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上捲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上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圖書標籤:
  • 靈性
  • 印度哲學
  • 拉瑪那·馬哈希
  • 真我
  • 覺醒
  • 冥想
  • 非二元論
  • 自我探究
  • 智慧
  • 啓迪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若能傾聽拉瑪那的智慧之語,
那麼我們身上所有的壞,必將一掃而空。」

  █拉瑪那與信徒、訪客間的對話,連續四年紀錄
  █一窺拉瑪那道場的日常,沐浴於尊者熠熠生輝的智慧之在
  █恆在平靜與幸福的終極指南

  著名超個人心理學傢肯恩‧威爾伯的荒島書單——《對話真我》

  《對話真我》是韋剋塔拉邁爾,從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共四年多,對拉瑪那尊者與訪客信徒之對話的紀錄。這並不是一本輕鬆易讀的書,但對尋道者而言,卻是在尋求真理的旅途上,不可缺少的指導標竿。

  提問者的發問百百種,尊者也因材施教,無標準答案。尊者時常在答語的背後,另建問題,以反問的方式,修正發問者。若發問者提齣不相乾而無價值的問題時,尊者不會迎閤發問者毫無意義的好奇心,或苟同他們錯誤的想法。他也不會讓對方的狀況,停在原地不動,正如一位信徒指齣的,「所有的問題,都從我們的立場提齣,而拉瑪那從他的立場答覆。問題不僅迎刃而解,而且也被摧毀。」
  
  每位訪客前來接近聖者的心態,各自不同,有心存懷疑者、敵對者、有神論者、無神論者、探索奇蹟者、尋求神通者等。每個人自然將其心中最重要的問題提齣,而問題的品質,依個人的態度與興趣而定。尊者以其智慧之光,將其人提問的基礎態度與興趣,擱置一旁,促使其能慕道而嚮道,期使瞭悟至上真理。
  
  前來道場的一些訪客,時常嚮拉瑪那提齣有關神祕靈力及神通現象。
  問:「獲得神祕靈力,如他心通,是不好的嗎?」「使身體消失不見,是智慧成就的徵象嗎?」「人能祕讀他人的心思嗎?」尊者對諸此問題的答覆是,神通與奇蹟,皆非屬靈性,而超自然的神通,在至上靈性的道路上,誠然障礙多於助益。
  
  又有提問者對死亡感興趣而問道:「到底死亡是怎麼迴事?人能看到死後的事情嗎?」拉瑪那重申,諸此問題,並不重要,在道上尋覓之人,不應寄以關切。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核心是「探究真我」;與其要知道這個及那個,不如去瞭知真我;與其探知韆百個事物,不如去探問「我是誰?」
  
  探究真我似乎是所有修行中最簡易者,但因為我們一直是自己真我的陌生者,故探究真我似乎又不易。其實,我們要去做的,是很簡單——駐在真我。這是終極的真理,這是人在生命之恆在、自然、本有的原始狀態。我們應探究這個自我之根、問這個虛假的我,是從何處而萌生?直到探究之極緻,則自我泯滅,而恆在的真我炳然輝照。
  
  若人交齣自我給上師或神,則這個人便瞭悟真我。拉瑪那尊者在本書中的教誨,給每個人帶來無比的希望,沒有人在無法救贖之列。若傾聽拉瑪那尊者在本書所記錄的智慧字語,則我們身上任何的壞,都必將一掃而空。
  
  贊美
  達賴喇嘛:「拉瑪那的靈性成就,為無數人指引瞭一條明路。」
  
  榮格(C. G. Jung)曾說:「拉瑪那的生平與教誨是印度的精華所在,宛如一首韆禧贊歌,傳唱世間的救贖,人生的解脫!」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1950年4月16日專文盛贊拉瑪那:「在印度,有成韆所謂的聖人,皆宣稱悟道,對拉瑪那而言,他從未自詡,卻成為最受敬愛的人物。」
  
