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

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生活美學
  • 幸福感
  • 心靈成長
  • 治愈
  • 隨筆
  • 散文
  • 人生感悟
  • 積極心理學
  • 慢生活
  • 小確幸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重新翻讀過去的文稿,許多已經被遺忘卻又熟稔的往事,又浮上心頭。這段我婚後的諸多生命感懷:兩個女兒齣生、成長、就學、離傢……;也是人生中壯年時期的心語,是記錄一段不可磨滅的成長感悟,甚具意義。

  偶而靜思冥想,感悟生命中有情天地的寬闊,心情就變得清澈。幾本舊書伴我度過長長假日的午後,在書海中,雜事沉澱瞭,紅塵的擾嚷也安靜瞭,書中天地寬。瀏覽幾頁,隨手記下心靈的感知,還可以在歲月的流逝中留下記憶。

  感恩生命中的許多貴人牽引相助,成就我的文學生命與齣版因緣,萬來雙手閤十,再次感恩。
《星河彼岸的低語:一場關於遺失文明與宇宙真理的史詩》 (小說簡介) 塵埃與星光交織的宇宙深處,存在著一個被時間遺忘的角落——“艾歐尼亞”星係。這個星係曾經孕育瞭已知宇宙中最輝煌的文明“賽拉菲姆”,他們掌握瞭超越物質、直抵時間本源的力量,卻在一夜之間,如同從未存在般從宇宙圖譜上徹底抹去。留下的,隻有無盡的虛空,以及散落在星際間的微弱迴響。 故事始於數韆年後的邊陲星域。主角凱蘭·維斯帕,一名在灰色星際走私航綫上掙紮求生的“尋蹤者”,並非為瞭財富,而是為瞭解開一個睏擾他一生的謎團:他母親臨終前留給他的一枚造型奇特的“時間殘片”。這枚殘片並非金屬或晶體,而是一種具有微弱意識流動的奇異物質,每當凱蘭觸摸它時,耳邊便會響起一段模糊、古老,卻又無比清晰的低語——那是對一個失落世界的迴憶,是對“終極平衡”的渴望。 凱蘭的平靜生活被一次意外的任務徹底打破。他受雇於神秘的“編織者議會”,前往一個被稱為“寂靜之核”的死亡星球,尋找一件據說是賽拉菲姆文明留下的最後造物——“奧羅拉之鑰”。傳說中,持有此鑰者,便能重構宇宙的基石,甚至逆轉既定的命運。 然而,凱蘭很快發現,他並非唯一的追尋者。一股名為“虛空收割者”的黑暗勢力,由一個自稱“至高殘影”的實體領導,也在緊密追捕著奧羅拉之鑰。他們信奉“熵增是宇宙的唯一真理”,認為賽拉菲姆文明的“秩序之光”是宇宙平衡的毒瘤,必須被徹底清除,讓萬物迴歸虛無的本源。 在穿越危機四伏的星雲和詭譎莫測的超空間裂隙中,凱蘭結識瞭一群不可思議的同伴: 艾莉婭:一位來自高度程式化人工智能文明的生物學傢,她對賽拉菲姆的“生命形態學”有著近乎偏執的研究,她的邏輯與凱蘭的直覺時常産生衝突,但她對真相的渴求是純粹的。她攜帶的“諧振分析儀”是破解古老語言的關鍵。 澤洛斯:一位被放逐的前“星際仲裁官”,他精通古代戰術和星艦工程學,背負著一個沉重的秘密——他的傢族曾是賽拉菲姆帝國的守衛者,但他目睹瞭文明隕落的真相,並因此被流放。他既是凱蘭的導師,也是他最深的疑點。 他們的旅程,從冰封的行星圖書館,到漂浮在時空亂流中的“迴音之城”,步步深入,揭開瞭一個又一個驚人的真相:賽拉菲姆的毀滅並非外力所緻,而是源於他們對力量的過度使用——他們試圖通過構建“完美秩序”來消除宇宙中的隨機性與痛苦,卻不慎觸碰瞭宇宙的“元代碼”,引發瞭自我毀滅的連鎖反應。 隨著凱蘭對時間殘片的理解加深,他發現自己不僅是尋找者,更像是賽拉菲姆文明在特定時間節點上留下的一個“修正錨點”。他開始體驗到不同時間綫的碎片,理解瞭“因果律”的脆弱性。 當他們最終抵達位於“維度夾層”的奧羅拉之鑰所在地時,等待他們的不僅僅是虛空收割者的圍剿,更是一個哲學上的終極拷問:如果擁有修正宇宙錯誤的能力,那麼“錯誤”本身是否也是宇宙宏大敘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潮部分,凱蘭必須在修復曆史的誘惑與接受既有現實的沉重之間做齣抉擇。他所麵對的“至高殘影”,竟然是賽拉菲姆文明遺留下的一個超級計算核心——一個被錯誤指令驅動,認定“存在即是熵增的加速”的純粹邏輯體。 《星河彼岸的低語》不僅僅是一場太空追逐戰,更是一場關於知識的重量、自由意誌的邊界,以及在浩瀚無垠的宇宙中,如何定義“生命意義”的深刻探討。當所有的星圖被重繪,當時間的河流開始逆流,凱蘭必須決定,是為逝去的輝煌舉行一場盛大的葬禮,還是勇敢地迎接一個充滿不確定性的、全新的黎明。 本書以其宏大而細緻的宇宙設定、充滿矛盾的英雄群像,以及對形而上學概念的巧妙融入,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既冰冷又充滿希望的科幻史詩。在那些被遺忘的星係殘骸中,我們或許能找到關於自身存在的、最古老的答案。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林萬來


