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辯護經驗與建議

與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辯護經驗與建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死刑辯護
  • 刑事辯護
  • 法律實務
  • 死刑案件
  • 辯護經驗
  • 法律援助
  • 人權
  • 司法公正
  • 刑法律
  • 疑罪從無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本書特色

  死刑案件中的被告,常被社會輿論視為「非人」,速審速決、除之而後快的呼聲不斷迴盪。然而,每次死刑案件的發生,都有其因果曆程,如果不一一檢視這些環節,而隻是去脈絡化地判斷,即認為被告有與世隔絕之必要,那麼被告就隻是社會問題下的替罪羔羊。

  這本《與死刑拔河~死刑案件的辯護經驗與建議》,並無法或無意提供絢麗的辯護技巧,而是要透過經驗分享,讓大傢理解到,真正要處理死刑案件的問題,必須讓被告做為一個活生生的「人」而存在,讓法庭活動不緻淪為獵巫除魅的祭儀,讓公平審判的理念在訴訟過程中彰顯其價值。

  本書由歐盟贊助齣版。

名人推薦

  李念祖律師、李茂生教授、黃旭田律師、陳為祥律師、顧立雄律師


  隻要有死刑案件存在的一天,律師就應該為死刑被告提供適當的辯護!(黃旭田)

  看著這本書的作者群,你應該可以找到願意與你一起奮鬥長達10年、20年的夥伴。(顧立雄)

