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是一部二十世紀某段曆史的不尋常之作。
在二十世紀中葉,「二戰」後東西兩極集團的劇烈對抗,牽動全球,屢將世界扯入毀滅的邊緣。在中國,風雲跌宕,時勢如濤,淹盡眾生。風雨雞鳴,思見君子。歲寒後凋,高尚儀刑。中山大學教授董每戡,作為本時期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身逢際會,橫跨兩朝;生於憂患,成於劇變,毀於風潮,喪於易世。名雖不彰,然受盡時代風暴吹摺,演繹盡二十世紀中國士人起始承恩輕狂,復臨難不屈,終至死不迴的氣節。並以其屢被拋棄的奇異命數,幾涵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際遇,濃縮瞭一個世紀的無情與哀愁。實為敘述這段曆史的不二人選。
餘讀其人,每感錚錚有骨,蕩氣迴腸。每審往史,凝滯沉抑,揮之難消。狀人,驚心動魄,隔世猶見苦寒之色。述史,身在其中,驚濤駭浪,噤不得發。
本書從1998年立意算起,迄今已整整十八年。十八年來多番掙紮,屢遭睏頓,幾度麵壁,無盡塗抹,終難捨棄。人與文,今與昔,時與勢,長年糾結為一個寫傢的痛史,已化為今昔延續的一部分,赫然可見曆史的鮮血。至今仍能前行,乃是每當頹然欲廢時,總思及唐人柳宗元所雲「思報國恩,獨惟文章」。此為餘一生心儀之句,徬徨時誦之倍感溫暖。
2016年夏,此曆經磨勘之稿,由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允為付梓。一代著述,幾經沉浮,由是得以麵世。語雲:斯文尚在,史猶未沉。此韆載「為天地立心」士人之寄也、望也、誌也。可感焉!
刊佈在即,爰書數語,以誌成書之慨。
陸鍵東謹識於廣州東觀堂
2016年9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