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煥生全集Ⅱ:蘭陽櫻花祭

鄭煥生全集Ⅱ:蘭陽櫻花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鄭煥生
  • 蘭陽櫻花祭
  • 颱灣文學
  • 櫻花
  • 詩集
  • 散文集
  • 蘭陽平原
  • 颱灣文化
  • 文學創作
  • 原住民文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時代印記~戰後第一代最具代錶性的農民文學作傢,五十歲前發錶之小說重現世人眼前。

  獲選文化部第38次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推介

  ◎以寫實、細膩的筆記錄下先前年代裏,純樸的農村、熾烈的戰火下,底層人民有苦有樂的生活。
  ◎本書是係列作第二冊,寫蘭陽地區的農村風情,寫沖繩的異國戀麯。
  ◎文壇大老鍾肇政為文作序,贊譽為「雖經濟拮據但佳作卻常湧現」的意外與驚喜。
 
  彭瑞金:他的作品從農民與土地的依偎關係,到農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農村世界的價值觀,錶現瞭純粹的農民文學的質素。
 
  鄭煥生是戰後第一代最具代錶性的農民文學作傢,《鄭煥生全集》集結鄭煥生曆年作品以及後期創作,共分四冊:《土牛溝傳奇》、《蘭陽櫻花祭》、《春滿八仙街》、《崖葬》。希冀藉此推廣文學閱讀,並永續留存具有時代意義之農民文學。五○年代後為生活忙碌的鄭煥生,暫時拋開寫作,等到終於退休之時,已老態龍鍾,身老心不老的他,隱居鄉下,過著晴耕雨讀的寫作生活,於八十九歲時完成瞭〈土牛溝的傳奇時光〉,獲得中國文藝協會「文學創作(小說)」奬章殊榮。
 
  〈蘭陽櫻花祭〉是早年的作品,描寫的是日據時代蘭陽地區的農村。而宜蘭不遠處的枕頭山,素以果樹栽培名聞遐邇。這裏住著日籍果農一傢人遠藤。遠藤的兒子勝男,農校畢業後就到市役所服務,督導農業經營,剛好産業單位正雷厲風行推廣「正條密植」「增加倍榖」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瞭甚大的睏擾,也發生瞭不少匪夷所思的不人道故事。
 
  〈烽火連天‧沖繩之戀〉描寫的是一個颱籍少年與沖繩姑娘的愛情故事,是熾烈的戰火摧毀瞭少女的肉體,也摧毀瞭那段美麗浪漫的邂逅。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鄭煥生

筆名鄭煥,一九二五年齣生於桃園縣楊梅鎮(現為桃園市楊梅區)高山頂。
一九六○年代,因擅寫農夫生活而聞名,有「農民作傢」之稱,齣版作品有《長崗嶺的怪石》(幼獅文藝)、《茅武督的故事》(水牛)、《毒蛇坑的繼承者》(蘭開)、《輪椅》(商務)、《日本法網》(文華、譯著)、《崩山記》(文華)、《鄭煥集》(前衛)等。

一九七二年創立《現代畜殖》雜誌,一九七七年創立《養魚世界》雜誌;二○○○年左右退休返鄉,著手創作〈土牛溝傳奇〉,經數年始完成。

圖書目錄

齣版序
推薦序
自序
 
蘭陽櫻花祭
烽火連天‧沖繩之戀
 鄭煥生生平與寫作年錶

圖書序言

齣版序

  由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編印的大楊梅地區文史調查《過往今來話埔心》,二○一一年齣版後獲得許多在地朋友的好評。然而,對本基金會來說,這隻是個開始。因為,從編撰的過程中,我們發現還有許多題材成為遺珠之憾;同時,有許多題材還有後續(深入)報導的必要。本次策畫的《鄭煥生全集》係列,作者即是《過》書中曾報導的農民作傢鄭煥生。

陽光從窗外照進屋裏,白發的鄭煥生倚窗而坐,就著此光細細地讀報。身旁的老伴,正是颱灣文壇大老鍾肇政的妹妹。她時而忙於傢事,時而另據一方閱讀,這是夫妻二老日常生活的寫照。鄭老和我原就是同社區的鄰居,由於楊梅埔心文史調查的進行,纔初相識。也因此種關係,得以在鄭老有意將作品集結成冊之際,透過本基金會保存颱灣文史記錄的專案展開編印齣版工作,希望保留颱灣早期的文學風貌,一窺當時社會風土人情的種種。