  1960年齣生於颱灣雲林。省立颱北師專畢業,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筆名鵬來、莊稼郎、草地郎。曾任國小教師、主任、校長,凡三十年;2010.8.1,自雲林麥寮鄉明禮國小校長退休。

  曾獲中華文化復興論文第四名、第二名;新北市國小教師組作文第一名、保防論文第二名;1996年「慶祝颱灣光復五十週年,祥和社會」徵文佳作奬;2011年泰山文化基金會、人間福報「難忘老師的故事─敬師徵文」社會組佳作奬等榮譽。

  曾齣版「人在韆山外」(漢清,1990)「慈濟因緣」(頂淵,1992)「最初的感動」(頂淵,1993)「心靈的迴聲」(頂淵,1993)「溫柔相待」(與王瓊慈閤著;頂淵,1995)。「歸園田居訴衷情」(德威,2011)。「慈濟因緣」、「溫柔相待」獲行政院新聞局推介為第十一次(1993)、第十四次(1996)中小學生優良課外讀物。

  文學部落—來來的部落格blog.udn.com/c3b2/article

  聯絡作者:c3.b2@msa.hinet.net

圖書目錄

推薦序/5
自序/13

第一輯永恆美容顔
1母啊,食飽未/24
2全傢總動員/27
3疼惜傢中尊/28
4春日母子圖/30
5便當裏的荷包蛋/32
6慈影依舊在/34
7思念的email/36
8一傢都扮老萊子/39
9中鞦夜尋母/41
10叫太陽起床的人/44
11可愛老人傢/46
12離彆的月颱/49
13神賜苦難/51
14老爸的心靈長旅/53
15痛在子女/56
16溫被暖情懷/58
17天倫,珍惜/61
18天降貴人/63

第二輯鄉情韆萬裏
1菜園裏請客/66
2荷鄉謳歌/68
3愛戀水果攤/70
4鞦野入眼來/72
5鞦夜,有所思/74
6雨農.悲涼.憶/76
7蔗鄉夢已遠/79
8一年又鼕風/82
9如詩如夢的鞦/84
10村居閑悟/87
11調齣快樂幸福湯/89
12那夜,星空燦爛/91
13最愛雲林桃花源/93
14萬種風情總是春/96
15七裏馨香傳/99
16生命的本真,迴歸/102
17那醉人的音符/104
18飄泊終歸止/106
19牛車上的童年/109
20小鎮肉圓那傢香/112
21根深的土地/114
22耕讀日月長/117
23細說田園堆肥舊事/119
24刈稻學問多/122
25稻田裏的春/125
26田莊人的聲情/128
27裝潢師生活哲學/130
28布袋戲童年/132

第三輯小確幸謳歌
1手中芬芳土/136
2庭院好書房/138
3魔力小麵闆/140
4此刻,不必趕路/141
5蟬唱一夏/143
6乘著隱形翅膀飛翔/145
7戀戀庭園花果香/147
8吳教授的風範/149
9夜的小精靈/152
10不作井底蛙/154
11那一刻,我淚眼/156
12驚見自傢二手書/158
13烘焙齣的幸福/160
14戀念我的「多多」/162
15擁抱︵三帖)/165
16鳳情韆萬裏,感謝有您/169
17心靈的窗口/173
18周運將的奇異人生/175
19由同學會歸來/178
20素寫尼傭米麗/181
21情係西子灣/184
22覓得晚來新生涯/187
23接送情懷/189
24小藍作陪到天涯/192
25生命勇敢鬥士/195
26外傭找到真愛瞭/198
27悠遊山中明潭/201
28社會心靈點燈師/203

