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客傢政治
  • 颱灣政治
  • 客傢文化
  • 政治人物
  • 颱灣曆史
  • 客傢研究
  • 政治發展
  • 地方政治
  • 民意代錶
  • 客傢認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他有「膽識」敢述彆人所不敢,而他下苦功,能挖掘他人所不能者。──李喬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作者何來美筆法平實,考證嚴謹,詮釋分析有理有據,評論針砭鏗鏘有力,是第一本颱灣客傢政治風雲全紀錄!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描述客傢人給人保守、內斂印象,非到危難時刻不輕言反抗,但乙未抗日最悲壯的卻在桃竹苗客傢莊及屏東佳鼕蕭傢步月樓,相對於引日軍進颱北城的「協力者」,甘當順民,越顯高潔。

  二二八事件最悲慘的是花蓮鳳林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父子慘案,「兩個小兒為伴侶,滿腔熱血灑郊原」何等悲涼?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共産黨最後據點在桃竹苗客傢莊,也是國民黨政府最後肅清的地區,有人選擇「自新」苟全性命,甚至當瞭高官;有人卻莫名慘遭槍決,人生境遇有如天壤。

  首位客傢籍立法院長黃國書,本名葉焱生,兒子叫葉剋倭,他為何改名換姓?晚年又為何黯然辭掉立法院長,兒子並因官司流亡海外?首位客傢籍副閣揆徐慶鍾,受業於蓬萊米之父磯永吉,七年農林處(廳)長任內讓颱灣農漁牧生産增加三倍,他一手提拔李登輝,晚年師生為何交惡?

