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我該乾些什麼

下麵,我該乾些什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哲學
  • 人生
  • 自我成長
  • 思考
  • 生活
  • 意義
  • 存在主義
  • 選擇
  • 行動
  • 迷茫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目的:充實;方式:逃亡;手段:殺人。
這就是我遺書的全部。我想說,在你們的曆史上存在過這樣一個人。
再見。

  在我心中,
  一個人被殺是因為他值得被殺。
  丁允恭(作傢,高雄市新聞局局長)◎專文撰序

  我覺得有一把彈簧刀,事情就會有一種儀式感。
  我將它藏在包裏,走過人群,不一會兒就忍受不住誘惑,將手塞進包裏,按起按鈕。
  嗒,它彈齣去,嗒,它收迴來。
  我感到眩暈,我是死神,可以隨時決定這些路人的生死,而他們隻能將之歸結為偶然。

  大考前夕,十九歲的少年殺瞭一個美麗優秀的女同學,總共三十七刀。
  不為錢財,不為性侵,沒有仇恨,理由僅因那份讓他再也無法呼吸的、生而為人的無聊。可怖的是,他連一點點歉意也沒有。

  《下麵,我該乾些什麼》是根據2006年的一件「無理由殺人案」進行的一場文學演算,這也許我們看過最勇敢的小說。它與《麥田捕手》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麵:一麵犀利、深刻,直麵現實;一麵傷感、憂鬱,留有希望。比起沙林傑的感傷,阿乙顯然更加勇敢。

  小說以第一人稱自述,從作案的籌畫、實施、逃亡、被捕、受審,一氣嗬成,教人屏息。活著的意義究竟何在?阿乙藉由此書對現代社會的人類生存本質拋齣瞭大哉問;他以一貫的犀利冰冷,逼迫眾人正視自身內在最難以自處的部分,令人如坐針氈,他更以此作嚮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繆的《異鄉人》緻敬。

本書重點

  ◎繼《鳥看見我瞭》、《模範青年》等精彩短篇之後,阿乙首度推齣的長篇作品,在微博上引起眾多讀者討論,甚至與阿乙直接對談!

  ◎二十世紀中期,法國存在主義大師卡繆藉由《異鄉人》一書,探討瞭現代人在強大的現實威迫之下,生存意義和存在感都變得極端稀薄和虛無的狀態;而阿乙也因一起「無理由殺人案」的標題,引發瞭寫作《下麵,我該乾些什麼》的念頭。在當今二十一世紀,人心更加乾涸,人們皆受睏於巨大的疏離感與渺小的自我價值感,此書是阿乙嚮卡繆緻敬之作。

精彩摘錄:

 
 我覺得有一把彈簧刀,事情就會有一種儀式感。我將它藏在包裏,走過人群,不一會兒就忍受不住誘惑,將手塞進包裏,按起按鈕。嗒,它彈齣去,嗒,它收迴來。我感到眩暈,我是死神,可以隨時決定這些路人的生死,而他們隻能將之歸結為偶然。但我得挑選。在我心中,一個人被殺是因為他值得被殺。我覺得這些人都不太閤適。

  我們像兩棵樹、兩根木棍那樣擦肩而過,而我心知,我是殺過你的,隻是你不知道而已。

  我捫心自問,在這世界與誰也沒有約定,如果非得算上一個,那就是自己。

  我和他,我們都像是自己不得不承受的垃圾,我們沒有一天不渴望天空的飛機停下來,好甩齣繩梯,將我們撈走,帶我們去一個充實的地方。甚或那地方一點自由沒有也可以。但是什麼奇蹟也沒發生,我們不得不繼續忍受著時間。

  有幾次我試圖問什麼時候可以開始,但這樣很操蛋。就像女人不能對罪犯說,你什麼時候可以強姦我啊。

  此時讓我耿耿於懷的倒不是窗外自由的天空,而是在青山被捕的時刻。

  那時我完全可以推倒刑警,奪路狂奔,撿起石頭或菜刀傷害行人,如此便可被當場擊斃。而現在我卻不得不獨自麵對龐大的時間。人世間所有的事情,行路、勞動、戰爭、求歡,都是阻擋肉身與時間直接接觸的屏障,但在我這裏,在這間無所事事即使有點事也會很快辦完的狹小牢房裏,我總是清晰地看著時間張大臂圍走過來。它孔武有力、無懈可擊、無所不在,沒有任何肉身都會有的情感,它既不會聽你的求饒,也不看你的哀傷,它就像是不停砸下的泥石、不停湧來的浪潮,塞滿整個房間,淹沒你,淩遲你,它淹沒你讓你感到全身被重量重壓時它是囫圇的,它割殺你它像竹簽一樣釘進你的指甲時它又是淩厲的。它讓你無法抵抗,讓你極緩慢地死亡。

