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

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Alanna Collen
圖書標籤:
  • 微生物組
  • 腸道菌群
  • 健康
  • 益生菌
  • 免疫力
  • 大腦健康
  • 營養學
  • 科學普及
  • 醫學
  • 人體細菌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英美亞馬遜讀者★★★★★推薦
《商業周刊》1481期摘文推薦、《科學傢雜誌》最新相關研究
你的細菌決定你愛吃的東西,你的直覺來自細菌的感覺
人類和細菌,誰纔是身體的主人?

  腸子裏的細菌會影響我們的個性?
  皮膚上的細菌會影響我們挑選喜歡的對象?
  天天用肥皂洗澡反而更容易産生體臭?
  如果你覺得這些問題很不可思議,你該繼續看下去。

  過敏、肥胖癥、憂鬱癥,全是因為免疫係統失調?
  麩質過敏、乳醣不耐,是因為體內細菌群被破壞?
  自閉癥的起因,源自於腸道裏的細菌?
  細菌和抗生素,誰纔是害你生病的兇手?
  
  你的全身上下,隻有百分之十是人類。你的每十個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我們的身體不僅是由肌肉和骨頭所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

  要做一個健康的人,不能沒有這些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會影響我們的體重、免疫係統、精神健康,甚至如何選擇伴侶。這也是一個瞭解現代疾病的新方法――肥胖癥、自閉癥、精神疾病、腸道功能失調、過敏、自體免疫疾病,甚至是癌癥。這些疾病的發生,是因為我們疏於珍惜我們最重要也最持久的一段友誼:我們的微生物老朋友。

  作者以其演化生物學的專業為基礎,研究細菌與人類自古以來的共生關係。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群就像一個看不見、被遺忘的器官,不僅能輔助消化,還會幫忙調教免疫係統,對維持人體機能的運作功不可沒。它們的基因也是我們的基因的一部分,隻不過它們演化的速度比我們更快,足以順應人體的需求做齣調整。然而人類生活方式的改變卻破壞瞭體內「微生物生態係統」的平衡,例如抗生素雖然可以救命,但也會殺死對我們有益的細菌;現代人高脂、高糖、低縴維的飲食習慣,讓體內的「肥胖」細菌和「縴瘦」細菌比例失衡,進而引發腸道疾病,增加身體組織發炎的機率;剖腹産和配方奶粉的盛行,剝奪瞭新生兒從母親身上接收益菌的機會,甚至提高瞭感染壞菌的風險。

  好消息是,雖然我們不能改變身上的「人類基因」,卻可以培養、改善我們體內的微生物。書中所傳達的概念將會徹底改變我們對飲食、現代疾病及藥物的觀點。看完這本書,你會開始愛護住在你體內的微生物,那另外90%的你。

國內專業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張東君    科普作傢
  陳俊堯    慈濟大學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泛科學專欄作者
  黃貞祥    清大生命科學係助理教授
  潘彥宏    北一女生物老師
  蘇上豪    心髒外科醫師、醫療科普書《暗黑醫療史》作者

國際好評推薦

  「從迷人的角度去認識那些要和我們一起生活一輩子的細菌偷渡者⋯⋯推薦給所有讀者,尤其是那些想更瞭解自己的人,以及希望為孩子做齣最好選擇的傢長。」——美國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評鑑)

  「令人興奮,引人入勝!用一種全新的方式來看待自己的身體。看完書後,你會愛上你的細菌。」——新聞周刊Newsweek

  「這是一本給初學者的人體細菌指南,在健康生活當道的現在,讓你從新思考什麼是真正健康的身體。」——費城詢問報Philadelphia Inquirer

  「二十一世紀疾病和細菌有什麼關係?細菌和我們的健康又有什麼關係?作者將會告訴你,誰該對我們的健康負責⋯⋯」——Bustle女性生活情報網

  「用簡單的方式嚮你敘述關於『提升健康,認識體內益生菌』的科學,告訴你最想知道但不敢問齣口的事。」——科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評鑑)

  「作者令人信服地指齣,當我們熱衷於殲滅身上的細菌,我們其實正在將自己推嚮自體免疫疾病、過敏、肥胖癥的陷阱。」——紐西蘭聆聽者雜誌The Listener(2015年度百大選書)

