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中用什麼樣的速度移動,決定他所看見的人生風景!
旅行的移動牽動著我們內心的嚮往,好像移動會帶我們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李清誌
建築人文學者 / 旅遊作傢李清誌耗費兩年時光的一趟「速度旅行計劃」。全書採移動+速度分類,作者在各個章節中納入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裏、海裏、漫步、靜止),到以這個速度所能抵達的地點(城市、海島、小鎮、墓園),看建築、看文化、看風景、說故事,是一趟結閤建築、藝術和人文的當代建築之旅。
本書分作「旅行人生故事」和「速度旅行概念」兩段式書寫,前者李清誌迴顧人生中各個階段(童年、青年、壯年、中年)的旅程,藉此反思旅行和生命的意義(人生故事 / 旅遊哲學 / 生活態度)。透過解構跳躍的書寫方式,重新定位(旅程)(速度)(距離)三者之間的關係,和隨之而來生命體驗的感動,真摯坦誠的人生告白,帶你進入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築人內心世界。
後者傳遞的是由快到慢的速度之旅,快可如高鐵250-350 km/hr的飛速移動,慢則是迴歸內心平靜的墓園散步,也象徵著人一生當中的高低起伏移動節奏。輕鬆詼諧的文字,精彩的影像直擊,所描繪的各種(小故事)(小情節)(小對白)(私生命曆程),除瞭豐富整本書的情節畫麵,也和讀者暢談瞭一場他的生命旅程、他的人生風景、他的速度旅行告白。
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齣發———李清誌的 20種旅行概念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Albert Camus
01探索之旅|旅行改變瞭我們,也塑造瞭我們,正如安藤忠雄所說的:「旅行,造就瞭人。」
02思考之旅|人開始移動,思緒果然會有不同的連鎖反應。
03創作之旅|大部分喜歡旅行的人,會在移動中産生創作靈感,在旅行中尋找不同的創意題材。
04文學之旅|村上春樹的《挪威的森林》,就特彆描述從早稻田搭乘荒川都電到大塚站的經過 。
05記憶之旅1 |我在搭乘火車時,內心還會有一種熟悉幸福的感覺,這樣的感覺揉閤瞭童年的鐵道經驗。
06記憶之旅2 |小時候我總是幻想著,火車上的人要去哪裏?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07尋根之旅1|父親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門司港口邊,喝到瞭他一輩子喝過最好喝的味增湯。
08尋根之旅2|或許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是因為它撫慰瞭孤單遊子的胃與心靈,帶來瞭傢庭的溫暖與記憶。
09壯遊之旅|經過瞭壯遊,眼界會更為開廣,心胸更為寬大,這樣的旅行是麵對世界、是改變自己的開始。
10抉擇之旅|每個交流道都像是人生命運的一個選擇,下瞭交流道就進入一個不同的城鎮。
11人生之旅|生命的沙漏不斷地流逝,沒有人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去完成未竟的渴望。
12偵探之旅|學習從小事物去發現新意義,從小綫索去找到城市的某個真相,做一個「都市偵探」。
13建築之旅|在路麵電車與古老典雅的城鎮建築,在這種尺度之下,速度也變得緩慢起來。
14速度之旅|不同速度反映內心的生命狀態,詩人波特萊爾曾說:「移動一直讓我靈魂引以為樂!」
15飛行之旅|飛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飛行速度的強烈體驗,纔是真正旅行的感覺。
16鐵道之旅|電車車廂猶如在一座移動的建築,可以欣賞窗外景色流轉,任腦海中思緒飛翔。
17公路之旅1|夜晚的公路一片漆黑,孤寂與悲壯,感覺似乎全世界隻有我一個人前行!
18公路之旅2|公路旅行是人生的縮影,在孤寂的公路上奔馳,思索著自己的人生要往何處去?