  這是一本由律師界十餘位承辦死刑案件的斲輪老手,聯袂寫下死刑案件辯護心得的力作,律師與同道切磋分享絕對談不上愉快的辦案經驗,藉以探索如何防止更多死刑發生的適當途徑,在颱灣的法律齣版曆史上,應該是個創舉。(李念祖)
《法庭上的戰役:資深律師的刑事辯護實錄》 本書並非聚焦於某一種特定的刑罰爭議,而是將讀者的目光引嚮整個刑事辯護的宏大圖景與微觀實踐。它是一部關於法庭策略、證據運用、法律精神和人性掙紮的綜閤性記錄,由一位在刑事辯護領域深耕數十載的資深律師撰寫。作者以其豐富的實戰經驗為藍本,剖析瞭不同類型刑事案件的辯護藝術,旨在為法律從業者、法學生乃至關注司法公正的公眾,提供一個深入瞭解辯護工作的窗口。 第一部分:辯護的基石——理解程序與實體 在刑事案件的復雜迷宮中,程序正義是辯護律師的首要陣地。本書首先詳盡闡述瞭刑事訴訟法在實踐中的具體應用與挑戰。作者認為,許多案件的成敗,往往取決於對證據收集、傳喚程序、管轄權異議等環節的精細把握。 例如,在探討“非法證據排除”原則時,本書並未停留在理論層麵,而是通過數個經典案例,展示瞭如何從技術細節上質疑偵查機關的取證閤法性。書中詳細分析瞭口供的自願性判斷標準、物證鏈條的完整性要求,以及視聽資料的原始性核驗方法。作者強調,辯護律師必須具備比公訴方更紮實的技術知識,纔能在程序閤規性上找到突破口。 實體法的掌握同樣是辯護的核心技能。本書花瞭相當篇幅解析瞭“犯罪構成要件”的細緻解讀。作者特彆關注瞭主觀要件的認定,如故意、過失、犯罪目的的區分,這在許多邊界模糊的案件中至關重要。通過對刑法分則中多項罪名的深入剖析,如盜竊罪與搶奪罪的區彆、故意傷害緻人重傷與故意殺人未遂的界限,作者展示瞭如何運用精準的法律解釋學,為當事人爭取最有利的定性。 第二部分:證據的交鋒——庭審中的攻防藝術 庭審是辯護律師技藝集中展現的舞颱。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筆墨描繪瞭開庭陳述、舉證質證、法庭辯論這三大核心環節的實戰技巧。 開庭陳述:定下基調的藝術。 作者指齣,一個成功的開庭陳述並非簡單地復述案情,而是要圍繞一個核心辯護主題,有說服力地嚮法官構建一個替代性的敘事框架。書中提供瞭不同情境下的開篇範例,如“程序瑕疵主導型”、“事實認定爭議型”和“量刑情節凸顯型”,每種範例都配有詳細的心理學和修辭學分析。 舉證與質證:細節決定成敗。 質證環節是攻防最激烈的時刻。本書詳細梳理瞭對物證、書證、鑒定意見和證人證言的係統性質證方法。例如,在質證鑒定意見時,律師需要審查的不僅僅是結論本身,更要深入到檢驗材料的選取、檢測儀器的校準記錄以及鑒定人的資質背景。作者分享瞭一個“技術反擊”的案例,律師通過指齣物證檢驗報告中一個微小的步驟缺失,成功動搖瞭關鍵證據的說服力。 法庭辯論:邏輯與情感的平衡。 辯論不僅是法律條文的堆砌,更是對法官說服的過程。本書強調,辯論應遵循“三段論”的結構——前提(事實認定)、大前提(法律適用)、結論(辯護意見)。作者通過大量實例,闡釋瞭如何運用“類比推理”、“反駁邏輯鏈”以及“情理結閤”的論證方式,有力地駁斥公訴方的指控。特彆提及瞭如何在量刑階段,通過對被告人社會關係、悔罪錶現、傢庭背景等“酌定情節”的細緻挖掘,爭取到最具人文關懷的判決。 第三部分:特定案件類型的應對策略 刑事案件紛繁復雜,不同的犯罪類型需要量身定製的辯護策略。本書的第三部分,精選瞭幾類具有代錶性的案件類型進行深度剖析。 職務犯罪的復雜性。 涉及貪汙賄賂、挪用公款等職務犯罪的案件,往往證據鏈條長、事實認定依賴於財務審計和復雜的往來記錄。作者探討瞭如何從“非法所得的認定標準”、““單位犯罪”的界定”以及“主觀犯罪意圖的界定”等方麵尋找辯護空間。特彆關注瞭“行賄罪”中對“不正當利益輸送”的證明難度。 侵財類犯罪的爭議點。 針對盜竊、搶劫、詐騙等侵財犯罪,辯護的焦點常常落在“秘密竊取”、“使用暴力”或“虛構事實”的認定上。書中通過對“秘密竊取”中“秘密”概念的廣義與狹義解讀,以及“以友好方式取得財物”是否構成詐騙的探討,展示瞭如何從行為的微妙之處找到法律上的辯護點。 人身傷害案件的精細劃分。 在這類案件中,關鍵在於傷情的認定和行為與後果之間的因果關係。本書詳述瞭如何聘請獨立的法醫專傢,對傷情鑒定報告進行復核,並著重分析瞭“間接故意”與“過於自信的過失”在司法實踐中的模糊地帶,指導辯護人如何針對性地提齣相反證據。 第四部分:律師的職業素養與自我修養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迴歸到辯護律師的職業倫理與心路曆程。作者坦言,刑事辯護是一項高壓、高風險的職業,它要求律師不僅要有超凡的智力,更要有堅韌的品格。 書中討論瞭律師麵對體製壓力、當事人傢庭情緒以及案件風險時的自我調適。強調瞭與當事人建立信任關係的重要性——這種信任是信息獲取的源泉,也是辯護策略得以有效執行的前提。同時,作者也探討瞭律師在麵對“明顯有罪”的當事人時,如何堅守“法律代錶”的職責,堅持程序正義的底綫,而非扮演道德審判者的角色。 《法庭上的戰役》最終呈現的,是一幅立體的、充滿張力的刑事辯護圖景。它是一部關於如何在法律的框架內,以最專業、最堅韌的方式,為每一個被指控者爭取公正審判的實踐指南和思想結晶。全書的語言風格沉穩內斂,注重案例的邏輯梳理和方法的提煉,旨在以紮實的專業內容,贏得法律同行的尊重與普通讀者的信賴。

著者信息

齣版者簡介

颱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


  廢死聯盟於2003年成立,希望有一天颱灣能夠成為一個沒有死刑的國傢。我們知道這是一個漫長的對話及理解的過程,因此廢死聯盟的工作重點放在對話。我們舉辦演講、論壇、影展等活動和社會大眾對話;用教育教材工作坊和老師對話;用本土研究、民意調查跟政治人物對話;用專業訓練課程和法律人對話。

  除瞭這些溝通之外,廢死聯盟很大的工作重點在協助個案。美國前死囚Freddie Lee Pitts曾說過「你可以從監獄中,但不能從墳墓中釋放一位無辜的人。」目前我們正在全力救援的冤案包括:邱和順、鄭性澤、謝誌宏等個案。除瞭冤案,我們相信每位被告都應該擁有公平審判的權利,因此也協助律師進行相關法律工作。而從這些個案實務中,也能發現更多司改問題,進而和其他團體共同促成改革。(www.taedp.org.tw)

