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

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拉瑪那尊者
  • 印度靈性
  • 自我探究
  • 阿達瓦達
  • 靈修
  • 禪宗
  • 哲學
  • 宗教
  • 個人成長
  • 覺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被當代靈性導師艾剋哈勒・托勒、肯・威爾伯奉為心靈導師的傳奇人物
 
  認識拉瑪那的第一本書
  完整生平、主題答客問、精選語錄,打開拉瑪那的智慧之門
 
  有我,必有苦。
  人生一切的答案,都在「我是誰?」

  年輕時,你的身分是學生,
  也許成為上班族,然後成為彆人的父親、母親,
  也許事業有成,成為獨當一麵的企業傢。
 
  終其一生,你身分的不斷改變,
  卻從未觸及生命內在的真實核心……
 
  這是一個關於近代最富盛名的修行者的故事。他在印度,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相傳是濕婆神、聖山阿魯拉佳拉化為肉身的聖人。
 
  印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突然曆經瀕死後,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於是毅然拋下一切,隻留下一紙字條,離傢修行。少年沒有在字條上署名,不再自稱「我」,而以「這個」替代。隻因開悟後,那個俗世的名字、我執的身分,已然消失。這個少年,便是當代最著名的印度靈性導師,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瑪那。
 
  此後,拉瑪那渾融在真我的輝耀中,教導世人自問這個「我」是誰,俾找到真實的自己,而拔離無明,破一切苦厄。這個「真我」與「神」無異,人駐止於真我,即是與神同在而閤一。
 
  拉瑪那與羅摩剋裏虛那、甘地、奧羅賓多並列近世印度四大聖者。拉瑪那聲名遠播,海內外信徒訪客,紛來請益,如英國哲學傢保羅.布倫頓、名作傢毛姆、法國攝影師布列鬆等皆不遠韆裏,前往印度參訪,留下許多寶貴的紀錄。
 
  而拉瑪那過世之後,名聲不墜,他的智慧透過文字傳播,成為全球當代修行者的明燈。著名的超個人心理學傢肯・威爾伯(Ken Wilber)在坐禪二十年後,讀到拉瑪那的一句話,仍舊感受到拉瑪那智慧的震撼,其後更努力繼續修煉,直到自我死亡。那句話是這麼說的:「在熟睡的夢境中,不存在的東西就不是真的。」而當代重要的心靈導師艾剋哈特・托勒(Eckhart Tolle)也多次指齣,他雖然未曾見過拉瑪那,但與拉瑪那有種特彆的連結,對他影響很大,可見拉瑪那的靈性力量所及之宏大深遠。
 
  本書是作者十多年來研究拉瑪那尊者生平與教誨的總整理,參考拉瑪那道場及各方資料而寫成,於初探拉瑪那尊者教誨的讀者,《真我與我》乃是首選。增訂版仍維持文字雅正之風格,然而多處增修,內容更為精實。
 
  本書內容涵蓋拉瑪那之生平、對話、粹言三部分:
  —生平篇:完整記錄尊者年輕時突然悟道,棄世修行的過程。
  —對話篇:尊者對世界各地的信徒開示種種人生、修行的難題。
  —粹言篇:尊者語錄精選。

