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第三版)

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無綫傳輸
  • 網絡技術
  • 通信工程
  • 無綫網絡
  • 傳輸網絡
  • 通信係統
  • 第三版
  • 教材
  • 通信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由淺入深描述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整體的架構之基本觀念,並詳述行動通信GSM係統與傳輸網路介麵之相關聯性,內容包括通訊多工技術、GSM行動通信係統、Wi-Fi、WiMAX架構觀念、光縴相關知識、數據網路相關通訊協定、微波通信概念、基本電源係統、3G/4G/5G網路介紹、傳輸網路規劃基本知識,以及行動通訊未來展望。

  本書以重點式的敘述與圖解的方式來編寫,讓讀者能逐步的瞭解到在整體行動通信領域裏,數據資料如何透過傳輸網路來連結,以實際經驗的角度來描述通訊網路,配閤流程圖解方式導引,希望能讓讀者對本書行動通訊及傳輸網路之間的關聯,有快速的理解與構思。

本書特色

  1.由淺入深描述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整體的架構之基本觀念,並詳述行動通信GSM係統與傳輸網路介麵之相關聯性。

  2.本書內容包括通訊多工技術、GSM行動通信係統、Wi-Fi、WiMAX架構觀念、光縴相關知識、數據網路相關通訊協定、微波通信概念、基本電源係統、3G/4G/5G網路介紹、傳輸網路規劃基本知識,以及行動通訊未來發展介紹。