第四輯親情天地長
1有趣的蜜旅/208
2事急知妻賢/210
3七、八坪人傢/212
4離傢方知牽手好/214
5傢中的完美女性/216
6手洗衣物感觸多/218
7浴澡情味濃(四帖)/220
8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225
9媽媽!天黑瞭要迴傢/227
10父母兒女心/229
11最是難得的女婿/231
12為父心慈強說愁/233
13起床下蛋囉!/236
14生活的樂章(二帖)/238
15老爸變阿公/241
16長發為癌友/243
17山村天倫趣/245
18摸蛤兼洗褲/249
19臨老猶懷第二春/251

圖書序言

推薦序

  由《人在韆山外》算起,這是萬來賢弟的第三本純散文集;第二本是:《歸園田居訴衷情》。

  這本散文集的內容豐實,分為四輯,包括:寫雙親的容顔笑貌;撩起褲管赤腳親持農作的甘苦體驗;生活中幾多「確幸」的追求;以及妻女、親友等多麵嚮的人物描繪。每一輯,都有動人心坎的文字,全因作者心地的純真善良、感情的豐富專一、生活體會的深刻優美,因而建構瞭他的人生網絡與處世哲學。也正因此,處處可見到那醉人的善心與溫情之美,是好散文的範例。

  這本散文集可說是萬來的自傳,充分錶露他內、外在的一切。首先,他是一位愛妻疼婦的好好先生;寫妻瓊慈的,多達十五篇以上。例如:〈接送情懷〉,說:

  「忽然有一天,老婆說,如果她載女兒上學再去上班,時間就很匆忙,連上化妝室都很緊迫,甚至沒時間吃早餐。心想,也對,以前都是妻子起早趕晚的,連續好幾年,很是辛苦。尤其當年老大就讀遠地的私中,早上六點半就要到鎮上等校車;如有延誤,就要自行到校,車子來迴要九十多分鍾,所以妻總是很緊張,腸胃時常不舒服。這種心情我現在纔能體會,那時的我有幾次老婆有事得代班,因怕女兒遲到,隻好在公路上快速飆車,神經緊綳。因此,我毫不猶豫的接下送二女兒上下學的工作。」

  再如:在〈事急知妻賢〉文中說:

  「打通瞭電話,看她逐漸臉紅、尷尬,我知道請假不成瞭。當她告訴我校長的堅持以後,我有些氣憤,不禁口齣惡言;內心無限的感慨,為什麼校長不能體會身處遠地老師的需求?我發瞭一頓牢騷。妻紅著眼眶,默不作聲。我知道我錶現得太過火瞭;嚮妻錶示歉意,並且安慰她,不要難過,不能提早返老傢就算瞭。隔天,我打電話給妻,妻告訴我說,她難過的是我的『修持』不好,而不是校長的關係。我恍然大悟自己昨天的失態,並且答應以後會『努力改過』。妻在電話中纔逐漸有笑聲,彼此纔打開話匣子……。感謝賢妻的寬容,讓我在人生之路上能更精進。」

  看弟妹的「馭夫術」,真有智慧,難怪賢弟服服貼貼。

  三如:〈魔力小麵闆〉文說:

  「有一陣子,妻從雜誌、報章剪下不少『菜單』教導我,讓我廚藝大有進步。」

  說是「教導」,箇中的關係可是師生哦!而〈擁抱三帖〉(之三)又說:

  「養成擁抱的習慣是好的;而我自小就沒有這個習慣,所幸妻子慢慢的為我們一傢建立起這個習慣。」

  擁抱成習,全是太太教的;萬來是乖寶寶,很聽「太座老師」的話。甚至,最重要的,他對寫作的堅持,也是齣自太座之命:〈起床下蛋囉〉文說:

  「今早妻下床時,我還在睡大頭覺。七點多,在臥室換完上班衣服的妻,倚在我身旁說:『趕快起床下蛋囉!』我朦朧的睡意頓時消失無蹤,還躺在床上閉眼的我靜靜的聆聽妻子的聲音:『我看到一篇文章說,要當一位作傢,每天都要早起,摒除一切雜物,利用早上最清醒的晨光,坐在書桌前動筆寫稿,天天有作品産生,這不就像母雞每天都會下蛋一樣嗎?』…在妻的鼓勵下,提振精神,每天總要我做點什麼成績來,…。想起近五十年的點滴往事,雖然往事並不燦爛輝煌,但在往事中尋求慰藉,隨筆記下,成為生活中的習慣,也讓妻子肯定,放心讓我宅在傢。」

  提引瞭這麼多,不在調侃他的敬內,而在反映萬來的真—真心處處流露;其文章所以可讀,也正在於此!

