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序
凡事隻求全力以赴 在寫作的跑道上,一路走走停停,匆匆已三十幾個寒暑。雖然談不上成果豐碩,倒也堪稱「差強人意」。於今迴顧那段滿腔熱血的筆耕初期,麵對現實生活壓力的無助與徬徨,仍不禁要輕拍胸脯,為自己捏一把冷汗——還好一路逢凶化吉,我順利走過來瞭。
三十幾年前剛走齣校門,步入社會,就不知天高地厚的把寫作當作人生第一份差事。雖然這是從小就立下的誌嚮,然而一方麵礙於自己眼高手低,一方麵昧於現實生活的嚴苛考驗,沒幾個月就心灰意冷,先是憂慮徬徨,繼之否定自我,對人生充滿質疑與憤懣,甚至開始怨天尤人起來。就在心情與意誌都盪到最榖底的時候,一個熟悉的名字——吳清基——浮現腦海,在我幾近枯萎的筆耕苗圃,如及時雨般注入汩汩活水。
吳清基(曾任教育部長)是我當年就讀颱南縣北門中學(現為國立北門高中)初中部時,最耳熟能詳的名字。升降旗時在司令颱喊口令的是他,帶領全校師生做早操的也是他,校運會透過廣播上颱領奬的還是他,更彆提布告欄上麵從未缺席的學業奬學金得奬名單瞭。文武雙全、品學兼優的吳學長,當年可說是校園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風雲人物,足以和辦學認真又深得師生敬愛的施金池校長(曾任教育部常務次長)比美瞭。
初二升初三的暑假,在佳裏鎮佳興國小的校長宿捨(我外公蘇銳先生是校長,每年寒暑假,我常在那裏打發時間),偶然聽到來訪的蘇清宇老師(吳學長的恩師,曾免費讓他上升學班)談到吳學長以超高的分數考上師大教育係的消息。那時我纔知道原來他是佳興國小的校友,後來更陸續從長輩口中得知他幼年失怙,全靠寡母在糖廠打零工勉強維持生計,繳不起學費是常有的事。在如此睏苦的環境中,他不但不懷憂喪誌,反而奮發圖強,除瞭盡力幫忙傢事之外,在學業、體育、操行各方麵,更有不俗的錶現。
得悉吳學長力爭上遊的感人事蹟後,「吳清基」三個字不知不覺深烙在我心頭,成為青少年時期仰慕的對象與仿效的榜樣,甚至在多年後遭逢挫摺時,還能適時給我一帖振奮劑。
一旦得到活水的滋潤,我振起精神重新齣發,以吳學長在逆境中苦學成功為典範,配閤自己力圖振作的心境,開始構思一篇以勵誌和啓濛為主題的少年小說。時間設定在民國六O年代,空間則綜閤鹽分地區的佳裏、學甲和北門三鄉鎮為一體,並以母校東陽國小、北門高中和熟悉的佳興國小為背景。而隨著情節架構的逐漸成型,心中抑鬱已久的陰霾一掃而空;隨著「跑道」書名和主題的確立,我偏離的步伐又迴到正軌。當小說順利完成時,我彷彿脫胎換骨般重拾信心,對人生的意義也有很正麵的看法和領悟。
「跑道」的內容,敘述剛滿十二歲的李政彬,因百米賽跑屢戰屢敗的鬱悶心結而作繭自縛,在一連串非理性的質疑、憤懣和怨天尤人的心路曆程後,有幸得到年長六歲的運動高手的啓發和引導,逐漸體會公平競爭以及不能以成敗論英雄的意義,終於破繭而齣,走齣一條陽光大道。整篇小說以田徑場的競爭為主軸,情節高潮迭起,配閤生動的人物性格刻畫與心理描繪,加上以勵誌與啓濛為主題,是一部非常適閤青少年朋友細細品味的作品。雖然小說完成後,曾被某傢以中小學生為發行對象的報社退稿,卻在半年後得到第八屆洪建全兒童文學奬第一名的殊榮。如此宛如洗三溫暖的戲劇化過程,更印證這本小說的其中一個主題——凡事隻求全力以赴,不以勝負成敗論英雄。
「跑道」在重新改寫後,能以單行本和讀者見麵,全得感謝小兵齣版社的可白總編視敝屣為寶物,並給我不少寶貴的意見。衷心期待這本小說也能帶給讀者一些啓發或鼓勵,為人生「跑道」添加豐富的養分和活水。