  並收錄多幅印度拉瑪那道場授權珍貴影像,是全球第一本完整記述大師生平與教義的中文書籍,意義殊勝,慕道的讀者切莫錯過。
 
贊美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瞭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韆禧贊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贊拉瑪那:「在印度,有成韆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穿越迷霧,直抵本源:一部探索古老智慧與現代心靈的恢弘畫捲 本書帶領讀者踏上一場深刻的精神探索之旅,聚焦於人類經驗的永恒主題:自我認知、解脫之道以及存在的終極實相。它並非聚焦於特定人物的生平事跡,而是深入剖析一係列橫跨不同文化、不同曆史時期的哲思體係與實踐方法,旨在為當代尋求內在平靜與清晰洞察的靈魂提供一張詳盡的地圖。 第一部分:尋源——心智的睏境與覺醒的呼喚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現代人普遍麵臨的“心智睏境”。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過載、身份認同碎片化的時代。自我感(Ego)的構建,如何在無形中成為我們體驗真實世界的最大障礙?作者從現象學的角度,細緻解構瞭“我執”的運作機製:它如何依賴於記憶、期望和比較來維持自身的完整性?我們如何被“敘事自我”所奴役,終日追逐那些注定會消逝的外部認可? 隨後,本書引入瞭對“覺醒”的定義。覺醒並非某種外來的恩賜或神秘的體驗,而是一種對當前實相的徹底接納和無條件洞察。這裏將探討曆史上多位智者對“超越性體驗”的描述,他們如何嘗試用有限的語言來觸及無限的本質。重點解析瞭“臨在”(Presence)的狀態——一種不受時間、地點或情緒波動影響的、純粹的“存在”感。我們如何通過敏銳的自我觀察,來識彆心智投射(Mental Projections)與本質實相(Essential Reality)之間的區彆? 第二部分:路徑——通往內在實相的多元方法論 本書的第二部分是本書的核心,它係統梳理瞭人類曆史上為實現內在轉化而發展齣的豐富方法論,強調每種方法都是對同一真理的不同側麵的闡述。 一、知性探究與辨析之光: 重點解析瞭印度吠檀多(Advaita Vedanta)哲學的精髓——“非二元論”(Non-Duality)。這不是一套復雜的教條,而是一種對“主體”與“客體”二元對立的徹底瓦解。本書將詳細介紹“真我”(Atman)與“梵”(Brahman)的同一性原則,並通過一係列嚴謹的邏輯辨析(Neti Neti,非此非彼),引導讀者超越概念化的理解,直觀地把握到“我即是全部”的洞見。它強調瞭智慧(Jnana)的力量,即通過徹底的理解來消除無明(Avidya)的必要性。 二、觀照與專注:靜默的科學: 本書深入探討瞭不同傳統中關於“心智馴服”的技術。這包括瞭佛教的內觀(Vipassana)——一種不加評判地觀察身體感受、情緒波動和思維流動的係統方法。我們如何利用“覺知”作為一麵鏡子,清晰地照見心智的慣性模式?同時,本書也將介紹專注(Concentration)的練習,它並非為瞭壓製思想,而是為瞭培養一種足以穿透錶象的穩定心力。這種心力是通往深層意識的關鍵。 三、奉獻、服務與心之淨化: 強調瞭行動層麵的轉化。本書探討瞭業力瑜伽(Karma Yoga)的精髓——如何將世俗生活中的每一個行為轉化為一種無私的奉獻。重點在於“意圖”而非“結果”。當行動完全脫離瞭對迴報的渴求時,行為本身就成為一種淨化心靈、消融自我的媒介。同時,對“慈悲心”(Karuna)和“無條件的愛”(Agape)的探討,揭示瞭將內在的和平擴展到與外部世界互動的途徑。愛不是一種感覺,而是一種存在狀態。 第三部分:體驗——超越語言的實境 本部分將討論,當知識轉化為體驗時,生命將如何轉變。它不再是關於“相信什麼”,而是關於“當下是什麼”。 一、時間和空間的終結: 探討瞭神秘主義傳統中對“永恒的當下”(Eternal Now)的描述。我們如何意識到,所有恐懼和焦慮都根植於對過去的懊悔和對未來的擔憂?當心智完全錨定於此刻,時間感便開始溶解。本書將描述這種“超越時間”的視角如何帶來徹底的解放感,使生命迴歸到其最原始、最豐沛的狀態。 二、關係的重構: 當“我”的界限變得清晰而又流動時,我們與他人的關係將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本書闡述瞭真正的“聯結”如何從依賴和占有,轉變為自由的共享。真正的親密,是兩個人都能各自全然地“存在”,並在這種全然中互相映照,而非互相填補空虛。 三、平凡中的非凡: 最後,本書強調瞭覺醒的實踐並非要求遁入深山。真正的考驗和展現,發生在日常瑣事之中——一次交談、一次等待、一次失敗。一個真正瞭悟的人,其生活是謙遜的、全然參與的,但其內在是寂靜而不可動搖的。這本書旨在鼓勵讀者,從自身的經驗齣發,去驗證這些古老的智慧,最終發現,那尋求的“真我”,從未離開過你。 全書以一種兼具學術的嚴謹性和詩意的流暢性進行敘述,避免瞭晦澀的術語堆砌,力求使深奧的哲學概念變得平易近人,引導每一位讀者都能在自己的生命劇場中,開啓這場關於“我是誰”的終極探問。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神鑫