  「令人佩服。作者善用她演化生物學的背景,將縝密的細菌研究化為有趣的文字,讓讀者能由簡入深地瞭解免疫係統這項復雜的主題。」——腸道細菌世界研究組織GMWW

  「不論是從醫學或生物學的層麵,作者都提齣瞭大傢最想知道的問題。讀這本書讓人停不下來,所有熱愛科學的讀者一定都會想要看更多。」——美國臨床腫瘤協會郵報ASCO

  「我喜歡自己隻有10%是人類的這個想法,它提醒瞭我,不論人類看似有多麼偉大,我們都是這個大環境、大自然、大世界的一分子。」——Actionable Books閱讀實踐網

讀者推薦

  「我從來沒想過自閉癥的成因,竟然與抗生素和腸胃裏的細菌有關係!書中解釋瞭許多與我們息息相關的有趣知識,我不常給滿分的書評,但我覺得這本書真的值得一讀。」——讀者John Schmelzle

  「這本書真的改變瞭很多我對健康原有的看法和觀念,例如關於吃的部分,施打在雞、豬身上的抗生素,也會在我們吃東西的時候不知不覺跑進我們體內,進而影響到體內的細菌,甚至種蔬菜所使用的化肥也是。」——讀者Mbeth

  「我有營養學和生物學的背景,但說真的我從沒深入思考過細菌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多麼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對我的幫助不在於學習新的專業知識(因為那些我都很熟悉瞭),而是挑戰我舊有的想法,讓我意識到原來細菌是組成我們身體的基礎。」——讀者Edward Durney

  「我常常懷疑一些科學傢過分自信地斷言,解開基因的『藍圖』就可以瞭解關於人體的一切知識。這本書不僅證明瞭我的直覺,更嚮我展示瞭人體驚人的復雜性。我們體內有一個完整的微生物生態,它們與我們相依相生,然而我們平常做的一些自以為對健康有益的行為,例如使用抗生素治病、使用抗菌産品等等,反而擾亂瞭體內的細菌,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現代文明病。這本書簡單易讀又有趣,真是買對瞭。」——讀者Philip Whiteley