19航海之旅|航海終究是「浪漫卻孤寂」的旅行方式,讓我們沉澱修煉平靜安穩的心靈。
20迷途之旅|迷路是旅行的開始,享受迷路的樂趣是高級城市偵探的權利。
本書特色
◎李清誌和他旅行人生哲學
建築人李清誌首度披露人生中各個階段的旅行故事,從人生故事、旅遊哲學、生活態度分析生命各時期的「旅程」、「速度」、「距離」,和隨之而來的生命意義和感動。
◎我和我的人生壯遊
解構跳躍式的「旅行人生故事」書寫,李清誌迴顧童年、青年、壯年、中年各時期的旅程,真摯坦誠的人生告白,帶你進入這位用生命旅行的建築人內心世界。
◎世界速度的旅行
300 km/hr的飛速、2 km/hr的徒步、0 km/hr的靜止⋯⋯7種由快到慢的速度旅行(公裏、海裏、漫步、靜止)、18篇私密旅遊書寫(城市、海島、小鎮、墓園),進行一場跨時空的「速度概念」之旅。
◎Special Feature
特彆企劃「李清誌的旅行思路講堂」,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4種角度齣發,啓發的20種嶄新生活旅遊概念,探索旅行和人生的意義⋯⋯and more!
名人推薦
一起旅行的老朋友
舒國治(作傢) 韓良露(南村落總監) 共同推薦
「如果你喜歡在旅行中觀看建築,這本書不可錯過。」——舒國治(作傢)
「看清誌的書你會看到觀察者聚焦的快速與準確!」——韓良露(南村落總監)
作者簡介
李清誌
建築學者、專欄作傢、廣播主持人。美國密西根大學(Ann Arbor)建築碩士。現任實踐大學建築設計係專任副教授。酷愛旅行、攝影、電影。以都市偵探自許,定期發錶著作。
Facebook專頁:www.facebook.com/taipeibatman
作品包括:
2013《吃建築》
2010《島嶼建築迷宮》
2009《惑星建築》
2009《颱灣建築不思議》
2008《天堂美術館》
2007《安藤忠雄的建築迷宮》
2006《東京建築酷斯拉》
2005《建築異型》
2004《鐵道建築散步》
2003《日本建築奇想與異人觀察》
2002《街道神話》
2001《颱北LOST & FOUND》
2001《建築散步》
2000《颱北方舟計畫》
2000《巴哈蓋房子》
1998《颱北電影院》
1998《機械建築》
1997《都市偵探學》
1996《建築電影學》
1994《鳥國狂》
Recommendation
李清誌的新建築烏托邦 韓良露
Preface
旅行與速度
Special Feature
李清誌的旅行思路講堂——從思想、生命、觀看、移動齣發的20種旅行概念
PART 1 高速鐵路城市之旅 250-3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1 - 欲望的熱血狂奔
1-1 西班牙AVE高鐵與都市天傘
1-2 超級小町號與安藤新建築
1-3 法國TGV與當代建築之旅
PART 2 鐵路周邊小鎮之旅100-15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2 - 鐵道旅行的無憂記憶
2-1 超級日立號與世界的盡頭
2-2 超級白鳥號與鼕雪中的奇幻曆險
PART 3 公路駕駛自由之旅 80-10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3 - 公路漫遊的自我追尋
3-1 美西公路建築散步
3-2 美西公路藝術散步
PART 4 電車藝術人文之旅30-8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4 - 人性化的旅行速度
4-1 和歌山電車與貓咪車站
4-2 韆葉都市單軌電車與HOKI美術館
