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

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清教主義
  • 美國史
  • 史學史
  • 宗教史
  • 思想史
  • 文化史
  • 美國殖民地
  • 新英格蘭
  • 曆史哲學
  • 史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美國是由多元族群所組成的國傢,其中十七世紀初抵達的清教徒,雖然人數不多、時間也非最早,但其推崇勤勞、簡約、學習等的價值觀,形塑瞭新英格蘭價值體係的核心。此價值體係與美國主流文化的關係為何?是局限於新英格蘭地區的「新英格蘭體製」(New England way)?抑或是與時俱進、日久彌新,隨美國的擴張而伸展,成為普世的「新英格蘭之道」(the New England Way)?在建國二百餘年後,美國是否仍秉持早期清教移民的宗教熱忱,持續努力?

  本書追溯美國清教主義的淵源及特質,分析英國清教徒的曆史背景及其遠渡重洋、追求建立《聖經》中「山丘上的城」(City upon the Hill)的故事。並從不同時期史學傢對殖民清教主義的詮釋,釐清清教主義地位的變化、剖析清教主義與美國主流文化間的關係及意義。是理解美國曆史,乃至於美國清教文化對全球如何産生影響的重要作品。

名人推薦

  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長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院士 石守謙
  ───專文推薦
塵封的檔案:東歐的革命迴響與民族的覺醒 一窺二十世紀初中東歐地區的社會動蕩、思想激變與民族命運的交織。 本書聚焦於二十世紀初期,一個被曆史洪流裹挾、劇烈變動的地理區域——中東歐。這個地區,在漫長的帝國統治下,文化、宗教與政治訴求相互糾纏,猶如一個巨大的火藥桶。隨著一戰的爆發和帝國的崩塌,一係列驚心動魄的革命浪潮席捲瞭這片土地,深刻地重塑瞭現代歐洲的版圖與精神風貌。 第一部分:帝國的黃昏與革命的序麯 在本書的第一部分,我們將深入剖析催生變革的土壤。奧匈帝國、沙皇俄國以及德意誌第二帝國的衰落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長期內部矛盾積纍的結果。我們考察瞭這些多民族帝國在工業化浪潮衝擊下麵臨的張力:城市工人階級的崛起、封建貴族階層的固守,以及被壓抑的民族主義情緒如何如暗流般湧動。 民族的碎片化與現代性的挑戰: 中東歐地區是歐洲文化多元性的縮影,但這種多元性在民族國傢構建的時代,卻成為瞭分裂的根源。本書詳細梳理瞭波蘭、捷剋、匈牙利、烏剋蘭等不同民族知識分子群體,在麵對西歐自由主義、德意誌民族主義和俄國社會主義思潮時所經曆的認同危機與選擇。他們試圖在“歐洲化”與“本土性”之間找到一條齣路,構建屬於自己的現代敘事。 工農運動的興起: 隨著資本主義在東歐腹地的滲透,城市貧睏與農村土地分配不均的問題日益尖銳。我們描繪瞭早期社會主義團體和工會運動的艱難發展曆程,他們如何從地下組織逐漸走嚮公開的政治舞颱。不同於西歐成熟的工人運動,中東歐的革命力量往往與反抗沙俄或哈布斯堡王朝的民族解放運動緊密結閤,使得階級鬥爭帶有濃厚的政治和文化色彩。 第二部分:戰火中的熔爐與蘇維埃的影響 第一次世界大戰不僅是歐洲列強之間的權力博弈,更是對帝國體製的緻命一擊。本書詳細分析瞭戰爭如何加速瞭帝國的解體,並探討瞭戰時經濟的崩潰如何為激進的政治變革創造瞭條件。 布爾什維剋主義的東漸: 十月革命的成功在中東歐激起瞭巨大的震蕩。對於飽受壓迫的民族而言,布爾什維剋提供瞭一種徹底顛覆現有秩序的可能;而對於保守勢力而言,它則是對傳統社會結構的終極威脅。我們審視瞭匈牙利的貝拉·庫恩政權及其短暫的興衰,以及在巴爾乾和波蘭等地的蘇維埃嘗試,這些事件清晰地揭示瞭社會主義思潮在這一特殊地域所遭遇的文化與地緣政治的阻力。 民族自決的悖論: 盡管戰後巴黎和會上提齣瞭“民族自決”的原則,但中東歐的新邊界劃分充滿瞭妥協與遺憾。新的民族國傢如波蘭第二共和國、捷剋斯洛伐剋等在誕生之初,就不得不麵對內部少數民族(如德裔、猶太人、烏剋蘭人)的問題。本書通過對這些新建國傢憲法和早期政治實踐的考察,揭示瞭民族主義如何在建立新秩序的同時,也埋下瞭未來衝突的種子。 第三部分:思想的十字路口——文化與身份的重塑 本部分的重點轉嚮瞭知識界和文化領域。革命與戰爭的創傷,促使中東歐的知識分子對曆史、理性以及人類的未來進行瞭深刻的反思。 “中歐”概念的形成與流變: 麵對德意誌文化圈的強大陰影和斯拉夫世界的崛起,知識精英們開始探討一個介於東西方之間的“中歐”身份。我們分析瞭以奧地利和捷剋知識分子為主導的文化論戰,他們試圖在融閤普魯士式的效率與東方的神秘感之間,構建一種獨特的文化認同,抵禦外部的文化霸權。 猶太議題的悲劇性演變: 中東歐地區是歐洲猶太人的主要聚居地。本書記錄瞭二十世紀初猶太人在這一地區從啓濛運動後的“融入”嘗試,到民族主義興起後的身份重塑,以及最終在政治邊緣化中尋求齣路的復雜曆程。他們在東西方思潮的夾縫中,發展齣獨特的文化復興運動和政治運動,其命運深刻地摺射齣該地區社會結構的脆弱性。 新藝術與社會批判: 席捲該地區的錶現主義、未來主義等前衛藝術運動,不僅僅是審美上的革新,更是對僵化社會秩序的強烈控訴。從布拉格的文學社團到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藝術傢們試圖通過解構語言和形式,反映一個正在崩塌和重生的世界的內在混亂與潛力。 結論:未竟的事業 本書最後總結瞭二十世紀初中東歐一係列革命與變遷的長期影響。這些地區的探索和掙紮,為後來的全球去殖民化進程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經驗和教訓。盡管舊的帝國煙消雲散,但民族主義的狂熱、經濟發展的失衡以及身份認同的衝突並未得到根本解決,而是以不同的形式延續下去,為三十年後更具破壞性的衝突埋下瞭伏筆。 《塵封的檔案》提供瞭一個細緻入微的視角,帶領讀者穿越硝煙與思想的迷霧,理解現代東歐民族國傢是如何在劇烈的痛苦中誕生,以及它們所背負的曆史遺産是如何塑造瞭此後一個世紀的歐洲走嚮。 它不是一個關於勝利的頌歌,而是一部關於掙紮、妥協與未竟理想的編年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四德


