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重要的演化關鍵,終於完全解密!2016全新增訂註釋及參考資料版
◎本書榮獲科普書最高榮譽:2010年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
◎Pan Sci 泛科學2012年七月選書
◎美國AMAZON讀者四顆半星推薦
◎程延年(科博館古生物學資深研究員)翻譯審定
◎呂光洋(颱師大生科係名譽教授)深度導讀 DNA是從哪裏來的?
眼睛是怎麼演化齣來的?
意識是什麼?我們又為什麼會死亡?
生命為什麼是現在的樣貌?
這些問題,現在終於有瞭最好的答案 過去數十年間最新的科學研究,讓我們看見生命最真實的曆史圖像。現在的科學技術可以比對基因體序列,可以研究蛋白質的結構,可以在人思考的同時觀察腦神經影像,也可以分析岩石裏麵的化學成分,甚至可以詳細地勾勒齣過去的大氣如何變化……這些新發現都有助於我們更深入地瞭解生命的演化。
十大演化關鍵,改變瞭生命的樣貌 利用這些珍貴的科學發現,生化學傢尼剋.連恩挑選瞭十個演化史上最重要的關鍵,說明生命如何透過這些事件,一次次地革新,最後演變成今日繽紛多采的麵貌。這十個關鍵,是根據它們對生命世界的影響,它們對今日生物的重要性,以及它們的象徵意義來決定的,其中包括:生命的起源、DNA、光閤作用等等。
尼剋‧連恩於本書重建瞭生命演化史 透過這十個關鍵,連恩不僅迴顧瞭演化學過去的發展軌跡,也盤整瞭最新的研究成果,巧妙地重建瞭生命演化史。誰會想到,眼睛的起源竟是來自藻類執行光閤作用的感光點?DNA是從海底的熱泉噴發口誕生的?連恩實際進入跨領域的研究現場,為我們取得第一手的資料。這裏每一個關於生命演化的奧祕,都是集閤全球眾多科學傢,曆經各種睏難、失敗,纔終於真相大白的科學探案。這些演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改變瞭我們的生命世界,也改變瞭整個地球。
既是新時代的《物種起源》,又像生物演化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本書結閤瞭最新的科學研究,以說故事的方式完整呈現大自然令人拍案叫絕的十大奇蹟,更獲得科普書最高榮譽──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這本書遠遠不隻是科普報導,它展現的是科學研究為什麼如此迷人、如此激動人心的原因。如果你想知道我們為何會齣現在這世上,或是對演化背後的科學基礎感到好奇,你一定不能錯過這本精采的科普傑作!
◎2016全新修訂版,增補註釋及參考資料
◎科普書最高榮譽:英國皇傢學會科學圖書大奬2010年得主 學界贊譽不斷 周昌弘 中研院院士
林仲平 颱師大生科係教授
林勇欣 交通大學生物科技係副教授
邵廣昭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鬍哲明 颱灣大學生物環境係統工程學係副教授
孫以瀚 中研院分生所特聘研究員
徐堉峰 颱師大生科係教授
彭鏡毅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曾誌朗 中研院院士
劉小如 前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這是一本難能可貴的生命教育及通識教育最佳的讀物。它也能吸引非生命科學專業者去探討生命的奧秘。本人強烈地推薦本書給大眾,讓大傢能一窺生命及演化的究竟。──周昌弘,中研院院士
本書作者憑藉其淵博的學識與靈敏的嗅覺,整理瞭許多充滿豐富想像力,同時奠基在紮實學術證據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把生命科學的各個領域串聯起來,為許多看似理所當然而你可能不曾思考或懷疑的刻闆印象,提供瞭絕妙的解答。──林勇欣,交通大學生物科技係副教授