鄭老齣身農傢,楊梅公學校高等科畢業,原以為就此務農,沒想到在朋友慫恿下,考進宜蘭農林學校,自此與文學邂逅,結下不解之緣。鄭老的寫作之路並非從一開始就順遂,和同時期的青年一樣,他經曆瞭修習國語文的時代,也在此時磨練瞭寫作功力。一直到卅多歲纔開始有作品陸續在報章雜誌上刊登發錶,並獲得農民作傢的稱號。

一九七三年四十九歲,因緣際會之下創辦《現代畜殖》月刊;隔年又創辦《養魚世界》月刊,因工作繁碌,不得不暫將文藝創作擱置一旁。二○○○年初纔再重新拾筆寫作,並於二○一三年八十九歲高齡時,完成〈土牛溝埔傳奇〉。這部作品還獲得文壇大老鍾肇政先生的推薦,經中國文藝協會評審通過,頒發「文學創作(小說)」奬章殊榮。

鄭煥生的作品,多在農村的背景下,呈現齣農民的思想、生活及感情,文筆寫實且細膩,記錄瞭早期先民生活的點滴,值得保存。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用文字傳承,在此衷心期盼藉由《鄭煥生全集》係列的齣版流傳,成為連結颱灣過去與現代的橋梁。

黃仁安
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董事長


推薦序

鄭煥生的中長篇小說,本來就不多,加上一九七○年代後,為生活經營現代畜殖及養魚世界,不得不把寫小說的時間給挪移到那邊去瞭,以緻人生的後半段留下一大片文學空白期,以文藝寫作界而言,殊屬可惜。

直到這一次,忽然得到他的訊息,說是獲得一位在地成功事業傢的賞識,正積極安排《鄭煥生全集》齣版事宜雲雲。後來纔知,鄭煥生所稱的那位事業傢,正是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黃仁安董事長,他們的事業基地就在楊梅區高山頂上。

我由衷慶幸鄭煥生在晚年遇到如此良機,同時更感謝那位慷慨的資助者──黃仁安董事長。
至於肇政本人,一生教職,閑時寫作,也結交瞭不少文藝界人士,有事求我,我從不敢推辭,對於已有「農夫作傢」之稱的鄭煥生,更是主動協助。

以下略舉鄭煥生有關的齣版品,以為各界參考:
一、本省青年文叢(幼獅文化事業公司一九六五年齣版):有〈長崗嶺的怪石〉、〈被淹沒的海灘〉、〈劍道教官〉、〈好望坡〉、〈渡邊巡查事件〉、〈八塊厝的故事〉、〈天涯若比鄰〉、〈陣前飲恨〉、〈餘暉〉等九篇(一整冊)。
二、蘭開文叢(8)(欄開書局一九六八年齣版):有〈蘭花的故事〉、〈八仙街〉、〈産科醫院〉、〈毒蛇坑的繼承者〉、〈池畔故事〉、〈大嵙崁的狂流〉、〈崩山記〉、〈溜池邊的防空壕〉、〈咫尺天涯〉、〈小窗的故事〉、〈山徑〉等十一篇(一整冊)。
三、鄭煥集(前衛齣版社一九九一年齣版)(鍾肇政任召集人):有〈猴妹仔〉、〈蛇戀〉、〈重疊的影子〉、〈黑潮〉、〈禿頭灣的海灘〉、〈炮仔樹〉、〈春之聲〉、〈蛇果〉、〈小船與笛子〉、〈狗尾草〉、〈渡邊巡查事件〉、〈毒蛇坑的繼承者〉、〈長崗嶺的怪石〉等十三篇成一冊。
四、其他:本省籍作傢作品選集等(文壇社一九六五齣版):內有〈異客〉、〈掌牛郎〉、〈女司機〉、〈絕情坡〉、〈鬆葉杖〉、〈鐵掃媽的老公〉等六篇。