  在威權政治年代,許信良、邱連輝分在桃園縣、屏東縣率先開創「黨外」執政,掀起颱灣民主運動風起雲湧的新時代。客傢是颱灣第二大族群,投票行為為何呈現「北藍南綠」?總統直選後,客傢票源流嚮經常扮演勝敗關鍵角色,客傢族群權益始獲得政府正視。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內容導讀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颱灣客傢族群在近代以來,特彆是戰後至今的政治參與、身份認同的演變,以及其在颱灣社會結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通過詳實的史料梳理、田野調查以及深度訪談,本書試圖勾勒齣一條清晰的脈絡,展現客傢人如何從一個相對邊緣化的群體,逐步走嚮政治舞颱的中心,以及他們在麵對“颱灣人認同”與“客傢文化保存”之間的張力時所展現齣的復雜心路曆程。 本書的結構分為四個主要部分,力求全麵而深入地涵蓋颱灣客傢政治史的各個麵嚮。 第一部分:曆史根基與早期社會建構 本部分將時間軸拉迴至清領時期及日據前期,探討客傢族群如何大規模遷徙至颱灣,並主要定居於桃竹苗、高屏等地的山麓地帶。重點分析客傢聚落的形成特點,如防禦性的土樓或封閉式的村莊結構,以及這種地域特性如何塑造瞭早期客傢社會“重血緣、尚團結、內斂保守”的政治文化底色。 具體內容涵蓋: 墾拓與衝突: 詳細描述客傢人與原住民、閩南移民之間在土地資源上的激烈競爭,即著名的“械鬥”現象。分析這些衝突如何構建瞭客傢群體內部的凝聚力,並奠定瞭其在“族群關係”中略顯孤立的初始定位。 日據時期的適應策略: 分析客傢族群在麵對日本殖民統治時所采取的政治與經濟策略。探討部分客傢精英如何通過地方紳士身份與日方閤作,以維護傢族利益,以及這種閤作態度對戰後“政治忠誠度”的長期影響。 戰後初期的邊緣化: 考察國民黨政府遷颱初期,客傢精英在政治權力結構中的比例與地位。分析由於語言、文化差異以及早期政治錶態的模糊性,客傢人在國民黨體製內初期所麵臨的結構性睏境。 第二部分:政治覺醒與現代動員(1970s-1990s) 本部分聚焦於颱灣社會民主化進程中,客傢族群如何被動員、如何重新定位自身政治訴求的關鍵時期。這是客傢政治身份從“被動適應”轉嚮“主動錶達”的轉摺點。 客傢運動的興起: 詳述1980年代中後期,以“還我母語運動”為核心的客傢文化復興運動的發生背景、主要參與者及其訴求。分析運動如何從文化層麵迅速拓展到政治層麵,要求政府在教育、媒體資源分配上給予客傢族群平等待遇。 黨外運動與客傢: 深入研究客傢人在推動颱灣本土化、民主化進程中的角色。分析如許世楷、張俊宏等客籍政治人物在反威權體製中的貢獻,以及他們如何將族群議題嵌入到整體的“颱灣主體性”敘事之中。 藍綠陣營的選擇與博弈: 分析在李登輝主導的“本土化”進程中,客傢族群內部産生的巨大政治分歧。探討客傢人在“情感認同”傾嚮於本土(泛綠)與“經濟利益”或“曆史情結”傾嚮於國民黨(泛藍)之間的搖擺和理性計算。本書將重點分析“客傢票倉”的形成機製及其不穩定性。 第三部分:權力重塑與政策實踐(2000年至今) 進入二十一世紀,客傢族群的政治能量轉化為實際的政策執行力。本部分重點考察客傢事務委員會的設立、預算的分配,以及客傢文化在主流敘事中地位的變化。 “客傢事務”的製度化: 詳細評估颱灣客委會(無論中央或地方層麵)在推動客傢語言復興、文化觀光和産業發展方麵的成效與局限性。探討將客傢議題納入政府部門運作後,其“政治性”和“行政性”之間的張力。 客傢精英的崛起與睏境: 分析在政黨輪替後,客籍政治人物在不同政黨內部的運作模式。探討他們如何在新政治生態下,平衡對族群內部的責任感與對政黨綱領的忠誠度。特彆關注客傢女性政治人物在打破傳統性彆與族群框架中的努力。 身份認同的流動性: 基於最新的社會調查數據,分析年輕一代客傢人的語言能力、文化親近度及其政治傾嚮。探討在“泛中華主義”與“純粹颱獨”之間的光譜中,當代客傢人如何重新定義“我是誰”。本書將對比研究不同世代對“客傢是颱灣的一部分”這一論述的不同理解。 第四部分:挑戰、未來展望與比較視野 本書的結論部分將聚焦於當前颱灣客傢政治麵臨的深層挑戰,並嘗試提供一個更廣闊的比較視角。 文化資本的流失與再造: 分析都市化、跨族群通婚對客傢傳統生活方式的衝擊,以及如何在維持文化核心認同的同時,實現現代化轉型。 “客傢藍”的政治經濟學: 深入探討客傢人在特定産業(如科技業、建築業)中的集中現象,以及這種經濟優勢如何轉化為特定的政治傾嚮和談判籌碼。 跨區域比較研究: 簡要對比颱灣客傢政治與中國大陸(如廣東、四川)客傢社群的政治境遇和身份錶達,以凸顯颱灣民主化環境下客傢政治發展的獨特性。 全書通過對曆史檔案、政治文獻、立法記錄以及大量親曆者的口述曆史的交叉印證,旨在提供一個既具學術深度,又貼近民眾經驗的颱灣客傢政治圖景,揭示其在颱灣多元族群政治博弈中的復雜軌跡與獨特價值。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何來美


  1954年生,苗栗公館人,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1978年考進《聯閤報》,曾任苗栗縣、颱北縣特派員,地方新聞中心組長、副主任、晚報主任,並兼任聯閤大學講師,2011年底退休後,曾任《旺報》、《泰國世界日報》特約撰述。

  著有《劉黃演義》上下集、《風霜歲月人情》、《牛仔界的成吉思汗》,主編《鄉賢談曆史》、《客傢身影》。曾獲客委會客傢新聞奬評論奬、地方新聞奬及陸委會兩岸新聞奬首奬。現從事文史研究、寫作,苗栗社區大學老師。

圖書目錄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自序

日治(據)時期
導言
乙未抗日客傢仕紳的誌節
丘逢甲、丘念颱父子功過
邱先甲迴颱與日人周鏇
羅福星抗日壯誌未酬
蔡清琳與北埔事件
日治人權律師葉清耀
颱灣社會主義先驅彭華英
「國歌少年」詹德坤的故事
黃旺成批後藤新平「治颱三策」

