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抱之書

擁抱之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圖書標籤:
  • 情感
  • 治愈
  • 擁抱
  • 溫暖
  • 心理
  • 成長
  • 人際關係
  • 自我關懷
  • 孤獨
  • 陪伴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擁抱之書》是一本以一百九十一塊的現實碎片──作者、孩子、老人、藝術傢、影星、歌手、詩人、軍人,甚至是在獄中服刑的犯人──摺射流亡的生活經曆,揭露獨裁政權所掩埋的史實,擁抱真實的拉美麵貌。 加萊亞諾自由易懂的文風,言簡意賅的敘述手法,打破傳統文學的體裁,以及簡潔精煉的用詞,在本書中延續爲底層發聲的立場,一連串趣味、憂傷、抒情的軼聞,映摺現實,平等、自由、人權以及和平的價值皆在字裏行間時時閃現。 本書特色 ★亞馬遜、Goodreads讀者五顆星好評不斷 ★拉美世界最澄澈的良心 ─ 以書寫反擊,以書寫擁抱 ★191篇記憶軼聞,拼貼一幀半理智、半激情,還有一半神秘的拉美圖像 ★2017金蝶奬榮譽奬得主 硃疋 裝幀設計與內頁插畫繪製,精美色紙印刷,呼應加萊亞諾豐厚多變的小故事 好評推薦 《擁抱之書》的每則故事之間並無連貫性的中心議題,但加萊亞諾融入個人經驗,以「記憶」貫穿全書。一開捲即喚起那埋藏心靈的記憶……宛如文學版的默示錄,紀錄瞭悲歡離閤的人生,有微笑、也有淚水。那一則又一則的記憶,激起讀者正視曆史的熱情,不僅與加萊亞諾相遇在字裏行間,並透過他的書寫,與馬裏奧.班涅德提、聶魯達、鬍安.赫爾曼等知名作傢相互擁抱,一起抬頭,觀看相同的天空。──陳小雀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博、淡江大學西班牙文係、美洲研究所教授、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加萊亞諾是一個危險、激進的說故事的人,猶如馬奎斯、伊莎貝‧阿言德以及聶魯達,而《擁抱之書》是一幅馬賽剋拼貼,或裏維拉(Deigo Rivera)的壁畫。──John Leonard, New York Newsday 加萊亞諾在《擁抱之書》中,如拋棄一切,騰空而起的走鋼索的人,而他的主題環繞在多采多姿的生活與愛。──Alan Ryan,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愛德華多‧加萊亞諾  Eduardo Galeano


  烏拉圭記者、小說傢,一九四○年九月三日生活濛得維的亞,二○一五年四月十三日,因癌末併發癥,嚮人生告彆。十四歲時創作的政治漫畫被報刊採用,曾擔任周刊、日報的記者、編輯及主編,之後專職寫作,在國際左派評論圈頗富盛名。《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是加萊亞諾以九十天時間完成的政治論文,該書不但是其寫作生涯的起點,之後更成為拉美研究的經典作品。文學之門自此開始對這位烏拉圭記者開啓,其書寫每每超越正統流派的界限,融虛構、新聞、政治分析和曆史於一爐。一九七三年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加萊亞諾被捕入獄,之後十二年的流亡期間一度被阿根廷軍政府列入死亡名單。最著名作品《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1971)、《火的記憶》(1986)、《擁抱之書》(1989)、《女人》(1995)等已翻譯為二十多種語言於全球發行。

譯者簡介

葉硃臻臻


  樂天派的雙魚座。喜歡閱讀、翻譯、旅行,熱愛生活,信仰反璞歸真的生活態度。

  譯有加萊亞諾《女人》、《歲月的孩子──366個故事》。mikizhen2012@gmail.com
 

圖書目錄

圖書序言

導讀

記憶與文學:文字的力量


  文字堪稱人類文明最偉大的發明。有瞭文字,人類可以紀錄生活點滴,譜寫曆史,更能錶達深藏內心的情緒和思想。誠如拉丁文諺語「Verba volant, scripta manent」,語言稍縱即逝,惟有文字纔可雋永。的確,文字是文明與文化的基石,中文以「神來之筆」、「妙筆生花」等成語形容精彩文章,顯示文字乃具生氣和力量,得以傳遞訊息及思想。文字的力量不在於字句的長短,而取決於作者如何賦予文字生氣,亦即,一段寓意深遠的文字、一篇發人深省的文章、一本震古鑠今的著作,均為改變世界的力量。因此,「禁書」或「焚書」成為獨裁政府箝製文字力量的策略。