  「沒什麼好說的,光是書名就讓我興緻勃勃,讀完之後也沒讓我失望,而且作者的文筆幽默易讀,非常推薦!」——讀者Thomas Alex Jeffery

  「真是一本奇妙的書,我很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新作。」——讀者Victoria Judd
好的,以下是一份圍繞“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本書主題,但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具體觀點的圖書簡介: --- 書名: 《光影交織的記憶:一位老攝影師的暗房迴聲》 作者: 李文博 【內容簡介】 在數字洪流席捲一切的時代,膠片褪色,但記憶永恒。 《光影交織的記憶:一位老攝影師的暗房迴聲》並非一本技術手冊,也不是一部追憶往昔的流水賬,它是一部關於時間、情感與媒介變遷的深邃獨白。作者李文博,一位在新舊世紀交替間堅守傳統暗房技藝數十載的資深攝影師,以其特有的細膩筆觸,將我們帶入一個被光綫雕刻的私密世界。 本書圍繞著李文博大師的創作生涯展開,重點聚焦於他如何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瞬間,以及那些在衝洗和放大過程中纔得以重生的“隱形敘事”。全書以四個核心部分構建起攝影師的內心世界與外部觀察的交匯點:《顯影液的溫度》、《快門與呼吸的節拍》、《被定格的城市肖像》,以及《留白之處的哲學》。 第一部分:《顯影液的溫度》—— 這一章節深入探討瞭物質性在藝術創作中的重要性。李文博迴憶瞭他早年學習暗房技術的艱辛與樂趣,那些浸泡在化學藥劑中的時間,如何教會瞭他耐心與敬畏。他詳細描述瞭不同品牌藥水的特性如何影響最終的影調,以及如何在溫度的微小波動中感知到膠片對光綫的真實“記憶”。這不僅是對技術的描述,更是對“親手製造”的強烈情感鏈接的追溯。通過對白色的精確控製和對黑色的深度挖掘,作者展現瞭如何用化學的力量,將二維的平麵提升到具有三維觸感的藝術境界。 第二部分:《快門與呼吸的節拍》—— 在這一部分,敘事轉嚮瞭攝影師的觀察視角。李文博相信,每一次快門的按下,都是一次靈魂的共振。他分享瞭在極端環境下(如暴風雪中的海港、午夜的集市)進行拍攝的經曆,這些經曆磨練瞭他對環境的預判能力。他著重探討瞭“決定性瞬間”的內在本質——那不是運氣,而是準備、直覺與被攝主體之間達成的一種短暫的、近乎冥想的同步。他剖析瞭他是如何通過調整呼吸的節奏來穩定身體,從而確保在最關鍵的時刻,鏡頭捕捉到的不僅是影像,更是那個場景下所有生命活動的靜默總和。 第三部分:《被定格的城市肖像》—— 這裏的重點是建築、空間與人文景觀的互動。李文博的鏡頭鍾愛那些正在消逝的城市角落——老舊的弄堂、蒸汽彌漫的工廠煙囪、以及不再通行的有軌電車軌道。他記錄下的不是宏偉的紀念碑,而是支撐起城市日常肌理的“微小結構”。他將這些影像視為一份份城市檔案,它們無聲地訴說著經濟變遷、社會結構的拉扯與人們對傢園樸素情感的寄托。讀者可以跟隨他的腳步,在熟悉的街道中發現被遺忘的、充滿人情味的曆史切片。 第四部分:《留白之處的哲學》—— 這是全書最富思辨性的部分。李文博探討瞭攝影中的“不確定性”與“留白”的力量。他認為,最好的照片總是在觀眾的腦海中繼續完成。他分享瞭自己如何刻意在構圖中保留未被完全填充的空間,迫使觀看者參與到圖像的構建之中。這種哲學思考延伸到瞭對生命和藝術創作的理解上:真正的意義往往存在於被省略、被遺忘或尚未被言說的部分。暗房的“洗片”過程,象徵著對過往的清洗與沉澱,最終留下的是經過時間淘洗後的清晰輪廓。 核心價值: 《光影交織的記憶》不僅僅是對膠片時代的懷舊,它更是一部關於“慢”的藝術的宣言。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本書提醒我們慢下來,去感受物理世界的迴饋,去尊重手工製作的價值,去體會每一次衝洗過程中,人與化學、光與銀鹽之間發生的深刻對話。它鼓舞那些身處高速發展社會中的創作者和思考者,重新審視自身媒介的選擇,並從中提煉齣永恒的藝術真諦。這是一次對光影藝術的深刻緻敬,也是對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保持獨立精神的溫柔呼喚。 ---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艾蘭納.柯琳 Alanna Collen


  倫敦帝國學院生物學學士及碩士,倫敦大學學院演化生物學博士。

  她也是一位經常旅行的動物學傢,研究蝙蝠迴聲定位的專傢,也意外地成為熱帶疾病的收藏傢。她在田野調查的過程中因細菌感染而生瞭一場大病,因而引發她對微生物與寄主之間共生關係的研究興趣,尤其是人類與細菌之間的關係。她想知道從齣生就一直存在於我們體內的這些老朋友,在我們的健康與生活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此外,她寫過一篇關於「辨識危機」的文章,介紹一種無法分辨人臉的疾病,在學界引起廣大迴響。她也為《星期日泰晤士雜誌》、《衛報》、《赫芬頓郵報》寫專題,還上過BBC第四颱「週六科學現場」節目及BBC第一颱的野生動物節目。《我們隻有10%是人類》是她的第一本書,她的下一個齣版計畫則是和肥胖疾病有關。

審訂者簡介

張尚麟


  畢業於中央研究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生物博士學程,目前於中央研究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從事博士後研究。研究專長為演化遺傳學及分子生物學。

譯者簡介

鍾季霖


  颱北人,1988年生,畢業於中央大學法文係。曾於齣版社擔任執行編輯,接著旅居澳洲一年,目前任職貿易商並兼職翻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痊癒
引言:另外90%
第一章:二十一世紀的文明病
第二章: 所有疾病都源自於腸道
第三章:精神控製——腦袋與感覺也受腸道細菌控製?
第四章:自私的細菌——過敏是因為人體免疫係統太盡責?
第五章:細菌大戰——抗生素的濫用
第六章:人如「其」食——細菌吃什麼,你就變成什麼
第七章:從呼吸第一口氣開始——來自母親的細菌
第八章:細菌重建——從益生菌到「糞便移植」
終麯:二十一世紀的健康
後記:100%人類
誌謝
參考文獻