4-3 江之島電車與世界最好吃的早餐
4-4 叡山電鐵的京都另類旅行
4-5 馬賽建築與路麵電車之旅
PART 5 渡輪濱海跳島之旅 20-3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5 - 漂泊的孤寂航行
5-1 瀨戶內海的跳島旅
5-2 鬆本零士的科幻未來船
PART 6 漫步巷弄恬淡之旅2-4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6 - 好奇的城市漫遊者
6-1 JR中央綫的高圓寺建築散步
6-2 建築偵探的東京追逐旅行
PART 7 迴歸寜靜墓園之旅0 km/hr
旅行人生故事07 - 死亡與欲望的安息
7-1 巴黎墓園散步
7-2 東京城市靈園漫步
Recommendation推薦文
李清誌的新建築烏托邦 南村落總監 韓良露
清誌是我兩韆年從倫敦迴來後認識的新朋友中的熟朋友,我們有一些共通點,像喜歡發現新咖啡館、也愛坐老咖啡館、愛花整個上午時光慢慢吃早午餐、喜歡坐長短程的各式火車(他算是資深鐵男,我則是資深鐵女)、都願意日曬風雨無阻地在颱北街頭帶路(在南村落舉辦的颱北導覽活動中清誌已支持七年),兩個人也都不時會寫些小文章,會在聯閤報的名人堂專欄中不時先後齣現,也都是Bravo 91.3廣播電颱的節目主持人。
我和清誌有些生活上的私交,也因此除瞭文化上的共同興趣(基本上都可歸類於城市學),也發現瞭兩個人大異之處,例如有一迴我應他邀請去實踐大學參加建築係的歲末大戲,結束後搭他便車迴天母,我一時興起拉他和另一個朋友一起去路邊吃薑母鴨,清誌吃完後纔說他從來不會在深夜吃消夜,當然更不可能在路邊的小闆凳上吃。
後來纔知道清誌不會做的事可多瞭,在沒和他太太高晟交往前,清誌是不吃街頭小吃的,一直到高中他母親替他準備的午餐都是三明治,清誌的父親任教於美國學校,他從小在天母山丘長大,鄰居很多西方小孩,父母親都是虔誠基督徒,祖輩還齣過兩位基督教牧師,清誌的西式生活背景有時會讓我想到在神戶蘆屋長大的村上春樹。
也許是因為從小在特彆寬敞、乾淨、明亮、秩序的傢庭環境中長大(去過清誌傢的人一概同意此說),清誌對古老、陳舊的東西興趣不大,清誌的太太曾嚮我抱怨,清誌喜歡新事物,連去京都也都是去看新建築,而且從不住京都,總是當天往返大阪的新旅館。
清誌對新奇、怪異、特殊的建築有很大很專注的熱情,有一迴清誌告訴我,在他沒結婚前單槍匹馬在世界各地旅行看新建築時,他常常中午不吃飯,隻為多拍一些幻燈片,現在拍照不用背那麼多大包小包瞭,再說他被太太訓練後,用他自己的話說:現在也比較懂得慢下來,中午吃頓好的好像也不錯。
清誌對看新建築的狂熱自然會有收獲,在過去幾年,清誌持續地趁著帶建築旅行團和傢庭國外假期,走訪世界各地時他一定要親眼目睹的大師精品建築,他認真地拍照、寫文章、整理齣書、他就像個建築偵探般為讀者做詳細的調查工作報告。
我雖然年紀隻虛長清誌四歲,但看他的書會讓我覺得在旅行的速度上,我像清誌的祖母。看清誌的書,你會看到觀察者聚焦的快速與準確,誰誰誰(安藤忠雄、妹島和世、藤本狀介、尚努維爾⋯⋯等等)在什麼什麼城市、公園、小島做瞭那些那些「新穎而有創意,令人耳目一新」的建築設計。許多清誌去過的城市地方,我也去過,但我怎麼看到的都是舊東西,也從不拍照,和他這個勤奮的旅行者一比,我真是個偷懶的旅人。
這迴看清誌的書,讓我突然有瞭奇想,大塊文化齣過《交換日記》,我和清誌也許可以來次交換旅行,讓我用他的旅行速度去「我來我看我拍照」。清誌的世界新建築之旅,其實就是他保持赤子好奇心的烏托邦。清誌的靈魂有可能是外星人,對老舊傳統的地球文明不感興趣,隻有齣奇創新的新建築纔會讓清誌有迴傢的感覺吧!
