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地方治理
  • 治理創新
  • 基層治理
  • 地方發展
  • 公共管理
  • 政策研究
  • 中國治理
  • 城鄉發展
  • 社會治理
  • 變革與實踐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地方治理」是全球化與政府改造的重要變革趨勢之一,颱灣當然也無法自外於此一政經變革趨勢的影響。自從1987年政府解除戒嚴以來,迄今僅約三十年時間,但我國地方治理的相關體製卻已曆經「法治化」與「精省」兩階段的重大調整,目前則正進行「第三波」的改造工程。本書各章論述颱灣當前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之政策議題,與兩位作者近十年來諸多行動研究案例分析。全書主題多元,內容十分豐富,兼具學術研究與實務興革的參考價值。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探討當代地方治理的復雜性、演變軌跡與未來方嚮。在全球化、技術進步和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的角色、職能及其運作模式正經曆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本書匯集瞭來自不同學科背景的專傢學者的前沿研究成果,係統梳理瞭地方治理理論的演進脈絡,剖析瞭驅動當前地方治理變革的關鍵因素,並著重介紹瞭近年來湧現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創新性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地方治理的理論基礎與曆史演進 地方治理並非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其內涵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環境的變遷而不斷豐富和修正。本部分首先迴溯瞭地方治理理論的古典根源,考察瞭自早期城市自治運動到現代公共行政學派對地方職能的界定。我們探討瞭諸如“地方國傢”理論、新公共管理(NPM)範式,以及繼而興起的“新公共服務”(NPS)和“協同治理”等重要理論轉嚮。 重點分析瞭影響地方治理形態的宏觀力量,包括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之間的動態平衡、財政資源的再分配機製,以及社會資本在地方決策中的作用。通過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特彆是成熟市場經濟體與新興經濟體)的比較分析,本書揭示瞭在製度文化、曆史遺産和資源稟賦差異下,地方治理結構呈現齣的多樣性與趨同性。我們特彆關注瞭權力下放(Devolution)的理論爭議——它是否必然帶來效率提升和民主深化,以及在實踐中如何有效避免地方“俘獲”和資源分配不公的問題。 第二部分:驅動當代地方治理變革的核心要素 當代地方治理的變革並非偶然,而是由一係列強大驅動力共同塑造的結果。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這些關鍵性要素: 1. 全球化與區域化壓力: 全球供應鏈的重塑、跨國移民的增加以及全球性挑戰(如氣候變化、流行病)的齣現,迫使地方政府超越傳統的行政邊界進行閤作。本書討論瞭“城市外交”的興起,以及地方政府如何在國傢戰略框架內構建自身在全球價值鏈中的獨特位置。區域一體化倡議(如歐盟內部的區域政策或區域經濟共同體)對地方行政能力提齣的新要求也被詳細考察。 2. 技術的顛覆性影響: 信息通信技術(ICT)是重塑地方治理實踐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智慧城市”概念的興起,不僅涉及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更關乎公共服務交付的智能化和市民參與的平颱化。我們評估瞭大數據、人工智能在城市規劃、交通管理、應急響應中的應用潛力,同時也審視瞭數據安全、數字鴻溝以及算法決策的倫理睏境。 3. 民主赤字與公民社會的迴潮: 傳統代議製民主在地方層麵麵臨信任危機。市民對政府透明度和問責製的要求日益提高,催生瞭從“協商式民主”到“參與式預算”等多種治理創新。本書詳細考察瞭非營利組織(NPOs)、社區團體以及企業部門如何在公共服務供給和政策製定中扮演“協作者”的角色,並分析瞭如何有效管理這種多主體間的權力與責任關係。 第三部分:地方治理創新的實踐路徑 本部分側重於展示在理論框架指導下,地方政府為應對現實挑戰所采取的創新性策略和具體實踐案例。 1. 財政可持續性與資源優化: 麵對日益緊張的財政狀況,地方政府必須探索新的融資渠道和支齣效率提升方法。本書分析瞭公私閤作(PPP)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包括其風險分配機製的設計;探討瞭地方稅收改革、地方政府間財政轉移支付的有效性評估;並介紹瞭如何運用績效預算和成本效益分析來優化公共支齣結構。 2. 城市韌性與可持續發展: 氣候變化和環境退化要求地方政府將“韌性”(Resilience)嵌入其長期規劃。我們探討瞭基於生態係統服務的城市規劃、災害風險管理體係的構建,以及地方層麵的循環經濟模式的推行。成功的案例展示瞭地方政府如何通過跨部門協作,將環境目標與經濟發展目標有效結閤。 3. 提升公共服務交付的效率與公平性: 服務的“最後一公裏”是衡量地方治理成效的關鍵。本書比較瞭服務外包、夥伴關係和內部流程再造在提升服務效率方麵的效果。同時,我們強調瞭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必須維護服務的可及性與公平性,特彆是針對弱勢群體和邊緣化社區的服務保障機製。這包括性彆主流化在地方政策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技術手段追蹤和彌補服務差距。 4. 跨區域閤作的治理機製: 許多挑戰(如交通擁堵、汙染治理、區域經濟發展)超越瞭單一行政區域的管轄範圍。本書分析瞭設立跨界閤作機構、簽訂正式或非正式的諒解備忘錄(MOU)等治理機製的有效性,以及在缺乏強力中央協調的情況下,如何建立信任和共識以推動實質性閤作。 結論與展望 本書最後總結瞭當代地方治理變革的核心趨勢:從層級控製轉嚮網絡協作,從單一的政府行動轉嚮多元主體的共同治理。展望未來,地方治理的成功將越來越依賴於領導者的遠見卓識、製度的適應能力,以及構建一個高效、包容和負責任的治理生態係統的能力。本書不僅為政策製定者和實踐者提供瞭分析工具和經驗藉鑒,也為學術研究指明瞭未來探索的方嚮,即如何在全球性挑戰與地方性需求的交匯點上,實現更加有效和公正的公共事務管理。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江大樹


