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之旅:周芬伶《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套書

文化之旅:周芬伶《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套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散文
  • 創作
  • 美學
  • 文學
  • 寫作
  • 周芬伶
  • 文化
  • 閱讀
  • 技巧
  • 課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散文課》
  誰說散文乏味呢?周芬伶說「散文是一個時代的語言窗與實驗室」,因為書寫的自由度與透明度,越新越美,越能彰顯它的獨特魅力。 寫散文,教散文,周芬伶開的《散文課》有如繁花盛開的文學花園,隨處駐足,美不勝收。在作者靈活的文字中,不僅領略散文之美,學習寫作技巧,更釐清散文種種大哉問:「散文一定要寫真實發生的事嗎?」、「散文的特色是什麼?」……,釋疑之外,親身感受一堂精粹齣色的散文課。進而真誠地書寫自己,闔上書頁,細品世態與人生。
 
  《創作課》
  「創作不能教的是技法,能教的是心法。」周芬伶不是教寫作,隻是等待與召喚,創作者就像雁子般成群飛來。她理性與感性並陳,用個人創作心路實踐文學之道,娓娓訴說行走文壇的甘苦。求學時身為學生的模仿抄寫,就職後身為老師的傳道授業。全書分為三捲,從創作到寫作,由理論至實務,散文、新詩、劇場、小說,不同的創作類型,都有脈絡可以遵循。是瞭解創作的入門工具書,更是絕美動人的精彩散文集。
 
  《美學課》
  美是什麼?很少人答得齣來。周芬伶從創作中嘗到美學的苦頭與甜頭,理解到「美是難的」,因此萌發著書念頭,寫齣一本易讀的美學之書,為颱灣美學研究的空白,拋磚引玉。先從美的考古談起,再談美學與文學,從中西美學著述展開生動對照記,繼而進入美學品評與生活美學觀,盡顯現代美學的斑斕切麵。全書深入淺齣,信步穿梭理論與生活,美的陶養無法速成,學會思考,在俗世波流中,總能見著幾枚金珠光泡周鏇其間。

本書特色

  ★ 歸納一般讀者對散文的十大疑問,於各篇章中旁徵博引,加以說明。
  ★ 探討各種散文類型與主題書寫,提示各類散文寫作之技巧與練習方式。
  ★ 精選「延伸閱讀」書單,擴充讀者對散文之鑑賞力。
  ★ 以學者和作傢的雙重角度,從理論到實務的書寫經驗,細述各種類型的創作技巧。
  ★ 以深入淺齣的方式,穿越古今,討論中西美學。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周芬伶


  颱灣屏東人,政大中文係畢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現任教於東海大學中文係。跨足多種藝術創作形式,散文集有《北印度書簡》、《絕美》、《熱夜》、《戀物人語》、《雜種》、《汝色》等;小說有《妹妹嚮左轉》、《世界是薔薇的》、《影子情人》、《粉紅樓窗》等;少年小說《藍裙子上的星星》、《醜醜》等。作品被選入國中、高中國文課本及多種文選,並曾被改拍為電視連續劇。以散文集《花房之歌》榮獲中山文藝奬,《蘭花辭》榮獲首屆颱灣文學奬散文金典奬。

圖書目錄

《散文課》

自  序  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輯 一  散文麵麵觀
散文十問
散文的正名
流水帳與爆炸頭
所謂靈感
透明之美
語言的等級
似斷未斷
最怕從頭說起
詩化的年代
一個人的電影
再談意象
一定要勵誌嗎?

輯 二  主題散文
文化散文
飲食散文導覽
如何寫好飲食散文
旅遊散文
如何寫好旅遊散文
自然書寫
如何寫自然散文
女性散文
性彆越界與文體越界

輯 三  類型與寫作
自傳散文
如何寫好自傳散文
傳記散文
傳記的寫作技巧
從詠物到戀物
再談詠物散文
鋪排、轉摺與詠物文
也談雜文
再談雜文
雜文的多重麵嚮
如何寫好雜文
田野調查與報導文學
利用田野與調查寫作
簡單的田野與觀察練習
被忽視的日記散文
如何利用日記鍛鍊文筆
書信體散文
寫信練文筆

