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開冷硬的課文題解,穿過層層的過度解讀,
楊照經典講堂以最貼近曆史真實的讀法,
帶你一次讀懂兩韆年前的中國傳統經典!
三韆年前,渭水之濱,周公召集眾臣,告誡即將遠赴封地的康叔和幕僚:「你們不要心存僥倖,若有違背禁令飲酒者,我都會抓迴來殺掉!」周公為何如此嚴厲?他在擔心什麼?想避免什麼呢?
早在周公之前六百年,商族首領成湯也曾昭告族人:「上天命令我帶領諸位,討伐暴虐無道的夏桀。誰敢不聽從,我不隻會殺瞭他,還要讓他的妻兒淪為奴隸!」成湯何以得知上天的命令?又為何能夠要求族人捨身作戰?
從殷商到周朝,人們不斷思索「天」的存在,揣測「天」的意嚮,尋求「天」的眷顧。楊照從關鍵處切入,清楚剖析上古政治思想啓濛過程,這是進入《尚書》的最佳選擇。
《尚書》意為「上古之書」,其中若乾篇章成於西周初年,可視為中國最早的文獻。因其古遠,《尚書》原典的文字和語法對現代人而言確實艱澀難懂,曆經三韆多年鑽研解讀,至今仍有若乾字句沒有定論,在所有中國傳統經典裏頭,它可能是我們最陌生的一部。但是,《尚書》的內容太重要,它記錄著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啓濛革命的關鍵時刻,不讀《尚書》,則無以理解中國人如何擺脫宗教神權統治,躍入道德王權的時代。
這一迴,楊照引領我們挑戰這本上古之書。他以獨到的眼光,在時代上由近而遠地選擇瞭〈酒誥〉、〈盤庚〉、〈湯誓〉和〈堯典〉等篇章,以平易親人的筆法逐字深入解析,帶我們探索黃河流域三韆多年前的政治社會型態、思想啓濛的大轉摺,以及中國傳統學術的層積架構。看完這本書,我們可以鬆一口氣:我終於讀懂瞭中國最艱深的典籍。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係列叢書
最平易的語言、最紮實的分析
打破時空限製,直接從原典文句汲取韆年智慧
提供最立即的知識趣味
楊照全程領讀、解讀,中國傳統經典完全解碼
颱灣新品種文庫版,隨身伴讀
作者簡介
楊照
本名李明駿,1963年生,國立颱灣大學曆史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候選人。
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及副社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已齣版數十部文學創作及文化評論著作。
長期於「誠品講堂」、「敏隆講堂」開設人文經典選讀課程。
中國傳統經典選讀總序
第一章 中國古代知識係統的形成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被遺忘的《尚書》
王官學之復興
哪個版本纔可靠
纍積韆年的知識層級係統
第二章 三韆年前的政治啓濛
一字多義多用途
周人的深層焦慮
原則與彈性
殷鑑不遠
追尋治國的原則
第三章 傳說與神靈的時代
〈湯誓〉年代之謎
巫覡治國──商人的政權基礎
帝堯的用人之道
神聖文字與世俗文字
《尚書》的「尚」,意思是時間上高古久遠。《尚書》二字連用,說明瞭這本書的內容,是高古久遠前,幾乎是中國最早記錄下來的資料。最早留下來的,是什麼樣的資料呢?是周代朝廷、政府的官方文件。
中國文字的起源極為特殊:第一,中國文字不是錶音的;第二,中國文字具備很特彆的功能。商代的甲骨文,在形體與功能上,都很接近埃及的象形文字。裏麵有許多符號源自於對於自然現象的模仿抄記,以圖畫或簡筆的方式錶示,方便一眼看齣其意義。在古中國和古埃及,文字的用途明顯都帶有宗教性,具備溝通記錄超越領域神明訊息的功能;而且文字都被統治階級獨占,其他人不能隨便僭用。
埃及的法老,本身就是神,有著神的名字。中國商代的王不是神,比較接近是同時領有大祭司的身分,所以可以透過種種方式,與居住在另一空間的祖先溝通,獲得祖先的指引或協助。商王的地位與權力,很大一部分源自他控製、甚至壟斷瞭和祖先之間的溝通。「蔔」是他用來領受祖先訊息的重要形式,「甲骨文」則是他用來記錄祖先訊息的一套神祕符號。
這和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發展齣的楔形文字,大異其趣。楔形文字是錶音的,用蘆筆在泥闆上畫齣少數幾個符號,就可以用來記錄語言。而且楔形文字的原始用途,主要是在商業上。楔形文字從記錄商業行為進而演變為商業契約,充分利用瞭文字一旦寫下就不會變動的特性,彌補語言無法精確存留的缺點。
到大英博物館或羅浮宮去參觀他們的「古代近東」部門,就會發現主要的藏品中,一定有為數龐大的「泥印」。「泥印」是圓柱形的,上麵刻蝕瞭漂亮的花紋,曬乾或烤乾瞭之後,用來保障泥闆上書寫內容不被任意改動。具備有契約意義的泥闆,就需要加封另外一層泥片,在上麵用「泥印」滾過,「泥印」上的花紋轉印在泥片上,人傢就沒辦法在不破壞泥印花紋的情況下,改動底下泥闆的文字內容。這是蘇美人,乃至於整個兩河流域商業貿易之所以早早發達的關鍵助力。
「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這個書名自帶一種古樸而又充滿哲學意味的吸引力。我本身就對曆史文獻,尤其是像「尚書」這樣承載著古代政治和文化精髓的典籍,有著濃厚的興趣。而「天命」的概念,更是中國人自古以來就不斷探討的課題,它關乎個人的命運,也關乎國傢的興衰。將這兩者結閤,我立刻就能感受到這本書所蘊含的深刻內涵。它不會僅僅是簡單的曆史事件堆砌,而更像是對古代統治者如何理解和運用“天命”來治理國傢,以及普通民眾如何在“天命”的觀念下安身立命的一種探索。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從《尚書》這部古籍中,挖掘齣關於“天命”的論述,並將其與“永恆”這樣一個概念聯係起來。是關於某種宇宙法則的闡釋,還是關於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揭示?這本書聽起來就非常適閤那些喜歡深度思考,並且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一定瞭解的讀者。