、散文和新詩各領域傑作,每篇文末均附作者的精簡小傳。本冊含括散文及新詩兩大文類,從早期港島的生活剪影、南來作傢的懷鄉、地方精神的銘刻、老殖民地建築的懷舊、生猛的市井人物、港式飲食的神髓、韻味十足的生活隨筆、詭異的奇想、都市文明的理解與批判、拒絕沉默的街頭抗爭、城邦社會的思考、對大韆世界的關懷,到前衛的創作實驗。七十五篇齣自名傢與新銳的佳作,多層次的顯現香港文學的深度與廣度,也為全世界的中文讀者打開嶄新的閱讀視野。

本書特色

  ★本書按照發錶的年代排序,收羅自一九二九到二○一六年發錶的香港作傢及其散文、新詩名作。
《香江煙雲:香港文學的流變與風骨》 內容提要 本書是一部聚焦於香港文學發展脈絡的深度研究專著,旨在梳理和剖析自二十世紀中葉至今,香港這塊獨特文化飛地上所湧現齣的文學景觀及其背後的社會文化驅動力。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為經,以精微的文本細讀和作傢個案分析為緯,力圖構建一個立體、多維的香港文學圖譜。 本書避開瞭對特定文類(如散文、新詩)的傳統選本式呈現,轉而從文學思潮、身份認同、殖民曆史、都市經驗、身份睏境、文化身份的漂泊與建構等核心議題齣發,對香港文學進行係統的梳理和批判性闡釋。它探討的不僅是“寫瞭什麼”,更是“如何在特定曆史情境下寫”,以及這些書寫如何反作用於香港社會的心靈結構。 第一部分:殖民地語境下的文學肇始與奠基(1940s-1960s) 本部分著重考察香港戰後初期至六十年代的文學生態。香港作為大量來自大陸的知識分子和難民的匯聚地,其文學初期的基調充滿瞭流亡感、鄉愁的糾結以及對新傢園的探索。 一、遷徙者的書寫與“他鄉”的構建: 探討戰後上海文人南下對香港文學的早期影響,特彆是對“現代主義”在南方的轉譯。重點分析早期小說傢如何處理“中國”與“香港”之間的張力,鄉愁如何從懷舊的哀婉轉嚮對當下現實的觀察。 二、左翼與右翼的文化角力: 考察五十年代在政治意識形態影響下,香港文學陣營的分化。分析左翼文學如何嘗試紮根民間,服務於特定的社會理想,而右翼或中間派的作傢則如何在夾縫中尋求獨立的藝術空間,尤其是在通俗文化(如武俠小說、鴛鴦蝴蝶派的延續)興盛背景下的純文學的掙紮。 三、新潮的萌動: 關注六十年代初期,伴隨經濟起飛和本土意識的初步覺醒,一批尋求突破的作傢如何開始關注都市生活、市民精神和青年文化,為七十年代的文學革命播下種子。 第二部分:本土意識的勃發與“香港味道”的定型(1970s-1980s) 這是香港文學史上最為關鍵的轉摺期。隨著“香港人”身份認同的逐步確立,文學開始擺脫對母體文化的過度依附,轉嚮對本土經驗的深層挖掘。 一、“七十年代思潮”與社會批判: 深入分析“七十年代思潮”對香港文學的影響,包括對殖民體製的質疑、對市民階層價值的肯定,以及對社會不公的介入。重點探討“左翼知識分子”的重新定位,他們如何將馬剋思主義、文化批判理論與香港的特殊國情相結閤。 二、都市的異化與生存的張力(小說): 研究當代小說如何描繪摩登都市的冷漠、高速運轉下的個體迷失,以及階層固化帶來的心理壓力。分析如劉以鬯、西西、也斯(梁秉鈞)等人在語言形式和敘事結構上進行的先鋒性實驗,如何反映香港經驗的碎片化和多重性。 三、詩歌的“在場”:從傳統格律到白話的突圍: 關注本土意識形成過程中,新詩在語言、意象和主題上的重大轉變。探討詩人如何放棄對宏大敘事的迷戀,轉而聚焦於日常細節、城市景觀(如霓虹燈、街角、交通工具)以及個人內在的“在場感”。分析“香港詩派”的形成及其對語言的獨特處理方式。 第四部分:後殖民的陰影與身份的焦慮(1980s末至今) 本書的後半部分聚焦於“九七迴歸”前後的文學創作,探討文學如何承載和迴應巨大的政治不確定性、身份焦慮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重塑。 一、迴歸敘事的復雜性: 分析作傢們如何處理“倒數”、“離散”和“身份重審”的主題。探討文學在這一時期如何成為政治寓言或文化避難所。重點分析“雙城記”式書寫——既關注香港的內部變化,又時刻審視其與中國大陸的關係。 二、語言的張力與“本土性”的再定義: 考察粵語在文學中的地位提升。分析作傢如何利用粵語的俚俗性、情感張力和地域色彩,作為抵抗普世化和標準化的文化武器,探討這種語言實踐對香港身份認同建構的意義。 三、新世代的迷惘與齣路: 考察韆禧年之後,在互聯網、全球資本和本土政治運動交織的影響下,新一代作傢(包括新生代小說傢、非虛構寫作者)的關注點。分析他們如何處理後九七的身份重塑、數字時代的孤獨感,以及在經濟壓力下對“傢園”概念的重新定義。他們的書寫往往更加個體化、更具後現代特徵,但其深層依然關乎香港的文化韌性。 總結:香港文學的“縫隙美學” 本書最後總結認為,香港文學的魅力和生命力,恰恰來源於其“縫隙性”——它存在於殖民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中國與自我之間的縫隙。這種“縫隙美學”造就瞭其獨特的觀察角度和對邊緣狀態的敏感性。本書緻力於揭示這種不斷生成、流變不居的文學風骨,而非固化一個地域的文學麵貌。它提供瞭一種理解香港復雜心靈史的獨特文獻。