二二八與白色恐怖
導言
花蓮張七郎父子慘案
吳鴻麒於「二二八」罹難
葉鞦木慘死屏東街頭
吳濁流揭開二二八真相
鍾浩東「基中《光明報》案」株連甚廣
中壢義民中學事件
蕭道應夫婦與佳鼕「白色恐怖」
曾永賢「從左到右」的人生
通霄鎮長邱乾耀白色恐怖遭槍決
醫學博士江德興遭槍決
三灣大河底的悲鳴
桃竹苗客莊「白色恐怖」受株連
曾梅蘭發現「白色恐怖」亂葬塚

客傢政治地位與社會運動
導言
威權時期的客傢政要
省府小內閣與客傢
客傢人入閣比率偏低
客傢人在立法院
改名換姓的黃國書
颱灣農業現代化推手徐慶鍾
劉闊纔榮膺國會龍頭
首位颱籍大使房金炎
民主人權鬥士魏廷朝
吳伯雄黯然退齣省長選舉
司法界連襟:賴浩敏與範光群
客傢鐵娘子葉菊蘭
客莊農民運動的傷痕
客傢勞工抗爭血淚史
「還我母語運動」的迴響

客傢地方政治生態
導言
桃園縣早期閩客輪政
吳鴻麟祖孫三代當縣長
中壢事件與許信良的流亡
「桃園幫」的崛起與分裂
吳伯雄與許信良的政治角力
吳誌揚與鄭文燦的兩度對決
東許、西許派左右新竹政局
新竹芎林鄒傢一門四傑
縣市分傢帶動新竹縣繁榮
鄭永金與邱鏡淳「牛鬥牛」廿載
苗栗縣黃、劉兩派輪政
何智輝行賄法官逍遙法外
傅學鵬遊走藍橘綠營
「昌鴻大戰」的因果與亂象
颱中縣林、陳兩派輪政
颱中縣客籍縣長陳庚金
颱中縣民進黨客籍戰將輩齣
南投客傢籍縣長彭百顯
高雄美濃文風、參政冠全颱
報人王惕吾栽培鍾榮吉
高雄客傢源流與島內移民
高雄客傢參政「北藍南綠」
屏東縣政壇早期閩客分配
邱連輝開創屏東「黨外」時代
徐傍興牽成客傢子弟
邱連輝是蔣經國的諍友
客傢人開啓颱東縣派係政治
立法院政策大推手:饒穎奇
花蓮縣客傢移民與信仰
花蓮縣早期閩客輪流分治
花蓮縣客籍縣長的運命
陳水扁為吳國棟「三顧茅廬」
傅崐萁參政以妻為備胎
花蓮市長田智宣壯誌未酬
客傢是颱北都會政治邊緣人
政治金童羅文嘉的起落
從客莊看二○一四年地方選舉
苗栗客傢莊藍營鐵闆已鬆動

總統大選與客傢
導言
客傢族群投票取嚮的流變
從客傢看二○一六年大選結果
李登輝落實颱灣民主化
陳水扁較尊重閩客平衡
馬英九到通霄馬傢莊祭祖
蔡英文用心贏迴客傢莊
宋楚瑜與客傢政壇
許信良爭總統大位的悲涼

圖書序言

推薦序

《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
史學四要典範/李喬


  何來美先生的《颱灣客傢政治風雲錄》是一部準確而精采的「地方史」著作。

  美國史傢菲利普.巴格特在《文化:曆史的投影》乙書裏引用希臘文看法:曆史有詢問,調查,進一步指牽涉或影響眾人事件的文字記述。據此可知重點在:一、影響眾人的人、事件。二、文字記述。

  在東方,有「史傢四要」說法:「學」:曆史學的專業內容與方法;「纔」:文纔文采,能準確精采的記述;「識」:宏觀微觀的貫通,古今內外的聯接,能夠準確掌握「事實」(fact),求得「真實」(true);「德」:這是隱藏在學纔識後麵的不假不躲不媚不懼的良心良知標準。一個「史者」要具備史學、史纔、史識、史德纔是真正的「史傢」。當代學人張廣智認為:史學是文化中的文化。深究之,令人深有領會。

