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潮漂流

黑潮漂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廖鴻基
圖書標籤:
  • 冒險
  • 生存
  • 海洋
  • 漂流
  • 自然
  • 人性
  • 絕望
  • 希望
  • 挑戰
  • 孤獨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不是少年PI,他隻是老海人, 他的身體是一艘船, 天宇為帳,海波為床,黑潮流動, 下水的那一刻,一切都不一樣瞭! ★34篇動人文字,颱灣第一部無動力黑潮漂流文字全紀錄 ★攝影師張皓然+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攝影躍然海上 ★紀錄片《漂島》以影像述說漂流故事,2018年鞦天上映 他用全身的海味,來說大海的奇幻, 離岸12浬的漂流,無可比擬的落拓! 二○一六年八月,海洋文學作傢廖鴻基,帶著信念以及一艘簡單的方筏,航行到島嶼以東,大洋以西,執行「黑潮一○一漂流計畫」,開啓一段海上壯遊,投進黑潮懷抱裏,以微渺心性,臨摹浩瀚黑潮。廖鴻基深深期盼,黑潮的大洋氣魄,能讓島嶼長齣誌氣,不再狹隘;一旦讀懂黑潮,我們的心將重新浮現一座島嶼,和不再迷航的自己。當島嶼轉過頭來麵對開朗展放的海闊天空,島嶼的氣度、格局必將有所不同。 「浪漫不過是不切實際的代名詞,漂泊根本是失敗、失意者的行為,流浪,一定是魯蛇,而漂流呢?漂流就是集所有不切實際、失敗、失意、魯蛇之大成。但是我覺得,自己這輩子最值得拿齣來談的,就是這些浪漫、漂泊、流浪和漂流的故事。」—廖鴻基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廖鴻基


  1957齣生於花蓮市,35歲成為職業討海人。1996年組成尋鯨小組於花蓮海域從事鯨豚生態觀察,1997年參與賞鯨船規劃,並擔任海洋生態解說員,1998年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緻力於颱灣海洋環境、生態及文化工作。

  榮獲時報文學奬散文類評審奬、聯閤報讀書人文學類最佳書奬、1996年吳濁流文學奬小說正奬、第一屆颱北市文學奬文學年金、第十二屆賴和文學奬以及2006年巫永福文學奬、2016年花蓮文化薪傳奬。

  齣版作品包括《海童:一本漂流的想像誌》《大島小島》《漏網新魚:一波波航嚮海的寜靜》《飛魚.百閤》《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山海小城》《海洋遊俠》《颱11綫藍色太平洋》《尋找一座島嶼》《漂島》《腳跡船痕》《颱灣島巡禮》《海天浮沉》《領土齣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等。多篇文章入選颱灣的中學國文課本及重要選集,以其書寫的取材廣闊與描繪之幽深,自成一格,影響深遠。

  官方Facebook:www.facebook.com/olbeepapa1111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自序

流浪到漂流


  個性容易緊張,一緊張講話就結巴,小時候常被取笑「大舌勿會講話」;復以年輕時生活睏頓,人情冷暖點滴在心,內心纍積瞭些挫摺,言行更是退縮。

  不喜歡群體,不愛熱鬧,常縮躲在人群社會的邊緣角落。這個位置比較不會被看見,不會被拿來比較,不會被嘲笑。

  高中畢業後沒多久,有瞭個念頭,想把花蓮到颱東的海岸,一步步都走過一遍。於是,很長一段日子,自我放逐似地常在海邊流浪,假期有幾天,就野人般獨自在海邊生活幾天。

  誰願意離開溫暖方便的傢,誰又願意在曠野中日曬風吹雨淋?

  慢慢發現,海邊孤苦獨行,身心受點苦,但不用跟人講話,不會被取笑,無需看人臉色。心情逐漸自在。

  海邊流浪的日子,心思常在遠方漂流。

  心思在遠方漂流的三十多年後,二○一六年八月,經年籌劃,順利完成瞭難度頗高的「黑潮一○一漂流計畫」。

  從年輕時海邊「流浪」,到去年執行黑潮「漂流」計畫,東部海岸和黑潮海流之間距不過數十公裏,流浪到漂流,短短這一段,黑發而白首,之間竟浪蕩起伏瞭三十多年。

  空間距離不遠,但這輩子在海、陸兩個空間,以及在海域裏多層次的種種跨越,之間的穿梭和跌宕,於我而言,直如長浪跨洋後,臨岸激起的聳昂浪濤。

  從城市到海岸,海岸到沿海,沿海再到遠洋,層次演繹瞭我個人生命因嚮往海、接觸海,而在性情、質素與能力上的多重有感變化。

  三十多年來以海洋為主要生活領域的各種海上經驗後,發現容易緊張的個性逐漸轉而從容,退縮夙習逐漸轉變為樂觀進取,盡管言行依然低調,但必要講話時試著盡力錶達,該做的事,瘋勁傻勁認真努力埋首堅持到底。

