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神仙

烤神仙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圖書標籤:
  • 美食
  • 烘焙
  • 甜點
  • 傢常菜
  • 烘焙技巧
  • 食譜
  • 零食
  • 下午茶
  • 簡單易學
  • 新手入門
想要找书就要到 灣灣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圖書描述

  聯閤文學奬散文首奬、懷恩文學奬、福報文學奬得奬作品集
 

  最平易簡白的文字,最深刻動人的情感
  如果你喜歡琦君、廖玉蕙的散文,就不能錯過蔡怡!

  本書收錄蔡怡散文二十七篇,主題圍繞在老邁失智的父親及患有躁鬱癥的母親,既是她對雙親的緬懷與紀念,也是自身對人生路程的迴顧與體悟。蔡怡的文字清新簡白,結構明朗易讀,但其中的真情流露無須過多文采修飾,隻要細細品味,自然能與之共鳴。

名人推薦

  【文學界重量級推薦】方梓、吳鈞堯、汪詠黛、林德俊、路寒袖、許榮哲

  以年歲為軸,地域空間為經,交織齣作者傢譜族係的故事,密實的為自己的身影攝寫記錄,同時透過不斷書寫,療癒父母雙離的傷痛。──方梓
  蔡怡在這裏種下的故事,除瞭親情、老人照養,更經常是慈愛與慈悲。愛自己的傷,以及父母的跟時間的。──吳鈞堯
  她用最誠摯的心,寫下親身經驗,告訴我們人生雖然不圓滿,隻要有愛,親情依舊在,人間有至善。──汪詠黛
  讀著蔡怡筆下的自己與父親、母親、手足、夫婿、愛子、朋友……這是故事的療癒,走進字裏行間,掬起一把淚和笑,把心洗滌過一遍。──林德俊
  韆絲萬縷的父女相依與愧疚、母女的怨懟與釋懷,一句一迴首,彷彿少提一次他們的身影就會從記憶中煙滅。──路寒袖
  一如希臘神話中的星座故事,作者將生命裏受傷的靈魂,用文學的手法,揉成宇宙星雲,隨後一個接著一個擺放到文學的星空。從此,人們有瞭仰望的理由。──許榮哲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蔡怡


  齣生於颱灣屏東縣東港鎮大鵬村,颱大中文係學士,美國印第安那州Butl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密西根州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育博士。曾在美國工作生活瞭十六年,迴颱灣後,在階梯數位與芝麻街總管理處任職副總及教務長十五年,從事英語教學師資培訓及教材編寫、齣版等工作。現任颱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副理事長,是聯閤報繽紛版與人間福報專欄作者。曾獲第三十四屆聯閤報文學奬散文組大奬,第六屆懷恩文學奬社會組首奬,第五屆懷恩文學奬兩代組首奬與第三屆福報文學奬。

  作品曾入選九歌《99年散文選》、印刻《流離記憶》、《遇閤》、《混搭》、幼獅《從傾城到黃昏》、《晟景文摘》、《講義》雜誌、《幼獅文藝》、山東聊城《水城文藝》等。

  已齣版《繽紛歲月》一書。

圖書目錄

方梓序
吳鈞堯序
汪詠黛序
林德俊序
路寒袖序
許榮哲序
自序

輯一 說夢
烤神仙
梭羅河畔
兩百裏地的雲和月
木頭人與空碗
玉米田裏的大團圓
媽媽的味道
一甲子的凝視
媽媽在哪兒
遲來的卡片
過年
二十歲的父親
甜美的歲月
珍珠婚禮的感恩
斷香
閃,年節
佳釀
十五年後的康乃馨
珠寶盒

輯二 迴眸
黑洞
風箏
樹下
兩條路
戰火
靜止的風鈴
無聲
異鄉


後序 論寫作兼評蔡怡散文的彈性和韌性

圖書序言

推薦序一

傢譜族係的書寫地圖/詩人、作傢方梓


  療癒與傢族紀事書寫,都是書寫者對生命的迴顧與審視;不但能從睏惑、與傷痛中轉化,也為睏局的生命找到齣口。

  《烤神仙》前半冊便以「敘事治療」書寫,迴憶父親、母親流離睏頓的一生,倒敘鋪述父母親的生命史;父母親倉促離傢來颱,數十年未返,老年生病、失智。後半則以故事細述自己的童年、求學、婚姻、旅遊與生活。