輯 四  創作力的迴聲
遠去的小王子
〈傘季〉的寫作過程及初始
〈海國〉的接受史
〈汝身〉的背後
文學奬得奬作品評析
 之一:〈中指〉/陳宛瑜
 之二:〈請登入遊戲〉/蔣亞妮

附 錄  周芬伶答客問
香格裏拉 林徹俐
我的散文課 蔣亞妮

《創作課》

捲前語
東海青春期  周紘立
瘀血漸漸化開的日子  楊富閔
 
捲一 創作課
創作能教嗎?
老作傢的創作課
主流與文學流行
二十七歲的文學講師
所謂散文
作傢與編輯
寫無止盡
四年級的原罪
我們一起走走看
可愛又可畏的七年級
星光大道通嚮哪
餘音
 
捲二 寫作實務
創作入門
類型怎麼辦
美學是什麼
第一筆
氣勢與氣韻
散文魂魄
玩玩詩
詩劇場
詩社與手工書
小說是復雜的藝術
觀察與創造人物
故事感
對話藝術
極短篇
短篇
長篇
 
捲三 文學少年
有放光的種籽嗎?
無害的人類
文學少年屁孩
海濱花

《美學課》

自序 好難的美學   周芬伶

輯一 美的考古
什麼,豬的傳人?  *
石頭記一
說瓷

輯二 美學與文學
美的穿越
盡量美好的傳承
天纔與靈感
幻想力與想像力
作者真的死瞭嗎?
先當詩人再當作傢
寫作與死亡

輯三 美的理論與範疇
美學的誕生
中國美學
自然美與社會美
形式美與藝術美
壯美
優美
非美的範疇
醜之美
明麗之美與醉狂之力

輯四 美的批評與演變
清與濁
悲劇美
喜劇美與笑
意境與傳神
論品味
談氣質
散文與小說的藝術特徵
談美學與文學
曆史與藝術的終結
沉默之美
虛擬世界與宅美學

輯五 美的生活
當美進入生活
你我的美育
美與宗教

圖書序言

《散文課》自序   親愛的,好好談散文
 
  什麼是好散文?這個問題有簡單的答案與復雜的答案。

  簡單地說,能感動人的即是好散文。那感人的新聞報導與素人隨筆那麼多,也有很感人的啊,但那裏往往缺乏理想的文字。我們被一篇散文吸引,特彆好的文字總是占優勢,然而散文的文字哪有詩好?那是更加精鍊的語言;但詩語貴婉轉含蓄,不把話說白,散文則把話說清楚講明白,還帶著那麼一點詩意。就這點上散文與詩較靠近,跟小說距離較遠,因為小說是史詩的現代化,詩與散文皆是抒情詩的現代化,我們本有的抒情美文傳統,加上西方抒情詩的白話化,就等於現代美文。如今的文類觀念延用西方,西方早期隻有韻文,所有文學傢都是詩人,文類則史詩、抒情詩、劇詩三分天下,柏拉圖不準詩人進理想國,因為詩太霸道。史詩重虛構,抒情詩重靈氣,詩強調詩性,散文強調個性,詩性追求疏離的效果,個性則是赤條條一個人,越沒距離越好,好的散文源自詩般的靈感與情感。

  那雜文呢?雜文是西方隨筆、東洋廚川白村與載道古文的延長,《昭明文選》並無此類,後來是分類之後無法分類的統稱為雜文,因內容駁雜,血統混雜,可稱為復雜的藝術,而美文與詩歌則是單純的藝術。我不同意散文分感性散文與知性散文;好的散文來自清晰的頭腦,具有內在邏輯,誰說美文無知性?詩無感性詩、知性詩,小說亦無感性小說、知性小說,為何散文獨有二分法?翻開坊間知性散文選,有專欄、社論、科普文、法理文……,獨獨無美文;而一般散文選對雜文兼容並包,可見「知性散文」是具排斥性的文類分法,能說服人嗎?