  颱南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研究所碩士,作品有《對話真我》、《真我三論》、《稀世珍寶》、《無苦與破我》、《超越與尋覓》等書,另有編譯多種。

圖書目錄

序    
導讀:讓舉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瑪那.大悟者

生平篇

第一章    真我的覺醒
火車到站後,拉瑪那下車直奔阿魯那佳拉史瓦瑞神廟,廟門敞開,似乎在迎接他,他直入內殿,擁抱錶徵濕婆神的林伽立祀聖石。此時,他開悟後所呈現高熱,迅即降溫,似乎顯示他已完成瞭歸返天父的任務,而其後的人生旅途,僅是維剋達拉瑪這個生命個體在今世業報的殘餘行程而已。

第二章    靜默獨修
拉瑪那所到之處,鄰近居民及仰慕者聞訊,追蹤而來,拉瑪那不勝其擾;後來又轉至他處,暫居山中一間神廟潛修,傍晚則至鄰近人傢,沿街乞食,初時感羞怯,但此時拉瑪那聲名孚眾,住戶人傢聞聲便準備食物,在門口等候拉瑪那的到來。

第三章    維魯巴沙洞屋時期
慕尼聽瞭拉瑪那開示後,茅塞頓開,始悉天外有天。翌日,他興奮地對傢人及其門徒說:「終於找到我的上師瞭,他就是阿魯那佳拉的聖者,被稱為婆羅門的師父,但他不是普通的師父,他是大開悟者,具有無比恢弘的格局。讓舉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瑪那.大悟者。」自此刻起,昔日的師父,今後尊稱為「大悟者」、「薄伽梵」或簡稱「拉瑪那」。

第四章 史堪德道場時期
有一次,拉瑪那的母親想要做他小時候很喜歡吃的糕餅,暗地張羅食材,拉瑪那得悉後,勸母親說:「妳應以現有的食材,滿心歡喜製作即可。」這是母親瞭解做兒子的心意,也漸漸習慣道場清貧的生活,不再在物質上刻意操心。

第五章 拉瑪那道場時期
拉瑪那對道場興建工程所需要的經費財務,從不過問。工程進行期間,負責財務的主管時常麵臨財務拮據,他屢疲於應付,時有怨言,但奇怪的是,總在關鍵時刻,外界的捐款不期而至,及時化解財務睏窘的燃眉之急,使得正在進行的工程,順利推動而完工。

第六章 最後的歲月
許多苦行者及信徒早在涅槃室對麵的母親神廟前,不斷吟唱「阿魯那佳拉!濕婆!」並覆誦吠陀偈頌,拉瑪那耳聞及之,睜開雙眼,麵露微笑,晶瑩的淚珠,自眼角緩緩滑落於兩頰。晚間八時四十七分呼吸停止,平靜謝世。

對話篇

第七章 認清我
若嚮人說:「我是修行者。」並以此自詡,那是無意義的。你年輕時說:「我是學生。」然後說:「我是已婚者。」「我是父親。」「我是企業傢。」等,今天你說:「我是修行者。」你身分的屬性不斷改變,但從未觸及你生命內在的真實核心。隻有「我」消失,真我纔能顯現。

第八章 探究真我
世界並非存於你的外在,因為你誤認身體為我、為真實,於是你身體所觀見的世界,處於你的外在,其諸多苦難,便顯得真實。但世界及其苦難,究非真實,尋覓生命內在的真實,可擺脫不真實的外在感知。

第九章 臣服
全然臣服,是你瞭無欲求,凡神所給與,無論什麼事物,皆欣然滿意。神的旨意就是你的心意,而你並無自己的心意可言。

第十章 上師即真我
你認定閤宜的上師,必然是跟你的心靈契閤。若問如何認定?則他應具寜靜的氣質,有耐心、寬恕等美德,他的雙目,極富磁力,能吸引人,他待人絕對平等,具備如此條件,纔是真正的上師。若欲知上師的神性,則必先知自己的神性。

第十一章 神與神祇
人總是不願意知道平淡無奇的真理,這個真理,每天無時不存在於你的身上,那是真我,但人皆不察,寜願探知方外之事物,如天堂、地獄、靈魂轉世等。因為人愛好奇妙的神祕,而捨質樸的至理,宗教的諸多說詞,乃因應而起。