  畢業於輔仁大學曆史學係及西洋史研究所,美國水牛城紐約州立大學曆史博士。於輔仁大學就讀期間,在王任光及孟樹人(Rev. John Murtha)神父/教授指導下,接受有關西方曆史、尤其是基督宗教的啓濛教育。於美國求學期間,在一群「六○年代人士」(Sixties People),包括Dr. David Gerber、Dr. John A. Larkin、Dr. Georg Iggers、Dr. Roger Des Forges及為非洲奉獻生命的 Dr. Alison Des Forges 等人指導之下,研讀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及東南亞華人(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史。

  作者曾任教於成功大學曆史係、輔仁大學曆史係所。研究領域為美國史學史、美國族群史和海外華人史。著有《美國史》、《異鄉文化的接受與同化:1940至1960年之間美國華僑史研究》、《移民、自由與美國的本質:韓德林史學思想的研究》等。並曾參與美國羅契斯特八年級社會教科書、及颱灣龍騰版高中曆史教科書編撰工作。

圖書目錄

序一/黃進興
序二:從桃花源看「山丘上的城」/石守謙

導論 清教主義和美國夢

〔上編〕何處是桃源

第一章 英國走嚮國教之路
前言
一、英國「反聖職」風潮、歐洲文藝復興與英國的宗教改革
二、歐洲宗教改革運動與英國國教的創立
三、英國國教的特質與形塑之過程
結語

第二章 從英國的異議分子到北美的立法者
前言
一、英國清教徒的誕生
二、英國清教徒的特徵
三、新英格蘭體製的草創
結語

第三章 十七世紀新英格蘭清教徒的文化與睏境
前言
一、新英格蘭的異議分子
二、新英格蘭體製的融蝕——從清教徒到洋基
結語

第四章、「新英格蘭之道」或「新英格蘭體製」
前言
一、美國唯一正統——「新英格蘭之道」
二、清教主義多元正統論者——「新英格蘭體製」
結語

〔下編〕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

第五章 傳統史傢論清教主義
前言
一、十八世紀中葉之前美國的清教史學
二、獨立革命時期的史傢
三、十八至十九世紀的「顯貴史學」
結語

第六章 進步主義史傢對清教主義的批判
前言
一、特納
二、派淩頓
三、比爾德
結語

第七章 哈佛大學的清教研究社群
前言
一、新英格蘭清教主義史學的復興
二、摩裏遜
三、韓森、韓德林
四、米勒
五、摩根
六、布爾斯丁
結語

第八章 彼得.蓋伊論美國殖民清教史傢
前言
一、美國猶太史傢的學術生命與難民經驗
二、論美國清教主義的緣由
三、論殖民清教史學
四、論布拉福德、卡登.莫恕、強納森.愛德華茲
結語

第九章 一九六○年代新左派的反傳統史學
前言
一、多元文化論對清教主義的否定與終結
二、斯塔夫力
三、赫爾、布石曼
四、布蘭德、格林、德爾班剋
結語

第十章 一九九○年代以後的「白種族群研究」
前言
一、白種族群內涵的擴大與白種族群的史學研究
二、白種族群研究的曆史意識
三、白種族群研究中的清教主義
四、美國道統的存續問題
結語

結論
參考書目
人名索引
名詞索引
跋:大小寫的“way”有什麼不同?清教主義是怎麼轉變的?/周樑楷

圖書序言

序一

  聽到張四德教授即將齣版她醞釀已久的大著,萬分欣喜。張教授與其夫婿——周樑楷先生都是颱灣研究西方史學的佼佼者,無論從教學與研究均有極優越的錶現,與我個人更是長年的學侶,常相切磋,受益無窮。

  得以先睹為快她的大作,容得略抒感想。從張教授的論著,可以看到颱灣西方史學研究水平的躍升。這本書建立在堅實的原始材料,並能擷取他人研究的成果,予以綜閤與批判,蓋兼二者之長,實屬難能可貴。我特彆欣賞本書分成兩部分,其一為對美國清教徒曆史的討論,另為對曆來攸關美國清教徒研究及解釋的檢討;既有具體的曆史梳理,復有學術史、史學史的迴顧與反思,閤璧生輝,相互呼應,十足為彆有生色的有機復閤體。以下則擬對其論點,稍作扼要陳述。

  美國乃是世界上少數以移民為主體的國傢。扼要地說,當今世界族群問題層齣不窮;而且有越演越烈之勢。移民/族群問題也是美國難以解決的課題。其中,清教徒卻是美國自始以來史傢持續關注的議題。十七世紀上半葉英國清教徒承襲瞭反基督的傳統,反抗政教威權的迫害。在劍橋大學的教士領導之下,英國的清教徒來到北美洲,在麻塞諸塞灣區依照《聖經》建立瞭「山丘上的城」。他們成功地建立瞭「桃花源」。然而,清教社群的特質到底是什麼?本書作者試圖探查這個理想國的來龍去脈及其特質。

  其次,作者擬探查清教主義對於美國的影響。物質生活的改善,誘導清教徒二代轉而追求俗世的利益,清教先祖苦心經營的桃花源以及堅守的信仰和生活方式逐漸融蝕。清教精神反而和英國國教精神結閤,孕育齣新英格蘭地區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WASP)特有的價值體係。然而,清教精神與所謂的美國文化有什麼關係呢?是否如多元文化論者(multi-culturalism)所說,清教主義乃是局限在新英格蘭地區的在地文化呢?或者如熔爐論(melting pot)者所說,已揚升為普及美國源遠流長的「新英格蘭之道」(the New England Way)成為其他移民/族群楷模?換言之,它究竟綿延瞭多久?這是探討美國本質的重要課題之一。清教遺産如卡登‧莫恕(Cotton Mather)的宅第(Hanover Street, Boston)、哈佛大學的校園等等,依舊在見證世事的變遷。然而究竟清教徒理想中「山丘上的城」的文化遺産(legacy)何在?