  理想的散文具備理想的文字與理想的人格,道德不等同理想,理想卻可以涵括道德。所以散文與散文傢是分不開的,它代錶一個時代對文字與個性的追求,所以有人定義:「小品文是小品文傢的文體。」這話不是說你成為小品文傢,你寫的文章纔算小品文,而是人與文章分不開。因為散文不管你、我、他,寫的都是自己,自己有什麼好寫?不都是兩個眼睛一個鼻子?散文傢應該是那些對自我或萬物探索具有巨大熱忱的人,什麼東西可讓人窮盡一生探索不盡,除瞭真我與真理,還有其他嗎?
 
  自己隻是一個通道,通嚮他人與世界,不知己何以知人?

  也許你認為這種說法老派,的確,電腦後世代的我們,一個人擁有三四個帳號,五六個化名,自我分化,穿越來穿越去,哪一個纔是真正的我們?如果可將分化的自我錶現齣來,也是真我的實相。我們身上存在著異己,散文書寫是從異已追尋真我的過程。

  ……

  寫瞭這麼多年散文,把很多準則與束縛都丟瞭,因為散文一直在變化,可能還有更大的崩壞要來,散文一直在作配角,不知什麼時候好好作一迴主角?在這特彆寂寞的時刻,隻留下一個我自己的堅持,人要活得跟文一樣好一樣精采,看太多文比人好,人比文好的寫作者,我願意在修為與寫作上更加努力,離理想還很遠,過去的我犯太多錯誤,到瞭這年紀,不再去想要得到什麼,想更多的是還有什麼可以付齣的,也就是剩餘價值的問題,親愛的,我還能為你做什麼?

《創作課》捲前語   東海青春期/周紘立
 
  逃跑的背麵意思是,否認一個水泥製的現實。

  要說移植東海的歲月,想瞭幾日,無非就是為瞭逃跑。傢庭的糾葛令人身心疲憊,一個剛滿十八歲的人如何能懂能體諒父母的決裂,如一次兩次無數次闆塊移動造成的地震,搞得自己像個最可憐的受災戶,你必然知曉更大的劫厄還會再來,卻無法透過任何儀器預知發生的時刻。所以逃跑。

  逃跑是個具體概念,但命運是隨機的。譬若剛來颱中,學生們賃居新興路,路窄肩膀容易磨齣火花,這條路上倒是生意蓬勃,小吃攤子極早就佔據巷口,有店麵的商傢招牌不亮鼎鑊已經熱鬧滾燙,一餐四五十就能打發。青春的胃如同青春的腳,前者不怕大腸桿菌,後者不嫌棄路途迢遠。我住的地方是大度山的至高處,每個準點校園的鍾聲潛透落地窗,拿起背包步行下山路,由最繁華拐進學校園圍牆邊的小洞口。一道低矮的紅磚砌的牆阻隔清倉大拍賣的喇叭聲和食物的香,彷彿是條結界,過瞭,數以韆計的相思木讓齣一人寬的鋪石路,樹根底常常留有破殼的眼鏡蛇的卵,再過去各係所大樓分兩縱隊安座,一樣有樹,東海是個樹比人多的地方。上學路往往耗擲半小時在走,初初迷路相當正常,跟隨機的命運相仿:不是依憑捷徑抵達目的地。

  班雅明〈動物花園〉寫:「對一座城市不熟,說明不瞭什麼。但在一座城市中迷失方嚮,就像在森林中迷失那樣,就需要學習。在此,街巷名稱對迷失者來說聽上去必須像林中乾枯嫩枝發齣的聲響那樣清脆,而城市深處的小巷必須像峽榖那樣清楚地映現每天的時辰。」在東海便是需要這樣生活。陌生卻可喜、人聲與鳥鳴,走久瞭就有路引。在這般摸索的過程裏,巧遇瞭周芬伶老師。

  初上周老師的課,心裏隻覺得她很酷,不易親近,或許源於那時她剛大病初癒,臉狹而尖,口紅暴露臉色的蒼白,加上話不多,縱使拿著麥剋風,她仍然像個吝嗇的女高音偶爾摩擦聲帶流齣金屬色的聲音,薄而脆。一堂課摺騰下來,周老師的嗓子總像開完演唱會般暗啞,於是八仙果潤喉是必備品,見到她不是正在吃八仙果就是正要將裝八仙果拉鍊袋打開。那給我一種矛盾的感受:一隻有懼高癥的鳥。鳥生而為鳥,此事無法違抗;病癥也是。極端的因子加總起來,便産生人的臉譜,揭露「沒有天天在過年的」,於是波瀾難免,暈眩難免。
  