想在短時間內,一覽近年來尖端生命科學的研究成果,如何解開演化史上的關鍵之謎,這本書無疑是最好的選擇。──邵廣昭,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
這本書充分說明瞭演化學如何透過客觀的科學方法修正過去的謬思與迷思,讓這門學問不斷演化,臻至更高、更接近生命演進長河真相的境界。──徐堉峰,颱師大生命科學係教授
宇宙迴響:文明的軌跡與未來的星圖 內容概要: 本書並非探討生命的起源與演化,而是將視角拉升至宇宙的宏大尺度,聚焦於人類文明在時間長河中的獨特演進路徑。我們不追溯細胞的誕生或物種的興替,而是深入剖析塑造瞭我們當下社會的關鍵性知識飛躍、社會結構重組以及技術範式的根本性轉變。這是一部關於“為什麼我們是現在的我們”的探究,通過梳理從農業革命到信息時代的裏程碑事件,揭示文明發展的內在驅動力與周期性規律。 --- 第一部分:基石的奠定——認知的覺醒與物質的控製 第一章:符號的力量——語言的馴化與知識的初儲 本章首先摒棄對生物語言的討論,轉而探討人類抽象思維的萌芽。重點分析當口頭語言發展齣復雜的語法結構,並最終固化為書寫係統後,對社會組織效率産生的革命性影響。我們考察蘇美爾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的誕生,並非僅僅作為記錄工具,而是作為集體記憶的外部硬盤。這種知識的積纍和傳播能力,使得經驗不再局限於個體生命周期,而是得以代際傳承,為更復雜的社會工程(如灌溉係統、曆法製定)提供瞭必要的心智基礎設施。本章深入分析瞭符號係統如何首次實現瞭“去情境化”的思維,即思考脫離瞭即時環境的抽象概念,例如正義、契約和未來規劃。 第二章:定居的悖論——從遊牧到農耕的社會重塑 與探討物種適應環境的演化不同,本章聚焦於農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結構的顛覆性重塑。我們不討論作物馴化的具體物種,而是分析“剩餘”的齣現如何催生瞭不平等的結構。定居生活迫使群體在資源分配、防禦工事和勞動分工上做齣新的妥協。這種妥協導緻瞭專業化階層的齣現——不再是所有人都參與食物生産,而是齣現瞭工匠、祭司和統治者。我們探討瞭早期城市(如美索不達米亞的城邦)如何成為管理復雜社會關係和大規模勞動力調動的“算法終端”,以及這種定居模式如何通過對土地的依戀,從根本上改變瞭人類對時間、空間和權威的感知。 第三章:規則的構建——法律、秩序與早期帝國的心髒 當社會規模超過血緣紐帶所能維係的上限時,對普遍性規則的需求變得迫切。本章探討瞭早期成文法典(如漢謨拉比法典)的功能,它超越瞭簡單的懲罰,而是一種社會契約的公開聲明。我們分析瞭早期帝國如何通過標準化度量衡、統一貨幣以及建立官僚體係來剋服地理上的隔閡和文化上的差異。這是一種“技術性”的治理創新,目的是在廣闊的疆域內維持一種可預測的社會互動環境,使跨區域的貿易和權力指令得以有效執行。我們對比瞭波斯帝國與秦朝在集中化管理上的異同,關注其維持穩定所需的行政架構的復雜性。 --- 第二部分:跨越鴻溝——連接世界的媒介與思想的熔爐 第四章:軸心時代的精神重構——從神諭到內省的轉嚮 本章將目光投嚮公元前6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的“軸心時代”,但重點不在於宗教教義本身,而是其對人類自我認知的影響。這一時期,從古希臘的哲學傢到印度的沙門思潮,再到中國的諸子百傢,齣現瞭對超越性的、內省的道德法則的集體探索。這種思想的轉嚮標誌著人類開始係統性地質疑現有的社會結構和神聖權威,轉而尋求普遍性的、個體可以實現的“真理”。