  最令人動容的是作者描述父親的失智,作者仿若陪著父親迴到少年、童年和幼年,從颱灣迴到山東,人生旅程倒著走,眼看著父親的生命節節凋萎、衰敗的過程;而母親因長期生病性情躁鬰與傢人産生的疏離,作者寫來溫婉兼具張力,彰顯女性細膩的觀察與思維。

  作者以文字地圖概念,橫跨父母親一生的流離顛沛與作者成長與生命曆程,以年歲為軸,地域空間為經,交織齣作者傢譜族係的故事,密實的為自己的身影攝寫記錄,同時透過不斷書寫,療癒父母雙離的傷痛。

推薦序二

水火兩岸/作傢、幼獅文藝主編 吳鈞堯


  談寫作,總會涉談執筆的核心,蕓蕓我輩,理由韆萬,猶如我們不一樣的臉。

  「臉」的不同,還在於心,在於環境、身世與曆史沖激的大故事。這構成臉的美妙,這譜成文字的各種發音。

  六十多年前,兩岸戰事,緻使一對以為短暫旅颱的夫妻,再迴不瞭彼岸,他們苦守遺憾,落地生根,他們是蔡怡的父母。蔡父當教師,蔡母傢管,作育二男一女,在這岸延續血源,以及身為兩岸人,他們的無奈、傷懷與苦樂。

  蔡怡父親寡言溫厚,母親則漂亮精明,兩人性格截然,都有誌一同地抵抗傢族的婚配命令,在不自由的年代,自由戀愛。颱灣必定帶給他們自由的想像,尤其南颱灣,陽光彩好。兩岸戰爭是一層現實,逼迫新人夫妻明白,生活無法倒退,再退,就險涉大海瞭。婚姻生活猶如另一場兩岸戰爭,沒有颱灣海峽,沒有楚河漢界,發生得更緊、更密。蔡怡與其手足,便在火綫中成長,尤其是蔡怡。

  蔡怡的文章常被「誤會」重點在寫「親情」,甚至是切閤潮流的「銀發長照」,那是因為文章的錶麵,真長作那樣,比如怎麼看顧失智的父親,獲得《聯閤報》散文大奬的〈烤神仙〉,堪稱代錶作。〈一甲子的凝視〉,父親已不認識病床上躺著結縭甲子的妻子。〈母親的味道〉,與母親的互動睹之鼻酸。〈二十歲的父親〉,父親退化作一個小孩,但不成長,隻能繼續退。蔡怡在雙親退無可退之際,挺身照料,寫下瞭親情佳構跟看護老人等文章。

  這是蔡怡常被看見的一個重點。蔡怡更大的勇敢,則必須追溯到她的成長。她的傢庭,怎麼成瞭火綫?童年、青春如何巢滅,她又是怎麼一泥一枝,辛苦築巢,且築得更大、更好,不僅遮風避雨,也化解人間憂傷。蔡怡追得更遠,寫下父母的大時代,那個讓很多人心碎的歲月江湖,人雖渺小,卻長得堅韌。她的父母流離於此江湖,蔡怡用文字構築她的江湖。前者是火、後者是水,蔡怡的故事,火、水同源。一個熾熱、一個淚多,這些都必須勇敢麵對,纔能蛻變、纔能對話。

  寫,無疑就是想說、要說、必須說,但是麵對核心,卻不是件容易事,喜怒、孤單與憤懟等,這些,都得坦誠。我們常顯善、掩惡,這不僅鄉願,且又再度濛騙自己一迴。蔡怡不這麼做,她生就一個美麗的女子,是來自父母的庇蔭;她書寫的每一字句,是自己練就的,也淵源於火綫。兩岸的、兩性的,水火本同源,蔡怡透過書寫,看到時代是怎麼一血一淚,沖激她,有瞭自己的平原。蔡怡在這裏種下的故事,除瞭親情、老人照養,更經常是慈愛與慈悲。愛自己的傷,以及父母的跟時間的。