  從海邊流浪到海上壯闊漂流,這些海海歲月留下不少彷若天空雲跡、海麵波紋的摺轉情事,我試著以探觸新領域的新鮮感和新奇感,由於口語錶達有缺陷,於是以文字來敘事敘情,勤快做筆記,得空時,便將這些筆記整理成文章。

  沒想到如此有感而發地留下瞭二十餘部海洋文學作品。

  海邊流浪和航海漂流,留下瞭顯著的腳跡與船痕,不少人以為這是個性浪漫所緻。也有人以為,是一輩子漂泊的命底。

  其實,一步步都在觸探和自覺,一步步都在摸索前進,一步步都在為窘境掙紮脫睏。

  常鼓勵自己,資質不佳,書又念得少,必要以腳、以心,以行動不停地嚮外探索以為彌補。

  這些年來的生活型態,或可以「居無定所」來形容。

  「傢」在花蓮,但傢是個點狀意念,是我心頭山與海的所在,是每趟綫狀的遊跡後必然要歸返休息然後重新齣發的原點。

  南來北往,海上、陸上,時常穿梭於不同甲闆,不同車廂,以快慢不同的節奏和移動速度,以各種不同的車輪子和槳葉,在不同的空間裏頻繁往返。

  每每晨起將醒未醒之際,常恍惚自問:「這是哪裏?」

  鄉村到城市,舟筏與船舶,陸地到海洋,有位朋友就直接說瞭:「根本是個浪人。」

  我還開玩笑說:「浪人那個『浪』字,發音務必精準纔好。」

  無論如何,「浪漫」或「漂泊」,「流浪」到「漂流」,這四組八個字都從「水」字邊。

  這輩子與水與海有緣。

  「黑潮一○一漂流計畫」,於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二日清晨自花蓮港齣發,並於二○一六年八月二十七日晚間返迴花蓮港。

  漂流團隊自颱東大武外海,搭乘黑潮,以無動力方式順著黑潮往北漂流,越過花蓮外海,漂抵宜蘭蘇澳外海,順利完成計畫。

  這趟黑潮漂流計畫,是我過去所有執行過的計畫中算難度最高的,但齣乎意料之外,縱然有些小波摺,但仍以流暢的節奏順利完成計畫。

  若以摩天大樓的樓頂來形容數十年來現代化帶領我們島嶼社會快速爬升的高度,以這個高度來看,漂流計畫放掉動力、放掉方嚮、放掉效率,形式上可說是退迴到這棟大樓興築前的地錶以下。

  數次遠航經驗後,我清楚認知,現代航海,我們是以高科技的船舶航行於原始的曠野大洋。以現代化的陸地思維,我們難以理解,為何海盜事件無法徹底解決,又為何謎一樣的船舶失蹤事件持續發生。

  而漂流計畫是以原始念頭、以簡單筏具,漂流於原始的曠野大海。

  專傢說,人類在陸域上的開發,幾乎已達飽和、已達臨界點狀態,盡管海運巨舶早以穿梭於全球所有海域,但大海的寬深和奧祕,仍保有許多人類開發至今依然無以置喙的原始和神祕。

  跟過去執行海上計畫的感覺很不一樣,這趟漂流,確實是將自己從人類習常的高度,拉低、放扁,置入於相對原始的曠野和彷如遺世獨立的情境中。

  我們遠離陸地,遠離現代文明,漂泛於無所依賴且不確定的大洋曠野中。

  漂流計畫從籌備一直到執行,我的心,從些許畏怯和不安,經過一年籌備後,慢慢走齣自信。下海漂流後,身體貼近海,貼近原始,也更貼近自己的心吧。這場漂流途中常隱約覺得,有一對眼,從空中看顧陪伴著我;也有些時候,感覺到這股玄祕的力量還順勢推瞭我們一把。

  我沒有特定的宗教信仰,多年來以大自然為師,學習尊重。也許是因為漂流計畫的不確定性及難度都超越過去經驗吧,這是第一次,如此近切地感覺到天地大海的神性。

  海洋不確定因素確實高齣陸地許多,海上的各種狀況支援也不如陸地上來得方便,海上計畫多少帶點冒險性,因此,必要更縝密的思慮,更周詳的規劃,更大膽的決策,以及更細心謹慎的執事。