圖書序言

自序

痊癒


  二○○五年夏天,那晚我從森林走齣來,肩上的棉布袋裏裝瞭二十隻蝙蝠,各式各樣的昆蟲撲嚮我頭前的探照燈,我感到腳踝附近癢癢的。我將浸泡過防蚊液的長褲底端塞進我的防水蛭襪套,裏麵還穿瞭另一雙襪子當做多一層保護。當我動身前往陰暗的森林,從捕捉器中取齣那些蝙蝠,光是應付林中濕氣、我的汗水、泥濘的小徑,外加我對老虎的恐懼以及蚊蟲的乾擾,就已經夠我忙的瞭,這下還有東西穿越瞭衣物縴維以及化學藥劑的保護來到我的皮膚,令我發癢難耐。

  二十二歲那年,我在馬來西亞半島的剋勞野生動物保護區(Krau Wildlife Reserve)度過瞭改變我一生的三個月。大學就讀生物學係時,我深深為蝙蝠著迷,當我得知有機會成為英國蝙蝠科學傢的野外調查助理,便立刻報名申請。隻要能見到葉猴、長臂猿和各式各樣的蝙蝠,就算在吊床上過夜,或在住滿巨蜥的河流中盥洗,一切挑戰都值得。但後來我纔發現,在熱帶雨林中生活的考驗,遠超過當下的經曆並且持續影響著我。

  迴到營地後,我在河邊空地掀開襪子查看令發癢不適之處,發現那些東西不是水蛭,而是蝨子,大約有五十來隻,有些鑽進瞭我的肌膚,有些在我的腿上緩慢爬行。我把那些攀爬在皮膚上的蝨子撥掉,接著以最快的速度去測量並記錄有關蝙蝠的科學數據,將蝙蝠放生後,伴隨著漆黑的夜色和蟬鳴,我鑽進如蠶繭般的吊床,拉上拉鍊,藉著探照燈的光綫,用一對小鑷子夾齣剩下的蝨子。

  幾個月後,我迴到瞭傢鄉倫敦,熱帶感染讓我意識到蝨子也許攻佔瞭我的身體。我的身體感到僵痛,腳趾骨腫瞭起來,奇怪的癥狀短暫發作又結束,於是我到醫院做瞭幾次不同的血液檢驗,看瞭幾個專科醫生。每當疼痛、倦怠感及睏惑感毫無預警地嚮我襲來,然後又好像什麼都沒發生過似地離我而去,我的生活都會因此暫時停擺數週甚至數月。過瞭多年後,我的病終於被診斷齣來,但這感染已深植在我的體內,所以我進行瞭一場漫長又密集到足以治癒一群牛的抗生素療程。最終,我將會恢復到原本的健康狀態。

  但是,齣乎意料地,故事到這裏還沒結束,我雖然被治癒瞭,但是不隻是蜱媒感染被治癒。抗生素發揮瞭神奇的功效,我卻開始受苦於新的癥狀。如同以往,我的皮膚破皮,消化係統變得異常,而且變得容易受到感染。我懷疑抗生素療程不僅消滅瞭使我生病的細菌,也消滅瞭那些原本在我身體裏的細菌。我覺得我的身體好像成為一個不適閤細菌居住的地方,而直到最近我纔瞭解到,我多麼需要這些多達上百兆個、把我的身體當作傢的友善小生物。

  你的全身上下,隻有百分之十是人類。

  每十個構成你稱作「身體」的細胞中,就有九個是搭便車的冒充者。你的身體不僅是由血和肉、肌肉和骨頭、頭腦和皮膚所構成,還有細菌及真菌。事實上,你身上的細菌纔是人體主要的組成物,在你的腸道中就住瞭一百兆個老朋友。腸道如同長滿珊瑚礁的崎嶇海床,大約有四韆種不同品種的細菌居住在長達一點五公尺的結腸皺褶中,使你的節腸錶層多齣瞭一層。在你的一生中,曾住在你體內的細菌加起來可比五隻非洲象的重量。它們爬滿瞭你的皮膚,你指尖上的細菌甚至比英國人口還要多。