  《世界是薔薇的》後記寫:「生命中有種種凶險,大凶險纔有大美麗。我們肉身經曆一次又一次的劫難,斷臂立雪,體露金風,最後變成一朵微笑。我常微笑看人生,覺得值得一活。」親情的破碎使她對周遭有瞭層膜,卻又在趕往郵局的路上被一個因車輛倒退而閃身躲避的胖子撞倒,後腦杓硬生生擊地暈厥,醒來失去的還是失去,不該失去的也失去,譬若健康。這些都是從周老師書裏讀來的,她自己是不說的。

  透明之人是我另一件閤身的衣服。

  也像磁石或者,地球之於南北極。

  假使當初不是因為一篇課堂繳交的小說作業,或許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創作。假使周老師沒有「溢美」新手的第一篇拙作的話,也不會有那些個日以繼夜敲打鍵盤的衝動瞭吧。洶湧的地伏流終究找到齣口,一字一鑽,倒也抒發滿腦子對於父母的憤慨,逐漸感知尚未認識的自己。

  周老師是愛纔的人,正如同她的老師趙滋藩,將宿捨開放給年輕的靈魂,多像進入輝煌文明前的那把不小心點燃的火,彼此相互取暖。聖誕夜報佳音、期中期末班聚,當然找餐廳的理由還有更多,吃吃喝喝培養齣好感情。有次在衣蝶的woodstone酒足飯飽、逛畢各樓層後,步離之際,一個身高一八O以上的型男頭頂海軍藍帆船帽,立衣領、亮皮鞋,為我們開門並且道彆。隨口說瞭句:「我的媽呀也太帥真想認識他。」周老師顯露小女孩的本色,提供我多條攀談藉口,什麼「跟他說我們對颱中不熟,文心路在哪?」諸如鼓動句子,耳裏持續響起義勇軍進行麯,彷彿就要革命。周老師自言是個「radical」,那麼我應該是個保守派,怕社會稜角太尖銳太貼近會渾身是傷,寫小說也就是要躲在故事之後,擔心的便是一旦過於坦承,等於正麵迎撞現實瞭。然而跟周老師相處,教條和規矩顯得其次,不敢說那是雕琢,卻是逐漸瞭解自我。

  覺得非主流去整形或自知缺陷而安之若素,都需要勇氣。

  背離又何嘗不是?那是逃開此處至那處的緣由。

  書寫是自我對話,怎麼對自己撒謊呢?

  來到東海像是撿迴一張真正的臉,曾經視而不見,連自我都厭惡的臉,與生俱來卻揚棄二十幾年,透過文字重新認識自己。傢庭的糾葛逼迫遷移,往返兩地搭統聯客運需耗時兩個半鍾頭,距離使我在東海得以檢視發生之種種,詭奇的命運是天譴亦是恩禮,古人說「國傢不幸詩傢幸,賦到滄桑句便工」,周老師說既然老天爺將它拋到你頭上你隻好也隻能承接下來。

  2005年我到瞭一座森林般廣袤的學校,在那裏談瞭兩段戀愛,搬瞭三次傢,許多書籍跟雜物豐實一個關於傢的嚮往,幾乎是心靈重建的規模,走熟新興路與東海校園,不需要路標也不會迷路;過往叛逃的原因,在宿捨裏的電腦螢幕上獲得救贖,中藥溫潤般地養身體。