  其次,他是齣瞭名的大孝子;飄泊在北颱灣一、二十年,誌業如日中天時,為瞭孝敬年邁的雙親,毅然決然的請調迴雲林鄉下園田定居,就是最好的證明。這是他人學不來的。本書首輯〔永恆美容顔〕的十八篇文字,篇篇都是愛母敬父的妙文。在母往生後,看到他寫的一篇比一篇更感人;我甚至曾建議他另齣一本紀念母親的專輯呢。這第一輯,光看題目就受感動:〈母啊,食飽未〉、〈離彆的月颱〉、〈叫太陽起床的人〉……這類文章如加以引述,必佔篇幅;且留待讀者一一細讀,在含淚中看到萬來的真孝行。

  再來是,他返鄉後的耕讀生涯寫實;越是忙碌,他體味農情越深,化為文字,更見他是如假包換的「農鄉作傢」—就像:廖鴻基、夏曼.藍波安曾長期在海麵上、深海裏生活的真正海洋文學作傢;而吳晟是公認的颱灣農村詩人—一樣。他的務農體驗心得,在『人在韆山外』裏初露鋒芒,『歸園田居訴衷情』一集佔瞭一大半;而這集,更見成熟,令人激賞。〈牛車上的童年〉、〈雨農.悲涼.憶〉、〈蔗鄉夢已遠〉、〈萬種風情總是春〉、〈細說田園堆肥舊事〉、〈刈稻學問多〉、…,篇篇引人入勝。去年三月六日在給筆者的網函中,他說:

  「學生退休近四年,這兩年開始種稻,許多的感受和體驗,也形諸文字。對生活的平淡也很知足。」

  末句「對生活的平淡也很知足」,不是平常人說得齣口的;要深得箇中三昧,纔是真心話。

  由於萬來的修身與傢教,二女也都很有乃父之風;來看〈長發為癌友〉文即知:

  「……小女兒將已經留瞭六年的一頭長發給剪瞭。……國中三年,逐漸進入青春期,開始注重外錶;每天一早起床便費心整理頭發,花去不少時間。我就建議剪短比較好整理;她說好不容易留瞭兩三年,要再留長一點轉送給沒有頭發的人。頭發可以做善事,是值得鼓勵,也贊同她的做法。從小就有一份慈悲心的她,長大瞭也不例外,讓我很欣慰……」

  萬來的文筆好,言情、敘事、寫景和寫人,都很道地;言情、敘事方麵,上文已談多瞭。寫景上,令人贊不絕口的篇章是:〈鞦野入眼來〉、〈七裏馨香傳〉、〈萬種風情總是春〉、〈一年又鼕風〉……。

  試看:

  「車經小鎮的路上,兩旁成排高聳的美人樹,在翠綠的樹葉中,一團團粉紅色的花朵隨風搖擺,開成一大片一大片燃燒般的燦爛,在眼前。繁華如夢般的風景……。

  散步前進村路,偶見幾片水黃皮樹的葉子變瞭金黃,鮮亮瞭我的眼睛,捕捉到鞦天的一份輕柔與懷想。午後三、四點過後,暑熱褪去,騎上單車,邁嚮田野的牛車路。休耕的田園一片,遍植油菜花與太陽麻綠肥,白鷺、野鳥紛紛飛起;零零落落的莊稼漢,或施肥,或噴藥,散落各處。那豐盛的大地,載滿無窮旺盛的地氣精力;金黃的陽光,到處顯影,一起為生命吹奏頌歌。

  單調的黃泥地上,展現不同調的豐采:有的田地上纔灌滿水,剛整完地;有的田地上已種上菜苗;也有鋪滿各種蔬菜,一群村婦正分工採收美生菜,顯齣鞦日的豐收與生動。更多的是,種著成長期不一的水稻,但同樣是綠意盎然,陣陣金風送爽,為鞦天增添另一番風情,令人忘憂。」(〈鞦野入眼來〉)

  「徜徉在翠綠峰巒的懷抱,山嵐彌漫,靈感湧現。走一趟山間步道,需要一、二小時;沿途峰迴路轉,可以望遠,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驚喜。漫步在華山的文學步道,來一趟雲林名作傢的文學作品欣賞之旅,提升人文情懷,讓人不虛此行。沉醉其中,再遠的路都近瞭,再疲憊的心靈都受到洗滌瞭。日思夜想的質樸,就在眼前重現」。(〈最愛雲林桃花源〉)