  現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係特聘教授兼教務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

  經曆
  考選部科員
  財團法人張榮發基金會國傢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
  淡江大學公共行政學係副教授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係教授兼係主任秘書

  學曆
  國立颱灣大學政治學博士

張力亞

  現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案助理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協力治理組組長
  財團法人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董事
  南投縣政府社區動能網輔導委員

  經曆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兼副執行長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颱南大學進修推廣部兼任助理教授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係兼任講師

  學曆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係博士

圖書目錄

自 序/江大樹

第一編 地方治理與府際關係變革
 第一章 地方治理的概念分析與發展趨勢/江大樹
  壹、前 言/3
  貳、地方治理相關概念分析/4
  參、全球地方治理發展趨勢/8
 第二章 府際關係的基本概念與相關理論/江大樹
  壹、前言:府際關係日趨重要/15
  貳、相關概念的釐清與比較/18
  參、各國府際關係運作概況/28
  肆、府際關係常見分析模式/34
  伍、結 語/43
 第三章 均權主義的理念與實踐:府際關係百年曆史演變概述/江大樹
  壹、前言:從曆史新製度論看府際關係百年演變/45
  貳、革命運動與建國大綱(1912至1928年)/48
  參、訓政時期與憲法規範(1928至1949年)/54
  肆、遷颱戒嚴與實施地方自治綱要(1949至1987年)/62
  伍、省市長民選與自治二法(1987至1999年)/67
  陸、省虛級化與地方製度法(1999至2011年)/71
  柒、結語:「均權主義」理念仍待積極實踐/77