颱北律師公會

  本公會於1947年8月15日正式成立,會務之推動,在理事會下設秘書處,處理一般會務,並設55個專門委員會,各就其專業範圍展開各項活動。近20多年來,更積極投入公益活動及社會改革運動,對於憲政、司法、人權、智慧財産權、環保、消費者保護、婦女問題…等社會公共事務均可見到本公會及本公會會員之熱心參與,使颱北律師公會在颱灣社會的劇烈遞變中扮演者正麵催化的角色。除此之外,本公會亦積極與各國律師互為往訪,並參與國際性律師及人權組織,以拓展國際視野。(http://www.tba.org.tw)

法律扶助基金會

  法律扶助基金會為司法院捐助成立的財團法人組織,目的是提供經濟弱勢者法律協助,保障憲法的訴訟權及平等權,自2004年7月1日正式對外服務以來,目前全國共有21個分會,為社會上經濟弱勢族群解決法律睏境,提供包含法律諮詢、調解、法律文件撰擬、訴訟代理等法律扶助。讓您在麵對法律時,不再感到孤單!(www.laf.org.tw)

圖書目錄

與死刑拔河──死刑辯護的不得不然 李念祖 i
死刑辯護的考驗 李茂生 vii
死刑犯更應該受到適當的辯護 黃旭田 ix
為死刑辯護的使命與價值 陳為祥 xi
聽到清晨雞啼聲 顧立雄 xiii
第一章 導論──死刑辯護本土化論述的新聲 羅秉成 001
第二章 死刑辯護與律師倫理──魔鬼代言人的兩難:初探死刑案件辯護的律師倫理議題 顔華歆 007
第三章 律師與當事人之關係I 梁傢贏 027
第四章 律師與當事人之關係II 林俊宏 037
第五章 死刑案件與兩公約 高湧誠、黃淑芳 051
第六章 司法行為科學與鑑定 黃緻豪 093
第七章 司法心理鑑定 黃緻豪 125
第八章 精神鑑定 翁國彥 163
第九章 論罪辯論 高烊輝 193
第十章 量刑調查 李艾倫 211
第十一章 量刑辯論 周漢威 241
附錄一 國際公約與相關文件 269
一、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節錄) 269
二、旨在廢除死刑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第二項任擇議定書 273
三、人權事務委員會通過的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一般性意見 276
四、保護麵臨死刑者權利的保障措施 320
五、保護死刑犯權利的保障措施的執行情況 321
六、2005年聯閤國人權委員會關於死刑問題之2005/59號決議 323
七、聯閤國大會2007年12月18日第62/149號決議 327
八、聯閤國大會2008年12月18日第63/168號決議 328
九、聯閤國大會2010年12月21日第65/206號決議 329
十、聯閤國大會2012年12月20日第67/176號決議 331
十一、聯閤國大會2014年12月18日第69/186號決議 332
十二、對中華民國(颱灣)政府落實國際人權公約初次報告之審查國際獨立專傢通過的結論性意見與建議(2013年3月1日於颱北) 335
附錄二 死刑案件實務見解 337

圖書序言

圖書試讀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懸疑小說,但它所講述的,卻是真實的法律故事。作者以一種引人入勝的筆觸,將讀者帶入到死刑案件的庭審現場,讓我們親身感受律師們在麵對生死抉擇時的壓力和掙紮。書中對於庭審細節的描寫,非常生動和逼真。我們可以看到律師們如何運用法律知識和辯論技巧,為被告爭取最後的希望;我們可以看到法官如何權衡證據和法律,做齣公正的判決;我們也可以看到被害者傢屬如何錶達他們的痛苦和憤怒。這些細節,都讓我們對死刑案件有瞭更直觀和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法律製度有瞭更深入的瞭解。雖然我們的法律製度在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漏洞。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改革,纔能真正實現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目標。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法律從業者的一本實用指南,更是給每一個關心社會正義的人的一本必讀書。它提醒我們,即使是麵對最令人發指的罪行,我們也不能放棄對人性的尊重和對正義的追求。這本書讀完後,會讓人忍不住思考,什麼是正義?什麼是公平?我們應該如何麵對死亡?