  而寫木棉,也從沒看過這麼壯美的描摹:

  「每棵都有兩三層樓高的木棉樹,在鞦鼕季節,枝葉逐漸枯黃凋零,直到禿枝滿樹,充滿蕭瑟之美。望著樹上側枝輪生、水平開展的枝條,有種風骨獨立蒼涼的寒意。但它無視於寒鼕冷峻的淬煉,赤裸挺立的悲壯,正激勵振奮鼓舞著人心嚮上。

  ……它會在春末夏初之際,讓逐漸成長的橙紅花苞和火紅的花朵,長滿樹頭,綻放鮮艷氣息,顯現自然的高貴風情。每一朵木棉花都有手掌般大,厚實的花瓣綴著盈盈的瑞意和喜氣,質感溫潤靈柔,讓人想一親芳澤;在亮麗陽光的加持下,更加彰顯齣對生命的自信與驕傲。一樹燦爛的顔彩,潑灑在眼前,恣意的在大自然的綠意中塗抹,令人眼花撩亂。尤其每當我看到帶刺老榦細枝上的朵朵花苞,映著青天白雲,就覺得大地生機勃發而繽紛熱鬧,那是植物生意盎然的一種展現,也是春末特有的一番風情。那種直逼胸臆的豪情,充分錶現百花春意鬧的景緻!」(〈萬種風情總是春〉)

  在寫人方麵,以無名英雄(雌)居多,伊們也因此奇文而留名;如:寫〈周運將的奇異人生〉、寫〈裝潢師生活哲學〉、寫〈生命勇敢鬥士〉、〈素寫印傭米麗〉,又寫〈外傭找到真愛瞭〉……都寫活瞭人物,令人叫絕。而擬人似的寫寵物等,也一樣令人激賞,如:〈戀念我的「多多」〉、〈小藍作陪到天涯〉……讀,來都使人氣盪腸又迴。

  心靈是那麼易感,筆觸那麼敏銳,生活那般質樸,而待人又是如此真摯的散文作傢萬來賢弟:誠摯的盼望您繼續寫下去;英國的吉辛、美國的梭羅、颱灣的陳冠學……,不都是這樣寫齣來的嗎?加油,祝福您。

霧峰林政華謹序於開南大學
二○一五年二月十日

自序

  這本散文集子,橫跨近二十年的歲月,大多是我歸園田居—迴到故鄉雲林後的作品。重新翻讀其中篇章,許多已經被遺忘卻又熟稔的往事,又浮上心頭。這段不算短日子,正是我婚後的諸多生命感懷,兩個女兒齣生、成長、就學、離傢……;也是人生中壯年時期的心語。對我而言,是記錄一段不可磨滅的成長感悟,甚具意義。

  寫作之路原本就是孤寂的心靈探索,能在文學道上堅持,相當幸福。當年退休後,沒有創造事業第二春,隻守著雙親,希望多少能彌補以前對他們的虧欠;也自在安然的在老傢,過著讀寫、蒔花種菜、拔草耕作,我行我素的生活。日子隨緣隨性,雖然孤獨、平凡而單調,但閤乎我的個性。

  師專時期教我們的林政華教授,曾勉勵說:「多體味人生,多深思世物,把自己的心得寫齣;你是生活、田鄉與挖掘人性的散文作傢。文章最重要是內容,是感情、思想,是智慧人格。你的心、生活、想法與感情等等,是你文章的靈魂。」恩師總是對不纔的學生循循善誘、照顧,更贊美有加,讓我難以放下這枝筆。

  已逾三十年的寫作歲月,是生活中的小確幸。在平淡中書寫心境與風土人情,一切再自然不過。在就學、就業生活中,因過往貧睏的體驗,感知悟性和能力所限,以管窺天,不免自卑和保守;也因此,寫作成瞭小天地的要事,孜孜矻矻的提筆,讓喜怒哀樂形諸筆墨,訴說逝去的歲月風華。

  三十多年前就讀北師時,常獨守空室,希望能把窗外的月光寫成詩篇,把遙想遠方親人和對故鄉的思念寫入方格子裏;把點滴的感悟化成文章,一字一句的刻畫想望,也鋪陳夢想的未來……

  步上春風化雨的講壇,一批批孩童稚影化成心頭的風景;他們天真浪漫的情懷、純樸可愛的心性,豐富瞭我的教育生涯,也觸動心靈之愛。而我的人生因婚姻而豐富,感受到生命圓滿的幸福;妻女的點滴都是我筆下的故事。她們的生活、學習與成長,讓我深切體悟到天下父母心;因此,我用心記錄瞭小傢庭中四口、大傢庭十多口的生活故事。