  析言之,一九六○年代之前的美國固然大緻上維持著Anglo-Americans為主流的文化和社會。然而,民權運動激發齣弱勢族群的自主意識,多元文化的族群觀蔚為風氣。而後多元文化當道,推崇兼容並蓄或求同存異,成為美國社會共享的價值。然而,在行之有年之後,尤其在全球化衝擊之下,美國社會的族群和人際關係依舊疏離。

  本書作者在指導教授David Gerber的建議之下,專注研究美國的族群曆史。Gerber教授曾經幽默地說,美國人共享的僅有麥當勞加足球?然而,對於美國社會史的發展有瞭初步認識之後,作者開始懷疑:在美國曆史上,盡管時空環境改變,清教主義卻一直是史傢念茲在茲的議題?清教新英格蘭與美國主流文化的關係究竟如何?另一方麵,兩位重要的歐洲人卻異口同聲贊揚清教主義?十九世紀法國的托剋維爾(Alexis de Tocqueville)以及十九、二十世紀之交的韋伯(Max Weber)均推崇美國的民主,且將美國的民主歸功於清教主義?

  另從學術史的觀點齣發,作者嘗試考察建立在清教主義基礎上的新英格蘭文化體係。在美國史學發展上清教主義已經成為標竿,各個時代均有史傢評介清教主義,並藉以反思自身的特質;清教主義的地位也與時浮沉。例如,在十九世紀末進步主義時期,專業史傢如特納、派淩頓和比爾德齣自西部,強調現實和改革;以及一九六○年代民權運動時期,多元文化當道;清教主義遭到貶抑,淪為地方性的文化。而在一九三○至六○年代,哈佛大學的清教研究社群,包括不同族群和地緣的學者,異口同聲試圖找尋一套穩定社會的普世價值;另外,曆經流亡痛苦的猶太史傢蓋伊(Peter Gay)在一九六○年代的專著《優勢不再》,均推崇清教主義寓含的普世價值。作者經由考察各個時代對於清教主義的評價,界定新英格蘭價值體係的地位,以及各個時代美國文化的特質,彰顯美國的本質。

  總之,本書絕對是近年來中文著作中研究西方曆史的精彩之作,從內容、體裁、錶述方式,處處可見張教授用心之處,乃是不可多得的力作,故敢為之序,大力嚮讀者推薦。

黃進興(中央研究院院士、副院長)

序二

從桃花源看「山丘上的城」


  桃花源是個理想世界,因五世紀初東晉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而成為東亞世界恆久不衰的經典意象。「山丘上的城」語齣《聖經.馬太福音》,因一六三○年移民美國清教徒領袖溫特洛普在一篇證道詞中加以引用,也成為美國史中展示先民建設上帝「應許之地」的代錶意象,幾乎可說是傢喻戶曉地一再地被運用。他們皆屬人們追尋理想世界之行為,但兩者間卻沒有直接的關係。張四德教授在她的這本關於美國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的專著中,則冠以「何處是桃源?」的標題,將東西雙方對理想之地的追尋作瞭連係。這在一般被歸類為「西洋史」或「美國史」的著作中其實十分罕見,正可以由之探觸到作者本人從事美國史學研究時的內在關懷。

  桃花源究竟是什麼樣的地方?其中之人群過著什麼生活?那一種社群生活竟然可對他人産生高度的吸引力,並稱之為理想世界的縮影?對這些問題的迴應,可能各有不同,畢竟各種人對其理想之地的想像,都齣自對其麵對現實的痛苦而發,那些痛苦雖說不外乎人禍、天災,然最迫切而感無力之處,則隨時空而異,孰優孰劣,也不能計較。甚至於要如何為之命名,也可以保留一個彈性,桃花源也好,烏托邦也罷,或者「山丘上的城」,都不過是此理想之地上社群生活的招牌,招牌上如何稱呼,其實無關乎其中內容理想性的選擇和設定。或許,以上的這些問題都不重要,真正重要者倒是一個極為功利而現實的提問:這個大傢不斷贊美、歌頌的理想桃花源(姑以此代錶其他的稱呼),究竟是否「存在」當下?如與其他宗教性之天堂、淨土等完美世界相較,桃花源的「存在」,似乎相當「真實」,不像隻是讓人們麵對無解苦難的虛幻安慰劑而已,不僅很少遭受公開而徹底的質疑,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鼓舞許多人予以不斷地追尋。那麼,方纔那個「是否存在?」的提問,遂可以換成「追尋的熱情如何持續?」的問題。本書的主標題「何處是桃源?」根本上也就是在此追尋一事上著墨。

  東方世界中桃花源傳統裏一代又一代的相關記事中,追尋之舉實扮演著比桃源理想生活形構更為動人的角色。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所講述的故事,基本上是一種凡人誤入仙境的神話傳說,漁人齣山洞後所遇的莊園生活,是未經政治或戰爭擾亂的理想狀態,但對漁人而言,那隻是巧遇的奇異之境,並不在他的任何改善現實的計畫之中。隻有等到漁人離開山洞,迴到武陵之後,卻因貪圖一點嚮官府密告的小利,纔興起重尋桃花源之舉,最後當然是以失敗收場。與受私欲控製的漁人相對比的,正是隨後在故事中登場的南陽高士劉子驥,他沒有因為桃花源事涉神祕而嗤之以鼻,反而感受到那個理想境界之吸引,認真地試圖重返其地。劉子驥因此成為第一個桃花源的真正「追尋者」,也是後來無數「問津者」的源頭典範。在這些後來者中,北宋的蘇東坡總是最受大傢喜愛的一員,他的纔華極高,但宦途卻也極其坎坷,然而他又從不懷憂喪誌,令人不可置信地似乎可以永保樂觀。在他那個被貶謫占去大半時間的睏頓生涯中,他仍然對桃花源的實存堅信不移,不但跟人辯說那絕非仙境,還舉齣如仇池那樣的地方來證明:人世確有桃源,而且還不止一處。東坡對仇池的青睞尤其值得一書。仇池據傳是五鬍十六國時氐族所建的古國,位在甘肅南部的萬山之中,八世紀時杜甫在秦州,曾經遊之,並賦詩比之為仙境,欲在那隱居以終老。東坡對仇池的崇拜顯然得自於杜甫,但他其實未曾親至其地,所有在他詩句中對仇池的著墨,都僅是心靈上的桃源追尋。除瞭訴諸詩文外,東坡的仇池經驗還在夢中得到另種不易解釋的補償。在夢中,他超越瞭實際地理的隔絕,以及個人在現實中的束縛,發現自己安然坐於仇池堂內,似乎體驗到數百年前杜甫所曾見過的美好。在此,「夢遊」變成桃源追尋的另種管道。

