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活美學
  • 人生感悟
  • 慢生活
  • 自我成長
  • 積極心理學
  • 幸福感
  • 文藝
  • 治愈
  • 時間管理
  • 審美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封存青春,永不歸去

  如果寫作也算是一場長途旅行的話,吳曉波把自己這本散文集的齣版比作舊地重遊。「迴到那些曾經熟悉的街巷,生怕被熟人認齣來,所以盡量地壓低帽沿,躡手躡腳隨時準備逃離。」寥寥數筆,吳曉波將一個文人麵對自己的文字時,那種莫名之情很生動地錶達齣來。即使如此,他還是決定將這些飄浮在歲月之河的文字打撈上來,權當是自己的青春告彆式。

  吳曉波認為他的這些文字之所以還值得閱讀,要歸功於我們生活的這個時代,這個拼命努力從貧瘠的物質和枯燥的精神生活走齣來的時代。舊的秩序在逐步消逝,新的規則在摸索中逐步確立,在過渡期,效率一時成為至高無上的準則,其他的一切似乎變得無足輕重。但是吳曉波不想這樣匆忙地走過,他用對自己過去15年專欄文章的迴顧、梳理和反思,讓當時的即景記錄,變成曆史參與者的見證。也許再過15年、20年,我們都會很慶幸,這是每一個普通人都能夠參與創造的時代。也許你是熱切的實踐者,也許你隻是觀察和發齣呐喊,但是無論好壞,隻要你勇敢地擁抱這個時代,你就會擁有一個無悔的人生。

  原來生命從頭到尾都是一場浪費,你需要判斷的僅僅在於,這次浪費是否是美好的。

  本書收錄瞭吳曉波近年散文作品59篇,不同於商業作品的理性客觀,散文中有他為人父的舐犢情深,有與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為知識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業世界幾十載的犀利勾畫。時光有味,歲月留聲,每一篇都是最誠摯的錶達。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財經作傢 吳曉波


  1968年生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係。藍獅子齣版人,常年從事公司研究。2009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評為年度「中國青年領袖」。其著作兩度入選《亞洲周刊》年度十大好書(非小說類),被譽為「中國最好的財經作傢」。2014年創辦自媒體「吳曉波頻道」。

  主要齣版著作有:《激蕩三十年:中國企業1978-2008》(上下捲)、《跌盪一百年:中國企業1870-1977》(上下捲)、《浩蕩兩韆年:中國企業西元前7世紀—1869年》、《吳敬璉傳:一個中國經濟學傢的肖像》、《大敗局》、《大敗局Ⅱ》、《曆代經濟變革得失》等。其中《激蕩三十年》被評為「2007年度中國最佳商業圖書」、「2008年《新週刊》新銳榜之年度圖書」,《跌盪一百年》被中國圖書評論學會評為「2009年度十大圖書」,《大敗局》被評為「影響中國商業界的二十本書」之一。

圖書目錄

作者序 封存青春,永不歸去

自由與理想001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007
所有的青春都是在為中年作準備013
我的偶像李普曼017
書籍讓我的居室和生活擁擠不堪023
讀書與旅行還真的不是一迴事027
在彆人的鬍須裏迷路031
我們為什麼孤獨?034
被知識拯救的生命039
其實那年我也有五十萬044
時間讓你與眾不同050
這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我想佔有053
把人引嚮毀滅的從來不是金錢057
總有一代人會實現我們的夢想063
唯一生生不息的是野草和青年人的夢想068
對峙本身真的是一種勝利嗎?073
冷漠是成熟的另一個標簽078
騎到新世界的背上083
我的總編同學們087
花開在眼前092
隻有廖廠長例外099
找到廖廠長104
江南踏春遇布雷110
生命如草潤細物115
即將失去的痛楚120
德雷莎修女:我是上帝手中的一支鉛筆124
我為什麼願意穿越迴宋朝128
這一代的颱北132
這一代的上海141
這一代的杭州149
我一點也不留戀這個時代157
商業是一場怎樣的遊戲?165
你唯一需要保全的財産170
蒼狼終將消失174
春節的醬鴨178
島上楊梅初長成183
去日本買隻馬桶蓋187
拒絕轉型的瑞士鍾錶匠193
知道鹿晗的請舉手198
我為什麼從來不炒股205
被泡沫毀壞的人生210
算算你的「屌絲值」215
這一代工人的憂傷219
「原諒我吧,兄弟們」:工人階級的詩224
他們的心裏都有一座「哀牢山」231
宋林的悲劇236
「病人」王石244
那把椅子還在嗎?253
如果乾隆與華盛頓在小吃店會麵258
從汴梁到比薩有多遠?262
我們為什麼特彆仇富?265
玉石為何比鵝卵石更值錢?269
科斯與儒傢273
官商是一些怎樣的「大怪物」?277
日本人為何以「邊境人」自居281
「曆史沒有什麼可以反對的。」285
再也不會有杜拉剋瞭288
大佬的黃昏——霍英東和他的時代295
如果鄧小平是企業傢306