  3.本書以重點式的敘述與圖解的方式來編寫,讓讀者能逐步的瞭解到在整體行動通信領域裏,數據資料如何透過傳輸網路來連結。

  4.以實際經驗的角度來描述通訊網路,配閤流程圖解方式導引,希望能讓讀者對本書行動通訊及傳輸網路之間的關聯,有快速的理解與構思。
深入解析前沿網絡技術:從基礎理論到未來趨勢 《泛在網絡架構與安全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全麵、深入的現代網絡技術知識體係,聚焦於當前信息技術飛速發展背景下,網絡架構的演進、關鍵傳輸技術的突破以及信息安全防護的實戰策略。本書超越瞭對單一通信協議或特定硬件的淺層介紹,而是從宏觀的係統設計角度,審視瞭支撐萬物互聯時代的底層邏輯和前沿方嚮。 第一部分:泛在網絡架構的基石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構成現代、高可靠性、低延遲網絡的理論基礎和核心框架。 第一章:網絡模型與分層理論的再審視 本章首先迴顧瞭經典的OSI與TCP/IP模型,但重點在於分析在雲計算、移動邊緣計算(MEC)和工業物聯網(IIoT)等新型應用場景下,傳統分層模型所麵臨的挑戰與適應性調整。探討瞭“扁平化”網絡設計趨勢,以及如何通過新的抽象層級來管理日益復雜的異構設備連接。詳細分析瞭軟件定義網絡(SDN)的核心思想,包括控製平麵與數據平麵的解耦機製,以及基於OpenFlow等關鍵協議的實現細節。此外,也涵蓋瞭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在提升網絡資源彈性與部署靈活性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麵嚮服務的網絡(SONA)與網絡切片技術 本章聚焦於網絡服務化與資源的高效利用。詳細闡述瞭麵嚮服務的網絡(Service-Oriented Network Architecture, SONA)的設計理念,它如何將網絡能力抽象為可組閤、可調用的服務單元。重點突破講解瞭5G及後續網絡中至關重要的“網絡切片(Network Slicing)”技術。內容包括:切片需求的分類(如eMBB, uRLLC, mMTC),切片生命周期的管理(創建、部署、監控、終止),以及在物理基礎設施上實現多租戶、隔離性保障的資源映射算法。深入剖析瞭端到端的用戶體驗保障(QoE)在切片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第三章:傳輸層的新範式:光網絡與超高速數據傳輸 本章將視角投嚮物理層和數據鏈路層之上,探討支撐Tbps級彆數據流動的關鍵技術。詳細解析瞭相乾光通信技術的發展脈絡,包括調製格式(如DP-QPSK, DP-16QAM)對頻譜效率的提升,以及相乾接收機中的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如色散補償和偏振模色散補償的實現原理。引入瞭下一代光網絡架構,例如“光電融閤”網絡,分析瞭矽光子技術在降低功耗和提升端口密度方麵的潛力與當前麵臨的工程難題。探討瞭數據中心內部互連(DCI)對超低延遲和高帶寬的需求,以及光電開關(OEO/OOO)在中間節點中的作用。 第二部分:安全、智能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關注網絡環境中的安全挑戰、人工智能在網絡管理中的應用,以及麵嚮未來的網絡演進方嚮。 第四章:網絡安全深度防禦體係構建 本章將網絡安全視為一個係統的、多層次的工程問題。首先,係統梳理瞭當前威脅態勢,特彆是針對軟件定義網絡(SDN)控製平麵和網絡功能虛擬化(NFV)基礎設施(NFVI)的攻擊麵。隨後,深入講解瞭零信任架構(Zero Trust Architecture, ZTA)的核心原則——“永不信任,始終驗證”,並結閤微隔離(Micro-segmentation)技術,闡述如何在虛擬化環境中實現精細化的訪問控製。內容還包括基於威脅情報驅動的入侵檢測與響應(IDR)係統設計,以及安全編排、自動化與響應(SOAR)平颱在提高安全運營效率中的實踐案例。 第五章:AI賦能的網絡:自動化與自主運營 本章探討瞭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AI/ML)如何從根本上改變網絡運維的範式,推動網絡嚮“自組織、自愈閤、自優化”的目標邁進。詳細介紹瞭“意圖驅動網絡(Intent-Based Networking, IBN)”的實現機製,其中自然語言描述的業務意圖如何被翻譯成可執行的網絡配置和策略。深入分析瞭在網絡性能預測、故障根因分析(RCA)以及流量工程優化中應用的監督學習和強化學習模型。講解瞭如何利用圖神經網絡(GNN)來建模復雜的網絡拓撲關係,以實現更精準的資源調度。 第六章:邊緣計算與物聯網的安全邊界 本章關注網絡架構嚮物理邊緣延伸帶來的獨特安全與傳輸挑戰。詳述瞭移動邊緣計算(MEC)的架構設計,包括本地數據處理與雲端協同的機製。重點分析瞭物聯網(IoT)設備固有的安全弱點(如資源受限、更新睏難),並探討瞭基於區塊鏈技術或可信執行環境(TEE)的設備身份認證與數據完整性驗證方案。探討瞭在海量、低功耗設備接入場景下,如何設計高效的接入控製與資源分配策略,確保整體網絡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第七章:未來網絡展望:空天地一體化與後5G演進 本部分著眼於下一代網絡技術的萌芽與發展。詳細介紹瞭衛星通信(非地麵網絡,NTN)與地麵蜂窩網絡的融閤架構,以及在實現全球無縫覆蓋中的關鍵技術挑戰,如高動態環境下的信道建模與切換優化。討論瞭未來網絡中可能齣現的“感、傳、知、用”一體化的係統設計方嚮,以及對未來頻譜資源的需求和管理方式的變革。 本書特色 本書結構嚴謹,理論深度足夠,同時緊密結閤業界最新的技術標準和工程實踐。通過對泛在網絡、切片技術、光網絡升級和AI驅動運維等核心主題的係統性闡述,幫助讀者建立起跨越物理層、控製層、應用層的完整知識地圖,為應對未來高速、智能、安全的網絡挑戰奠定堅實基礎。本書適閤網絡工程師、係統架構師、信息安全專業人員以及相關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和研究生閱讀。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第一章 無綫通訊多工技術
1.1 FDMA分頻多重擷取
1.2 TDMA分時多重擷取
1.3 SDMA空間分隔多重擷取
1.4 CDMA分碼多重擷取
1.5 CSMA載波感知多重擷取
1.6 FHMA跳頻多工擷取
1.7 FDD分頻雙工/TDD分時雙工
1.8 OFDM 正交分頻多工
思考題

第二章 行動電話係統(一)
2.1 行動電話係統之發展
2.2 GSM 係統網路架構
2.3 細胞(Cell)區域概念
2.4 行動無綫電傳播
2.5 通話交遞(Handover)
2.6 漫遊越區通話觀念
2.7 GSM900/1800 頻帶配置
2.8 GSM 語音信號處理過程
2.9 GSM 頻道觀念
2.10 GSM 手機數位訊號處理
思考題

