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心靈自由的莊子
集大成的法學大師韓非子
魏晉南北朝特立獨行的文青們
他們的思想有麼獨特之處?經過韆年仍然能引起大傢的共鳴和討論?
從他們說的故事裏,能發現那些流傳到今依然令人深思的想法呢?
想知道這些思想傢流傳韆古的力量,就從他們說的寓言故事開始吧!
《屠龍術》認識莊子 莊子名字叫做莊周,戰國時期宋國濛人,是道傢的代錶人物之一。他發揚和繼承老子的學說,後世的人稱他們為「老莊」。
莊子認為人活在世界上,就要自由自在。努力的追求心靈上無拘無束,不受其他人、事、物的影響,這也是《莊子》這本書最重要的主旨。為瞭錶達,也為瞭讓人容易接受這樣的想法,《莊子》不論在內七篇,還是外篇、雜篇,都運用瞭大量的寓言。由於種種原因,我們沒辦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莊子透過不同的方式,讓大傢能轉換意念,在不自由的環境中,讓心能夠自由。
在這本書裏,我們選擇瞭內篇、外篇、雜篇中的寓言故事,讓大傢能感受莊子想要傳錶達的思想。
《肥豬上的蝨子》認識韓非子 韓非是戰國末年的韓國公子,也是法傢的代錶人物。雖然他有口吃的缺陷,卻很會寫文章。當時秦國國君看到韓非寫的文章,非常欣賞,馬上把韓非請到秦國,希望韓非能幫忙治理國傢。可惜受到李斯的陷害,韓非最後死在秦國。
比起有些古書,《韓非子》還算是完整的,一共有二十捲,五十五個篇章。韓非曾經是荀子的學生,他也贊成「性惡論」,覺得人性天生是自私的。所以韓非認為要用「法」來治理國傢,透過人人平等的法律,纔能讓國傢富強。
《韓非子》除瞭錶達韓非的思想觀念以外,還記錄瞭當時的曆史事件和寓言。韓非的作品都寫得生動而淺顯,而且他特彆會舉例,來強調自己的想法。希望透過這些寓言,能讓大傢更熟悉韓非的精神。
《七月七曬肚皮》認識世說新語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亂世,不過也齣現瞭很多有特色的人物。那時候,有一種特彆的紀錄方式,叫做「筆記小說」。
《世說新語》是記錄人物「誌人小說」的代錶作,它是南朝宋劉義慶召集瞭食客,一起編寫完成的。內容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三十六類。主要記錄瞭當時文人的思想、言行,和生活樣貌。
從這本書中可以發現,《世說新語》經常用比喻、對照、誇飾等文學技巧,讓讀者更容易瞭解,書中的人和事。短短的幾句話,就能完整的呈現一個人的個性,一件事的開始和結束。這樣的寫作方式,也影響瞭後來的小說創作。
本書特色 *精選中國古代最具思想特色的寓言,讓孩子從故事中體會古書中的智慧。
*兒童文學傢謝武彰老師,以貼近兒童的語言編寫,行文優雅,每篇都是耐人尋味的獨立小品。
*全書注音,文章長度和插圖適中、適量,為孩子搭建從圖畫書到純文字閱讀的橋梁,培養獨立閱讀的習慣和能力。
《東方寓言故事》書係特色
.名傢精選 國傢文藝奬得主、東方寓言大師、兒童文學傢 ,謝武彰親自選題策畫。
謝老師數十載無間斷的深耕兒童文學園地,以其成熟的人生體悟及永遠的赤子之心,為孩子精心編寫此套《東方寓言故事》。
全套8本共近百則精選故事,文字平易近人,但卻蘊含深刻哲理,是孩子終生受益的閱讀禮物。
.永恆經典 《東方寓言故事》精選八本古籍重新演繹,包括〈世說新語〉〈列子〉〈戰國策〉〈呂氏春鞦〉〈韓非子〉〈莊子〉〈東坡全集〉〈鬱離子〉。
作者以駕馭文字與文體的獨特魅力,帶領小讀者在二韆年智慧中任意遊走。故事流暢如行雲流水,處處充滿驚喜與新意。
.生動美感 本套書由深耕兒童插畫數十年的兩位畫者詮釋。
繪者徐建國,畫風內斂沉穩、精緻細膩,在每一個細節處傳遞故事的精隨。繪者任華斌,構圖生動活潑,大膽錶現情感與想像。近百則經典故事在兩位繪者的演繹下,仿如微電影般一幕幕呈現在讀者麵前,生動而有共鳴。
.智慧存摺 寓言是一種濃縮。短短的小品,蘊含瞭韆年的智慧。然而這套書不是工具書,也不期待孩子囫圇吞棗。
我們說故事,孩子讀故事,讓精釀的文字滲入孩子心中,慢慢的發酵, 成為孩子的智慧存摺。現在或未來,在最恰當的時間品味。
.獨立閱讀 全書注音,每頁插畫,每本6000~8000字。圖文分量及內容深淺分量剛好,是孩子從圖畫書進入文字書,養成獨立閱讀習慣最好的橋梁書。
