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憂傷:董每戡的最後二十四年(1956—1980)

曆史的憂傷:董每戡的最後二十四年(1956—1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作者  磨礪十八年又一力作

  繼《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之後,陸鍵東先生從1998年構思本著開始,查閱大量稀見文獻,訪談眾多親曆者,長年積纍,蘊藉深厚,以十八年之磨礪,使本書成為又一部反映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命運的扛鼎之作。

  董每戡(1907—1980),中山大學中文係教授,中國戲劇研究的著名學者,在1957年「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1978年「摘帽」,1980年去世。

  本書展現瞭1956年至1980年董先生最後二十四年的浮沉。董先生淪為右派後沉淪底層二十年,卻仍埋頭著述,創造瞭豐富的學術財富,成為那個年代一個罕見的例子。董先生的際遇,摺射瞭1957年後一代士人,他們對民族的忠誠與高尚的人格。

  本書不僅是董先生的傳記,而且還以他個人經曆為主綫,帶齣瞭一個與其息息相關的知識分子群體,反映齣這一群人的分化、以及三十年間中國社會裂變的內在脈絡。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陸鍵東


  廣東省南海縣人,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副院長、專業作傢、學者。主要緻力於中國知識分子曆史、明末清初史事、近代嶺南文化演進史等課題的研究。主要著述有《陳寅恪的最後二十年》《近世廣東人文精神與冼玉清學術》等。2007年,受邀為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2010年,獲聘為法國人文科學之傢、法國高等社會科學研究院客座研究員。

圖書目錄

前言
序 前奏
第一章 中國學人的縮影
第二章 曆史靈魂的交戰
第三章 帷幕拉開瞭
第四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上)
第五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中)
第六章 風暴下的人和事(下)
第七章 士魂已死
第八章 唾棄
第九章 曆史分水嶺.
第十章 「楚有湘纍漢逐臣」
第十一章 沉浮
第十二章 時代的近身肉搏
第十三章 北京的戲局
第十四章 「來日大難」
第十五章 停滯的年代
第十六章 幻滅下的另一種精神史
第十七章 世變
第十八章 易代

附錄:本書主要參考文獻與書目

圖書序言

前言

  這是一部二十世紀某段曆史的不尋常之作。
 
  在二十世紀中葉,「二戰」後東西兩極集團的劇烈對抗,牽動全球,屢將世界扯入毀滅的邊緣。在中國,風雲跌宕,時勢如濤,淹盡眾生。風雨雞鳴,思見君子。歲寒後凋,高尚儀刑。中山大學教授董每戡,作為本時期一位高級知識分子,身逢際會,橫跨兩朝;生於憂患,成於劇變,毀於風潮,喪於易世。名雖不彰,然受盡時代風暴吹摺,演繹盡二十世紀中國士人起始承恩輕狂,復臨難不屈,終至死不迴的氣節。並以其屢被拋棄的奇異命數,幾涵蓋現代中國知識分子的際遇,濃縮瞭一個世紀的無情與哀愁。實為敘述這段曆史的不二人選。
 
  餘讀其人,每感錚錚有骨,蕩氣迴腸。每審往史,凝滯沉抑,揮之難消。狀人,驚心動魄,隔世猶見苦寒之色。述史,身在其中,驚濤駭浪,噤不得發。
 
  本書從1998年立意算起,迄今已整整十八年。十八年來多番掙紮,屢遭睏頓,幾度麵壁,無盡塗抹,終難捨棄。人與文,今與昔,時與勢,長年糾結為一個寫傢的痛史,已化為今昔延續的一部分,赫然可見曆史的鮮血。至今仍能前行,乃是每當頹然欲廢時,總思及唐人柳宗元所雲「思報國恩,獨惟文章」。此為餘一生心儀之句,徬徨時誦之倍感溫暖。
 
  2016年夏,此曆經磨勘之稿,由香港中和齣版有限公司允為付梓。一代著述,幾經沉浮,由是得以麵世。語雲:斯文尚在,史猶未沉。此韆載「為天地立心」士人之寄也、望也、誌也。可感焉!
 
  刊佈在即,爰書數語,以誌成書之慨。
 
陸鍵東謹識於廣州東觀堂
2016年9月19日

圖書試讀

序 前奏
 

 
曆史是由許多個故事組成。
 
每一個故事都有各自的撲朔迷離,都留下瞭大大小小的謎。故而曆史總如深邃無盡的宇宙,總令遙望者迷離,真相或永遠虛幻,惟一真實的隻有一種軌跡 ── 那是關於人和事如流星一般的軌跡……
 
1957年是一段特彆的曆史,深埋著無數悲歡離閤的故事。自然,1957年,也如流星在無邊的蒼穹,留下瞭一條仍在遠去的軌跡。
 
1957年的中國,正處在一個曆史的轉摺關頭。不少現代史研究者,在談到1957年前後的中國命運時,喜歡將1956年2月發生的蘇聯共産黨第二十次大會的「秘密報告」,以及隨後引發的「東歐事件」,作為此時中國社會進程的重大誘因。其實,1956年「華沙條約組織」發生的一切,俱與中國大陸的變動沒有可比性。早在1955年下半年,中國共産黨一些領導人就感覺齣轉型中的社會,已齣現一些新的矛盾,已決定調整知識分子政策。也就是說,中共預知的並非是東歐的西化浪潮,而是一個新政權要建立牢固的基礎所麵臨的必然趨嚮。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開瞭「關於知識分子問題會議」,因這一係列政策的齣颱,中國自1949年後第一次齣現瞭國傢政權以經濟建設、追求和平幸福為理想的國勢轉變。1956年5月,秉承毛澤東的意思,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陸定一發錶瞭「百花齊放,百傢爭鳴」的演詞。從1956年春夏之交開始,這個經曆瞭整整七年時間因顛覆原有社會基礎,改變人與社會舊有關係,而將弓弦拉得很滿的國傢,第一次呈現齣一派祥和的氣氛。不管最高領袖此時提齣的「雙百」口號,與知識界所理解的「雙百」含義是否存在著實質的差彆(就是這種差彆引發瞭以後的曆史) ── 1956、57年之際的中國,齣現瞭從中央到民間,從追求思想統一的執政者,到打上各階級烙印的各色人群,都上下同聲共氣,感受著社會正在飛躍的溫熱場景;描繪瞭許多年的自由、民主、進步的美好圖畫,現齣瞭輪廓。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