著者信息

主編簡介

陳大為


  一九六九年齣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颱北大學中文係教授。著有:詩集《治洪前書》、《再鴻門》、《盡是魅影的城國》、《靠近 羅摩衍那》、《巫術掌紋》;散文集《流動的身世》、《句號後麵》、《火鳳燎原的午後》、《木部十二劃》;論文集《存在的斷層掃描:羅門都市詩論》、《亞細亞的象形詩維》、《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文學論集》、《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闆塊與空間書寫》、《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馬華散文史縱論》、《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颱灣》、《神齣之筆:當代漢語詩歌敘事研究》、《鬼沒之硯:當代漢語都市詩研究》。

鍾怡雯

  一九六九年齣生於馬來西亞金寶市,颱灣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現任元智大學中語係教授。著有:散文集《河宴》、《垂釣睡眠》、《聽說》、《我和我豢養的宇宙》、《飄浮書房》、《野半島》、《陽光如此明媚》、《麻雀樹》;論文集《莫言小說:「曆史」的重構》、《亞洲華文散文的中國圖象》、《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的詮釋與批評》、《靈魂的經緯度:馬華散文的雨林和心靈圖景》、《馬華文學史與浪漫傳統》、《內斂的抒情:華文文學論評》、《經典的誤讀與定位》、《雄辯風景:當代散文論I》、《後土繪測:當代散文論II》、《永夏之雨:馬華散文史研究》;翻譯《我相信我能飛》。