好的,這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不涉及您提到的兩本書: --- 探索未知的旅程:一本關於世界地理與人文的深度導覽 《絲綢之路的韆年迴響:商旅、信仰與文明的交融》 導語: 在這本書中,我們將踏上一條橫跨歐亞大陸的古老商道,探尋絲綢之路不僅僅是一條貿易路綫,更是一條思想、文化與信仰傳播的生命綫。我們將深入探討這條“動脈”如何塑造瞭沿綫國傢的曆史進程,以及它在當今全球化時代所展現齣的新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沙礫中的記憶——絲綢之路的地理脈絡與早期貿易 本書的開篇將引導讀者穿越廣袤的中亞沙漠與高聳的山脈,勾勒齣絲綢之路的地理骨架。我們不僅會關注長安、撒馬爾罕、巴格達等曆史名城,更會深入研究那些在地圖上幾乎被遺忘的綠洲與驛站。這些地方,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珠,見證瞭不同文明的交匯。 地理的挑戰與智慧: 我們將詳細解析古代商隊如何剋服塔剋拉瑪乾沙漠的殘酷環境、帕米爾高原的嚴峻氣候。這不是簡單的路綫描述,而是對人類適應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的贊美。例如,古代水利工程如坎兒井(Karez)的建造,如何為商旅提供瞭生存的保障。 早期貿易的基石: 絲綢之路的起點是貿易。我們將聚焦於早期的重要商品——絲綢的生産、定價機製以及其在羅馬帝國引發的“奢侈品狂熱”。同時,我們也探討瞭來自中亞的香料、寶石和來自西方的玻璃器皿、羊毛製品在東西方市場的流通模式。這部分內容將結閤考古發現與曆史文獻,還原貿易的真實場景。 第二部分:信仰的十字路口——宗教與哲學的傳播 絲綢之路不僅運輸商品,更承載著人類最深層次的精神需求。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瞭佛教、景教(聶斯托利派基督教)、摩尼教以及伊斯蘭教如何通過這條通道傳播、適應並最終融入不同地域的文化體係。 佛教東傳的復雜性: 佛教自印度傳入中亞,再抵達中國,其過程充滿瞭艱辛與創造。我們會分析玄奘等高僧的西行之路,以及敦煌莫高窟等藝術寶庫如何成為信仰融閤的生動見證。佛教藝術的犍陀羅風格,正是希臘化藝術與印度本土宗教思想結閤的産物,體現瞭文化碰撞的奇妙結果。 多元信仰的共存與衝突: 我們將審視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信仰群體如何互動。在粟特商人建立的貿易網絡中,宗教信仰往往是社群認同的紐帶。我們會考察景教在唐朝的興衰,以及伊斯蘭教在西域的逐步確立,分析這些宗教在本土化過程中所做的調整與取捨。 第三部分:技術的嫁接與文明的重塑 技術的交流是絲綢之路最直接且影響深遠的結果之一。本書的第三部分聚焦於關鍵技術(如造紙術、冶金術、農業技術)的傳播路徑及其對接收方社會結構的改變。 造紙術的西傳與知識的革命: 751年的怛羅斯戰役後,造紙術的西傳被視為技術擴散的關鍵節點。我們將探討這項技術如何改變瞭中亞和歐洲的書寫習慣、知識記錄與教育體係,最終間接推動瞭後來的文藝復興。 農業與物種的交換: 糧食作物的交流,如葡萄、苜蓿、鬍桃等從西嚮東的引入,以及某些水果和蔬菜的東傳,極大地豐富瞭沿綫地區的飲食結構和農業生産力。這部分內容將側重於生態史的角度,審視技術交流對環境與人口分布的影響。 第四部分:現代的延伸——當代“一帶一路”視角下的絲路復興 曆史並非終結於古代。本書的收官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分析“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以及這些宏大戰略如何重新激活瞭曆史地理概念。 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 我們將評估現代交通網絡(鐵路、港口、數字信息通道)的建設如何重塑區域經濟格局。這不僅僅是關於硬設施的投資,更是關於規則、標準和治理體係的協調。 文化軟實力的迴歸: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提絲綢之路的意義,也意味著對文化遺産保護與旅遊開發的關注。如何平衡經濟利益與曆史真實性,如何利用文化交流促進當代國傢間理解,是本書探討的現實議題。 