  很惡心吧?高度發展、注重衛生如我們,怎能接受以這樣的形式被細菌殖民。然而當我們離開叢林,我們就遠離細菌瞭嗎?現代醫學有辦法幫助我們遠離細菌,建立一個更乾淨、更健康、更自主的生活模式嗎?盡管我們必須接受身體作為微生物的棲息地,盡管它們對我們無害,但對於它們,我們還是沒有像保護珊瑚礁及熱帶雨林一般的觀念,更不用說去珍惜它們。

  作為一位演化生物學傢,我被訓練從解剖學及生物行為尋找演化的優勢及其意義。通常真正有害的生物特徵及生物的交互作用,是會被天擇淘汰的,不然就是會隨著生物的演化而隨著時間消失。這讓我開始思考:我們身上的一百兆個微生物,是不會以我們的身體為傢而不做齣任何貢獻的。我們的免疫係統對抗細菌並且幫助我們從感染中復原,那為什麼會容忍這些微生物入侵並且以我們身體為傢?這些入侵者或好或壞,對我的身體持續多個月的襲擊並産生生物化學反應。消滅瞭原本住在我體內的這些微生物,會引起什麼樣的連帶損害?我想要瞭解更多。

  剛好,我在一個適當的時機提齣瞭這個問題。大部分住在人體內的細菌接觸到氧氣就會死亡,因為它們習慣瞭腸道中的無氧環境,要在人體外培養它們很睏難,要對它們做實驗就更加睏難。數十年來,科學界在培養及研究人體內細菌的腳步相當緩慢。現在,科技的腳步終於趕上我們的好奇心。

  藉由人類基因組計畫(Human Genome Project,簡稱HGP)的推動與發展,破解瞭人類的基因密碼,科學傢現在能迅速且便宜地定序大量的DNA。即便是我們身上死去的細菌,混在糞便中被排齣,也能因其完整無缺的DNA被辨彆齣來。我們以為細菌不重要,但科學界正在揭示一個不同的故事。我們的一生都將與這些搭便車的小生物糾纏不清,它們不但使我們的身體機能正常運作,更是維係人類健康不可或缺的一環。

  我的健康問題隻是冰山一角。透過新興科學的證據可得知,人體內細菌的崩壞會造成消化不良、過敏、自我免疫疾病、肥胖癥,甚至從焦慮、憂鬱到強迫癥、自閉癥。不隻身體健康會被影響,精神健康也會。這樣看來,許多生活中早已習以為常的疾病並非由基因缺陷所引起,也不是我們的身體讓我們失望瞭,而是因為我們疏於珍惜我們身上另外百分之九十的細胞:細菌。

  透過研究,我不隻想瞭解我使用的抗生素對我體內的細菌群落造成什麼傷害,更想知道它是如何使我生病,以及我該怎麼做,纔能讓細菌數量恢復平衡,迴到八年前被蝨子叮咬前的樣子。為瞭知道更多,我參加一個終極自我探索計畫:DNA定序。但不是排序我的基因,而是我體內細菌群落的基因。藉由瞭解我體內現有的以及應該要有的菌種及菌株,或許就能評判我對自己造成瞭哪些傷害,並且開始改善。我參加瞭公眾科學研究的美國腸道計畫,由科羅拉多大學波德分校的羅柏.奈特(Rob Knight)教授實驗室主持,並開放世界各的民眾捐款樣本,以研究人體內的細菌品種以及對我們健康的影響。寄齣裝有我腸道細菌的糞便樣本後,我終於開始瞭解住在我的身體內的微生物生態係統。

  在接受抗生素治療多年後,得知還有任何細菌住在我的體內令人感到欣慰。看到我體內的細菌和其他美國腸道計畫的受試者大緻相同,而不是一堆突變生物勉強在一塊有毒的荒地上苟延殘喘,我非常開心。但可以預期的是,我的腸道細菌多樣性大幅降低。和一般人的腸道細菌比起來,我的腸道細菌有超過百分之九十七隻屬於兩種細菌(一般人約有百分之九十)。也許我服用的抗生素殺死瞭較弱勢的菌種,讓較堅強的細菌存活下來。然而,我好奇這些損失與我近來任何的健康問題有關嗎?

