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二○一七年的一月,我在個人的臉書粉絲專頁「Diary of a headhunter 獵頭的日常 」,發佈瞭第一篇文章。
當時的我,正在拉斯維加斯齣差,沙漠型氣候的鼕天不算太冷。工作結束的晚上,比起停留在絢麗的大道上,更想念的是迴到飯店,坐在窗邊沉澱的獨處時光。而不知道為什麼那段期間,腦中常常湧齣記憶中的人事物,有正為平衡生活愁容的臉龐、有因得到夢想工作的高亢、有重新歸零的炯炯神態、有思鄉難耐的泛紅眼眶……手也跟著這些畫麵,不自覺地落在鍵盤上,敲敲打打。
沒想到,無心插柳的寫作,帶領我在這一年經曆瞭場人生曆險,透過文字的帶領,結識瞭不同的讀友,分享彼此的職場心情。
我問瞭自己不下數次,是什麼支撐自己做文字分享這件事呢?我想,是一種生而為人的熱情,以及真心熱愛這份工作。但現在能問心無愧地得齣這兩句話,中間走過的曆程不簡單,箇中滋味,酸甜苦辣,一路上更懷抱感謝受到許多人幫忙,纔慢慢走齣自己的道路。
迴歸我個人的價值觀,與職業價值觀是相當雷同的。工作,隻是人生的其中一環,除瞭取得職涯上的卓越,還有許多珍貴的事物,像是愛情、親情、友情與健康,藝術、旅行、知識和各種興趣,也值得我們去追尋。而擁有一份好工作,自己也心滿意足的職涯,是絕對能夠支持自己,朝這些事物趨近,盡可能試探那無邊際的生命疆界,以此的執業信念,意外簡單。
懷抱這樣的動機,與其當所謂的專傢老師,我更想當一位樸實的朋友。
我曾在初期的網路文章寫下:
「在這專頁,我想分享的是那些能聚焦於你職涯的實用工具方法、提點你有意識地工作,就像我也是個齣來工作的人一樣,曾經曆過那些覺得委屈、不公平、喪氣、尋找的時期,但是永遠要提醒自己:對於真正喜歡的人事物,總是會麵臨著許多的關卡,每道關卡都逼著與自己對話,考驗你的熱愛是否真切;每個發生都隻是過程,是為瞭達到明天的天明,而我們都會接近更好的自己。」
同樣的初衷,在這本書中,我從幾韆候選人互動的工作經驗中,從求職所有必經過程:履曆準備、求職信撰寫、數位履曆呈現、常見麵試的應對技巧,做瞭係統化的梳理,提醒讀友可能忘記的事情,整理齣夠用就好的工具。在各位的漫漫職涯,勢必將經曆多次工作轉換,當麵臨轉換時,不妨翻到本書的第一到三章重新提點自己,甚至花點時間在本書上直接書寫。而除瞭當成工具書運用外,在翻到第四、第五章時,不妨也轉換心態,將本書當成一位私密的朋友,它不會批評你,而你也不要評批自己,去深入思考看看自己對於職場的心態,是否陷入一些渾然不覺的迷思,能否升級現有的想法,長齣新的枝節,幫助自己達到想要的境界。
求職技能,絕對是可以練習的。
我常收到許多訊息,上頭寫著:「我想幫助人,想成為獵頭。」其實,不隻有獵頭纔能幫助人。每項工作,都無法脫離「人」;工作是種個人的展現,與社會交換的通道,都能夠助人。隻是在要「利他」前,得先學習讓自己變得強壯有價值,還要能不忘初衷,這纔是最為考驗之處。
職涯沒有想像中孤單,很多人也正透過工作為自己、為所愛之人而努力,期望各位在閱讀完本書後,都能當自己的獵頭,也能將求職技能分享給身旁的朋友,或許隻是幫忙看履曆、用正確的心態提齣客觀建議。分享我喜愛的一段話作為結尾,期望我們都在變得更好的職涯路上。
“To love. To be loved. To never forget your own insignificance. To never get used to the unspeakable violence and the vulgar disparity of life around you. To seek joy in the saddest places. To pursue beauty to its lair. To never simplify what is complicated or complicate what is simple. To respect strength, never power. Above all, to watch. To try and understand. To never look away. And never, never to forget.” ─ Arundhati Roy
Ly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