  愛,自己的傷。水火同源不單是颱南關仔嶺的著名景點,也說齣蔡怡的寫作核心。心頭的微火一發動,便見柔水流殤。水跟火,有各自的底色,蔡怡拔取一株,栽文兩岸上。

推薦序三

直視生命中無可迴避的痛/作傢、颱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理事長 汪詠黛


  一顆晶瑩剔透的心,自然清澈而細膩, 素樸的文筆既不炫技,也不求華美,卻深入肌理,充滿悲憫情懷。這就是我認識的蔡怡,文如其人。

  初識蔡怡時,她五十歲齣頭提早退休,四處上課學習。她的學經曆輝煌:颱大中文係榜首、颱大中文研究所,為愛奔赴美國結婚,修得教育博士,在美國有多年中文教學經驗,迴颱灣後從事英語教材編寫、師資培訓工作,位居教務長之職。這麼一位中英文俱佳的高人,美麗雙眸散發齣的光芒,馬上讓人感染到她對寫作的認真與熱情 。麵對一字、一句、一段、一篇、一個標點符號……,她字斟句酌,一點都不馬虎,一修再修,琢磨再琢磨,而且,她還樂此不疲,一篇文章甚至會修個一百遍以上,毅力驚人。

  她的目標明確,隻有一個:寫作。一定要寫,非寫不可,全力以赴,即使寫到一眼差點失明,但,就~是~要~寫!

  蔡怡的寫作動機單純,既不為名,不為利,隻是純粹為自己走過的人生留下雪泥鴻爪;她從記憶百寶箱中隨手掏齣的一則小事,化成文字,都讓人驚嘆她果真是一位說故事高手——真誠溫暖,感動人心。很快的,看過她文章的人都成瞭她的粉絲,期待看她不斷在報章雜誌刊登的大作、專欄;更隨著她陸續得奬,我們興奮組團齣現在頒奬典禮上,給她最熱烈的掌聲,享受著與有榮焉的驕傲。

  遇到這樣的場閤,我總是習慣性的在心裏默默嚮蔡怡在天上的父母稟報:「怡姐又得奬瞭,您們一定很高興喔!請一定要保佑她健健康康,繼續寫齣好作品。」

  雖然我沒有機會親見蔡怡的先嚴先慈,但是我在她的文章裏早已認識他們。認識這一對從山東青島匆匆隨政府來颱,落腳屏東大鵬灣的年輕夫妻;認識那不甘被睏在奶瓶尿布操持傢務,好強燥鬱的女文青;認識溫文儒雅內斂自持,卻壓抑一生、晚年失智的書生……。

  我很慶幸常常能做蔡怡的第一個讀者,她冷筆之下的濃烈情感和愀心情節,很難不讓人掩捲拭淚。不過,看完之後,心中卻充滿瞭愛的能量與感恩,感恩怡姐如此勇敢而坦誠的寫下生命故事,縱使其中有著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和傷痛,但她用血淚書寫對親人的愛與思念,卻神奇的讓身為外人的我心靈得到洗滌與撫慰。

  在《一甲子的凝視》文中,蔡怡寫她那全心為傢庭奉獻卻錯踩彼此人生幾十年的父母:

  窗外陽光被窗紗篩成細細的金綫,灑在他倆被悲歡離閤的沉重包袱壓駝瞭的背上,映照他倆的蒼蒼白發如風中蘆荻。歲月毫不留情地在他們的臉上刻齣條條印記,寫下斑斑痕跡。我在他倆的眼神中,讀到曾屬於他們的美麗春天,蓊鬱夏日;有長日將盡的燦爛,更有結褵一甲子即將天地永彆的無限悲涼。他們的相互凝視,是在交換吟詠一首韆古傳唱,但不到臨頭,誰都無法體會的生命哀歌。

  生命的確如一首哀歌,卻也曾燦如春花,怡姐以舒緩而瀋靜的文學之筆,寫齣父母不完美的婚姻,但筆鋒一轉,又將缺憾還諸天地,帶著讀者默默走過悲傷的幽榖,將款款深情盡藏心底。這是多麼溫暖的人生智慧啊!

  在《二十歲的父親》一文,失智的父親拒絕做父親時,蔡怡幽幽寫著:

  我的心好像被戳瞭一個洞,一陣寒風颳過,冷到心底,眼前是永無止境的灰暗,而自己就在這彌漫的灰暗中,用力追趕父親的背影,還口口聲聲地喊著爸爸、爸爸.....

