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分析蔣經國主政時期的國內外局勢、內閣菁英分析、權力分配及特質,以及他所拔擢的政治菁英對颱灣的影響。
全書從1972年中華民國退齣聯閤國後的外交危機下,蔣經國組閣的閣員特色,以及擔任總統時的閣揆孫運璿、俞國華,領導颱灣建設經濟,力抗美中建交的動盪、走齣江南案、十信風暴;而在蔣過世後,他所拔擢的李登輝齣任總統,促成本土意識抬頭、國民黨菁英分裂;最後以連戰組閣的政治局勢作收尾,並綜論分析這批政治菁英的特質。
蔣經國主政的時代,是中華民國的人民最緬懷的時代,透過本書或許可對現今處於政治紛亂的大眾,一些啓示與省思。
作者簡介
李功勤
國立中正大學曆史學博士、輔仁大學西洋史碩士、東吳大學曆史係、世界新專編採科。
現任教世新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曾任國傢考試命題委員,教育部高級中學曆史科教科用書審定委員,並獲得世新大學教學特優奬、教學績優奬。
近期主要作品有《百年大業──中華民國發展史》、《颱灣政治發展史(1895年迄今)》、《西洋史大事長編》、《艱睏與榮光——颱灣政治發展史論》等優良大學研究基礎入門專書。
前言
第一章 全麵接班
第一節 退齣聯閤國
第二節 蔣經國組閣
第三節 內閣特色
第四節 危機與轉機
第二章 孫運璿組閣
第一節 內閣菁英分析
第二節 動盪年代
第三節 大陸政策
第四節 政通人和
第三章 國政底定
第一節 俞國華組閣
第二節 控製危機
第三節 力挽狂瀾
第四節 壯誌未酬
第四章 後蔣經國時代
第一節 十三全會
第二節 請辭風波
第三節 李煥組閣
第四節 權力重組
第五章 集體領導的問題
第一節 菁英分裂
第二節 聯外製內
第三節 郝柏村組閣
第四節 密使與協議
第六章 大分裂
第一節 政爭再現
第二節 內閣總辭
第三節 後蔣經國時代的結束
第四節 菁英特質統論
結論
參考書目
前言
蔣經國自1972年擔任行政院長(以下簡稱閣揆),組織行政院院會成員(以下簡稱內閣),到1988年過世為止的16年期間,本書稱之為「蔣經國主政時代」。他於1978年擔任總統之後,先後拔擢孫運璿和俞國華齣任行政院長。當1988年蔣經國驟逝後,俞國華在不堪政治紛擾下辭職,由中國國民黨祕書長李煥,以打破慣例方式由黨工直接接任閣揆,這段期間,國民黨內部已經因領導權的爭奪而形成所謂的主流派(支持李登輝)與非主流派兩股勢力。最後,在雙方妥協之下,由郝柏村齣麵組閣;但郝柏村的任命,反而順勢引導國民黨主流派與民進黨閤作,在往後政治鬥爭中大獲全勝,1993年郝柏村內閣總辭,結束瞭「後蔣經國時代」,也開啓瞭李登輝主政時代。他拒絕非主流派的意見堅持提名連戰組閣,充分展現權力基礎,但也由於李登輝的領導風格迥異於蔣經國,在政爭獲勝後迫使非主流的領導人相繼齣走,造成中國國民黨自遷颱以來第一次的嚴重分裂,並在往後形成連鎖效應,導緻政權輪替以及李登輝的另組政黨。
在蔣經國主政時期,中華民國不論在外部和內部都麵臨嚴峻挑戰,然而在內閣菁英的配閤下,蔣經國得以繼續推行經濟發展、民主化和本土化等三大保颱政策。因此內閣成員,包括行政院正副院長、八部二會首長,以及政務委員都是國民黨在甄選過程中所挑選齣最優秀的政治菁英。在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近20年歲月中,經由5位閣揆所領導的7屆內閣中(含局部改組)的84位閣員,創造瞭颱灣經濟奇蹟和民主實驗,他們是政府重大政策的決策兼執行者,因為其中包括曆任閣揆與重要部會首長都兼任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以下簡稱中常委),內閣重要成員因此得以參與黨內決策,並且在達成決議後送往內閣依職務分工執行,形成有效率的黨政運作模式。由於內閣負責政務的製定和執行,因此曆屆內閣的施政與閣員的甄選是本書的研究重點。
為瞭徹底瞭解內閣菁英的政治甄補(political recrutiment),本書以8項與蔣氏父子關係進行分析,分彆採用:一、血親(或旁係親屬);二、同鄉;三、同學友朋;四、師生淵源;五、官邸近侍;六、黨中常委;七、技術專傢;八、颱籍人士;而在這8個選項之中的師生淵源,我將針對大陸時期軍校畢業生和在颱灣時期於國防研究院、革命實踐研究院所開設的各期研究班的畢業生來作統計。至於技術專傢,是指菁英本身專業背景符閤入閣所擔任的職務專長,如果最初入閣不符閤選項條件,隻要經曆1任以後的職務曆練,就可計入技術專傢的選項瞭。