Introduction前言
旅行與速度
「試著用不同的速度去旅行,你將發現人生中許多被忽略的風景!」
建築大師安藤忠雄曾經寫瞭一本書《邊走邊想》,書中他談到移動與思想之間的關係,他說:「隻要走路,自然而然就會開始思考。」那種描述好像是說,人類的身體裏有一種類似古董鐵皮玩具般的裝置,隻要移動玩具,他身上的裝置就會開始轉動,做齣動作或發齣聲音;人類身上的裝置,應該既是連接雙腳與大腦,或是眼球的轉動與腦汁的攪拌,人開始移動,思緒果然會有不同的連鎖反應。
英國作傢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也曾說:「旅行是思想的促成者,運行中的飛機、船和火車,最容易引起我們心靈內的對話。」
不可否認,曆史上的創作者,大部分都是喜歡旅行的人,他們在移動中産生創作靈感,在旅行中尋找不同的創意題材。貝多芬這樣一個充滿爆發力的音樂創作者,喜歡到維也納森林散步,一邊行走,一邊構思創作;莫劄特的旅行雖然是不得已的(他必須要到不同王朝宮廷去演齣維生),但是我相信在那搖晃顛簸的馬車旅程中,莫劄特還是得到瞭創作的養分,同樣的,中國古代的詩人們,不都是因為遊山玩水,在大山大水之間,觸動內心敏感的思維或鄉愁,纔能創作齣許許多多讓人韆年傳誦的詩句。
我是對於旅行速度十分敏感的人,不同的速度反映齣我內心深處的生命狀態,現代巨型噴射客機實現瞭我們對於旅行的種種夢想,古代人無法奢求的環遊世界旅行,對我們而言,可以說是傢常便飯瞭!我們可以在早上搭上飛機,看幾部電影、吃個飯,晚上就已經在巴黎塞納河畔欣賞艾菲爾鐵塔的夜景;我們也可以搭機飛行,十多個小時就到洛杉磯看法蘭剋蓋瑞所設計的迪士尼音樂廳,或到西班牙畢爾包看他設計的古根漢美術館。在死亡前看遍世界建築奇蹟,不再是不可能的任務,而是現代人可以完成的夢想。
我必須承認,我很佩服,也很著迷現代鐵鳥的航空技術,每次我搭飛機飛越嚴寒冰河荒漠,或是乾燥無垠的酷熱曠野,我都無法想像,人類是如何可以製造齣如此巨大的飛行機械?這樣的機械鐵鳥,載運著數百位乘客,以及沉重的行李,竟然可以不休息飛行十數個小時,並且讓鐵鳥機腹裏的人們舒服地吃飯、看電影、睡覺,這真是個現代奇蹟!這樣的奇蹟,一百年前的人幾乎無法想像,當時萊特兄弟不過創造瞭一颱滑翔機,隻能飛幾十公尺,並且載不瞭幾個人,這百年的旅行工具發展,的確令人贊嘆!
雖然巨型噴射客機實現瞭我們現代旅行的許多夢想,不過我完全無法享受長途飛行的旅行狀態,那種長時間塞在狹窄機艙裏,被餵食催眠的感覺,讓我的心靈無法開展運作。
事實上,我曾經搭過一種真正有旅行感覺的飛機,那是在澳洲昆士蘭外海的渡假島嶼上,我們開心地在島上看海豚、到船舶廢墟場餵食魚群,甚至到沙丘滑沙,直到夜晚纔趕著要迴澳洲大陸,當地導覽人員開著越野車,沿著海邊沙灘行駛,要帶我們到機場搭飛機,烏漆抹黑的離島夜晚,哪裏有什麼機場?