  然而,一轉身,擦乾淚水,蔡怡直視生命中無可迴避的痛,勇敢承擔,雲淡風輕地寫下:

  把寒鼕藏在心底,換上一副春暖花開的語調,好似新生命正要熱鬧開鑼,我興高采烈地宣布:「好啦,就讓你當二十歲的爸爸吧!」

  勇哉,蔡怡!她用最誠摯的心,寫下親身經驗,告訴我們人生雖然不圓滿,隻要有愛,親情依舊在,人間有至善。

  蔡怡不僅有一枝具有療癒效果的筆,她整個人都是。她那慈悲溫柔善良的本性、豐富的人生閱曆,加上待人熱情、處世圓融的特質,讓我們這些文友姊妹視她為心理治療師、婚姻諮商師、醫療顧問……。她協助創辦「颱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拉著另一半誌德大哥護持著我們,五十歲以後纔開始寫作的怡姐,纔華與潛力無窮,還有好多關於「這些人、那些事」要寫呢!

  恭喜怡姐交齣這本時報齣版的好書《烤神仙》,我們期待下一本,下下一本……

推薦序四

故事的療癒/詩人、編輯人、文學講師 小熊老師‧林德俊


  心思縴細、情感豐沛、生命流轉,蔡怡是注定要寫作的人。中年之後提筆,令她筆下盡是迴望的姿態,時空距離拉開,引齣瞭更深邃的注視,那些鮮明可觸的場景、紋滿肌理的情節,必定在她腦海以不盡相同的版本播放過無數次,寫下來,會是生命的一種完成。

  完成這部親情書寫,最睏難的部分,恐怕不是找到承載這些故事最理想的文學形式,更難的,應是正視這些經驗,跨過人生難免的無奈、淒苦、悔恨,挖齣珍珠一般的亮光——愛與感恩,美及溫暖。

  為瞭唱齣一首追憶之詩,蔡怡吃足苦頭,但她用不屈不撓「對付」自己的求好心切,十年磨一劍,終於琢磨齣用力於無形之作。無疑地,她擁有頂尖作傢必備的創作意誌。

  讀著蔡怡筆下的自己與父親、母親、手足、夫婿、愛子、朋友……這些錶情生動的臉孔,讓提筆者的性格輪廓跟著立體化起來。沉浸在她的生命情景,我們也許會在鏡子似的片段,見到一部分的自己。這是故事的療癒,走進字裏行間,掬起一把淚和笑,把心洗滌過一遍。

推薦序五

脫卸陰霾後的生命之歌/詩人、作傢路寒袖


  本書大部分的篇章都以父母為主題,蔡怡一篇又一篇的寫著晚年失智的父親、常年受躁鬱所苦的母親,韆絲萬縷的父女相依與愧疚、母女的怨懟與釋懷,一句一迴首,彷彿少提一次他們的身影就會從記憶中煙滅。

  無論是隱忍的父親或病發時蠻橫的母親其實同是被大時代擺佈、扭麯的小人物,都是悲劇的主角,所幸他們有一個至情至孝的女兒叫蔡怡,雖然,她從小在陰翳的傢庭氛圍中成長,但她遺傳瞭母親在詩詞藝文方麵的天賦與興趣,為他們寫下瞭這本感人肺腑的故事。

  父母至親的眷顧是蔡怡最難以割捨的痛,是成就本書的能量。父母百年之後,蔡怡對他們的懷思固然不會有所減弱,但為人子女的盡孝確已告一段落,過程那些徬徨失措、驚愕虧欠,蔡怡早已用被磨礪齣的細膩心思與寫作纔華,一一化解、療癒瞭,所以,接下來我想看到的是,脫卸陰霾,陽光照耀臉龐的蔡怡;想聽到的是,調準頻率、喇叭對著自己生命的蔡怡之歌。

推薦序六

從受傷的靈魂到文學的星空/詩人、作傢、四也齣版公司總編輯 許榮哲


  早在成書之前,我就看過作者多篇得奬作品,題材多與父親、母親,以及自身的成長經驗有關。那是作者一路走來,不能逃避的責任,無法卸下的重擔,喘不過氣來的磨難。原本它們一條一條,清清楚楚,愛就是愛,痛就是痛。但作者不甘心如此,她用文學手法,把愛與恨,摻入瞭理解與寬容。一如希臘神話中的星座故事,作者將生命裏受傷的靈魂,用文學的手法,揉成宇宙星雲,隨後一個接著一個擺放到文學的星空。從此,人們有瞭仰望的理由。

自序

五十後的寫作路


  五十歲齣頭,我仍在芝麻街美語的總管理處廝殺奮鬥,繼續為已服務十五年的企業實踐自己的教育理念,要把我認為正確的語言學習方式紮根於颱灣這塊土地上,並在競爭激烈的兒童美語教學市場走齣條不同的路。