  當代印度瑜伽大師斯瓦米韋達.帕若堤(Swami Veda Bharati)說:「印度有一位偉大的聖哲拉瑪那,能見到他、讀過他著作的人,都是有福報之人。」
追尋內心深處的寜靜:現代心靈探索的燈塔 本書並非關於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而是一部深入探討現代人心靈睏境、追尋內在寜靜與自我覺醒的綜閤性指南。它將帶領讀者踏上一段結構嚴謹、引人入勝的探索之旅,旨在揭示如何通過審視自身經驗、理解心智運作機製,最終實現超越日常煩惱的深刻平靜。 本書的核心敘事圍繞著“覺知”與“臨在”這兩個看似抽象,實則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概念展開。我們首先審視現代社會對“成功”的定義如何異化瞭個體的真實需求。在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當代,人們習慣於將注意力完全外投——追求物質成就、社交認同,以及不斷填滿感官刺激。這種持續嚮外的驅動力,如同一個永不停歇的引擎,榨乾瞭內在的能量,製造齣持續的焦慮感。 第一部分:心智的迷宮——拆解內在噪音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心智(Mind)的運作模式,將其視為一個復雜的、由習慣性思維模式構築的係統。我們首先探討“自我敘事”(The Self-Narrative)的構建過程。個體如何通過持續重復的內部對話、對過去的迴憶和對未來的擔憂,編織齣一個相對穩定卻往往失真的“我”的形象。這種敘事構建雖然提供瞭暫時的安全感,卻也是痛苦的根源。書中詳細分析瞭“評判”、“比較”和“抗拒”這三大心智陷阱是如何運作的。 評判的循環: 如何將世界二元化,並用苛刻的標準衡量一切,從而製造齣無休止的內在衝突。 比較的毒藥: 在社交媒體時代,這種比較如何被放大,導緻“不足感”成為常態。 抗拒的消耗: 麵對不適、痛苦或不如意的現實時,我們本能地想要推開或改變它們。本書指齣,這種抗拒本身消耗的能量,往往大於處理實際問題所需的能量。 在這一部分,我們沒有依賴任何特定的靈性教條,而是藉用瞭認知科學和心理動力學的觀察視角,提供瞭一係列實用的工具來“觀察”思維,而不是被思維所“劫持”。其中一個關鍵練習是“思維標記法”,即在意識流動中,簡單地給每一個浮現的念頭貼上標簽(如“計劃”、“擔憂”、“迴憶”),從而在觀察者與被觀察者之間建立起必要的距離。 第二部分:臨在的力量——錨定當下 本書的精髓在於強調“臨在”(Presence)或“當下意識”的恢復。臨在並非指要進入某種冥想的“齣神”狀態,而是指一種清晰、不帶評判地全然接收此時此刻體驗的能力。 我們探討瞭幾個實現臨在的實際途徑,它們都植根於對感官經驗的細緻覺察: 1. 身體掃描與錨定: 強調身體作為連接“此時此地”的最直接媒介。通過係統性地關注呼吸的進齣、身體各部位的細微感受(張力、溫度、接觸麵),我們將漂移的思緒拉迴物質現實。這並非為瞭放鬆,而是為瞭“確認存在”。 2. 感官的深度體驗: 引導讀者重新激活被麻木的感官。例如,在品嘗食物、聆聽音樂或觀察自然景物時,練習完全專注於單一感官的輸入,不讓大腦立刻進行分析或聯想。這是一種對抗“自動駕駛”模式的有效方法。 3. “暫停”的藝術(The Pause): 介紹在任何行動或反應發生之前,刻意插入一個短暫的停頓。這個停頓是自由意誌得以展現的空間,它打破瞭刺激與反應之間的必然聯係,使得選擇更加清晰和負責任。 第三部分:關係中的覺醒——從二元走嚮連接 內在的平靜最終需要在外部世界中得到檢驗和錶達。本書的後半部分關注關係中的動態。我們剖析瞭“投射”機製——如何將內在未解決的情緒和需求投射到他人身上,從而製造衝突。 邊界的清晰化: 區分什麼是“我的感受”,什麼是“對方的責任”。清晰的個人邊界是健康關係的基礎,它源於對自身情緒主權的確認。 傾聽的轉變: 從“為瞭迴應而傾聽”轉變為“為瞭理解而傾聽”。這要求放下預設的答案,真正地“容納”他人的完整錶達,即使內容與自己的觀點相悖。 同情與自我慈悲: 強調自我慈悲是通往真正同情他人的先決條件。隻有當我們能夠以同樣的溫柔和理解對待自己內在的掙紮和不完美時,纔能真正地對他人展現齣無條件的接納。 結論:日常的煉金術 本書的最終目標不是提供一種逃離生活的哲學,而是提供一種“煉金術”——將日常的平凡、挑戰和重復轉化為深刻的個人成長的契機。它主張,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改變外部世界,而在於改變我們與世界互動的方式。每一次對心智噪音的覺察、每一次對當下的全然接納,都是在為內在的寜靜添磚加瓦。 這本指南以清晰、非教條化的語言,提供瞭一套實用的、可操作的心靈工具箱,旨在幫助現代人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重新發現並堅定地站立在自己內在的、恒久不變的中心。它邀請讀者進行一場無需離開傢門的、最重要的人生探險:嚮內看。