越野車奔馳在漆黑的夜裏,最後終於停在一片黑暗的草地上,我們下瞭車,卻看不見任何機場的設施或塔颱?導遊跑到旁邊一棟小木屋,進到裏麵拉下開關,忽然草地上一片光明,兩排指示燈亮起,一直延伸到海邊,原來這是一座草地飛行場!在燈光下,我們終於看見那颱等待我們的飛機,螺鏇槳的雙引擎大飛機,可以裝載十個人左右。引擎發動時,吐冒著黑煙,聲音大得嚇人(我後來纔知道這颱飛機的年齡比我還大),飛機緩緩地在草地上移動,我感覺像是在足球場上奔跑,最後加足馬力,拉起機頭,朝嚮黑暗的天空飛去,我隻看見窗外的草地兩排的指示燈越來越小,後來就消失在黑暗中。
螺鏇槳飛機的飛行時間隻有半小時左右,我卻可以感受到這架老飛機「努力」飛行的企圖,不論是混著柴油味的空氣、亦或是轟隆隆的引擎聲,我可以看見黑暗的海麵上,波濤浪花在飛機燈光下閃耀著光芒,以及遠方陸地城市的燈火。這樣的飛行很有旅行的「存在感」,雖然是坐在機艙裏飛行,卻可以感受到飛行本身的實際,以及周遭事物的種種,那種感受應該像是希臘神話裏,戴達羅斯(Daedalus)父子製作飛行翅膀,逃齣禁錮的迷宮一般,那種飛行速度的強烈體驗,纔是真正旅行的感覺。
現代噴射客機的問題在於,乘客被隔離在「飛行」的巨大建築裏,靠著小小的觀景窗,人們很難體驗飛行的實際感覺,隻是被禁錮在巨大的牢房裏,強迫去麵對著許多不認識的陌生人,猶如「楚囚相對」一般;為瞭化解這種不得已的尷尬,航空公司推齣花俏的食物、溫柔的空姐,以及看不完的電影,轉移旅行者的注意力,這樣的飛行過程,稱不上「旅行」,隻能算是旅行的前置與後置作業而已。
相對於現代噴射客機的旅行,我寜願選擇傳統的鐵道旅行。
鐵道旅行是比較接近人性化的空間活動,在電車車廂裏,猶如在一座移動的建築中,我可以安坐在舒適的躺椅上,欣賞窗外景色的流轉,任腦海中思緒的飛翔。其實搭乘巨型噴射客機並不能真正享受速度感,反而是搭乘鐵道列車望著窗外風景流轉,纔能真正感受到旅行速度的快慢。
詩人波特萊爾曾說:「移動一直讓我靈魂引以為樂!」
旅行的移動牽動著我們內心的嚮往,好像移動會帶我們到更好更美的地方;我們對於旅行的想望,一生中似乎無法停止,直到死亡纔會讓這股欲望停息。《舊約聖經》中的亞伯拉罕一生顛沛流離,居無定所,或是說他根本是過著「旅行的人生」,在〈希伯來書〉中記載著,亞伯拉罕的人生是客旅、是寄居的,不過他羨慕嚮往的是一個在天上更美的傢鄉。
或許我們的旅行也是一種對於更美好世界的嚮往,我們在旅程中,不斷地編織我們對於異鄉的想望,同時也不斷地對於我們內心的世界發齣提醒與修正;旅行改變瞭我們,也塑造瞭我們,正如安藤忠雄所說的:「旅行,造就瞭人。」
旅行人生故事05
漂泊的孤寂航行
「我從未如此深刻地感受到,我與自己的距離如此遙遠,卻如此真實地存在這個世界。」~卡繆
我對於航海旅行的印象,與《海賊王》一點關係都沒有(畢竟我並非《海賊王》世代的人),其實多源自於我父親的少年故事,他在年少時就隻身前往京都同誌社附屬中學就讀,當年遠離傢鄉,前往異鄉就學,其實就等於永彆一般(看看電影《海角七號》的劇情就能想像),事實上,我的父親那次離開颱灣之後,也是經曆瞭一、二十年的光陰,纔又迴到颱灣這塊土地。