  直到九二一、九一一等天災人禍不斷發生,提醒我人世的無常,讓我體會除瞭眼前,我實在沒有多少未來可以掌握,這纔決心退齣很挑戰,但也很紛擾的權力中心,安靜沉澱於電腦視窗前,為自己打開扇扇心窗,寫下啃蝕自己多年一直想寫卻沒時間寫的故事。

  剛開始練筆時,聽到某寫作前輩引經據典地說:「若在五十五歲前還沒寫齣什麼代錶作,這一生也就寫不齣什麼好作品瞭。」乍聽此言,備受打擊,因為我可是離五十五歲不遠纔要開始寫作的人啊。但繼而一想,我的寫作純粹是為自己曾走過的人生留下雪泥鴻爪,讓生命不要留白,既不求名,亦不為利,前輩之言論,於我何有哉?於是不為其言所動,而專心寫作,沒想到幾年下來,還屢獲文學奬項的肯定。

  寫作之初,並不順利,情緒雖多,但寫齣來的多零碎不成章;為沿用適當的詞匯或成語,經常搜腸索肚遍尋不著;齣身中文係的我要引段詩詞,翻遍整本唐詩、宋詞,還抓不到記憶中模糊的意境;以前的滿腹經綸,不知被歲月封存到記憶體哪些加密的檔案裏瞭,怎麼都打不開、拿不齣。懊惱萬分之餘,在各種文藝講座中學到,颱灣文學界早就不流行「掉書袋」、「用成語」瞭,甚至連我認為最貼切的形容詞,都成為偷懶的「便利貼」,寫作要用獨特、創新且有個人風格之筆來敘事描寫,這種寫作不正符閤記憶力逐漸減退的我嘛!

  為瞭寫專欄,書寫成瞭生活的一部分,寫作講究組織文句,閤乎邏輯;用字遣詞要琢磨精準,避免語意不明,混淆讀者。這些要求無形中激盪我的思緒,連講話時,都習慣性地把人、事、物,時間、地點,前後交代得有條理,因此溝通能力不因年紀增長而退化;又因加入颱北市婦女閱讀寫作協會而廣交文友,走入群眾,這都是寫作帶來的意外收獲。

  為瞭寫故事,在自己的記憶百寶箱中努力挖掘題材,纔發現原來自己走過的人生路相當長遠、麯摺,又饒有趣味。過去在異鄉、故鄉、中文、英文世界,來迴穿梭的軌跡,拓展瞭自己的視野,更肥沃瞭創作之田。若不是為瞭寫作搜尋,前塵往事早就被打包成壓縮檔,淹沒於腦海的深層角落瞭,因此纔發現原來滄桑悲憫之情懷,是下筆最深刻的泉源;經過淬煉之人生,更是寫作最滋養的成分。

  因為書寫,一再迴顧自己的人生,省視自己的成長,某些傷痕、懊惱、誤會、心結,某些無法重來的過往,無法彌補的錯失,在真實的描述與想像中,被反覆模擬、修改,讓多少遺憾與不捨,都在筆尖來來迴迴的縫補下,撫慰瞭、癒閤瞭、弭平瞭、消融瞭,剩下無窮的思念。

  失去父母成瞭天地孤雛,我纔領悟他們在我人生無形與有形的時間、空間,占瞭多重的分量,一旦失去這幾十年的情緣牽絆,留下的黑洞該如何填補?

  於是我的一枝筆圍繞在他們身邊,而他們也就永遠活現在我眼前瞭。

  和失智的父親朝夕相處他人生最後的五年歲月,讓我近距離觀看原本並不想知道的老病死亡,目睹他的靈魂與肉體之舟,擱淺、停滯於生命之河,方知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老病的摺磨。生死悲歌雖韆古傳唱,但誰都沒有準備好它的來臨,我隻知道書寫可以幾近傳真我的餘痛。

  寫作是終生適用的一技之長,它填滿我心靈、生活的所有夾縫,讓我忘卻父母遠去、兒女成長的失落。我看似窩在有限的電腦桌前,過著自處的孤獨日子,其實內心正展翅翱翔於寫作特有的想像無限,享受著澎湃萬韆,又澄靜如水的清明人生。

  衷心感謝路寒袖、方梓、吳鈞堯、汪詠黛、許榮哲、林德俊等老師,不但給我指導與機會,更在百忙中為我寫序,有推薦,並期許,深深鼓勵我這年紀雖大,但在寫作上仍屬新手的後進。說到感謝,不能不提硃媽媽,劉慕沙女士,她一聽我要寫作,每次見麵都大包小包提瞭滿滿沉重的書,對我說:「蔡怡,要寫好文,先讀好書。」

  五十後的寫作路上最大的恩人是汪詠黛老師,從二○○七年她的私塾班開始,就一路提攜指引,不惜燃燒她自己來照亮我的寫作路,不吝分享她的藝文善緣,為我開啓直通之門。感恩!

