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教育史
  • 教育政治
  • 常燕生
  • 學術著作
  • 中國教育
  • 近代教育
  • 教育思想
  • 曆史研究
  • 論文集
  • 教育改革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自國民黨勢力擴張以來,三民主義已完全變為宗教信條,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之下,對於三民主義是隻許頂禮膜拜。」──常燕生

  他是第三勢力政黨的領導者,也是一位政治思想傢與教育學者。他被時代所遺忘,卻被曆史給留下。他的洞見穿越時空,得以與今人産生共鳴,他是常燕生。

  「現行教育製度的缺點是,教者與被教者間的階級太分明瞭,種種弊病都隨之而起。現行學校製本專為兒童而設,而教者之權為成人所操,成人與兒童既毫無平等關係之可能,則在學校中自然不能不成為兩種不同的階級。我們總以為受教者的程度低,教者的程度高,斷沒有平等的可能,殊不知事實上並不是如此。」──常燕生

  常燕生是何許人也?他是早已式微的「第三勢力」:中國青年黨在民初的早期領導人,以批判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著稱。然而在政治之外更不為人知的是,常燕生還是一位教育思想傢,對於民初教育環境有著深入觀察。他當年積極提倡的「社會教育」與「全民教育」,其闡述論述即使放到今天,仍有其遠見與卓識。本書另外還收錄瞭常燕生當年與陳獨秀透過《新青年》雜誌往來的信函,深入討論瞭民初教育文化與政治麵嚮。

本書特色

  *值此十二年國教鬧得沸沸揚揚之際,就讓我們以史為鏡,看看數十年前就提倡「全民教育」的教育思想傢常燕生的教育理念吧?

  *本書是探討民國初年教育製度、文化及政治體製之重要書籍,且帶您一窺早期第三勢力對國民黨所信奉之三民主義之分析與批評。
 
塵封的記憶:近代中國知識分子思想轉型研究 著者: [此處留空,請根據實際情況填寫]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究瞭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群體在劇烈社會變革與思想衝擊下的復雜心路曆程與理論建構。它並非一部聚焦於特定教育傢或單一教育思想的匯編,而是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剖析瞭從晚清至民國初年,一批肩負民族復興使命的知識精英,如何在傳統儒學體係瓦解與西方現代性思潮湧入的雙重壓力下,進行痛苦而深刻的自我重塑與思想抉擇。 全書結構嚴謹,內容涵蓋瞭以下幾個核心研究維度: 第一部分:傳統倫理的崩塌與現代性的早期焦慮 (約300字) 本部分聚焦於清末“中體西用”論調的失效及其背後的思想根源。研究追溯瞭19世紀末20世紀初,傳統士紳階層在麵對列強堅船利炮和內生性體製僵化時的思想反應。重點分析瞭“學”的範疇如何被重新定義——從關乎個人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德實踐,逐漸轉嚮技術、科學乃至製度層麵的知識獲取。我們考察瞭早期留日、留歐學生群體所攜帶的文化衝擊,他們如何試圖在保守的傢族結構和急需變革的政治現實之間尋求平衡。此階段的知識分子,其“焦慮”主要錶現為對民族危亡的深切痛感,以及對舊式教育目標(如科舉體係)徹底失去信仰後的精神失落。書中細緻梳理瞭早期白話文運動、新式學堂章程的起草過程,揭示瞭文化啓濛初期,知識精英在語言、道德規範和國傢認同上的多重掙紮。 第二部分:政治光譜的分化與思想的激進化 (約450字) 隨著辛亥革命的爆發與民國初年的軍閥混戰,知識分子的思想走嚮瞭更加多元和激烈的探索。本書將此階段視為“思想的破碎與重組”。我們不再將知識分子視為鐵闆一塊的整體,而是細緻描摹瞭不同派係之間的理論分野。 一是關於“救亡”路徑的爭論: 一部分人堅守漸進式的改良主義,強調文化先行,如新文化運動後期對“德先生”與“賽先生”的深化探討;而另一部分激進分子則傾嚮於革命的徹底性,主張全盤推翻舊有政治文化結構。書中詳細對比瞭持不同政見者在《新青年》、《晨報》等重要輿論陣地上的論戰文本,分析瞭他們如何運用新的哲學工具(如實用主義、早期馬剋思主義的片麵引介)來論證自身的政治閤法性。 二是關於“國民性重塑”的本體論探討: 許多思想傢意識到,單純的製度變革無法解決根本問題,癥結在於“國民性”的落後。本部分重點剖析瞭知識分子對國民“精神氣質”的塑造訴求,例如“尚武精神”、“科學精神”或“平民精神”的提倡。這不僅僅是教育口號,更是他們試圖在政治真空期,為民族文化注入現代生命力的深刻努力。我們對這一時期關於“國粹存廢”的討論進行瞭詳細的文獻爬梳,揭示瞭文化保守主義與激進批判主義之間的張力。 第三部分:學術機構的重建與知識生産的專業化 (約400字) 本書的第三部分轉嚮知識分子工作場域的專業化轉型。隨著現代大學的建立(如北京大學、清華學堂的重組),知識生産不再僅僅是少數精英的私人活動,而是逐漸成為製度化的專業活動。這帶來瞭新的挑戰:如何保持學術的獨立性與政治的關聯性? 我們分析瞭早期教授法、學科設置的引進而帶來的學術規範的衝突與適應。例如,曆史學、社會學等學科的引入,如何衝擊瞭傳統的經學研究體係。本部分特彆關注瞭那些在轉型期緻力於學科基礎理論構建的學者,他們如何在中外文獻的譯介與本土經驗的結閤中,確立瞭現代學科的知識範式。同時,本書也考察瞭知識分子在政治乾預與學術自由之間的微妙平衡,許多學者不得不利用學術身份作為緩衝地帶,以期在動蕩時局中保存文化薪火。 第四部分:教育理念的實踐睏境與曆史遺産 (約350字)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理論理想與實踐之間的鴻溝。許多宏大的教育藍圖,如“平民教育”、“鄉村改造計劃”等,在資源匱乏、戰亂頻仍的背景下,遭遇瞭巨大的執行睏境。 本書通過對不同地區(城市精英教育與鄉村教育實驗)的案例比較,探討瞭知識分子在推動教育普及過程中所遇到的地方勢力阻撓、財政支持不足以及文化接受度低等現實難題。這些實踐的受挫,反過來又促使知識分子對自身的精英身份産生反思,加劇瞭知識分子與大眾之間的“理解之難”。 本書最終的結論是,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在教育、政治與文化上的探索,構成瞭一部復雜的、充滿內在矛盾的“尋求現代性”的編年史。他們的思想遺産並非一套固定不變的理論體係,而是一種持續的、對國傢未來命運的深切關切與不懈的知識介入精神。它為我們理解20世紀中國社會變革的深層動力提供瞭必要的思想史背景。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陳正茂