  如同比較熱帶雨林與橡樹林,藉由觀察大樹及灌木叢的比例,或鳥類及哺乳類的比例,隻能看齣一點點關於這兩個生態係統的功能。如此大範圍的比較,對我體內細菌群體的健康瞭解有限,因為以我的身體為傢的微生物是屬於另外一種生物分類的生態係。那些細菌可以在治療過程中存活,或是在療程後復生,這件事情在我的健康狀況裏代錶瞭什麼呢?又或者,更確切的說,那些可能因療程而消失的細菌,現在對我來說有什麼意義?

  當我著手研究「我們」──我和我的細菌們──我決定要將我所學到的知識付諸實踐。我想要瞭解它們的好處,我知道我必須從生活上做齣改變,讓我的身體重新恢復成一個能與其和諧共存的樂園。如果我最近一次的病癥是因為不慎打擾細菌群係而帶來的損害,或許我可以改變這一點,並且使自己擺脫過敏、皮膚問題,以及這些年來幾乎不間斷的感染?我這麼做不隻是為瞭自己,也是為瞭我將來的孩子,他不隻會遺傳到我的基因,還有我體內的微生物。我要確認我能夠給他最好的。

  我決定重視我的細菌,改變我的飲食以迎閤它們的需求,並且在改變之後再去做第二次取樣並定序,希望能有機會看到成效。身為寄主,我希望透過我的努力,能改善它們的多樣性且達到種類的平衡。最重要的是,我期望我對它們的投資能夠産生效益,幫助我打開通往健康及幸福之門。

圖書試讀

【第三章精神控製:腦袋和感覺也受腸道細菌控製?】

除瞭友誼,你身上的細菌甚至也有可能會影響你選擇對象。

有一種中美洲的蝙蝠,兩隻翅膀上端各有一個缺口,就在肩膀旁邊。這些不是傷口,而是一個小囊袋,這也是它們英文名字(sac-wingedbats)的由來,中文稱作鞘尾蝙蝠。雄的鞘尾蝙蝠會在囊袋裏裝滿分泌物,如尿液、唾液甚至是精液。牠們會小心翼翼地對待這包「愛的藥水」,每天下午都會將囊袋清理乾淨,重新填入新的液體,使其維持牠們想要的氣味。接著,等時機對瞭,雄性蝙蝠會在一群倒掛的雌性蝙蝠麵前盤鏇,輕輕拍翅散播,讓風將這液體散發齣來的芳香吹嚮牠們。如同你所預期的,這麼做是為瞭引誘雌性蝙蝠。

這完美的液體是由適閤的細菌所調配的,每隻雄鞘尾蝙蝠的囊袋裏都會有一或兩種菌株,顯然是從雄性蝙蝠身上的二十五種細菌「精心挑選」齣來的。這些細菌從囊袋中的尿液、唾液及精液獲得養分,釋放齣猛烈的性費洛濛混閤物,說服雌鞘尾蝙蝠與它們交配。

特殊的費洛濛對動物來說相當重要,不論牠是否有囊袋調製「愛的藥水」。果蠅,牠們的身體隻較針頭稍微大一些,但說到交配,牠們可是特彆難取悅。二十五年前,演化生物學傢迪安娜.陶德(Diane Dodd)做瞭一個實驗,將同一個物種分開飼養,看能否藉由不同的飼養方式改變牠們的能力,使牠們轉變成兩個不同的物種。她將果蠅分成兩組,並且用兩種不同的食物餵食――麥芽糖及澱粉類食物――就這樣培養瞭二十五個世代。當她再將這些果蠅放在一起,發現兩組不同的果蠅不會互相交配,「澱粉組」會和「澱粉組」的果蠅交配,而「麥芽糖組」則會和「麥芽糖組」的果蠅交配,而且不會搞混。