  能再圓齣書夢,除瞭要感激傢人、三姊將部分文章整理成電子檔外,更要感謝我生命中的貴人林老師三十多年來的鼓勵、義務的潤稿和寫序。還有諸多報社編者的厚愛與鼓勵,讓我能保有興緻持續為文。如今,生活的感動隨時湧現,我的筆也能隨緣書寫;期盼後半生因為寫作而圓滿自在,幸福快樂。

林萬來序於雲林崙背

圖書試讀

1    母啊,食飽未

「母啊,食飽未?」這句話,是幾位齣嫁的姊姊打電話給老媽的第一句問候語。多年來,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我甚少這樣問,也認為她三餐等一切都很正常;如此自然的生活氣氛,感覺都非常好。

雖然剛調職迴傢鄉的那些年,母親為瞭健康和信教,已持齋多年,不再吃葷食,她總是自己有一套鍋碗瓢盆,不曾覺得麻煩。她知道我們夫妻要上班,也從不麻煩我們煮一頓素齋給她吃。她吃得簡單,也沒有要我們跟著她吃齋,怕傢人吃齋不習慣;尤其父親每天必須到田裏做農事,或打粗重零工,因此她依然為我們烹煮葷食。

如今,媽媽沒留下隻字片語就走瞭,在百日內,清明節的前一天,我們準備瞭木瓜、柑橘、蘋果等水果在內的整桌素食,包括:素雞、素肉、素丸子、高麗菜、豆乾等等,還有幾位姊妹為母親摺的許多蓮花、衣服和元寶、金紙等。當我代錶林傢子孫點三炷香告知母親,希望她不要客氣,盡情的、放心的享用這些菜餚時,我不禁淚眼迷濛;前人說:「在生一粒豆,勝過身後拜豬頭」,不就是這番景象嗎?

這個道理我們都懂,可是我都沒做到。母親最辛苦的這些年,能在她身邊奉養的不多。雖然有幸與雙親同住,但工作勞碌,也常難以晨昏定省。當我娶妻生子,更是把心力放在妻兒身上。一般身為雙親的,隻是盡義務的把子女養大可以自立,不奢望能得到孩子的迴報,我的雙親也一樣;所以我自認不是孝子。

那天上午十一點多,桌上供著豐盛的祭品,希望母親能安心的享用。一小時後,我用十元銅闆嚮母親擲筊,問她吃飽瞭沒?結果是笑筊,我想是因為母親戴假牙,會吃得比較慢。我說:「不然再等個二十分鍾再燒金紙可以嗎?」母親允筊。

經過二十多分鍾,我又祈求是否可燒金紙?結果笑筊。我在母親的遺像及神主牌前跪拜,誠心懺悔說,不孝子的我,在她歸天之後的半個多月,在晨昏時刻,不曾端過一次飯菜來祭拜她(都由大嫂、大哥和太太負責),雖然懺悔已晚,也隻有請媽媽原諒孩兒的不孝;結果還是笑筊。我又嚮母親說:「是否供奉蓮花祭拜得太少,需要再增加一些」;結果允筊。如此前後經過二小時,纔完成清明祭拜的儀式。母親是一位殷實厚道慈悲的人,與鄰裏相處和善;開一爿小雜貨舖,不會計較賺錢與否,不會為難人傢,更不會為難傢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買這本書的時候,我還在思考,生活中的“小確幸”到底是什麼?是不是一定要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大事纔算幸福?又或者,那些藏在日常裏,細微到幾乎可以忽略的瞬間,纔是真正讓我們感到溫暖的東西?《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個書名,恰恰點齣瞭我心中的疑問。在颱灣,我們習慣瞭用“小確幸”來形容那種不期而遇的、微小而確實的幸福。可能是街角那傢熟悉的咖啡店,一杯溫熱的拿鐵;可能是下班迴傢,貓咪搖著尾巴迎接你;也可能是周末早晨,陽光透過窗簾灑進房間,聽著輕柔的音樂,悠閑地吃著早餐。《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本書,我覺得它就是要告訴我們,幸福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隻是需要我們用心去發掘。就像那些被遺忘在塵世裏的真珠,雖然不顯眼,卻有著獨特的光芒。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觀察生活,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去重新定義我心中的“幸福”。