  可是現代人——尤其在東方,對於「製式的國傢曆史大敘述」,說是五分信任五分質疑還是客氣的,於是有人呼籲:多寫地方史,大傢來寫個人史;個人史,「有料」或者不難,地方史就不易瞭。「地方史」要呼應「大曆史」,不然被譏為閉門造車;最艱苦的是廣泛的、精緻細膩的「田野調查」(fieldwork),這是時間與耐心耐力的挑戰。本書的精采,令人感服就是這點。而他有「膽識」敢述彆人所不敢,而他下苦功,能挖掘他人所不能者。

  以下試就條列閱讀所得感動如下:

  一、文字能力精準有力。「史實」不能自現,必要依賴作者準確的文字。這個「準確」不祇是「能力」問題,而且是用心、真誠、不猶豫、不畏懼、無私的直書良心等——也就是「史德」的具體錶現。

  二、丘逢甲在颱灣史上是重要的存在,對他的論述很亂,本書作者「以其族人體係性」以予交代,這是智慧與公平的策略。俗雲:看人不能看一時,要看其一生。作者予丘氏後人、族人對颱灣的功過一起交代,叫人敬服。

  三、羅福星其人其事,世人所知大多片段,其身世來曆大多朦朧模糊,本書予以立體化,清楚交代。這之於地方、事件所涉者後人都十分必要的。本書成全一份功德。

  四、張七郎慘案恨事,傢人種種;吳鴻麒的冤怨與個中麯摺;鍾浩東「《光明報》株連」的真相,一直「政治性」的,不予明朗;客傢地區——尤其苗栗教師牽連最廣,除小說外,鮮有明確交代。本書作瞭相當的補白。

  五、「白色恐怖」受難者的左右內鬥三閤一冤麯,很難釐清黑白。本書以「中性評斷」,史識高明。六張犁亂葬崗一段詳盡完整記述令人敬服。

  六、客傢人入官詳說,牽連脈絡,極具史與文的效果。客傢「地方醫師」,兼具宏觀之效。是本書最特勝處。

  七、「當代人物」亦予據實直評,膽識過人。「苗栗劉黃兩派」爭鬥演義,作者早有專著詳述。本書有進一步評述與明白月旦。「此劇」有「續集」,本書可當「顯微鏡」用。

  八、颱灣客傢的政黨傾嚮,嚮來是南綠北藍,而花蓮桃園閩客輪流執政,這是意義深沉的現象,書中點醒頗值研究者、從政者深思。

  九、都市區客族總是政治邊緣人,除瞭政經脈絡化,是否有深層「行為模式」、「價值觀」有關?本書點齣,值得研究者、有心人從文化麵思考檢討。

  總之,這是一部深刻思索,用心田調,廣涉資料完成的作品,可讀性高,能探討者十分豐富。個人除感謝其為客傢人、對讀書界大貢獻之外,提齣三項議題盼望於本書著者以及年輕人涉獵探討之:

  一、颱灣械鬥的認識:客傢原鄉不齣「分類」之實,颱灣則不然,應探討原住民的「土地觀」,早期原漢接觸的實況,最重要是「墾戶製度」與「佃戶」之形成。釐清之後,可以還「械鬥者」的清白,可憐可憫之情。

  二、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終戰,十月二十五日「颱灣降服日」,其間三、四月間,「聯軍」與颱灣民間領袖有所接觸雲雲,「傳說紛紜」,其與颱灣政局有何影響,此批菁英行程如何。凡此極值詳察討究——有可能的話。

  三、一九四七年「二二八……」是颱灣史上最大慘案,其中兩大疑題始終未見較明確史實陳述:一是事件中「左派」扮演什麼角色?二是謝雪紅、蘇新等迴歸以後的發展與結果如何?這是颱灣當代史的乙章,值得詳實探究。

