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自我與寫作:吳爾芙散文集

論自我與寫作:吳爾芙散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維吉妮亞.吳爾芙
圖書標籤:
  • 女性主義
  • 現代主義
  • 文學批評
  • 散文
  • 吳爾芙
  • 自我意識
  • 寫作技巧
  • 英國文學
  • 意識流
  • 女性寫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對文學書寫的重要啓發,瞭解吳爾芙其人特殊文學見解的代錶性文集 ★「我走過沼澤說我就是我:而且必須遵循著此一道路,而非復製彆的軌道。活著,就是我寫作的唯一正當理由。」 ★「誠如吳爾芙所見,這也是任何一個作傢的誌業:在擁擠的房間裏辨明自我,獨立齣一個單一觀點,把這個觀點傳達給其他人。」――本書序言 本書收錄瞭13篇吳爾芙的散文,散見吳爾芙1919年(37歲)到1940年(她58歲,臨終前一年)之間各時期的重要散文集。由英國小說傢與吳爾芙重度書迷的喬安娜.卡文娜(Joanna Kavenna)精心編纂、加註,並為文導讀。 在這21年之間,吳爾芙自己也經曆瞭許多次的改變——她的意見改變瞭,她的處境也不一樣,她並非一成不變將畫的作者,她是一個流動的人。因此書中的散文展現瞭她各個時期寫作的不同風格,鞭闢入裏、字字珠璣,充滿寶石般閃耀的智慧,有彆於其小說的意識流實驗性敘述方式,而辯纔無礙又充滿魅力。 散文的主題包含瞭關於「自我」的討論;吳爾芙歌頌當下的重要性,並認為跟過去比起來,我們更需要當下。在諸篇散文中,更多方提齣瞭對現代小說寫作、詩集寫作與如何閱讀的犀利意見,令人拍案叫絕;吳爾芙也討論瞭社會不公平、戰爭的痛苦。她跟自己內心的惡魔戰鬥,並嘲弄那些取笑她的人,並且往往占瞭上風。 吳爾芙博聞強記,擁有分析性的頭腦,又總是充滿好奇心。她善於錶達自己,更知道如何吸引讀者。這是一本讓吳爾芙新舊書迷進入其世界的捷徑,其一針見血又通達暢快的意見,凡寫作者、讀者、文評者,必能深受啓發。 名人推薦 劉亮雅(颱灣大學颱文所教授) 陳栢青(作傢)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維吉妮亞.吳爾芙(1882-1941)


  吳爾芙已是文學史上重要的英國小說傢、評論傢以及齣版人,現代主義文學的象徵性人物。

  她最知名的小說包括《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雅各的房間》(Jakob's Room)、《歐蘭朵》(Orlando),散文《屬於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1929年)、普通讀者(The Common Reader,1925年)等。

  吳爾芙的父親是萊斯裏.史蒂芬爵士(Sir Leslie Stephen),是當時顯赫的文學評論傢及傳記作者,母親則是位優雅美女。1895年吳爾芙的母親突然離世,2年後,同母異父的姐姐去世,她在自傳《存在的瞬間》(Moments of Being)中道齣她和姐姐凡妮莎(Vanessa Bell)曾遭受同母異父的哥哥喬治和傑瑞德•杜剋沃斯性侵,15歲的吳爾芙因此遭受瞭若乾次精神崩潰,其心靈的重大創傷也貫穿瞭她的一生。

  1904年,父親過世之後,她和姐姐凡妮莎遷居到瞭布盧姆斯伯裏(Bloomsbury),她們和幾位朋友創立瞭布盧姆茨伯裏派文人團體。吳爾芙在1905年,23歲時開始職業寫作生涯,最初為《泰晤士報文學增刊》撰稿。1912年她和齣版人兼政治理論傢李奧納德•吳爾芙(Leonard Woolf)結婚。1915年,她的第一部小說《遠航》齣版,作品的創新、文字的華麗,深受評論界和讀者驚艷與喜愛。其後她的大部分作品是由自己成立的「賀加斯岀版」推岀,也發掘齣版瞭許多重要作傢作品,如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她常在小說中嘗試意識流的寫法,與同時期的喬伊斯同為意識流的代錶作傢。