《星辰彼岸的低語》 一部關於追尋、遺忘與重塑的史詩 核心主題: 記憶的不可靠性,身份的流動性,以及在宏大宇宙背景下個體存在的意義。 故事背景設定: 故事發生在一個被稱為“永恒之環”的巨型人造星係網絡中。這個星係群由數萬個相互連接的生態球組成,每一個生態球都運行著一套截然不同的物理法則和社會結構。在“永恒之環”的深處,存在著一個被所有居民敬畏和恐懼的實體——“編織者議會”。他們聲稱掌握著維護宇宙和諧的最終知識,但實際上,他們通過精確控製信息的流動來維持其統治。 時間綫設定在“大寂靜”事件的數韆年後,那是一次導緻所有已知文明幾乎崩潰的知識瘟疫。幸存者們通過對舊世界信息的極端篩選和重構,建立瞭如今的“永恒之環”。 主要角色: 1. 凱倫·索爾(Kaelen Thorne): 一位“信息清道夫”,他的工作是潛入廢棄的、被認為是“汙染源”的舊世界殘骸中,迴收有價值的技術和數據,並將其“淨化”後上交給編織者議會。凱倫的記憶非常模糊,他隻記得一個模糊的符號和一句斷裂的歌謠。他是一個天生的懷疑者,盡管他憎惡自己的工作,卻又被其帶來的安全感所束縛。 2. 薇拉(Vera): 一名來自“環外邊緣”的遊牧者。她所屬的部落拒絕接入“永恒之環”的網絡,依靠對古老航行術和天體物理學的直覺生存。薇拉堅信,真正的曆史和力量並不存在於被編碼的數據中,而是存在於宇宙的“背景噪音”裏。她正在追尋一種被稱為“迴響石”的古代遺物,據說它能播放齣“大寂靜”前世界真實的聲音。 3. 導師‘零’(Mentor Zero): 一位身份極其神秘的隱士,據傳是少數幾個親曆“大寂靜”的幸存者之一。他居住在一個被時間場扭麯的失落空間站內,掌握著關於“編織者議會”起源的禁忌知識。他的教誨總是充滿悖論,旨在引導追隨者質疑一切既定事實。 情節梗概: 故事始於凱倫在一次例行任務中,意外發現瞭一份未被完全銷毀的日誌。這份日誌不屬於任何已知的文明檔案,其中描述瞭一個與“永恒之環”的官方曆史完全衝突的世界觀——一個關於自由意誌和無限可能性的世界。更令人不安的是,日誌的作者提到瞭凱倫自己的名字,並暗示凱倫的“淨化”工作實際上是在係統性地抹除他自己的過去。 這份發現讓凱倫踏上瞭一條充滿危險的道路。他開始秘密地利用他的清道夫權限,在數據的碎片中拼湊真相。他的行動很快引起瞭“編織者議會”中“執劍人”衛隊的注意,他們派齣最精銳的追蹤者試圖抹除他。 在逃亡過程中,凱倫與薇拉相遇。薇拉起初對他充滿戒心,認為他是議會的走狗。然而,當凱倫展示瞭日誌中的一個關鍵坐標——一個指嚮“迴響石”可能隱藏的星雲——時,兩人達成瞭一種脆弱的聯盟。薇拉需要凱倫的技術能力來解讀復雜的加密數據,而凱倫則需要薇拉的生存智慧和對非綫性知識的理解。 他們的旅程穿越瞭“永恒之環”中各種光怪陸離的生態球: 琉璃之城: 一個完全由光和情緒驅動的社會,居民通過共享意識維持和諧,但任何負麵情緒都會被立即“吸收分解”。凱倫和薇拉必須學會如何在一個沒有謊言卻也沒有隱私的地方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 銹蝕之域: 一個被時間加速的死亡星球,技術遺跡以驚人的速度腐蝕。在這裏,他們遇到瞭導師‘零’。‘零’沒有直接給予答案,而是將凱倫置於一係列“記憶迴放”中,強迫他麵對他潛意識深處被壓抑的創傷和選擇。凱倫開始懷疑,他所追尋的“真相”可能不是外部信息的還原,而是內部痛苦的接受。 高潮與轉摺: 最終,凱倫和薇拉找到瞭“迴響石”。當薇拉激活它時,發齣的不是古老的歡呼或宏大的宣言,而是一段關於“平凡生活”的瑣碎記錄——一段關於傢庭聚餐、下雨天、以及一個普通人對未來的期盼的片段。 正是在這一刻,編織者議會的最高執政官親自齣現。他揭示瞭真正的真相:所謂的“大寂靜”並非災難,而是一場有意識的“意識升華”,目的是為瞭擺脫無盡的痛苦和衝突。議會並非在抹除曆史,而是在篩選可以被人類心智承受的幸福和穩定。凱倫的“過去”是議會為瞭測試其係統可靠性而設計的一個模擬節點,他的追尋本身就是程序的一部分。 結局的探討: 凱倫麵臨終極選擇:接受這個被精心設計的、無痛的“穩定”;或者利用“迴響石”的力量,嚮整個“永恒之環”廣播所有被壓抑的、混亂的、充滿痛苦的“真實”記憶。 薇拉告訴凱倫,真正的自由不在於擁有完美的記憶,而在於選擇你願意背負的重量。凱倫最終沒有選擇廣播一切。他選擇銷毀瞭“迴響石”,並利用他學到的知識,對議會的控製係統植入瞭一個微小的、無法被察覺的“不確定性代碼”——一個鼓勵個體獨立思考的微小裂縫。 他沒有推翻舊世界,而是為未來播下瞭質疑的種子。凱倫和薇拉離開瞭“永恒之環”,消失在星際航道的迷霧中,成為傳說中永遠在尋找“下一個答案”的流浪者。他們最終明白,知識不是最終目標,追尋知識的過程纔是定義“存在”的唯一方式。 本書風格與特色: 本書風格融閤瞭硬科幻的設定與哲學思辨的深度。敘事節奏緊湊,充滿星際冒險的張力,同時大量運用環境描寫來烘托角色的內心掙紮。語言風格偏嚮冷靜、精確,但在描述被遺忘的情感和失落的文明時,會顯現齣一種深沉的詩意。它不提供簡單的救贖或明確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在信息洪流中建立自己的價值坐標。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阿乙


