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傢導讀
閱讀細節的樂趣 這本為幼兒創作的無字書,不論是頁麵設計或是圖像錶現都很傑齣,除瞭用一般的方式閱讀外,還可以倒著讀,因為主角不隻是站在樹枝上的貓頭鷹一傢,還有倒掛在樹枝下的蝙蝠一傢,因此可以從貓頭鷹的角度,或是蝙蝠的角度觀看。
貓頭鷹和蝙蝠都是夜行性動物,故事發展也順應著牠們的習性,由白天進入夜晚,光綫的變化是漸進的,場景和故事也很單純,但是發生在其中的細節卻很豐富!這豐富來自貓頭鷹和蝙蝠的動作和錶情變化。在《小小愛書人》裏,李坤珊老師談到幼兒閱讀行為特徵,她說兩歲的孩子會先關心事物的專屬名稱,之後會喜愛觀察圖畫細節與人物錶情,並且主動連結書中主題與生活經驗。如果我們把幼兒閱讀行為發展對應這本書的設計,格外會發現作者的用心。
故事一開始,是一個大跨頁,幼兒很容易注意到圖畫裏的各種動物,並且會發現小動物或是昆蟲都有同伴、都有自己的傢。之後場景集中在一根樹枝上,四隻貓頭鷹不論睡著或清醒,錶情一直有變化,從牠們的錶情可以清楚解讀情緒,等到蝙蝠一傢搬來之後,可以解讀的錶情和動作又更多瞭(蝙蝠一傢的錶情確實要倒過來看纔清楚),幼兒可能還會跟著模仿呢!這兩個傢庭因為夜裏的一場暴風,通力閤作,以緻化敵為友,過程中突顯齣兩位媽媽愛子心切,這種特質很符閤幼兒的生活經驗。
作傢採用無字書形式,使大小讀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圖畫上,因此更能仔細的觀察細節,這對習慣文字閱讀的成人來說,是專心讀圖的好機會。也許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比你們更先找到樹乾和葉子上的蜘蛛,牠們的齣現形成另一條故事綫,需要前後對照,纔能理齣頭緒。
有位圖畫書作傢談到無字書時,用過河來做比喻,她說孩子閱讀圖畫書的方式,就像跨越水麵一樣,總是從這塊石頭踏往下一個石頭,當孩子還不識字的時候,看圖的方式就像把腳踏在石頭上,會從這一張移到下一張,因此,如果畫傢提供的踏腳石不夠,設計得不夠仔細,就等於把孩子留在河中央,無法前進。反之,如果做得夠好,就可以把孩子帶到河對岸。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作傢絕對是成功的把大小讀者都帶到瞭河對岸,而且還讓他們滿足的想要一再迴味呢!
宋珮(藝術工作者)
專傢導讀
和孩子讀圖也讀心,看見樓上、樓下的好風景 麵對無字書,經常聽到這樣的聲音:「沒有字、看不懂,怎麼說故事?」其實,無字書提供一個純粹觀看圖像的空間,少瞭文字說明,我們可以更自由地連結角色、場景與事件之間的關係。透過觀察圖像綫索,嘗試推敲故事情節,發展邏輯思維;利用敘述故事的過程,練習口頭語言的錶達技巧,展現個人觀點。
《貓頭鷹 蝙蝠》是一本非常「精準」的無字書。為什麼說「精準」?因為每一畫麵的銜接都是作者精算距離的引路石,在頁與頁之間,透過角色錶情、動作的變化,推進情節的連續性,幫助我們成功接收故事訊息。例如:一開始,貓頭鷹一傢被突然入住的蝙蝠一傢驚醒;緊接著,以貓頭鷹和蝙蝠孩子們的歪頭對視與貓頭鷹傢長的伸爪展翅,凸顯彼此初見的好奇與警戒;結果,貓頭鷹和蝙蝠傢長催促孩子們與陌生人保持距離。三個連續分頁訴說貓頭鷹與蝙蝠兩傢初識時的疏離與不安。
本書的場景簡單、角色關係單純,加上情節轉摺明確,我們能輕鬆捕捉整體故事脈絡。故事場景設定在一棵大樹的一段微小分支。水平樹枝將畫麵分為上下兩部分,貓頭鷹一傢四口站在樹枝上方,香甜入夢。突然闖入的蝙蝠一傢與貓頭鷹一傢起初是「上下左右,壁壘分明」。不過,好奇的貓頭鷹寶寶和蝙蝠寶寶首先跨齣友誼的第一步。但是,瞧瞧貓頭鷹傢長插腰、瞪視,指著貓頭鷹寶寶的模樣,想來初次接觸並不順利。
最後是什麼讓原來冷漠、對立的兩傢人産生改變?仔細看,樹梢似乎有些騷動,一陣狂風襲來,大大小小貓頭鷹、蝙蝠被捲進漩渦,孩子們都不見瞭。傢長焦急的四處尋找被吹散的孩子們。最後,貓頭鷹和蝙蝠傢長又各自帶迴誰呢?當夜幕低垂,月亮圓圓滿滿的高掛,樓上、樓下的遊戲時間纔正要開始。
共讀時,邀請孩子觀察圖像,盡情錶達想法吧!像是:注意角色眼睛開閤、眼珠轉動與情緒變化的連結:「貓頭鷹寶寶和蝙蝠寶寶聊天時,誰睜開眼睛偷看?牠為什麼偷看?」、「貓頭鷹寶寶跑到蝙蝠傢,貓頭鷹傢長心情怎麼樣?(此處可讓孩子描述貓頭鷹傢長的眼神、肢體)牠跟貓頭鷹寶寶說什麼?」或是感受時間、空間的變化:「天空的顔色有改變嗎?樹葉為什麼會動?月亮什麼時候開始齣現?」另外,是否發現枝葉間還有另一則「期盼相見」的故事?豐富的圖像訊息都是與孩子互動對話的好題材。
當我在書店與孩子們閤作說完《貓頭鷹 蝙蝠》,我問:「如果你是貓頭鷹,傢裏突然來瞭陌生人,你會怎麼樣?」孩子說:「會害怕、會好奇、會問他是誰?」又問:「如果你是蝙蝠,正在尋找一個傢,可是鄰居不歡迎你,你會如何?」孩子說:「我會很傷心、孤單,也會害怕。」孩子們都能同理貓頭鷹和蝙蝠初識時的心情。最後我問:「為什麼後來他們變成好朋友呢?」孩子說:「因為他們互相幫忙。」而他們會互相幫忙的原因,或許正因為貓頭鷹和蝙蝠看見彼此「相同的心」。如同作者說:「透過這個作品,我希望讓讀者看見─我們可以選擇把焦點放在彼此的差異,或者關注是什麼使我們相同?」讓這些問題在親子共讀間激盪,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是,或許能有個讓我們凝望美好風景的答案。
盧怡方(國立新竹教育大學 幼兒教育學係講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