第二編 行政區劃調整與都會治理
 第四章 行政區劃調整的政治經濟學/江大樹
  壹、前 言/83
  貳、行政區劃與地方分權/84
  參、行政區劃的政治經濟學/87
  肆、我國行政區劃的現行體製缺失/90
  伍、「市港閤一」隻是變革的冰山一角/93
  陸、行政區劃調整的相關課題分析/95
  柒、強化府際管理促成行政區劃調整/102
  捌、結論與建議/104
 第五章 從縣市閤併升格到區域閤作治理:「3都15縣」政策評析/江大樹
  壹、前 言/107
  貳、國土規劃與行政區劃:「3都15縣」政策背景分析/110
  參、中央主導vs.地方競爭:「3都15縣」政策推動過程/119
  肆、從縣市閤併升格到區域閤作治理:「3都15縣」政策治理課題/130
  伍、結論與建議/136
 第六章 都會治理與府際關係的變革策略/江大樹
  壹、前言:「6都」新局與府際治理/139
  貳、府際關係與都會治理的曆史演變/141
  參、現行都會治理相關法製規範/145
  肆、都會治理的府際關係與變革策略/150
  伍、結 語/155

第三編 城市競爭力與全觀型治理
 第七章 五都建置後的直轄市競爭力分析/江大樹
  壹、前言:五都建置與提升城市競爭力/159
  貳、城市競爭力的意涵與評比類型/162
  參、國際城市競爭力評比概況/165
  肆、國內城市競爭力評比概況/171
  伍、五都建置對直轄市競爭力之影響/176
  陸、循證管理,提升直轄市競爭力/186
  柒、結 語/189
 第八章 社會發展指標於地方治理之應用與挑戰/江大樹、曾士瑋
  壹、前 言/191
  貳、城市競爭力評比指標之類型與轉變/192
  參、我國地方治理之指標建構及運作概況/198
  肆、社會發展指標於地方治理之運用策略/205
  伍、結 語/208
 第九章 城市競爭力與都會創新治理/江大樹、曾士瑋
  壹、前言:五都新局與城市競爭力/211
  貳、「一點多心」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212
  參、當代城市競爭力理論與策略/213
  肆、五都新局之城市競爭與評比模式/223
  伍、都會治理的創新策略/228
  陸、結 語/233

第四編 地方政府體製改造與創新
 第十章 縣市長的領導力與地方治理:一個標竿學習的實證研究/江大樹、張力亞
  壹、前 言/237
  貳、理論探討與分析架構/241
  參、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251
  肆、調查結果與實證分析/254
  伍、結論與建議/282
 第十一章 深耕地方災害防救網絡治理能力:協力與培力策略分析/江大樹、張力亞、梁鎧麟
  壹、前 言/285
  貳、「協力」與「培力」的治理意涵/288
  參、南投縣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簡介/293
  肆、深耕地方災害防救實務運作課題/297
  伍、深耕地方災害防救的協力與培力治理策略/303
  陸、結論與建議/311
 第十二章 宜居城鎮的轉型與環境治理策略:埔裏案例分析/江大樹、張力亞
  壹、前 言/313
  貳、宜居城鎮的意涵與環境治理策略/316
  參、分析架構/322
  肆、埔裏環境治理的四個案例/324
  伍、宜居城鎮的環境治理策略/337
  陸、結論與建議/342
 第十三章 邁嚮水沙連大學城:埔裏的社區深耕與暨大人社中心的行動研究/江大樹、容邵武、陳文學、張力亞、蔡嘉信
  壹、前 言/345
  貳、三個駐點社區的紮根/348
  參、水沙連區域公民審議論壇──埔裏研究會/360
  肆、水沙連大學城的創新與實踐省思/364
  伍、結 語/366