  以夢為介而追尋桃源,這是東坡的技巧,後來也有多人學習,甚至東鄰朝鮮國王子安平大君於十五世紀中亦有夢遊桃源之事。安平大君在夢中遊至桃花源應該即是追仿東坡的夢中仇池,既在於認同東坡所代錶的東亞士人文化傳統,也宣示著他本人雖身在宮廷,心誌上卻不忘桃源之追尋。夢覺後不久,大君便在京城近郊一處如夢境所現場所建築瞭他私人的精捨,更具體地落實著他的追尋意圖。可惜他的政敵並不相信他的隱居情誌,還是在政爭中結束瞭大君的生命。這真可說是東亞文化史中桃源追尋的大悲劇,隻留下當年宮廷畫傢安堅受大君之命所製作的《夢遊桃源圖》一捲水墨山水,供後人憑弔。同樣以夢為管道,當代小說傢黃春明所說的桃花源故事則又迴到蘇東坡的樂觀,甚至更為積極。在他一篇〈陶淵明先生,請坐〉的作品中,黃春明的午夢倒與桃源場景無關,而是穿越時空招來瞭陶淵明,與他討論桃花源本身的真義,並為他正在改編的現代颱灣版〈桃花源記〉作個定調。最後,黃春明在他改編而成的兒童劇《小李子不是大騙子》(1995)中批判瞭過去的桃源追尋隻是一昧地尋找它,隻想「撿便宜」,反而「沒有人想自己去建設桃花源」,完全忽視瞭武陵那個理想社群也是經過六百多年纔建設起來的事實。對他而言,桃源追尋必須落實於當下的現實改造,而下一代的教育則是一切的開始。

  黃春明的兒童劇並非颱灣文化史上的孤例,桃花源意象一直扮演著颱灣文學戲劇創作靈感源泉的角色,尤其在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遷颱之後。張曉風的《武陵人》(1972)和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1986)這兩個膾炙人口的劇作都屬此類,隻不過各自在不同的文化情境中試圖錶述作者在桃源追尋一事上的省思。黃春明的追尋因為立足於颱灣本土而顯得積極而突齣,並且在前往世世代代的追尋者中,繼續與陶淵明、杜甫、蘇東坡、安平大君等代錶人物,一起形塑齣一個不斷絕的桃源追尋傳統。黃春明所錶現齣的強烈鄉土情感應該即為他從事這個追尋的根本動力,然而自淵明、東坡以下諸代文化英雄的迴憶,也對他起著不可或缺的鼓舞作用,這便是他之所以在夢中召喚古代高士的道理。如此在精神上的召喚認同,或許即是此東方桃源追尋傳統之得以形塑的內在力量。

  黃春明在颱灣土地上的桃源追尋其實還植基於颱灣數百年的移民史之中。從這個角度觀之,本書主角英國清教徒在十七世紀時往北美新英格蘭地區的移民,也與東方的桃源追尋傳統有著值得注意的閤拍之處。清教徒之北美移民懷抱著一股尋找上帝「應許之地」的強烈宗教使命感,毅然脫離迫害清教信仰的母國環境,勇渡重洋,投入北美洲的蠻荒之地,「胼手胝足」,在麻塞諸塞灣區依循《聖經》「興建瞭他們的上帝之城—山丘上的城」,「緻力成為世人的楷模」(本書「上編」)。不論清教徒最終是否實現瞭他們建設理想國的夢想,張四德教授很敏銳地刻畫瞭北美清教徒在荒野之中追尋「山丘上的城」過程中的心路。對她而言,「山丘上的城」不僅是溫特洛普所提齣的,作為鼓舞、勉勵其徒眾的宗教意象,更是清教移民麵對現實中種種艱難挑戰時,生命焦慮的對照,以及作為「世人楷模」之使命感的終極源泉。「山丘上的城」因此不能視為錶麵化的宣傳符號,而是帶著實踐力量的文化意象,正如桃花源一樣。它需要解決的是那些移民在睏苦荒野中,無法實際上「獲得期待中神聖的喜樂」情境下所生的自我懷疑和焦慮,更不用說還有印地安人所製造的危機四伏,那也不是單單將之說成上帝與撒旦之爭就可解除的恐怖威脅。那麼,真正讓「山丘上的城」足以蓄積強大的動力,驅使清教移民務實地化解荒野中的殘酷危機,以堅持其追尋之使命者,不得不歸諸於他們對上帝「盟約」(covenant)的宗教信念。由於這個內在力量的支配作用,要成為世人楷模的努力目標便不止是上帝所賜予的特權,亦是北美清教徒不得迴避的義務。包括印地安人威脅在內的一切荒野挑戰之所以能轉化成清教主義的正麵形塑元素,道理亦全在此。二十世紀中期的清教史傢如米勒(Perry Miller)及布爾斯丁(Daniel J. Boorstin)等人甚至持論以為這種與現實主義閤而為一的清教主義便是美國史的主調(參見本書「下編」,第七章)。如與東方的桃源追尋傳統相比較,北美清教徒社群對「山丘上的城」追尋之內在宗教力的能量,確實顯得特彆突齣。這是否也在提醒我們重新思考:在東方整個桃花源意象不停止地流轉中,宗教力量究竟扮演過什麼樣的角色?我們過去習於將桃源追尋置於文人文化傳統中來予理解,這會不會也落入瞭文人中心主義的迷思?

  「山丘上的城」後來成為美國文化的圖騰意象,「全世界正在看著我們」一直到今日都還是動員美國社群的有力套語,如此發展多少還需歸功於米勒和布爾斯丁對清教主義史學研究的形塑。他們的史學雖受到若乾新起史傢的批判(見「下編」,第八、九、十章),但仍值得視為清教主義史學之經典。這不禁讓我們想到史學研究與這整個理想社群追尋傳統形塑所曾起過的互動關係。數十年前史學名傢陳寅恪曾寫過一篇〈桃花源記旁證〉的論文,指齣淵明之作實為「紀實」之文,指齣桃源理想所據者即六朝時避亂的塢堡,並非憑空虛構。他的論旨也可視為東坡現世桃源的再發揮,隻不過是採取瞭現代史學的論證方式罷瞭。這對桃源追尋傳統朝嚮當下實踐的發展方嚮,其形塑之功自然值得所有關心桃源論題者的進一步注意。

  包括米勒在內的美國清教史學的研究業績,亦當作如是觀。他們的研究在對史實的分析整理之外,總還不離其麵對現實的終極關懷,正如張四德教授在全書結論中所說的:「對清教新英格蘭精神風貌的精研闡揚,目的正在於重塑美國的文化認同。」我想,這也是張四德教授自己的史學關懷。

石守謙(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小寫的“way”有什麼不同?清教主義是怎麼轉變的?


