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序:共為文明睏境尋齣路 葉啓政教授學養深厚,在華人社會學領域地位崇高,被國際社會學會(International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評選為影響東亞社會學發展的指標人物,與高承恕教授並稱「北葉南高」兩位颱灣社會學大師。葉啓政早期的學術關懷,是中國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麵臨的問題,以及知識份子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因思考知識份子應選擇何種態度來應對現代化帶來的睏境,他後期的學術關懷,著重在推動學術研究的本土化,以及有係統地批判西方近代社會思想。
葉啓政主張,本土化的根本問題,不在於簡單地以非西方的研究架構與概念來理解本土社會現象與行為模式,而是重新檢討整個西方關於人與社會的知識體係,以期創造更具啓發性、更閤情理的本土文化型態。經由探究西方哲學史、社會思想史、社會史,葉氏主張,推動現代化進程的啓濛理性,與十七世紀以來西方社會思想中「以『持具』(possession)之『有』作為人所以存在最終前提」此一哲學人類學預設,有曆史性的親近關係。這項預設看重人所具有的自我保全本能,因此重視平等、自由、權力、基本生存等具普遍性質的原則,使得「人民」成為社會與政治製度改革的推動力量與考量對象,並著重以社會結構性的製度改造的「外塑」方式達成改革目標。此基本命題不隻適用於以資産階級為考量對象的古典自由主義,也同樣適用於訴諸無産階級的馬剋思主義。
但是,此等具外塑持具之「有」特色的西方社會思想,傾嚮認為社會形成的結構原則獨立自存於社會成員之外、有其自性,不受製於人。在這樣的「結構/行動」認知架構中,人的地位相對低下,受到結構理路操弄。為瞭超越此睏境,葉啓政提齣以「孤獨」與「修養」作為終極概念來重塑人的圖像。葉氏所謂的「孤獨」,並非離群索居,而是在人群中懷著傲然獨立自處的心境;葉氏所提倡的「修養」亦非膺服外塑的道德規範,而是在孤獨的身心狀態中,不斷強化內在意誌,凝聚纍積行動的權能力道(即尼采所稱的「權能意誌」〔will to power〕)以成就主體性。由於當代社會運轉的結構原則愈來愈趨嚮個體化,在製度設計上愈來愈把確保個體的自由與自主當成構作的基本原則,使得人愈來愈需要在孤獨的身心狀態中自我修養,纔能自主做價值選擇和判斷,成就具主體能動性的自我;因此葉氏提齣「孤獨」與「自我」這兩個概念格外具有時代意義。
葉啓政在颱灣大學社會學係任教三十年,誨人不倦,作育英纔無數。2007年自颱大社會係退休後,在世新大學前後兩任校長牟宗燦、賴鼎銘,以及成露茜教授熱誠邀請和禮聘之下,到世新大學擔任講座教授,繼續嘉惠學子。到世新任教以後,陸續在社會心理係、行政管理係、傳播博士學位學程、社會發展研究所開設研究所課程。其中在社會心理係碩士班開課最多,計有「社會理論專題講座」、「文化社會學專題研究」、「日常生活社會學專題」、「消費文化與現代性專題研究」、「社會學基本問題專題」等課程,儼然世新社會心理係第一金字招牌。2012年,適逢葉啓政教授七十壽誕,為感念葉老師講座多年的貢獻,世新社會心理係特地舉辦《葉啓政教授七秩頌壽學術討論會》,並於會後邀請其中十位發錶者將論文改寫,經匿名審查後結集齣版,以推廣對葉啓政老師學術研究本土化思想之研究。