  颱灣省澎湖縣人,1959年生,私立輔仁大學中國文學係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曆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大學講師,現為颱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係專任教授。研究方嚮為中國現代政黨史、颱灣史、民國人物傳記。
 

圖書目錄

代序:孤寂的思想傢―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
 
上篇:論教育
讀鮑爾文(J.M. Baldwin)《發展與進化》(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毀校造校論
全民教育論發凡(上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中篇)
全民教育論發凡(下篇)
理想學校的先決問題
教育傢懷疑的態度
我所望於(教育博物館)者
未來教育改造趨勢之觀察
打破隔閡人性的教育製度
怎樣建設新教育學
外患聲中教育界應有的覺悟
普及教育與平民生活
印象主義的曆史觀(曆史教學法的一章)
教育觀點上的曆史學科
新法考試的先決問題
讀塞耳博士演講錄的感想
對於杭州大學的希望
中等教育原理
教育上之理想國(上)
教育上之理想國(中)
教育上之理想國(下)
濛特梭利之小學教育方法論
「道爾頓製」功課指定的一個實例
文化進步與教育宗旨
教育製度在人類社會進化史上之過去與將來
 
中篇:論政治
三民主義批判
 
下篇:雜感集

緻陳獨秀函(一:古文與孔教)
緻陳獨秀函(二:古文與孔教)
緻陳獨秀函(三:儒教與傢庭)
緻陳獨秀函(四:孔教)
我之孔道觀
紀陳獨秀君演講辭
中國曆代政治權力之變遷
建設論
愛國―為什麼?
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
文化之橫展與竪進
常乃悳緻李石岑函
對於「非宗教大同盟」之諍言
鬍景翼先生的遺念
什麼叫做東方文化?
攙論雪恥與禦侮
東西文化問題質鬍適之先生:讀〈我們對於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國傢主義與非國傢主義之區彆安在?
《論語》與我

圖書序言

代序

孤寂的思想傢―常燕生及其教育思想/陳正茂


  一、生平:半百人生歲月

  民國36年4月,政府改組,青年黨參加政府,常燕生初被提名為行政院政務委員,繼又入選國府委員,正圖有以報國之際,豈料是年6 月,常由滬返蓉,適逢水災,不意染病,雖緊急送醫,仍藥石罔效,竟緻不起,於7月26日晨,因腦炎病逝於華西大學醫院,享年僅50歲。常以未及半百之齡,遽歸道山,實是青年黨和國傢莫大的損失,但在國、共劍拔弩張的那個年代,常之去世,並未引起太多注意,亂世浮生,些許是動盪離亂時代使然。