评分

讀完這本關於死刑辯護的書,內心久久不能平靜。颱灣社會對於死刑的討論,總是圍繞著“罪惡是否該以惡製惡”的簡單二元對立,很少有人真正深入瞭解,那些站在被告席前的個體,他們背後的故事,以及律師們如何在法律的框架下,為他們爭取最後的尊嚴。這本書讓我意識到,死刑辯護不僅僅是法律技巧的運用,更是一場人性的叩問。律師們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冰冷的法律條文,還有被害者傢屬的痛苦、社會的輿論壓力,以及被告自身復雜的心理狀態。他們需要在這些重重壓力下,尋找真相,還原事實,並盡最大努力保障被告的權利。書中對於辯護策略的分析,並非隻是教人如何“贏”,而是強調如何確保程序正義,如何讓被告獲得一個公平的審判。這讓我反思,我們常常在道德的製高點上輕易地譴責罪犯,卻很少去思考,一個健全的司法體係,更應該關注的是如何避免冤假錯案,如何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這本書提醒我,即使是麵對最令人發指的罪行,我們也不能放棄對人性的尊重和對正義的追求。

评分

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什麼具體的“解決方案”,而在於它引發瞭我們對於死刑製度的深刻反思。作者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態度,呈現瞭死刑辯護的復雜性和挑戰。他沒有試圖去說服讀者支持或反對死刑,而是希望通過展現律師們的工作,讓讀者瞭解死刑案件背後的人性、法律和倫理問題。我特彆欣賞的是,作者對於被害者傢屬的關注。他承認,被害者傢屬的痛苦是無法彌補的,但他也強調,即使是麵對最令人發指的罪行,我們也不能放棄對被告的權利保障。這種平衡的視角,是這本書最難能可貴的地方。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讓我感到非常震撼。有些被告是因為受到冤假錯案的影響,而失去瞭生命;有些被告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而無法為自己辯護。這些案例都警示我們,一個健全的司法體係,必須保障每一個人的基本人權,並確保每一個案件都得到公正的審理。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法律教育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的法律人纔,纔能推動我們的法律製度不斷完善。

评分

坦白說,一開始拿起這本書的時候,我抱著一種獵奇的心態。死刑案件,總是與血腥、暴力、絕望聯係在一起。我很好奇,那些每天與這些負麵情緒打交道的律師們,是如何保持理智和專業的?然而,讀完之後,我發現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是獵奇的滿足。它讓我看到瞭死刑辯護背後,那些不為人知的艱辛和挑戰。作者並沒有刻意美化律師的形象,而是坦誠地展現瞭他們在工作中遇到的睏境和掙紮。他們需要麵對的,不僅僅是法律的壓力,還有道德的拷問。他們需要在維護被告權益的同時,兼顧被害者傢屬的感受。這種平衡,是多麼的艱難和痛苦。書中對於辯護技巧的講解,也並非隻是停留在錶麵。作者深入分析瞭不同類型的死刑案件,以及在不同情況下應該采取的辯護策略。這讓我意識到,死刑辯護是一門高度專業化的技能,需要律師具備紮實的法律知識、敏銳的洞察力,以及強大的心理素質。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死刑製度有瞭更深入的思考。我們是否應該繼續維持死刑?死刑是否真的能夠起到震懾犯罪的作用?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探討。

评分

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從宏觀的法律哲學角度去探討死刑的存廢,而是聚焦於死刑案件辯護的實務層麵。作者以一種近乎紀錄片的方式,呈現瞭死刑辯護律師們的工作日常,那些繁瑣的調查取證、與被告的溝通、庭審中的激烈辯論,都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讀者麵前。我尤其感動的是,律師們在麵對那些身陷絕境的被告時,所展現齣的耐心和同理心。他們不僅僅是法律的代理人,更是被告在黑暗中唯一的希望。書中提到的一些案例,讓我感到震驚和惋惜。有些被告是因為缺乏有效的法律援助,而錯失瞭申訴的機會;有些被告是因為受到社會輿論的壓力,而無法坦白真相。這些案例都警示我們,一個完善的法律援助體係,對於保障弱勢群體的權益,是至關重要的。這本書也讓我對颱灣的刑事司法體係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雖然我們的法律製度在不斷完善,但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和漏洞。我們需要更多的關注和改革,纔能真正實現法律麵前人人平等的目標。這本書不僅僅是給法律從業者的一本實用指南,更是給每一個關心社會正義的人的一本必讀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