在討論政治甄補的過程中,由於每一個政治係統都必須有一套完整製度去選拔或填補其政治係統中的角色。當專業化的職位齣缺,都要選擇最符閤那個職位的特殊菁英去擔任,因此除瞭採用上述8個選項去建立一套中國國民黨甄補內閣菁英的模式之外,本書也將深入探討這些內閣菁英的人格特質,以及他們對於政府重大政策的共識和不同看法。而為瞭達成上述研究目的,在史書體例上,採取紀事編年體結閤人物紀傳體的方式進行論述,在總論分析內閣菁英的特質時,本書將根據各屆內閣的質化分析來進行量化統計,以期建立蔣經國與後蔣時代,國民黨決策核心在甄補內閣菁英過程中的有效分析模式。
在研究蔣經國的主政時期,我認為內閣菁英在部分選項中,諸如專業知識、一流學曆、黨的忠誠度等方麵,幾乎是入閣前的必備條件;但在某些較不顯著的選項,像是齣身官邸近侍或具備師生淵源等背景的菁英,我將探討他們是否容易形成蔣經國的權力核心,擔任內閣重要職位,以及離閣後在政壇上的發展。除此之外,由於蔣經國重視廉能政治,因此對內閣菁英長期的政治考核,尤其在道德操守方麵,更是在研究上經常被忽略的隱性選項。
蔣經國在政治上最痛恨官僚的貪汙腐敗,因此在擔任閣揆之後,首先提齣公務人員十大革新要求;另方麵則嚴懲貪腐以正官箴,下令逮捕因收巨額賄款的自己族親,時任行政院人事行政局長王正誼。其後,在俞國華內閣時代,他將捲入國泰十信風暴的親信,時任國民黨中央黨部祕書長的蔣彥士開除,並且告誡副總統李登輝:「此人永不錄用」。他在重慶中央政治學校第1期的畢業生李煥和王昇,雖然在颱灣齣任黨部與軍中要職,是他的核心乾部,但隻要違背職權也立刻撤職,絲毫不因任何親近關係而徇私苟且。所以,在本書的研究過程中,也將檢視蔣經國主政與後蔣時代內閣菁英的道德操守,以驗證他所樹立的廉能政治典範。
為瞭達成研究目的,在躍之老師的建議下,在史料的運用上,本書採用瞭政府檔案、傳記、專書、剪報,也參考瞭大部分內閣菁英或相關人物的迴憶錄;在後蔣經國時代由於政爭激烈,主流派與非主流派不同立場正可透過個人迴憶錄的對比分析,不但使相關問題容易釐清,也可藉此凸顯政治人物之間的流品與高度。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學者雷傢驥、王曉波、葉啓政先生,前民進黨立委洪奇昌、大陸六四民運人士王丹等先進,提供瞭研究方法和相關史事的訪談,躍之師更是在方法論以及史料的運用上,不厭其煩的指正。
同時,為瞭彌補現行資料開放的不足,我們對當時重要的閣員,像徐立德先生、白培英先生、黃昆輝先生等大老,進行瞭相關訪談。其中徐立德先生與我都是晨泳愛好者,不但在池邊經常接受隨機詢答,同時在孫運璿基金會也接受我們兩次正式訪談,並且提供國防研究院、國傢建設研究班等珍貴史料,充實瞭本書的研究資料。白培英先生是虔誠的基督徒,從不輕易接受訪談,因託白先生與傢母同窗之誼,也破例接受有關土地增值稅等相關問題訪問。
在訪談的過程中,使我們深切感受在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菁英,對經國先生人格的尊重與行政效率的懷念;更重要的是內閣團隊彼此間的革命情誼,對國傢的責任與忠誠,形成那個時代菁英之間共同的特色。然而,在後蔣經國時代,由於府院關係嚴重對立,以及在政治與社會的快速轉型下,國會的惡質化與復雜的政商關係也逐漸影響有效率的官僚運作。而這種發展趨勢及對政治上的影響,將會是我們在本書完成後的下一個研究重點。
作為一名對颱灣曆史,特彆是國民黨在中國大陸失守後在颱灣重建和發展的過程有著濃厚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深入解讀蔣經國先生晚年以及他離世後的政治權力格局。《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正是我一直在尋覓的。1972年,蔣經國開啓瞭他的全麵主政時期,他如何重塑內閣,提拔和運用政治菁英,這對颱灣政治的穩定和發展至關重要。我期待書中能夠詳細描繪齣當時內閣的構成,以及這些政治菁英的個人背景、政治理念和在政策製定中的實際影響力。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蔣經國如何平衡不同派係、安撫不同聲音,以維係國民黨的統治。而“後蔣時代”到1993年,是颱灣政治麵臨巨大轉摺的時期,民主化浪潮洶湧,國民黨內部也麵臨著權力交接和體製改革的壓力。我特彆想知道,在這段關鍵時期,那些曾經的政治菁英們,他們的命運和政治走嚮是如何的?他們是繼續堅持蔣經國時期的路綫,還是主動適應新的政治環境?書中是否會揭示他們之間復雜的政治角力,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颱灣政治民主化的進程?這不僅僅是曆史事件的記錄,更是對政治權力運作和精英群體如何影響曆史走嚮的深刻洞察。
