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德國
  • 柏林圍牆
  • 曆史
  • 經濟發展
  • 社會變革
  • 政治
  • 富國之路
  • 冷戰後
  • 轉型
  • 現代德國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德國何以在曆史舞颱上睥睨全球?
曾經由閤而分、分而再閤的國傢成為歐盟唯一救星,
第一手直擊剖析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巨變下的突破。

  德國女總理梅剋爾曾說:
  「六十五年前,德意誌聯邦共和國(西德)成立瞭,二十五年前,圍牆倒塌瞭。十年前,我們經曆瞭歐盟開始東擴。我們德國人和歐洲人,今天針對我們的幸福也團結在一起。」
 
  德國在世界上的政治與經濟舞颱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也是一個工業強國,這是有目共睹的。世人對德國在1871年纔成為獨立及完整的民族國傢,時至今日也不過一百四十餘年,讓人感到匪夷所思的是,它在這短短的曆史之進程中,已然發動瞭兩次世界大戰,但在敗北的兩次戰爭中,它並沒有一蹶不振,卻如齣一轍地在短短的時間內猶如古埃及神話中的不死鳥,從灰燼中再生,再度昂首闊步,睥凝一切。

  二戰再次的戰敗,德國全境幾乎被夷平為一片廢墟,並被強製分裂成為兩個國傢:一邊是實行西方民主製度的西德,而另一邊是共産國傢的東德。在1990年代初,西德用不到一年的時間以和平的方式,將另一個實行共産體製的兄弟國傢兼併,完成瞭舉世矚目的統一大業,這可說是一個「政治奇蹟」。

  統一後,迄今將滿二十五年,富有的西德是如何重建破敗的東德?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製,猶如天上的飛鳥要與水中的遊魚共生存。這一段東、西德整閤與融閤的過程中,卻不是像童話中的王子與公主馬上就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是幾乎在各生活領域中慢慢地互相瞭解及互相學習,排除偏見,在諒解中共存共榮。  

本書特色

  ★詳實地記載德國這個獨特的民族國傢,在曆史長河中大起大落的過程。
  ★重新審視德國曆史,聚焦在這統一後二十五年的德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科學與文化,希望能讓人瞭解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
  ★將德國這個國傢是什麼時候及如何齣現在政治舞颱上的,以簡史方式、扼要並重點交代德國如何齣現在政治舞颱上的點點滴滴。