  常為青年黨領袖之一,亦是積極提倡「哲學有機論」的理論大師, 畢生以宣揚「生物史觀」為己任,其「生物史觀」之主張,曾與國民黨的「唯生史觀」、共産黨的「唯物史觀」鼎足而三。不僅如此,常於國傢主義思想的闡揚、對三民主義之批判、對全民教育之論述,亦皆有其深刻可觀之處。惜此一思想深邃的理論大師,在逝世近70年後的今天,兩岸三地對其瞭解仍不多,學界研究者亦少,此或與其青年黨背景有關。編者過去研究青年黨多年,對青年黨曆史人物也多所著墨,現特彆針對常之生平及其教育思想,作一梗概介紹,裨使國人對這位在曆史上,應該占有一席之地的常燕生,有更全麵清楚的瞭解。

  常燕生(1898-1947),初名乃英,改名乃瑛,復改名乃悳,彆號士忱,字燕生,以生於燕京故也,後以字行。常為山西省榆次縣車輞村劉傢寨人,生於清光緒24年(1898)10月22日,常氏為榆次望族,當清末光、宣之際,全國財富大都集中於山西票號、而山西財富又集中於平遙、祁、太榖、榆次4縣,榆次的富戶常傢即居其一。辛亥革命後,因受時局影響,常傢開設於各地之商號紛紛倒閉,債颱高築,傢道由是中落。

  常父親為常運藻(鑑堂),清末曾任詹事府主簿、河南商城縣知縣等職。民國後,被選為山西省議會議員、候補參議員,後又齣任縣財政局局長及縣立女子小學校長多年,為人性情鯁直,思想開明通達,在清末民初即主張推行剪發、放足、禁煙等新政。常的太夫人乃禮部主事韓大鏞(序東)之女,其外祖據聞係「讀書務博覽,不拘於一格,亦不效他人之矻矻窮年,觀其大略而已。為文辭操筆即成,若不經意,而辭意俊邁,風格遒上。」常爾後之纔華性行,多半得自母係遺傳。光緒29年(1903)至宣統3年(1911),常隨父宦遊河南,先後旅居開封、鞏縣、周傢口、清化鎮等地,因父管教甚嚴,常6歲即啓濛識字,7歲閱《三字經》、《百傢姓》,8歲從關雁鞦學,讀《孟子》。14歲時, 於中國經史之學,已奠良好基礎。民國元年,常撰〈孔子之道非宗教議〉,啼聲初試,已不同凡響,其後在《新青年》上刊載之〈我之孔教觀〉,即脫胎於此。5年春,山西各中等學校舉行國文會試,常拔得頭籌,高中榜首,時人譽為「山西狀元」。

  是年夏,常負笈北京,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史地部,以其之纔,來到人文薈萃古都,受西潮新學激盪,學問猛進;尤與博學碩儒者遊,更是獲益匪淺。期間曾與《新青年》主編陳獨秀通信多次,討論孔教問題。民8,五四運動爆發,常參加「北京學生聯閤會」,與孟壽樁、周長憲、黃日葵3人閤編《國民雜誌》。9年,常於《國民雜誌》2捲4期發錶〈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一文,為其首篇公開探討文化問題之文章; 此外,他還緻書張東蓀,討論佛教問題,文章亦刊於上海《時事新報》之副刊〈學燈〉上。民國10年鞦,常接受吳淞中國公學附屬中學之聘, 南下上海,擔任西洋史課程。抵滬後,因交遊日廣,為文漸多,在《時事新報》〈學燈〉上,發錶〈愛的進化論〉、〈北京與上海〉、〈反動中的思想界〉、〈虛無主義與中國青年〉、〈對於反宗教大同盟之諍言〉等文。而有關於教育製度問題之論文,則披載於《民鐸》雜誌,後匯集為《全民教育論發凡》一書;另有〈教育上的理想國〉論文3篇,刊於《教育雜誌》,後亦編為「教育小叢書」之一。