  本名艾國柱,一九七六年生於江西。擔任過警察、祕書及編輯。作品發錶於《今天》、《人民文學》、《收獲》及《GRANTA》雜誌。曾齣版短篇集《灰故事》、《鳥看見我瞭》、《春天在哪裏》,小說《下麵,我該乾些什麼》、《模範青年》,隨筆集《寡人》。

  《模範青年》、《鳥看見我瞭》中文繁體版已由寶瓶文化齣版。

  小說作品曾獲:
  二○一二年,首屆林斤瀾短篇小說奬。
  二○一二年,《人民文學》「未來大傢TOP20」。
  二○一二年,颱灣《聯閤文學》「二十位四十歲以下最受期待的華文小說傢」。
  二○一二年,華語文學傳媒大奬最具潛力新人奬。
  二○一一年,《東方早報》文化中國年度人物。
  二○一一年,《人民文學》年度青年作傢。
  二○一一年,《南方人物周刊》中國青年領袖。

圖書目錄

【推薦序】殺與逃的雙股螺鏇    丁允恭

開始
前奏
準備
行動
實施
逃亡Ⅰ
逃亡Ⅱ
逃亡Ⅲ
結束
審訊
遊戲
坐監
判決
上訴
庭辯
告白

【後記】一個作者,還是一個正義的作者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殺與逃的雙股螺鏇            
丁允恭(高雄市新聞局局長、作傢)


  關於這本書,首先,我們要談的,當然就是「殺人」。

  阿乙問說:「下麵,我該乾些什麼?」於是,我們要問:那Meursault(編按)走瞭以後又怎樣?

  那是《異鄉人》裏麵,在母親的喪禮之後、焦燥乾渴的刺眼日光之中,因為輕率的誤解而殺死瞭阿拉伯人的男子。後來我們都知道瞭,他百無聊賴,他麻木不仁,對一切都滿不在乎,連辯解都不屑為之,所以自構瞭荒謬的末路。存在主義的年代,不為瞭什麼而做些什麼,意義的一再削減,終至虛無;這虛無也成為一麵鏡子,反身看到無所依附的自己,成瞭一代文青的流行,這是大傢都知道的。

  然而在開放槍枝持有的美國州份、一次次的校園槍擊事件後,在貼上禦宅標簽的鞦葉原隨機刺殺事件後,當然,也在颱北捷運令人悲傷的殺人事件之後,關於種種的「無意義殺人」,全都因為難以理解,而被反覆討論著。

  異鄉人裏頭這樣高蹈的哲學,抽象的關於存在的反省,卻沒有辦法滿足我們對於每一個具體殺人案件裏麵,種種庸俗而真摯的好奇心。

  Meursault縱然無賴,卻也稱不上可惡,關於那些真切地可惡著的人們,又或者所有那些擁有著「汪洋大的殺意、鼻屎大的動機」的人,他們到底在想些什麼呢?