  命運的必然與隨機,難以預測。

  可幸好我在東海度過美好的時光,以文字防腐一段青春期。
 
《美學課》自序   好難的美學
 
  談到美學,一般人聯想到的大都與美學無關,如房屋廣告與文創工作者最愛濫用美學一詞,那是因為在颱灣美學研究可說是個空白,戰前不要提,戰後的颱灣至今沒有齣過美學大傢,隻有美學翻譯與研究者,我們接觸過的美學傢宗白華、硃光潛、李澤厚……都在對岸,對岸的美學研究比較上發達一些,餘鞦雨與章詒和都是作戲劇美學的,特重人物描寫與美感的追求,開闊度自是不同,遠一點的王國維已少人討論,姚一葦算半個,但也以翻譯為主,他晚年寫的一係列散文,既宏觀又富於深度,還有編寫的《美的範疇》是我學習的對象,夏誌清很重要但不成係統,我的老師趙滋蕃在大學與研究所開有美學課程,又齣過《文學與美學》文集,從他身上我學到文類與藝術特徵、人物刻畫理論、對話藝術、滑稽諷刺與喜劇、文學與美學……等,於我是美的啓發,他推崇雨果「美隻有一種,但醜有韆百種」的理念,又受托爾斯泰藝術觀的影響,強調內心的要求與頑強的生命力、人道悲憫精神,他自己以身作則,用生命力與醜之美書寫文學,令我嘗到美學的甜頭與苦頭──那就是美學好難。因為很難,讓我産生想寫一本易讀的美學手冊那樣的書,算是拋磚引玉吧!

  最早提到美學的西方哲學傢柏拉圖,在他所著的《大希庇阿斯》,可說西方最早的論美著作,一開頭說:「這問題(指美)小得很,小到不足道,但到辯論結束,纔覺得問題並不那麼簡單。」蘇格拉底說:「我得到瞭一個益處,那就是更清楚地瞭解一句諺語『美是難的』。」

  美是難的,因此纔會人人都能感覺什麼是美,人人都可談齣一套,許多人知道「什麼是美」,但很少人能迴答「美是什麼」的問題。

  美學即是係統性地整理美是什麼的問題,隻是問題,而不是答案。因為美感隨時代變遷,以前人認為美的,後代人卻不以為美,如原始人以紋身裸體為美,禮教中人卻不以為美;以前人以為醜的,後代人卻以為美,如馬桶原是見不得人的東西,自從杜象將它當作藝術品之後,它成為藝術的重要元素。美與醜非但不是對立關係,反而是參照體係,醜也是美的一種,像這些討論美的本質與變異的學問,被稱為Aesthetics,它源自希臘文Oncotrnos,原是指感覺性的學問;現代學者認為是「研究美與非美發生的感覺情緒的學問」,它研究的是感覺與情感,恰恰與邏輯學相對立,它討論的範疇有幾個重點是我想談的:

  一、美的主觀或客觀
  二、自然美與藝術美
  三、藝術創造的起源、進化,有無法則可循
  四、類型學──各類創作的藝術特徵
  五、藝術天纔的特性及創作過程
  六、美育──美如何進入大眾與生活

  懂美學的好處因人而異;不懂美學造成的後果可以黑白美醜不分,文類不清,最可怕的是鑑賞力低落,及價值顛倒……,這是為什麼人多少都愛美,但大多數人不懂美,真正懂美的人可以見微知著,具有宏觀的視野,一個美學傢經常路過一個市場,市場中有幾傢賣花的,每種花插一桶像插香一樣,有一天花攤上擺齣各種不同的花插與搭配,正爭奇鬥艷著,他迴傢馬上寫瞭一篇文章,預告一個文藝復興的到來。

  這故事聽來有點誇大,但是當一個時代人們懂得如何愛美,打扮與對各種美的追求,這絕對是一件好事。

  我這樣說,並非認為我較懂得美,而是我從小愛美而不懂美,而成為美的膚淺者與勢利鬼,我愛美麗的人,因而忽略不美的人與內涵的重要;我愛美的時尚,卻成為過度的物質主義者;我愛美麗的植物,卻把雜花野草當死敵;我愛美麗的房子,卻沒注意它的實用性;我愛藝術,對哲學一知半解……,美學就是藝術哲學啊,懂點美學,對美的包容性與思想度加大加深,懂點美學,在閱讀與研究上更能抓住要點,掂齣斤兩;懂點美學,在創作上,你能判彆正在寫的東西重不重要,要嚮哪裏去索取靈感。

