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是接納,也是學習 有幸在光福老師《哥哥不笨》這本書完稿後,成為第一個讀者,便迫不及待的想一探究竟,這迴又為愛讀書的孩子們寫瞭什麼主題的書。讀著讀著,腦海中浮現齣一張充滿稚氣、時時笑臉迎人的容顔──那是七年前,我第一次接觸身心障礙的學生。
她是個沉默、身材瘦小、有著純真笑容的小女生,媽媽每天都把她打理得整整齊齊、乾乾淨淨的送到學校。開學時,隱身在一群活蹦亂跳的小三學生中,很難發現她的存在。第一天還好,第二天、第三天,問題漸漸齣現瞭:上課鍾聲響後,她還在校園中流連,忘瞭進教室;進教室後,同學們聚精會神的聽課,她卻把手帕套在鉛筆上,演起布袋戲;下課時常有小朋友來告狀,說她追著同學打;午餐時間,常常吃到一點瞭,餐盒裏還有許多沒吃完的飯菜;最讓人意外的是,偶有「報馬仔」氣急敗壞的報告,說她在廁所裏不肯齣來,不是尿濕瞭褲子,就是便在褲子裏……
對一個普通班老師而言,照料三十幾個學生就已經焦頭爛額瞭,突然齣現一個有彆於一般孩子的學生,一開始,真讓我措手不及,挫敗連連,因為我根本無法預料她會在下一秒發生什麼事。經過一些時日的相處和觀察,我纔慢慢瞭解她,熟悉她的一些日常生活行為,於是發動全班一起幫助她,鼓勵班上的學生當愛心小天使,把她當作班上的小妹妹來照顧。經過一段蠻長的磨閤時間,總算有瞭進展,纔讓我如釋重負,鬆瞭一口氣。
在教育界提倡「融閤教育」、鼓勵身心障礙學生迴歸普通班級上課的政策下,一般老師與學生開始有瞭和身障生接觸的機會。這當然是一種學習良機,但也是一種挑戰,對於沒有受過特殊教育訓練的老師而言,必須經過長久的摸索、查詢資料、請教專業人士,充實這方麵的專業知能,纔能從許多嘗試中,漸漸瞭解身障生的特質,進而在學習及生活上提供實質的幫助。而對於一般學生而言,學習「從外錶看起來和平常人差不多,為什麼要特彆對待他們?」更得花一番心思去開導。幸好整個大環境也開始重視對身障者的照顧及福利,教室裏有直接的個案,讓孩子們除瞭體認到「健康和完整是幸福的」,也願意從生活中去幫助弱勢者,而不是用嘲弄或鄙視的態度對待他們,這纔是最重要也最真實的生命教育啊!
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能喚起更多人對特殊教育的重視,因為體認到自己幸福的可貴,進而把愛心奉獻給需要幫助的人,讓心中的愛,溫暖每一個孤寂、無助的心;讓手中的燈,照亮每一個陰暗、哭泣的角落。
颱中市北屯國小教師 李桂娥
作者序
讓寶物升值 有一次,我剛接手一班三年級,就發現一個小女生,放學時間不排路隊,獨自背著書包跑下樓。叫來詢問之後,她說,她要到啓智班帶哥哥迴傢!妹妹帶哥哥迴傢?這是多麼不可思議的事!
經過我查訪,纔知道她有一個大她一歲的哥哥,是個中度智障生,被安置在啓智班。由於迴傢後,爸爸媽媽仍在上班,所以纔三年級的她,必須負起帶哥哥迴傢、照顧哥哥的重責大任。
顧慮到兄妹倆迴傢的安全問題,我讓她每天放學前,提早幾分鍾到啓智班,把哥哥帶到教室來,跟著班上同學排路隊,再交代同路隊的同學,協助照顧她的智障哥哥。
她哥哥來到班上,看到任何人,都「傻呼呼」的對著人笑;問他話,他也隻用笑臉代替迴答。路隊行進後,就會看到一個瘦弱、嬌小的小女孩,牽著一個比她高大的男孩,半拉半推著,走在隊伍中──看瞭,讓我覺得好心酸!
我的對麵鄰居也有個智能發展遲緩的孩子,媽媽為瞭照顧他,毅然辭去工作,參加各類相關的輔導學習活動,考有關的照護證照,全心放在孩子身上。孩子到啓智班念書後,她在「啓智療養院」找瞭一份工作,運用考到的證照和所學的輔導知能,照顧更多智障兒。現在,她的孩子已經念高中瞭,在她的努力之下,許多生活技能都不成問題!
我的妹妹是小學老師,她曾教過一個中度智障的孩子。可是,孩子的爸媽不願意麵對孩子是智障兒的事實,堅持認為孩子隻是慢開竅,執意讓孩子在普通班就讀。雖然親師之間經過多次溝通,不過,溝通無效。最後,孩子的學習挫摺感越來越嚴重,老師也不勝其擾!
這兩年,我也教瞭一個輕度智障生,照理說,他應該被安置在啓智班,可是傢長沒帶他去鑑定,拿不到手冊,他頂多隻能到資源班上課,學習結果還是很有限。在普通班裏,他的學科學習完全跟不上,我隻能盡力從技能科著手,指導他學習簡單的「一技之長」……
《哥哥不笨》就是結閤這四位智障生所寫齣來的故事,我要強調的,是「適性教育」的重要──不同能力的孩子,應該選擇適閤他的學習環境和學習方式,纔能將他的潛能激發齣來。若是一味讓他在「相同」的條件下學習,不但適得其反,可能連原本該有的都失去瞭!
孩子是爸爸媽媽的寶物。不同的寶物,應該放在不同的寶盒中;不同的寶物,應該有不同的照護方式,纔能讓寶物不隻「保值」,還能持續「升值」啊!
李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