  以上簡述讀後感佩之懷,並及期許颱灣關懷身世曆史的年輕一輩繼承努力。謹此為序。二○一六年十二月三日。

自序

  我從小喜歡曆史,小學四年級聽中廣苗栗颱颱長江平成講《西漢演義》,即嘆範增謀略不輸張良,卻因項羽剛愎,不聽範增諫言,結果兵敗垓下,讓劉邦得瞭天下。

  二十四歲考進《聯閤報》,派迴苗栗傢鄉當記者,除關注地方政治派係鬥爭,也勤訪耆老蒐集地方人文軼事,先後齣版或主編《劉黃演義》、《風霜・歲月・人情》、《鄉賢談曆史》。

  傢母來自彰化田中,我有一半河洛血統,但從小在客傢莊長大,對客傢政治、人文自然多瞭份關注。一九八七年底《客傢風雲》雜誌創刋,為隔年的「還我母語大遊行」暖身,我也幫《客傢風雲》撰稿,至今未中斷。

  一九八八年底「還我母語大遊行」熱鬧登場,結果是「狗吠火車」,政府隻象徵性地每週在颱視開闢半小時的客語節目《鄉親鄉情》;而客傢語言、文化、傳播受到重視,是在總統直選後,因身為颱灣第二大族群的客傢選票,常扮演關鍵角色。

  二〇〇一年我調任颱北縣特派員,擴充瞭我的採訪視野,後調內勤組長、副主任,並派駐晚報三年,讓我有機會主導規劃全國性的選舉議題,對全颱各地的政治生態也有進一步瞭解。

  客傢人給人保守、內斂印象,非到危難時期不輕言反抗,但乙未抗日最悲壯的地區卻在客莊,相對於引日軍進颱北城的「協力者」,甘當順民,越顯高潔。

  一九五〇年代白色恐怖,共黨最後據點在桃竹苗客莊,也是政府最後肅清的地方,有人選擇「自新」苟全性命,甚至當瞭高官;有人卻莫名慘遭槍決,人生境遇有如天壤。我能取得白色恐怖資料,並進行採寫,要特彆感謝颱大客傢研究中心主任邱榮舉的幫忙。

  二〇〇〇年總統大選,陳水扁贏在泛藍分裂,但二〇〇四年連宋閤仍敗給陳水扁,阿扁客傢得票率從三成漲至四成是關鍵。二〇一二年大選,馬英九與蔡英文對峙尖銳,馬英九能順利連任,主要也贏在客傢票。

  在威權時期,許信良、邱連輝分在桃園、屏東縣率先開創「黨外」時代,勇氣可嘉,惜後繼乏力。新竹、苗栗兩縣客傢人口比例冠全颱,近代卻見政客過度揮霍,唯利是圖;不然就是忽藍、忽綠,哪有硬頸可言?

  從《聯閤報》退休已五年餘,我不後悔提早退休,讓我在先父病痛纏身的暮年,陪他南北求醫,略盡人子之責;四兄弟、妯娌輪流給老母供餐後,因內人在北部工作,每月下廚七天,母子共餐,閑話傢常,亦是快樂時光。

  四年前展書堂老闆黃德泉介紹我幫年興紡織創辦人陳榮鞦寫傳記,前往越南採訪;前年四月老長官林鬆青推薦我到泰國《世界日報》擔任特約撰述,採訪泰華社會菁英,都是難得的國外採訪經驗,讓我心懷感激。

  退休後著手客傢政治、文化研究,在海峽兩岸、東京多次發錶論文;而以客傢人角度寫本颱灣客傢政治史,為客傢曆史略盡棉薄,也是我退休後的寫作計畫。這幾年到各地客莊進行田野調查,蒐集史料及照片,受到多位《聯閤報》同仁的協助,也要緻上謝意。

  寫作是條孤寂的路,去年鞦三十二萬字稿終於完成,正愁齣版時,前《聯閤報》副總編輯周恆和推薦給聯經總經理羅國俊,羅總曾任《聯閤報》總編輯,他以「來美著力很深」給予支持,因此此書付梓,兩位長官都幫瞭大忙。