圖書序言

作者序

封存青春,永不歸去


  E.B.懷特和約瑟夫•布羅茨基是我特彆喜愛的兩位美國隨筆作傢。

  前者生活在富足而多彩的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常年為《紐約客》撰稿,幾乎創造瞭風靡一時的「懷特體」;後者生於鐵幕下的列寜格勒(今聖彼德堡),曾被當作「社會寄生蟲」流放西伯利亞,後來遭驅逐而在美國大學安度晚年。懷特和布羅茨基分彆說過一段讓傾慕他們的寫作者非常沮喪的話。

  在自己的隨筆集《從街角數起的第二棵樹》裏,懷特哀嘆說:「我想對寫作者而言,從來沒有哪個時代比當今的更為殘酷——他們所寫的幾乎還沒離開打字機,時代就讓其變得過時。」

  而布羅茨基則是在著名的《小於一》中寫道:「我對我的生活的記憶,少之又少,能記得的,又都微不足道。那些我現在迴憶起來使我感興趣的思想,其重要性大多數應歸功於産生它們的時刻。如果不是這樣,則它們無疑都已被彆人更好地錶達過瞭。」

  這兩位天纔級的文體作傢,其實道齣瞭所有寫作者內心的兩個必有的恐懼:散漫的文字比時代速朽得更快,而作傢的經曆及思想很可能在不自覺地拾人牙慧。

  這也是我這麼多年來一直拒絕齣版散文集的原因。作為一位財經作傢,我的文字的速朽度應該遠遠地大於優雅的懷特和飽受厄運的布羅茨基。我寫專欄的曆史始於遙遠的一九九四年,篇什數目應超五百,但我並不覺得這些散佈於各傢報紙雜誌的專欄文章,值得用書籍的形式留存下來。它們是那麼的瑣碎,那麼的應景,那麼的猶豫,就好比一位職業棋手平日打譜的棋局,真真不足為外人觀。而今天,當這本書最終呈現齣來的時候,隻能錶明我已經承認衰老,我開始顧鏡自憐,開始迴望來路,開始用過來人的口吻試圖對青年人說一些註定會被漠視的鬼話。

  所以,這一本集子的齣版,對我而言是一件特彆私人的事情。

  在選編本書的那幾個春夜,我好像一位舊地重遊的旅人,小心翼翼地迴到那些熟悉的街巷,盡量壓低帽簷,避免遇到熟人,躡手躡腳,隨時準備逃離。本書中的若乾篇章,最舊的創作於15年前,那時的我,在文字江湖裏籍籍無名,因而可以信口雌黃,橫行霸道。

  漸至今日,我的某些文字已如軀乾上的肌肉,服貼、鬆軟而暗生褶皺。

  當我把這些漂浮在歲月之河的文字打撈上來的時候,更像是在進行一次告彆的儀式:我將封存青春,永不歸去。

  我們這一代,多少屬於天生地養的一代。我們從貧瘠的物質和精神年代走齣,在骨骼和思想長成的那些日子裏,父輩奔波於生計,國傢則忙於經濟的復甦和意識形態的角鬥,他們都顧不上好好看管我們。我們在學校裏鬍亂地讀書,吃進無數的垃圾,卻又在思想的荒原上肆意地尋覓瘋長的野草。步入社會之後,既有的秩序瀕於崩潰,「效率」替代所有的法則至高無上,而我們所儲備的知識根本不足以應對很多突發的事件,甚至在更多的時候,我們所匆忙建立起來的價值觀在量化、冷酷的現實麵前完全不堪一擊。

  在這一本集子中,你可以非常清晰地讀齣我所描述的景象,很多篇章中錶現齣來的自責與詞不達意,是被擊潰前的哀鳴,而另外一些篇章裏的激越和溫情,則是逃進書齋後的喘息與抵抗。

  從二○一四年五月開始,我開設「吳曉波頻道」,恢復瞭每周兩篇專欄的寫作節奏,這使得在過去的一段時間,我的一些文章在社交朋友圈裏流傳得很廣,本書中有將近一半左右的內容寫於過去的這一年間。這一次的結集,繼往於青蔥,止步於當下,也算是一次長途旅程的即景記錄。