评分我是一名對政治學理論和實際案例都充滿好奇的學生,看到《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我立刻被它所涵蓋的研究範圍所吸引。1972年到1993年,這二十一年幾乎囊括瞭颱灣從戒嚴體製逐步走嚮開放的關鍵時期。而“內閣政治菁英”這個詞,則指嚮瞭本書的核心議題——那些身居要職、掌握實權的政治人物。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內閣政治菁英”的,是否僅僅指代行政院的成員,還是也包括瞭黨務係統中的重要領導者,甚至是影響決策的其他關鍵人物?這本書是否會運用政治學中的權力理論、精英理論來分析這些人物的構成、權力運作的機製以及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我特彆關注的是,在蔣經國主政時期,他如何提拔和運用這些政治菁英,他們的角色和職能又發生瞭怎樣的變化?而到瞭後蔣時代,當權力交接以及社會變革的壓力不斷增大時,這些政治菁英又是如何應對的?他們是堅守舊有體製,還是主動適應時代潮流?書中是否有具體的案例研究,通過分析某些具體的政策製定、政治事件,來展現這些政治菁英的決策過程、派係鬥爭和政治博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是提供曆史的敘述,更能從理論層麵進行升華,幫助我理解颱灣政治精英在轉型時期的復雜角色和作用。1993年這個節點,究竟代錶瞭什麼,是權力結構的重大調整,還是政治理念的根本轉變?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一個係統性的、深入的分析框架,讓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段動蕩而富有變革意義的颱灣政治史。
评分我是一位對颱灣的政治人物和權力鬥爭史懷有極大熱情的研究者。《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1972年,蔣經國開始瞭他對颱灣政治的深度塑造,而內閣政治的菁英們,無疑是他手中重要的棋子,也是他政策執行的關鍵。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詳細列舉齣蔣經國時期內閣中的重要成員,他們的年齡結構、教育背景、早期經曆,以及他們是如何被蔣經國發掘和任用的。書中是否會分析他們在不同時期的政治主張和權力站隊?而“後蔣時代”到1993年,這段時期充滿瞭權力過渡的動蕩和政治格局的重塑。我迫切地希望能夠瞭解,在蔣經國去世之後,這些政治菁英們是如何在新環境下生存和發展的?他們是繼續在國民黨內部爭奪權力,還是開始尋求新的政治齣路?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政治事件,例如重要的黨內人事變動、政策方嚮的調整,來揭示這些政治菁英們之間的復雜關係和他們的博弈策略?我期待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彩的政治偵探小說,帶領我深入瞭解那些影響颱灣命運的幕後人物,以及他們所經曆的權力起伏。
评分我是一名社會學專業的學生,一直以來,我對精英群體在社會發展和政治轉型中的作用非常感興趣。《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正是我研究方嚮的絕佳切入點。1972年,蔣經國開始瞭他的時代,如何塑造他的內閣,以及如何任用和培養政治菁英,這無疑是研究他執政風格和社會影響的關鍵。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這些“內閣政治菁英”是如何形成的,他們是否具備特定的社會背景、教育經曆,以及他們是如何在國民黨體係內獲得晉升的。書中是否會運用社會學中的權力分析、精英理論,來剖析這些人物在颱灣政治體製中的地位、權力運作的模式以及他們對政策製定的影響?而“後蔣時代”到1993年,正值颱灣社會經曆劇烈變遷,政治開放的呼聲日益高漲。我非常好奇,在這段轉型時期,這些政治菁英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他們是作為改革的推動者,還是作為舊體製的捍衛者?書中是否會分析不同政治菁英群體之間的分化與閤作,以及他們如何與社會力量互動,共同塑造瞭颱灣政治發展的方嚮?對我來說,理解這些政治菁英在社會轉型中的角色,對於理解颱灣社會的現代化進程,以及更廣泛地理解精英在政治變遷中的作用,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评分作為一個對中國近現代史,特彆是颱灣政治變遷深感興趣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剖析蔣經國先生晚年以及他離世後,國民黨政權內部的權力結構和政治精英的運作。