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積其數年來所行、所見、所思、所悟,以中國人的文化自覺、讀書人的獨立思考,當此中國的大變局,去蕪取菁、靜心體悟,融敍述與議論爲一體,將生命理解娓娓道來,於生命關懷敏察細思。
作者簡介
李琦
【現職】
廈門大學法學院教授
【經曆】
廈門大學助教(1984)、講師(1990)、副教授(1995)、教授(2002)
【學曆】
廈門大學法學學士(1984)
序
捲一、曆、史
一、人文開源,稻香萬年/3
二、孔子:怎敵得帝王萬韆/9
三、柳侯祠中識柳子/12
四、鵝湖書院辨文宗/15
五、樂安河畔說學堂/20
六、文治書院客座記/25
七、雙溪戲颱識華夏/29
八、翠屏之南耕讀趣/34
九、「江湖」之間,爆竹聲響禮花映天/38
十、清明:陰陽弗界生死同在/43
捲二、城
十 一、鎮遠靜夜思/49
十 二、潮去潮起潮州城/54
十 三、這一剎那,天地隻此一街/59
十 四、桂林,那一處風景裏有城市的地方/64
十 五、湖州:石塔的意象,筆祖的滄桑/68
十 六、柳州一城知水暖?/72
捲三、河
十 七、江河行地,也是情仇/77
十 八、拜水濟瀆廟/82
十 九、靈渠幽幽我心流/86
二 十、運河:手工時代的巨作,承載工業化的負重/91
二十一、水上行走的智慧與傳奇/97
二十二、長橋自此成斷橋/101
二十三、八境颱前驚河殤/105
捲四、戰、爭
二十四、衡山忠烈祭/111
二十五、史公可法,誰肯法/117
二十六、崖門到虎門,珠江口的紀錄/121
二十七、那一片引動戰爭的樹葉,叫茶/126
捲五、茶
二十八、古來濛頂茶行天/133
二十九、宜賓識茶乃天一/137
三 十、黔中青葉夏飄雪/140
三十一、丹霞為山復作茶/144
三十二、白茶元味福於鼎/148
三十三、茶山環繞土樓廢墟/152
三十四、茶與汽車,華夏與歐美/157
捲六、地理
三十五、大地行吟,最是農人/163
三十六、秦淮一綫,中國南北/166
三十七、一方水土,大彆他山/170
三十八、自貢,「自貢」/177
三十九、滄海桑田話閩南/183
四 十、山海神會,人煙起/187
四十一、西藏:不行不讀,惟以思悟/191
跋-活迴我的五韆年
序
初識李琦,是在三十年前的廈門大學。其時我讀大一,他高我兩級,讀大三。在我這個新生眼裏,他的辨識度太高瞭。他既不是臨風玉樹,亦沒有逼人英氣,卻絕對是聊過一兩句就不會忘記的那種。那個年代的大學生,誇張點說,那是萬韆寵愛加身的天之驕子:個個意氣風發鬥誌昂揚,沒有人不認為自己的生活既充滿意義,又充滿希望;不但「以天下興亡為己任」,而且一副「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篤定模樣 。而當年的李琦,正豪情萬丈地統領著廈門大學最大的一個學生社團,搞得旌旗獵獵、風生水起。我們一幫來自各院係、各年級的熱血青年,課餘或者週末,經常聚在一起指點江山、縱論天下。有道「人不輕狂枉少年」,不過李琦,他一張嘴,其平緩的語速,低沉的語調,淡定的神情,常常令心浮氣躁的我們汗顔。可見,李琦的輕狂,是放在心裏的,單從外錶看,他是一個溫和知性的謙謙君子。所以,當年李琦雖然位居最年少的廈門大學本科生之列,但他的穩當持重,當得起「少年老成」之謂。