  如果說這些文字還值得閱讀,僅僅在於布羅茨基所提供過的那個理由——「其重要性大多數應歸功於産生它們的時刻」。畢竟,這是一個我們參與創造的時代,它一點也不完美,甚而不值得留戀,但是,它真的到來過,而且轟隆隆地裹挾一切,不容任何一個年輕人脫身旁觀。
「我們都是精神上的移民。」這是我的職業偶像沃爾特•李普曼講過的一句話。

  也許這是每一個國傢的觀察者所難以逃避的宿命。他一生為美國人瞭望世事,鐵口判斷,但在內心,卻始終難以揮散自少年求學時就已生齣的疏隔感。

  是為序。

吳曉波
二○一五年五月四日於
上海浦東國際機場

圖書試讀

〈精采試閱篇章一〉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在這個世界上,不是每個國傢、每個時代、每個傢庭的年輕人都有權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歡的未來。所以,如果你僥倖可以,請韆萬不要錯過。

每個父親,在女兒十八歲的時候,都有為她寫一本書的衝動。現在,輪到我做這件事瞭。

你應該還記得,從很小的時候,我就開始問你一個問題:你長大後喜歡乾什麼?

第一次問,是在去日本遊玩的歌詩達郵輪上,你上小學一年級。你的迴答是:遊戲機房的收銀員。那些天,你在郵輪的遊戲機房裏玩瘋瞭,隔三岔五,就跑來嚮我要零錢,然後奔去收銀小姐那裏換遊戲幣。在你看來,如果自己當上瞭收銀員,那該有多爽呀。

後來,我一次又一次地問這個問題:你長大後喜歡乾什麼?

你一次又一次地更換自己的「理想」。有一次是海豚訓練師,是看瞭戴軍的節目,覺得那一定特彆酷。還有一次是寵物醫生,大概是送圈圈去寵物店洗澡後萌生齣來的。我記得的還有文化創意、詞麯作傢、花藝師、傢庭主婦……

十六歲的鞦天,你初中畢業後就去瞭溫哥華讀書,因為我和你媽的簽證齣瞭點狀況,你一個人拖著兩個大箱子就奔去瞭機場。你媽媽在你身後淚流滿麵。我對她說,這個孩子從此獨立,她將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大學、工作和城市,當然,還有喜歡的男朋友。

在溫哥華,你過得還不錯,會照顧自己,有瞭閨蜜圈,第一次獨自旅行,還親手給你媽做瞭件帶帽子的運動衫,你的成績也不錯,期末得瞭全年級數學一等奬。我們全傢一直在討論你以後讀哪所大學,UBC(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多倫多大學還是QUEEN(Queen's University,女王大學)。

又過瞭一年,我帶你去颱北旅行,在颱灣大學的校園裏,夕陽西下中漫步長長的椰林大道,我又問你:你以後喜歡乾什麼?

你突然說,我想當歌手。

這迴你貌似是認真的,好像一直、一直在等我問你這個問瞭好多年的問題。

然後,你滔滔不絕地談起自己對流行音樂的看法,談瞭對中國當前造星模式的不滿,談瞭日韓公司的一些創新,談瞭你自認為的歌手定位和市場空間。你還掏齣手機給我看MV,我第一次知道Bigbang,知道權誌龍。我看瞭他們的MV,覺得與我當年喜歡過的Beyond和黃傢駒那麼的神似,一樣的亞洲元素,一樣的都市背街,一樣的藍色反叛,一樣的如煙花般的理想主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特彆喜歡書裏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它沒有激昂的口號,也沒有讓人腎上腺素飆升的篇章,但讀完之後,你會發現內心深處被某種東西觸動瞭。就像是涓涓細流,一點一點地浸潤你的心田。書中的許多段落,都像是作者在用心記錄下生活中的某個瞬間,然後將這些瞬間提煉成文字,分享給你。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收藏”的章節,作者寫到他如何收集一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物件,比如一片落葉,一張舊火車票,或者一塊形狀特彆的石頭。這些東西,在彆人看來可能一文不值,但對作者來說,它們承載著一段迴憶,一種情感,一種生命的印記。這讓我聯想到自己過去的一些習慣,也喜歡收集一些小小的紀念品,比如旅行時撿到的貝殼,或者朋友送的小禮物。以前總覺得這些東西占地方,有時候還會被傢人念叨,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些“收藏”背後,其實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一種對美好瞬間的留存。它提醒我,生命的意義,不一定在於擁有多少,而在於感受多少,珍惜多少。這種哲學,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顯得尤為珍貴。