  12年夏,常迴籍山西休養,期間完成《社會學要旨》一書。13年鞦,接受燕京大學聘,教授曆史,編《中國史鳥瞰》,後易名為《中華民族小史》,交上海愛文書局齣版。民14年,常開始其政黨和社會活動,曾組織「青年山西學會」,發行《山西週報》,對晉省提齣興革建議。是年8月,陳啓天、餘傢菊2氏,至太原齣席「中華教育改進社」年會,常與其晤談,雙方鹹認為國傢主義為最正確之救國主義,乃於11月中,在陳啓天的介紹下,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時蘇俄正推行東進政策,利用金錢和同情弱小民族之虛僞宣傳,收買大批知識青年和政客, 為其赤化中國的陰謀做先鋒。有鑒於此,常乃撰〈我反對蘇俄的一個最大的理由〉,刊於14年11月16日《晨報》副刊1306號,此文後收入《聯俄與仇俄問題討論集》。在90年前,中國正開始彌漫著親俄迎共的氣氛時,常已然體認到蘇俄共産主義亡我民族之可怕,其目光和卓識,堪稱為反共先知。

  15年3月10日,旅俄華僑因受到蘇俄的壓迫殺害,北京的青年黨人,聯閤各愛國團體在北大召開「反俄援僑大會」,常和李璜、聞一多、彭昭賢等人登颱講演,不料俄國使館竟嗾使中共雇用流氓搗亂會場,雙方一陣混戰,卒將暴徒擊走。該年夏,常因對教育製度不滿,乃辭去教職,創辦「愛國中學」,自任校長。7月,中國國傢主義青年團在滬召開第1次全國代錶大會,常當選中央執行委員兼宣傳部長。16年7月,在參加國傢主義青年團第2次「全代會」後,常留滬上,供職於中青總部,主編《醒獅週報》。他常用仲安(黨號)、惠之、平子、萍枝、平生、凡民等筆名,在《醒獅》上發錶政論、時評、詩、劇作等作品;又撰《世界國傢主義運動史》及《三民主義批判》等書。是年12 月,常撰〈中國民族與中國新文化之創造〉,刊於《東方雜誌》第24捲24號,此鞭闢入裏、擲地有聲之文章,即由今日觀之,仍跌宕有力意義非凡。

  17年8月,常齣席青年黨第3次「全代會」後,由滬返晉,埋首著述《中國文化小史》、《中國思想小史》、《中國政治製度小史》諸書。

  該年鞦,上海青年黨同誌辦《長夜》半月刊,常撰〈關於真理問題的一些話〉、〈前期思想運動與後期思想運動〉、〈房龍的人類為思想的權利而奮鬥的故事〉、〈越過瞭阿Q的時代以後〉、〈荒原的夢〉等文章,刊於其上。18年春,《長夜》停刊,改齣《長風》半月刊,常於《長風》上有〈民族精力與文化創造〉、〈蠻人之齣現〉、〈悼梁任公先生〉、〈發思古之幽情〉、〈什麼是今日的反動思想〉等篇。同年春,尚編著《中國財政製度史》一書,事畢赴滬,擔任「知行學院」教授。常在「知行」執教,復兼大夏大學「曆史研究法」課程,因對當時的考據派曆史學頗不以為然,故為學生講授「曆史相對論」學說,惜未繼續發揮。本年,常尚有〈聯省自治之研究〉長文,連載於《醒獅》; 此外,亦撰《法蘭西大革命史》,交中華書局齣版。民國19年8月,常先後完成幾部書初稿,如《西洋文學簡史》、《文藝復興小史》、《德國發達簡史》、《生物史觀與社會》。其中「生物史觀」學說,係針對共産黨的唯物史觀而發,其主旨以民族性來解釋曆史文化之發展,而歸結到以國族鬥爭反對共産黨的階級鬥爭。此外尚有論文若乾篇,刊於《中華教育界》,為其闡述教育改造理念之作。

  「9•18」事變起,常以國難嚴重至此,乃倡「野戰抗日」說,強調野戰是一切弱小國民抵抗強暴最有力的方法,可使日軍晝夜不能安枕,隻要國人肯作長期犧牲,最後終能迫使敵人自動退齣。本年,常尚有《社會科學通論》一書,翌年脫稿。21年「1•28」淞滬戰起,時駐守閘北的青年黨同誌翁照垣、丘國珍和吳履遜等人,以一旅之眾,抵禦日寇三麵夾擊,使敵人從此不敢輕視中國,世界各國對我國亦觀感一新。常認為這是現代民族的一首動人的史詩,因作〈翁將軍歌〉以記之,傳誦一時。吳宓曾評:此歌氣格高古,旨意正大,深厚而沉雄,通體精鍊,無懈可擊,綜觀「9•18」後兩年中,南北各地敘記國難之佳篇,應以常君此歌為首選。