  現在的文學界重理性而輕感性,散文還分齣知性散文,非虛構文類與虛構文類較勁,知識導嚮的閱讀與研究雖然能言之有序,卻不能通情達理,大傢的感受性變差瞭,以自我為中心,無法體會他人的感受,有溝通障礙的比比皆是。我們需要是打開心靈,讓感覺進來,美進來。

  再來是現在人不講格調與風骨,耍賤耍痞耍宅耍腦殘,痞與宅可能也是新的美感訴求,然而美最終的目的是追求人的完善,什麼是完善的人?是不失赤子之心,又能不斷超越的人。人的精神越是趨嚮於無限與永恆,他所獲得的審美愉悅也越深越大。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我們脫離肉身的束綁,而能與天地同遊,而能興起、興奮、興賦,「能興者謂之豪傑。」,在此亂世中,我們期待的豪傑,不是政治的,經濟的,而是美學的。

  我的美學課是從大自然中得到的啓發,小學時愛沿著水域探險,一麵摘採植物,或水蓮或桑果,或山上或海邊。有次在山中聽到一群排灣小孩在溪中戲水唱歌,清亮高亢的歌聲震動山榖,我看呆也聽呆瞭,美麗的事物總令人呆:高三拚聯考時,到廟中讀書,搬張椅子坐到蓮霧樹下,多少個晨昏從書中抬起頭來,仰望天上的雲,覺得神的注視是那樣巨大,在我最憂鬱的時刻,我就想到那棵蓮霧樹與神的眼睛,在危急時分是美救瞭我。

  美學有其感性的層麵,然它也是一門純理論的學科,這也是它被認為「很難」的地方,因為它跟物理、化學、經濟等基於人類生活的需要而設的學科不同,它在意的是人生的根本問題、人生的意義,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理想進行討論,它不能讓你得到一個專業工作,卻能讓你活齣自己的風格,人一生下來就愛思考,嬰兒一學會說話就愛問為什麼?思考是人的本性,純思考都是同樣的問題,我喜歡這個,不喜歡那個,為什麼呢?這些問題更具普遍性,詮釋學大師就說:「人類最高的幸福就在於純理論。」因為「齣於最深刻的理由,人是一種理論的生物。」

  人類一思索,上帝會笑會哭,還是哭笑不得?前幾日到颱北,想順便去看一個素未謀麵的臉友的策展,他邀請一乾所有認識的臉友,我大概屬於那種被點名百分之百不會去的人,因為這個展很冷僻,地方又偏僻,我想打破那百分之百就去瞭,轉車兼迷路又問路,在山中一個小巷尾找到展場,是一間老房子,老式的門是兩片對開,油漆斑駁,門鎖著,敲門也無人應,看來正逢週一公休,我站在門口苦笑,一麵想像裏麵的布置與畫作,這樣的地點這樣的人,會展齣什麼樣的作品,腦海自動拼湊畫麵,我彷彿看見瞭,離開時竟無一絲惆悵。

  人類一思索,上帝肯定哭笑不得。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創作課》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寫作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常常苦於無從下手,或者寫齣來的東西總是達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周芬伶老師在這本書中,以她多年豐富的寫作經驗,為我們提供瞭清晰的學習路徑和實用的方法。她不像一些理論性的書籍那樣枯燥乏味,而是用非常親切和鼓勵的語氣,分享瞭她創作過程中的點滴感悟。她講到如何從生活細節中捕捉靈感,如何運用各種修辭手法來豐富文章,如何構建情節,如何塑造人物。最讓我受益匪淺的是,她鼓勵我們去擁抱不完美,去嘗試,去犯錯,然後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找到自己的聲音。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不再孤軍奮戰,而是有瞭一位良師益友的指引,讓我更有信心去探索寫作的樂趣。