本論文集之所以名為《本土理論再想像:葉啓政思想的共感與對話》,有三個緣由。其一,本書所收論文,無論是針對葉啓政思想的分析、闡明與延伸,或是從華夏文化傳統齣發與葉啓政思想對話,皆符應葉氏對於學術本土化的主張,亦即:透過非西方世界的文化傳統,迴頭檢視西方有關人與社會的知識體係基礎,以創造更具啓發性、更符時代需求的文化型態。其二,葉啓政論及社會文明起源時,相當強調「節慶」(festival)之非凡例外情境所帶來的共感共應集體感受,是文化創造的重要條件。本書各篇章,源自作者們超越平凡例行的日常學術勞動,特地為葉老師七十壽誕的慶典撰文。頌壽研討會當日,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與會者藉由熱烈的討論激發創造生機,孕生深刻洞見,是以本書為節慶共感的成果。其三,葉啓政所提齣的孤獨修養概念,應非息交絕遊,完全孓然於世,而是一方麵不同流俗,踽踽獨行;一方麵和而不同,曆事練心。孤獨修養的目的,既在自證自得,便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亦不絕以文會友,以友輔仁,樂見多元文化成就。本書各篇論文作者,皆曾受教於葉師門下,但隨各人氣質稟賦,在思想上並不囿於葉氏見解,各有創發,精彩紛呈。本書匯閤眾人學術研究上各自孤獨修養所得,目的即在促成對話,共同為颱灣學術研究的本土化厚植實力。
本書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份「深思:理論釋解」包含黃厚銘、吳鴻昌、蔡博方、羅中峰的四篇文章。四位作者從不同角度評述葉啓政思想的具體貢獻,探討葉啓政麵對個體化結構的後現代場景,如何以孤獨修養的理論,化解西方社會學中的「結構─行動」對張的二元論僵局。
第1篇黃厚銘的〈從社會學傢到思想傢:進齣「結構-行動」睏境與超越西方二元對立思考〉,說明葉啓政的修養社會學,以西方現代科技理性與整個人類文明為著眼點,點齣以含混(ambiguous)思考為基礎之愛恨交織(ambivalence)在人類文明起源與人類原初存有狀態的根本重要性,可作為思考人類文明齣路的根據。但是,相對於葉啓政以個體化為當代社會的結構性原則,黃厚銘主張後現代社會文化所反映的個人與社會、自由與安全之間的愛恨交織,提供瞭一個前所未有客觀條件來恢復愛恨交織,從而以含混思考來挑戰二元對立的西方科學理性的典型思考模式。
第2篇吳鴻昌的〈社會學傢迴來做理論吧:論葉啓政社會學的啓發〉,主張社會學理論的研究,在後設理論反思的層次上、本土社會理論的建構上、學科的自我反身性等問題上,都具有正當性與貢獻。此文藉由後設理論的定位、本土社會理論的建構、學術社群生態的反思等三個層次的討論,迴答「為什麼要迴來做理論研究?社會學理論研究可以具有怎樣貢獻」這兩個問題,也勾勒齣理論研究與經驗研究可能的良性互動方式。最後,經由整理葉啓政的研究成果,吳鴻昌指齣葉啓政作為一個本土理論傢,展示瞭理論工作可以如是進行、具有如何貢獻,以及何謂兼具本土性與反身性的理論思辨意識。
第3篇蔡博方的〈從理論的「另類思考」到另類的「理論研究」〉,指齣葉啓政的理論研究主要在刻畫現代社會各種知識得以浮現的條件與其未竟之處,雖然葉氏思想也對「結構/行動」爭議有所著墨,並思考「能動性之深化」的可能,但由於未受限於「提齣更為完整的社會學解釋」的意圖,葉啓政並不以修正「社會行動理論」的立場自居,反而是在思維開展過程中呈現齣對於「行動」概念的內部反省與批判。因此,蔡博方主張,葉啓政關於「修養」的思考是一種另類的理論研究取嚮,既不期望藉由整閤新發展的西方思潮以提齣新的社會理論綜閤,也不願意過度依賴東方或中國思想的文化資源而重迴東西文明對立的理論僵局。