名人推薦

  曾經擁有巴哈、歌德的先進文明國度,
  何以也會産生惡魔般的希特勒?
  本書對德國曆史、文化、人文精神有權威性解析。
  鬍忠信(曆史學者、政治評論者)熱情推薦
德意誌的變奏:從統一的挑戰到全球的重塑 一部深入剖析當代德國社會、政治、經濟與文化脈動的宏大敘事。 引言:在曆史的十字路口迴望 二十一世紀的德國,早已不再是兩次世界大戰硝煙散盡後那個百廢待興的國度,亦非冷戰鐵幕下東西對峙的前沿陣地。它以一種審慎而堅韌的姿態,屹立於歐洲乃至全球格局的中心。本書並非聚焦於某個特定曆史事件的斷代史,而是試圖捕捉“德國性”(German-ness)在後冷戰時代,尤其是在全球化與歐洲一體化雙重浪潮衝擊下的復雜演變。我們將考察這個統一後近三十年,如何平衡其在歐盟中的領導角色、處理其曆史遺産的深刻重負,以及如何在快速變化的全球産業鏈中保持其製造業的競爭力。 第一部:重構的版圖——統一的後遺癥與社會融閤的挑戰 德意誌的統一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閤並,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經濟和心理工程。盡管官方敘事強調“共同的未來”,但東西部之間在工資水平、社會保障、基礎設施投資以及文化認同上的差異,依然是理解當代德國社會矛盾的關鍵切口。 一、經濟一體化的“隱形之牆”: 本書詳細分析瞭“團結稅”(Solidaritätszuschlag)的實施及其爭議,考察瞭聯邦政府如何嚮東部地區輸送巨額資金以期達到“錶麵平等”。然而,東部地區(尤其是在薩剋森、圖林根等地)麵臨的産業結構單一化、人纔流失(“人纔虹吸效應”)以及中小企業(Mittelstand)在市場化轉型中的陣痛,是本書重點考察的維度。我們將對比分析“新聯邦州”的失業率結構性變化,以及柏林、漢堡等大城市如何吸納來自東部的青年勞動力,從而形成新的內部經濟地理學。 二、記憶政治與身份認同的拉鋸: 記憶政治(Erinnerungskultur)在德國社會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本書超越瞭對大屠殺和納粹曆史的常規紀念,轉而探討東德體製(DDR)的曆史清算與“去斯大林化”進程中的復雜性。東德民眾對於其體製下社會保障的懷舊(Ostalgie),與西德主導的對“自由市場勝利”的敘事之間存在張力。我們探究瞭在東德地區,政治極化現象(特彆是右翼民粹主義的興起)如何利用這種未被完全消化的曆史創傷和身份認同的迷失,構建其政治基礎。 三、移民浪潮與社會契約的再定義: 2015年的難民危機成為檢驗德國社會包容性與管理能力的試金石。本書深入分析瞭“歡迎文化”(Willkommenskultur)的興起到後來的“整閤睏境”。我們檢視瞭從土耳其“客工”後代到敘利亞難民湧入,對德國教育係統、住房市場和勞動力市場帶來的結構性壓力。特彆關注瞭伊斯蘭教在世俗化程度極高的德國社會中,如何在法律、教育和公共空間中尋求定位,以及由此引發的關於世俗主義與宗教自由的深刻辯論。 第二部:歐洲的引擎與全球的平衡者——德國的戰略自主 作為歐盟事實上的經濟核心,德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日益復雜。它必須在維護超國傢聯盟(歐盟)的穩定、應對大西洋兩岸關係波動,以及處理與新興大國關係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點。 一、歐盟治理中的“德意誌主導”: 本書分析瞭德國在歐元區危機、英國脫歐以及新冠疫情期間,在歐盟決策中扮演的領導者角色。探討瞭柏林在推動財政紀律、債務分擔以及共同防禦機製中的核心作用。同時,我們也審視瞭歐洲其他國傢對德國“經濟霸權”的擔憂,以及德國如何通過“審慎的領導力”(Zurückhaltung)來避免被視為歐洲的“霸權國”。 二、防務政策的範式轉移(Zeitenwende): 俄烏衝突後,德國宣布實施“時代轉摺”(Zeitenwende),承諾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並重新定位其軍事角色。本書探討瞭這一政策轉變的深層動因,包括對傳統和平主義立場的鬆動,以及美國對歐洲防務承諾不確定性的反應。我們分析瞭德國軍工復閤體(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的重振,以及其在北約內部的戰略意義。 三、對華關係的“去風險化”實踐: 在與美國的同盟關係、自身對中國市場的巨大經濟依賴,以及對人權問題的關注之間,德國外交麵臨著兩難睏境。本書詳細考察瞭德國對華戰略從“深度融入”(Deep Engagement)嚮“去風險化”(De-risking)過渡的微妙過程。分析瞭德國汽車工業、化工巨頭以及中小企業在供應鏈安全與市場利益之間所做的艱難權衡。 第三部:創新、綠色轉型與勞工精神的未來 德國經濟的根基——“隱形冠軍”和高技術製造業,正麵臨著數字化和氣候變化的雙重顛覆。 一、工業4.0的現實與挑戰: 盡管德國在工程技術領域享有盛譽,但其在軟件、人工智能和快速迭代的數字經濟領域相對滯後。本書評估瞭“工業4.0”戰略在實際落地中遭遇的結構性障礙,包括技術人纔的短缺、老舊官僚體係的反應遲緩,以及傳統企業文化對顛覆性創新的抵觸。 二、能源轉型(Energiewende)的代價與成果: 德國對可再生能源的堅定承諾是其環保形象的核心。然而,本書客觀分析瞭“能源轉型”帶來的電價高企、對化石燃料(尤其是天然氣)的過渡依賴,以及核能退役決策所引發的能源安全辯論。重點分析瞭柏林如何平衡其工業基礎的能源需求與全球氣候領導者的自我定位。 三、工會力量與社會夥伴關係(Sozialpartnerschaft)的演變: 德國獨特的勞資關係模式——由強大的工會和雇主協會共同管理勞動條件——是其社會穩定的基石。本書探討瞭在全球化和自動化壓力下,這種“社會夥伴關係”如何受到挑戰。新一代勞動力對工作靈活性的要求,與傳統工會強調的集體談判模式之間産生的摩擦,預示著德國勞動力市場的未來走嚮。 結論:一個韌性十足的“中間地帶” 當代德國是一個充滿內在張力的復雜有機體。它既是歐洲經濟的穩定錨,也是曆史錯誤的深刻反思者;它在堅持多邊主義的同時,亦在尋求新的戰略空間。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框架,用以理解這個富裕的、審慎的、不斷自我修正的國度,如何在二十一世紀的動蕩中,繼續書寫其“富國之路”的下一章。我們所見的,是一個在曆史的重量與未來的需求之間,持續進行精妙平衡的德意誌。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賴麗琇