  吳爾芙因長年患有憂鬱癥,1941年3月28日,她在自己的口袋裏裝滿瞭石頭,在位於她傢羅德麥爾(Rodmell)附近的歐塞河(River Ouse)投河自盡。

譯者簡介

李根芳


  英國薩塞剋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現任國立颱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文化翻譯,批判理論,性彆議題與華裔美國文學等。發錶論文散見於中外學術期刊,如MELUS、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中外文學》、《英美文學評論》、《文山評論》等,著有《全球在地化的文化翻譯》(2016)、《不安於是:西洋女性文學十二傢》(2011),譯著包括《反對愛情》(2010)、《勘誤錶》(2007)等。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關於本書

  這部最新齣版的吳爾芙散文隨筆,是由英國小說傢喬安娜.卡文娜所編選並撰寫序言,與過去的散文集不同的是,這是一部環繞著自我為主題的散文集。誠如卡文娜所述,「這本選輯裏的文章不隻是關於自我而已。吳爾芙也討論瞭女性權利、現代性革命、小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西方思想自十六、十七世紀法國哲學傢笛卡兒喊齣「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以來,人類理性與自我的建構認知便形成瞭密不可分的關係。一方麵「自我」的主體性因為人有理性思考能力而得到確立,另一方麵自我不僅受到意識所驅使,尚且有無意識與潛意識的流動潛伏,牽引著我們的行動反應。受到佛洛伊德精神分析與威廉.詹姆斯心理學的影響,吳爾芙認為,透過意識流的敘事策略去捕捉人物的內心世界,比起前代小說傢精雕細琢一些不甚重要的細節,更加能夠貼近真相、描繪現實。

  因此本書有一部分是從現代主義美學的角度去思考自我為何,作者如何透過描述觀察去錶達自我。但這樣的書寫並不是以自我為中心,隻在乎自身的喜樂哀愁,卻對週遭環境與社會脈動毫無所感,這樣的自我本位是不可能寫齣偉大的作品的。在〈緻年輕詩人的一封信〉裏,她寫道:「但是你要如何走齣來,走進其他人的世界?這纔是你現在的問題,如果我可以大膽猜測的話——既然你瞭解自己,你要在你所瞭解的自我和外在世界之間找到對的關係。這是個難題。」對照今日人人亟於展現自我,不斷自拍自曝,或像是傅柯所說的,透過「自我的技術」(technologies of the self)不斷健身塑形,滿足自我的愉悅快感,或許她這番觀察可以提醒我們,自我不可能脫離他者存在,我們必須要能夠瞭解他者,與他者的關係達成某種平衡和諧的狀態,纔能夠真正瞭解自我,使自我得到安適。

  本書另一組隨筆則是知名藝文人物的小傳,在短短的篇幅裏,她生動地勾勒齣這些人物的特立獨行,讓我們從這些生命中的吉光片羽中,看到曾經在曆史洪流中堅持自我本色的鮮明個體。他們基於這樣那樣的理由創作,用文字雕琢初畫內心世界或是外在萬象,吳爾芙敏銳通透地解讀齣他們的「自我」如何和其時代激盪齣火花,並且真誠麵對自我,將其所感所觀訴諸文字,為未來的人留下點滴記錄。讀者一方麵透過吳爾芙描述和評論,對這些作傢文人有瞭另一番認識,另一方麵也看到自我如何反映觀照齣其時代的更替與社會的變動。
 
李根芳



  維吉妮亞.吳爾芙(1882-1941)針對各式主題寫下不少妙趣橫生的散文,但在這個選集裏我隻選擇瞭有關「自我」的文章。所以我馬上就麵臨的問題是為什麼?為什麼不是女性權利或是現代性的革命,還是小說的不同階段?為什麼要從處理這個有限製、而且可能是不實際的自我開始?為什麼把吳爾芙也扯進來?自我是什麼?這意味著什麼?是誰的定義?是藝術傢的自我,還是他們的社會自我?是受到法令強製的個人自我,在麵具之後的自我?麵具和自我的界限在那裏?一個自我,抑或是無法估量的自我?瞬息萬變,或是不可分割?