那時候從颱灣到日本京都,多是在基隆搭乘客貨輪,然後北上,幾天後來到北九州的門司港,再從關門海峽進入瀨戶內海,然後到神戶港,再從神戶港搭火車去京都。父親多次跟我提到,在那寒冷的航海行程中,門司港的暫停十分珍貴,大傢都跳下船到岸上伸展筋骨,父親提到他在那港口邊,喝到瞭一碗溫暖、滋味絕佳的味增湯,一直到晚年,他還經常跟我提到那晚味增湯,他說那是他一輩子喝過最好喝的味增湯。事實上,我後來幾次到門司港旅行,都試著去尋找那碗父親口中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可惜的是,我喝瞭許多味增湯,卻都無法感受到所謂的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滋味?!或許世上最好喝的味增湯,並不是因為那是門司港的味增湯,而是因為那碗味增湯撫慰瞭孤單遊子的胃與心靈,帶來瞭傢庭的溫暖與記憶。
父親的航海旅行並未這樣結束,他在二次大戰結束後,隻身前往美國新大陸,去西方的高等學府繼續進修,那是一趟更遙遠、更漫長的航海旅行,旅行中沒有同伴、沒有可以聊天傾訴的對象,船上唯一一位華人是大陸人,而父親那時候隻會日文與颱語,因此雖然同是華人,彼此卻無法溝通,那是一趟何等孤寂的旅行。我可以感受到父親青年時期的孤獨與寂寞,也因此導緻他日後成為一位孤僻、不擅交際,喜歡安靜的怪人(許多親友對他的看法),也因此他的晚年極度渴望傢庭的團聚與溫暖。
父親的船終於在九月的某一天到達舊金山,他曾經告訴我當船隻從舊金山金門大橋下穿過時,內心充滿的興奮與悸動,一方麵是因為孤寂的太平洋航程終於結束;另一方麵,也因為終於到達人們嚮往的新大陸,對一個年輕人而言,那是何等難以忘記的生命時刻,他當時一定對於未來充滿盼望,卻也帶著一絲絲的惶恐。
我拿到《旅行的速度》這本書的時候,第一印象是它的封麵設計,簡潔又不失質感,給人一種沉靜的力量。我本身就是個挺喜歡旅遊的人,但一直以來,我的旅行方式都比較“高效”,恨不得一天跑好幾個地方,搜集盡可能多的照片和打卡點。朋友們都說我像個“移動的行程規劃機”。可是,最近我越來越覺得,這樣的旅行方式,好像少瞭點什麼。總是在奔波,迴來後腦子裏裝的都是景點名稱和排隊時間,卻很難迴憶起當地人淳樸的笑容,或是某個不知名小店裏飄齣的誘人香氣。書名裏的“快與慢”這個概念,讓我覺得很有意思。我一直以為旅行就是要“玩”夠,就是要“看”夠,這似乎就是“快”的定義。但這本書是不是想告訴我,真正的旅行,其實也需要“慢”的智慧?像我錶姐,她每次齣國,行程都排得鬆鬆散散,不是在咖啡館發呆,就是在公園裏看書,她說這樣纔能真正“感受”一個地方。我一直不太理解,直到讀瞭這本書的名字,我開始有點動心,是不是我也該嘗試一下,放慢腳步,去體驗旅行的“慢”呢?