當時人們並不清楚原因,然而到瞭二○一○年,颱拉維夫大學的吉爾.夏隆(Gil Sharon)對那次實驗的結果有瞭新的想法。他重做瞭一次陶德的實驗,並且得到瞭相同的結果――A組果蠅拒絕和B組果蠅交配――而這次他隻培養瞭三個世代。為什麼會有這種喜好上的改變?夏隆猜測那些不同的食物不止改變瞭果蠅腸道的微生物群係,也改變瞭牠們性荷爾濛的氣味。接著,夏隆使用抗生素殺死瞭果蠅體內的微生物群係,那些果蠅果然不再挑選交配的對象。沒有微生物群係,果蠅無法製造齣特殊的氣味。若是重新注入兩組不同果蠅身上的微生物群係,甚至會讓它們恢復原本挑剔的行為。

用户评价

评分

老實說,拿到《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本書的時候,我心裡其實有點小小的懷疑。畢竟「10%人類」聽起來也太戲劇化瞭,我比較喜歡那種比較務實、接地氣的知識。但越讀下去,我越覺得自己當初的想法太狹隘瞭。這本書並沒有誇大其詞,而是用非常紮實的科學研究和有趣的案例,來證明我們體內那「90%的細菌」確實扮演著決定性的角色。 作者非常巧妙地將複雜的微生物學、免疫學、神經科學等知識,轉化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他描寫的那些看不見的微生物,在我腦海裡變成瞭一個個活生生的、有著自己「性格」和「需求」的小生命。它們參與我們的消化、製造我們必需的維生素、幫助我們抵抗病原體,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維。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平常以為的「健康」和「不舒服」,很多時候並不是單純的「我」的問題,而是我身體裡那個龐大的「微生物王國」齣現瞭動態平衡的失調。 書中花瞭相當多的篇幅探討瞭飲食對我們微生物群落的影響。這部分對我來說非常有啟發性。我以前以為吃什麼、不吃什麼,隻是為瞭控製熱量或是滿足口腹之慾,但這本書讓我明白,我的每一頓飯,都是在為我體內的「居民」選擇牠們的食物,而牠們的選擇,又會反過來影響我的健康。作者詳細解釋瞭不同食物如何影響腸道菌的種類和數量,像是那些對我們好的益生菌、益生元食物,以及哪些食物會助長壞菌。這讓我對「吃」這件事有瞭全新的敬畏感,也更願意去嘗試那些過去覺得「太麻煩」的健康飲食方式。

评分

這本《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簡直就是一本顛覆我過往認知的科普讀物!老實說,一開始被書名吸引,還以為會是那種硬梆梆的學術論文,但實際閱讀起來,作者的寫作風格非常流暢,甚至可以說有點像在聽一個非常懂行的朋友在跟你聊天。他用瞭大量的比喻和生動的例子,把原本可能很枯燥的科學知識,變得活潑有趣,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讀起來很吃力。 書中探討的核心,就是我們體內那個數量龐大、功能卻常常被我們忽略的微生物世界。作者深入淺齣地介紹瞭這些微生物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從消化、營養吸收,到免疫係統的建立與調節,甚至連結到我們的心理狀態和行為模式。我過去總是認為「我」是獨立存在的個體,沒想到身體裡還有這麼一個龐大的「共生體係」,而這個體係的好壞,直接決定瞭我的健康與幸福。書中提到,腸道健康與大腦健康之間的連結,也就是所謂的「腸腦軸」,這部分讓我印象特別深刻。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時候心情不好,身體也會跟著不舒服,反之亦然。 最讓我讚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僅僅介紹現況,而是積極地引導讀者去思考如何優化這個微生物群落。他闡述瞭現代人生活中,哪些習慣(例如過度依賴抗生素、高油高糖的飲食)會對我們的「內部居民」造成傷害,並提供瞭許多關於飲食調整、生活作息改善的具體建議。這本書讓我對「健康」這兩個字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隻是單純地追求沒有疾病,而是更著重於身體內部生態的平衡與和諧。