  漂流後,一年很快過去瞭,我開始迴頭細想、整理筆記並記述整個漂流過程。

  意外發現,漂流不是單一為瞭解黑潮而進行的探索計畫,這計畫所牽扯的,還包括個人這輩子因海的生命起落,以及因為一階階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涉海、讀海,而反映於個人行動和思想上的多樣變化。

  雖已耳順之齡,漂流後這一年來,我更積極於生活的探索。這一年來去學瞭滑雪,走更多山徑,練習慢跑,還參加瞭浮潛看大翅鯨的活動……

  漂流後清楚自覺,關於過去纍積在心理和身理上的一些不自知的沉鬱和僵固,沒想到的是,漂流計畫竟也含帶以行動突圍、鬆綁、解脫而重獲自由的意象和價值。

  漂流後至少明白瞭,生命必須擺脫束縛,不斷更新,不能再受限於身體、受限於年齡、受限於意識、受限於生活。

  生命必要更自在、更自由地繼續漂流。

  計畫難度高又能順利完成,除瞭老天大海的眷顧,不可少的是許多人的支持與努力。

  藉此序言,特彆感謝漂流計畫的每一位贊助者,感謝主辦及各協辦單位,以及漂流團隊每位夥伴的協力與付齣。

  沒有你們的支持與協助,就不可能順利完成這趟開創性的黑潮一○一漂流計畫。

  本書將於書末附錄所有贊助者與主辦、協辦單位,以及漂流團隊人員名單,衷心錶達謝忱。

  你們為海洋颱灣留下一筆深刻的海洋探索紀錄與榮耀。

圖書試讀

2 嚮往
 
學生時代寫過不少篇類似的作文題目:「我的誌願」,我最常寫的誌願是「燈塔看守員」和「巡山員」。
 
看班上同學的誌願大多是,科學傢、企業傢、藝術傢、教授、老師等等,還有不少同學的誌願是當總統。我的誌願始終渺小,想當一個能獨自走在山裏頭巡守山林的巡山員,或獨自守住一方鼻岬看守一座燈塔的燈塔看守員。
 
邊緣角落的心性,讓自己的行止習常背離繁華。我的傢,花蓮,一邊山,一邊海,一旦背離瞭人的世界,我的視綫、想望和探索接觸的範圍,自然而然地與山與海有瞭更密切的接觸機會。
 
久而久之,發現自己與人情社會較為疏離,而與山海及大自然較為密切。
 
人的姓名、長相或與人相關的種種,比較不容易記得;人世中的恩怨情仇,也漸漸地不會以太多情緒麵對。但對於花草樹木蟲魚鳥獸,不曉得為什麼,時常直覺地就能喊齣他們的名字,或是透過接觸和觀察,便能有感於牠們的生活樣態和行為。那天參加活動,聽一位高中生說:螞蟻很會裝死,碰牠一下就停在那兒裝死,你一離開,牠就趕快爬起來跑。大概就像這位高中生吧,我的觀察常落在這些邊邊角角的事物上。
 
長久以來,與我深入對話的並不是人世社會,而是城市以外的天空浮雲山嶺植被以及深邃奧祕的海洋。
 
小時候常抬頭看著山嶺說,有一天爬到山頂上去,用不同於平地的視野,看看這座島嶼。
 
東部斷層海岸,整排山都站在海邊。海邊流浪的日子,常有機會站在陸地邊陲的岬角高點,安靜看海。
 
岬角上,眺望海天盡頭,心裏想,那裏是否存在另一片更美好的世界?那裏,海洋是否為我準備瞭豐盛的寶藏等我前往?
 
如此邊邊角角的誌願,讓我在成長過程中喜歡攀山越野,喜歡到處走四處看。盡管巡山員或燈塔看守員的願望從來不曾實現,但我曉得,長時高處望海形同守候,慢慢發現,自己也成為岬角上的另一座小燈塔。
 
這座小燈塔,不為瞭警示或指引船隻航綫,這座燈塔站在我崖邊心底,讓我一輩子陪伴海、守望海、嚮往海。
 
常在岬頂高處眺望海天之際,對遠方那片時而接近時而遠離的深色海水感到好奇。
 
這片深色海流,與沿海的淺色水域顔色明顯差異,之間,夾成水色分明的一道界綫。一開始我以為是海床深淺所造成的光色變化,後來發現,這道界綫始終是漂動著的,而且變化多端。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