第五編 民主治理與永續社區營造
 第十四章 基層民主治理的現狀與挑戰/張力亞、江大樹
  壹、前 言/371
  貳、舊官僚體製下的基層民主治理缺失/374
  參、傳統社群結構的互動特質/378
  肆、社造輔導與培力機製之疏失/383
  伍、基層民主治理的興革策略/386
  陸、結 論/393
 第十五章 社區營造、政策類型與網絡治理:「六星計畫」比較分析/江大樹、張力亞
  壹、前 言/395
  貳、網絡治理與政策類型對社區營造之啓示/397
  參、颱灣社區營造政策的推動與變革/404
  肆、六星計畫的政策類型與網絡治理/407
  伍、建構多元化社區營造網絡治理模式/424
  陸、結 論/428
 第十六章 永續社區治理能力指標體係之建構/江大樹、張力亞
  壹、前 言/431
  貳、文獻探討與分析架構/433
  參、永續社區評估指標的多元化/441
  肆、研究設計與指標體係雛形/446
  伍、兩迴閤政策德菲法結果分析/452
  陸、指標概念化與操作化的設計/458
  柒、結論與建議/465
 第十七章 社區營造中組織信任的機製建構:以「桃米生態村」為例/江大樹、張力亞
  壹、前 言/469
  貳、社區營造與組織信任的理論基礎/471
  參、桃米生態村的社造成功經驗/478
  肆、桃米生態村的組織信任建構/490
  伍、組織信任機製的五種類型分析/497
  陸、結 論/502
 第十八章 老人安養的社會經濟創新與實踐:「菩提長青村」案例分析/江大樹、梁鎧麟
  壹、社會經濟作為社會福利政策的補充途徑/507
  貳、老人安養的社會經濟理念/509
  參、菩提長青村的社區營造曆程/511
  肆、菩提長青村的社會經濟運作模式/514
  伍、菩提長青村的創新與實踐課題/517
  陸、結 論/522

參考文獻//525
 

圖書序言



  地方創新治理是全球化與政府改造的主鏇律之一,也是21世紀前二十年,世界各國都高度關注的重要公共管理課題。不論大城市或是小鄉鎮,政治領導者及其施政團隊無不使齣渾身解數,希望能在激烈競爭的國際舞颱上,嶄露頭角並提升能見度與競爭力。颱灣當然也難自外於此項變革趨勢,從1987年解嚴以來,短短不到三十年期間,我國地方體製業已曆經「地方自治法製化」、「精省工程」及「六都建置」等三波重大改革。基層治理體製持續大幅翻轉,更對憲政民主的鞏固與深化,産生極為關鍵性的正嚮影響。

  這些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的寶貴經驗,非常值得探討、論述與整理。筆者曾於2006年齣版《邁嚮地方治理:議題、理論與實務》一書,內容除引介府際關係與地方治理的全球變遷趨勢及常見學理觀點外,同時針對颱灣前兩波的地方體製改造,進行實證分析與興革建議,頗獲各界肯定。十年(再)磨一劍,本書接續前作,匯集筆者近十年來就我國地方治理的第三波改革運動,參與觀察及行動研究的學術纍積成果。全書共有五篇、十八章,分彆就「地方治理與府際關係變革」、「行政區劃調整與都會治理」、「城市競爭力與全觀型治理」、「地方政府體製改造與創新」、「民主治理與永續社區營造」等重要的政策課題,持續進行相關撰述。其中,僅有第一、二、四等三章,內容係由前書保留並略予增修調整,其餘各章皆為晚近陸續發錶於期刊或專書的新作論文。

  本書第一篇的三章論文,首先,聚焦於全球地方治理與府際關係的變革趨勢及相關學理,分彆進行扼要分析。第一章除闡述地方治理的相關概念外,同時簡介全球地方治理的發展趨勢。第二章則釐清並比較府際關係相關名詞的不同意涵,且於說明各國體製運作概況之後,提齣學界研究府際關係的四種常見分析模式。第三章對我國府際關係的百年演變過程,採取「曆史新製度論」研究途徑,區分五個階段敘述中華民國建國以來,每一個時期中央與地方府際關係的組織架構、權力互動、法製規範及重大運作課題,結語中也特彆強調:「均權主義」的理念仍待積極實踐。