评分

《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這本書,就像是一杯溫潤的白開水,沒有驚艷的色彩,沒有濃烈的香氣,卻能夠解渴,能夠滋養。它沒有試圖去改變世界,也沒有想要去改變你,隻是用一種非常平和的方式,提醒你,你的生命,是可以用來“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我喜歡書裏那種對生活的熱情,對細節的關注,以及對“慢”的推崇。它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節奏,是否過於匆忙,是否忽略瞭身邊的美好。它也讓我開始思考,我真正想要把時間“浪費”在哪裏?是那些能夠讓我感到快樂、感到平靜、感到充實的事情嗎?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提供瞭一個思考的框架,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更勇敢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它不是一本“指導手冊”,而是一本“啓迪之書”,帶給我無限的思考和啓發。

评分

這本書帶給我的,是一種沉靜的力量,一種對生活本質的迴歸。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每天被各種新聞、資訊、社交媒體轟炸,大腦幾乎沒有休息的時間。而這本書,就像一個避風港,讓你暫時遠離那些喧囂,找到內心的平靜。它沒有教你如何去“拼搏”,如何去“成功”,而是引導你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好”,然後去“浪費”在這些美好的事物上。這裏的“浪費”,並非貶義,而是作者賦予它的一種全新的定義——投入時間、精力,去體驗,去感受,去沉醉。我讀到作者描述他如何花一下午的時間去研究一道菜的做法,如何細心打磨一杯咖啡的拉米塔,如何在一個陰雨天靜靜地聆聽雨聲。這些看似“不務正業”的行為,恰恰是作者認為最有價值的生命體驗。它讓我意識到,我們常常為瞭追求所謂的“目標”而忽略瞭過程中的樂趣,為瞭所謂的“效率”而放棄瞭享受當下的權利。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很多被壓抑的、被忽略的對生活的熱情和渴望。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獨特的韻味,讓人讀起來感覺非常舒服,就像是在品一杯颱灣的高山烏龍茶,那種清淡卻又迴甘的味道,久久不散。它沒有強硬的推銷,也沒有空洞的說教,隻是用一種非常自然、非常親切的方式,和你分享他對生活的感悟。我特彆喜歡書裏關於“熱愛”的討論。作者認為,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就是要把生命“浪費”在那些讓你真正熱愛的事情上,即使這些事情看起來並不“實用”,甚至在彆人看來是“不著調”的。這種觀點,在如今這個追求“效率”和“功利”的社會,顯得尤為可貴。它讓我開始反思,我真正熱愛的事情是什麼?我是否願意為瞭這些熱愛,去“浪費”我的時間?這本書,就像是在我心中埋下瞭一顆種子,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活齣更真實、更有意義的人生。它不是一本“速成”的書,而是一本需要你慢慢去體會,去感悟的書。

评分

閱讀《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的過程,是一種奇妙的體驗。它不是那種讓你讀完就覺得“我明天就要改變世界”的書,也不是那種能讓你一夜暴富的書。它更像是一位智者,坐在你身旁,娓娓道來,用一種非常平和、卻又深刻的方式,和你探討生命的真諦。書中的語言非常優美,而且充滿畫麵感。我常常會因為某一個詞語,某一個句子,而停下來,反復咀嚼。它不是那種堆砌華麗辭藻的寫作,而是用最樸實、最真誠的文字,觸動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特彆喜歡書裏對於“小確幸”的描繪,那些細微的,卻又充滿幸福感的瞬間,比如在街角發現一傢從未去過的獨立書店,或者在某個早晨醒來,發現窗外陽光正好。這些都是生活中最容易被我們忽略的時刻,但這本書卻提醒我們,這些時刻,纔是生命中最值得我們去“浪費”的。它讓我重新審視瞭“價值”的定義,不再僅僅是物質的積纍和外在的成就,而是內心的充實和精神的滿足。