  稍後,常又撰〈論新詩〉一文,贊成自由解放的新詩,但對於流行各派新詩,很多走入晦澀堆砌的魔道,他不甚喜歡。民國22年,正值日軍進逼北平,政府被迫簽訂《塘沽協定》之際,常憂國感時,作〈故都賦〉以明誌。吳宓評「此賦有關於曆史國運者至重,蓋今之哀江南賦, 真切詳盡,包舉無遺矣。」23年初,常任山西教育學院講席,時北平《獨立評論》上,有蔣廷黻、吳景超等學者,發錶專製與武力統一中國等論戰。常撰〈建國問題平議〉,批駁蔣、吳2人,贊同鬍適的無為政治,此文刊於《獨立評論》,其中論點深獲鬍適欣賞,鬍適在〈一年來關於民治與獨裁的討論〉文中,提到「我絕對相信常燕生先生的從民權伸張做到國傢統一的議論」,可見此文影響很大。

  24年7月,常赴滬參加《國論月刊》籌備工作,其時,正值抗戰前夕,朝野亟需團結閤作,故該刊立場較過去《醒獅》溫和得多。常在《國論》每期都有重要的政論或有關思想文化問題的文章發錶,其文本「生物史觀」的觀點,竭力反對個人主義和階級主義的理論,積極提倡國族至上的思想,為即將麵臨的國族生存鬥爭作精神準備,這些文章後來編入《曆史哲學論叢》及《生物史觀研究》2書。25、6年交,國內正展開人民陣綫與國民陣綫之爭,常在《青年陣綫》上發錶文章,指齣人民陣綫不過是共産黨的工具,國民陣綫也隻是法西斯黨的化身,前者是僞君子,後者是真小人。中國今天需要的,不是人民陣綫,也不是國民陣綫,而是舉國一緻對外的全民救國聯閤陣綫,把全國愛國傢、愛獨立、愛自由的人民團結於一條戰綫之下,但親日、親俄的漢奸國賊必須除外,真是酣暢痛快之論。

  26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麵抗戰展開,常內心悲憤,時思有以報國,然一介書生,請纓無路,不得不於啓發民智,激勵抗戰意誌著手,於是發憤著書,撰就《老生常談》一書。27年春,常受聘四川大學,年底,青年黨機關報《新中國日報》遷蓉復刊,由常總主筆政。武漢、廣州失守後,汪精衛密謀與敵妥協之意已顯,時任國民政府中宣部長的周佛海,正釀製悲觀求和之低調,常對此和談濫調,於《新中國日報》發錶〈此時還有徘徊瞻顧的餘地嗎?〉及〈正人心、息流言、拒邪說、惟有請政府立即正式宣布既定國策不變〉兩篇堅持抗戰到底、反對中途妥協的文章。基於中青和中共之長期鬥爭經驗,雖國難方殷,雙方暫時休兵言和,然常知道,一旦戰爭結束,鬥爭即起。為此,常決定赴延安一探究竟,在延安,常會晤中共首領毛澤東、張聞天、陳紹禹、王若飛、高崗、周揚等人,也參觀邊區政權機關,包括「抗大」、「魯迅藝術學院」在內,行程結束後,他批評延安的政治,始終是見小不見大,見近而不見遠;小處近處非常精明,但大者遠者則看不到瞭。

  29年元月,《國論》復刊,改為半月刊,此刊物有幾大特點: 1、支持抗戰到底的國策;2、闡述「新戰國時代」或「大戰國時代」的理論;3、發行「憲政運動專號」;4、歐戰爆發後,發行《評論特輯》,這些特色都在常的鼓吹下,網羅一流的史學傢或政論傢所探索討論的文章。常對於抗戰,始終是樂觀的,任何前方失利的消息,均不足以動搖其最後勝利之信念。31年上半年,他寫瞭4篇探討戰後國策的文章,就整個世界戰局的觀察,民主國傢勝利已不成問題,問題在戰後我們能否順利收復失地,確保勝利成果,展開和平建國工作,這就需要事前充分的研究和準備。而為瞭預防共産黨的藉題發揮,常高瞻遠矚的提齣「軍隊國傢化」與「政治民主化」兩大訴求,曾撰〈軍隊國傢化的意義〉、〈軍隊國傢化的原則〉、〈軍隊國傢化和政治民主化的正確意義〉等3篇文章加以闡揚。34年8月,日本正式投降,常特於是日發錶〈以憂勤迎接勝利〉一文,要國人在狂歡之餘,提高警覺,居安思危。35年元月,「政治協商會議」揭幕,常與曾琦、餘傢菊、陳啓天、楊永浚為中青代錶赴會。是年5月4日,《中華時報》在滬創刊,常亦經常為該報撰寫社論,呼籲各方相忍為國,團結奮鬥。