  拉丁美洲文學將文字力量發揮得淋灕盡緻,宛如一盞明燈,引指讀者在徬徨中走齣生命的迷宮,在渾沌中看清曆史的真相。
    
  十九世紀末,拉丁美洲作傢走齣歐洲風格,負起社會教育功能,轉而書寫自己的土地故事,漸漸喚醒拉丁美洲各國的本土意識。二十世紀中葉,一係列「新小說」揭露社會衝突與政治抗爭的黑幕,精湛的寫作技巧令世界文壇驚艷不已,儼然暗夜裏久久不散的燦爛煙火,而有「爆炸文學」(boom)之美譽,掀起拉丁美洲文學的新氣象。除瞭小說之外,拉丁美洲作傢也善於詩、戲劇、散文、隨筆等創作;其中,隨筆發揮文字力量,在拉丁美洲社會找尋己身文化認同之際扮演重要推手。隨筆又稱雜文,為散文的一支,用於闡述作者的個人見解和主張,也是知識分子麵對社會變革,或國傢危難時提齣經國濟世理念的最佳文體,法國作傢濛田(Michel de Montaigne, 1533-1592)以「吾人即吾書中的素材」,為隨筆下瞭最好的註解,凸顯瞭作傢的社會功能,以文傳遞思想。

  烏拉圭素有南美洲的瑞士之稱,其文化水準相等高,在一九○○年,作傢羅舵(José Enrique Rodó, 1871-1917)意識到美西戰爭後,盎格魯撒剋遜文化將隨著美國的戰勝而入侵拉丁美洲,於是創作瞭《愛麗兒》(Ariel)一書,將拉丁美洲比喻為愛麗兒,即莎翁名著《暴風雨》裏那個被禁錮在樹乾裏的精靈。書中呼籲拉丁美洲國傢應建立以拉丁文化為主體的文化認同,並防範美國的野心,彆再淪為強權的附庸。《愛麗兒》篇幅不長,原文版不到百頁,百餘年來是拉丁美洲知識青年必讀的作品,至今對拉丁美洲自覺運動影響深钜。

  以被禁錮在樹乾裏的精靈形容拉丁美洲,多巧妙的比喻!看似輕描淡寫,卻是一語道破拉丁美洲長期受製於強權的宿命。文字的力量在於那得以解放被束縛的靈魂。浸淫在這種氛圍下,記者齣身的愛德華多.加萊亞諾(Eduardo Galeano, 1940-2015)精於隨筆與韻文,更似說書人,善於重新詮釋曆史以古鑑今,齣版多部精彩作品。他的經典之作《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將拉丁美洲的失序與災難歸咎於己身蘊藏的天然資源,與中文的典故「懷璧其罪」頗為相似。以「被切開的血管」為書名,道齣經濟被強權剝削後留下的慘況,曾一度被親美的烏拉圭軍政府視為禁書。《女人》一書以短篇故事頌揚女性的智慧、勇氣、獨立和道德,字裏行間啓發瞭女性自覺。《歲月的孩子》彷彿一部世界史,加萊亞諾按照自己的時序,以簡潔筆觸,寫下三百六十六篇扣人心弦的生命之歌。

在讀者引頸期盼下,南方傢園再度引進加萊亞諾的作品,推齣中文版的《擁抱之書》。《擁抱之書》以「我」為素材,收錄瞭一百九十一則短篇故事,主題相當多元,包含政治、社會、宗教、文化、文學等,乍看之下,風格類似《女人》、或《歲月的孩子》,卻又不盡相同。《擁抱之書》介於隨筆與散文之間,又具韻文特色,有史詩般的氣勢,雖然每則故事之間並無連貫性的中心議題,但加萊亞諾融入個人經驗,以「記憶」貫穿全書。一開捲即喚起那埋藏心靈的記憶:

  迴憶(Recordar):源自拉丁文re-cordis,意為再次經過心靈。

  記憶賦予人生意義,而將曆程儲存於內心,並透過迴憶,重新整理記憶。因此,少瞭記憶,人生呈現空白;少瞭記憶,曆史無法延續。走筆至此,不由自主地仿傚羅舵,將記憶比喻成被禁錮在樹乾裏的精靈愛麗兒,有一雙金黃色的翅膀,一旦被釋放之後即振翅作聲,成為曆史的最佳信差。 人生因記憶而有瞭理性、邏輯、感情和行動,「記憶」如此可貴,加萊亞諾寜可捨棄「完美的幸福」,而不願「失憶」:

  曾祖父是快樂的,因為他失去瞭記憶。他的曾孫是快樂的,因為他還沒有任何記憶。於是,我想,這就是完美的幸福啊!而我不要這樣的幸福。

  在希臘神話裏,女神謨涅摩斯內(Mnemosyne)負責創造人類文明,保護人類的善與美,又被稱為記憶女神,協助人類重現記憶。謨涅摩斯內也是九位文藝女神(繆斯)之母;因此,各項文藝與記憶密不可分,尤其記憶與文學更是息息相關。的確,人會老死,記憶會淡忘,惟有透過文字記憶纔得以雋永,甚至蛻變成文學。遊走在「記憶」與「文學」之中,加萊亞諾齣版瞭《火的記憶》(Memoria del Fuego)三部麯,以自己的史觀和見解,將記憶銘刻在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裏,猶如以火紋身一般。

  同樣,《擁抱之書》結閤瞭「記憶」與「文學」,有加萊亞諾個人不同階段的人生經驗,有他對曆史的反思、對政治的批判、對異鄉人文地景的書寫。亦即,加萊亞諾藉創作現在而迴憶往昔,其中,一九七○年代南美洲的軍事獨裁成為書中最不堪的記憶。彼時,美國以反共為由,在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1923-)的策劃下,與阿根廷、玻利維亞、巴西、智利、烏拉圭、巴拉圭等國軍政府閤作,共同執行「禿鷹行動」(Operación Cóndor),美其名互換情資、防範美洲遭赤化;其實,軍政府專斷獨裁,任意逮捕異議分子,殘害人權。據統計,「禿鷹行動」造成四萬多人失蹤,約五萬人遇害,逾五十萬人遭監禁,數十萬人流亡他國。不少遭拘捕的懷孕婦女在生下小孩後,即被殺害,新生嬰兒則被齣養,遭清空瞭傢族的記憶,造成妻離子散的人倫悲劇。

  身為「禿鷹行動」的受害者,加萊亞諾仍以詩的筆調重建曆史。一九七三年,烏拉圭發生軍事政變,人人稱贊的南美洲端士瞬間降格,變成一座大型監獄,加萊亞諾被捕入獄,獲釋後先流亡阿根廷,之後轉往西班牙,直到一九八五年纔迴到烏拉圭。翻開〈恐懼〉那一則,加萊亞諾以籠子裏的天竺鼠為比喻,形容剛重獲自由時的恐懼:

  傍晚,我迴到傢,發現牠仍和我離開時一模一樣:待在籠子裏,緊挨著鐵柵,被自由驚嚇得渾身發抖。

  痛苦的迴憶令人瘋狂而錯置記憶,讓人癡傻而攪亂記憶。套用傅柯(Michel Foucault, 1926-1984)的理論,無論瘋狂、抑或癡傻並非疾病,而是知識,正如加萊亞諾所言:「我已經難以分辨過去與現在,過去發生的事仍持續發生,而且就發生在我身邊。」

  人人皆能如加萊亞諾一般勇敢麵對這不堪迴首的曆史創傷?迴歸民主體製後,不少人依舊過著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寜願患瞭失憶癥,將自己鎖在心牢裏,不願麵對現實,甚至主張特赦犯下侵害人權罪行的軍人。翻閱《擁抱之書》,不僅經曆軍事獨裁的拉丁美洲罹患瞭失憶癥,還包括加勒比海的法屬殖民地、美國芝加哥等地。失憶癥成為掩蓋事實的藉口!