第4篇羅中峰的〈修養,於社會學之外:試探葉啓政的理論景觀〉,迴溯葉啓政教授建構修養社會學的曆史淵源、並相當完整地詮釋其論述結構。作者首先論述修養社會學如何釐清西方社會學的哲學人類學存有預設、破解西方二元論思維模式的框限,進而挑戰「社會(結構)」巨靈,企圖拯救被西方啓濛理性囚禁的「人類主體性」。其次,作者探討修養工夫除瞭能破解「結構/施為」思維格局的難題,更能強化心靈、安頓生命真諦;並指齣孤獨不僅隻是修養工夫論的必要條件,也是個體化社會下的曆史處境。最後,作者說明修養社會學已將社會學從大數、均值等意識形態所主導的經驗國度,帶往一個關注於特殊例外之例行化的意義世界。
本書第二部分「餘韻:延伸可能」包含湯誌傑、高國魁、蘇碩斌的三篇文章。這三位作者延伸╱應用葉啓政所重視的「驚奇」、「孤獨」、「修養」等概念,以之分析古代社會與當今社會的文明發展,並探討是否能根據葉氏思想的啓發,化解個人與社會的緊張關係,尋得人類文明的齣路。
第1篇湯誌傑的〈驚不驚奇有差嗎:西方觀點燭照下對華夏文明秩序源起觀念的初探〉指齣,相對於現代西方常將文明發展與社會茁生溯源於非凡例外的驚奇經驗,華夏文明形成時,對秩序的討論,卻不曾將驚奇當作議題。作者以黃帝神話為例,說明華人雖認知到秩序與暴力共存的弔詭,卻多按自然(化)與人為(作)的區分框架,探討秩序形成及其例行化的非凡發明,並認為製禮作樂的聖王既是超凡例外,亦是平凡一般。在這種以氣與勢來思考,不預設實體、不質問存在、不追問因果的觀察架構下,華人對能動性、結構、主客關係、曆史等概念,發展齣與西方傳統不同的理解。因此,湯誌傑主張,這種強調時與勢的轉化思維,或許更能幫助我們應對不確定性,在有效維係秩序的同時,不必付齣僵化、脆弱的代價。
第2篇高國魁的〈穿越烏托邦幻見:從孤獨到修養社會學的可能性〉,試圖闡釋葉啓政的孤獨和修養社會學精神,並以三段論證探索該精神實踐的可能。首先,作者透過認識方法、理論觀察和曆史分析等相關問題的探討,揭示葉啓政發起這場沒有社會的社會學賭注所隱含的代價。接著,作者點明葉啓政在逾越社會結構之後所懷抱的人文性與個體性之主體信念。最後,作者穿越烏托邦主義的幻見,肯定身陷虛擬真實的螢幕和網絡之內的大眾,聚散連結起孤獨和修養社會的異類可能。
第3篇蘇碩斌的〈休閑的超越性:在日常生活重建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試圖與葉啓政「修養」社會學的概念對話,探討個人與社會的緊張關係如何化解。作者強調,葉氏主張的孤獨,可以是「經驗上的與他人無涉」,但不應該是「意識上的與他人無涉」,即孤獨應該是與他人若即若離、但隨時可以在平凡中追求非凡、自我超越,因此人與社會並沒有切開的必要。作者指齣,在當今極重休閑的後現代社會,因為工作至上的理性價值遭破壞,使主體不再如過去堅硬,結構也逐漸鬆動,使得人類解放機會齣現。反觀人類曆史上的休閑生活,其實兼具宗教瀋思、節慶狂歡兩個傳統,恰好符應個體超越、集體超越的意義,若二者並用將有助於平凡與非凡的解放能量。藉著闡發休閑的理論意義,蘇碩斌主張透過他人及社會纔得以完成自我超剋,將是解放的真義。
本書第三部分的主題為「迴歸:東方對話」。作者包括蔡錦昌、黃世明、裴元領三位。這三篇論文皆以中國傳統典籍中所述的修行、修養功夫,對照闡述葉啓政所提齣的修養社會學,期待兩造的對話,能更增益本土化修養的理論基礎。
第1篇蔡錦昌的〈古代永不過去:一種新古代觀和新學術觀〉指齣,我們今日所視為當然的古代觀和學術觀,是因為預設瞭「世界觀」和與之相關的「曆史意識」纔得以成立。但「世界觀」並非一種自然的身心狀態,而「曆史意識」則是在這個假想的「世界」中的運動變化意識,隨著缺少自我修煉工夫的一般人之即時感受而相應形成。作者認為,若不以一般人的身心狀態為準並撤除「世界觀」,則古代永不過去,學術亦將不以一般人所公認的言論成果為準,而是以有得於己為準。因此,蔡錦昌主張一切應以有自我修煉工夫的高人為準。高人的風範永遠值得效法,無古無今,是真正的學術典範,是「下凡的智慧」,須要活學活用。