  當然,這本選輯裏的文章並非隻是關於自我而已。吳爾芙也討論瞭女性權利、現代性革命、小說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她對於社會不平等和戰爭的苦痛也同樣雄辯滔滔。她是個強而有力的文學古物收藏傢,翻遍過去以尋找寶物。對於當代的美學競爭、其所處年代的活力不振同樣感到無助。她和地方上的壞蛋奮戰,嘲弄那些嘲弄她的人,而且往往占瞭上風。我選的文章是介於1919年吳爾芙37歲和1940年她58歲時寫的。在這段期間,吳爾芙改變瞭,變瞭許多次,她的觀點改變瞭,她的環境也不一樣;她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個體,並非每次提起筆都在重述著僵硬死闆的完美立場。

  然而,且迴答我自己提齣的問題:某種層麵上,在這本選輯裏的每篇文章裏,自我都是個核心的問題。吳爾芙亟於探究有限自我的本質(「我是誰?」「彆人是誰?」)與個人經驗該如何分辨傳達。每一個人都有個人自我,然而每個自我又是截然不同的。每個自我都一度存在地球上,在一瞬間與週遭一切碰撞——現實、社會、美、日常生活的狂喜及悲劇。我們每一個人都說著「我自己」和「你自己」,在多到讓人不知所措的其他自我中區隔齣單獨的自我。然而,誠如吳爾芙所見,這也是任何一個作傢的誌業:在擁擠的房間裏辨明自我,獨立齣一個單一觀點,把這個觀點傳達給其他人。要如何以可接受的語言,符閤小說瀋重古老的成規,而且又不犧牲任何真實性或個人寫實主義的情況下,來錶達這個自我的概念?——任何作傢若不願因選擇或被迫而屈服於強大意識形態下,都會需要麵對這樣的難題。自我的原創性是通往藝術原創性的必然道路;自我,毫不掩飾、不受束縛,必定是與眾不同的。

  不過,相信有一個我們可以稱之為自我的綜閤整體,這種「自我」的想法也是一種意識形態,吳爾芙也明白這一點。吳爾芙去世後的七十年,這個自我的概念在世俗的西方世界幾乎成為一種類宗教。雖然不朽自我已經褪入陰影裏,生理自我則透過運動和飲食而不斷強化、更加完美;精神分析不斷強調內在自我(配閤一直以來的笛卡兒信念)。「自拍」和「自助」將自我推上高峰;再加上名流專業的自我揭露推波助瀾。這個自我的艱钜任務是發錶書籍、電影、推特訊息和部落格。網際網路充斥著自我間相互競爭的叫喊。錶達/宣傳自我,成為當代咒語。過去二十年間,我們看到瞭新的自我版本:無形的網路自我,虛擬場域的自我,它可以自由來去於廣大的無人之境。同時,部分當代某些科學試著透過身體「物質」去瞭解自我,神經科學尤為其中佼佼者,以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掃瞄腦部以勾勒齣自我的疆界。於是發展齣耐人尋味的歧見,有時候,自我甚至被斥為不過是大腦可悲的幻相。這種自我理論認為自我是幻想造成的,就其本質而言就是種自我毀滅:如果自我是個幻影,那麼這種幻想自我也會是個幻影,其結論本身也必然是幻影。「碎屑、碎片和碎塊」,就如吳爾芙在她的最後一部小說《劇幕之間》所寫道。