這本書的題目《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無疑正是我一直在尋找的。從書名本身,我就可以預見到它將為我打開一扇瞭解這段關鍵曆史時期的新窗口。1972年,恰逢蔣經國開始全麵主政,他麵臨著來自國際和內部的巨大挑戰,而1993年,則標誌著颱灣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內閣政治的演變和政治菁英的更迭,在這二十多年間,必定是跌宕起伏,充滿瞭權力博弈和路綫之爭。我尤其期待書中能對“內閣政治菁英”這一概念進行深入的界定和分析,理解他們在那個特殊年代如何形成、如何影響政策製定,以及他們各自的政治背景、思想主張和派係歸屬。這本書能否細緻地描繪齣這些關鍵人物的群像,例如他們之間的關係、權力網絡的形成,甚至是他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具體作用,這將是我評判其價值的重要標準。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超越簡單的曆史事件羅列,深入挖掘事件背後的政治邏輯和精英運作的深層原因,解釋為什麼某些人物能夠崛起,而另一些人則可能被邊緣化。對於1993年這個時間點的選擇,我推測書中可能會探討後蔣經國時代,國民黨內部在麵對日益增長的民主化壓力時,政治菁英們所采取的不同策略和應對方式,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塑造瞭颱灣政治格局的最終走嚮。這本書的厚度,從書名來看,應該足以承載起對如此復雜而關鍵的曆史時期進行細緻的梳理和深刻的解讀,我非常期待它能為我揭示齣這段曆史的更多細節和更深層次的意義。
评分作為一名對颱灣近現代史,特彆是國民黨統治時期政策演變感興趣的研究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解析政治權力結構和決策過程的書籍。《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無疑正是我所期待的。1972年,蔣經國正式進入全麵主政時期,他如何重塑內閣,拔擢政治菁英,以及這些菁英在推動經濟發展、社會建設和政治穩定中扮演的角色,都極具研究價值。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梳理當時內閣的組成,以及關鍵政治人物的學術背景、政治經曆和政策傾嚮。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夠瞭解蔣經國是如何通過這些政治菁英來執行他的政策,他們之間的互動關係以及可能存在的權力製衡。而“後蔣時代”到1993年,是颱灣政治嚮民主化轉型的重要階段。我非常想知道,在這段時期,曾經的政治菁英們是如何調整他們的戰略的?他們是否能夠適應新的政治生態,或者仍然試圖維持舊有的權力格局?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不同政治派彆之間的張力,以及他們如何影響瞭颱灣政治的民主化進程?通過對“內閣政治菁英”這一群體的深入研究,這本書有望為我揭示齣颱灣政治發展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動力和復雜性。
评分我是一名從事新聞工作多年的記者,長期以來,我都在關注東亞地區的政治格局變化,尤其對颱灣地區的政治演變有著深刻的理解和濃厚的興趣。《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讓我看到瞭一個深入探討這段關鍵時期的機會。1972年,蔣經國正式接過權力的指揮棒,他如何重塑內閣,任用和培養政治菁英,這對颱灣未來的政治走嚮産生瞭深遠影響。我期待書中能夠細緻地描繪齣蔣經國在政治人事上的考量,以及那些在他麾下成長起來的政治菁英們,他們的政治主張、能力以及在政策製定中的實際作用。而“後蔣時代”則更是充滿變數。1993年,距離蔣經國去世已有幾年,颱灣的民主化進程已經進入瞭一個新的階段。在這期間,內閣政治的權力結構發生瞭哪些變化?那些曾經的政治菁英們,在新的政治環境下,他們的地位和作用又是如何變化的?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事件和人物分析,展現他們之間的權力博弈、派係鬥爭,以及他們如何應對來自社會各界的壓力?我尤其關注的是,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鮮為人知的史料或者獨特的視角,幫助我理解那些在幕後操縱政治走嚮的政治菁英們,他們的真實想法和行為邏輯。對我這樣的新聞工作者來說,能夠深入瞭解這段曆史,對於理解當下颱灣的政治生態,以及預測未來的政治走嚮,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參考價值。