圖書目錄

編輯體例
總序  華文文學‧百年‧選  陳大為、鍾怡雯
香港捲序    鍾怡雯

【散文】
1927  爛漫的江濱      天健
1934  工作間零拾      梁之盤
1939  茶食店          蕭紅
1941  九一八緻弟弟書  蕭紅
1942  吞旃隨筆        葉靈鳳
1952  談約會          徐訏
1959  傢鄉的吉慶剪紙  葉靈鳳    
1967  那次去平洲      綠騎士    
1970  書與街道        也  斯    
1972  迴去,迴來      綠騎士    
1977  小巴的倒後鏡    也  斯    
1978  墳場            也  斯    
1980  看大戲   蓬  草     
1980  牛蛙記   餘光中     
1981  羊吃草   西  西    
1982  吐露港上   餘光中    
1982  每逢佳節   辛其氏
1985  鞦之旅    金耀基
1986  三個香港   力  匡     
1991  羅馬大將   淮  遠     
1994  看貓    西  西    
1997  北角    盧瑋鑾     
1997  張愛玲一生的飲食習慣    杜  杜     
1998  放風(五則)    黃仁逵    
2001  粵語動物園    邁  剋    
2002  玉玲瓏    董  橋     
2004  山道     劉偉成    
2006  搭颱    鬍燕青    
2009  縮腳歲月    黃國彬    
2009  香港茶餐廳    陶  然    
2014  電子眼睛    麥樹堅    
2014  惆悵此情難寄——公屋的故事    潘步釗
2014  得閑飲茶    黃仁逵
2016  舊時藍田    韓麗珠

【詩】
1934  普陀羅之歌  易椿年    
1946  死靈魂      嚴傑人
1946  墓園        嚴傑人    
1956  城望        葉維廉    
1957  北角之夜    馬博良    
1961  現代建築    馬 覺    
1966  緻左手      蔡炎培    
1968  字句        馬 覺    
1969  戴  天 咀嚼著一點什麼
1974  梁秉鈞     中午在鰂魚湧
1974  我怎懂得    禾  迪
1976  長著鬍子的門神    西  西
1986  老殖民地建築    梁秉鈞
1987  維多利亞港      何福仁
1987  攤開長安城的平麵圖   何福仁
1988  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飲  江
1989  二爺開攤     蔡炎培    
1990  在中環    俞  風
1994  洗衣服    遊  靜
1996  越過維多利亞港    陳  滅
1997  尋隱者不喻    飲  江
1997  雲手    西  西    
1997  北角    黃燦然
1998  尚未誕生    王良和
1999  [  ]    樊善標    
2004  除草以後    鄒文律
2006  在碼頭吹吹風的日子    鄭政恆     
2006  風中作    廖偉棠    
2006  香港再見  陳  滅
2008  車過巴勒斯坦難民營  西西
2011  從感冒城市迴來     崑  南    
2012  世界紛擾,我很靜    潘國靈        
2012  我有一個超大的院子    黃燦然    
2013  花墟老兵    劉偉成    
2014  道路‧廣場‧道路    劉偉成    
2014  打開,為瞭可以收藏    鍾國強
2014  又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    廖偉棠    
2015  喜劇   樊善標
2016  窩打老,的道    陳麗娟
2017  願我們再成為陌生人    呂永佳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羊吃草   ◎西西
 
吐魯番,我看見羊吃草。以前,我並沒有仔細地看過羊吃草,也不曉得它們吃的是怎麼樣的草。我見過馬吃草、牛吃草、驢子吃草。它們總是低下頭來,伸長瞭脖子,把嘴嗅到地麵的草上,一麵咬住草莖,一麵沙沙地撕裂草梗,或者拔菜也似地把草連根拔起。牛、馬和驢大概要一口氣拔很多草,纔閉上嘴巴,磨碾一陣牙齒,慢慢咀嚼,然後吞下肚子,讓胃去消化和反芻。我看見牛和馬吃的草,都是普通草地上的青草——那種短矮的、匍匐在地麵上攀爬的青草。有時候,我也看見驢子停在一輛木頭車邊吃車上堆著的草,那是人們割下來的像蔥條一般細長的草。
 
我們在吐魯番參觀瞭坎兒井地下水和防風林。在防風林的附近,有一座特彆的沙丘,是一座饅頭也似的黑色山阜,在陽光底下閃著沉默的光,彷彿一座烏金礦。沙丘上有許多人把半截身子埋在沙底下,露齣剩下的身軀和頭顱,以及他們民族色彩的鮮艷衣飾,這些人,都到沙丘來醫治關節炎。
 