他齣身於看天田丘陵地帶
雖經濟拮據但佳作卻常湧現

鄭煥生齣生於桃園縣楊梅鎮(現為桃園市楊梅區)高山頂。高山頂,顧名思義,地勢較高,一大片看天田,稻作收成不佳,除瞭農民自己要更加努力之外,還要仰賴老天爺慈悲,適時普降甘霖,以滋潤已開始乾涸枯萎的水稻田。偏偏的,三年一小旱,五年一大旱,老天爺像無情的反覆著這種惡作劇。
高山頂客觀條件既然如此,農民們唯有離開傢,到彆的地方打工討食去,於是田園更荒蕪瞭。

鄭煥生就住在這種「埋狗都不臭」,鳥不拉屎的地方。我想他青年時代,到底是怎樣渡過來的,頗令人好奇。不僅如此,他更奇蹟似的,寫瞭一篇接著一篇的文學佳作齣現於報刊,令人頗感意外與驚喜。相信,連他自己都不知那一、兩百萬字的靈感從何而來的,實在值得探究,也值得記錄。

高山頂有土牛溝南北縱走
把高山頂劃為溝西及溝東區

先民們為瞭求得更平安的生活,也為瞭防製野蠻原住民騷擾,籌劃「大工程」,即銜接老湖口及長崗嶺的土牛溝,越過社子溪後爬上高山頂隘口寮,直到山仔頂,甚至是大嵙崁南興地區。南北嚮右側為「溝東區」,是原住民活動或打獵的區域,「溝西區」纔是準許漢民族農民或歸順平埔族人活動地區。

現階段楊梅高中後方的操場外頭,有一口大埤塘,就是鄭屋祖先們挖掘,以儲水灌溉水田的「鄭屋大埤塘」。這口大埤塘,後麵有兩角突齣,即先民們口裏的「牛角埤」,係沿著土牛溝而開挖的。牛角埤的一角是利用土牛溝取水的進水溝,左邊一角是利用土牛溝的灌溉水溝。

據稱,過去有不少學術界及民間文史工作者從事於土牛溝的調查、研究及記錄,把土牛溝的史實刊載於地方誌上,如施添福教授、彭啓原會長及黃厚源老師等等。而黃厚源老師後來還被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黃仁安董事長延攬,為編製《過往今來話埔心》的計畫,擔任總編纂之職,而於二○一一年五月,這本豪華巨著總算與故鄉人見麵瞭,那麼的風光,那麼的動人!

也就是說,有關土牛溝的調查報告,所在都是。而以土牛溝為骨架寫成的文藝作品,可能以鄭煥生這篇〈土牛溝傳奇〉為創始者,其效果頗令人期待。

深藏在深山裏的茅武督精彩故事

說到鄭煥生的茅武督的故事,一九六六年《中央日報》副刊連載時曾轟動一時,朋友間常交換意見,什麼叫「蔗廍」?又什麼叫「番童教習所」?投以異樣的眼光,興趣盎然。

想到茅武督,一般人必須先到鹹菜甕(關西)站搭輕便車纔能抵達。而我們一傢,當時就住在八結,茅武督在對岸山中,於是先步行到阿姆坪,在阿姆坪搭船到大嵙崁溪對岸,登陸後爬到新柑坪,然後依照原住民們的山徑,鳥嘴山李樹下,即可抵達茅武督番童教習所。

鄭煥生這篇〈茅武督的故事〉,是日據時代為背景,蔗廍經營,本來就是落伍事業,無前途可言,加上分駐所的種種為副,描寫的煞有其事,男主角阿獅頭考上新竹中學,不肯用功,被留級瞭,他父親把他帶到這山中來,本來希望他能靜下心來溫習功課,事與願違,加上分駐所內的事件,隻好又鬱鬱寡歡的離開這裏。
故事離奇麯摺,值得欣賞。

鍾肇政


作者序
從彭瑞金教授的鄭煥評論文探索自我的人生觀及農民文學的真諦

彭瑞金教授於一九九一年左右即編輯瞭一係列《颱灣作傢全集》,其中一本即為《亦耕亦寫的農民文學作傢鄭煥集》。那本書全冊近三百頁,編印精美,加上作者的生活照,使作者本尊無意中留下瞭珍貴的青春影像,令人喜不自勝。

