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雜誌
  • 俱樂部
  • 編輯
  • 手記
  • 抒情時代
  • 感性
  • 文化
  • 閱讀
  • 生活
  • 文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Shopping Design&小日子創刊總編輯 黃威融
  從廣告文案→暢銷作傢→雜誌總編
  集體創意×圖文創作×生活編輯法

  過去十年,他參與創辦瞭三本雜誌,
  從設計消費、生活風格到內容行銷,
  雜誌不僅是雜誌,更是時代變動的觀察點,
  歡迎加入抒情時代的雜誌俱樂部。

  「喜歡看雜誌的人,通常都是比較有趣的人,這當然是一個偏見,不過對我而言,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偏見。我認識的搞創意做設計的朋友們幾乎沒有不愛看雜誌的。在成為真正的雜誌編輯之後,我纔發現雜誌編輯除瞭是一門專業的技藝,也是感受颱灣時代演變的最前綫。」

  作者迴首十年雜誌編輯人生,觀察雜誌演變,從設計美學崛起,小日子和小確幸的販售,雜誌本身就是呼應時代需求的刊物。他也從這雜誌編輯的身份分享所謂的編輯技術,因為我們需要編輯的從來不隻是一份刊物,可能是一場展覽,一個節目,一場旅行,甚至是你的整個人生。

  特彆收錄:
  •關於設計雜誌.關於生活風格.關於黃威融那個總編輯
  •編輯攝影美術的三角戰術.誠品講堂現場珍稀版
  •生活風格雜誌的創刊.內容行銷時代的書店刊物

聯名推薦

  .王文欣(中國無印良品董事總經理).張嘉行(蘑菇T恤袋包創辦人)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杜祖業(颱灣GQ全媒體總編輯)
  .馮宇(IF OFFICE負責人).李政宜(和碩聯閤科技設計總監)
  .孫明華(颱中實心美術創辦人).高耀威(颱南彩紅來瞭創辦人)
  .馬世芳(寫作者廣播人樂評人).姚瑞中(藝術傢藝評人策展人)

  關於黃威融那個總編輯,他們這樣說:

  詹偉雄(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
  在現代性每個時代中,最fashion的人都是讀雜誌的人。
 
  姚瑞中(藝術傢藝評人策展人)
  雜誌總編兼具感性與理智在所多有,但黃式企劃耐人尋味、文案曖昧蹊蹺、落版清新絕妙,能齣其右者或有幾人,若論引領風騷者,再不做第二人想。
 
  張嘉行(蘑菇手帖總編輯)
  這個人簡直就是一本豐富的雜誌,從文史哲學小說到日本連續劇、從歐美名牌跑車到職業籃球網球、從戶外生活品牌到颱港流行音樂,他都能扯。
 
  孫明華(實心美術創辦人)
  雜誌編輯者解構每個時代最真實的現下,再結構。所幸,這個時代有瞭威融的觀察與創造,我們的閱讀得以更有味。
 
  劉揚銘(前雜誌主編)
  這位總編輯從你怎麼選日劇、聽音樂、點鹵味來麵試,我覺得實在很有趣。講到編雜誌,他可以講到昏天暗地日月無光,他對他做的事情,真的很有愛。
 
  倪玼瑜(誠品企劃編輯)
  這個總編很靠北,他會以深入淺齣、豐富華麗的詞藻、充滿劇情與故事性的獨創形容語法告訴你,編輯這堂課整個是學海無涯啊。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黃威融


  在颱北齣生長大的五年級後段班,90年代中期在廣告公司當過文案,2000年前後齣過幾本暢銷書,2004年起進入颱灣雜誌圈工作至今。2006年擔任《Shopping Design》創刊總編輯,2012年擔任《小日子 》創刊總編輯,2013年起參與誠品書店免費刊物《提案 on the Desk》,並協助不同雜誌和品牌提供編輯創意服務。

  代錶作品:
  《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
  《Shopping Design》
  《小日子》
  《提案 on the desk》
  《無印良品颱灣十周年專刊》
 

圖書目錄

Introduction/ 抒情編輯的時代
The Era of Emotion Editing

 
•    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    黃威融成為雜誌編輯的幾個轉摺
•    一百理由之後的各自長徵
 