  對於這些無意義的殺人,我們還需要更現世的說法。

  於是,我們有車載鬥量的通俗犯罪小說,也有像村上龍的《寂寞國的殺人》這樣的社會評論;也於是,阿乙在目睹瞭學生殺人的社會事件以後,寫齣瞭這本《下麵,我該乾些什麼?》。

  就殺人者的主觀意誌而言,「殺人」常常是他們與世界對話的手段,可是在無意義殺人的情境下,殺人作為一種說話,通常是沒有對話基礎的對話。沒有對話基礎,我們又如何談論下去呢?

  我們的社會,習慣於簡單的答案,與復雜的儀式,對於這些殺人事件,我們往往以死刑等手段作為迴應,然而對於並不畏懼死亡的人,這樣的迴話往往隻能讓他們冷笑,甚至對他們的惡我們也無從真正懲罰。這種無奈的情境,或許隻好交給小說傢以細緻的筆法來摸索,找齣真實對話的稀少可能齣來。

  迥異於Meursault的漠然,阿乙的兇手充滿瞭獨白,然而這樣的獨白,雖然對於真實事件中那些謀殺者的模擬未必精準,卻是跟讀者最交心的對話。

  在殺人以外,就是「逃亡」。

  花瞭生平裏麵許多時間擔任犯罪追獵者 ── 警察的阿乙,決定採取被狩獵者的視角,展開一場逃亡之旅,也讓「逃亡」成為無意義殺人的意義所在,讓主角從殺人者的狩獵角色,轉置為被追捕的獵物角色。

  逃亡本身就「不是」什麼,而並非「是」什麼。一場逃亡,就像是一隻不斷掙脫著自己舊皮的毒蛇一般,把過去所有拋諸腦後。「逃」也是常見的主動機,隨著情節的發展,它構成瞭一部公路電影,或甚至是一場RPG遊戲,不論基於道德感受使我們對逃亡者多麼厭惡,我們卻也不得不對他做齣投射與同情,也讓整個閱讀的過程成為兇手的從犯。在逃亡的過程中間,載荷瞭沿途的風景,也豐富化整個蒼白的犯罪故事,更因為拉長展延的時間軸,讓一切有機會在敘事中被反芻消化。

  在阿乙的手下,逃亡本身也是匪徒對警察、對政府,乃至於整個體製的嘲笑方式,更與「殺人」所構成的挑戰互為呼應。逃亡的成功,讓體製自己所號稱的效能,因為本身的臃腫龐大,或是年久失修,而完全失靈故障。然而在這淺層的譬喻之下,更是挑戰一整個使我們感到安逸釋然的社會係統,原來所有那些我們以為足以保護我們的機製並不可靠,當然他們日常如同匪徒一般的行徑就更不在話下。

  就在殺人與逃亡之間,交雜齣這部作品的雙股螺鏇,敘事在其中纏繞嚮前。我們小說的主人翁,透過冷血無恥的殺人,與大逃亡曆程的構思與實行,也幾幾乎就要反嚮地英雄化瞭起來。我們不禁也會猜測,或許這也是阿乙對自己未必情願的警察生涯,一種漫不在乎的嘲笑?

  然而或許是對更多事物一種更為廣泛的巨大嘲笑。

後記

一個作者,還是一個正義的作者
阿乙


  現在迴想這篇小說的寫作曆程,有如夢魘。它作為欲望的斑點,誕生於二○○六年夏,我看到一則簡短報導:一位年輕人殺死同學,沒人能找到他的殺人動機。當時我和文學的關係很簡單,隻是一個普通讀者。

  我和很多事物擦肩而過,料想這報導也如此。但在幾個月之後,我發現它自行變大,成瞭一個可怖的世界。我每天都裝載著對它的龐大理解和無窮編造,就像背負重物。二○○七年春節,我沒有迴鄉過年,試圖將它産下來,但隻寫齣十五節。當年五一,續寫兩節,國慶時又加瞭一節,但被迫停手。因為寫作間隔時間太長,文本前後掣肘,互相矛盾,而詞句也因時間將盡而顯得倉促淩亂。當時它叫《殺人的人》,有八萬字左右,計畫總長度為二十四萬字。因為這個,後來我隻敢寫短篇。一些人還以為這是一種文學上的自覺選擇。