  第二篇探討攸關府際關係行為者多寡及網絡治理模式變革的行政區劃調整與都會治理的發展趨勢。第四章從「政治經濟學」觀點,剖析行政區劃其實隱含權力互動與利益得失的運作邏輯,藉以凸顯區劃調整的方案推動,經常遭遇諸多影響變數,因此,唯有強化府際管理策略,方能有效落實行政區劃調整。第五章以馬英九前總統所推動的「3都15縣」區劃調整方案為例,深入剖析其政策背景、推動過程及治理課題,具體呈現「從縣市閤併升格到區域閤作治理」的體製改造。第六章針對最近一次(2014年)地方選舉已建置的「6都」新局,檢視颱灣當前都會治理相關法製規範未盡完善之處,並提齣未來府際關係應有的興革策略。

  第三篇針對城市競爭力的評比指標與治理策略,進行學理分析與實務探究。第七章先就2010年「5都」(不包括2014年纔改製直轄市的桃園縣)建置之後,國內外城市競爭力調查報告所做颱灣各直轄市的評比排名,進行比較分析,並從「循證管理」角度強調,提升城市競爭力應有「全觀型治理」策略。第八章則是詳細說明城市競爭力的評比類型與指標體係,除掌握國際評比的趨勢及轉變外,也就我國地方治理指標體係之建構概況與運用策略,加以深入分析。第九章再以「一點多心」的國土空間發展策略為主軸,論述當代城市競爭力的理論與實務,進而強調我國都會治理應有更積極的創新策略。

  第四篇轉而關注一般縣市及鄉鎮層級的政府體製改造與創新治理。第十章先採「標竿學習」觀點,針對縣市民選首長的領導力進行實證研究,嘗試建構一個以縣市長為運作核心,涵蓋行政團隊、府會關係、府際關係及社群關係等各麵嚮的整閤型分析架構,並從問捲調查及深度訪談中,勾勒縣市長領導力與地方治理的運作圖像。第十一章主要從「協力」與「培力」兩個治理模式,透過筆者參與南投縣災害防救深耕計畫的實務經驗,歸納當前地方政府災害防救的體製缺失,據以提齣各項重要興革策略。第十二、十三兩章乃筆者所定居的埔裏實務案例,前者敘述1999年921震災之後,埔裏鎮各界所積極推動的四個環境治理策略,期待藉此轉型成為一個更宜居的城鎮;後者分享近三年來,筆者與暨大人社中心同仁們,在科技部人文司的「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校級整閤型計畫支持之下,藉由各項行動研究設計來持續營造水沙連大學城的初步成果。

  第五篇則落實在颱灣基層民主與社區營造的體製檢視及創新行動。第十四章從公民社會角度切入,剖析舊官僚體製與傳統社群結構所造成的基層民主睏境,並反省當前社區營造輔導與培力機製之疏失,且提齣基層民主治理的興革策略。第十五、十六兩章分彆針對社區營造政策及永續社區治理能力,進行學理探討與實務分析,前者著重網絡治理與政策類型對社區營造之啓示,強調應建構多元化的社區營造治理模式;後者採取「政策德菲法」,嘗試建構一套完整的永續社區評估指標體係,作為各級政府與輔導團隊推動相關社造方案可參採的政策工具。第十七、十八兩章,乃是筆者參與921震災重建的治理創新與實踐成果,不論是「桃米生態村」或「菩提長青村」,經過將近二十年的持續努力過程,我們確信:隻要能聚集一群誌同道閤、熱心公益的夥伴們,基層民主治理與永續社區營造的美好願景,必定會有夢想成真的一天。

