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眾聲道 2

香港文化眾聲道 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香港文化
  • 香港研究
  • 文化研究
  • 社會文化
  • 口述曆史
  • 粵語
  • 香港
  • 地方文化
  • 城市文化
  • 文化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文學的曆史本身已比一般曆史更富詮釋空間,口述曆史突齣的主觀性也許更添爭議,然而眾『說』紛紜,互相比對參照下所呈現的復雜性,也許更貼近文學曆史的本質。追尋曆史的結果,每每都指嚮當下眼前,這一係列的訪談,期望在未來的曆史裏更見意義。」──盧瑋鑾、熊誌琴

  「香港文化眾聲道」係列的誕生,緣於二〇〇二年展開的「口述曆史:香港文學及文化」研究計劃。計劃由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持,盧瑋鑾教授和熊誌琴博士投入十多年時間,嚮數十位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文壇及文化界前輩進行口述曆史訪問,並結集成書,繼二〇一四年的第一冊後,今年推齣第二冊。訪問內容全麵、詳盡,受訪者的創作曆程、參與的文學活動、對同時期作傢的評價、對所在組織的瞭解、對時局和政治的看法等都是記錄的範疇。記錄者廣泛蒐集並保存第一手資料,為讀者完整、真實地呈現數十年來香港的文化、政治與曆史的互動。這些原始材料經記錄者嚴謹整理和查證,並補充大量注釋和附錄,有助填補文獻記錄的空白,為學者和研究者提供珍貴資料。一般讀者也能從書中讀齣趣味,通過記錄者與受訪者的一問一答,進入五、六十年代的香港社會,感受當時的文化氛圍。

  《香港文化眾聲道2》受訪者包括羊城、羅卡、吳平、陸離、張浚華、陳任、古兆申、黃子程、陳炳藻、金炳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盧瑋鑾(1939-)


  原籍廣東番禺,齣生於香港。筆名小思、明川。1964年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中文係畢業,獲文學士銜後任中學教師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研究員。1978年任香港大學中文係助教。1979年任教香港中文大學中文係,1995年起任教授。2002年7月退休,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主任,2008年轉任香港文學研究中心顧問。著有《香港文蹤──內地作傢南來及其文化活動》、《香港傢書》、《一生承教》、《一瓦之緣》等。

熊誌琴

  香港中文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教於香港公開大學,兼任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名譽副研究員。編有《文學與影像比讀》(與盧瑋鑾閤編)、《經紀眼界──經紀拉係列選》、《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編校《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閤集》、《淪陷時期香港文學資料選》;另有口述曆史訪問紀錄《雙程路:中西文化的體驗與思考(1963-2003)──古兆申訪談錄》(與盧瑋鑾聯閤編著)、《結緣兩地──颱港文壇瑣憶》(鄭樹森訪談錄)等。
 

圖書目錄

前言
 
訪問記錄
——羊城
——羅卡
——吳平
——陸離
——張浚華
——陳任
——古兆申(附:古兆申、黃子程對談)
——陳炳藻
——金炳興
 
附錄
——本冊相關報刊資料
——後記
——人名索引
——鳴謝

圖書序言

前言
  
  這一係列訪談緣起於「口述曆史:香港文學及文化」研究計劃。此計劃從二○○二年開始,是當時剛剛成立的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項目。及後我們先後放下中心的實際職務,但計劃並沒有因此結束,我們繼續進行訪談、整理記錄,至今已逾十五年。
  
  以口述史的方式紀錄前輩對香港文學發展的種種迴憶,意義不僅在於提供曆史事實,更在於呈現曆史參與者的個人理解及感受,重新喚起被遺忘的人物及細節,從而開啓不同麵嚮的研究角度、引發深入的專題研究。我們立意藉鑑口述曆史的研究方法,期望在採集史料的同時,也獲得某種研究成果。可是正統的口述曆史研究,需要投入龐大的人力物力,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颱灣中央研究院都以特定部門和專業團隊進行工作,我們的能力自然無法比擬。不過,盡管力量微薄,但因著其他史料整理工作的經驗,以及對受訪前輩的尊敬,我們從未敢對訪問工作掉以輕心。
  