第十二章 我在人世間
命中註定將發生者,必然發生。若你註定無須工作,縱使費心尋找,則你仍無須工作。若你註定必須工作,縱使全力逃避,則你仍被迫工作。因此,工作與否,交給至上大力,你無法依一己之所願,選擇放棄工作或保留工作。

第十三章 瞭悟真我
瞭悟並非獲得新事物,我們要做的,僅是排除「我尚未瞭悟」的想法。「止於在」或平靜,即是瞭悟。

粹言篇

附錄一 尊者生平大事年錶
附錄二 延伸閱讀及網站
附錄三        推薦書目
參考書目
章節附註

 

圖書序言

導讀者:蔡神鑫

讓舉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瑪那.大悟者


  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被譽為近世印度四大聖者之一。其人其教導,廣為世人推崇,是當代鳳毛麟角的靈性上師,完美呈現印度宗教文化之典範。拉瑪那生長於印度南方的小鎮,原是一平凡孩童,耳聞北方四百多公裏的聖山之名:阿魯那佳拉(Arunachala),便感通默契,靈動發軔。十六歲時,澈悟「我身雖死,但真我(Self)不滅」。六週後,毅然離傢,隻身往赴聖山,終其一生,在此居留。海內外受其感召者眾,男女老幼,紛來請益。他教人以「我是誰」(Who am I?)內省自勘,循「探究真我」(Self-enquiry)途徑,期以瞭悟真我(Self-realization),破除人生一切苦厄,可謂拔本塞源,開啓印度韆古智慧之極光,樹立印度百年聖者之楷模。

  引發拉瑪那奔赴聖山的契機,是十六歲時的瀕死經驗。那年七月十七日,拉瑪那在馬杜賴的叔父傢二樓房間獨處,突然感覺自己即將死亡,強烈的恐懼感襲上心頭,拉瑪那自問:這個身死的我,究竟是什麼?詳究之際,他發覺另有一股力量,自顯覺知(awareness)灼然獨在,聯係著軀體,朗照其間,那是意識(consciousness)之勢能,熠熠煌煌,無形護衛著我身,組構整個生命,俾維持此身的言動行止。瞭知所有的情境後,拉瑪那對死亡的恐懼,頓然消失,因為那股炯然覺知的力量,纔是真實的我,而軀體的我,已然非屬於我。這段刻骨銘心的體驗,使拉瑪那的生命與人格,徹底蛻變。從此,他對俗世的活動淡然處之,而那股覺知的力量,始終在他身上。

  那股力量深弘廣大,平靜無聲,渾然钜力,使得婦人耶夏摩(Echammal)身陷喪夫亡子的深重悲痛時,僅短暫靜坐在拉瑪那身邊,便瞬間悲苦破解,全然釋懷;耶夏摩驚奇不已,立誓終身為拉瑪那供應飲食,時間長達卅八年。至於那股力量,如何獲緻呢?一九二三年一月,拉瑪那在母親墓旁結廬守孝時,重要信徒維斯瓦納沙.史瓦米(Viswanatha Swami)因個人修行睏頓,嚮拉瑪那質疑是否唯有那股宏钜的力量,纔能使自己蛻變。拉瑪那的答覆是:

  是的,你說得對。唯有覺知的力量,足夠強固,能使心思、感知消退。若能瞭悟,而長養你內在的那股力量,使之成長茁壯,將能剋服人生一切的難題。修行者應保持冥想內觀(meditation)中的那股力量,不要間斷,適當的飲食與節製,亦有助於維持內在的平靜。

  那股覺知的力量,乃意識的明覺,始終存乎你的內在,是你生命的本源、真我的靈能,平靜無聲,冥然無形。拉瑪那據此而以心傳教導,強調靜默(silence)的不言之教。凡靈性高階的信徒,稍一親炙,便能感覺拉瑪那身上的那股力量。忠誠的少年信徒桑德雷瑟.艾耶(T. K. Sundaresa Iyer)於一九〇八年,在維魯巴沙洞屋(Virupaksha Cave)初見拉瑪那時,銘心深刻,不勝眷眷,他追憶道:

  他隻是坐著,不發一語,若有所言,屈指可數。有一股生命賦與的能量,自其身軀而散發,吸引周遭的一切,並挹注補益之。他的雙眸靈視,促引環坐於身旁的信徒,共享他生命源源不絕的真我靈泉。此時,隻剩一片寜靜,你的個體已然被他融解,他完全收服瞭你。

  雖然,靜默的不言之教,是他獨特的心傳教導,但大部分訪客的悟性不高,仍深陷無明的泥淖;他們的提問,皆從自我(ego)齣發,以我執的心思知解或吉凶苦樂,顯然立足在錯誤的前提,朝指錯誤的方嚮,拉瑪那試圖拔離訪客錮蔽的無明,並導正其方嚮,故他一而再、再而三,以「我是誰」的製式主題反問訪客:「那個提問者是誰?」「那個悲泣者是誰?」「是誰在觀看?」「是誰在憂苦?」然後,釋明「探究真我」的解決途徑。他指齣:我、軀體、心思、思維,同為一物,屬錯誤、虛假的我,但我們囿於形骸之見、蔽於我執心念,卻視之為真實;根治之道,乃追本溯源,找齣「我」之思維的萌起處,棄絕「我是這個身體」的妄見。這是一條直捷的除妄還真之路,質言之,「我是誰」與「探究真我」是拉瑪那教導上一體的兩麵,根據知名信徒沙度.翁姆(Sadhu Om)的論述:「拉瑪那將探究真我的法門,稱為『我是誰』。」「我是誰」直接勘破「我」的虛幻不實,「探究真我」則針對概念的「我」,不斷內審自勘,細究內在感知的「我」,並精察這個「我」是什麼?來自何處?如何萌動?持續精密內觀,終於「我」的概念、感知全然寂滅,不再認同「我是這個身體」,獨留真我,自顯覺知,炳然存在,然後在無我存在的冥想內觀中,專注於真我的靈知明覺(Self-awareness),駐止於這個覺知的「在」(being),此謂之「探究真我」。精確言之,探究真我,並非直接指嚮真我而探究,而是針對(假)「我」而自勘,終於真我自顯之參究法門,足證在教義上,其與「我是誰」,二者一體;那是勘破非真實的我,則真實的真我,自顯明覺,惺惺獨在,朗現無間。一九四六年三月廿二日,來自羅摩剋裏虛納傳道會(Ramakrishna Mission)的訪客史瓦米.桑布塔南達(Swami Sambuddhananda)請詢瞭悟真我及修行上諸問題,拉瑪那剴切答覆:

  瞭悟真我,僅是駐止於我們的「在」,而非知道什麼或成為什麼。人若瞭悟,他便是那個獨然的「在」,而「那個」獨在,始終是存在的。他無法描述那個,僅能是那個「在」。……我們都將非真實的,認為是真實的,這因襲的成見,必須革除。一切修行的努力,皆朝此目標。當我們能屏棄「非真實為真實」,則真實(reality)將獨然留存,而我們便是那個真實的。

  一九二二年,母親病逝,拉瑪那葬母於聖山的南麓,日夜陪守,信徒聚集日眾,墳地鄰近區域,寖然成為今日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之所在。他在此居留廿八年,直至一九五〇年辭世,是三道場中,居留時間最長久者。此一時期,海內外信徒訪客,近悅遠來,紛然訪謁,虔誠禮敬,翕然宗之,道場成為聖者無疆界的版圖、不可見的神殿,拉瑪那一生的慧命,在此愈益輝煌盛大,對世人的影響,尤具深遠。拉瑪那有一雙澄澈而瑩亮的眼睛,容顔慈祥和藹,辭令簡約溫和,儀態平夷自然,身軀如神廟,神靈居其內。待人絕對平等,一無所求,他不時趺坐在長椅上,凝定於淵默之中,清寜自在,靈光四射,福祐滿室,信徒廁身在旁,目擊而道存,無不飽飫其富饒的靈氣,而憂苦全消,安然自適。訪客每次參訪,無不是一場豐盛的靈性饗宴、一份滿載的神恩灑落。著名信徒亞瑟.奧斯本(Arthur Osborne)評論拉瑪那道場的特色,說:「拉瑪那的教導,旨在使人瞭悟真我,或真實解脫。若你是恪遵祭儀的拜神者,或是求獲俗世富貴、法術通靈者,則拉瑪那道場不適閤你。若你是求真實的解脫、欲瞭解瞭悟真我的實義,則拉瑪那道場是你參訪之地。」一九〇七年十一月十八日,拉瑪那畢生最幸運而重要的信徒慕尼(Ganapati Muni)訪見他後,驚贊其智慧之圓融、德性之完粹、器局之恢弘,斷定拉瑪那不是普通的師父(Swami),乃公開宣稱:

  讓舉世皆知,他是薄伽梵.拉瑪那.大悟者(Bhagavan Sri Ramana Maharshi )*。

  此一聖名尊稱,巍巍如山,迄今依然屹立不搖,響徹全球,公認為阿魯那佳拉的聖者。拉瑪那其人其教導,允為人世苦難之明燈清輝、悲睏靈魂之救贖靈藥,造福世界,宏钜深遠,其功侔天,其德配地,熠熠煒煒,萬古不滅。

  *  Bhagavan,神聖福尊之意,音譯為「薄伽梵」,是對神稱呼的聖名。Sri,印度人對可敬人士的尊稱。Maharshi,音譯為「馬哈希」,是偉大的悟者、聖者之意,本書通譯為「拉瑪那尊者」。

 

圖書試讀

悟者的生命

問:未解脫的未悟者與已解脫的悟者,有何區彆?

尊者:一般人生活在其心思裏,不能自覺於自己的本心,而悟者活在本心裏,他人在世上的行為舉止,皆不離至上真實,此即婆羅門(梵),亦即在本心中瞭悟內在的真我乃唯一的真實。

問:生命個體的感知,在悟者身上運作嗎?

尊者:悟者瞭無生命個體的感知,其生命的真實本質是本心、是唯一無二的。他以渾然一體的純粹意識為己身。《奧義書》稱為「全意識」。全意識乃真正的婆羅門,其質絕對。
 
問:悟者的世界觀是什麼?他與未悟者的觀點有彆嗎?

尊者:悟者觀看世界,但見真我,那是世界萬象的底蘊。未悟者所觀,著相於萬物的錶麵,而昧於真我。舉銀幕上的圖影為例,未播放影片時,僅一幅銀幕在前;播放時,你觀見圖像呈現,栩栩如生,你上前把捉,卻空手無獲,僅有一幅銀幕;若停止播放,則圖影消失,又僅剩銀幕而已。

真我與此同理,「那個」是唯一存在,而圖影穿梭往來;若駐止於真我,則不會被圖影欺濛。未悟者昧於真我,視世界為真實,一如銀幕上的圖影為真實。若能瞭知,無觀者存在,則無一物可觀,亦即無銀幕存在,則無圖影呈現,便不會被圖影所欺。悟者又進而瞭知,自真我的視角以觀,銀幕、圖影皆屬真我,因為圖影是真我顯化的名相,若無圖影,則真我轉為未顯化的無名相。對悟者言,不管真我顯化為有名相或未顯化而為無名相,皆屬真我廣袤的靈性,但從未悟者的角度觀,他看見悟者的軀體活動,便感睏惑瞭。

用户评价

评分

僅僅是《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這個書名,就足以吸引我的目光。它點明瞭這本書的核心——“真我”與“我”的關係,以及對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生平和教誨的深入探討。在當今這個信息爆炸、生活節奏極快的時代,人們越來越渴望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真實的自我。“真我”,聽起來就是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概念,它暗示著一種超越物質、超越個體身份的永恒存在。拉瑪那尊者,作為一位被廣泛尊崇的靈性導師,他的教誨曆來以簡潔、直接和深刻著稱,尤其“我是誰”的探尋,更是被視為通往覺醒的捷徑。這本書的“增訂版”字樣,讓我預期它在原有基礎上,可能提供瞭更詳實的人物傳記細節,或是對尊者核心教義更具啓發性的解讀,也許還包含瞭一些新的訪談、文獻資料,或是對這些教義在現代語境下的應用做瞭更深入的闡述。我期待這本書能帶我進入一個探索內在世界的旅程,去瞭解這位偉大的靈性導師是如何活齣他的真我,以及他的智慧如何能夠幫助我在紛繁復雜的現實生活中,找到那份不被外界乾擾的寜靜與清晰。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它名字裏傳遞齣的那種“深刻”與“本源”。“真我與我”,簡簡單單的幾個字,卻蘊含著無盡的哲學思辨。“真我”,是那個不變的、永恒的內在本質;“我”,是那個在物質世界中經曆生老病死、悲歡離閤的個體。這兩者之間的關係,究竟是如何界定的?拉瑪那尊者的教誨,據說是直接指嚮瞭這種瞭悟。我之所以對這本書感興趣,是因為我一直認為,生命的意義並非僅僅在於追求外在的成就,而更在於對內在世界的探索。拉瑪那尊者,這位來自南印度的瑜伽士,以其簡潔而強大的教導,成為瞭許多人心中的燈塔。他提齣的“我是誰”的追問,不是一個哲學上的辯論,而是一種直接的、實修的途徑,能夠帶領人們超越思維的局限,直達存在的實相。這本書作為“增訂版”,我相信它不僅會詳述尊者的生平事跡,更會係統地梳理和闡釋他的核心教法,例如自問(Self-enquiry)、無念(No-mind)、寂靜(Silence)等。我期待著能夠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通過這本書,找到一種返璞歸真的方法,去傾聽內心的聲音,去認識那個不被外物所擾的“真我”。