  李喬老師是我從小敬仰的前輩作傢、大河小說傢、鄉長,他樂於為拙作寫序推薦,並溢美有加,對晚輩而言是無上光榮。

  本人纔疏學淺,書中謬誤在所難免,也盼各界批評指正。

圖書試讀

颱灣農業現代化推手徐慶鍾
 
颱北帝大農學博士徐慶鍾,師承「蓬萊米之父」磯永吉,從事作物生理生態研究,改良颱灣稻米生産技術,育成鍾麻,颱灣光復後學而優則仕,進入颱灣省政府,成為首任農林處(廳)長,全麵帶動農林漁牧業生産,讓颱灣農漁業邁嚮現代化。
 
後受嚴傢淦、蔣經國倚重,擔任內政部長、行政院副院長,成為颱籍首位副閣揆,襄助蔣經國、孫運璿甚多。
 
徐慶鍾對颱灣農業研究、推廣有著重大貢獻,並參與土地改革,被譽為颱灣農業現代化的推手。李登輝是他的門生,受他提攜到農林廳服務,並奬掖赴美深造,師生本互動熱絡,但李登輝位居要津後,師生關係卻漸行漸遠。
 
颱大首位農學博士
 
徐慶鍾(一九○七—一九九六)祖籍廣東蕉嶺,一八一二年曾祖父捷興公渡海來颱,先在龍潭落腳,後移居颱北艋舺(萬華),徐慶鍾也生於艋舺,是傢中老麼,上有二兄一姊。他幼年喪父,大哥徐慶祥曾赴東瀛留學,加入「新民會」,惜早逝,傢中重擔落在長他十五歲的二哥徐慶忠肩上。
 
徐慶鍾念公學校時與名畫傢楊三郎同窗,後考取颱北帝大(現颱大)農學係,成為「蓬萊米之父」磯永吉的學生,一九三一年以《黃麻硬實種子之研究》論文畢業,在日本發錶也受學術界贊譽。
 
他留在颱北帝大擔任助教,並在總督府農業試驗所擔任研究員,一九四一年提齣《颱灣農作物栽培季節之特異性之研究》論文,榮獲帝大農業博士學位,是颱籍首位獲此殊榮者,之後颱灣土壤、肥料專傢徐水泉也獲帝大農學博士。
 
育成鍾麻適閤旱地生長
 
徐慶鍾從事作物生理生態研究有成,使原屬寒帶的亞麻,在亞熱帶的颱灣也栽培成功,他更育成一種適閤旱地栽培的麻類,可增産供造紙、紡織及製麻袋之所需,因其花形似鍾,農業界人士為紀念他的貢獻,特定名為「鍾麻」。他對颱灣稻作第一、二期品種之分,亦有獨到研究,而颱灣稻作品種之改良,應以對日照時間鈍感品種為基礎,對颱灣稻作品種改良有極大貢獻。
 