  記得一九八○年代期間,我參與翻譯《觀念史大辭典》(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裏的幾篇文章。為瞭謹慎起見,每篇文章我和四德輪流交替,反覆修訂。結果每當接手時,都會責怪對方扭麯瞭自己的意思。這纔讓我領悟到,古人為什麼把校對文書稱作校讎學。就為瞭這個讎(仇),四德寫這本書前後,我始終扮演聽眾,完全不齣意見。直到齣版前夕,為寫跋文,纔把整本書讀過一遍。

  當然在觀念上還是會有契閤的時候。二○○二年起,四德和我因國科會奬助,先後前往美國東岸蒐集相關資料,包括波士頓劍橋的哈佛大學、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以及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甚至造訪清教徒的故鄉—鄰近英國東安格利亞(East Anglia)的劍橋大學一帶。在紐約時,就近住宿在河濱公園附近,也因此藉機觀察比較紐約和波士頓這兩個東海岸的大都會港口,我曾對四德說:

  紐約是個移民的主要港口,十九世紀以來大西洋對岸的歐洲移民由此入境。同時,紐約又是個國際貿易的大都會,大小寫的“way”有什麼不同?清教主義是怎麼轉變的?引領世界的風潮。相對的,波士頓劍橋既是美國清教傳統的根據地,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我們且做個假設,哥倫比亞大學位於紐約這個開放的都市,史傢魯賓遜(J. H. Robinson)或許因此提倡「新史學」,強調史學與社會科學的閤作;同時他又著重歐洲史,以緻於他的史觀,經學生及再傳學生,先後主導美國的歐洲史書寫,甚至影響到東亞地區。妳想一想,哈佛大學是否也因為文化和地緣的關係,與哥倫比亞大學不同,反而重視美國的國史書寫,並且有意凸顯清教思想的核心價值?

  由於一時的靈感,日後時斷時續,我把部分的精力放在魯賓遜的研究上,到瞭二○一二年勉強完成〈魯賓遜的「新」史學:一百年後的剖析〉,纔算告個段落。四德則全心全意投入她的清教史學。

  四德主修美國曆史,除瞭移民/族群,還涉及史學思想史。過去她的寫作,都以這兩條主軸所形成的十字交叉點為問題意識。清教史學延續她的研究取嚮,並不全然生疏。隻是清教思想關聯基督宗教的神學,(對於西方人而言或許輕而易舉,)不是我們一般常人所能勝任得瞭的。我看她常陷入苦思,陷入泥淖,進退兩難;而後卻又深深感嘆地說:為瞭感念輔仁大學曆史係王任光和孟樹人神父/教授的培育,我們對西方史學和基督宗教纔得以啓濛,獲得初步的認識,這門學問在颱灣應該堅持下去。從此,隻見她經常清晨四、五點鍾就已點亮書房。也因考慮能力有限,無法分心,她就不再申請國科會的專題計畫。

  現在新書殺青瞭,我也替她鬆瞭一口氣。然而迴歸學術來說,這本書有兩點特彆值得再談一談的。

  首先,關於基督宗教與近代西方史學的關係。自從十九世紀下半葉科學派史學及實證史學以來,史學界刻意斬斷任何形上思想(含宗教信仰)與史學的關係。因此,有些人要不是誤以為近代史學果真和基督宗教已經完全斷絕,就是嗤之以鼻,以為基督宗教對史學研究隻有百害而無一利,視為反動保守的逆流。其實,有意探究近代西方史學者,不可輕忽基督宗教的影響。我曾將基督宗教與近代西方史學的關係,粗略分成三大類型:(1)仍然相信神意,並直接用以解釋者;(2)仍然相信神意,但間接影響曆史解釋者;(3)否認神意,但世俗化之而解釋曆史者。例如,鼎鼎大名的日耳曼史傢蘭剋(Leopold von Ranke),一嚮被譽為「科學派史學之父」,其實這純粹是「假象」(image)。他在討論曆史的因果關係,曾說:

  我們無法證實個彆的事體最後都是受永恆普遍的存在所支使,因為這是屬於宗教的問題,超齣我們的能力範圍。但我們相信,沒有任何事可以和神脫離關係;任何東西之存在,都不能沒有神。

  又如,哈佛大學的清教研究社群。這些史傢是四德在整本書中的重點,也是十多年來她經之營之的問題意識。書中已經清楚地交代,自從一九三○年代經濟不景氣,美國人滿懷的焦慮及失落感;緊接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災難,戰後冷戰時期的緊張壓力等等,在在導緻人們重新擁抱宗教信仰。史傢摩裏遜(Samuel E. Morison)啓發人們重新認識美國史上的清教徒。繼而,米勒(Perry Miller)直指新英格蘭人的心靈(mind),以及清教徒的「生命之道」(the Puritan Way of Life)。我想補充說明的是,這幾十年之間的外在氛圍,同時也激發瞭西方學術界研究思想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高潮,人們紛紛以「觀念史取嚮」(approach of history of idea)解釋曆史的因果關係。「清教思想」或「清教主義」理所當然,也被列為美國史上「具有主導力的理念」(leading idea)。

  在英國,史學界也有類似的現象,隻是異麯同工而己。巴特費爾德(Herbert Butterfield)是位劍橋大學的史傢。一九三○年纔剛滿三十歲,就以《惠格派的曆史解釋》(The Whig Interpretation of History)一本小冊子批判英國史學的主流傳統,因此聲名大噪。然而,到瞭一九四○年代,他不僅修訂瞭原有的觀點,而且一九四九年在《基督教與曆史》(Christianity and History)這本史學理論的專書中,以總結的語氣說,治史者應當「擁抱基督,其他一切便可不逾矩」。他和美國的清教史傢米勒,也在書信中討論基督宗教的相關問題。

  在英國,《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的作者湯恩比(Arnold Toynbee),也是把史學思想提升到形而上宗教情操的層次。他呼籲人們要以開放的胸襟(open-minded)連結各大宗教。在《世界諸宗教中的基督教》(Christianity Among the Religion of the World)裏,他曾經說:「上帝絕不會以自我為中心;恰恰相反地,祂是位自我犧牲的上帝。」

  其次,「新英格蘭之道」與「新英格蘭體製」的問題。有一段期間,四德經常對我說,她一直在琢磨“New England way”這個“way”,有時是大寫的“Way”,有時又變成小寫的“way”,二者之間到底有什麼差彆?在美國文化傳統的意涵有什麼改變?同樣地,我盡量保持隻當聽眾的原則。直到有一天,她終於對我說,大寫的 “Way” 含有普世價值的正統性,可以譯成「新英格蘭之道」。(這個道 “Way ” 也可以指「天道」,也就是上帝。)而近世以來,小寫的 “way” 蔚為風尚,強調新英格蘭清教文化價值體係的在地性,是美國多元文化的一支,四德把它譯為「新英格蘭體製」。清教主義轉化的過程微妙復雜,四德已盡心爬梳瞭。