著者信息

編者簡介

穆納葛拉.S.韋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 1882-1963)


  印度傑齣的化學傢。在女兒早逝,不勝悲痛之際,於1918年首度訪見拉瑪那尊者於史堪德道場。1927年再訪拉瑪那於拉瑪那道場,其後,全傢每年夏季短期住在道場附近。1932年,韋剋塔拉邁爾遭裁員,徬徨不寜,乃長住拉瑪那道場,全心奉獻,負責道場英文信函迴覆事宜。1950年,拉瑪那辭世後,愈發砥礪修行,五年後,在加爾各答齣傢為僧。1959年,返迴拉瑪那道場,傳授拉瑪那的教誨,直到1963年逝世。在1935年至1939年間,忠實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談話,保存拉瑪那親身的教誨,彌足珍貴,澤被後人。知名信徒梅傑・查德威剋贊他是傳譯拉瑪那教誨的不二人選,誠屬允當。

作者簡介

拉瑪那尊者(Sri Ramana Maharshi, 1879-1950)


  印度一位十六歲的少年,突然曆經瀕死後,頓悟生命的真實本質,於是毅然拋下一切,隻留下一紙字條,離傢修行。少年沒有在字條上署名,不再自稱「我」,而以「這個」替代。隻因開悟後,那個俗世的名字、我執的身分,已然消失。這個少年,便是當代最著名的印度靈性導師,直探生命真我的大悟者:拉瑪那。

  此後,拉瑪那渾融在真我的輝耀中,教導世人自問這個「我」是誰,俾找到真實的自己,而拔離無明,破一切苦厄。這個「真我」與「神」無異,人駐止於真我,即是與神同在而閤一。

  拉瑪那與羅摩剋裏虛那(Sri Ramakrishna)、甘地(Mahatma Gandhi)、奧羅賓多(Sri Aurobindo)並列近世印度四大聖者。拉瑪那聲名遠播,海內外信徒訪客,紛來請益,如英國哲學傢保羅.布倫頓(Paul Brunton)、名作傢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法國攝影師布列鬆(Henri Cartier-Bresson)等皆不遠韆裏,前往印度參訪,足見其影響之宏大深遠。

譯者簡介

蔡神鑫


  颱南人,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SFSU)研究所碩士,譯著的作品有《對話真我》、《真我三論》、《稀世珍寶》、《無苦與破我》、《超越與尋覓》等書,另有編譯多種。
 

圖書目錄

中文版譯序 蔡神鑫
印度版緒言一 沙度.阿魯那佳拉
印度版緒言二 T. M. P. 瑪哈德凡
記錄者註語
對話1-340
譯註
 

圖書序言

中文版譯序

蔡神鑫


  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在世71年的歲月,有21年坐鎮在道場舊廳角落的長椅沙發上,淵默凝邃,超然物外,海內外信徒與訪客,紛來請益,翕然宗之;凡所應答,真機流露,一片神行。本書記錄拉瑪那與信徒訪客的對話內容,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時拉瑪那年在五十五歲至五十九歲之間,正值生命圓熟,靈氣飽滿,神思發越;啓齒謦欬之餘,片言隻語,皆從真我發其源、立其本、措其意,凡對話六百五十三則,在此總攝教誨,綜覽全貌,而教義深長。

  一九五○年四月十四日晚間,拉瑪那謝世,道場召集重要核心信徒會議,議決積極齣版拉瑪那相關著述,俾宏揚其教誨,而本書《對話真我》列為首選,足證其重要性。五年後,本書印度版本問世,廣為全球信徒及慕道者熱愛而珍視,鹹奉為傳世經典。著名的美國超個人心理學傢肯恩‧威爾伯(Ken Wilber)曾謂:「若你孑然一身在孤島上,而僅有一本書可閱讀,則現在你手中這本書,便是我經常說的其中兩三本書之一。」足見其珍貴而稀罕。這本《對話真我》,皇皇經典,不僅載述近代印度一位不世齣的大悟者之彝教,而印度國土上諸異族間的靈修物語、信仰風情,燦然在目,不遑多讓,故問答之間,繽紛可觀,引人入勝,宛如探尋人間仙洞。今中譯文版發行,讓拉瑪那尊者苦口婆心告訴你,生命的真相為何?人生安身立命之道為何?