  另一位恩師是吳鈞堯老師,感謝他的薰陶,帶領我正式踏入文學的新境界,讓我將熟知多年的聯想、譬喻、時空交錯等巧思,栽植於自己的文章中,讓我發現寫作的領域可以這樣寬廣又絢麗迷人。

  當然更要感謝全力支持我發展寫作的老公李誌德,沒有他的包容,沒有今日新書的齣版。

  此書能齣版最大的推手是時報文化齣版的李總編采洪,感謝她的賞識;李主編國祥用心編輯,讓此書能以最完美的形式呈現,他的努力我感動又敬佩。

  因為這些恩與緣,我會在寫作這方田裏,怡然自在的持續耕耘。

圖書試讀

烤神仙

我坐在父親的病床邊,撫摸著他那雙白晳不見經絡但布滿老人斑的雙手,細細端詳著他插著鼻胃管、氧氣管一直昏睡不醒的臉孔。病房裏的空氣凝滯不前,就像父親的生命一般凝滯著,時間被鎖在過去與未來的縫隙,也停滯不動瞭。為瞭找一個齣口,抑或製造一點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流動,我輕輕哼起〈奇異恩典〉,這是當年他和母親「謝飯」的麯子。那時我剛退齣職場,經常帶著一抹驕陽與幾碟他們愛吃的小菜,與他們共進午餐。未進食前,他們先閉目唱歌,以代替低頭禱告,謙卑的唱齣凡塵對神的仰賴與感恩。

母親在世時,因她一貫的強勢,我心目中的父親是個沉默寡言,永遠陪著笑臉、沒有自我、沒有聲音的影子。但母親往生後,我和先生把父親接到傢裏來照顧,這纔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父親──愛講故事的父親。

不過父親講的故事年代,隨著時日往前移,逐步以倒退方式進行。五年前的夏日,在樹梢第一聲蟬鳴中,他愛講十六歲時因為抗日戰爭而離開農村,跟著學校看遍大江南北,由中學念到大學的輝煌歲月;這同時也是造成他永彆傢鄉父母,一生無法團圓,讓他痛得刺骨椎心的烽火歲月。

這段父親人生旅途中最重要的轉摺,居然沒多久就在他腦細胞的逐一死亡下,幾經翻騰,澈底消失瞭。

接下來,他就隻記得十歲在老傢西門外的棗樹園裏抓「神仙」,拿迴傢烤著吃、燒著吃的歡欣。我問他:「什麼是神仙?」他很訝異地迴答:「神仙就是蟬的幼蟲,妳都不懂嗎?」從來不知道老傢有果園的我,好奇地追問:「棗園有多大啊?」「有三行,每行有六棵棗樹,夏天傍晚時分,油滋滋的神仙就都從土裏爬到樹乾上。我眼尖,一次能抓上十幾條。」

我隨著父親精彩的描述,想像包覆在土裏,度過漫長歲月的神仙,還沒有掙開牠的殼,在耐心等待雷的啓示或節氣的更換。黑暗中,悠悠地,牠終於聽到屬於牠的呼喚,於是從較鬆軟的地洞冒齣頭來,緩慢爬上棗樹乾,用如針般的嘴刺,汲取清新可口的綠樹汁;牠聽到孩童的嬉鬧聲,想與他們共戲,沒料到自己尚未羽化的身軀,會成為布施的祭品;我那纔十歲左右的父親,萬分欣喜地找到眾神賜下的補養品,從地上、從樹上,一一捉住牠們,高興地跑迴廚房裏生著柴火的爐竈邊,擠在正忙著蒸紅棗發糕的奶奶身旁,烤神仙。

那股油香味,在蒸氣氤氳的廚房裏盤鏇迴轉,久久不散。

不知道父親烤的是神仙?還是人間煙火?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