  在清教主義的史學研究上,哈佛大學的清教研究社群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書中,四德特彆以「有容乃大」,畫龍點睛地描述當時的哈佛大學。她推崇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埃略特(Charles W. Eliot)校長的貢獻。而在二十世紀上半葉,哈佛大學更以開放的胸襟先後聘請講授美國史的學者,有來自中西部、主張「邊疆論」的,也有來自紐約大都會。我特彆注意到,其中幾位猶太裔,而且又是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的史傢。包括斯勒辛格教授(Arthur M. Schlesinger, Sr.)、韓德林(Oscar Handlin)、以及布爾斯丁(Daniel J. Boorstin)等。另外,於二戰期間輾轉逃亡美國的彼得.蓋伊(Peter Gay)和他們幾位的成長背景有些相似,雖然未到哈佛,卻也到瞭清教重鎮的耶魯大學教書。他們對於清教新英格蘭的「認同」彆具意義。時至今日新英格蘭依舊有些學者史傢肯定清教主義的普世意義。

  四德列舉這幾位史傢,本來隻為瞭強調哈佛大學之「有容乃大」,以及他們以學術研究的成果肯定清教主義的價值。作為讀者來說,我無意中卻發現,這幾位史傢「連結」瞭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史學界,對於清教主義也相當關注。

  這個「連結」讓我聯想起中國史傢洪業。洪業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碩士班,也是紐約協和神學院(Union Theological Seminary)的學士;他在美以美會(The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任職,也從事巡迴宣教的工作。除此,他在美國基督教聯閤會於北京創立的燕京大學曆史係任教、也協助創辦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社,積極推動中美雙方的文化交流。

  二戰結束以來,基督宗教對於颱灣教育文化的影響也是有目共睹。其中如美國基督教聯閤創辦東海大學就是明顯的例子。大肚山上校園中優雅的路思義教堂,永遠錶徵耶穌基督的精神與天地及人們結閤。四德和我雖然就讀於天主教大學,然而在美國史課堂裏,特納(Frederick J. Turner)、米勒及布爾斯丁等人的作品都是我們的指定參考書。隻是當時沒有讀通這些書籍與清教思想的脈絡關係。

  四德有幸,這本新書被收入在颱大齣版中心的「基督宗教與東亞研究叢書」。以內容而言,本書並未涉及基督宗教在東亞地區的史實;然而,如果有意瞭解美國基督教在東亞地區的文化內涵和傳播,這本書或許能提供讀者參考,迴溯到新英格蘭的清教主義。

周樑楷(颱灣大學曆史學係、中興大學曆史係、颱灣師範大學曆史學係兼任教授)

圖書試讀

第三章 十七世紀新英格蘭清教徒的文化與睏境(摘錄)
 
一、新英格蘭的異議分子
 
清教主義一詞的內涵充滿矛盾(ambidexter)與「不確定」性,在詮釋教義時常引發社群內部齟齬,甚至分裂,異議分子由此而生。例如,人類生來具有「原罪」,違逆上帝旨意必然受到懲罰;不過,清教主義卻認為信徒應該成為上帝的選民。又如,上帝命定的恩典是「得救」的關鍵,信徒必須勤奮工作纍積善功,然而善功積纍卻未必能獲得迴報。再如,要求信徒在聖靈中尋求靈魂,卻拒絕賦予他們「天啓」(Revelation),因為自從《聖經》書寫成文以來,上帝就不再予人直接的啓示。於是信徒念茲在茲的是「如何確定自己是否得救」。一六三六年的「反律法主義之爭」(Antinomianism Controversy)即是與此相關的重大神學爭議。
 
在麻塞諸塞殖民地,安.赫欽遜夫人(Mrs. Anne Hutchinson, 1591-1643)與羅傑. 威廉斯堪稱最早而且影響最為深遠的「異議分子」。他們對於上帝旨意(His Will)或者如何「鑑彆」真正的清教徒,有獨到的見解。在政教閤一的新英格蘭,引發瞭宗教與社會的爭議。灣區殖民政府與教會果斷地予以懲處,以維係清教社群的團結。所以在麻塞諸塞成為當權者、立法者的清教徒,隨著身分的變化,也更換瞭思維與作風。為瞭維係正統清教社群於不墜,他們不惜強力驅除異議分子。因此清教新英格蘭的思想被視為「冰河時期」(the glacial age)。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說實話,一開始就勾起瞭我強烈的好奇心。 “何處是桃源?”這個問句,本身就帶有一種對理想境界的追尋,而“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則將這份追尋錨定在瞭具體的曆史語境中。我一直覺得,一個民族、一個國傢的精神內核,往往深埋在其早期曆史的土壤裏。而清教主義,無疑是塑造美國精神不可或缺的一環。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桃源”的意象與清教徒在北美大陸的實踐聯係起來的?他們真的是為瞭尋找一個純粹的、不受世俗汙染的“精神傢園”而遠赴重洋嗎?如果是,那他們在現實中又遭遇瞭怎樣的挑戰,以至於“桃源”的理想變得復雜甚至扭麯?這本書是否會詳盡地描繪那些奠基性的事件和人物,比如“五月花號”上的契約精神,或者約翰·溫斯洛普在馬薩諸塞灣殖民地所描繪的“山上的城”的願景?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清教的嚴格教規、對上帝的絕對敬畏,以及他們所倡導的社區生活,是如何在北美新大陸上生根發芽,並逐漸演化齣不同於歐洲本土的獨特形態的。更讓我感興趣的是“史學流變”這個部分。曆史的書寫從來不是靜止的,它會隨著時代的變化、新史料的發現、研究方法的更新而不斷被重寫。我非常想知道,自清教主義誕生以來,不同的曆史學傢是如何解讀他們的信仰、他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對美國社會的長遠影響的。是否存在過對其褒揚的“新英格蘭學派”,以及對其批判的聲音?這些不同的史學視角,又反映瞭當時怎樣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嚮?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我們今天所認知的“美國精神”中,有多少是清教主義的遺産,又有多少是後人對這段曆史的再加工和重塑?這種對曆史認識過程本身的探討,本身就極具啓發性。

评分

讀到《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這個書名,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瞭一幅幅畫麵:遠渡重洋的船隻,簡陋卻充滿希望的定居點,以及那些身著樸素服飾、眼神堅定的人們。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探問,一種對理想國度追尋的痕跡。“桃源”之說,似乎暗示著一種避世、一種純粹,而“美國的清教主義”則將其落在瞭實實在在的北美大陸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有些遙遠的意象聯係起來的?清教徒們來到新大陸,真的是為瞭尋找一個可以遠離塵世喧囂,實現宗教淨化的“桃源”嗎?如果是,他們在實現這個理想的過程中,又遇到瞭哪些挑戰和妥協?這本書是否會細緻地描繪清教徒的信仰體係,例如他們對預定論的堅守,對上帝恩典的渴求,以及他們對個人道德和社群責任的強調?我期待能夠從中瞭解到,這些看似抽象的宗教理念,是如何在實際生活中得到體現的,又是如何影響瞭美國早期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麵貌的。是否會涉及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比如宗教審判,或者殖民地與宗主國之間的關係,來展現清教主義的復雜性?同時,“史學流變”這個部分,更是吸引瞭我。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鐵闆一塊,不同時代的學者,會帶著不同的視角和方法,去重新審視和評價曆史。我渴望看到,作者是如何呈現從最初對清教徒的歌頌,到後來的批判,再到更 nuanced 的理解,這一係列史學觀點的演變過程。這些不同的學術聲音,又如何共同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知的“美國清教主義”?它是否會揭示一些關於曆史敘事本身的故事?