评分我一直對政治人物的成長軌跡和權力運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關鍵曆史時期扮演重要角色的領導者。《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直接戳中瞭我的關注點。1972年,蔣經國開始全麵掌舵,他如何選拔和培養政治菁英,如何構建他的內閣班底,這些都決定瞭颱灣政治的走嚮。我非常想知道,書中是否會深入分析這些政治菁英的個人特質、政治抱負以及他們在蔣經國領導下的發展軌跡。他們是如何在國民黨這個龐大的政治機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又如何為當時的政策和發展做齣貢獻的?而“後蔣時代”,尤其是1993年之前的這段時間,可以說是颱灣政治最動蕩也最充滿變革的時期之一。我迫切地想瞭解,在蔣經國去世後,這些政治菁英們是如何麵對權力真空和日益高漲的民主化呼聲的。他們是否會形成新的派係,進行新的權力博弈?他們是如何應對來自內部和外部的挑戰,並試圖在變化的政治格局中保持影響力的?這本書是否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通過分析某些重要人物在特定事件中的決策和行動,來揭示政治菁英們在這個轉型時期的復雜心態和策略?對我而言,能夠深入理解這些政治人物的真實麵貌,將是對颱灣政治史的一次重要解讀。
评分作為一位研究颱灣政治史的業餘愛好者,我一直對蔣經國先生最後的執政時期以及他去世後的權力過渡期有著濃厚的興趣。《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準確地擊中瞭我的關注點。1972年,蔣經國開始全麵接班,他所麵臨的內外環境復雜,而內閣政治,作為施政的核心,其中的人物和運作至關重要。我渴望瞭解,在蔣經國的主導下,哪些政治菁英被賦予重任,他們的背景、能力和政治理念是什麼?他們是如何在那個高度集權的體製下發揮作用的?書中是否會涉及他對這些菁英的選拔、任用和考察機製?而到瞭“後蔣時代”,即蔣經國去世之後,那些曾經的政治菁英們,又麵臨著怎樣的權力格局變化?他們是繼續沿著蔣經國的路綫,還是會根據新的時代需求進行調整?1993年這個時間點的選擇,在我看來,暗示著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颱灣政治民主化進程中的關鍵節點,以及在這個進程中,政治菁英們所扮演的角色。他們是改革的推動者,還是保守的阻礙者?書中是否會詳細分析不同派係的政治菁英,他們的目標、策略以及彼此之間的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部精密的政治解剖,將那些模糊的曆史人物勾勒得清晰可見,將那些隱藏的權力運作展現得淋灕盡緻。僅僅是書名,就讓我對書中可能呈現的政治鬥爭、權力轉移以及精英階層的自我演變充滿瞭期待。
评分我是一位曆史愛好者,尤其偏愛那種能夠深入剖析政治權力運作和社會變遷的書籍。《蔣經國與後蔣時代的內閣政治菁英(1972~1993年)》這個書名,立刻引起瞭我極大的興趣。1972年,正是蔣經國開始全麵執政,他如何調整內閣,啓用新人,以及這些“政治菁英”在國民黨體製內的地位和作用,對我來說是充滿吸引力的。我迫切地想知道,這本書是否能夠清晰地勾勒齣當時內閣的組成,以及其中關鍵人物的政治背景、能力特長和政治派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書中能夠深入分析蔣經國是如何運用這些政治菁英來推行他的政策,以及這些菁英之間是否存在復雜的權力關係和利益博弈。而“後蔣時代”到1993年這段時期,更是充滿瞭戲劇性。在蔣經國去世後,颱灣的政治環境發生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民主化的浪潮不斷湧動。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展現,在這一時期,那些曾經的政治菁英們,他們是如何在新的政治格局中定位自己,他們是堅守過去的路綫,還是主動適應變革?書中是否會通過具體的事件,例如重大的政策調整、政治改革的推進,來揭示這些政治菁英們的決策過程,以及他們在這場變革中的不同立場和作用?對我而言,能夠瞭解這些在曆史關鍵時刻發揮作用的政治人物,他們是如何思考、如何行動的,將是對這段曆史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