  學曆:德國特裏爾 ( Trier ) 大學語文學博士。
  經曆:教育廣播電颱德文教學主講,淡江大學德文係兼係主任。
  現職:淡江大學德文係教授。
  著作:《中級德文範本》、《德文語法結構解析》、《德華日語會話》(附卡帶)、《現代德國》、《德國文學評論(上、下)》、《近代德國文學賞析》、《新德國》等數十本書籍。

圖書目錄

導讀
導論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曆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二、查理曼建立的大帝國
三、中古世紀的日耳曼王朝
四、拿破崙與德意誌的革命戰爭及解放戰爭
五、德意誌邦聯與革命浪潮之下的局勢
六、俾斯麥之領導與德意誌民族的統一(1814-1871)

貳.一、二戰之始末及東、西德之分裂
一、第二帝國和第一世界大戰(1871-1918)
二、威瑪共和國(1918-1933)
三、希特勒的第三帝國和第二次世界大戰(1933-1945)
四、戰敗後四強共管的德國(1945-1949)
五、四戰勝國主導的國傢
六、兩德事件始末

參.兩德再次統一(1989─1990)
一、一夕之間統一之始末
二、德國統一的代價

肆.前東德的重建(1990-2015)

伍.統一後迄今的德國之現況
一、國傢體製、憲法、法律
二、經濟策略、運作及整閤
三、德國社會:現代、多元及開放性的
四、多麵嚮發展的教育、學術與研究

陸.德國在政治舞颱的角色
一、與歐盟(EU)的關係
二、與世界各國的關係
三、德國對外文化政策

柒.訪談前東、西德人民對現況的觀感
一、訪問前東德人
二、訪問前西德人

參考書目
緻謝詞

圖書序言

導讀

《這就是德國!》緣起
  

  光陰似箭,歲月如梭,迴顧德國統一已然二十五年,四分之一世紀瞭。對於戰敗,被列強分為四區管製;德國人無言以對,承認事實,也接受瞭兩種截然不同的體製;但是雙方都誓言有朝一日一定要統一。然而「統一」隻有一個選項,兩德人民心知肚明,所以當務之急是兄弟爬山,各自努力瞭。「統一」的時機點是什麼時候,沒有人可以給正確的答案。筆者當時1969年底在德國留學,由於我們的處境與德國類似,所以這個問題在那時候是和德國同學、友人討論得最多的。隨著時間的消逝,筆者想,德國人應該也是耐心的等待吧!
  
  現在迴憶在德國海德堡(Heidelberg)的大學生活,除瞭繁重的課業之外,筆者常利用西德政府撥給各大學外籍學生辦事處的一筆「認識德國」的經費,定期舉辦在德國的參觀旅遊訪問(隻要交象徵性的5馬剋即可,外籍學生有優先名額,剩餘的名額纔讓德籍學生參加)。
  
  首先是1970年底的一場訪問西德首都波昂(Bonn)的眾議院開會情形。外籍學生被安排與德國民眾一同坐在旁聽席上,觀看聯閤執政的SPD黨的黨魁布蘭德,施密特,與FDF黨的謝爾如何與反對黨CDU/CSU的黨魁柯爾(即後來的統一總理)辯論,兩造雙方、唇槍舌劍、犀利的言詞,你來我往,絕無冷場,每每引起兩黨支持者叫好鼓掌。
  
  1971年的西柏林(West-Berlin),有一段旅程是筆者和一位越南(南越)籍的同學在漢諾威(Hannover)被安排搭德航飛機,越東德領空,直達西柏林機場,其它同學則仍照行程搭遊覽車越過前東、西德邊界,行經前東德進入西柏林,此乃因颱灣及南越與前東德共黨國傢沒有邦交,不準踏上它的土地。
  
  1971年利用聖誕節去捷剋旅行,在西德與捷剋的邊界撿查站,筆者解釋原因,要求邊防官員在本人的護照上蓋入境戳記時,蓋模糊一點,他欣然同意。但是一位德國同學則沒有這麼幸運瞭,快接近邊界時,因他發現他的護照照片沒有留鬍須,他情急之下,馬上用黑色原子筆塗上鬍須(記得當時全車的人為他這個舉動笑翻瞭天),結果當然被識破瞭,要求他抵達布拉格(Prag)時,每天一定要在規定的時間到移民局去報到一次。如齣一轍的事,筆者於1972年暑假迴國省親,帶瞭一本用德文書寫並配上圖片的《中國觀光旅遊導覽》,在海關入境時,當時規定要打開大皮箱檢查,結果這一本書以攜帶違法書籍被沒收。
  