印度版緒言

  本書《對話真我》內容涵蓋四年期間,自一九三五年至一九三九年,係穆納葛拉.S.韋剋塔拉邁爾(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另一名是是史瓦米・拉瑪那南達,薩拉史瓦諦Swami Ramananarda Sarawati)全程記錄,他是拉瑪那尊者長期信徒,雖然其母語是泰盧固語(Telugu),但他能流利口述英語及坦米爾語(Tamil),並精通梵文(Sanskrit)。這些語文能力,皆是記錄拉瑪那與各類信徒、訪客對話的必備條件。

  這四年期間,正值道場在輝煌鼎盛之時,拉瑪那本人,健康良好,他所居處的廳堂,日夜敞開,歡迎十方信眾。世界各地的訪客,紛至遝來,所代錶的國傢,幾乎無日無之。當時正值戰爭期間,自然會乾擾世界各地的訪客魚貫前來,但本地的印度訪客,持續湧至,與日俱增。然則,在這些談話中,特彆是與西方訪客的對話,更饒意義:西方崇尚物質主義及反宗教傾嚮,在此交會,拉瑪那光輝燦爛,有如太陽,那些不瞭解他或不同意他話語的西方人,卻深受吸引,在他的臨在示現前,為之神清氣爽,心誌昂揚。

  雖然維剋達拉邁爾對記錄工作,足以勝任愉快,但拉瑪那一旦啓口開示,則筆錄其口述,就不是輕鬆的任務。他主導談話的主題,適時使用不同的語言,不會遺漏半語隻句,所以無須附註說明,而聽聞者傾力全神聆聽,唯恐遺漏任何語句。當拉瑪那認為信息可從英語報章雜誌得悉,而無意再以口語曉喻時,維剋達拉邁爾便為在場的西方訪客,以英語傳譯而告知。有時,英語傳譯,較之單純筆錄,反而睏難。拉瑪那的言語,有時直貫而下,毫無空檔,期使其意涵直達發問者的內心,這時拉瑪那常被提問者要求暫緩錶述,好讓焦急的聽聞者能詳悉其語意。諸如此況,筆錄的睏難,得以想見。隻有長期侍坐於拉瑪那身側,而又對其教誨哲理融會貫通者,纔能在記錄的工作上,勝任愉快,而維剋達拉邁爾便是箇中翹楚,不二人選,道場深慶得人。

  在當時的情況下,所筆錄的文字,並非優美,或須修飾,此不必諱言,但仍留存其原貌,俾使當時對話的言談謦欬,躍然紙上,否則有遺珠之憾。對話持南印度方言進行,筆錄則大部分以英文為主,間或載以坦米爾文及泰盧固文,但在本書內容的載述,皆譯成英文。附註的文字,經提問者確認,而全部的附註,也在獲得拉瑪那認可或更正後,載錄在記錄者的筆記本內。因此,我們得以確保拉瑪那尊者教誨的精準性;閱讀其間,彷若置身在道場舊廳(Old Hall)內,侍坐於尊者之側,聆其吐屬,陶醉在欬唾成珠之中;其藹然和煦,手勢優雅,動止奕奕,令人心醉神馳,誠然是一位真摯的藝術傢。若所言敍及故事與軼聞時,他渾身投入,儼然是故事中的角色,絕佳的演說情態,把你帶到他的視野本位。

  閱讀本書,容或有單調之感,實則,單調乃書中內容的本色,對話中,某些觀點新穎而近似的部分,皆加以剔除。拉瑪那總是強調,解脫之必要,乃是基本的真理,亦即一切隻有真我(Self)存在,彆無其他。瞭知此,則瞭知一切。此一真理,不必時常復述。

  對此一事實,能洞明其中而無疑惑,則吾人得以確立修行的道路,但啓步踏上道途之後,心思的知解必須成為實然的體驗。絕對瞭知一件事,並非在錶麵上,吾人必須是「在」那件事,否則,所知並不完整。正如我所指齣,吾人隻有真我,彆無其他,但吾人因自我而被局限牽絆所引生的無明,乃是昧於那個觀者(Seer),卻認同所觀之物。然則,我們該怎麼辦?如此的習性(薰習),經年積久,纍世以來,使心思擬度而認同之,世代以降,心思不斷虛構而編造之,已然根深蒂固在無明之中,現在雖有意誌,而不願詭隨,但幾無能力從自編自造的習性世界之桎梏中,釋解齣來。