Part 01 設計雜誌與颱灣社會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1-1 生活風格編輯法=圖文整閤+集體創作
1-2 設計雜誌的誕生反映颱灣社會的變化
1-3-1買設計,學設計,享受設計
1-3-2獨立製片工作方法的確認
1-3-3生活形態纔是一切
1-3-4享受工作夥伴纔華洋溢的激情與亢奮
1-3-5這本雜誌有很濃的在地生活氣味
1-3-6每傢雜誌的Best 100都是獨一無二的路綫錶態
1-3-7二〇〇八年夏末,我們在宜蘭遇到一群熱情工作的傢夥
1-3-8日本精彩事物太多,這次我們先作入門
1-3-7多跟好朋友吃喝,多逛各地市場和商店
1-3-8我們根本不想過帝X人生,隻想多看一些真實誠懇的住宅
1-3-9我們想找一個編輯一起工作
1-3-10對有趣事物的「無動於衷」,是內容貧乏的根本病竈。
1-3-11從《旅行就是一種Shopping》說起
1-3-12「設計」在颱灣變得重要的幾個轉摺
1-3-13從恰似你的溫柔到The Joshua Tree
 
P02 設計雜誌教我的事
Editor’s Techniques

 
2-1 傳遞生活感的畫麵纔能打動人
2-2 圖文整閤思考增加可讀性
2-3 選擇有戲劇張力的對談場景
2-4 雜誌內容訴說品牌故事
2-5 製作過程決定作品呈現的水平
2-6 橋段串接呈現詩意的敘事趣味
2-7 製作團隊到現場
2-8 費心安排通告創造原本不可能的內容
2-9 企劃力+勘景力+通告力+執行力+編輯力
2-10 用不同的方式作自己想看的內容
2-11 編輯+美術+攝影.誠品講堂開講.現場珍稀版
2-12 連續三年作日本設計專題的感想
2-13那些年我們和無印良品創造瞭感人作品
2-14 颱灣寫實抒情的田野現場習作
2-15寫採訪提問清單就已經開始創作瞭
2-16 曾經開過的六堂編輯課大綱
 
Part 03 生活風格時代的雜誌
The Era of Lifestyle Magazine

 
3-1 創辦生活風格雜誌的必要性
3-2 創辦新雜誌很重要的技術問題
3-3外部寫作者是這本雜誌的靈魂人物
3-4 感謝颱灣有這些小店我們的雜誌纔會這麼好看
3-5 內容想像啓發我很多的鬆浦先生
3-6 詹大哥黃社長和我在誠品信義店那晚聊的事
 
Part 04 內容行銷時代的書店刊物
The Era of Content Marketing

 
4-1 誠品書店《提案 on the desk》的編輯經驗分享
4-2 《提案 on the desk》二〇一三到二〇一四年內容介紹
4-3 跟總編學的10件小事(作者倪玼瑜)
 
Part 5 她/他們眼中的黃總編
Editor-in-Chief in Their Points of View

 
5-1 用挑音樂、看日劇、點鹵味來麵試我的總編輯(作者劉揚銘)
5-2 這個總編很靠北(作者倪玼瑜)
5-3 公開場閤的黃威融最精華的地方都被剪掉瞭(作者陳敏佳)
5-4 颱灣〈關鍵評論網〉訪問一百理由創作迴顧字(作者吳象元)
5-5 北京〈日和手帖〉訪問老颱北人黃威融 (作者小山Hitomi)
5-6 中年    男子    酒友    來相會(作者張嘉行)
 
Back
編輯工作這些年感謝許多人與事

圖書序言

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雜誌俱樂部,招生中」這個主張,是我二〇一一年夏天在誠品講堂每週四晚的生活風格館策劃課程時提齣的概念,當時的狀況蠻戲劇性的,我準備離開工作多年的《Shopping Design》,但我必須替這本親手創辦接生餵奶養育的設計雜誌規劃創刊總編退場的工作方式(註一),就在極度混亂的狀況之下,我接到誠品講堂的邀約,問我有沒有可能六月起開十堂關於雜誌編輯的課。當時我的第一個反應,覺得應該是搞錯瞭吧,找我開一個人講十堂課,彆鬧瞭吧。

  跟誠品講堂的同事見麵後,我心中有瞭底,長期以來誠品講堂在文學經典、古典音樂、建築思想⋯⋯等專業人文知識領域有著很好的評價和學員基礎,他們想嘗試在生活風格係列推齣雜誌課的試試水溫。這個意圖我並不陌生,二〇〇六年底我在巨思文化跟同事們一起創辦《Shopping Design》之前,超商通路主動建議我們嘗試做本軟雜誌(相對於財經科技的硬雜誌),意思是差不多的。

  於是,我跟講堂同事提齣我的要求,我非常樂意「策劃」和「主持」這十堂課,但是光靠我一個人是完成不瞭這個任務的,我希望每次上課是「我主持+一個講師」的方式進行;然後我會找的講師,絕對不會是擁有國外名校學位的專業教授,我找得都是我在工作場域閤作過、覺得有料、跟我談得來的好卡,如果能接受這樣的規劃,我就做。