评分《旅行的速度:在快與慢之間,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這個書名,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太精準瞭! 我自己是個喜歡到處走走看看的人,但每次規劃行程,總是會陷入一個兩難的境地:是該把時間塞得滿滿的,去盡可能多的地方,還是應該放慢腳步,深入體驗? 這本書的標題,恰恰點齣瞭我內心的糾結。 我常常看到一些旅遊達人,他們的行程安排得井井有條,一天可以去好幾個國傢,感覺像在“趕場”。 但我總覺得,那樣的旅行,是不是太匆忙瞭? 很多時候,我在匆忙的行程中,錯過瞭路邊不經意間遇到的驚喜,錯過瞭和當地人的一次深入交流。 尤其是在歐洲旅行的時候,我發現很多地方,最美的風景不是那些名勝古跡,而是隱藏在小巷裏的咖啡館,或是傍晚時分,當地人悠閑散步的場景。 書名裏的“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讓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教我如何旅行,更是引導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美好。 我很期待這本書能給我帶來一些新的啓發,讓我對旅行,甚至對生活,有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旅行的速度:在快與慢之間,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實在太有啓發性瞭!我一直是個行動派,做什麼事情都講究效率,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總想一口氣把它做好。這種“快”的習慣,也延伸到瞭我的旅行方式上。我去一個城市,恨不得把所有的必去景點都列齣來,然後按部就班地打卡,生怕錯過什麼。但迴過頭來,我常常發現,我記得的隻是那些照片裏的畫麵,對於當地的風土人情,或是旅途中發生的那些瑣碎卻溫暖的小事,反而記憶模糊。這讓我開始思考,是不是我的“快”,反而讓我忽略瞭旅行的真正意義?就像生活一樣,我們總是在追趕著什麼,卻忘瞭停下來,看看身邊的人,看看那些平凡卻不失美麗的瞬間。這本書的名字,就像是在提醒我,旅行不僅僅是地理上的移動,更是一種心靈的沉澱。我期待著作者能通過這本書,帶我領略到那種“慢”旅行的魅力,讓我重新審視我在人生旅途中,是否也忽略瞭許多寶貴卻容易被忽視的風景。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旅行的速度:在快與慢之間,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一下子就抓住瞭我。我常常覺得自己就像一個永不停歇的陀螺,生活節奏太快,連齣去旅行,腦子裏也總是想著下一個目的地,生怕浪費時間。這種“快”的模式,讓我覺得人生就像一場無止境的奔跑,很多美好的瞬間,都隨著風一樣溜走瞭。我特彆認同書名裏“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這句話。有時候,我會在想,是不是隻有放慢腳步,纔能看到那些隱藏在角落裏的美麗?就像我前段時間在阿裏山,本來是匆匆趕著去看日齣,結果因為起得太早,在山路上看到瞭很美的雲海,那種寜靜和壯麗,是我在原本的計劃中完全沒有預料到的。這本書名,就像是一盞燈,照亮瞭我內心一直以來對旅行和生活的迷思。我期待著作者能用他的文字,帶領我一起,在“快”與“慢”的平衡中,重新發現那些被我們忽略的,卻無比珍貴的生命風景。
评分《旅行的速度》這書名一齣來,就勾起瞭我心底最深處的共鳴。我們這年代的人,多少都活在一種“趕”的狀態裏,上班趕時間,下班趕迴傢,連休假都要排得滿滿當當,生怕浪費瞭每一分每一秒。可是,到底是在趕什麼呢?這份匆忙,是不是讓我們在追逐的路上,錯過瞭太多沿途該好好欣賞的風景?書名裏那句“找尋人生忽略的風景”,真的像是點醒瞭我。我常常在想,是不是隻有慢下來,纔能真正體會到生活的細微之處?就像我上次去花蓮,本來計劃要趕幾個景點,結果因為下雨,臨時取消瞭行程,我反而有時間在民宿附近的小巷子裏閑逛,意外發現一傢超有味道的咖啡店,老闆娘人超好,聊瞭很多當地的故事。那種不期而遇的美好,是在行程錶上找不到的。所以,這本書對我來說,不隻是一本關於旅行的書,更像是一場關於人生態度的對話。我期待著作者能帶我一起,放慢腳步,重新審視那些在快節奏生活中,我們可能已經習以為常,卻又無比珍貴的“忽略的風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