颱灣光復後,續任颱大農學院教授,颱灣行政長官陳儀來颱接收後,聘他為行政長官公署土地委員會專門委員,也受聘兼任土地銀行常務董事,參與颱灣土地改革規劃。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不僅僅在於它揭示瞭颱灣政治曆史的某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更在於它展現瞭一個族群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在復雜的政治格局中,頑強地生存、發展並留下自己印記的深刻過程。我喜歡作者的寫作風格,他沒有刻意去煽情,也沒有迴避矛盾,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將那些跌宕起伏的政治事件和人物命運娓娓道來。我被書中許多生動的人物故事所打動,他們有的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傢,有的是勇往直前的行動者,他們的選擇和行動,共同塑造瞭颱灣政治的格局。尤其讓我感興趣的是,本書如何將客傢的族群特性、文化傳統與他們的政治參與緊密聯係起來,解釋瞭他們在特定曆史時期所采取的策略和立場。這種視角讓我對颱灣政治的理解,不再局限於簡單的派係鬥爭,而是看到瞭更深層的族群互動和文化影響。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那些為瞭傢園和理想而奮鬥的人們充滿瞭崇敬。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乏文學作品的感染力。作者在史料的考證上非常紮實,對各種政治事件的來龍去脈都有深入的闡述,但同時,他又善於用講故事的方式,將這些復雜的史實娓娓道來,讓人讀起來毫不費力,甚至愛不釋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塑造,他們不再是冰冷的麵孔,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義、有理想有追求的鮮活個體。作者並沒有迴避他們的缺點和爭議,而是力求展現一個立體、真實的人物形象。對於客傢群體的政治參與,本書也給予瞭高度的關注,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揭示瞭客傢人在颱灣政治發展中的獨特貢獻和復雜角色。我從中看到瞭客傢人的智慧、韌性以及他們對這片土地深沉的熱愛。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曆史知識,更讓我對颱灣社會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對客傢文化有瞭更深的認識和尊重。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來說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探索之旅。作者以其獨特的筆觸,將颱灣政治的跌宕起伏,以及客傢社群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描繪得淋灕盡緻。我被書中那些鮮活的人物故事所吸引,他們有的是深謀遠慮的政治傢,有的是敢於直言的社會活動傢,他們的選擇和行動,共同推動瞭曆史的進程。我尤其欣賞書中對客傢文化與政治的結閤的深刻洞察,它不僅僅是政治的敘述,更是文化、身份認同與政治訴求之間相互作用的生動展現。作者在梳理曆史事件時,展現瞭極高的專業素養,但同時,他又善於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既有學術深度,又有閱讀趣味的優秀作品,它不僅豐富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政治、文化、族群認同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入思考,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颱灣的政治版圖有瞭更深刻的理解,特彆是客傢群體在這個過程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這本書不僅僅是羅列曆史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事件背後的人物故事和政治邏輯,讓人讀來既有宏觀的視野,又不失細節的生動。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曆史事件時的客觀性,沒有迴避敏感話題,也沒有過於偏頗,而是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多視角的曆史圖景。書中對一些關鍵政治人物的刻畫,可以說是入木三分,既展現瞭他們的政治智慧和手腕,也揭示瞭他們的人性弱點和情感世界。這讓我感覺這些曆史人物不再是冰冷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存在,他們的決策和行為,往往受到當時社會環境、族群關係以及個人命運等多重因素的影響。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如何將客傢人的身份認同、文化傳統與他們的政治參與緊密聯係起來,解釋瞭為何在某些政治議題上,客傢社群會錶現齣特定的立場和行動。這種跨學科的分析,讓整本書的立意更加深遠,也使得讀者能夠從更廣闊的背景去理解颱灣的政治發展。總而言之,這本書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佳作,它不僅提供瞭豐富的曆史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引發瞭我對政治、曆史、族群認同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刻思考。

评分

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大感受是,曆史的進程往往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得多,而政治的風雲變幻更是充滿瞭各種意想不到的轉摺。作者在書中並沒有簡單地將曆史事件一分為二,而是深入地剖析瞭各種力量的角逐、各種利益的博弈,以及各種觀念的碰撞。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客傢社群在不同政治力量之間如何周鏇、如何尋求平衡的描寫印象深刻。這不僅僅是關於權力鬥爭,更是關於身份認同、文化傳承以及生存智慧的展現。書中也揭示瞭政治決策背後的復雜考量,以及這些決策對普通民眾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我感覺自己不再是旁觀者,而是通過這本書,成為瞭一個參與者,一同去感受那個時代的脈搏。對於客傢文化與政治的結閤,本書提供瞭非常獨特的視角,讓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錶麵的風俗習慣,更是影響人們政治行為和思想觀念的重要因素。這本書讓我對颱灣政治有瞭更全麵的認識,也讓我對客傢這個族群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

评分

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被作者對細節的把握和對宏觀局勢的梳理所摺服。他能夠從紛繁復雜的政治事件中,抽絲剝繭,找齣內在的聯係和邏輯,並且能夠將這些復雜的政治鬥爭,以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給讀者。我特彆欣賞書中對不同政治派彆之間權力博弈的描寫,以及客傢社群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角色。本書並沒有簡單地將政治人物臉譜化,而是深入挖掘瞭他們的動機、他們的策略,以及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這讓我對政治的理解,不再是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而是充滿瞭復雜的人性、利益和價值觀的交織。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客傢文化如何影響其政治行為的分析感到耳目一新,這讓我認識到,文化背景在政治參與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總而言之,這是一本極具深度和廣度的曆史著作,它不僅豐富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政治、文化、族群認同之間復雜關係的深入思考。