  這係列課程應該就是後來我的編輯生涯的重要轉摺點,朋友情義相挺(註二)和學員們的捧場(事前我們都沒想到一整個係列的每堂課場場爆滿)。因為那堂課,讓我決定應該要好好寫本跟我自己編輯工作有關的書,而我最歡迎、最希望的讀者並不是雜誌編輯,而是那些在大中小企業擔任企劃行銷工作和公部門裏麵參與外發各種案子的承辦專員和長官們,因為颱灣哪需要那麼多雜誌編輯啊,但是如何看懂雜誌的結構、欣賞雜誌的創意錶現,這是做創意工作最基本的功課。我在誠品講堂的招生傳單上這麼寫著:

  喜歡看雜誌的人,通常都是比較有趣的人,這當然是一個偏見,不過對我而言,卻是一個非常有用的偏見。我認識的搞創意做設計的朋友們幾乎沒有不愛看雜誌的,在這些人的勸敗之下,過去二十多年我每個月都買瞭一堆雜誌(請不要逼我計算到底花瞭多少錢),沒想到會有這麼一天,因為我亂買雜誌愛看雜誌,在二〇一一年的夏天我可以在誠品講堂這個「嚴肅而正經」的知識場閤,策劃這一係列雜誌講座,和這羣熱愛雜誌的好朋友們,一起聊聊我們為什麼如此喜愛雜誌,到底這些雜誌有什麼學問,讓我們這群人願意花大把大把的錢買雜誌,即使房間塞滿瞭、就算十幾年沒拿齣來摸過仍然不捨得丟掉⋯⋯

  這一次的雜誌講座,身策劃者的我以「生活風格」類雜誌為主軸,原因有二──第一,我們這群人就是比較喜歡看這類東西,如果你對財經、八卦、影視娛樂⋯⋯等暢銷主流雜誌類型比較感興趣的話,拜託你不要來,你會聽不懂我們在講什麼;第二,根據帶我入雜誌這一行的老闆詹偉雄大哥的看法,颱灣在整個華文雜誌圈最有競爭力的,就是生活風格這一塊,如果你想聽聽颱灣這群有創意和實踐力的編輯者,他們如何在本地市場做齣有意思的「小雜誌」,還有深深影響他們的外國雜誌是什麼,那你一定要來。

  所以「雜誌俱樂部」談得其實不隻是雜誌這件事,它跟颱灣社會的變動有關,它和消費市場有聯係,它牽涉生活風格,它當然會談到編輯技藝,它一定離不開雜誌上癮這件事。過去十年,我參與瞭《 Shopping Design》(二〇〇六至二〇一一)、《小日子》(二〇一二)和二〇一三年四月誠品書店《提案on the desk》這三個不同類型雜誌的創刊過程,經曆瞭許多有趣有用的事,催促我一定要寫齣這本「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

  為何強調抒情時代呢?這些年從事編輯工作,深刻體會雜誌是料裏情緒的事業,如何運用理性的編輯技術傳達感性的畫麵和故事,是生活風格編輯一定要會的基本功。我在這本日本編輯書──〈The Edit of Tokyo / Visionary Tokyo Editors : Their Lives and Works〉看到他們對編輯這件事的詮釋,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Edit is war
  Edit is magical
  Edit is fiction(poetic)
  Edit is Rock’Roll
  Edit is package
  Edit is innovation
  Edit is extension of sense

  接下來讓我們一起進入雜誌俱樂部吧,在這抒情的時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感性手記。

  (註一)
  《Shopping Design》從二〇一一年九月起由李惠貞小姐接手擔任總編輯,因為她的加入,設計雜誌有瞭更豐富的題目規劃和優雅的雜誌氣味。一切都是命運安排,我和Jenny初次相識是一九九八年《在颱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要齣版的時候,當時她在大塊文化任職;二〇一一年夏天她正打算告彆齣版工作,在巨思文化社長陳素蘭的鼓勵下,她加入《Shopping Design》擔任總編輯。二〇一一年底當我有瞭寫這本書的念頭,我立刻跟Jenny約喝咖啡,她的支持和鼓勵,常在我心。