评分

我一直覺得,颱灣的作者,骨子裏都帶著一種溫婉而堅韌的力量,周芬伶老師的作品更是如此。這套《文化之旅》套書,真的像是為你量身定做的文化盛宴。第一次翻開《散文課》,就好像走進瞭一個充滿故事的溫暖小鎮,每一個字都帶著人情味。我一直以為寫散文就是要寫得“文藝”,結果周老師告訴我,散文就是生活本身,隻是你有沒有用心去感受。她講到如何從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中挖掘齣深意,如何用平實的語言錶達最真摯的情感,這些對我這個不擅長“掉書袋”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讀她的文章,不會覺得有距離感,反而像是在和一位老朋友聊天,分享彼此的生活點滴。而《創作課》呢,這本書讓我看到,原來寫作不隻是天賦,更是一種可以通過學習和練習來提升的能力。她用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講解瞭如何構思,如何遣詞造句,如何找到自己的風格。最重要的是,她鼓勵我們去嘗試,去犯錯,去在這個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讓我覺得,原來我也可以寫齣屬於自己的故事。

评分

這套《文化之旅》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周芬伶老師的筆觸,總有一種讓人沉浸其中的魔力。《散文課》這本書,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通往內心深處的大門。我一直覺得散文是最能體現作者真實情感和生活態度的文體,而周老師的作品,正是這樣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存在。她寫對自然的觀察,寫人與人之間的情感,寫生命中的點滴感悟,都帶著一種潤物細無聲的力量。讀她的文字,我仿佛也跟著她一起,重新審視瞭生活中的那些被忽略的美好。她教我們如何“看”,如何“聽”,如何“感受”,這些看似簡單的能力,在她的引導下,卻變得如此重要和動人。而《創作課》,則讓我看到瞭寫作的另一種可能性。她不像那些高高在上的理論傢,而是用非常親切和接地氣的方式,分享瞭她創作的經驗和感悟。她鼓勵我們去大膽嘗試,去擁抱不完美,去在創作的過程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這對於我這樣一個曾經對寫作感到畏懼的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鼓舞。

评分

拿到這套《文化之旅:周芬伶《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套書》,真的有種踏上心靈旅程的感覺,特彆是在颱灣這個文化底蘊深厚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讀周芬伶老師的作品,總能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我一直對散文情有獨鍾,覺得它最能貼近生活,最能錶達真實的情感。周老師的《散文課》,與其說是一堂課,不如說是一場溫柔的引導,她帶領我們重新審視那些日常的片段,那些曾經被我們忽略的細節,原來都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情感。我尤其喜歡她寫對大自然的觀察,那種細膩入微的筆觸,仿佛能讓我身臨其境,感受微風拂過臉頰,陽光灑在身上,還有雨滴落在葉片上的聲音。這些看似平凡的景物,在周老師的筆下,都仿佛被賦予瞭生命,變得鮮活而有溫度。她講的“看見”,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去感受,去理解。這讓我反思自己,有多少時候,我們隻是匆匆而過,錯過瞭生活中太多美好的瞬間?這套書,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靜謐的午後,陪你一起品味生活,一起找迴內心的寜靜。

评分

《創作課》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及時雨!作為一個熱愛文字,但常常卡在“不知道寫什麼”或“寫齣來總是不滿意”瓶頸的業餘愛好者,周芬伶老師的《創作課》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她不隻是教你技巧,更重要的是,她讓你理解創作的本質,那種從生命體驗齣發,將內心感受轉化為文字的動人力量。我記得其中有提到,創作不一定是要宏大的主題,有時候,隻是一個念頭,一個瞬間的靈感,就可以發展成一篇動人的作品。這讓我感到豁然開朗,不再給自己那麼大的壓力,而是更專注於捕捉生活中的細微之處。她鼓勵我們去“玩”文字,去嘗試不同的錶達方式,去擁抱不完美,這個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樂趣。我嘗試著運用她講的一些方法,比如從一件舊物開始聯想,或者從一個夢境來發展情節,竟然真的打開瞭思路。那種感覺就像是,原來創作的門檻並沒有我想象的那麼高,關鍵在於你是否願意去探索,去挖掘自己內在的寶藏。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是,創作是一種與自己對話的方式,是認識自己、理解世界的過程。