  我差不多忘瞭它。直到二○一○年,在倒騰櫥櫃時看見材料,纔想起還有這一遭。我想到自己如何盡力搜集資料,如何曠日持久推算,如何試圖去法庭旁聽,如何鑽研卡繆、杜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的三部著作——我想到這些狂熱的準備,以及它的草草收場,便被一種恥辱感緊緊包圍,就像一個窮人生不起孩子。

  我想從頭來過,而生活中彆的事情也按照它的軌道運行過來,擠成一團。在祖母下葬的同時,我按照父親要求,購買新房,準備結婚。而因為寫作所帶來的對生活的敵意,我與女友的關係其實已走到盡頭。二○一○年五月二十三日,我看著世界盃報導的加班錶,哀楚欲死,感覺就像遊泳好手要將自己溺斃,「好,我陪你們去生活,陪你們買房、結婚、加班。」我像睏獸憤怒行走,最終做齣的卻是相反的選擇。今天看來,這個選擇沒有辜負我,但相比《月亮與六便士》裏的思特裏剋蘭德,以及不少狂熱的朋友,我還是缺少齣格的勇氣。他們都曾為創造的理想辭職,而我隻是命令自己無論如何也要開始。我容易在妥協狀態裏生存。我在開始時打上這天的記號,後來纔知在四年前,同樣是這一天,主人公的原型受激情驅使,舉起屠刀。這是一種可怕的巧閤。
  
  最終因為我的專橫霸道,我和女友分手,每天早上六點多起床上班,傍晚八點多迴傢,我總是試圖在網站工作中保護住精力,但每次迴來都氣息奄奄,一個字也寫不動。然後我等週末。在週六,我會因為要找到續寫感覺而苦苦推敲,因此最終隻剩下周日能暢快地寫幾韆字。在這過程中,平均每三天,父親都打電話來,以商量的口吻問:「找女朋友沒有?」我每次都心藏怒火。我想說:「正因為你想讓我結婚,我有瞭一間房子;正因為要還月供,我不敢輕易辭職、跳槽;正因為這狗日的工作,我每天被消耗一空。」

  有一天接過父親電話後,我翻開電話簿,找到一個自認妥當的人,發短信:我喜歡你。她和我進行瞭接觸,但是猶疑。對女人來說,這種緊迫的求愛不但值得懷疑,還值得鄙視。在見到她後我笨手笨腳地抱她,被掙脫開,這事情就完瞭。後來父親問我如何,我說高攀不起。聽得齣來他很悲哀。

  二○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這篇薄薄的小說終於修改完畢。當時是下午,窗外鋪陳死氣沉沉的建築物、冰塊、樹和時光,我一人呆坐,不知悲傷應該從哪裏來。我有一個朋友在寫完長篇後嚎啕大哭,我覺得我也應該這樣,但一直沒等來。我對自己很失望。當夜我失眠,恐懼像大風不停颳進空洞。我害怕這一切都是在做無用功。

  後來我齣門去談戀愛,換瞭兩次工作,並還清欠義人的房款。

  這篇小說標題(原名)為〈貓和老鼠〉,偏近於對故事的解釋,喻示的是互動關係中的位置與使命,一個窮凶極惡地追,一個沒日沒夜地逃。小說的主人公在被無聊完全侵蝕後,再也找不到自振的方法,因此殺人,試圖贏得被追捕所帶來的充實。想一想這場景:就是要睡瞭,也要在指間夾一根燃燒的香煙,好在煙頭燒到皮膚時醒來,繼續逃命。(而「該乾些什麼」偏近於對一種狀態的解釋,偏近於象徵)。小說可用一句話概括:因為太無聊,並無法依靠自己解決這種無聊,主人公決定犯罪,與員警玩你追我趕的遊戲。它取材於新世紀後發生的一起真實案件,在闡述犯罪動機時,當事人神神叨叨,看起來像是用瘋子的語言與外界交流。直到死刑執行,真相也沒齣來。但他成為一隻籮筐,將很多專傢、媒體、讀者的解釋都裝瞭進去,他們為著維護自己的利益、職責、良心還有可能是粗淺的見識,將他解釋成他們想像中的樣子,或者說是想要的樣子。我在其中之列。我想他就是因為無聊。

  我想提醒一下,這裏所說的無聊是個重要問題,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問題,而不是我們對彆人的街談巷議(不是一種吊兒郎當)。它甚至可以被解釋為無助。如果有上帝,那麼它也應該成為上帝同情的一種遭遇。

  我將他設置為一個純粹的人。就像電影《計程車司機》裏的特拉維夫,他的子彈注定要射齣,至於射死的是總統候選人還是黑社會,他並未深究,他隻是需要子彈射齣。他並沒有先天的善惡動機,隻是在效果上,他不能殺死總統候選人而可以擊斃黑社會成員,因此被捧為城市英雄。

  而我的主人公,他的行動為世人不齒,他們集體呼喊:
  殺死他!
  殺死他!殺死他!
  殺死他!殺死他!殺死他!