評論中,彭教授有一句話,道盡瞭鄭煥的農民文學價值觀。他說他的作品從農民與土地的依偎關係,到農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農村世界的價值觀,錶現瞭純粹的農民文學的質素。

彭教授又說:鄭煥齣生於農傢,畢業於日據時代的宜蘭農林學校,戰後迴到桃園鄉下,長期過著「晴耕雨讀」典型的鄉村知識分子的生活,也是實際在泥地裏從事耕作的農夫。這樣的關係在戰後第一代作傢中是獨一無二的,除瞭農業的專業知識外,更具備與泥土沒有距離的真切感受。這使得鄭煥的農民小說有著彆人無法能及的深入。

對於彭教授的指教,鄭煥在此深緻謝忱。

晚年之作〈土牛溝傳奇〉聊以錶達對農民文學夢想的延續

〈土牛溝傳奇〉是一部晚年之作,退休瞭,也離開都市生活瞭,迴到老鄉一所社區,勉強安頓下來後即攤開稿紙苦思起來。

屈指數來,五十年代,為瞭生活創辦瞭《現代畜殖》,接著再齣版《養魚世界》月刊,由於刊物太忙,隻好「暫時」拋開文藝寫作。退休下來纔發覺青春早已離我而去,是老態龍鍾之年瞭。迴顧早年的文藝作品,令自己不勝感喟之至,所謂作品也隻有寥寥可數的百多萬字而已,徒呼奈何。盡管心裏仍充滿「鬥誌」,也隻能當作老人傢發發牢騷罷瞭!

偶而迴到高山頂老傢看看,那裏的土牛溝遺跡依然存在,還有那口「牛角埤」。牛角埤本身沒有太大改變,但那周邊的荒野全然改觀瞭。東南麵是巍峨堂皇的梅高,西北麵則是鱗次櫛比的幼獅工業區,把「牛角」給包圍起來瞭。

景觀雖然改變,但不能因此否定先人們的拓墾精神,由於有他們披荊斬棘的拓墾歲月,子孫們纔能享受到這種榮景的。生為土牛溝畔的我,也該以文學方式錶達對祖先們的豐功偉績!

於是這部〈土牛溝傳奇〉被寫齣來瞭,當然是在八十幾歲退休還鄉之後,並於二○一三年春完稿。感謝老天爺給我這種心力支撐到底!
《鄭煥生全集》一共四冊,第一冊《土牛溝傳奇》,「土牛溝」穿越過高山頂中央地帶,南北嚮,就在那地勢較高部分,老祖宗們沿著土牛溝開挖瞭一口鄭屋大埤塘,又因大埤塘是完全依偎在土牛溝開挖的,引水道與排水道剛好形成瞭雙角形水道,於是,被人稱為「牛角埤」。如今牛角埤的東南邊荒野上,已竪立著富麗堂皇的梅高校捨,象徵瞭高山頂的變貌。至於〈茅武督的故事〉是中學時代到茅武督遊玩時留下的印象寫成的,曾在《中央日報》副刊連載半年左右。

第二冊《蘭陽櫻花祭》是早年的作品,描寫的是日據時代蘭陽地區的農村。而宜蘭不遠處的枕頭山,素以果樹栽培名聞遐邇。這裏住著日籍果農一傢人遠藤。遠藤的兒子勝男,農校畢業後就到市役所服務,督導農業經營,剛好産業單位正雷厲風行推廣「正條密植」、「增産米榖」等政策,給農村帶來瞭甚大的睏擾,也發生瞭不少匪夷所思的不人道故事。至於〈烽火連天‧沖繩之戀〉描寫的是一個颱籍少年與沖繩姑娘的愛情故事,是熾烈的戰火摧毀瞭少女的肉體,也摧毀瞭那段美麗浪漫的邂逅。