第三章 行動電話係統(二)
3.1 基地颱係統介紹
3.2 CCS7架構介紹
3.3 SIM 用戶識彆
3.4 GSM 認證過程
3.5 GSM 空中通話與資料保密
3.6 GSM 通話程序
3.7 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3.8 IMT-2000
3.9 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
3.10 無綫通訊分類
3.11 行動網路服務之應用
3.12 4G 淺談 與LTE基本架構
3.13 Wi-Fi 介紹
3.14 WiMAX 存取技術
3.15 5G與行動通訊未來發展
思考題

第四章 微波通信
4.1 電磁波與天綫原理
4.2 天綫的電場強度與效率
4.3 微波天綫原理
4.4 微波天綫與導波管
4.5 導波管的截止頻率(cut-off frequency)
4.6 微波收發與饋送裝置
4.7 電磁波的衰減與吸收 -
4.8 微波鏈路計算規劃
4.9 LMDS係統架構及組成
4.10 不可見光導波之應用
4.11 RFID 基本架構與應用
思考題

第五章 光縴基本原理
5.1 光縴通訊簡史
5.2 光縴通訊係統概論
5.3 光縴基礎製造原理
5.4 光的基本特性
5.5 光縴基本原理
5.6 光縴的模態
5.7 光源與雷射光
5.8 光縴的損耗
5.9 光縴網路基本型態
5.10 光縴通訊係統之設計與量測
思考題

第六章 通訊協定
6.1 OSI七層
6.2 監控傳輸網路與SNMP
6.3 X.25 協定
6.4 CRC(週期性循環檢查法)
6.5 Frame Relay訊框中繼
6.6 TCP/IP 與運算
6.7 RS-232 與通信終端設備
6.8 虛擬串列通訊埠應用
6.9 傳輸與路由器
6.10 RS485 /RS232 防雷害突波觀念
思考題

第七章 傳輸網路
7.1 WAN廣域網路的鏈結
7.2 分封交換連綫方式(Packet Switched)
7.3 xDSL接取技術
7.4 PDH與SDH
7.5 TDM(分時多工) 與FDM(分頻多工)
7.6 WDM 與DWDM (分波多工)
7.7 ATM 非同步傳輸模式
7.8 ATM 與 Layer 3 Switch
7.9 認識PDH係統M13多工設備
7.10 PDH告警係統AIS與傳輸綫碼波形
思考題

第八章 傳輸設備之應用
8.1 何謂傳輸
8.2 PDH 與 SDH 網路方式
8.3 提高網路穩定性的規劃方式
8.4 傳輸電源與電池
8.5 高速電路Time Slot之應用
8.6 GSM傳輸網路規劃
8.7 電源係統介接討論
8.8 通訊設備室外架設防雷害概念
8.9 相關突破元件原理與特性
思考題

附錄 :
1.相關名詞縮寫
2.中英詞匯對照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簡直就像是行動通訊和傳輸網路領域的“百科全書”,但它又遠不止於此,更像是一位博學多纔的嚮導,帶領你深入探索這個復雜而迷人的世界。我一直對通訊技術很感興趣,但總覺得有些概念很模糊,難以捉摸。直到我讀瞭這本書,纔覺得那些曾經晦澀難懂的原理,一下子變得清晰起來。它在講解5G技術的時候,不僅僅是介紹瞭它的速度有多快,而是深入剖析瞭其背後的關鍵技術,比如大規模MIMO、波束賦形等等,讓我明白瞭為什麼5G能實現如此驚人的性能。同時,它在傳輸網絡的部分,也對光縴通信、IP網絡等基礎技術進行瞭詳細的闡述,讓我理解瞭數據是如何從一端傳遞到另一端的。這本書的圖文並茂,許多復雜的網絡拓撲和協議流程,都通過精美的圖錶得到瞭生動的展示,極大地提升瞭閱讀體驗。我特彆欣賞它在探討新興技術趨勢時,那種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廣闊的視野,讓我對這個行業的未來充滿瞭期待。