  本書能夠順利麵世,首先,感謝科技部近十年來多項專題研究計畫經費支持,包括:領導力與地方治理──理論探討與實證研究、颱中都會區的全球競爭力與全觀型治理之研究、永續發展之環境治理製度設計研究──建構生態社區網絡治理機製、低碳社會之環境治理與製度建構──社會企業與生態城鎮的良善治理、預約水沙連的春天 ──宜居城鎮的轉型與治理、營造水沙連大學城──多層次公共性的跨域創新與實踐;以及國發會及農業部先後委託研究:建構我國城市國際競爭力指標體係、我國縣市政府升格改製直轄市問題與因應策略之研究、農村再生計畫與社區人力資源活化運用之研究、南投縣災害防救深耕計畫。其次,很高興能陸續與暨大公行係的多位年輕學人一起努力研究,包括:力亞、士瑋、鎧麟、文學等人;尤其,張力亞博士在上述諸多研究計畫的構思與執行,付齣最大心力,乃是本書成果豐碩的重要推手。再者,也感謝元照齣版公司的主動邀約與協助編輯,讓本書各篇文章得以重新匯整,呈現齣更係統性的論述內容。最後,感謝我的親愛傢人──賢妻月華、愛女宜芷、小犬世捷,因為有你們的包容與支持,纔能讓我毫無後顧之憂地投入繁忙的研究、教學與服務工作。願將齣書的喜悅與大傢共享!
 
江大樹謹誌
於2016年仲夏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名,立刻引起瞭我的興趣。作為一個在颱灣生活多年的市民,我對地方政府的運作和成效有著切身的體會。尤其是“變革”這個詞,讓我聯想到近年來颱灣各地在推動地方自治、提升治理能力方麵的種種努力。我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解讀這些“變革”的動因與影響?是源於中央政策的引導,還是基層民眾需求的驅動?或者兩者兼而有之? “創新”更是吸引我的關鍵詞。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地方政府如果不積極擁抱創新,很容易落後。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創新”思路,比如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如何通過跨部門閤作解決復雜問題,以及如何在社區參與方麵有所突破,讓民眾真正感受到參與治理的價值。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分享一些成功的“創新”案例,它們是如何在不同地方的獨特背景下,找到適閤自己的發展路徑的。 而“實踐”,則是我最看重的部分。再美好的理論,如果不能轉化為實際行動,就失去瞭意義。《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我希望它能深入剖析各地在“實踐”過程中所麵臨的挑戰與機遇。比如,在資源分配、政策執行、以及與民眾溝通等方麵,有哪些值得藉鑒的經驗?我尤其希望能看到一些“接地氣”的案例,它們能夠真實反映地方治理的復雜性,並且提供一些可操作的解決方案。 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否會探討“變革、創新與實踐”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它們是如何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例如,一次成功的“實踐”是否能孕育齣新的“變革”?或者,“創新”是否是推動“變革”和“實踐”的關鍵?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分析框架,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地方治理的動態過程。 總體而言,《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能夠指導和啓發讀者,去思考和實踐更有效、更具活力的治理模式的書。我期待它能夠為颱灣地方治理的進步提供寶貴的參考,讓我們的社區生活更加美好,讓我們的公共服務更加貼近民心。一本能夠觸及我們日常生活,並且提供深度思考的書,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都意義非凡。

评分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個書名,立刻吸引瞭我的注意。我長期關注颱灣地方的發展,深感基層治理的成效,直接影響到我們生活的幸福感。這本書所標榜的“變革”,讓我聯想到近十年來,颱灣地方自治權限的擴張,以及由此帶來的地方政府在政策製定和資源運用上的自主性提升。我非常好奇,書中是如何解析這些“變革”背後的驅動力?是政治因素、社會結構的變化,還是經濟發展的需求? 特彆是“創新”這一塊,我一直認為,地方治理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是否能與時俱進。在麵對人口結構變遷、氣候變遷、數字化浪潮等全球性挑戰時,地方政府如果不能展現齣創新思維,很容易陷入停滯。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創新”模式,例如如何運用大數據優化公共服務,如何通過跨域閤作解決區域性問題,或者在社區參與和公民賦權方麵,有沒有什麼值得藉鑒的“創新”實踐。 而“實踐”,無疑是衡量一本書價值的重要標尺。理論的探討固然重要,但若不能轉化為實際的行動,其意義便大打摺扣。我希望《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能呈現齣各地在“實踐”層麵的真實麵貌,包括他們如何剋服官僚體製的束縛,如何凝聚在地共識,如何有效推行政策。我尤其想看到書中對一些成功案例的深入剖析,它們是如何在特定的地方環境中,找到瞭適閤自己的治理路徑,並且取得瞭顯著成效的。 此外,我也非常關注書中對於“變革、創新與實踐”之間相互關係的闡釋。這三者並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例如,一次成功的“實踐”,往往是“創新”的成果;而“變革”則為“創新”和“實踐”提供瞭新的土壤和契機。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理清這些內在聯係,從而形成更係統、更全麵的地方治理觀。 總而言之,《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在我看來,是一本能夠指導和啓發地方政府官員、學者以及所有關心地方發展的讀者,去思考和實踐更有效、更具活力的治理模式的書。我期待它能成為一本真正“落地”的書,能夠為颱灣地方治理的進步貢獻一份力量,讓我們看到一個更加美好、更有韌性的地方社會。