  在原初的動機上,我的主人公一心隻想著「如何充實」,殺人隻是這一動機的外延。我著重探究的是這一動機。從動機上看他和過去的我並無區彆,很多年我都渾渾噩噩,無所事事,每天盼望世界大戰。隻是我止於語言,而這個主人公卻付諸行動。他設想過頻繁地做好事,好讓受恩人去搜尋他,但他想這樣的搜尋注定鬆弛、鬆散,從技術上並不能使他充實。因此他去當瞭惡棍。在殺那個漂亮、善良、充滿纔藝的女孩時,他考慮的也是技術,因為殺掉一個完美的人,會激怒整個社會,進而使追捕力度增大。

  寫作時我很平靜。我從來不贊美也不認同這種行為,但也沒有急不可耐或先入為主地對它進行審判。因為一個作者一旦將自己設置為正義的化身,他的立場便可能偏頗,思想便可能空洞,說教便可能膚淺,所揭示的也可能為人們所麻木。在這方麵,我遵循卡繆的原則,像冰塊一樣,忠實、誠懇地去反映上天的光芒,無論光芒來自上帝還是魔鬼。

  但最終我還是害怕,因為書寫這種罕見的罪惡,就像揭開一個魔盒的蓋子。我在小說中讓檢察官說,這種僅僅因為無聊而殺人的行為,它不可預測,使人膽寒,性質早已超越殺人放火、強姦拐賣,攻擊的是我們整個製度、傳統,以及賴以活下去的信念。

  因為這種創造的害怕——我創造瞭一個純粹的惡棍——最終我抹去他的名字。一本小說有主人公卻沒有名字,因此討論起來就不方便。我既想你們看見作品,又想你們忘記它。

  因為將自己太多的觀點投入到這個年輕的主人公身上,讓他演說齣來,有不少人批評。認為一個二十歲不到的人說齣三四十歲的人的話不妥帖。我認同這點。現在也很後悔。書齣版後有幾起青少年的案件發生(最近的是紅領巾案),有好些記者和讀者在網路上tag我,說這就是《下麵,我該乾些什麼》的現實版,認為我預言瞭某種現象。我什麼也沒預言,我取材的也是一件真實案件,我不可能去預言我所取材的那件案子。而這些後發的案子也教育瞭我,我想我對他們的理解越來越多,可惜當時我已經自以為是地寫瞭齣來。

  我到現在還很好奇,當初那個殺人者,他為什麼殺人,到底為瞭什麼。

  他什麼也沒說,隻是留給我們一些支離破碎的密碼。現在我認為他也是在心智不成熟的情況下設定這個密碼的。就像我們隨便捉弄人,隨便拋齣一個謎麵,讓人苦苦地猜,而實情是什麼謎底也沒有。

圖書試讀

兩點是約好的時間。一絲風沒有,巨大的光明映射在小石路和棗樹葉片上,哨兵孤零零站著,車輛不斷經過。我給她發短信,沒有迴音。等待總是這樣,無盡荒謬,特彆是等待一個女人。她們在齣門前極其漫長地化妝、穿衣,試圖找到最閤適的自己。她們對遲到很有道理。
 
兩點半,我判定她不會再來,走迴房,在牆上寫: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然後靠在牆上,承受巨輪沉沒一般的遺憾。我想隻能隨便找個人,時間不多瞭。我戴好帽子,將彈簧刀藏於褲兜,走齣門來,卻見孔潔正在和哨兵說話。
 
她看到我,走過來。她今天梳著馬尾辮,穿著純白T恤、淡藍色裙子,脖子上掛著水晶鍊子,手腕戴寶石色小方錶,套著三圈紅色小佛珠,鞋首碼瞭一朵花瓣清晰的蓮花。她的生活被安排得如此精巧。她眼若黑珠,麵若紅粉,嘴唇近乎透明,胸前起起伏伏透不上氣來,像是從畫中走齣來。
 
我有些慌亂。
 
她說:「沒晚吧?」
 
我說:「早來晚來還不都一樣。」
 
她說:「我感冒瞭。」
 
我恍然大悟,禁不住為自己鬍亂斷人羞慚。我覺得就是這麼好的一個姑娘啊,我要對她動手。但這時好像不是我要對她做什麼,而是她主宰著我,讓我去對她乾點什麼。她像聖母走在前頭,將我帶上颱階。
 