评分

《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僅僅是這個書名,就足以勾起我對曆史深處那片迷霧的探究欲。我一直對“美國”這個國傢身上的某種“原初精神”感到好奇,而清教主義,無疑是塑造這種精神的早期關鍵力量。我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那些懷揣著宗教理想的清教徒們,是如何在孤寂而充滿未知的北美大陸上,播下他們信仰的種子,並試圖建立一個他們理想中的“地上天國”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解析清教主義的核心理念,例如他們對上帝絕對權威的崇拜,對個人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視,以及對社會秩序的嚴格要求,並進一步探討這些理念是如何影響瞭北美殖民地的社會結構、政治製度和文化習俗的?我特彆期待能從書中讀到,清教徒的“工作倫理”是如何逐漸演變成後來人們所說的“美國夢”的發動機,他們的社群互助精神又是如何在追求個人自由的美國社會中,留下獨特的印記?是否存在一些生動的曆史場景,讓我們得以窺見他們嚴謹而又充滿信仰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是如何舉行宗教儀式,又是如何處理社區內的矛盾與爭端?而“史學流變”的加入,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學術層次。曆史的敘事,從來都不是一條單一的直綫,而是由無數個不同的聲音和視角交織而成。我渴望瞭解,在不同的曆史時期,不同的學者是如何解讀和評價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他們近乎神化的推崇,亦或是尖銳的批判?這些史學觀點的演變,是否也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在不同階段的曆史反思和價值取嚮的變遷?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更深刻地理解,“美國清教主義”這個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被詮釋、被重塑,乃至被重新發現的。

评分

這本書,初初拿到手裏,厚重而沉甸甸的質感就讓我心生期待。書名《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本身就帶著一股追尋和探討的意味,仿佛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關於理想國、關於信仰根源的漫長旅程。我一直對宗教在社會發展中扮演的角色深感好奇,尤其是清教主義,這個在西方曆史,特彆是美國早期曆史中舉足輕重的概念,它到底是如何形成的?它在最初的北美大陸上播下瞭怎樣的種子?又經曆瞭怎樣的變異和演化?這些問題在我腦海中縈繞已久。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這段復雜而又充滿魅力的曆史的。這本書是否會細緻地描繪清教徒們跋涉重洋,在艱苦環境中建立新傢園的場景?他們懷揣著怎樣的理想,又麵臨著怎樣的睏境?是否會深入剖析清教主義的核心教義,例如“預定論”以及他們對勤奮工作和道德生活的強調,是如何深刻影響瞭美國人的集體性格和文化基因?我期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停留在宏觀的敘述,更能深入到個體層麵,展現清教徒們在信仰與現實、理想與生存之間的掙紮與抉擇。同時,書名中的“史學流變”幾個字也尤為吸引我,這意味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關於清教主義本身,更是關於後人如何看待、解讀和重塑這段曆史。不同時代的史學傢,他們的視角、研究方法和時代背景的差異,又會如何影響他們對清教主義的評價和理解?這種曆史敘述的演變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具價值的學術研究。我渴望看到作者如何呈現這些不同的學術觀點,它們之間的碰撞與融閤,以及這些流變最終塑造瞭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美國清教主義”。它是否會涉及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曆史細節,或者是一些顛覆傳統認知的解讀?我帶著這樣的期待,翻開瞭這本書。

评分

這本書的名字,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一個充滿哲學思辨和曆史厚重感的名字。我一直對“美國精神”的根源感到好奇,而清教主義無疑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這本書是否會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懷揣著宗教理想的清教徒們,如何在陌生的北美大陸上,試圖構建一個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我非常期待能夠從中讀到,他們是如何將嚴苛的宗教教義,轉化為實際的社會製度和生活規範的。例如,他們對勤奮工作的強調,是否就是後來“美國夢”的早期雛形?他們對個人救贖的追求,又如何影響瞭美國社會的個人主義思潮?我尤其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描繪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讓我們得以窺見那個時代人們的真實生活和精神世界。比如,他們如何在極端惡劣的環境下生存下來?他們是如何處理與原住民的關係的?他們是如何看待和處理內部的宗教分歧的?這些細節,往往比宏大的敘事更能觸動人心。而“史學流變”這個詞,則讓我意識到,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清教主義本身,更是關於我們如何認識和理解清教主義。曆史的敘述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時代的史學傢,會帶著他們各自的時代烙印和研究方法,去解讀和重塑曆史。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學派的學者們,對清教主義所持有的不同觀點。是否存在過對其的贊美,也有對其的批評?這些史學觀點的演變,又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怎樣的曆史反思和價值取嚮?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理解,我們今天對清教主義的認識,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塑造和修正的。

评分

拿到《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這本書,我腦海中首先浮現的,便是那個古老而又充滿理想主義的詞匯——“桃源”。它象徵著一種避世的純淨,一種理想的棲居。而“美國的清教主義”,則將這份理想,落在瞭北美大陸這片充滿挑戰的土地上。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將這兩個看似遙遠的概念聯係起來的?清教徒們遠渡重洋,究竟是為瞭尋找一個怎樣的“桃源”?他們的信仰,他們的期望,又如何在北美這片新大陸上,生根發芽,又最終演變成我們今天所認識的美國社會麵貌?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清教主義的核心教義,例如他們對上帝絕對權威的信仰,對個人救贖的孜孜以求,以及對勤勉工作和道德操守的極緻推崇。同時,我也想知道,這些抽象的宗教理念,是如何滲透到北美殖民地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的,是否構成瞭後來“美國夢”的早期藍圖?是否存在一些具體的曆史事件和人物,能夠生動地展現清教徒們在追求理想過程中的掙紮、妥協與堅持?例如,他們如何處理內部的宗教分歧,如何與原住民互動,又如何應對來自英國的政治壓力?而“史學流變”這個詞,則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學術深度。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靜態的,它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研究方法的變化以及新的史料發現而不斷被重寫。我渴望瞭解,不同時代的史學傢們,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他們帶有浪漫色彩的贊美,也有過尖銳而深入的批判?這些史學觀點的演變,是否也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在不同曆史時期所進行的自我反思和價值重塑?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美國清教主義”這個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被解讀、被詮釋,甚至被重新發現的。

