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
倒敘推理的醍醐味 二○一四年一月,日本富士電視颱於每週二晚間九點推齣單元劇「福傢警部補的問候」,由寶塚齣身的女星檀麗擔綱主角,SMAP的稻垣吾郎飾演其上司石鬆,加上首集找來反町隆史客串凶手一角,開齣還不錯的成績(首集收視率十四.二%)。雖然官方沒有明說,但不少觀眾都認為有不少名劇「古畑任三郎」與「相棒」的影子,就連颱灣與中國的影迷介紹時,也使用「女性版古畑」一詞形容。
會說該劇類似「古畑任三郎」的原因,在於兩者的敘事模式:均由凶手犯案的場景開頭,觀眾自始便得知凶手是誰,隨後刑警(偵探角)登場,對凶手執拗地提齣詢問、死纏爛打,於是原本看似完美的犯罪露齣破綻,凶手俯首認罪。
這並非「古畑」首創,美國一九六八年由編劇理查.李文生與威廉.林剋兩人執筆的電視影集「神探可倫坡」便已開啓這樣的模式。劇中由彼得.福剋飾演的可倫坡任職洛杉磯市警局,總是穿著一襲舊外套,頂著看似剛睡醒的亂發與案件關係人攀談,怎麼看都不像頭腦靈光的刑警。然而犯人們一旦放鬆戒心,他的「纏功」便會令其露齣馬腳,他的名言:「還有一個問題……」便是突破犯人心防的起手式,「福傢警部補」與「古畑」也都用上此類手法。可倫坡的警階名lieutenant日語習慣譯為警部補,而這正是福傢與古畑兩人的警階,算是兩者對可倫坡「緻敬」的錶徵。
然而若將範圍從劇集擴展至小說,更可追溯至英國作傢奧斯汀.傅裏曼於一九一二年發錶的短篇集《歌唱的白骨》,第一篇〈布洛德斯基命案〉(The Case of Oscar Brodski)被公認是此類劇情模式的濫觴。小說一開始便將案件經過和盤托齣,其後名偵探宋戴剋博士登場,在他的科學檢證之下,原本看似單純的火車撞人事故被挖掘齣隱藏的真相。這類與一般推理小說重視whodunit(是誰乾的)不同,著重於在看似完美的犯罪中找齣破綻,即howcatchem(如何抓到他),被稱為「倒敘推理」(Inverted Detective Story)。
《福傢警部補的問候》原著作者大倉崇裕便是倒敘推理的愛好者,根據日文版解說者小山正所言,大倉從小即醉心於「神探可倫坡」,長大後還參與瞭可倫坡劇集的小說改寫,「福傢警部補」正是蘊含他對可倫坡的敬意與熱情,所創作的倒敘推理短篇集。
若是先看過日劇的讀者,或許會覺得原著與劇中的福傢形象有些微不同。小說中的福傢個頭嬌小(身高一五二,比演員檀麗矮瞭十公分)、短發且戴著無框眼鏡(日劇福傢的招牌則是芥末黃大衣與圍巾),不喜形於色(劇中的福傢亦如此,但在與凶手對峙時錶情、聲音會流露齣些許情感)。在〈奧坎的剃刀〉一案登場的刑警石鬆和夫,在日劇變成個性嚴肅、經常對福傢辦案方式有意見的上司角色。另外關於福傢「看起來很不像刑警」,〈奧坎的剃刀〉於二○○九年亦曾被NHK改編成特彆篇,劇中永作博美詮釋的福傢形象,比起檀麗版福傢似乎更符閤這點。
然而不論是小說或電視劇,倒敘推理在先天上就比一般的推理故事來得吃虧。首先如同前述,犯人的身份一開始就錶明,等於是抽掉原本推理綫whodunit的懸念,替代成howcatchem,然而後者支撐篇幅、吸引閱讀的力度比不上前者(更精確點說,是較不容易被觀者意識到),因此倒敘推理以短篇居多,且不少故事會另闢蹊徑,將焦點加強在「犯人與名偵探的言語對決」上。也因此「神探可倫坡」的凶手們,多為醫生、律師、作傢等具有相當社會地位的人,他們與看似平庸之輩的刑警之間對決火花,更能激起觀眾的興奮感。
其次便是名偵探的特色難以建立(或是樣闆化)。由於一開始是犯人的場景,偵探要好一段時間纔會齣現,戲份上減少,等於可供描寫偵探特色的素材變少,若是短篇則更為捉襟見肘。有的故事甚至從頭到尾都將視點擺在犯人這邊(這類與所謂的「犯罪小說」定義界綫較模糊),等於偵探的外在形象,都得透過接觸犯人纔能體會,更加吃虧許多。即便有名如可倫坡與古畑,他們在觀眾心目中的形象也是透過一集集的播放纍積來的。
但俗語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以犯罪者開場的撰寫方式,也為該類作品衍生齣另一個齣路——何不將「角色特色」著眼於犯人上?雖說某一案的犯人,在下個案件通常不會再齣現,但每案都有不同的特色角,一個性格不那麼鮮明的偵探似乎也無妨,甚至更具變化性。這也開啓瞭倒敘推理影像化的一個齣路,便是除瞭擔綱名偵探的演員外,每集都會請來大牌、或是演技派演員客座,飾演犯人一角,如此增添演員的豐富度,亦可拉抬收視率。
此外,好的倒敘推理相當重視伏筆安排。除瞭一開始在凶手的犯罪場景藏有綫索,之後凶手麵對名偵探的舉手投足、看似不經意的小動作之間,也都隱含著破案關鍵,偵探的咄咄逼問僅是帶齣這些綫索的「手段」,伏筆的藏匿纔是作傢高明之處。《福傢警部補》在這點就做得很好(在此誠心推薦〈奧坎的剃刀〉一案)。
Howcatchem、偵探與犯人的對決性、豐富的犯人角、高明的綫索安排……以上構成倒敘推理小說的醍醐味,如此多原則的類型自然不好寫,也難怪推理小說發展至今,倒敘作品的比例甚少。除前述提及的作品外,歐美自傅裏曼的宋戴剋博士之後,較有名的尚有法蘭西斯.艾爾斯的《殺意》、李察.霍爾的《謀殺我姑媽》、F.W.剋勞夫茲的《十二點三十分從剋洛頓齣發》(12:30 From Croydon),以及羅伊.維剋斯的《觸礁案件課》(Department of Dead Ends),日本則有江戶川亂步的〈心理測驗〉、〈天花闆上的散步者〉與鮎川哲也《崩解的僞裝》(崩れた僞裝)等。
《福傢警部補的問候》之後,大倉崇裕仍繼續創作該係列的短篇,集結齣版後即為《福傢警部補的再訪》、《福傢警部補的報告》、《福傢警部補的追問》等書。期待福傢這個有姓無名(這點亦和可倫坡相同)的角色能發熱發光,有朝一日躋身日本知名偵探之林。
——寵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