评分

閱讀《我們 જોઈએ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就像是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科學大門。我一直對人體科學抱有濃厚的興趣,但這本書所揭示的關於微生物群落的重要性,是我之前從未深入瞭解過的。作者以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帶領我們潛入人體內部那個由數萬億微小生物組成的奇妙世界。 書中詳細闡述瞭這些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病毒等,如何與我們的細胞共存,並在人體內扮演著多樣且至關重要的角色。從消化營養、閤成維生素,到免疫係統的訓練與調控,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認知和行為,牠們的作用無處不在。書中提到,我們人類細胞的數量,其實遠遠少於我們體內微生物細胞的總和,這個數字讓我感到非常震撼,也促使我去重新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我』」。 令我特別讚賞的是,作者並沒有僅止於科學的探討,而是將這些知識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連結。他深入分析瞭現代生活方式,例如不當的飲食習慣、過度使用抗生素、壓力過大等,如何對我們體內的微生物生態平衡造成破壞,進而引發各種健康問題,包括肥胖、過敏、腸道疾病,甚至情緒障礙。書中提供的關於如何透過飲食調整、補充益生菌、益生元,以及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微生物群落的建議,都非常實用且具有操作性。這本書不僅讓我學到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讓我獲得瞭主動管理自身健康的強大工具。

评分

天啊,我最近真的完全被這本書給震懾住瞭!《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這書名聽起來超科幻,本來還以為是講外星人什麼的,結果翻開第一頁就讓我下巴掉下來。原來,我們身體裡住著的、而且數量遠遠超過我們人類細胞的,是那些我們平常根本看不到、也幾乎沒在注意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這些微生物加起來,有個很酷的名字叫做「人體微生物群」。 書裡很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微小的生物,它們不隻是寄生蟲,而是我們身體裡不可或缺的閤作夥伴。像是消化食物、產生維生素、訓練免疫係統,甚至連我們的情緒、對食物的渴望,都跟它們息息相關!我以前總以為生病就是病毒細菌入侵,沒想到很多時候,是我們自己體內的「好朋友」失衡瞭,纔會讓我們身體齣狀況。書裡舉瞭很多真實的例子,像是過敏、肥胖、憂鬱癥,甚至某些自體免疫疾病,都跟腸道菌群的健康度有很大的關聯,這讓我重新思考瞭許多關於健康的觀念。 而且,最讓我驚喜的是,書裡不隻講理論,還提供瞭很多實際操作的方法!像是要怎麼透過飲食來「餵養」好的細菌、減少壞菌,像是多吃益生菌、益生元食物,還有如何調整生活習慣來維持菌群平衡。我以前對飲食的認知就是「健康就好」,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原來我吃的每一口食物,都在影響我身體裡那龐大的微觀世界。現在我會更仔細地選擇食物,努力創造一個對「夥伴們」友善的環境。這本書真的讓我對「從根本上」改善健康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我們隻有10%是人類:認識主宰你健康與快樂的90%細菌》完全刷新瞭我對人體健康的認知!原本以為健康就是少生病,飲食均衡就好,但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的想法。作者用非常親切、生動的語言,揭示瞭我們體內那個看不見的「細菌大軍」的驚人力量。 我一直覺得自己是獨立的個體,但作者告訴我,我們其實是個龐大的「共生生態係統」。我們身體裡的細菌、真菌、病毒等等,數量是我們人類細胞的十倍,而且牠們的工作,涵蓋瞭從消化食物、吸收營養,到訓練我們的免疫係統,甚至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思緒。書中舉瞭好多例子,像是為什麼有些人容易胖、為什麼有些人容易過敏、為什麼有時候心情會莫名的低落,都跟我們腸道裡的細菌有很大的關係。我以前完全沒想到,那些小小的細菌,竟然可以對我們產生這麼大的影響。 更棒的是,書裡不隻是告訴我們「為什麼」,更告訴我們「怎麼做」。作者詳細分析瞭現代飲食習慣對我們腸道細菌的影響,例如高糖、高油、加工食品會讓壞菌變多,而蔬菜、水果、發酵食品則有助於好菌生長。他還提供瞭許多實際可行的建議,像是如何選擇益生菌、益生元,如何調整作息來改善睡眠,進而幫助我們的腸道菌群恢復平衡。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拿到瞭一本「健康攻略」,對如何照顧好我身體裡的「隱形夥伴」有瞭非常清晰的方嚮。這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給每一個想要真正瞭解自己、掌握自己健康的人的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