  對於希特勒的統治,在德國人心中留下永遠的痛,是可理解的。筆者的德國同學有一年邀請去他傢過聖誕節,當知道這個同學的父親曾當過希特勒的軍官時,筆者想更深入瞭解二戰情形,這位先生避之危恐不及、連連搖手、有點驚嚇地重復多次說:「他(指希特勒)是個罪孽深淵的嫌疑犯,我不想(也不能)談論他。」另外一位德國友人,二戰時,被徵調到東綫,時值鼕天,在蘇聯集中營受過苦楚,而筆者想瞭解當時情形,這位老先生舉起缺瞭一根手指頭的右手連連搖頭,麵色痛苦且悲傷異常,隻差沒掉下眼淚。待筆者參觀過位在慕尼黑郊區,於1933至45年關瞭足足有二十萬人的達浩(Dachau)集中營時,巨細靡遺地一一仔細看過瞭當時禁閉猶太人及異議份子的各處場所時,在風和日麗的天氣裏,竟然讓人不寒而慄,有窒息的感覺,這時方能體會這兩位曆劫歸來的人之痛楚。
  
  德國人關心政治,也喜歡談論政治,同學們課餘聚會聊天時,「政治話題」也是首選之一,有時更自己發揮想像力,拿當時政治名人製造笑話,逗得大傢捧腹大笑。記得1974年5月在上課時,看到大部分的德國同學竟然坐立難安,有一些人甚至私底下竊竊私語,待下課鈴一響,有一半的同學衝到停車場去。筆者心裏納悶,到底發生何事,問瞭留在教室的德籍同學,方知同學們是到他們的汽車裏,打開收音機(當時尚無手機),想知道布蘭德總理的事件如何收場。因為他的私人秘書竟然是東德安全局派去臥底的間諜。最後以布蘭德寫信給聯邦總統,辭去聯邦總理一職落幕。
  
  1989年11月9日東德開放邊界,當時筆者在教育廣播電颱主講「德語教學節目」,與德籍助講者〔安那(Anna,匿名)〕在錄音,當她在中場休息時,得知柏林圍牆倒塌時,竟然激動不已,久久不能平靜,無法再繼續錄音工作。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元兇是希特勒,他的名字在德國近代史上是德國人心中永遠的痛,德國人很不願意再提到他,我們熟讀曆史,也知其人其事,如果要引用他的名字當廣告用詞的話,勢必要格外小心。因國情不同,如不妥善處理的話,勢必引起軒然大波。就有颱灣某知名電氣公司引進德國品牌的電暖器,推銷時,打著希特勒的招牌,廠商將希特勒按贊指著此電暖器的漫畫圖片刊登在颱灣,包括英文報紙的各大報紙上。報紙一齣爐,不但引起德國駐颱各單位的嚴重抗議;很多在颱灣的德國人閱報見此廣告也一片嘩然。據廣告商的聲明,他們的用意隻是想藉大傢都認識的希特勒其強大的形象,來突顯德國製電暖器的保暖度經久耐用而已,沒有其他含義。這件事後來以廣告商撤銷此廣告,息事寜人。無獨有偶,有一年的颱灣中學夏令營,五、六位高中生認為穿著納粹軍服,配戴勛章、帽子,模仿希特勒式的敬禮等一應俱全的報到方式很「酷」,經報紙披露,引起以色列駐颱單位強烈的抗議,外交部副部長隻好親自登門道歉解說,纔平息風波。
  
  1990年7月筆者教授休假一年,在德國大學從事研究工作。10月3日晚上約莫10點左右從研究室離開,踏著夜色返迴住處,隻見一輪明亮的圓月高掛天空,覺得甚是奇怪,一查看農民曆,竟然是8月15日,真是巧閤,鞦高氣爽,月圓人亦圓的日子,再打開電視,看到現場實況轉播,大柏林已成一座不夜城,這普天同慶的日子,也為德國人高興,終於等到否極泰來的一天瞭。時值德國統一已然邁入第25年,四分之一世紀瞭。有感於德國人運用智慧、耐心及努力再重新建設一個統一與和平的國傢,因此將個人親身經曆之德國實況、分裂達四十五年的東、西德如何整閤一一敍述。
  
  這個在近代史因希特勒錯誤之領導的國傢,蓄意掀起驚天動地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爭初期,德軍的閃電戰術雖勢如破竹,攻無不剋,舉世震驚;但這種不仁不義,師齣無名的侵略戰爭,最終以戰敗收場。德國付齣的代價是國土被分裂為二,造成人民流離失所,親人骨肉被迫分隔兩地整整四十五年。
  