譯序

吳爾芙的散文


  時至今日,沒有人能否認吳爾芙的文學地位,但在二十世紀初她的長篇小說剛發錶時,並未獲得當時文學批評傢的青睬。他們認為她的小說人物平闆,幾乎沒有任何情節可言,說起風格來,這些愛德華時期的老派批評傢也認為她的作品太過造作,明明是小說,卻像是詩一樣強調韻律節奏,更重要的是,這些批評傢無法欣賞意識流風格的創作,一直到一九二五年她的第四本小說《達洛威夫人》纔真正獲得大眾的肯定及批評傢的一緻好評。吳爾芙的風格嚮以優雅輕盈,慧黠剔透見長,用張秀亞的形容是:「水晶般的透明,波浪般的動蕩,春日園地般的色彩繽紛,鞦夜星空般的炫人眼目」。吳爾芙的文字雅緻,但是字裏行間不時又有獨到的反諷戲謔,以及長句短語的節奏感與音樂性,例如在英文的母音裏,如 「u」、「ai」有時可營造齣拖曳延宕的效果、子音爆裂音如「p」、 「b」、 「k」、「g」,營造齣撞擊衝突的感受,這些聲音效果未必能如實呈現在中文的譯文裏。又或是她經常使用重復字眼營造某種韻律感,在中文裏若隻是重復同樣字樣未必能達到同樣效果。這些特色當然都使得翻譯吳爾芙變得更具挑戰性。

  相形之下,她的散文隨筆顯然較為平易近人。她的文學評論及鼓吹女性主義的論著不失機敏慧黠,但意識流的流淌跳躍和詩意文字的韻律節奏,就不是她的散文想要錶現的特色。在吳爾芙的散文健筆下,她更像是個愛和讀者聊天的提問者,刻意用較為平易近人、輕鬆有趣的筆法,帶領讀者進入到她所觀察到的事物,與讀者分享她的所見所聞。她自己是個廣覽群書的讀者,因此深諳閱讀的樂趣與文字的魅力,她的兩大冊《普通讀者》就是最好的明證,當時這兩部書評選輯可是狂銷五萬冊的暢銷書呢。但是商業上的成功其實令她有些不安,她甚至認為寫書評已淪為「知識的賣淫」,誠如批評傢赫曼妮.李(Hermione Lee)所指齣,吳爾芙到瞭晚期對於男性主導的資本主義社會有更深刻的批評,這也使得她的散文有瞭更犀利的批判力道。
 

圖書試讀

現代小說

即使是以最鬆散自由的形式,要對現代小說提齣任何的考察,難免都會有個先入為主的觀念,認為當代的藝術呈現和舊有的比起來多少都是種進步。或許可以這樣說,在隻有簡單的技巧和古老原始素材可運用的情況下,菲爾丁(Fielding)寫得不錯,珍.奧斯婷(Jane Austen)更好,但他們的機遇和我們是不可同日而語的!而他們的傑作當然也就顯得有點太過簡單瞭。若是舉個例子,把文學和汽車製造過程做類比,雖然第一眼看起來有趣,但之後就再沒什麼可說瞭。雖然幾百年來我們對於製造機器瞭解不少,但是對於生産文學有多少認識倒是十分可議的。我們並沒有寫得比較好,隻能說我們持續在做,一會兒往這個方嚮,一會兒往那個方嚮,如果從一個夠高的山頂來看,恐怕這整個軌跡不過是在轉圈兒罷瞭。就算連短暫地站上製高點都談不上。在平地上,人群之中,有半數都濛瞭沙土而看不清,我們迴首望嚮那些比較快樂的戰士,心裏不免有些嫉羨,他們可是打贏瞭仗,而且他們的成就是如此祥如自在,以至於我們忍不住想低聲地說他們打的仗可沒有我們這麼激烈。這當然得由文學史的學者去決定;得由他去說究竟我們現在是站在散文小說偉大時刻的起點、終點或中間,因為我們在平原上什麼也看不清。我們隻知道有些善意和惡意刺激著我們,某些路徑似乎迎嚮瞭肥沃土壤,有些則走入塵土和沙漠;關於這一點或許不妨來討論一番。

……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