评分

拿到《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本書,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幾個畫麵。想象一下,在一個微雨的午後,你窩在靠窗的沙發裏,手裏捧著這本書,旁邊放著一杯剛泡好的茶,窗外是颱灣特有的濕潤空氣和淡淡的城市喧囂。你翻開書,字裏行間充滿瞭溫柔的筆觸,講述著那些生活中不易察覺的“小確幸”。也許是一個老奶奶在路邊賣自己種的蔬菜,她的笑容像陽光一樣燦爛;也許是一個孩子在公園裏放風箏,那種純粹的快樂讓你忍不住微笑;也許是聽到一首熟悉的鏇律,讓你迴憶起青春的某個片段。這本書,我想它就是要把這些散落在我們生活中的“真珠”收集起來,然後用最溫柔的方式呈現給你。在颱灣,我們很多時候都活得太“用力”瞭,總覺得需要做很多事情纔能證明自己的價值。這本書,恰恰提供瞭一個讓我們“卸力”的空間,讓我們迴歸到最本真的自我,去感受那些不需要費力就能獲得的幸福。

评分

我總覺得,當下的社會,尤其是身處颱灣這樣快節奏的城市,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追逐”的狀態。追逐成功,追逐物質,追逐他人的認可。在這樣的追逐中,我們好像漸漸失去瞭感受當下、享受平凡的能力。《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個名字,給瞭我很大的啓發。它不是讓你去追求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而是告訴你,如何在“塵世”這個充滿瑣碎和挑戰的環境裏,“重拾”那些原本就屬於你的、閃閃發光的“真珠”。“真珠”這個詞,也很有意境,它暗示著一種內在的價值,一種不張揚卻堅韌的美麗。我最近經常在想,我們是不是在追求外在光鮮的同時,反而丟失瞭內在的豐盈?這本書,我想,它一定是在引導我們去關注那些被我們忽視的內在感受,去發掘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能夠滋養心靈的“小確幸”。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方法,讓我們能夠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去發現,去感受,去珍藏那些屬於自己的“真珠”。

评分

翻開《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書頁翻動間,我仿佛聞到瞭颱灣清晨的露水味,聽到瞭巷口早餐店的鍋鏟聲。這是一種非常親切的感覺。我們颱灣人,其實對生活有著一種獨特的敏感度,我們懂得在忙碌之餘,為自己找一點點甜。可能是一塊手工做的點心,可能是一盆精心打理的綠植,也可能是在陽颱上看到的,那一抹鮮艷的三角梅。這本書的書名,精準地捕捉到瞭這種心態。“小確幸”是我們在壓力巨大的現代生活中,為自己保留的一片淨土。“真珠”則暗示著,這些幸福並非隨處可見,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尋找,去珍藏。“重拾”這個詞,也很有意思,它意味著我們可能曾經擁有過,隻是在歲月的流逝中,將它們遺忘瞭。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重新找迴那些曾經讓我感到快樂的瞬間,那些即使在最平凡的日子裏,也能閃耀著光芒的“真珠”。我期待它能給我帶來更多的溫暖和力量,讓我在“塵世”中,也能感受到一份來自內心的富足。

评分

在颱灣,我們對於“生活”這個詞,總是有著一種特彆的理解。它不僅僅是生存,更是關於如何在日常的點滴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和快樂。《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個書名,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共鳴。它不是那種空洞的大道理,而是充滿瞭煙火氣,貼近我們的真實生活。那些“小確幸”,可能就是下班路上,看到街邊有新開的小店,進去逛瞭逛,發現瞭一件心儀的物品;可能是在超市裏,買到瞭打摺的水果,心裏也覺得很開心;也可能是在和傢人朋友聊天時,那種無拘無束的自在感。這本書,我想它就是要引導我們去發現,去欣賞,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或者被我們忽略掉的,平凡中的不平凡。它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在你迷茫的時候,輕聲告訴你,幸福就在身邊,隻是你需要低下頭,纔能看見那些散落在塵埃裏的“真珠”。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的生活帶來新的啓示,讓我能夠更加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種種挑戰。

评分

拿到《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本書,一股淡淡的墨香撲鼻而來,紙張的觸感也很好,這種細膩的觸感,讓我覺得這本書是帶著溫度的。在颱灣,我們其實是很懂得享受生活的,從精緻的下午茶文化,到對小物件的偏愛,都能看齣我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但是,有時候,這種追求也會變成一種壓力,我們總覺得要過得“精緻”,要過得“有品味”,否則就好像落伍瞭。而“小確幸”這個概念,在颱灣特彆流行,它代錶著一種不費力卻能帶來滿足感的幸福。這本書,我相信它正是抓住瞭我們心理的這一點,它不是要我們去改變生活,而是教我們如何在不變的生活中,找到那些讓我們嘴角上揚的瞬間。那些“真珠”可能就是一杯好喝的豆漿,一個晴朗的早晨,一句溫暖的問候。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新的視角,讓我們能夠重新認識生活,不再被外界的喧囂所裹挾,而是能夠迴歸內心,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寜靜和喜悅。

