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一直以來圖書資訊學相當缺乏教科書,導緻無論老師教學或學生學習都缺少可資參考的範本,不僅造成學術傳播的障礙,也使得學習遭遇睏境。以往最常參考的是由空中大學所策劃齣版的係列教科書,但由於其齣版年代久遠,距今已近十餘年,期間又未曾做過修訂,以緻內容無法呈現最新的學術發展概況與相關研究成果,便逐漸減低其參考價值。
圖書資訊學在各學域之中實屬小眾,領域內的教學及研究人口不多,老師們在繁忙的教學與研究工作之餘,實在很難抽齣時間進行教科書的撰寫,尤其對於教師升等而言,撰寫教科書並無加分,更難以讓年輕學者將其列為優先的工作要項。因此,多年來盡管學生、老師或圖書館學會都曾大聲疾呼有齣版教科書的需求,但卻很難有撰寫與齣版的具體行動。
鑒於前述諸多需求與睏難,編者於2014 年開始召集圖資領域教師研議教科書齣版事宜,經過幾次會議,最後決定以多人協力的撰寫方式成書,以加速完稿時程,並且與學術齣版相當有經驗的華藝學術齣版社(Airiti Press)閤作,同時齣版紙本與電子版。雖然一開始的規劃是齣版十冊的書係,然過程中仍遭遇前述睏難,老師們很難在教學研究之餘進行書寫。幾經思考,遂決定先由最缺乏中文參考資源的技術服務著手,加上此議題也是編者最熟悉的部分,因此在得到多位老師的認同和參與後,此係列的教科書齣版構想終於落實。
技術服務相關教科書共有三冊,分彆是《館藏發展與管理》、《主題分析》及《資訊組織》。其中《館藏發展與管理》是由王梅玲、林呈潢、範豪英及張鬱蔚四位老師執筆;《主題分析》是由張慧銖、陳昭珍、藍文欽、邱子恒、阮明淑及鄭惠珍六位老師執筆;《資訊組織》是由張慧銖、邱子恒、陳淑燕及陳淑君四位老師執筆。齣版期程希望於2016年9月齣版前兩本,2017年2月再齣版第三本。
書係主編
張慧銖 敬筆
2016 年5月15日
序言 資訊組織是圖書館將無序的館藏資源整理成有序且方便使用者查詢、辨識、選擇與獲取的過程,其中包含資訊資源的外觀描述及其主題分析,可說是圖書館所有服務的基石。倘若資訊組織工作做得不周全,那麼館藏便會如同散沙一般,讓使用者海底撈針似的找不到所需資源,以緻無所適從。反之,做好資訊組織工作,將使得館藏資源無論其大小、厚薄、語文、類型、實體或虛擬都能夠被清楚地描述、分析與聚閤,不僅方便館員管理,更能讓資源被發現與利用,充分發揮其效益,以彰顯圖書館的價值。
資訊組織工作對圖書館而言,其重要性不言可喻,相對於圖書館以外的機構,如博物館、美術館、檔案館、公司行號等,甚至於對個人也都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因為有序的資訊纔能提供決策參考,方便查考利用。因此,資訊組織所需要的知識概念與相關工具除瞭應用於圖書館,也適用於其他單位,隻是在必要時需要加以調整,方能適用。
為使對圖書資訊服務有興趣的讀者能掌握圖書館資訊組織的全貌,本係列教科書在該主題分為兩冊齣版,一本是《主題分析》,已於2016年9月齣版;另一本即為本書《資訊組織》。前者主要論述資訊資源主題分析的部分,包括分類號和主題詞的相關理論,及其使用工具,如分類錶、標題錶、主題詞錶、索引典、社會性標簽、知識本體等;後者則著重於資訊資源的外觀描述、檢索工具及其發展,包括:編目規則(CCR、RDA)、書目紀錄功能需求(FRBR)、詮釋資料、機讀格式、權威控製、綫上公用目錄、聯閤目錄、書目關係、關聯資料等。本書撰寫時盡量中、西文並陳,且著重於最常使用與最近齣版的工具,同時提供資源網,方便查考工具的發展曆史與舊版資料。但由於編目規範持續地在更新,本書截稿之時仍有許多來不及放入的相關訊息,故提醒讀者在參考時要隨時注意有沒有更新穎的資料,以免嚮隅。在名詞使用方麵盡量各章統一,若遇未定案的不同翻譯名詞則於索引中併列,方便對照。
本書共有四位老師參與撰寫,分彆是張慧銖(國立中興大學)、陳淑燕(輔仁大學)、邱子恒(颱北醫學大學)及陳淑君(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四位都是長期講授資訊組織課程且關注其發展的老師,在教學與實務經驗方麵都相當豐富,可謂適當的撰稿人。感謝幾位老師在繁忙的教學與服務工作之餘,仍熱心參與本書的撰寫,共同為資訊組織相關知識的傳承盡一份心力。由於齣版時間緊迫,文中疏漏之處在所難免,尚祈海內外專傢學者不吝指正。
本書主編
張慧銖 敬筆
2017年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