  許多香港作傢長期以來發錶作品眾多,但結集齣版成書的甚少,甚至未曾結集齣版,因此也從未進入研究者的視野,作品的內涵被忽略,而文學寄生於報刊所揭示的作傢與文壇、社會的互動關係也被遺忘─這些在一般論述所錯失的人與事,正是我們所要尋訪的。
  
  訪談之前的準備工作,大多從翻檢昔日報刊開始,我們盡量搜集和瞭解與受訪者相關的材料,然後擬定訪談大綱。部份受訪者並不以「寫作」作為文學實踐,而以編輯、文化機構負責人、政策執行者等身份在文化界發揮影響力,為訪談而準備的材料搜集範圍更廣,搜集起來也更不容易,但我們也希望通過訪談,呈現他們在香港文學發展曆程中較隱性而卻極重要的位置。至於訪談名單的擬定,受訪者的重要性固然是前提,但絕非唯一的考慮,實際訪談名單的敲定還牽涉時機、地域、人脈等因素。因此,並未在本係列齣現的前輩,絕不代錶地位「次要」,他們與部份截至齣版而訪談記錄仍未能達成授權共識的受訪者,我們都期待將來續有訪問和跟進齣版的機會。
  
  認真而嚴肅的口述曆史訪談,往往都不能限於一、兩次會麵,礙於種種條件限製,我們無法對每一位受訪者都進行多次漫長訪問,但都盡可能因應不同情況作麵談或書麵的追問、續訪。訪談整理成文字稿,從初稿到定稿的審訂過程中,受訪者或直接以文字補充,或提供口頭、文獻資料作參考佐證,充實訪談內容,凡受訪者所補充的按語,均以()標示。另一方麵,我們也嚮相關人士查詢,翻查報刊、書信、文件、檔案等文獻資料,所得資料以附注形式作補充或以﹝﹞標示。報刊或機構簡稱首次齣現也以﹝﹞交代全名,以後從略,每篇均獨立處理。訪談定稿得到受訪者授權始公開發錶,齣版前更添上人物小傳,增加「本冊相關報刊資料」及「人名索引」等附錄,輔助闡釋之外,更期望可藉此呈現較廣闊的曆史圖景。齣版因篇幅所限,受訪者一些與文學、文化工作不直接相關的經曆不得不省略,內容過於重復之處也有所刪節,但為求盡量保留訪談原貌,文稿一般不會按訪談內容重組。一切改動,均在已得到授權的定稿上編輯。
  
  無疑,口述曆史作為研究方法,取得豐碩成果的同時,也備受質疑。口述曆史的可靠性,無可否認也不能避免因受訪者的年紀、身體狀況、記憶力、情緒、個人主觀等等因素影響,也受訪問者與受訪者關係、說話時機是否適閤等客觀條件左右。訪談準備再充分、資料查證再嚴謹,似乎都無法彌補口述曆史的某些先天缺陷。然而,受訪者如何理解、選擇、詮釋、以至「改編」曆史記憶,其實正好呈現瞭曆史事件中「個人」的角度,填補瞭客觀資料之不足。口述曆史的主觀性最受詰難,但這也正是口述曆史最精彩可貴之處。何況每一種研究方法、每一種材料都有本身的限製,能否發揮口述曆史的長處,關鍵還是在於讀者、研究者的閱讀角度與研究態度。
  
  訪談計劃開展以來得到不少前輩及同道支持,首先感謝多位受訪者付齣心力、時間和信任,其中好幾位在接受訪談後離世,未能讓他們及見訪談齣版,我們至為歉疚。多位受訪者在接受訪問之外,還授權讓所負責之刊物全文上網,並捐贈大批珍貴書刊以及富曆史價值之手稿、信件、相片等文獻資料,讓後學得以從這些第一手資料認識曆史,所有捐贈均已移送香港中文大學大學圖書館係統。此外,訪談工作得以開展,不同機關和朋友都在行政上、經濟上提供瞭支援,謹此鳴謝(名單詳見書末)。
  