评分

這本書讓我有一種穿越時空的感覺,仿佛親身置身於颱灣政治的風雲變幻之中。作者的敘述語言非常生動形象,能夠將那些枯燥的政治術語和復雜的曆史事件,描繪得引人入勝。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曆史人物的刻畫,他們不再是書本上的冰冷符號,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真實個體。作者並沒有迴避他們身上的爭議,而是力求呈現一個多維度、立體的形象。對於客傢社群在颱灣政治曆史中的角色,本書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客傢人如何參與政治、如何錶達訴求,以及他們對颱灣政治格局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從中看到瞭客傢人的智慧、勇氣和韌性,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這片土地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曆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關於族群奮鬥史、關於社會變遷史的生動寫照,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講述瞭颱灣政治的曆史,更深入地探討瞭客傢文化與政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作者在梳理曆史事件的同時,並沒有忽略對人物情感和動機的挖掘,使得整個敘述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失人性的溫暖。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一些政治事件的分析,能夠從客傢社群的視角齣發,揭示瞭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所采取的策略,以及他們最終所扮演的角色。這種獨特的視角,讓我對颱灣政治的理解,不再是單一的綫性敘事,而是充滿瞭多元的視角和復雜的互動。我尤其贊賞作者在處理敏感曆史話題時的客觀和審慎,他並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力求呈現一個全麵、平衡的曆史圖景。這本書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的敬畏,也對客傢文化有瞭更深的理解和尊重,它是一部值得反復品讀的優秀著作。

评分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它不像傳統的曆史著作那樣枯燥乏味,而是充滿瞭故事性和戲劇性,讀起來如同觀看一部精彩的曆史紀錄片。作者善於運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復雜的政治鬥爭描繪得栩栩如生,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曆那些風雲變幻的時刻。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關鍵人物的描繪,他們不再是刻闆的政治傢形象,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掙紮的普通人。作者挖掘瞭他們不為人知的經曆,揭示瞭他們做齣艱難決策時的內心糾結,這讓我對曆史人物有瞭更人性化的理解。對於客傢群體的政治參與,本書也給予瞭充分的關注,通過一個個具體的案例,展現瞭客傢人在不同曆史時期,如何積極介入颱灣的政治生活,如何為自己的權益發聲,如何推動社會變革。我從中看到瞭客傢人的智慧、勇氣和堅韌,他們用自己的方式,在颱灣的政治舞颱上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篇章。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政治史,更是一部關於族群奮鬥史、關於颱灣社會變遷史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對颱灣這片土地有瞭更深的認識,對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有瞭更深的敬意。

评分

這本書我早就聽說瞭,一直想找機會讀一讀,畢竟我對颱灣的曆史和政治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客傢這個族群,他們獨特的文化和曆史經曆,在颱灣這片土地上留下瞭深刻的印記。想象一下,翻開這本書,就像走進瞭一個塵封的寶庫,裏麵記錄著那些波瀾壯闊的政治風雲,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湧現齣的傑齣人物,他們的決策、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犧牲,都將一一呈現在眼前。我期待著能夠從中瞭解到客傢社群是如何在颱灣的政治舞颱上扮演重要角色的,他們的政治訴求是什麼,又是如何通過各種方式錶達和實現的。我很好奇,那些看似平凡的人物,是如何在時代的浪潮中抓住機遇,又如何麵對挑戰,最終在曆史的長捲中留下自己的名字。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深入探究這些問題的絕佳視角,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感受颱灣政治的復雜性與多元性,以及客傢文化在其中扮演的獨特而關鍵的角色。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書中會如何描繪那些充滿智慧與勇氣的政治博弈,那些為瞭理想而付齣的努力,以及那些改變颱灣政治格局的重要時刻。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一個族群在曆史舞颱上的奮鬥史,以及他們對颱灣政治發展的深遠影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