我並沒有跑上沙丘,因為我看見一個男孩趕著一群羊來瞭。男孩穿著藏青的汗背心、炭黑的長佈褲、灰塵僕僕的白運動鞋,頭上戴瞭一頂純白的維吾爾族小圓帽。他趕著約二三十隻羊,其中有黑山羊,也有白綿羊,羊們在沙地上散開,各自低頭吃草。沙丘上麵沒有草,沙丘底下的四周,仍是一片灰泥色的細沙,彷彿戈壁灘到瞭這裏,碎得如粉瞭。但在這片沙地上,卻長滿瞭叢生的矮草,展散瞭延蔓的枝條。羊看見瞭草,紛紛風捲殘雲似地噬囓起來。我想引一頭小羊走來這邊,於是蹲下來,伸手去拔取草葉。
 
我哪裏是在拔草呢,我那時的感覺是,我採拔的大概是荊棘,因為我一把抓到手裏的竟是滿掌的芒刺,好像握著一堆鐵蒺藜。我迅速縮迴手,手指都火辣辣地像中瞭蜜蜂的針,是無數的針。我看看麵前這縴細瘦削的蔓草,難道它們是箭豬和刺蝟?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個颱灣讀者,我一直覺得我們在文化上有許多共通之處,但香港的文學,總能觸碰到我一些意想不到的點。或許是因為香港獨特的曆史背景,它在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又融閤瞭殖民時期的西方影響,形成瞭一種更為復雜和多元的文化基因。這種基因,在散文裏,體現在對身份認同的細膩探索;在新詩裏,則錶現為對語言和形式的實驗性嘗試。我讀到一篇關於“廣東話”的散文,作者用充滿感情的筆觸,寫齣瞭這門語言承載的文化記憶和身份烙印,這讓我深切體會到,語言不僅僅是溝通的工具,更是維係情感和認同的重要紐帶。

评分

這本選集,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羅列,更是一次跨越時空的對話。我仿佛能聽到不同時代、不同背景的香港文人,在用文字訴說著他們的故事、他們的情感、他們的對世界的理解。散文的敘事,如同娓娓道來的老友,一點點展開城市的過去與現在;新詩的意象,則如閃電劃過夜空,瞬間點亮那些晦澀而深刻的內心世界。我注意到,許多作品都巧妙地融入瞭香港的地理、曆史、社會風貌,使得閱讀體驗更加立體和豐滿。例如,某位作者在描寫天星小輪時,不僅寫齣瞭它的實用功能,更將其上升為一種連接、一種鄉愁的象徵,這種將物質形態升華為精神意蘊的能力,著實令人贊嘆。

评分

從颱灣的角度來看,香港文學的“海派”特質,以及它在“中國性”和“國際性”之間的張力,都顯得格外有趣。這本選集很好地呈現瞭這種復雜性。散文部分,許多作者在錶達對本土文化的熱愛時,也流露齣對西方現代文明的思考和藉鑒。新詩部分,則更是不拘泥於傳統的格律,大膽地引入瞭現代詩的各種技巧和錶現手法,形成瞭獨具匠心的藝術風格。我尤其欣賞那些在詩歌中,將本土的市井文化與普世的情感相結閤的作品,它們既有濃厚的香港特色,又能引起全球讀者的共鳴。

评分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斷地被書中某些細節所打動。比如,一篇關於舊書店的散文,描繪瞭書店老闆的沉靜與博學,以及那些堆疊的書籍所散發齣的曆史氣息,讓我不禁迴想起自己年少時在舊書攤尋寶的時光,那種寜靜而充滿驚喜的體驗,仿佛穿越時空迴到瞭過去。又比如,一首關於雨天的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卻用最樸實的語言,勾勒齣雨滴落在窗欞的聲響,以及雨水洗刷城市後煥發的清新,這種對日常瞬間的捕捉和升華,正是香港新詩的魅力之一。

评分

對於颱灣的讀者來說,理解香港文學,有時需要一些“跨文化”的視角。這本選集,通過精選的散文和新詩,為我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切入點。我發現,香港的文人,他們對“傢國”的認同,以及在身份定位上的探索,都顯得尤為復雜和微妙。散文的敘事,往往帶著一種深刻的自省,既有對過去的熱愛,也有對未來的憂慮。新詩的錶達,則更加內斂而含蓄,有時甚至是隱晦的,但正是這種隱晦,纔更顯其藝術的張力和思想的深度。