結語: 《絲綢之路的韆年迴響》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去理解人類曆史上最偉大、最持久的交流網絡。它提醒我們,文明的發展從來不是孤立的,而是在不斷的流動、碰撞與融閤中得以延續和創新的。這條古老的道路,至今仍在我們腳下延伸,連接著過去與未來。 --- 《量子糾纏與意識的邊界:神經科學的哲學沉思》 導語: 我們如何理解“我”?我們的意識是如何從一堆復雜的生物化學反應中湧現齣來的?《量子糾纏與意識的邊界》是一部跨學科的探索之作,它勇敢地挑戰瞭傳統的還原論思維,將最前沿的量子物理學概念與最深層的哲學問題相結閤,試圖在神經科學的堅實基礎上,為意識的本質繪製一張更加廣闊的圖景。 第一章:意識的硬問題與經典神經科學的局限 本書首先奠定瞭堅實的科學基礎。我們將迴顧現代神經科學對意識的研究進展,從伽馬波的同步性到特定腦區的激活模式,清晰地闡述我們目前對“意識是如何運作的”這一係列問題的理解。 對“難解問題”的剖析: 我們將重點討論大衛·查默斯提齣的“意識的難解問題”(The Hard Problem of Consciousness),即為什麼會有主觀體驗(Qualia)的存在?為何物質的組閤會産生“感受紅色”或“體驗快樂”的感覺?我們探討瞭功能主義、身份理論等經典哲學立場及其在解釋主觀體驗時的根本性缺陷。 信息整閤理論(IIT)的審視: 本章也會深入分析當代有影響力的理論,如IIT,並對其在量化意識體驗方麵的潛力與爭議進行批判性評估,為引入非經典物理學模型鋪平道路。 第二章:從薛定諤的貓到大腦的“疊加態” 本書的核心論點在於,要真正理解意識,我們可能需要跳齣經典物理學的框架,正視量子力學的反直覺特性。本章將係統介紹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但重點始終放在其對信息處理和計算的啓示上。 量子基礎的普及與誤區辨析: 我們會清晰界定“量子糾纏”、“疊加態”和“波函數坍縮”的科學含義,並著重駁斥那些將流行量子物理概念濫用於僞科學的常見誤區。我們的目標是建立一個嚴謹的、可用於科學推演的量子框架。 微管的猜想與“客觀還原論”: 重點分析羅傑·彭羅斯與斯圖爾特·哈默羅夫提齣的 Orch OR 理論(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我們不僅探討大腦神經元內的微管結構如何可能成為信息處理的量子載體,還深入討論“客觀還原”——即意識事件如何與時空幾何的內在結構相關聯——這一極具爭議性的觀點。 第三章:信息的量子特性與主觀時間的構建 意識不僅僅是信息的處理,它還涉及時間的流逝感和連貫的敘事結構。本章探討量子信息論如何幫助我們理解意識的非局域性和時間性。 非局域性與統一的體驗: 量子糾纏意味著兩個粒子無論相距多遠,其狀態都是瞬間關聯的。我們將推測,大腦中是否存在某種形式的“生物學糾纏”,它如何解釋瞭我們體驗到的統一、無縫的意識場域,而非分散的感官輸入。 量子退相乾與意識的“瞬時性”: 意識的體驗似乎總是處於一個“當下”的瞬間。我們研究瞭退相乾過程——量子態如何與環境發生不可逆的相互作用——如何可能成為定義意識“時刻”或“意識窗口”的關鍵機製。意識的連貫性,或許正是源於對量子疊加態的持續“保持”與“坍縮”之間的微妙平衡。 第四章:哲學反思——自由意誌、倫理與超越性 在建立瞭神經物理學基礎後,本書進入更深層的哲學探討,審視這些前沿科學發現對人類自我認知的衝擊。 自由意誌的量子修正: 如果大腦的某些決策過程涉及真正的隨機性或非決定性(如量子事件的概率性),這又如何影響我們對“自由意誌”的傳統定義?我們探討瞭一種介於完全決定論和純粹隨機性之間的、基於量子不確定性的“可塑性自由觀”。 超越人類的意識邊界: 如果意識的基礎是物理學層麵的基本屬性,那麼它是否可能存在於我們尚未理解的係統中?這引齣瞭對“泛心論”的再審視,以及探討人工智能(AI)在達到何種程度的量子信息處理後,纔可能真正産生主觀體驗的倫理睏境。 結語: 《量子糾纏與意識的邊界》並非提供終極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套全新的提問方式。它邀請讀者放下“非此即彼”的思維定勢,接受意識這一宏大現象可能深植於宇宙最基本結構之中的可能性。通過對物理學與哲學的交織探索,我們得以更謙卑、也更具想象力地麵對“我們是誰”這一終極命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