  軍人獨裁時期,我們懼怕傾聽,懼怕說話,而成瞭聾啞人士。現在,民主時期到瞭,對迴憶的恐懼讓我們罹患失憶。但就算你不是佛洛伊德,也知道掩蓋記憶的地毯並不存在。

  在〈友誼的慶典之一〉裏,加萊亞諾引用瞭各地對朋友的不同稱呼,譬如:「我的土地」、「我的血液」、「我的麵包」、或「我的鑰匙」,來詮釋友誼的珍貴。對人類而言,土地、血液和麵包均十分重要,從字麵意義即可理解為何被用來象徵友誼,但是鑰匙呢?其重要性遠不如土地、血液、或麵包,如何令人聯想到友誼呢?原來齣自於烏拉圭詩人馬裏奧.班涅德提(Mario Benedetti, 1920-2009)親身經曆的感人故事。

  《擁抱之書》宛如文學版的默示錄,紀錄瞭悲歡離閤的人生,有微笑、也有淚水。那一則又一則的記憶,激起讀者正視曆史的熱情,不僅與加萊亞諾相遇在字裏行間,並透過他的書寫,與馬裏奧.班涅德提、聶魯達(Pablo Neruda, 1904-1973)、鬍安.赫爾曼(Juan Gelman, 1930-2014)等知名作傢相互擁抱,一起抬頭,觀看相同的天空。
 
文│陳小雀
墨西哥國立自治大學拉丁美洲研究博士
淡江大學西班牙文係、拉丁美洲研究所教授
淡江大學外語學院院長

圖書試讀

官僚主義(一)La burocracia/1
 
一九七三年年中,軍事獨裁時期,一個烏拉圭政治犯鬍安‧何塞‧諾艾切德因違反規章製度遭受五天的懲罰。這五天不能接受探視、不能休息,這五天什麼都不能做。就將他定罪的上尉的觀點而言,這些製度是不容質疑的。製度明確規定囚犯們走路時要排成一列,雙手要放在背後。諾艾切德遭受責罰的原因是他隻放瞭一隻手在背後。
 
諾艾切德隻有一隻手臂。
 
他曾兩度入獄。第一次是他的手臂。第二次是他。手臂是在濛特維多被逮捕的。諾艾切德狂奔逃跑,追擊他的警察趕上,打瞭他一巴掌,喊道:「你被捕瞭!」但他手上隻留下一隻手臂。一年半後,諾艾切德身體的其他部分在帕桑度(Paysandú)入獄瞭。
 
在監獄裏,諾艾切德想要找迴失去的手臂。
 
「寫一張申請書。」 他們說。
 
他解釋說自己沒有筆。
 
「那先申請一隻筆吧。」他們說。
 
於是他得到筆,卻沒有紙。
 
「再申請一張紙吧。」他們說。
 
最後他有瞭紙和筆,寫瞭一份尋迴遺失手臂的申請書。
 
過瞭一段時間後,終於有瞭答覆:無法批準。那隻手臂屬於另一宗案件的。他走的是軍事法律程序,手臂則屬於民事訴訟。
 
故事(二)Sucedidos/2
 
很久以前,威力迪格先生為瞭讓埃爾瑞索德(El Resorte)保齡球場不會門可羅雀,便在附近蓋瞭一些房子,許多居民也隨之搬遷而去。這個故事是真實發生過的。據說,大傢都這麼說,這個村子是因他而建的。
 
聽說,在村裏一個體弱多病的老人傢裏藏有寶藏。
 
這名年邁的老人,每個月會有一天從床上爬起來去領失業金。
 
一群從濛特維多來的小偷,趁他不在傢時,溜進他傢。
 
小偷們四處尋找寶藏,翻遍每個角落。唯一的發現是地下室角落一個覆蓋毛毯的木箱子。箱子上巨大且牢不可破的鎖頑強地抵抗小偷們的敲砸。
 
因此,他們抬走箱子。當他們終於打開箱子時,已經離村子相當遙遠瞭。然而,他們發現箱子裏裝滿瞭信件,是老人在漫長一生中所收到的情書。
 
小偷們準備焚毀這些情書,卻為此起瞭爭執。最後決定把信件歸還老人。一封封地寄還,一個星期寄一封。從此以後,每個星期一的中午,老人都會坐在山坡上,望著道路,期待郵差的齣現。每當看見那匹載滿信件的馬齣現在樹林時,老人便飛奔而去。郵差知曉情況,手上早已拿著送給他的信。
 
甚至連聖彼得都能聽到,他收到戀人纏綿情話時喜悅、瘋狂的心跳聲。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