  至於戰後如何處置德國?戰勝國記取曆史的教訓,不敢再像第一次世界大戰訂立那麼苛刻的凡爾賽條約,否則難保不再齣現第二個希特勒。昔日這個被稱為詩人和思想傢的國傢,由美、英、法、蘇分區佔領,硬生生地成為四分五裂的國傢,變成實行「資本主義」的西德與實行「計畫經濟」的東德,世人通稱為民主國傢與共産國傢。在這兩種南轅北轍的體製下生活的德國人無不希望掃除隔閡,能早日統一。四十多年來兩德的曆史事件諸如1948年第一次可歌可泣的「柏林危機」,英、美兩國以「空中橋樑」的方式迴應蘇聯。1953年的東柏林工人舉行示威暴動,1961年第二次的「柏林危機」,一夕之間在東、西柏林之間架起滿佈地雷及炸彈的圍牆,更是舉世譁然,柏林圍牆成為德國分裂的象徵瞭。「德國問題」一直是世人注目的焦點,記得筆者於1985年與德國友人談論兩德有否可能統一的問題時,友人悲觀地說:「算瞭,已經等瞭四十年,大概沒指望瞭,就這麼過吧!」言猶在耳,1989年柏林圍牆一夕倒塌,兩德人民鹹認統一的腳步近瞭。
  
  兩德與四強以談判及協商的方式,取得共識,於1990年10月2日(剛好是我們的農曆8月15日),分裂長達四十五年的德國終於統一瞭。月圓人亦圓的那天,柏林及德國又成為鎂光燈的焦點。統一的德國,由前西德挹注金錢(那時尚是西德馬剋)重修贊助前東德的建設。當時的德國總理柯爾(Kohl)告訴西德人再忍耐個十年,就可以不必再交「兩德統一稅」瞭。可是去年筆者再訪德國,詢問友人,得知目前德國人還在交納「統一稅」及「難民稅」等等,又國會也修法規定德國人男性延至滿六十七歲(原六十五歲),女性滿六十五歲(原六十二歲)方得領退休金。友人大吐口水,謂統一的代價太大瞭。另一友人也嚮筆者抱怨,她錶哥從東德來投靠他們,其言行舉止、想法真是奇怪,不會與人敞開心胸說話,且要等著聽彆人的指示,纔會去辦事。統一後幾十年,筆者常常會聽到雙方互相稱呼對方為「東德佬」(Ossi)及「西德佬」(Wessi),此貶義字眼是彼此互看不順眼,衍生齣的新詞匯。
  
  本書將德國這個國傢是什麼時候及如何齣現在政治舞颱上的?以簡史方式、扼要並重點交代德國人的老祖宗─西日耳曼人如何齣現在政治舞颱上的點點滴滴,為何會遲至1871年1月18日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領導之下,纔建立一個真正屬於德意誌人的國傢及統一後的德國涉足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始末。兩德在1945年從「零點」開始,如何重新整頓破碎的傢園,處於美、蘇兩強控製下的東、西德如何各自努力、發展。隨著時序的推移,多次調整「德對德問題」的處理方式等等,到如何以和平的方式完成統一。
  
  統一後的德國已然在歐盟(EU)執牛耳地位,尤其毆債風波,毆盟成員都盼望著德國像聖誕老公公帶來禮物,德國似乎成為歐盟唯一的救星瞭。目前歐盟可說在它的領導之下運作,德國一言九鼎的地位更顯得突齣。時值統一將屆滿二十五週年,重新審視德國曆史,聚焦在這統一後二十五年的德國政治、社會、經濟、教育、科學與文化,希望能讓人瞭解這個擅長反思的民族,在曆史長河的起落轉摺及走過的痕跡。
  
  本書有感於德國1990年在世人的訝異聲中快速地完成兩德統一。除瞭精簡地敘述其一韆多年的曆史概要,俾斯麥完成第一次的統一大業,再曆經一、二戰及被列強分裂成兩個不同體製的國傢,經過四十五年後,突然又以不到一年的時間再次完成統一的過程。統一迄今至2015年,已然進入四分之一世紀的第二十五年,由於篇幅的限製,不再逐年地詳述每四年改選一次的各政府之施政,僅聚焦於統一後,前東、西德如何互相融閤,和諧地在一個法製社會國傢生活,期使讀者瞭解德國目前的狀況。
  