评分

《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這個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深邃的哲學思辨和廣闊的曆史視野。我一直對“美國”這個國傢的精神內核感到好奇,而清教主義,無疑是其中最為關鍵的早期篇章。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那些懷揣著宗教理想的清教徒們,是如何在遙遠的北美大陸上,試圖建立一個他們心中純淨、有序、近乎“地上天堂”的社會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清教主義的核心教義,例如他們對上帝絕對權威的敬畏,對個人救贖的強烈渴望,以及對勤勞工作和道德生活的推崇,並進而探討這些教義是如何在北美殖民地的實際生活中得到體現,並深刻地影響瞭美國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肌理的?我特彆期待能夠從書中讀到,清教徒的“工作倫理”是如何逐漸演變成後來所說的“美國夢”的基石,以及他們對社群責任的重視,又是如何在美國這個強調個人自由的國度裏,留下獨特的文化烙印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呈現一些生動而具體的曆史場景,比如早期殖民地的日常生活、他們嚴謹的宗教儀式,以及他們在麵對嚴酷的自然環境和復雜的社會關係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而“史學流變”這個詞,則賦予瞭這本書更深厚的學術價值。曆史的解讀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學者,會帶著各自的視角和方法,去重新審視和評價曆史。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術流派的學者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他們帶有理想化色彩的歌頌,也有過尖銳而深刻的批評?這些史學觀點的不斷演進,又如何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的曆史認知和價值取嚮的變遷?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美國清教主義”這個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被詮釋、被重塑,乃至被重新發現的。

评分

這本書的標題《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給我一種強烈的曆史探索感。它不僅僅是關於一個曆史時期的研究,更是一種對理想與現實之間張力的追問。我對清教徒在北美大陸的早期探索和建構充滿興趣,他們背負著怎樣的信仰理想,又如何在艱苦的環境中,試圖建立一個近似於“理想國”的社會?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挖掘清教主義的核心教義,比如他們對原罪的認知,對上帝意誌的順從,以及對個人救贖的深切關注,並探討這些教義是如何在北美這片新土地上,催生齣獨特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價值觀的。我想瞭解,清教徒所倡導的勤勉、節儉、誠信等美德,是否構成瞭後來“美國夢”的基石?他們的社群主義精神,又是如何在個體自由備受推崇的美國社會中,留下印記的?書中是否會描繪一些鮮活的曆史人物和事件,讓我們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狀態、思想觀念以及他們所麵臨的挑戰?例如,他們如何應對內部的宗教異議,如何處理與原住民的關係,以及如何與遙遠的英國政府周鏇?“史學流變”的提齣,則讓我看到瞭本書的學術深度。曆史的解讀從來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方法的發展,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同一曆史事件或群體,往往會得到不同的評價和闡釋。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分析,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史學傢們,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其的理想化描繪,也有對其的嚴厲批判?這些史學觀點的演變,又如何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的曆史認知過程和價值取嚮?這本書是否能幫助我理解,我們今天所熟知的“美國清教主義”形象,是如何在曆史的不斷迴溯和解讀中形成的?

评分

拿到《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這本書,我的思緒就被瞬間拉迴瞭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書名中的“桃源”二字,在我看來,是一種理想的象徵,一種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它又與“美國的清教主義”這個曆史命題緊密相連,這讓我對本書充滿瞭探究的欲望。清教徒,這個曾經在曆史舞颱上扮演瞭至關重要角色的群體,他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在陌生的土地上播種信仰的種子,試圖建立一個符閤他們宗教理念的理想社會。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捕捉並呈現他們當時的真實心境的?是在追求精神的純潔,還是在逃避宗教迫害,又或者是對新大陸的無限憧憬?這本書是否會深入剖析清教主義的教義精髓,例如他們對預定論的堅信,對勤勞和節儉的推崇,以及對社區公義的重視,是如何滲透進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對美國民族性格的形成産生瞭怎樣的深遠影響?我特彆期待能夠看到,書中是否會描繪一些生動的曆史場景,比如早期殖民地的日常生活、宗教儀式的舉行、以及他們在麵對嚴酷自然環境和潛在危險時的堅韌與犧牲。而“史學流變”這個詞,則為本書增添瞭另一層學術深度。曆史從來不是單嚮度的敘述,而是不同聲音、不同視角交織的産物。我好奇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不同時代、不同學派的史學傢們,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他們持肯定態度的解讀,也有對其嚴苛甚至帶有偏見的審視?這些史學觀點的演變,是否也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價值觀的變遷和曆史認知的深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揭示,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美國清教主義”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解讀、詮釋,甚至重塑的,這本身就是一部關於曆史理解的精彩篇章。

评分

這本書的書名,《何處是桃源?:美國的清教主義及其史學流變》,瞬間就點燃瞭我對曆史的求知欲。我總覺得,任何一個國傢的文化基因,都深植於其早期曆史的土壤之中。而清教主義,無疑是美國精神譜係中一個極其重要且耐人尋味的源頭。我特彆想知道,作者是如何描繪那些懷揣著宗教理想的清教徒們,是如何在遙遠的北美大陸上,試圖構建他們心中的“應許之地”的。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清教主義的核心教義,例如他們對上帝恩典的堅信,對個人救贖的強烈追求,以及對勤勉生活和道德規範的強調?我又期待著,能夠從書中讀到,這些抽象的宗教理念,是如何轉化為北美殖民地實際的社會實踐,並深刻地影響瞭美國人後來在經濟發展、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價值觀上的形成。例如,他們對工作的熱情,是否就是“美國夢”最早的萌芽?他們對社群責任的重視,又如何在強調個人主義的美國文化中,留下獨特的痕跡?我希望這本書能呈現一些生動具體的曆史細節,比如早期殖民者的日常生活、他們的宗教儀式,以及他們在麵對嚴酷自然環境和潛在的社會衝突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同時,“史學流變”這個概念,更是為本書增添瞭一層深刻的學術維度。曆史的解讀從來不是固定的,它會隨著時代的變遷、研究方法的更新以及新的史料齣現而不斷被重寫。我非常期待看到,作者是如何梳理和呈現,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術流派的學者們,是如何看待和評價清教主義的。是否存在過對他們帶有理想化色彩的贊美,也有過尖銳而深刻的批評?這些史學觀點的不斷演進,又如何反映瞭美國社會自身的曆史認知和價值取嚮的變遷?通過這本書,我希望能夠更清晰地理解,“美國清教主義”這個概念,是如何在曆史的長河中被不斷地解讀、詮釋、甚至重塑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