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的話 《這是什麼?》是水滴特彆為1~6歲低幼寶貝們所引進的「法國認知遊戲書」。藉由美感與功能兼具的共遊繪本,我們希望能讓颱灣傢長與孩子,擁有更多的親子共讀共遊親密時光,一起和孩子想一想、動一動,培養五感潛能。透過書封的特殊內嵌式互動巧闆,再配閤內頁的簡潔文字,大小朋友們絕對可以輕鬆上手、歡樂玩齣開放的思維認知。
不同於坊間大多的低幼書籍,《這是什麼?》除瞭擁有符閤年齡發展任務的引導功能:手眼協調、小肌肉發展訓練,以及物件名稱的命名和認識……等之外,本書最特彆之處便是在「挑戰孩子的僵化固著認知」。
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手中的互動巧闆在烈日下可以是戴在耳朵上的太陽眼鏡,翻開下一頁,竟然變成瞭馬兒帥氣的鬃毛!
這樣的刺激對1~6歲孩子的認知學習和創意聯想是很重要的,可以幫助他們打破單一的認知,進而調適、認識這個復雜的世界,擁有彈性、開放的思維,為之後的成長學習和生活立下基礎。
《這是什麼?》運用孩子易消化的概念、顔色、形狀和綫條來延伸想像及創造力。簡單設計但是絕對不馬虎,畫麵留白的空間給人不壓迫、舒服的閱讀體驗,讓幼兒書可以很優雅又氣質。
專傢導讀
玩齣開放的創意聯想力 你知道孩子是怎麼樣認識這個世界,學習瞭解周遭人、事、物的名稱,進而建立齣看待外界的視角嗎?在學會語言之後,每個傢長或許都曾有過孩子不斷指著物品大聲問:「這是什麼?」的曆程,因為他們有著無窮的學習欲望,隨時都想瞭解周遭物品的名稱,認識這個充滿驚奇的世界。
◆自由探索,産生新知識
但是我們可能從沒想過,孩子的這些重復行為,正是他們建立知識的重要過程。藉由從大人們的解釋和提供正確的名稱與說法,孩子可以學習該怎麼稱呼心愛的傢人、各式各樣的顔色和形狀等外在事物。
接著,他們的認知係統藉由經驗纍積整理齣的分類概念,建構齣每種物件的組成成分、不同物件的共通成分、以及隻屬於某些物件特有的獨特性,創造齣更多連結,不再隻透過詢問「這是什麼?」來學習外界事物,而是自己摸索和探討産生新知識,例如有些孩子會將不同的概念組閤成自創名稱,像是把電視看版廣告車稱為 「電視車」、建築用的吊高作業車稱作「長頸鹿車」…… 等。
◆打破固著僵化,發揮天賦創造力
隻是,很多時候,孩子會堅持固守著某些僵化概念,就像是「堅持認為黃色的汽車纔是計程車」而無法順應調適、接受變化多端的世界。固化的概念很不利於孩子發揮自身的天賦創造力。擁有高度彈性、開放,並且可以適時調整的視角,對孩子的學習及生活非常重要。
那麼,該如何培養、增加孩子對於事物的認知彈性呢?從提供許多認知學習、創意聯想的活動開始,是一個打破孩子固化知識疆界的有力著眼點。
《這是什麼?》一書的作者不隻教孩子命名,以及認識許多動物、配件和事物的名稱,更利用書中的靈魂道具 ──「互動巧闆」,將相同的單一形狀,精心設計讓它融入每一頁的情境圖像中,鬆綁孩子的僵化認知,讀者會發現,原來一個形體圖像在不同背景之下,可以有好多種名稱;有些玩法和圖像搭配,甚至超乎既有想像,更加凸顯瞭作者的創意與獨到見解。
◆親子共讀共遊,啓發無限創意
大小讀者藉由作者的巧妙安排,可以透過書本中簡短的提示,讓一片鬍子形狀的互動巧闆,可以為墨鏡、鞋子或是肩膀所用,甚或無限延伸,將這片百用巧闆發揮得淋灕盡緻。書中每一幅圖畫上的說明文字,都是在幫助大傢先框齣概念,之後再來思考安置巧闆的位置;當有瞭名稱和位置之後,讀者可能突然間驚訝發現:哎呀!原來鬍子和鞋子竟然是這麼的相似!
除此之外,書中所附的互動巧闆並不是隻能在書中使用,還能自由運用於書以外的任意圖像。傢長不妨鼓勵孩子拿著互動巧闆,大方的到處去比一比、試一試,甚至可以進一步動手改變巧闆的顔色,或是創造更多種形狀的巧闆,試著探索能不能在不同物件中,發現更多相似的形狀圖像呢?更重要的是,透過閱讀,親子可以享受一個美好的共讀共遊時光,這真的是任何學習都比不上的寶貴親密交流。
《這是什麼?》挑戰大小讀者對「東西」概念及命名的既有認識,不隻有趣好玩,更也讓我們在概念上不固著僵化,擁有彈性與創意,啓發我們對這個世界更多的無限想像。
柯華葳教授∣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所․國傢教育研究院院長
親子共讀心得
再一次與孩子重新探索、認識世界 「這是什麼?」是孩子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過往,我大多用說文解字的方式迴應他,雖無法得知他理解瞭多少,但因為已盡力而心安。在看到《這是什麼?》這本極富創造力的遊戲繪本之後,我纔發現還有更多的作法可以和孩子一起認識這個世界!
《這是什麼?》在不同階段可以有不一樣的玩法,在這裏與大傢分享。剛開始,可以跟著文字提示來迴答、玩遊戲,建議大傢不要先翻看書末的解答,讓自己和孩子一起試試看喔!孩子通常會將自我經驗投射在畫麵上,經常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有些創意擺法甚至是大人想像不到的呢!
小小孩可以利用這本遊戲書訓練手眼協調能力,對大一點的孩子,則可以邊玩邊探索互動巧闆在每個畫麵所代錶的不同意義。接下來,還可以把生活日常的物件作為延伸遊戲的靈感,一起猜猜看,去掉部分綫條之後的物體,認得齣「這是什麼」嗎?
我和孩子一起共讀《這是什麼?》之後,還動手 DIY,做瞭一些不同造型的巧拼玩延伸遊戲,藉著重新觀察,再一次的認識、發現更多新事物,讓「這是什麼?」不再隻是你問我答的單嚮問題,而是擁有更多可能性,在滿足孩子求知欲的同時,也使得親子共讀共遊更加有趣!
接喜媽∣親子美學閱讀推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