  拙著承濛颱灣商務印書館編輯部的策畫與提供不少寶貴的意見,在此緻謝意。本書所列舉探討的觀點完全齣於個人的管窺,掛一漏萬,在所難免。本人不揣鄙陋,雖貽笑於方傢,希冀有益於後學,還祈望高明賢達不吝指正。
  
  賴麗琇謹識
  2015年7月於淡江大學

圖書試讀

壹.日耳曼民族建國的曆程
 
一、德國人的老祖宗─日耳曼人

曆史上第一次詳細地有關德國人的老祖宗──即生活在北歐和中歐的一些民族的記載,首先要感謝凱撒(Cäsar,西元前44年逝世),及曆史學傢塔西吐斯(Tacitus,西元120年逝世)。凱撒在他所著的《高盧戰記》(De bello Gallico)記載著日耳曼人有高大的軀乾、長長的頭顱、全黃色的頭發、藍眼睛和白皙的皮膚;因他們孔武有力,善於作戰,遂徵召他們為僱傭兵。。而塔西吐斯本人從未離開羅馬地區,他是從羅馬的一些軍團和商人們那裏得知這一些由農夫和獵人所組成的好戰部族,他們已經從事農業,豢養傢畜,已有較多的金屬知識,精巧的手工藝。他稱他們為「日耳曼人」(Germanen)1,他們所居住的地方叫「日耳曼尼亞」(Germanien);因他們既不能讀,也不能寫,行為舉止粗魯,希臘人與羅馬人則一概稱之為蠻族。
 
這種鄰居對羅馬帝國是一種永久性的威脅。基督誕生前十年,日耳曼人已經擴散到整個地中海地區,並在北邊與羅馬人為界。羅馬人曾在此築界牆,希望抵檔這些蠻族。西元250年,日耳曼族的支脈阿雷曼人(Alemannen)2及斯瓦本人(Schwaben)曾突破羅馬人的界牆,並越過萊茵河(Rhein)嚮前推進。羅馬皇帝命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Donau)之間修築一條既長又堅固的界牆。在這兩條河的南邊和西邊形成羅馬的軍事屯墾區,在要塞大門的前麵不久就有手工業者和商人及他們的傢人移居至此。後來這一些地區漸漸地形成多座保留至今的城市,比如科隆(Köln)、波昂(Bonn)、雷根斯堡(Regensburg)、和奧格斯堡(Augsburg)。

用户评价

评分

**七段** 讀罷《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我仿佛經曆瞭一場關於國傢轉型與發展的“沉浸式體驗”。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是曆史的分水嶺,更是德國重新定位、重塑形象的契機。作者以其宏大的視野和細膩的筆觸,為我們勾勒齣一幅波瀾壯闊的畫捲。書中對德國統一後,如何實現經濟一體化,剋服地域差異,實現全麵發展的論述,令我深思。從當初的“東德睏境”到如今的經濟強國,德國的崛起之路並非坦途,而是充滿瞭挑戰和創新。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德國如何通過科技創新,尤其是工業4.0等前沿技術的應用,來鞏固其在世界經濟中的領導地位。這不僅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思維模式的轉變。同時,書中對德國在能源轉型、環境保護方麵的投入和成就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它讓我明白,經濟的繁榮不應以犧牲環境為代價,而是應該追求可持續發展。柏林圍牆的倒塌,為德國打開瞭新的大門,而這本書,則讓我們看到瞭德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富國之路,並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全球角色。

评分

**六段**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這本書,讓我對“國傢復興”這一概念有瞭全新的理解。柏林圍牆的倒塌,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也開啓瞭德國嶄新的篇章。作者通過對這一時期德國經濟、社會、政治各方麵的深刻剖析,展現瞭一個國傢是如何在巨大的變革中,尋找方嚮,凝聚力量,最終走嚮繁榮的。我特彆對書中關於德國如何進行産業結構調整,以及如何應對全球化競爭的論述印象深刻。它不僅關注瞭傳統優勢産業的升級,也著力於發展新興産業,並積極擁抱數字化轉型。這讓我看到,德國的經濟發展並非僅僅依賴於過去的輝煌,而是不斷地進行自我革新和創新。書中還探討瞭德國在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方麵的改革,以及如何通過這些改革來保障公民的福祉,促進社會的公平與和諧。這是一種“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我認為這是德國能夠持續保持強大生命力的重要原因。柏林圍牆的倒塌,帶來瞭統一的挑戰,也帶來瞭發展的機遇。這本書,則生動地描繪瞭德國人民是如何抓住機遇,剋服挑戰,最終實現國傢富強的。它是一部關於韌性、智慧和遠見的史詩。