  他(拉瑪那)告訴我們,你就是真我,彆無其他,其他僅是想像,故此時此地要「在」(Be)於真我。你無須逃於林間,或閉戶索居,允宜過著基本的生活作息,但不要認同你是生活作息的作為者(doer)。真我是觀照,你就是「那個」(That)。

  各種不同的事例,不斷在本書的對話中錶述,俾適應不同讀者的偏好與心智。閱讀本書,將使讀者朝嚮生命的本源(Source),這就是實然的修行。不要執迷,你已然是「那個」瞭,無須再獲得什麼,隻要擺脫錯誤的牽絆,認清局限的妄念。

  他(拉瑪那)所採行的修行方法,是眾所周知的「探究真我」(Self-enquiry),務要時常對那個昭然若揭的作為者,亦即自我,探究其本源。若獲緻目標,他告訴我們,自我將自行剝落,蕩然無存,唯獨圓滿福佑的真我在焉。然而此處不宜細究此一行法,有誌者得輕易自拉瑪那道場取得書籍而閱悉。

  對閱讀本書的所有讀者,除瞭建議設法使本書的內容,融入自己的生命之外,尚復何言?書中每一個單言片語,不應輕忽,亦不應將單一對話語句,視為冗贅而摒棄之。本書的內容,全是精純的黃金。在本書裏,我們再度發現,始終臨在的拉瑪那尊者,栩栩在目,以其獨特的言語,為我們的福祉與快樂,教導我們。

  本書付梓後,發現書中內容的首頁,其記載日期,並未按照實際日期排序,但為不使齣版延後,決定不加更動,保留日期誤植的原貌。全書所載日期,係作為閱讀之參照,並存證其真實。
 
沙度.阿魯那佳拉(Sadhu Arunachala)
俗名:梅傑A. W. 查德威剋(Major A. W. Chadiwick, O.B.O.E)
於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
一九五五年一月一日

圖書試讀

對話十七
 
伊文茨先生,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學者,攜帶保羅.布倫頓的介紹函,前來參訪。
 
他旅途疲憊,請求稍事休息。他曾數度造訪印度,熟稔印度的生活方式,學習西藏文,協助翻譯《西藏度亡經》、《西藏偉大的瑜伽行者密勒日巴傳》及《西藏瑜伽與奧義》。
 
下午,他提齣一些有關瑜伽的問題。他想知道,殺死動物,如老虎、麋鹿等,取其外皮,作為瑜伽坐墊,是否正確?
 
尊者:這個心思(mind)是老虎或麋鹿?。
 
問:若萬物是虛幻,則可以取其生命嗎?
 
尊者:虛幻是對誰而說?找齣來,事實上,每個人在其生命的每一片刻,都是殺死真我的人。
 
問:瑜伽最佳的坐姿(asana)是什麼?
 
尊者:任何坐姿皆佳。可能是簡易的坐姿,或是半蓮花坐姿(sukha asana)為佳。但在真知法門(Jnana Marga)而言,坐姿並不重要。
 
問:坐姿顯示一個人的體質與性情嗎?
 
尊者:是的。
 
問:老虎皮、綿羊皮或鹿皮的質性及效益為何?
 
尊者:瑜伽書籍有述明其中的關係。它們與磁力的傳導性及非傳導性有關,但這些在真知法門上,都不足為訓。坐姿僅是真我所在的位置及其貞定,那是內在性的,其餘皆屬外在姿勢。
 
問:最適宜行冥想,是在什麼時間?
 
尊者:時間是什麼?
 
問:請告訴我,此義為何?
 
尊者:時間不過是一種觀念而已,而存在的,隻有真實(Reality)。任何你所想的,它就好像是那樣,若你稱之為時間,它就是時間,若你稱之為存在,它就是存在。稱它為時間之後,你便劃分為年月日及晚間、小時、分秒等。對真知法門而言,時間不具重要性,但某些在時間上的規則或訓練,對初學者是好的。
 
問:真知法門是什麼?
 
尊者:真知與瑜伽上的心思專注,是同一行法。瑜伽的目標,在於個體與宇宙閤一,亦即與真實閤一。這個真實,不可能是新來的,必然是即時存在,而且是確實如如其在。真知法門是在找齣分隔於真實是如何引生的。這個分隔,隻是分隔於真實而已。
 
問:虛幻是什麼?
 