第三冊《春滿八仙街》是一九七○年,應省政府新聞處之邀寫成的長篇小說,計約十七、八萬字。所謂八仙街,有老新之分,老街形成較早,有縱貫公路、淡新鐵路、莊役場、公學校,以及市場、戲院、醫院(診所)等生活機能齊全。嗣後由於火車站遷移於一公裏外海綫,老新兩派之間,難免發生利益衝突。這時齣現阿和,本來是火車站的叫賣員,為人和藹,被推選為裏長,自此各種紛爭也逐漸消弭瞭。另附有短篇小說:〈沙丘之女〉、〈鵝公髻山〉、〈咫尺天涯〉、〈夜快車物語〉等四篇。

第四冊《崖葬》乃短篇小說集,收錄〈女司機〉、〈異客〉、〈小海鷗〉、〈閃爍的浪花〉、〈山徑〉、〈泥濘路〉、〈傷心碧山路〉、〈小窗的故事〉、〈八仙街〉、〈八塊厝故事〉、〈陣前飲恨〉、〈霧裏的木闆橋〉、〈好望坡〉、〈崩山記〉、〈餘暉〉、〈溜池邊的防空壕〉、〈此情綿綿〉、〈産科醫院〉、〈崖葬〉、〈大嵙崁的狂流〉、〈蘭花的故事〉、〈輪椅〉等二十二篇。這些小說都在五十歲以前發錶的,五十歲時創辦《現代畜殖》及《養魚世界》,因發行業務繁忙,不得不暫停文藝寫作工作,直到八十歲退休,纔又提筆寫〈土牛溝傳奇〉,於二○一三年完稿。
荷濛財團法人世聯倉運文教基金會黃仁安董事長鼎力資助,特此緻謝。

作者 鄭煥生 敬啓
二○一五年春‧於楊梅陽光山林社區

圖書試讀

〈蘭陽櫻花祭〉

我認識遠藤傢是很早以前的事瞭。五年前,當我剛考進農校後,便有一個機會到他們傢去。他們的傢在枕頭山麓,枕頭山離宜蘭市約有三公裏,是齣産桃、李、柑橘等聞名的地方。
遠藤傢有一個兒子叫勝男,我一年級的時候,他是五年級(應屆畢業生)的學生,在實習選課方麵,他選擇的是果樹園藝係;在課外活動方麵,他是劍道部的實際負責人。
我是有一種怪脾氣的人,當我覺得有事情使我睏擾甚至膽怯的時候,不管是功課或是體育,我偏要去試試。劍道是學校的正式課目,在最初幾堂課裏學到瞭初步的動作,即令我感到異常地不安與緊張,但由於它是正課,我以為與其畏懼不如徵服它,於是我申請加入瞭劍道部的課外活動。
遠藤勝男的實力是三段,除瞭教官是四段以外,整個學校再也沒有其他對手瞭。當他全副武裝聚精會神揮舞著竹刀時,真有點像廟裏的門神,威風凜然,令人望而生畏。
說到他的性格,也像他的外錶,粗魯、驕橫,簡直沒把彆人放在眼裏。話雖這麼說,我既已加盟他手下,接觸的機會多,雙方很快的就建立起某種感情來。最初我不嘵得他就是那常到街上搬運垃圾的日本人之子,更不曉得他的傢就在枕頭山。
枕頭山真像個枕頭,靜靜地躺在飛機場與「宜蘭神社」之間,再過去是突峻的颱灣山脈。古時代洪水常常泛濫,枕頭山麓一帶都是荒涼的河床,到處是扁圓的黑色小石頭;今天,這裏的水已經被集中於宜蘭河瞭,所以那一大片肥沃的河床變成瞭蔥綠、可愛的果樹園。
我們四月入學,李子已落花結果,到五、六月,李子成熟瞭。我們都喜歡郊遊,說到初夏的郊遊地,非枕頭山莫屬,就因那裏有熟透的李子跟桃子,幾十、幾百甲,如果不怕肚子疼,有的是吃的,但得提防荷鋤巡邏的果農們,挨上一記可不怎麼劃算哩!
枕頭山麓不僅有李子、桃子可吃,就說那流在淺淺河床凹處的山澗,也是使人流連忘返的。在學校,我們都配有野餐用手提飯盒,很大部分學生是住在學寮內的,早餐後跟炊事班長要點米和味醬,這一天就有的玩瞭。在細水長流的河床上起火煮飯,吃個飽,曬夠太陽,然後,我們就要走進小徑去「考察」李子園瞭。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