  (註二)
  那十堂課的主題和講者名單如下:
  L01生活風格雜誌編輯術 by 黃威融
  L02《Shopping Design》編輯.攝影.美術的三角戰術 by 攝影師陳敏佳+美術黃昭文
  L03嚮《Brutus》和CAP藤本大師緻敬 by 前《ppaper》、《2535》美術指導馮宇
  L04日本建築類雜誌流派分析 by亞洲大學助理教授謝宗哲
  L05日本生活風格雜誌和颱灣蘑菇之間的小小關連 by《Mogu手帖》總編輯張嘉行
  L06看人傢的音樂雜誌有多酷 by StreetVoice音樂頻道總監小樹
  L07二〇〇一至二〇一一中國生活風格雜誌觀察 by創意人歐陽應霽
  L08歐洲生活風格雜誌導覽 by許育華,曾任Shopping Design報導總監
  L09後PC時代讀iPad雜誌的兩(百)種方法 by前《GQ》雜誌資深編輯李擴
  L10過去我喜歡的幾本雜誌和未來我想創辦的幾本雜誌 by《數位時代》創刊總編輯詹偉雄

圖書試讀

設計雜誌與颱灣社會
The Era of Design Magazine in 2004-2014
 
1-1生活風格編輯法
=圖文整閤+集體創作
 
八〇年代末期我在颱北念大學時花瞭很多時間編輯校園刊物,應該上的課幾乎都不會去上,而是拼命去尋找任何對刊物編輯有幫助的事物。那個時候的颱灣有不少認真上進的雜誌,例如《當代》、《人間》、復刊的《文星》⋯⋯此外兩大報紙(中國時報和聯閤報)的副刊和文化相關版麵也相當好看。不過我比較有興趣的一直是娛樂價值比較高的軟性雜誌(用當時的說法,我這種卡就是不夠有政治意識和社會實踐力),我在九〇年代初期看到來自香港的《號外》雜誌(那幾年它還在曾經發行颱灣版本),驚為天人,對於他們的內容如此的資本主義和商業流行,卻同時存在強烈的編輯風格和生活主張,深深影響瞭我後來的編輯思考。
 
影響我這輩的進口雜誌們
 
進入九〇年代,身在颱灣的我們眼界大開,與其說是因為颱灣齣現瞭有趣的雜誌,其實是我們可以在大型書店或某些唱品行(好比說當年西門町成都路口的Tower Record進口瞭一堆跟音樂其實並不是直接相關的奇怪雜誌),看讓我們看到過去從未見過的歐美日雜誌。
 
如果要挑齣這個階段影響我最深的進口雜誌,我會說是日本次文化雜誌《Studio Voice》和運動雜誌《Number》,這兩本雜誌我收集瞭一大堆,每次整理房間或搬傢,都曾經動念把它們丟掉,不過目前它們都還在身邊,每次看到它們就好像迴到那段青春歲月。多補充兩本,九〇年代末我去香港最愛買《武剛車紀》,它的英文是「Men’s Machines」,內容鎖定汽車相機音響,比起另外香港另外幾本主流汽車雜誌,它的文筆和意見都酷得多;另一本是一九九六年創刊的《Wallpaper》,它創造瞭一個新的類型和編輯態度,前幾年的《Wallpaper》即使現在看都還是覺得很前衛。(《Wallpaper》的創刊總編輯在二〇〇七年新創辦瞭《Monocle》)。

用户评价

评分

看到“抒情時代”這幾個字,我立刻聯想到的是,這本書會不會是一本關於特定曆史時期文化思潮的書籍?我可能以為會涉及到某個文學流派的興衰,或者某個藝術傢群體的創作理念,甚至是對某個時代文學藝術作品的梳理和解讀。我準備好要進入一段可能充斥著學術術語和曆史年代的閱讀體驗。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以一種非常齣人意料的方式,將“抒情時代”的概念融入到瞭一個更加日常和貼近生活的主題中。作者並沒有直接進行曆史的溯源,而是通過對“雜誌俱樂部”這樣一種社群形態的觀察和感悟,巧妙地展現瞭“抒情時代”在當下生活中的迴響。她筆下的“感性”,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體而微的體驗,是生活中的細枝末節,是人與人之間情感的流淌。這本書讓我重新思考,在看似物質至上、效率至上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有空間去保留那份屬於“抒情時代”的細膩情感和精神追求。它以一種溫和而有力的方式,提醒我們關注內心,珍視那些能夠觸動我們靈魂的點滴。

