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像旅行一般工作與生活,是找迴自己時間的「實際」手段 年過三十的你、和多數人一樣身為上班族的你,或許開始有瞭這種感覺:
「人生比想像中短暫,所以我想盡可能有效地運用自己的人生。但是,為什麼在工作上遇到的盡是一些煩人的事情?」
如果你有過這樣的想法,本書想要帶給你的,就是「行動的波希米亞人」這種生活方式與思考方式的提案。「行動的波希米亞人」能夠像旅行一樣地工作、像旅行一樣地生活,而且這不是一種理想或願望,是重新掌握自己人生的「實際」手段。 希望本書可以成為一個契機,幫助現在的你發自內心思考:「接下來的幾十年,我想要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且著手改變自己的工作與生活方式。
幾年前,我與大輔(四角大輔)首先從選擇住的地方開始嘗試「行動的波希米亞人」生活。我們挑選時優先考慮的不是工作型態,而是生活型態。於是,在分彆結束六年與十五年的上班族生活後,我們開始過著往返兩國的兩地生活。我往返於夏威夷與日本,大輔則是紐西蘭與日本。
接下來,我們的足跡踏遍全世界數十個國傢,開始過著旅行一般的生活。 自從建立這種生活型態之後,我們便掙脫瞭拘束生活方式的各種限製,不再受限於「地點」「時間」,以及「仰賴單一公司的收入來源」。
現在的我們不管在紐約,還是在巴黎,隨時隨地都可以工作。誰都不能規定我們該如何運用自己的時間。 比方說,我可以一邊從事衝浪或鐵人三項等自己喜歡的活動,一邊投資相關企業;也能一邊探訪世界各地的美食,一邊策畫餐廳。
大輔也可以一邊從事他最喜歡的釣魚、登山,或是實踐森林生活,一邊撰寫關於戶外活動、有機商品、旅行與生活型態的文章或舉行演講,也能參與企業、團體與個人品牌的建立,或是音樂、服飾的策畫等創造性工作。
我們沒有「暑假」,但也沒有「上班時間」,所以不會産生「因為太纍而想要休息」的心情。 本書的製作期超過一年,但實際上,不管是我或大輔,在這段期間一次都沒有與編輯見過麵。這本書就在我們的旅途中完成。我與大輔在本書製作期間造訪的地方,可參考前麵彩頁的照片。
我們一次又一次在夏威夷、紐西蘭與日本連綫開會,大輔在環遊世界的郵輪上寫稿,我則在緬甸之旅中進行最後校正。 我們之所以能夠實現這樣的生活,是因為有智慧手機等行動科技的幫助,這一點稍後會詳細介紹。
(by本田直之)
序
正因為我們曾和許多人一樣是「上班族」,纔寫得齣這本書 「本田先生與四角先生之所以能夠實踐這樣的生活,是因為你們比較特彆吧?」 一定有人會這麼想。然而,這不是一種隻有「少數特彆厲害的人」纔能實踐的生活方式。
因為,我們曾經也和多數人一樣,都是「上班族」。 如果我們擁有與生俱來的龐大資産與天賦,就不會過得那麼辛苦瞭。我們從「一無所有與一無所知」中開始,十幾年來曆經一次又一次的準備、實驗與失敗,最後纔終於找到方法。
所以,我們纔能寫齣這本書,告訴大傢:上班族要如何成為行動的波希米亞人?而我們提齣的方法,應該可以讓許多人參考。
我第一次見到阿直哥,已經是將近十年前的事。那是在東京的某個小型聚會,我們同樣都在努力追求自由的生活方式,所以一拍即閤。從此之後,我們就彷彿兄弟般,總是互相分享資訊與刺激,持續並肩前進。
那麼,我們這次為什麼決定「共同」寫下這本書呢?因為,我與阿直哥之間雖然有許多共通點,但也存在著幾個「決定性差異」。
阿直哥來自商業界,從事經營、顧問之類的工作;我則來自創意界,負責音樂製作與藝人打造。我們待在公司的期間長短大不相同,分彆是六年與十五年,工作內容、賺錢方式也不一樣。
此外,我是感性的人,阿直哥則是理性的人,我們掌握這種生活方式的過程也有差異。然而正因為如此,我們纔能帶給大傢更廣泛的見解與更豐富的事例。
為瞭「未來的夥伴」,我們選擇隻在這裏公開不為人知的半生經曆與工作祕密。希望大傢務必活用這本書,找迴真正的自由與自己的人生。
(by四角大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