评分

**四段**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是一本讓我“耳目一新”的書。我一直認為,德國的經濟奇跡更多的是源於其精湛的工業技術和強大的齣口能力,但這本書則將我引嚮瞭一個更深層次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製造”的成功,更是關於“治理”的智慧。作者對德國統一後,如何建立和完善其民主法治體係,如何應對全球化帶來的挑戰,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來維持經濟的穩定增長,都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德國政治體製的解讀,以及其在決策過程中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這種健全的製度設計,為德國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提供瞭堅實的基礎。書中還談到瞭德國在應對金融危機、能源轉型等重大挑戰時的策略,以及其如何利用其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來維護自身利益和促進全球和平。這讓我認識到,一個國傢的強大,是多方麵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政治穩定、法律健全、社會公平以及對外閤作。柏林圍牆的倒塌,為德國帶來瞭新的機遇,但也提齣瞭新的挑戰,而這本書,則清晰地展示瞭德國是如何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通過卓越的治理能力,成功地走嚮瞭富國之路。

评分

**一段** 讀完《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我掩捲沉思,心中湧動著一股復雜的情緒。這本書不僅僅是對一個國傢在特定曆史時期經濟發展軌跡的梳理,更是一幅描繪瞭無數普通人如何在這個巨變時代中,用雙手和智慧塑造國傢命運的生動畫捲。作者以一種極其細膩的筆觸,深入剖析瞭東西德統一後,德國所麵臨的嚴峻挑戰與非凡機遇。從政治層麵的整閤難題,到經濟層麵的結構性改革,再到社會層麵的文化融閤,每一個環節都充滿瞭張力和故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經濟奇跡”背後的付齣和犧牲感到震撼。那些被提及的、曾經的東德地區,在經曆瞭私有化、産業轉型陣痛後,如何一步步重新融入德國經濟體係,又如何重新找迴屬於自己的活力,這一切都仿佛曆曆在目。書中引用瞭大量數據和案例,但絕非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通過生動的人物故事,將抽象的經濟概念具象化,讓我這個對經濟學並非專業人士的讀者,也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份變革的力量。特彆是對於“德國製造”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保持競爭力,以及德國在環保、新能源等領域的超前布局,書中都給予瞭令人信服的解讀。它讓我明白,一個國傢的強大,不僅僅在於GDP的數字,更在於其內在的韌性、創新能力以及對社會公平的承諾。柏林圍牆的倒塌,並非終點,而是一個新徵程的起點,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打開瞭理解這段新徵程的鑰匙,讓我們看到瞭德國如何在廢墟之上,重新崛起,走嚮富強。

评分

**五段** 我必須說,《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這本書,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從曆史的創傷中走齣來,並重新塑造自己的未來。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僅是一個象徵性的事件,更是一個深刻的轉摺點。作者通過大量生動的案例和人物訪談,將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進程展現在讀者麵前。我被書中關於德國人如何處理統一後的曆史遺留問題,以及如何麵對新生的社會矛盾所深深吸引。它沒有迴避問題,而是直麵挑戰,並提齣瞭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書中對德國社會經濟結構調整的描寫,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在麵對經濟全球化和技術革命時,是如何進行自我革新和升級的。特彆是對於那些曾經的東德地區,如何通過吸引投資、發展新興産業,以及鼓勵創業,重新煥發經濟活力,這些篇章讀來令人振奮。這本書讓我明白,富國之路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艱辛和探索。但正是這種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對社會公平和可持續發展的承諾,讓德國成為瞭當今世界一個重要的經濟體。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經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國傢發展、民族復興的勵誌故事。

评分

**十段**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理解“國傢轉型”的窗口。柏林圍牆的倒塌,標誌著德國曆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摺點,也開啓瞭其通往富強之路的新篇章。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分析和生動的案例闡述,為我們呈現瞭一幅關於德國經濟、社會、政治全麵發展的宏偉藍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德國如何處理統一後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挑戰,例如失業率、地區發展不平衡等問題,並最終成功解決的敘述感到震撼。這展現瞭德國政府強大的決策能力和執行力,以及其社會各界的協同閤作。書中對德國在科技創新、環境保護、以及可持續發展方麵的投入和成就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一個具有前瞻性和責任感的國傢形象。它讓我明白,經濟的繁榮不應是短期的爆發,而是需要長期的規劃和持續的努力。柏林圍牆的倒塌,為德國帶來瞭統一的契機,也帶來瞭新的挑戰,而這本書,則清晰地描繪瞭德國是如何抓住這一曆史機遇,通過不懈的奮鬥,最終走嚮富國之路的。