评分

當我在書店裏看到這本書,書名“雜誌俱樂部,招生中!:抒情時代的感性編輯手記”時,第一反應是這會不會是一本關於如何創建和運營一個綫上或綫下的閱讀社群的書?我當時正好在思考如何組織一些同好一起交流讀書心得,因此“俱樂部”和“招生中”這兩個詞立刻吸引瞭我。我以為會看到一些關於社群建設的理論、活動組織的方法、吸引會員的技巧,甚至是一些成功的社群案例分析。我期待這本書能給我提供一些實操性的指導,幫助我解決在社群運營中可能遇到的各種問題。然而,這本書的內容卻讓我驚喜地偏離瞭我的預設。它並沒有提供具體的社群運營手冊,而是以一種更加哲學和詩意的方式,探討瞭“俱樂部”的本質,以及在“抒情時代”背景下,人與人之間通過共享閱讀體驗所能建立的深層連接。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感染力,她描繪的並非是冰冷的規則和流程,而是溫暖的情感交流,是思想碰撞的火花。這本書更像是一次對閱讀與社群關係的美妙隱喻,它提醒我,真正的連接,源於共同的情感共鳴和精神追求。

评分

乍看書名,“雜誌俱樂部”和“感性編輯手記”的組閤,我曾設想過這是一本關於媒體行業內部觀察的讀物,或者是一本分享雜誌選題策劃、內容創作心得的行業秘辛。腦海中浮現齣的是編輯們如何在浩如煙海的信息中,篩選齣有價值、有吸引力的內容,如何在文字的世界裏雕琢齣能夠打動人心的篇章。因此,我帶著一種探索行業奧秘的心態去閱讀。然而,它所展現的遠比我預期的更為寬廣和深刻。作者並沒有沉溺於技術層麵的分析,而是將編輯的工作視為一種與讀者建立情感連接的藝術。她筆下的“感性”,並非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根植於對人性、對時代脈搏的敏銳洞察。那些看似普通的雜誌內容,在她的筆下煥發齣生機,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人們內心的起伏。我仿佛看到瞭她如何在文字中注入靈魂,如何在排版設計中傳達情緒。這種對內容背後情感力量的挖掘,讓我對“編輯”這個職業有瞭全新的認識,也對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雜誌産生瞭更加濃厚的興趣。它讓我明白,真正優秀的編輯,不僅僅是內容的搬運工,更是情感的引導者,是思想的傳播者。

评分

讀這本書之前,我腦海中對“編輯”這個職業的印象,大多停留在理性、客觀、嚴謹的層麵。我以為編輯的工作就是審校稿件、調整字句、確保信息準確無誤。因此,當看到“感性編輯手記”這樣的字眼時,我感到有些新奇,也有些疑惑,一個如此注重邏輯和事實的行業,如何能與“感性”聯係起來?我抱著一種探索“感性”如何在嚴謹的編輯工作中發揮作用的好奇心來翻閱。這本書所呈現的,遠遠超齣瞭我原有的認知。作者的文字,將編輯工作描繪成瞭一場與文字、與讀者、與時代進行深度對話的旅程。她筆下的“感性”,並非是無的放矢的情緒宣泄,而是對文字背後情感力量的深刻理解,是對讀者內心需求的敏銳捕捉,是對時代變遷下人們情感脈絡的細膩體察。我看到瞭她如何在文字中注入溫度,如何在版式設計中傳遞情緒,如何在選題策劃中觸及人心。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真正的編輯,不僅需要紮實的專業功底,更需要一顆能夠感受、能夠共情的心。它讓我對這個曾經被我視為純粹理性的職業,充滿瞭新的敬意和理解。

评分

這本書像是夏日午後,陽光透過樹葉灑下的斑駁光影,也像鞦日黃昏,一杯熱茶在手,暖意緩緩流淌。初翻開時,以為是某種新興的閱讀社群指南,或是關於如何組織一次成功讀書會的實用手冊,畢竟書名就帶著“俱樂部”和“招生中”這樣充滿號召力的字眼。然而,隨著閱讀的深入,我發現它遠遠超齣瞭這個簡單的定義。它更像是一位老朋友,在深夜裏,為你娓娓道來那些藏在字裏行間、流淌在時光中的感性片段。作者的文字帶著一種獨特的溫度,仿佛能穿透紙張,觸碰到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那些關於“抒情時代”的描繪,並非是對過去某個具體年代的懷舊,而是一種對情感豐富、內心細膩的價值的肯定。它讓我開始反思,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是否丟失瞭那份對細微之處的體察,對情感真實的追求。書中的一些章節,即使隻是寥寥數語,也能勾勒齣一幅幅生動的畫麵,讓我身臨其境,仿佛與作者一同經曆瞭那些觸動心弦的時刻。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是很多同類書籍難以給予的。它不是強行灌輸觀點,而是通過細膩的敘述,引導讀者自行感悟,去發現屬於自己的那片情感天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