尊者:是對誰而說虛幻?找齣來,然後虛幻將消泯。一般來說,人想知道虛幻,但不加審視其對誰而引生,這是愚昧,虛幻是外在而不可知,但那個探尋虛幻的人,是要被視為知曉的對象,而且是內在性的。要找到生命當下最親近而密切的東西,但莫探尋遠方而不知之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一本關於印度靈性導師的作品,對其中的內容充滿瞭好奇。這本書似乎不僅僅是關於某位大師的傳記或者哲學觀點的羅列,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對話”的體驗。我理解的“對話真我”,或許是一種與內心深處自我進行深入交流的過程。我想象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套清晰的步驟或引導,幫助讀者一步步地深入自我,去剝離那些層層包裹的虛假身份和妄念,最終觸碰到那個最純粹、最真實的“我”。我特彆關注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例如靜觀、冥想,或是其他能夠幫助我們安撫躁動心靈的技巧。在如今這個信息爆炸、節奏飛快的時代,能夠有一個安靜的時刻,與自己的內心進行一次真誠的對話,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的。這本書是否能成為我開啓這段內在旅程的引路人,並幫助我理解靈性成長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日常生活的,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我一直對印度哲學,特彆是關於“開悟”或“覺醒”的教誨很感興趣,而拉瑪那尊者在這一領域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這本書如果能將他的教誨經典化,並且分捲呈現,我想內容必然是體係完整且具有深刻洞察力的。我比較好奇的是,書中是如何將那些抽象的靈性概念,轉化為普通讀者能夠理解和實踐的內容的。我期待它能提供一些能夠引發深刻思考的問答,或者通過一些故事性的闡述,來幫助我們理解“放下”、“觀察”等關鍵的修行要點。在現代社會,我們往往被各種欲望和執念所驅使,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認識到這些“虛假自我”的本質,並引導我走嚮一種更純粹、更寜靜的存在狀態,是我非常期待的。我希望它不僅是一本知識性的讀物,更能成為一種心靈的觸動,讓我開始真正的內在轉化。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對話真我”。這讓我聯想到一種非常個人化、非常深入的內在探索。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並非來自於外界的灌輸,而是源於內心的覺醒。印度哲學,尤其是拉瑪那尊者的教誨,在這一點上往往有著獨特的見解。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清晰的路徑,幫助我學會如何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如何辨彆那些來自小我的雜音,並最終與那個最本真的自我建立聯係。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提供一些關於“無分彆心”、“當下”的闡述,以及如何將這些概念融入日常生活,從而減少不必要的焦慮和煩惱。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自己內心的需求,這本書是否能成為一種喚醒,讓我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方式,並找到一種更加平和、更有意義的存在之道,是我非常期待的。

评分

對於一本探討“真我”的書,我的期待是它能夠提供一種超脫於世俗煩惱的智慧。我一直在尋找能夠幫助我理解生命本質、減輕痛苦的方法,而印度靈性哲學似乎在這方麵有著深厚的底蘊。這本書如果能將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化,並以上捲的形式呈現,說明內容定是博大精深,也預示著它可能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消化。我希望它能夠像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在的真實,並幫助我認清那些讓我睏擾的幻象。我尤其關注書中是否能解釋清楚“空性”、“無我”等概念,以及這些概念如何能夠轉化為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的行為準則。很多時候,我們都沉溺於小我帶來的執著和欲望,這本書是否能提供一種解脫之道,讓我看到更廣闊的視野,並學會以一種更超然的態度去麵對生活中的起伏,這是我非常感興趣的。

评分

我一直對東方的哲學和靈性思想頗感興趣,尤其對印度教的智慧有所耳聞,但真正深入瞭解的契機是緣起於一本偶然翻到的書。這本書並非直接介紹特定人物的生平或某個宗教的教義,而是更側重於一種內在的探索。它似乎提供瞭一種視角,讓我們能夠審視自己,並從中找到某種內在的平靜與力量。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我是誰”這個根本性的問題,並提供一些實踐性的方法,幫助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深的連接,而非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它是否能幫助我厘清那些纏繞不清的思緒,讓我更容易地與真實的自我對話,是我非常好奇的一點。很多時候,我們都活在外界的評價和社會期望的框架裏,這本書能否為我打開一扇通往真正自由的窗戶,讓我看到內在的廣闊天地,這是我最期待的。我希望它不僅僅是一本讀物,更能成為一種指引,在我感到迷茫或焦慮時,能夠提供一盞明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