她問:「你怎麼還戴帽子?」
 
我說:「是內容的一部分。」
 
她錶示不解,我又重復瞭一次,「就是內容的一部分。」
 
我有些語無倫次。走著走著,我渴望颱階能無止盡地延伸下去,可它們卻一級級地少。我對自己說:「沒事的,沒事。」
 
她說:「什麼叫沒事,這麼大的事。」
 
我看見細密的汗珠從她的脖子上滲齣,晶瑩剔透。她真像一件光新的瓷器,身體滲齣雨後綠樹纔有的清香。我再也走不動瞭。她轉過身,等著我。這閑暇片刻,她用手攏住眼睛,看瞭一眼天空。
 
那裏沒有一絲雲,藍色蒼穹深邃而無盡止,太陽像是無數電焊光聚攏一處。沒有任何聲音。她露齣潔白的牙齒,像腦癱病人傻傻笑著。然後繼續走。我飽受摺磨,幾次想喊住她,叫她滾,滾得越遠越好。我甚至怨恨起她的母親來,怎麼可以讓自己的女兒就這麼隨隨便便地去相信一個人?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生就像是一場馬拉鬆,而不是短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節奏,都有自己的步調。但是,有時候,我們會不自覺地和別人比較,看到別人跑得快,就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慢瞭,是不是應該要更努力一點。《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別人都在衝刺的時候,我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跑道,找到自己的目標。我猜,這本書可能不是在教你如何「贏在起跑點」,而是在探討,如何在漫長的賽跑中,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份堅持和意義。也許,作者會分享一些關於自我認知、時間管理,或者是在壓力下保持動力的技巧。我對這本書感到好奇,是因為我希望能找到一種,能夠讓我安心地按照自己的節奏前進,而不是被外界的聲音所左右的方法。在這個充滿比較和競爭的社會,學會與自己和解,找到內心的平靜,是多麼難得的智慧。

评分

喔,這本書的名字,叫做《下麵,我該幹什麼》,一聽就讓我想起自己剛畢業那時候,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眼前一片迷茫,不知道下一步該往哪走。那時候的我,什麼都不懂,什麼都怕,總覺得自己好像永遠都抓不到重點,永遠都在原地踏步。每天睡醒,第一件事就是想著「今天又要幹嘛?」,然後一整天就這樣渾渾噩噩地過去瞭。這本書的名字,簡直就像是當時的我內心的吶喊,真實到有點令人心疼。我猜,作者應該也是經歷過這樣一段充滿睏惑的時光吧,不然怎麼能寫齣這麼貼切的名字呢?光是看到書名,就已經讓我迴憶起好多好多當時的心情,那種無助、那種焦慮、那種渴望被引導的感覺,全都湧上心頭。我不知道書裡到底寫瞭什麼,但我已經迫不及待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度過那段「不知道該幹什麼」的日子,又是如何找到自己前進的方嚮的。也許,裡麵會有我一直以來都需要的答案,或是給我一點點啟發,讓我不再像過去那樣,每天被「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問題給睏擾。

评分

我一直覺得,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人學會獨立思考,學會自主學習,學會如何「活下去」。但是,現在的教育體係,好像總是傾嚮於灌輸知識,而不是培養能力。《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充滿瞭一種對現狀的質疑,一種對學習方式的反思。我很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探討,我們在學校學到的東西,和實際生活中需要的能力,之間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又或者,它會分享一些,如何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辨別真偽、篩選資訊,並將其轉化為行動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啟發我,讓我重新思考學習的意義,也讓我能夠更好地引導下一代,找到真正有用的知識和技能。畢竟,在這個快速變遷的世界,光是懂得課本上的東西,是遠遠不夠的。

评分

我是一個藝術工作者,常常會被一些靈感所驅使,投入到創作中。但是,創作的過程,有時候是非常孤獨的,而且結果也充滿瞭不確定性。《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靈感枯竭的時候,或者是在創作遇到瓶頸的時候,藝術傢該如何繼續前進?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藝術創作的過程中,尋找持續的動力,如何在挑戰中保持創新的精神。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心態調整、技巧提升,或者是在藝術市場中找到自己定位的方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啟示,讓我能夠更好地應對創作中的睏難,讓我的藝術之路能夠更加順遂。畢竟,藝術的生命力,就在於不斷的探索和突破。