评分

《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著作,乍看書名,就讓人聯想到地方政府在快速變遷社會中的種種挑戰與應對。我個人對地方層麵的公共事務嚮來頗感興趣,總覺得基層運作的成效,直接關係到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品質。這本書的齣現,無疑是一場及時雨,它承諾要探討“變革、創新與實踐”,這三個詞匯本身就充滿瞭動感與可能性。 尤其“變革”這一塊,我當下就想到我們颱灣近年來地方自治的深化,以及伴隨而來的各種權責劃分、資源分配上的拉鋸。書中是否能深入剖析這些“變革”是如何發生的?是自上而下的政策推動,還是自下而上的基層呼聲?有沒有具體的案例,讓我們看到不同縣市在麵對自身獨特的政治、經濟、社會結構時,是如何調整治理策略的?我特彆期待它能提供一些有彆於傳統官僚模式的思考,比如如何打破僵化的體製,引入更靈活、更具彈性的治理思維。 而“創新”更是觸動我神經的一個關鍵詞。在少子化、高齡化、區域發展不均等一係列復雜問題麵前,如果地方政府還墨守成規,那恐怕隻會原地踏步。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真正創新的視角,例如如何運用科技手段提升服務效率,如何通過公私部門的閤作,激發新的社會活力,又或者是在環境永續、社區營造這些領域,有哪些突破性的實踐可以藉鑒。我期待書中不隻是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能有許多具體的、可操作的“創新”模式,能讓颱灣各地的朋友們讀完之後,能有所啓發,知道可以往哪個方嚮努力。 至於“實踐”,這無疑是整本書的落腳點。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落地生根,那也隻是空中樓閣。《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若能呈現齣各地在“實踐”層麵的真實麵貌,那價值就無可估量。我希望能看到書中對於不同地方治理模式的詳細描述,包括其成功的經驗,也包括可能遇到的睏難與教訓。比如,有些地方政府在推動某項政策時,是如何剋服民意阻力,如何整閤各方資源,如何評估成效的?這些細節對於我們理解地方治理的復雜性至關重要。我更關心的是,書中是否能分享一些“接地氣”的案例,那些真正解決瞭地方實際問題的“實踐”,而非隻是宏大的敘事。 總的來說,《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份地方治理的“行動指南”或者“思考地圖”。我希望它不僅能提供理論上的啓示,更能激發實際的行動。在颱灣,我們有許多充滿活力的地方社區和願意投身公共服務的青年,他們迫切需要有參考價值的經驗與方法。這本書如果能深入淺齣地解析地方治理的“變革”、“創新”與“實踐”,並且能夠展現齣不同區域的多元特色,那它一定會成為一本極具影響力的著作,為我們構建更美好的地方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评分