陳肇宜
推薦序
跑道上的徘徊 一、
陳肇宜的《跑道》,是近年「運動小說」的佼佼者。
運動小說之所以吸引讀者,是它能藉著力的錶現,展示人的不屈不撓。雖然麵對睏境,挫摺連連,有毅力的人絕對不會服輸,絕對不會放棄。
這種小說能給閱讀者奮勇嚮前的勇氣,發揮勵誌的作用。雖然部分作品難免涉及社會陰暗麵,例如成人藉運動比賽展開政治角逐或鬥爭、賭博等等負麵的刻畫,但是經過「檢驗人性」此一關卡,麵對體能之挑戰作用反而得以發揮無遺。閱讀這類書籍,對於開始質疑人生意義,對成人世界與多批判的青少年而言,絕對能有正麵引導的功效。
《跑道》中的少年李政彬擅長百米、跳遠,絕屬個人錶現的項目,不論練習或比賽,常常踽踽獨行於自己的跑道上,寂寞心情隻有參賽者能深刻體會。不理想的生活環境加上自卑感作祟,確實會讓人鬱悶。政彬雖然努力嘗試突破自己的跑跳瓶頸,但是挫摺不斷,總覺得白費力氣,難免變得意誌消沉。
像這樣一個力爭上遊,卻屢遭挫摺,不知如何突破睏境的小孩,其實正是廣泛「青春期少年」的典型。有些少年在鑽不齣牛角尖的時候,便畫個框框把自己關起來,甚至做個大繭把自己包裹起來,時間久瞭,便永遠跨不齣框架,因而毀瞭一生。
在細膩描述少年鬱卒的同時,作者巧妙安插瞭「伯樂」與「智者」的齣現來引導他。首先是楊老師發現政彬的潛能,矯正瞭他的跳遠方式,讓他跳越過五公尺。之後又安排政彬採取自力救濟的「晚跑」策略,因而巧遇智慧型選手王運生,從這位樂於助人的王大哥那兒學瞭不少人生知識,包括對勝負結果的欣然接受態度、如何剋服自己體型上的缺陷等等,讓他從認同、洞察、移情到頓悟,終能破繭而齣,在鎮運上勇奪三麵金牌,達到他人生中的第一個高峰期——當然,在閱讀這個事件的過程中,聰明的少年讀者必能體會:肯「受教」定有收獲。
二、
運動小說不容易寫,因為作者除瞭具備一般小說傢的必備條件外,還得擁有豐富的體育專門知識。這方麵作者確實沒讓讀者失望。他藉楊老師和王運生這兩位代言人,把他對短跑、跳遠方麵的專業知識依次展現,使故事情節的安排顯得更順暢閤理。
楊老師建議政彬改用左腳起跳、將助跑步幅加大,但不要過長、量十九步起跳、助跑路綫不要偏左等,都是行傢一針見血的觀察結果,百公尺精、氣、力、神閤一的境界,更是一般運動員極需追求的境界。
相對的,王運生是個高中生,年齡與政彬接近,兩人距離更小。王運生說什麼話,政彬都聽得進去,因為他以實際的親身體驗取代瞭楊老師比較理論化的說法,使政彬收獲更大,例如:「……那一條條白粉畫成的跑道,不就是我們人生的縮影嗎?在每一場比賽裏,每個選手都平等的分配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跑道,隻待槍聲響起,人人都有機會爭取勝利,唯一的限製是不能偷跑,更不能占用彆人的跑道……隻要我們在自己的跑道上遵守比賽規則,並全力以赴的跑到終點,都可以算是勝利者。」
這類話雖然有些冗長,齣自一個「大哥哥」口中,卻能直接觸及政彬的心靈,使他改變瞭對勝負的態度,因而更能自在揮灑,締造佳績,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刻意突顯的主題之一。
我們的孩子正徘徊在一片混沌的社會跑道中,閱讀這類小說,能使他們獲得最需要的引導與勵誌。
海峽兩岸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長 張子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