评分

《美學課》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美”的認知。我一直以為美是很高雅、很抽象的東西,離我的生活很遙遠。但周芬伶老師卻以她獨到的視角,將美學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她講到如何從一杯茶的香氣,到一盞燈的光影,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可以展現齣獨特的美學意涵。她尤其強調“無用之美”,這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於追求功利和實用,而忽略瞭那些能夠滋養心靈、提升精神境界的事物?她鼓勵我們去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去欣賞那些不求迴報的美好。讀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心靈的淨化,重新找迴瞭對生活的熱情和對美的感知能力。這套書,就像是我心靈的指南針,指引我走嚮更豐富、更有深度的文化之旅。

评分

收到這套《文化之旅:周芬伶《散文課》、《創作課》、《美學課》套書》,內心真是激動。周芬伶老師的名字,對我來說,一直代錶著一種溫潤而有力量的寫作風格。我一直都很喜歡閱讀散文,因為它最能觸動我內心深處的情感。在《散文課》裏,我看到瞭她如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生活,她對細微之處的觀察,對情感的體察,都讓我深深著迷。她寫到對故鄉的眷戀,對親人的思念,那些情感真摯而樸實,仿佛能夠穿透文字,直達讀者心中。她也講到如何從生活中發現創作的靈感,如何將個人的經曆轉化為動人的故事,這對我這個喜歡寫作但常常詞窮的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這本書讓我明白,散文的魅力不在於辭藻的華麗,而在於內心的真誠和對生活的熱愛。

评分

《美學課》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瞭“美”這個概念。在颱灣這個充滿多元文化影響的社會,我們常常被各種各樣的審美標準所裹挾,有時候甚至會迷失自己的方嚮。周芬伶老師的《美學課》,則提供瞭一種更獨立、更內化的審視方式。她不局限於藝術史上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美學融入到生活點滴之中,從一杯茶的香氣,到一朵花的姿態,再到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都蘊含著深刻的美學意義。她講的“無用之美”,尤其觸動瞭我。在這個追求效率和功利的時代,我們似乎越來越少地去關注那些“無用”但能帶來精神愉悅的事物。周老師提醒我們,正是這些“無用之美”,纔構成瞭我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養分。她引導我們去培養一種“看見美”的能力,一種對細節的敏感,一種對事物內在秩序的欣賞。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SPA,讓那些被俗世塵埃濛蔽的美感重新煥發光彩,也讓我更加珍視生活中那些樸素而深刻的美好。

评分

這套《文化之旅》套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份珍貴的精神遺産。周芬伶老師以她一貫的溫潤而深刻的筆觸,為我們打開瞭通往內心世界的大門。在《散文課》中,我看到瞭她如何將日常的瑣碎升華為詩意的篇章,她對生活的觀察之細緻,對情感的體察之入微,都讓我贊嘆不已。我尤其喜歡她描寫傢中庭院的文字,那些花草樹木,在她筆下仿佛都有瞭靈性,成為她情感的寄托和生命的見證。而《創作課》,則像是一位慈祥的導師,循循善誘地引導讀者探索自己的創作潛能。她不講空洞的理論,而是從真實的寫作經驗齣發,分享那些切實可行的方法和感悟。這讓我意識到,創作並非遙不可及,而是源於生活,源於內心的真實聲音。至於《美學課》,它拓展瞭我對“美”的認知邊界,讓我明白,美並非僅僅存在於藝術品中,更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周老師對“無用之美”的推崇,更是對當下功利化社會的一種溫柔反擊。

评分

《美學課》這本書,讓我對“美”有瞭全新的認識。過去我總覺得美離我很遙遠,好像是藝術傢們纔能觸及的東西。但周芬伶老師卻告訴我,美就在我們身邊,隻要我們用心去發現。她舉的例子非常生動,比如從窗外透進的光影,到雨後泥土的芬芳,再到餐桌上擺放的水果,這些日常的景物,都可以成為美的載體。她講的“無用之美”,讓我反思,我們是不是太過於追求實用性和效率,而忽略瞭那些能滋養心靈的東西?她鼓勵我們去放慢腳步,去感受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去欣賞那些不求迴報的美好。讀這本書,讓我覺得自己仿佛經曆瞭一場心靈的洗禮,那些曾經被我忽略的角落,如今都散發齣瞭迷人的光彩。這套書,真的讓我覺得,文化之旅,不僅僅是關於知識的積纍,更是關於生命態度的轉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