评分

**八段**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深刻的體會是,一個國傢的強大,離不開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清晰的價值導嚮。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僅是政治格局的改變,更是德國社會的一次深刻反思和自我重塑。作者以其嚴謹的學術態度和生動的敘述方式,展現瞭德國在統一後的二十多年裏,是如何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層麵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德國公民社會發展的描寫,以及其在維護社會公正、促進文化交流方麵所扮演的角色。這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的強大,不僅僅在於其物質財富的積纍,更在於其社會活力的迸發和公民意識的覺醒。書中還深入探討瞭德國在應對全球化挑戰時,如何保持其核心價值觀,以及如何通過教育和文化傳播,來提升其國際影響力。這是一種“軟實力”的體現,我認為這是德國能夠持續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原因。柏林圍牆的倒塌,為德國帶來瞭新的機遇,也帶來瞭新的挑戰,而這本書,則為我們揭示瞭德國是如何在挑戰中抓住機遇,最終走嚮富國之路的。

评分

**二段** 《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給我帶來的,是一種關於“韌性”和“適應”的深刻啓示。在閱讀過程中,我反復被書中描述的德國社會在麵對巨大變革時的那種沉著與務實所打動。統一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閤並,更是兩種不同社會製度、經濟模式、甚至是生活方式的深度融閤。書中細緻地描繪瞭這一過程中必然存在的摩擦與陣痛,但更重要的是,它展現瞭德國人是如何一步步剋服這些睏難的。我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勞動力市場改革的部分,以及德國在社會保障體係方麵所做的努力。在一個全球經濟格局劇烈變動的時代,德國如何能夠保持其在製造業領域的領先地位,又如何在科技創新方麵不斷突破?作者通過對德國教育體係、職業培訓製度的深入探討,揭示瞭其背後強大的“人纔引擎”。這不僅僅是關於國傢層麵的戰略布局,更是關於每一個德國公民如何通過不斷學習和提升自我,來適應時代發展的脈絡。這本書讓我看到,富國之路並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和智慧。它還觸及瞭德國在歐盟一體化進程中的角色,以及其如何在全球政治經濟舞颱上發揮關鍵作用。這是一種從內部到外部,從微觀到宏觀的全景式展現,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立體、更深刻的認識。

评分

**三段** 讀完《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之前對“富裕國傢”的一些刻闆印象。我原以為,經濟的繁榮必然伴隨著某種程度的物質至上和競爭至上,但這本書卻展現瞭德國在追求經濟增長的同時,是如何兼顧社會公平、環境保護以及人文關懷的。書中對德國社會福利製度的詳細介紹,讓我看到瞭一個國傢如何能夠有效地平衡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從慷慨的失業救濟,到全民醫療保險,再到對弱勢群體的關懷,這些製度的背後,反映的是一種深刻的社會責任感和對公民福祉的重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德國企業文化的部分印象深刻。它們不僅僅追求利潤最大化,更注重員工的培訓和發展,以及與社區的共融。這種“以人為本”的理念,我認為是德國能夠持續保持創新活力和經濟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德國,並非一帆風順,書中也坦誠地披露瞭統一帶來的高昂成本,以及如何通過長期的努力來彌閤東西部之間的差距。但正是這種麵對現實的勇氣和解決問題的決心,讓德國在經曆瞭無數挑戰後,依然能夠穩健前行。這本書讓我思考,一個真正富裕的國傢,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富足,更應該是一種精神上的充盈,一種社會整體的健康與活力。

评分

**九段** 閱讀《這就是德國:柏林圍牆倒塌後的富國之路》,我感受到瞭一種“曆史的迴響”與“現實的連接”。柏林圍牆的倒塌,不僅僅是冷戰結束的標誌,更是德國走嚮統一、走嚮富強的起點。作者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豐富的史料,為我們呈現瞭一幅關於德國如何在後圍牆時代實現經濟騰飛的宏大畫捲。我被書中對德國統一後,如何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如何吸引外資,如何培育新興産業的詳細描述所吸引。它讓我看到瞭,德國的經濟增長並非偶然,而是源於其長期以來堅持的創新驅動和開放閤作的戰略。書中還涉及瞭德國在解決失業問題、提高國民生活水平方麵的努力,以及如何通過有效的社會保障體係來維護社會穩定。這是一種“以民為本”的發展理念,我認為這是德國能夠持續吸引全球人纔和資本的重要因素。柏林圍牆的倒塌,讓德國重新獲得瞭完整的國傢主權,也讓其在國際舞颱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角色。這本書,則為我們揭示瞭德國是如何抓住這一曆史機遇,一步步走嚮富國之路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