评分

每次拿起這本書,都有一種迴到傢鄉的感覺,那種熟悉而溫暖的氣息,撲麵而來。它不是那種需要你全神貫注去分析的書,而是可以讓你在午後陽光下,或者夜晚的燈光下,隨意翻閱,卻總能有所收獲。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於“細節”的關注。作者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好,比如一杯茶的溫度,一個微笑的弧度,或者一陣微風的吹拂。這些細微之處,恰恰是構成我們生活幸福感的重要元素。這本書,讓我學會瞭去發現生活中的“美”,去珍惜生活中的“小確幸”。它提醒我,生命的價值,不一定在於有多少“成就”,而在於有多少“感受”。這種對生活的熱愛,以及對美好事物的追求,是它帶給我的最寶貴的財富。它鼓勵我,勇敢地去“浪費”時間,去體驗,去感受,去沉醉。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的很有意思,那種淡淡的、略帶復古的色調,還有那一行簡單卻又引人深思的書名——《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立刻就抓住瞭我的眼球。我當時在誠品書店閑逛,隨手翻開,就被它帶進瞭一種特彆的氛圍裏。它不像那些直白的勵誌書,告訴你怎麼去“成功”,怎麼去“實現價值”,反而用一種非常舒緩、細膩的方式,勾勒齣生活中那些容易被忽略,卻又閃閃發光的小確幸。讀著讀著,我好像看到瞭自己曾經的某個下午,陽光透過窗戶灑在地闆上,我手裏捧著一杯熱茶,什麼都不想,隻是靜靜地感受那種溫暖和寜靜。書裏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宏大的敘事,更多的是作者對日常生活的細緻觀察和獨特感悟。比如,關於“浪費時間”的討論,我一直覺得這是個很值得思考的問題。我們總是被教育要“珍惜時間”,要“有效利用”,但什麼纔是真正的“浪費”?那些讓你感到快樂、讓你放鬆、讓你重新積蓄能量的時刻,難道不也是生命的一部分嗎?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價值”的定義,不再局限於外在的成就,而是迴歸到內心的感受。它就像一位老朋友,坐在你身邊,用溫柔的聲音告訴你,其實,很多時候,慢下來,去體會,去感受,纔是最美好的“投資”。

评分

這本書給我最深的感受,就是它的“自由”。它給予瞭我一種精神上的解放,讓我不再被世俗的眼光和功利的標準所束縛。作者鼓勵我們去“浪費”生命在美好的事物上,這種“浪費”,恰恰是一種對自由的追求,一種對生命的尊重。我記得有一次,讀到作者描述他如何花瞭一個下午的時間,隻是為瞭觀察一隻蝴蝶在花叢中飛舞。這種“不求甚解”的投入,在現代社會是很難得的。但這本書,卻給瞭我這樣的勇氣,讓我開始思考,我是否也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做一些讓自己感到快樂和充實的事情,即使這些事情對他人來說毫無意義。它讓我明白,生命的意義,不在於被他人認可,而在於自己內心的滿足。這本書,就像是在我的心中打開瞭一扇窗,讓我看到瞭更廣闊的天空,更自由的靈魂。

评分

這本《把生命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颱灣的一個安靜小鎮,找瞭一間有年代感的咖啡館,點一杯手衝咖啡,然後靜靜地讀一本書。書裏的文字有一種魔力,能夠將你帶入一種非常舒適、放鬆的狀態。它不急不緩,沒有戲劇性的衝突,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但它卻能讓你欲罷不能。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時間”和“生活”的獨特見解。我們總是忙碌地追逐著“未來”,卻忘記瞭“當下”的寶貴。這本書,就是要把你拉迴“當下”,讓你去感受,去體會,去享受。它沒有給你具體的指導,沒有給你明確的“行動計劃”,但它卻能夠潛移默化地改變你的思維方式,讓你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我記得有一次,讀到關於“慢生活”的篇章,作者描述瞭他如何在一個周末,放棄瞭所有的計劃,隻是在傢中,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比如聽音樂,看電影,或者隻是發發呆。這種“無所事事”的狀態,在過去的我看來,簡直是不可思議,但讀完這本書,我纔明白,這恰恰是一種最“有效”的生活方式。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有一種特有的颱灣腔調,溫暖而親切,讓人讀起來感覺像是鄰傢大姐姐在和你聊天,分享她的生活感悟。它不像那些充滿哲理和深度的書籍,需要你費盡心思去理解,而是用一種非常簡單、非常直接的方式,觸動你的心靈。我尤其喜歡書裏關於“體驗”的論點。作者認為,生命中最寶貴的東西,往往不是物質的積纍,而是那些獨一無二的體驗,比如一次難忘的旅行,一段真摯的感情,或者一次深刻的感悟。這些體驗,即使它們不會帶來實際的“迴報”,但它們卻能夠豐富我們的生命,讓我們的人生更加飽滿。這本書,就像是在告訴我,勇敢地去“浪費”生命,去體驗,去感受,去愛。它讓我開始不再害怕“失去”,而是更加珍惜“擁有”。它帶給我的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一種對生命的熱愛,以及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