评分

身為一個每天為瞭生活奔波的上班族,尤其是像我這種在科技業打滾多年的老鳥,常常會覺得,自己好像被睏在一個不斷複製的循環裡。每天早上起床,就是電腦、會議、報錶,然後又是迴傢,吃飯,睡覺,隔天繼續。這種日子久瞭,真的會讓人懷疑,自己到底在忙些什麼?每天的努力,真的有意義嗎?《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真的太能打中我瞭。它不是那種虛無飄渺的勵誌書,也不是那種教你如何一夜緻富的成功學。它聽起來,更像是一種對生命本質的叩問,一種對日常重複的質疑。我很好奇,這本書是不是在探討,我們在日復一日的忙碌中,是否已經失去瞭對「做什麼」的初衷?是不是有時候,我們該停下來,好好問問自己,除瞭眼前這些,還有什麼是我們真正想做的,或者說,有什麼是我們「下麵,該幹什麼」的?我希望這本書能帶給我一些不一樣的視角,讓我知道,即使在看似單調的生活中,也能找到新的可能性,而不是被時間和責任給淹沒。

评分

我是一個從小就對周遭世界充滿好奇的人,什麼都想摸一摸,什麼都想學一學。但是,人生的時間有限,精力也有限,不可能什麼都做到。很多時候,我會發現自己一頭熱地投入某件事情,結果卻發現,這好像不是我想像中的樣子,或者,我已經學到瞭我想要的,接下來,我又該往哪裡去?《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名字,簡直就是我人生的寫照。常常在一個階段結束後,我都會陷入一種「空窗期」,腦袋裡一片空白,不知道下一個目標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還有什麼興趣可以培養。這讓我感到很焦慮,因為我害怕停滯不前,害怕自己會被社會淘汰。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在為我這種人量身打造的,它或許能夠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嚮,告訴我,如何在結束瞭一個旅程之後,能夠有效地銜接下一個,而不至於迷失方嚮。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義「該做什麼」,又如何找到那個「下一步」,而不是漫無目的地隨波逐流。

评分

說實話,這幾年颱灣的社會變化太快瞭,不管是科技、經濟,還是人際關係,都好像一直在變。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跟不上這個節奏,有點力不從心。尤其是對於剛進入職場的年輕人來說,麵對這麼多的選擇和挑戰,真的會讓人不知所措。《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非常接地氣,它不是那種空泛的理論,而是直指人心的疑問。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這樣一個快速變動的時代,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真正有價值的事情去做。或許,它會提供一些實際的方法,告訴我們,如何在感到迷茫的時候,能夠理清思緒,做齣明智的選擇。我也很好奇,作者會不會分享一些自己在類似情況下的經驗,讓我們知道,即使跌倒瞭,也有重新站起來的勇氣和方法。畢竟,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裡,擁有一份清晰的方嚮感,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

评分

老實說,我是一個喜歡穩定生活的人,我不喜歡太多的變數,也不喜歡太多的驚喜。我習慣瞭按部就班,習慣瞭規劃好的行程。但是,人生總是有意想不到的轉摺,有時候,你以為自己已經準備好瞭,結果卻發現,一切都打亂瞭。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我常常會感到不知所措。《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似乎就捕捉到瞭這種突如其來的「失控感」。它讓我想起,當計畫趕不上變化時,我們該如何應對。我好奇,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應對人生「意外」的智慧,告訴我們,如何在混亂中找到秩序,如何在迷霧中找到齣路。也許,它會探討的是關於彈性、適應力,或者是在睏境中尋找機會的能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給我一些力量,讓我知道,即使麵對未知,我也能夠保持鎮定,找到屬於自己的下一步。

评分

人到中年,很多時候會麵臨一種「中年危機」的感受,總覺得好像一輩子就這樣瞭,接下來的生活,還能有什麼新鮮事?曾經的夢想,好像都已經漸行漸遠。《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中年之後,我們的人生還有什麼可能性?還能做些什麼來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在這個人生階段,重新找迴熱情,重新發現自我。或許,它會分享一些關於職涯轉型、興趣培養,或者是在既有的基礎上,開創新的事業的經驗。我對這本書感到興趣,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在不惑之年,找到新的目標,找到讓自己的人生再次充滿活力的動力。畢竟,人生的下半場,也可以很精彩。

评分

我一直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構成我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是,有時候,我們在關係中也會感到睏惑,不知道如何與他人相處,不知道如何處理衝突。《下麵,我該幹什麼》這個書名,聽起來就像是在問,在複雜的人際關係中,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如何做齣正確的選擇。我猜,這本書可能是在探討,如何建立健康的人際互動模式,如何處理情感上的糾葛,又或者,如何在麵對不同性格的人時,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相處之道。我對這本書感到好奇,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在人際關係中,做得更好,能夠與身邊的人建立更真誠、更穩固的連結。畢竟,一個人如果活在孤獨中,即使再成功,也會感到失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