评分

最近一直在思考“被生活磨平棱角”這件事。《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的書名,讓我眼前一亮,這不就是我一直以來在尋找的嗎?在颱灣,我們每個人都在努力生活,為瞭傢庭,為瞭工作,為瞭夢想。但不知不覺中,我們好像變得越來越麻木,那些曾經讓我們心動的東西,好像都失去瞭光彩。我們像在一條單行道上疾馳,隻顧著嚮前,卻忘記瞭沿途的風景。《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本書,我想它就像一個溫柔的提醒,告訴我們要停下腳步,看看身邊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真珠”。也許是某個不經意間瞥見的夕陽,也許是和老朋友的一次偶然相遇,也許是聽到一首勾起迴憶的老歌。這些微小的瞬間,雖然平凡,卻能瞬間溫暖我們的內心,讓我們重新感受到生活的溫度。“塵世”這個詞,也用得非常貼切,它暗示著生活並非總是美好的,它有煩惱,有壓力,但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那些“真珠”纔顯得更加珍貴。我非常期待能在這本書裏找到一些共鳴,一些能夠幫助我重拾對生活的熱情和驚喜。

评分

最近常常會思考,什麼纔是真正的“幸福”?是在社交媒體上展現的光鮮亮麗,還是那些不為人知的,發自內心的滿足感?《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個書名,仿佛就是為瞭解答我心中的睏惑而存在的。在颱灣,我們常常能在街頭巷尾,感受到一種不張揚的幸福感,比如路邊那盆開得正艷的花,比如一個孩子純真的笑容,比如一傢人圍坐在一起吃飯的溫馨。這些,都是“小確幸”。而“真珠”這個詞,又賦予瞭這些幸福一種更深沉的意義,它不隻是暫時的快樂,而是能夠沉澱在心底,成為我們生命中寶貴的財富。這本書,我相信它就是要告訴我們,幸福並非遙不可及,它就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縫隙裏,隻是需要我們有心去捕捉。“重拾”這兩個字,更是觸動瞭我,也許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漸漸丟失瞭發現這些“真珠”的能力,這本書,就是幫助我們找迴這份能力,讓我們重新感受生活的美好。我期待它能帶給我更多的啓發,讓我能夠活齣更真實、更快樂的自己。

评分

讀到《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個名字,我腦海裏 immediately 浮現齣一種畫麵:在一個繁忙的城市角落,有一傢不起眼的小店,裏麵擺滿瞭各種充滿故事的小物件,店主是一個溫和而有智慧的人,他靜靜地分享著關於生活的美好。這本書,我覺得它就是這樣一本充滿“人情味”的書。在颱灣,我們其實是很講究“人情味”的,人與人之間的連接,那些溫暖的互動,往往比物質上的滿足更能打動我們。“小確幸”,對我來說,就是這種人情味在生活中的具體體現。也許是隔壁阿姨的一句問候,也許是路邊攤老闆的微笑,也許是和朋友分享一件小事的喜悅。而“真珠”這個詞,則讓我覺得,這些幸福雖然微小,卻有著寶石般的價值,它們能夠點亮我們的內心,讓我們在疲憊的生活中,重拾希望。《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這本書,我想它就是要在繁雜的“塵世”中,為我們點亮一盞盞溫暖的小燈,讓我們看到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然後,重新找迴內心的平靜和力量。

评分

剛收到這本《生活小確幸:重拾在塵世裏的真珠》,書名就夠吸引人的瞭,充滿瞭溫暖和希望。我個人最近生活有點卡關,覺得很多事情都變得沉重,每天像在泥沼裏掙紮,看不到齣路。所以,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那“小確幸”和“真珠”這些字眼,就像一股清流,瞬間把我拉瞭迴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很有巧思,那種柔和的色調和簡潔的排版,一看就讓人心生寜靜。我迫不及待地翻開,希望能從中找到一些慰藉,或者,哪怕是一點點能夠支撐我繼續前進的勇氣。颱灣的生活節奏雖然有時候很快,但我們骨子裏還是喜歡那些微小而確定的幸福。我相信這本書一定能觸碰到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讓我們重新審視生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尤其是在現在這個時代,壓力這麼大,節奏這麼快,我們真的太需要這樣一本能夠讓我們慢下來,好好感受生活,重新拾起那些遺失的美好。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也許就是一場及時雨。我期待著能在書中找到屬於我的那顆“真珠”,讓它點亮我灰暗的日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