评分

我一直覺得,通訊技術的發展,就像是人類文明的神經係統在不斷進化,而《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這本書,簡直就是這個神經係統的一本詳盡的解剖圖譜。我是在大學的時候第一次接觸到這本書的,當時還是它的第二版,對我來說,它就像是一扇窗戶,讓我看到瞭無綫通訊背後那龐大而精密的運作機製。這次趁著更新到第三版的機會,我重新翻閱,感覺像是老友重逢,但這次的老友,穿著更時髦的衣服,帶著更豐富的故事。書裏對於4G到5G的演進,以及未來6G的展望,都做瞭非常深入的討論。我特彆關注的是它在傳輸網絡部分的講解,比如SDN、NFV這些概念,在這本書裏得到瞭很清晰的梳理。我一直覺得,光懂終端設備和空中接口是不夠的,網絡的承載能力和靈活性纔是決定用戶體驗的關鍵。這本書在這一塊的闡述,真的可以說是“乾貨滿滿”,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還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和圖示,讓人能直觀地理解復雜的網絡拓撲和協議棧。對我來說,它就像是一本“武功秘籍”,讓我得以窺探到通訊網絡的核心奧秘,也能讓我更自信地去麵對工作中遇到的各種技術挑戰。

评分

這本書我真的等瞭蠻久的,之前讀的是舊版,對於當時的我來說,已經是奠定瞭不少基礎,但時代進步太快瞭,很多新的技術和標準一直在冒頭,舊書的知識點就顯得有些跟不上趟瞭。這次第三版齣來,我第一時間就下單瞭,收到書的時候,真的有種沉甸甸的滿足感。翻開目錄,就看到那些熟悉又陌生的標題,像是5G的演進、NB-IoT的應用、甚至是Wi-Fi 6/6E的最新進展,這些都是我工作中最常接觸到的領域,也是客戶經常會問到我的一些問題。讀下去之後,發現作者真的很用心,不隻是把最新的技術名詞堆砌上去,而是從原理、架構、以及實際應用場景都做瞭很詳細的闡述。特彆是在網絡切片、邊緣計算這些概念上,有瞭更深入的解釋,不再是停留在錶麵的名詞解釋,而是能理解它為什麼重要,怎麼實現。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也很適閤我這種工程背景的人,不會過於晦澀難懂,同時又能保證技術的嚴謹性。我尤其喜歡它在分析不同技術優缺點和適用場景時的客觀性,這對我選擇閤適的解決方案非常有幫助。感覺就像請瞭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我身邊,一步步地給我講解,讓我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這個快速發展的領域。

评分

說實話,一本技術書籍能讓我讀完還想再讀,真的不多。但《行動通訊與傳輸網路》(第三版)絕對是其中之一。我之前接觸過一些關於無綫通訊的書籍,但往往側重於某一個狹窄的領域,比如射頻或者天綫設計,很少有能像這本書一樣,將整個行動通訊和傳輸網路的體係如此全麵地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它對於網絡架構的演進分析,從早期的2G、3G,到如今的4G、5G,以及對未來6G的展望,書裏都有非常清晰的脈絡梳理。而且,它在探討不同技術標準和協議的時候,不僅僅是列舉,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背後的設計理念和權衡。對於我這種經常需要評估和選擇不同技術方案的從業者來說,這種深入的分析價值巨大。更讓我驚喜的是,這本書在內容上做瞭很大的更新,加入瞭很多關於物聯網(IoT)、邊緣計算(Edge Computing)以及雲原生網絡(Cloud-native Networking)等前沿技術的內容,這些都是當前通訊領域的熱點話題。讀完之後,感覺視野一下子開闊瞭很多,對行業的發展趨勢也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我是在朋友的推薦下開始讀這本書的,當時我對行動通訊和傳輸網路這塊完全是門外漢,感覺那些專業術語聽起來就頭大。但這本書的敘述方式,真的讓我覺得耳目一新。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很多技術書籍,上來就扔一堆公式和定義,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易於理解的方式,把復雜的概念掰開瞭揉碎瞭講。比如,它在講蜂窩網絡覆蓋的時候,會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類比,讓我能很快抓住核心思想。而且,這本書的內容相當新,我記得之前聽過一些關於網絡虛擬化和軟件定義網絡的討論,這本書裏都有詳細的介紹,而且不是簡單的泛泛而談,而是有很具體的實現原理和技術細節。我特彆欣賞它在探討未來技術趨勢時,那種既有前瞻性又不失嚴謹的態度。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覺自己就像是在聽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師在耐心教導,一點點地引導我進入這個領域。它讓我看到瞭這個行業背後龐大的技術體係,也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