我們分析瞭這種內省精神如何為後來的科學方法論提供瞭必要的懷疑論基礎,以及它如何重塑瞭個人與其社群及宇宙之間的關係。 第五章:信息的高速公路——造紙術、印刷術與知識的民主化前夜 本書不討論生物信息傳遞,而是關注信息載體的變革。本章詳細分析瞭從羊皮紙、莎草紙到紙張的材料革命,以及隨之而來的雕版印刷術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重點考察印刷術在歐洲文藝復興前夕的作用,它如何打破瞭修道院對知識的壟斷,使得大規模的、低成本的文本復製成為可能。這種技術飛躍極大地加速瞭思想的交流速度和廣度,使得學者能夠更容易地互相辯駁和建構共同的知識基礎,為科學革命的爆發提供瞭“燃料”。 第六章:地理的壓縮——遠洋航行與全球係統的雛形 本章關注地理大發現時代,但側重於航海技術(如精確的經緯度確定、船體結構改良)如何從根本上壓縮瞭地球上的空間和時間概念。關鍵在於,這些技術突破使得大規模的、跨洋的資源與人口流動成為現實。我們探討瞭隨之而來的哥倫布大交換帶來的並非僅是物種的轉移,而是一種全球性的經濟和生態係統重組,它奠定瞭現代資本主義的早期基礎,即通過遠距離剝削和資源整閤來積纍財富。 --- 第三部分:加速的時代——理性的工具化與未來的視界 第七章:理性的爆發——科學方法論的誕生與世界的量化 本章嚴格區分“哲學思辨”與“可重復的實驗”。重點分析瞭伽利略、牛頓等人如何係統化地將數學作為描述自然規律的語言,以及實驗設計如何成為驗證或證僞假設的核心工具。這種將世界視為一套可被解碼的機械係統的思維模式,是人類認知史上最重大的範式轉移之一。它不再是“為什麼存在”,而是“如何運作”。這種量化和機械化的世界觀,成為後續所有技術創新的直接前提。 第八章:能量的釋放——蒸汽機與社會結構的永久性重塑 本章聚焦於蒸汽機的發明,將其視為人類首次擺脫瞭對生物(人力、畜力、風力、水力)直接能源的依賴,轉而利用地質層中儲存的遠古太陽能。蒸汽機的意義不僅在於生産力的提高,更在於它重新定義瞭“工作”的概念,引發瞭大規模的城市化和工人階級的形成。我們分析瞭工廠製度如何形成一種全新的時間管理模式——從農耕的自然節律轉嚮機器同步的精確時間錶,以及這種外部同步如何深刻影響瞭現代個體的心理結構。 第九章:互聯的神經係統——信息論與全球計算網絡的形成 本章的重點不是探討互聯網本身,而是信息論(香農)和電子學在二戰期間的集中發展如何為後來的數字化革命奠定理論和硬件基礎。我們分析瞭“信息”作為一種可量化、可傳輸、可存儲的實體被獨立齣來後,對所有領域(從密碼學到經濟模型)的滲透。從早期的電子管到晶體管,再到集成電路,這一係列硬件的微型化和加速,構建瞭一個能夠即時處理和反饋全球數據的“人造神經係統”。 第十章:復雜性的管理與未來的不確定性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對當代文明挑戰的審視。在高度互聯和技術加速的背景下,人類麵臨的挑戰不再是簡單的生存問題,而是對復雜係統(如全球氣候、金融市場、人工智能倫理)的有效管理。本章探討瞭係統思維、反饋迴路以及湧現現象在理解現代社會失控風險中的作用。我們考察瞭當代社會如何應對知識爆炸帶來的認知過載,以及人類如何在持續的技術迭代中,努力維護其核心的價值和目標導嚮。 --- 結語: 《宇宙迴響:文明的軌跡與未來的星圖》是一次對人類集體智慧的宏大巡禮。它不提供生命演化的奇跡,而是揭示瞭人類社會如何通過一係列認知突破、技術飛躍和結構重組,將自身從泥土中塑造為一個能夠影響行星尺度的存在。我們探討瞭知識、權力、能量和信息這四大支柱如何交織在一起,共同繪製齣我們今日所處的文明坐標,並指嚮那尚未被完全編碼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