  常一生著述甚勤,涉獵範圍至廣,其思想著述可分為4期:民國9年至12年,多著重教育問題,間亦涉及文化思想問題。主張廢止學校教育,推行社會化全民教育,要從社會學的立場,建設真正教育學,其言論見於《全民教育論發凡》、《教育上的理想國》等書。13年至17年, 緻力於政治革命,尤注意聯省以建國的問題,間為各書局撰述有關史學之通俗著作,如《三民主義批判》、《聯省自治之研究》、《中國思想小史》等書。18年至26年,則專心緻力於思想理論的建設與鼓吹,如國傢主義之哲學基礎―「生物史觀」,主張民族性為決定曆史社會的因素,著有《生物史觀研究》、《生物史觀與社會》2書加以闡揚。27年迄於逝世,常更由社會科學的研究,進展到曆史哲學,尤重於人生觀與宇宙論二者間的論述。常平素研究以文史為主,他無意於支離破碎的考據之學,而要建立一套係統整然的曆史哲學,為新國傢的創造指齣積極的正確方嚮,常的曆史哲學觀點,乃為其體大思精的「生物史觀」。
 

圖書試讀

【三民主義批判】
 
一、總評
 
凡一種學說有被批評的價值,必定是已經具備瞭兩種條件:一,該學說之本身,確有一部分顛撲不破,可以站得住的理論根據。二,該學說在一時代已有相當的勢力,可以影響於實際政治或社會。倘若是毫無根據的信口瞎談,譬如說八月十五要天昏地暗,則我們隻可一笑置之, 絕無批駁的必要,因為這種鬍說是不足辯駁的。又如有人閉著大門創齣一種學說,並不給他人知道,也無人加以信奉,則我們倘非閑著沒事乾的人,誰也沒有那許多工夫去讀到牛角裏開心。故此,凡是可以值得批評的東西,必定是閤乎以上二種條件的,但雖閤乎以上二種條件;而亦有不能批評的學說,即該學說已在社會上占有獨尊的地位,有實際的威權來保護他,有神祕的儀式來裝點他,這樣,這種學說便脫離瞭理論的性質,而變為含有宗教性的神祕信條瞭。
 
在宗教信條之下,是隻有信仰,隻有服從,而絕無自由批評的餘地的。譬如已往在中國的孔教,在歐洲的基督教,在西亞諸國的迴教,以及現在在蘇俄的布爾錫維剋主義,在義大利的法西斯主義,都是從學說宣傳變為宗教信仰的榜樣。但是在現代和古時不同的地方,便是自從文藝復興以後,人類思想解放的運動已經成熟,數百年來,人們在比較良好的立憲政體之下,有自由言論,自由批評的權利,這種權利不能不說是人類的幸福。這種權利一經得到,而且確實享受過多少年之後,隻有一天比一天更擴張,決無再加減變弱的可能。譬如一嚮解放慣瞭的人, 要他再加上鎖鍊,重作牢獄的生活,那是萬萬不能忍受的。因此在目前,無論是布爾錫維剋主義,或法西斯主義,都不過是一時的反動,絕不能如中古基督教那樣長久的維持威權。
 
因為現代的人已不是古代那樣奴隸慣的人瞭,而且即使在現在,也隻有在俄、義等民智低下,嚮來遵信宗教(如俄),崇拜英雄(如義) 的國傢,纔會發生那樣反動專製的主義。至於若在民智較高,享慣自由的國傢,如英、美、德、法諸國,是絕不能讓這種反動思想成功的。即如我們中國,雖然民智低下,容易煽惑,然因嚮來民族浸淫於老莊思想,政治上以此為放任為主,人民享慣消極的自由,欲想由專製的手段,去整齊畫一人民的思想行動,也是萬不可能的。近來共産黨在中國的失敗,未始不是吃虧瞭不瞭解這種實際的思想背景的緣故。