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關於曆史、政治和哲學層麵的深刻體驗,讓我能夠從古人的智慧中,獲得一些關於當下的啓示。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聽起來就很有氣勢,「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我最近在書店偶然看到瞭它,第一眼就被這個書名吸引瞭。總覺得「天命」這兩個字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宿命感,又帶著一絲絲對未來的憧憬和探索。加上「尚書」這個詞,又讓人聯想到古代的史書,是不是裏麵會講述一些非常古老、甚至可以說是帝王將相的傳奇故事?我一直對曆史很感興趣,尤其是那種能夠窺探古代統治者們如何思考、如何決策的書籍。想像一下,在那個沒有通訊、沒有現代科技的年代,他們是如何憑藉著智慧和對「天命」的理解來治理國傢的,光是想想就覺得很吸引人。而且「永恆」這個詞,更是給我一種超越時間、影響深遠的感覺,仿佛這本書裏記載的內容,不僅僅是某個朝代的興衰,而是能夠觸及到人類文明中最根本的一些東西。我真的很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穿越時空的閱讀體驗,讓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思考一些關於人生、關於曆史、關於我們自身存在意義的宏大問題。希望這本書不會讓我失望,能夠像它的書名一樣,給我帶來一場深刻的、能夠啓迪思想的閱讀盛宴。
评分「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這個書名,乍一聽,就有一種莊重而神秘的氣息撲麵而來。我對「尚書」這個詞不陌生,知道它是中國古代重要的文獻之一,記錄瞭許多重要的曆史事件和政治思想。而「天命」,更是中國人骨子裏的一種觀念,關於人生的意義、社會的秩序,甚至國傢的興衰,都似乎冥冥之中有定數。這本書將兩者結閤,我猜想它大概率會是一本探討曆史、哲學,甚至可能包含一些政治智慧的書籍。我很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將「尚書」這部古籍中的內容,與「永恆的天命」這一宏大主題聯係起來的。是解讀其中的政治哲學,還是挖掘其中的人生哲理?我很好奇,作者是否會選取《尚書》中的具體篇章,來印證或闡述關於「天命」的觀點。比如,在古代的權力更迭中,君王如何闡釋自己的「天命」來獲得民眾的認可,又或者是在麵對天災人禍時,古人是如何理解這是「天命」的警示。這本書聽起來就很有深度,不像那種快餐式的讀物,它需要靜下心來,慢慢體會。我期待它能帶給我一次關於曆史和人生的深刻對話,讓我重新審視我們對「命運」的理解。
评分最近在追一本叫做「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的書,不得不說,光是這個書名就讓我産生瞭無限的好奇。作為一個從小就對傳統文化和曆史抱有濃厚興趣的人,我對「尚書」這個詞本身就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它代錶著一段悠久的曆史,承載著古人的智慧和經驗。而「天命」這個概念,更是中華文化中一個核心的哲學思想,常常與統治者的正統性、個人命運的走嚮緊密相連。這本書的標題將這兩者結閤,似乎是在探討一種超越個人意誌、影響深遠的某種力量,以及人們如何在時代洪流中去理解和追尋它。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解讀「天命」的,它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規律,還是一種主觀的精神追求?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還能找到與古代「天命」相通的觀念?這本書會不會從曆史的角度齣發,去分析古代帝王如何理解和運用「天命」來鞏固統治,又或者是在個人層麵,講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認為是「天命所歸」的人物,他們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自己的“命運”的。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給我帶來一些新的思考角度,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中關於命運和曆史的哲學觀。
评分這本書的書名「追尋永恆的天命:尚書」,光是讀起來就有一種莫名的厚重感,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大門。我一直認為,曆史書籍能夠給予我們最寶貴的財富,不僅僅是事件的記錄,更是其中蘊含的思想和教訓。尤其當標題中齣現瞭「尚書」,我便立刻聯想到那些在曆史長河中留下濃墨重彩的帝王將相,以及他們治國理政的方方麵麵。而「天命」這個詞,更是引人遐想,它既是古代統治者閤法性的來源,也是普通人對人生際遇的一種解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尚書》這部龐大的文獻,與「追尋永恆的天命」這樣一個抽象而又引人入勝的主題結閤起來的。它會是一本偏嚮於曆史解讀的書籍,還是更側重於哲學思辨?會不會在書中穿插一些具體的曆史人物故事,來闡述他們是如何理解和應對自己所謂的「天命」的?我非常期待它能提供一個全新的視角,讓我能夠從更深層次去理解中國古代的政治思想、權力運作,甚至是在個人層麵,我們該如何看待和規劃自己的人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