第2篇黃世明的〈從結構-行動到時位-行事:修養社會學與易經觀象玩辭的對話啓發〉嘗試以「易經的社會學想像」為思維主軸,從華人文化曆史傳承的經典齣發,透過現代社會的考察,融入「時義」的觀玩詮釋,從五個層麵來闡述葉啓政的修養社會學概念:(1)西方「知識分子」的理性分析行動相對於易經「君子」的性情感通修養;(2)反身性的證成修養;(3)進齣時位結構的素位自得與人文化成;(4)孤獨心靈的自在自得與特立獨行的慎獨儒行;(5)從存在的隨緣心態到存在的證成修養。
第3篇裴元領的〈應世修行:初探中國式修養觀念的會通發展〉,指齣修養是應世修行,若切割儒傢對人性本善的本體預設而談論中國式修養,不啻白費工夫;因為,若捨棄本體論,則所謂修養也隻不過是一堆格言的總和,缺乏根據。但是,切割這種本體預設,卻是社會科學界的薰習。曆來甚多評論者經常忽略這套「空談」為何可以被不同政權長期利用,讓背景截然不同的統治者不得不乞靈於這些「空談」。由於修養是洞察時勢、知幾審位的自覺練習,故作者以熊十力的《新唯識論》為起點,說明中國式修養觀念既紮根於經典詮釋,又鑲嵌於自覺體驗的意涵。裴元領主張,社會科學界若能重視研究《易經》、《中庸》之理,「補白」失落的本體設定,或更能落實本土化修養的理論基礎。
對於關心學術研究本土化問題的讀者,無論是否已熟悉葉啓政的思想,閱讀本書均可獲益。尚未接觸過葉啓政著作者,藉由本書對葉氏思想的剖析、延伸、詮釋,即可略識其思想梗概,並思考「孤獨」與「修養」是否可為當代人類文明睏境尋一齣路。已對葉啓政理論思想有認識者,則可將本身對葉氏思想與學術研究本土化的看法,與本書各篇論文的觀點相對照,獲得更豐富的思想啓發。但要提醒讀者的是,本書多數論文對葉氏思想的討論,集中於葉啓政2000年齣版之《進齣「結構─行動」的睏境──與當代西方社會學理論論述對話》與2008年《邁嚮修養社會學》兩本著作,尚未及葉啓政2013年齣版的《象徵交換與正負情愫交融:一項後現代現象的透析》、《深邃思想係鏈的曆史跳躍:霍布斯、尼采到佛洛依德以及大眾的反叛》這兩本新作。故本書對於葉啓政思想的討論,並未包含葉啓政的最新論述。若讀者對葉氏思想最新發展有興趣,請參閱上述2013年齣版的兩本新書。
能為本書齣版稍盡棉力,我感到十分榮幸。我與葉啓政老師的師生因緣,始於1994或1995就讀颱大社會係四年級時,曾選過葉老師開設的「文化社會學」這門高年級選修課。我懷抱對名師的憧憬,帶著為那門課剛買的英文書,興匆匆去上第一堂課,孰料一節課下來,如墮五裏霧中,幾乎聽不懂葉老師在說些什麼,隻記得葉老師儒雅的笑著說:「讀書也是一種修行」(或許修養社會學的概念已在葉老師心中萌芽瞭吧?)。無奈我的邪見根深、煩惱障重,終究不敢受持此一法門,退掉瞭這門課。但人世間因緣聚散奇妙,十五年後,我到世新社心係任教,發現葉老師已經從颱大退休,在此擔任講座教授。經由蘇碩斌學長引薦,我參加瞭葉老師所帶領的「日常生活讀書會」,終於因緣具足,得以補修未竟之課,略償當年遺憾。
本書得以齣版,首先要感謝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先於2012年主辦《葉啓政教授七秩頌壽學術討論會》,並支持接下來的專書編輯工作。尤其要感謝秘書虞舜華、助理李傢祺在這兩件事整個過程中的行政協助。感謝張思嘉、孔祥明兩位教授參與編輯委員會擬定方針,也感謝曹傢榮博士、林意仁先生兩位執行編輯的辛勤工作。最後,要感謝青平颱基金會董事長陳正然先生捐款贊助本書齣版,也要感謝群學齣版有限公司齣版本書。
範綱華
於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係
201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