用户评价

评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個關於中國教育史研究的全新窗口。常燕生先生的教育政治論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刻的洞察力,揭示瞭教育與政治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他並非簡單地將兩者割裂開來,而是深入分析瞭教育如何成為國傢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及政治力量如何影響教育的走嚮。我尤其被他對教育公平的關注所打動,他對於如何保障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受教育機會的思考,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為常燕生先生的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對教育事業的熱情所感染。他用自己的筆觸,為中國教育的未來勾勒方嚮,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對“被遺忘的學者”的重新發現,更是對那段曆史的迴顧與反思,讓我更加理解教育在中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评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這本書,打開瞭我對中國近現代教育史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常燕生先生的文字,如同曆史的碎片,經過他的梳理和解讀,最終匯聚成一幅宏大而精微的畫捲。他對於教育政治的洞察,不僅僅局限於宏觀的政策層麵,更深入到教育實踐中的具體問題。我曾以為,政治對教育的影響,往往是單嚮度的、強製性的,但常燕生先生的論文,讓我看到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作用於政治,塑造社會意識,培養公民素質,從而間接影響國傢的走嚮。他對於教育如何服務於國傢戰略,如何成為國傢發展的重要支撐的論述,在今天看來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特彆是我讀到他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某些觀點時,常常會感到驚嘆,這些觀點在當時可能顯得過於超前,但在時間的檢驗下,卻展現齣瞭非凡的生命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在那個充滿變革的時代,有一批知識分子,他們不辭辛勞,用自己的筆觸,為中國教育的未來勾勒方嚮。常燕生先生就是其中一位傑齣的代錶。他用畢生心血,在教育政治領域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這本書,不僅是對他個人學術成就的緻敬,更是對那段曆史的迴顧和反思。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無疑填補瞭我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教育思想研究的空白。常燕生先生的這些論文,就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璀璨明珠,雖然曾一度被塵埃掩蓋,但其光芒從未熄滅。《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如何保持獨立的思考和批判的精神。他對於教育如何承載國傢命運的深刻理解,對於教育發展如何與政治決策相互影響的精闢分析,都展現瞭他非凡的學識和遠見。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論述感到震撼,他提齣的那些曾經被認為是激進的想法,在今天看來,很多都已成為現實,或者正在引領著我們前進的方嚮。他對於教育公平的呼喚,對於弱勢群體接受優質教育權利的關注,不僅僅是停留在口號上,而是通過紮實的分析和具體的建議,試圖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路徑。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停下來,反復咀嚼某些段落,試圖理解他在那個特定的曆史語境下,所麵臨的挑戰和壓力,以及他如何頂住壓力,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這本書並非僅僅是學術研究的成果,更是一部記錄瞭知識分子對社會責任擔當的曆史畫捲。它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更是塑造國傢未來、影響社會進步的強大力量。常燕生先生的這些文字,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産,值得我們反復研讀和深刻反思。

评分

初翻開《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我心中湧起的是一股難以言喻的敬意與好奇。常燕生這個名字,對於許多在教育領域摸索前行的後來者而言,或許略顯陌生,但當指尖滑過那些飽含思想深度與時代印記的篇章,便如同撥開曆史的迷霧,窺見瞭這位“被遺忘的學者”是如何以其前瞻性的洞察和堅韌的學術追求,為中國的教育政治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論文,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堆砌,而是根植於中國大地,迴應著時代發展對教育提齣的最迫切的命題。我仿佛能看到他在那個年代,如何在風雲變幻的社會變革中,冷靜地審視教育體製的弊端,如何深刻地剖析教育與政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並以此為齣發點,提齣瞭一係列富有建設性的改革思路。那些關於教育公平、教育資源配置、教師隊伍建設、以及教育如何服務於國傢發展戰略的論述,在今天讀來,依然振聾發聵。他對於教育權力邊界的界定,對於教育如何抵禦不當政治乾預的思考,更是直擊痛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並非停留於問題的揭示,而是積極地為教育的未來描繪藍圖,那種憂國憂民的情懷,那種對民族希望寄予教育的殷切期望,透過字裏行間,撲麵而來。翻閱這本書,我不僅僅是在閱讀一篇篇論文,更是在與一位偉大的教育思想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感受他那份沉甸甸的責任感和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這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也是一次對曆史的深度迴溯,讓我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一切,並思考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教育遺産。

评分

當我翻開《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的扉頁,一種肅然起敬的心情油然而生。常燕生先生的教育政治論文,猶如一麵鏡子,映照齣中國教育發展曆程中的諸多重要議題。他對於教育如何與國傢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相互作用的深刻理解,展現瞭他非凡的學識和遠見。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教育公平的執著追求,以及如何通過政策的調整來彌閤教育差距的思考,這在今天依然是我們麵臨的重要挑戰。他關於教育體製改革的論述,也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曆史經驗和理論藉鑒。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為常燕生先生那種獨立思考的精神和對教育事業的赤誠之心所感動。他沒有被時代的潮流所裹挾,而是始終堅持自己的學術立場,為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貢獻瞭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論文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教育情懷,它讓我更加珍惜當下所擁有的教育成果,並思考如何繼承和發揚這份寶貴的遺産。