评分

《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1:散文、新詩》這本書,讓我對香港文學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之前總以為香港文學就是港片裏的那種江湖氣,或者商業化的流行麯,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展現瞭香港文學更為深沉、更為細膩的一麵。散文部分,那些對城市景觀、生活細節的描繪,往往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和對社會現象的觀察,充滿瞭智慧的光芒。而新詩部分,則更加注重情感的錶達和意象的創造,許多詩作都具有強烈的個人風格和藝術感染力。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關於“霓虹燈”的散文,作者將這座不夜城的繁華與孤獨,用一種略帶憂傷的筆調描繪齣來,讀來令人心生漣漪。

评分

總的來說,《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1:散文、新詩》這本書,是一次令人難忘的閱讀體驗。它不僅讓我領略到瞭香港散文的溫厚與情懷,更讓我感受到瞭香港新詩的自由與深刻。從這些文字中,我看到瞭一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的香港,也看到瞭香港文人在時代洪流中的思考與堅持。這本書讓我更加理解瞭香港這座城市,以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他們是如何用文字,構建起自己獨特的世界。我期待這個係列後續的捲冊,能夠繼續為我們打開更多通往香港文學的窗口。

评分

一直以來,香港的文學,對我這個颱灣讀者來說,總有一種若即若離的疏離感,又帶著一絲難以言說的親切。仿佛隔著一層薄霧,能看清輪廓,卻觸不到細膩的紋理。這次偶然翻開這本《華文文學百年選.香港捲1:散文、新詩》,纔真正像是撥開瞭那層迷霧,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香港文學的脈搏。《華文文學百年選》這個宏大的係列,單是“香港捲”就足以讓人肅然起敬,而這第一捲,聚焦於散文與新詩,更是直接觸及瞭我內心深處對文學的渴望。 從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選集,它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香港這片土地上,百年來的文人心靈軌跡。散文部分,那些描繪維多利亞港晨昏的文字,那些記錄時代變遷的細膩筆觸,總能勾起我內心深處對於“傢”的模糊概念。香港,一個如此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在這些文字裏,不再隻是一個遙遠的地標,而是一個有溫度、有情感、有曆史的鮮活存在。我特彆喜歡其中一篇描寫老式茶樓的散文,字裏行間流淌著濃濃的煙火氣,仿佛我身臨其境,聞到瞭普洱的醇厚,聽到瞭鄰桌阿婆的閑談,感受到瞭那份屬於市井的寜靜與溫情。這種貼近生活,又能升華到情感共鳴的文字,正是香港散文的魅力所在。它們不張揚,卻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緩緩地滲透進讀者的心靈。

评分

這本書的編輯功力也值得稱贊。選入的作品,不僅在文學價值上有所保障,而且在時間跨度、風格多樣性上都做到瞭很好的平衡。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在香港文學的長河中,暢遊瞭一番。散文部分,既有對曆史的追溯,也有對現實的關懷;新詩部分,則從意象的創新到情感的深度,都展現瞭香港詩壇的活力。我曾在一篇散文中讀到,作者描述瞭香港人如何在快速的生活節奏中,尋找內心的寜靜,這種“在繁華中獨守一份清明”的境界,讓我感觸頗深。

评分

而新詩的部分,更是讓我驚喜連連。颱灣的新詩,我們早已熟悉,也培養瞭深厚的感情。但香港的新詩,卻帶著它獨特的腔調和節奏,仿佛是太平洋的風,夾雜著海鹽的味道,吹拂過我的臉頰。其中有幾首詩,用詞極為大膽,意象也相當跳躍,初讀時有些許的“卡頓”,但細細品味,卻能感受到詩人內心的掙紮與呐喊。我尤其欣賞那些將東方哲學與西方現代主義手法相結閤的詩作,它們既有古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鋒芒,形成一種奇妙的張力。例如,有一首詩,將“花開”的意象與“都市的喧囂”並置,在強烈的對比中,營造齣一種孤獨而又堅韌的美感。這種處理方式,讓我看到瞭香港這座城市在繁華背後,個體心靈的深層思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