评分

讀到這本書的書名,“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寜靜而充滿智慧的畫麵。拉瑪那尊者,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神聖的光輝,預示著他是一位能夠引領人們走嚮內心光明的大師。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洞悉生命本質的導師們感到由衷的敬佩,尤其是像拉瑪那尊者這樣,他的教誨不依賴於復雜的儀式或艱深的理論,而是直抵人心最根本的問題。這本書的“增訂版”字樣,讓我感到它不僅僅是對一位偉人的簡單介紹,更可能是一次深入的挖掘和整理,或許其中包含瞭許多未曾公開過的資料,或是對尊者教誨更細緻、更具實踐性的解讀。我一直覺得,生命的旅程,最終都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一場尋找內在真實自我的曆險。拉瑪那尊者所倡導的“我是誰”的探尋,正是這條道路上最寶貴的指引。我渴望通過這本書,瞭解他傳奇的一生,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他那些超越語言和概念的教誨,理解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從而體驗到那種持久而深刻的內在安寜與自由。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充滿瞭吸引力——“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僅僅是這個標題,就勾勒齣一條通往內在探索的道路,一個關於自我認知和靈性覺醒的宏大敘事。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深刻影響他人心靈的導師們充滿好奇,而拉瑪那尊者,作為印度哲學和靈性傳統中的一位傳奇人物,其生平和教誨無疑承載著無數關於智慧與解脫的寶貴啓示。這本書的“增訂版”字樣,更增添瞭一份期待,意味著它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豐富瞭內容,或許加入瞭新的史料、更深入的闡釋,或是對某些概念的進一步辨析。我個人對於東方哲學和神秘主義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壓力下,尋找內心的平靜與安寜變得愈發重要。拉瑪那尊者提倡的“我是誰”的探尋,無疑觸及瞭存在的核心問題。我相信,通過閱讀這本書,我將有機會深入瞭解這位偉大的靈性導師的成長曆程,他如何從一個普通的年輕人蛻變為一個點化無數眾生的聖者,以及他那些簡潔而直指本心的教誨,是如何能夠跨越時空,依然對現代人産生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傳記,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在紛繁的世界中找到那個不變的“真我”的指南。

评分

“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增訂版〕”——這個書名本身就仿佛是一扇門,推開它,就能進入一個關於生命最深層意義的探索之旅。拉瑪那尊者,這個名字在靈性領域猶如一顆璀璨的明星,他的教誨以其簡潔、直接和力量而聞名。我之所以對這本書産生濃厚的興趣,是因為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能夠讓我真正認識自己、理解自己生命意義的途徑。在現代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信息和欲望所淹沒,很容易迷失在“我”的錶象之中,而忘記瞭那個不變的、本真的“真我”。這本書的“增訂版”,讓我覺得它可能比以往的版本更加全麵和深入,或許在整理尊者生平的同時,也對他的核心教義進行瞭更細緻的梳理和闡釋,比如如何通過“我是誰”的自問,來瓦解“我”的虛妄,從而迴歸到那個純粹的存在。我期待著,通過閱讀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拉瑪那尊者關於“認識你自己”的教導,並在生活中實踐,找到內心的平靜和究竟的解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