评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這本書,猶如一位沉睡的巨人,在被喚醒之後,所展現齣的強大思想力量,讓我深受震撼。常燕生先生的教育政治論文,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功底,更有著鮮活的實踐指導意義。他對於教育如何服務於國傢發展,如何成為提升國傢軟實力的關鍵要素的分析,讓我看到瞭教育背後蘊含的巨大潛力。我特彆欣賞他對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探討,他並沒有一味地照搬國外的經驗,而是結閤中國國情,提齣瞭許多獨具特色的解決方案。他對於教育公平的執著追求,以及如何通過政策調整來縮小教育差距的思考,在今天看來依然是亟待解決的難題。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夠看到常燕生先生在那個充滿挑戰的年代,是如何憑藉著對教育事業的熱愛和對國傢未來的責任感,不斷地進行學術探索和思想實踐。他的論文,不落俗套,不迴避問題,而是用一種理性和深刻的方式,為中國教育的健康發展指明方嚮。這本書,讓我對常燕生先生這位“被遺忘的學者”肅然起敬,也讓我對中國教育的未來充滿瞭更多的信心和期待。

评分

《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沉浸式的思想之旅。常燕生先生的文字,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穿透力。他對於教育政治的深入剖析,讓我重新審視瞭教育在國傢發展中的核心地位。他並非僅僅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將教育的實際問題與宏觀的政治走嚮緊密結閤,提齣瞭許多富有洞察力的見解。我尤其對其中關於教育公平的論述印象深刻,他對於如何保障所有適齡兒童都能享有優質教育機會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他對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入研究,也讓我看到瞭在中國教育發展曆程中,那些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先行者。常燕生先生的論文,以一種樸實無華卻直擊人心的力量,展現瞭他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國傢未來的深切關懷。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被遺忘的學者”的價值,也讓我對中國教育的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评分

在我閱讀《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的過程中,我深深地被常燕生先生那份對教育事業的執著和對國傢命運的擔當所打動。他的論文,與其說是一篇篇學術論著,不如說是一位智者在時代浪潮中的深刻呐喊。他對於教育與政治關係的探討,並非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揭示瞭兩者之間復雜而動態的互動。我驚嘆於他能夠如此冷靜地分析教育在國傢發展戰略中的地位,以及如何通過教育來塑造國傢未來的競爭力。他對於教育公平問題的關注,讓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對於社會良知的堅守。他提齣的關於教育資源分配的建議,以及如何保障所有孩子都能享有公平受教育機會的思考,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我反復閱讀瞭他關於教師隊伍建設的論述,深感他對教師這一職業的尊重和對他們重要作用的肯定。常燕生先生的文字,有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能夠觸動人心最深處的情感。他不僅僅是在研究教育,更是在為中國教育的未來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這本書,讓我對“被遺忘的學者”有瞭全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敬佩那些默默奉獻、為教育事業付齣一切的先行者。

评分

翻閱《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我仿佛穿越迴瞭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與常燕生先生一同探討著教育的未來。他的論文,以一種獨特而深刻的視角,剖析瞭教育與政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他對於教育如何為國傢培養閤格的公民,如何成為社會進步的推動力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教育的宏大意義。我尤其被他對教育公平的關注所打動,他不僅僅是停留在口頭上的呼籲,而是通過深入的分析和具體的建議,試圖為解決教育不平等問題貢獻力量。他對於教育體製改革的深刻洞察,以及如何根據時代發展調整教育政策的思考,都顯得格外具有前瞻性。在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停下來,思考常燕生先生在那個年代所麵臨的睏境與挑戰,以及他如何以堅韌的學術精神,為中國教育的進步留下瞭寶貴的思想財富。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論文集,更是一部承載著一位教育傢對國傢、對民族深沉關愛的史書。它讓我更加珍視當下所擁有的教育資源,也讓我對教育的未來充滿瞭更多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评分

作為一個對教育政策始終保持高度關注的普通讀者,我發現《被遺忘的學者: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這本書,給瞭我許多前所未有的啓發。常燕生先生的文章,以一種極其樸實卻又深刻的方式,剖析瞭教育與政治之間的微妙聯係。他沒有迴避那些敏感且復雜的問題,而是直麵現實,用嚴謹的邏輯和豐富的論據,揭示瞭政治力量在教育發展中扮演的角色,以及這種角色可能帶來的積極或消極影響。我曾一度認為,教育應該是一個相對獨立於政治的領域,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意識到,在任何一個國傢,教育都與國傢的政治走嚮、發展戰略緊密相連。常燕生先生的獨到之處在於,他不僅指齣瞭這種聯係,更深入地探討瞭如何在保障教育的獨立性和專業性的前提下,使其更好地服務於國傢發展和社會進步。他的論述,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直抵人心的力量。他對於教育資源的閤理分配、對於教育公平的追求,以及對於如何培養適應時代需求的創新人纔的思考,都顯得格外具有現實意義。在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聯想到當下教育領域所麵臨的諸多挑戰,並試圖從常燕生先生的論述中找到一些啓示和解決方案。這本書,讓我對教育政治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讓我對教育事業的未來充滿瞭更多的思考和期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