  唐德剛教授曾經指齣,哥倫比亞大學的中國口述曆史學部「譽滿全球,而謗亦隨之」,十多年來真正完成的隻有一部中英雙語的《李宗仁迴憶錄》和隻有英語的《顧維鈞迴憶錄》,其餘多位民國要人的口述曆史雖「工作經年,最後都是半途而廢」,可見口述曆史工作之睏難(參唐德剛〈張學良自述的是是非非〉)。我們的研究規模與實力自不可與「哥大」同日而語,但勉力為之,也悉力以赴,訪談未及盡善之處,敬請各方指正。文學的曆史本身已比一般曆史更富詮釋空間,口述曆史突齣的主觀性也許更添爭議,然而眾「說」紛紜,互相比對參照下所呈現的復雜性,亦也許更貼近文學曆史的本質。追尋曆史的結果,每每都指嚮當下眼前,這一係列的訪談,期望在來未的曆史裏更見意義。
  
  盧瑋鑾、熊誌琴
  二○一四年五月初稿
  二○一七年一月修訂

圖書試讀

吳平(一九四一~)

筆名畢靈、阿濛等。

原籍廣東潮州,在傢鄉齣生,七歲來港定居,曾就讀紅磡工業專科學校、德明書院中文係。一九六○年代初參加《中國學生周報》活動及徵文比賽,獲當時社長鬍菊人邀請參加編輯工作。吳平主理《中國學生周報》各文藝版麵(〈詩之頁〉除外)期間,大量採用本地年輕作者稿件,開展《中國學生周報》「本土化」重要一頁。一九六○年代後期,香港社會急劇變化,刊物銷量日漸下降,留守該刊的編輯一度隻有吳平與陸離,吳平最終於一九七○至一九七一年間離任。離開《中國學生周報》後,吳平曾任電視編劇、廣告撰稿、報章編輯及專欄作者,一九九○年代移居美國。

日期:二○○二年五月十日

地點:香港華美酒店

訪問者:盧瑋鑾、郭詩詠

列席者:何杏楓、張詠梅

吳:吳平盧:盧瑋鑾郭:郭詩詠何:何杏楓張:張詠梅

(節錄)

吳:大概在一九九三年移民到美國後,我便轉行做生意瞭。初時學電腦組裝,做技工,一年後跟閤夥人閤資開瞭一間小型電腦公司,我負責推銷、賣東西。其實現在我跟文藝、編輯工作完全脫節,以前的事都忘記瞭,連怎麼寫中文也未必記得呢。

盧:有些人一口咬定《周報》﹝《中國學生周報》﹞是美元文化,宣傳抗共,甚至說他們是收瞭錢纔這樣做。但《周報》遷入新蒲崗之後,變化很大,跟從前鞦貞理﹝司馬長風﹞等人主持的風格很不同。

吳:若果談到這些尖銳的關節,我所知不多。我最初去《周報》是參加他們的活動,也就是那些興趣小組。我想《周報》是最早辦這些興趣小組的機構。

盧:甚麼時候呢?

吳:大概一九六三、一九六四。

盧:那就是我讀大學三、四年級的時候,即陸離進去《周報》工作的時候。

吳:她比我早加入《周報》工作。其實我記得不太清楚,我最初是在那兒參加興趣班學國語的,莫名其妙地也參加瞭《周報》的創作比賽,那時社長是鬍菊人。我得瞭奬,他看我對寫作有興趣,於是叫我到編輯部幫忙。我想最初是幫忙看稿子,那時投稿的人很多,有興趣寫作的中學生真的不少,我每星期經常要看三、四百篇稿,沒有誇張。

《周報》文藝版是很有係統的,由〈拓墾〉到〈穗華〉,即使程度很低,它都讓你有發錶的機會。我想它最大的作用,是大大提高瞭當時中學生對中文的興趣,沒興趣培養齣興趣,有興趣的就讓他發揮。你要想想,香港是殖民地社會,是以英文為主要語言的地方。

「友聯」和《周報》的背景我開始時不清楚,後來也沒有積極查問,但我做編輯的時候,編輯的自主權是很大很大的。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