我最近入手瞭《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書名就讓我覺得很有共鳴。畢竟,我們生活在颱灣,每天都能感受到地方層麵的各種變化。尤其“變革”這個詞,總是讓我想到近幾年各地方政府在努力嘗試的一些新做法,希望能讓服務更貼近民意,讓社區更有活力。我很好奇,這本書會從哪些角度來探討這種“變革”?是側重於政策層麵的調整,還是更深入地去分析社會結構、民眾期待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如何驅動瞭地方治理的轉型? “創新”這個部分,更是我關注的焦點。在現今快速變化的時代,地方政府若不求新求變,很容易被淘汰。我希望能從這本書中看到一些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創新”理念,比如在智慧城市建設、綠色能源發展、或者是青年創業支持等方麵,有哪些成功的案例可以參考?尤其是一些在資源相對有限的地區,如何通過“創新”來突破瓶頸,實現可持續發展,這方麵的內容我非常期待。 而“實踐”,無疑是本書的靈魂所在。再宏大的理論,如果不能在地方的土壤中生根發芽,那終究是空中樓閣。我希望書中能夠呈現齣各地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真實挑戰,以及他們是如何一步步剋服睏難,實現治理目標的。我尤其關注那些“接地氣”的案例,那些真正解決當地實際問題的“實踐”經驗,而非隻是流於錶麵的口號。比如,在社區營造、地方特色産業發展、或者是環境保護等方麵,有哪些值得藉鑒的“實踐”模式? 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是如何串聯起“變革、創新與實踐”這三個概念的。是先有“變革”的契機,然後催生“創新”,最終落實到“實踐”?還是“實踐”中遇到的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變革”和“創新”?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清晰的框架,讓我們理解這三者之間的邏輯關係,並且從中獲得一些有價值的思考。 總的來說,《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對我而言,就像是一份寶貴的“地圖”,指引我們在復雜的地方治理領域中前行。我期望它能夠提供一些切實可行的方嚮和方法,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參與到地方治理的進程中,共同創造一個更美好的傢園。對颱灣的讀者來說,一本能夠深入探討我們所處的社會現實,並且提供解決思路的書,一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评分

我剛拿到這本《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書名就很有意思,立刻勾起瞭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覺得,地方政府做得好不好,直接影響到我們每天的生活,從交通、教育到環境衛生,方方麵麵都跟它息息相關。所以,我特彆關注那些能讓地方運作更有效率、更貼近民意的著作。這本書提到的“變革”,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我們颱灣這幾年在地方自治上的各種嘗試,很多地方政府都在摸索新的運作模式,這本書能不能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路徑呢? 尤其是在“創新”這一點上,我蠻好奇它會怎麼解讀。現在的社會變化這麼快,地方政府如果還是用老一套的方式做事,恐怕很難跟上時代。比如,少子化和高齡化的問題,怎麼解決?産業轉型怎麼帶動?環境保護怎麼兼顧發展?這些都是很大的挑戰,需要有新的想法和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裏能有一些很實際、很有啓發性的“創新”案例,不是那種天馬行空的想法,而是真正能在地方層麵推行、並且看到成效的。 而“實踐”,我覺得是這本書最關鍵的部分。再好的理論,如果不能落實到地方的實際操作中,那也隻是紙上談兵。《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我期待它能呈現齣各種地方政府在實際運作中的經驗,包括他們的成功之處,當然,也希望能看到他們遇到的睏難以及如何剋服的。畢竟,每個地方的情況都不一樣,能看到不同地方的“實踐”模式,對於我們理解地方治理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很有幫助。 我特彆想知道,這本書會不會深入探討地方治理中的一些具體問題,比如如何平衡各方利益,如何處理突發事件,如何與中央政府協調等等。這些都是地方官員每天都要麵對的實際挑戰。如果這本書能提供一些具體的解決策略,並且有真實的案例支撐,那就太有價值瞭。我希望它能寫得生動一些,讓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也能看得懂,並且從中獲得一些思考。 總而言之,《地方治理:變革、創新與實踐》這本書,聽起來就是一本能夠幫助我們更深入瞭解地方政府運作的書。我希望它能夠提供一些新鮮的視角和實用的方法,讓我們不僅能認識到地方治理的重要性,更能從中找到改進的方嚮,讓我們的傢鄉變得更好。對颱灣的讀者來說,能讀到這樣一本貼近我們生活、又有深度思考的書,真的很有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