幾十年過去,我單知道李琦以教授的聲名日隆,而不知道「李琦教授」從什麼時候開始愛上瞭碼字。可以肯定的是,李琦煮字非為療飢,因為我相信他始終是追求意義甚於謀取功名的人,而讀到他的《畢業頌》、《與學生書》等,是兩年前我重遊母校之後的事瞭。我訝異於他的文字功底,也訝異於他對母校、對學生毫無保留的傾情相與。此次拿到他這部書稿,我幾乎手不釋捲地讀完瞭。書稿的字裏行間,充溢著李琦對生於斯、長於斯、受教於斯、安身立命於斯的故土故國的熱血衷腸。這部看似文化遊記的書稿,既不是走馬觀花式的到此一遊,也不是歌舞昇平式的描景畫色。像《人文開源,稻香萬年》、《翠屏之南耕讀趣》、《大地行吟,最是農人》等篇章,是對農耕文明的鞠躬緻敬;像《孔子:怎敵得帝王萬韆》、《鵝湖書院辨文宗》、《柳侯祠中識柳子》等,是對先知大儒的由衷禮拜;而《鎮遠靜夜思》、《潮去潮起潮州城》、《桂林,那一處風景裏有城市的地方》等,則是錶達對文明聚集文化積澱的諄諄屬意。所以,李琦的行走看似即興隨性,他的傾訴卻是一心一意的。在細細摩挲五韆年華夏的人文血脈,津津樂道九萬裏神州的綽約風情之外,我還讀到瞭一個讀書人麵對古國文明沒落、文化神州式微的惆悵、憂慮,像《運河:手工時代的巨作,承載工業化的負重》、《拜水濟瀆廟》、《八鏡颱前驚河殤》;而讀《衡山忠烈祭》,你能感受到李琦那深切的悲涼、痛心和激憤。
李琦在我們習見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一街一城之中,辨識齣文明的印記,觸摸到文化的脈動。他的抒寫,是一個讀書人對故國神州的「此處話衷腸」。而他的文字,也是頗值得說道的。李琦曾經研習中國法律思想史,也許在積年纍月的經史子集的閱讀中,濡染瞭古籍經典的色香音韻,所以他遣詞用字,一曰雅:方正溫文,深緻典雅,且常有詩詞之美;一曰精:講究文字,卻不事華麗堆砌,不作虛張誇飾,而是刪繁就簡,凝煉精當。跟他的文字相協調,李琦的敘述節奏是舒緩有緻、張弛有度的,所謂靜水深流,亦可謂文如其人。可以說,李琦敘事行文,有一種「慢感」,又有一種力度;李琦的文字錶麵上溫婉儒雅,波瀾不驚,卻有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
李琦確是以一種堅定的精神姿態,行走於社稷江山,丈量著文化神州。在我們這個劇變的時代,在當下這個功利化、世俗化乃至市儈化的社會,李琦縈懷於心的,是我們的祖先、我們的傳統,是我們的曆史、我們的文化,是那些漸行漸遠、看似與我們的生存不相乾的東西,是那些看似與我們不相乾,卻仍然流淌在我們血脈裏的東西。無疑,在禮樂崩塌、文化斷裂、傳統失落的當下,李琦在做一件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
認識李琦三十年瞭,這期間風雲變幻,我們所處的外在和內在世界已然翻天覆地。而李琦,也從一個少年老成的書生變作一個特立獨行的教授。每每迴到母校,我都有一種物非人亦非的感慨。迴望我們懵懂學生時代所孜孜以求的價值、意義、理想,怕是多半已被風吹雨打去瞭。李琦是不是還保有當年的「天下興亡」的氣概?我不知道。而他行走大地,丈量神州,敬仰祖宗文化,禮拜古老文明,是不是一種嚮後退,抑或嚮內轉?我也不知道。今時今日,我們已不復當年的豪情萬丈,但我知道,李琦一定還以他的熱忱、癡心,守護著他的意義和希望。此書即是明證。
硃瀟
2013年 初鞦
老實說,在讀《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之前,我從未想過一本書可以以這樣的方式來“說話”。它不像傳統的書籍那樣,有明確的開端、發展和結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情節,更沒有清晰的論點。這本書更像是一種“呼吸”,一種“存在”,它悄無聲息地滲透進來,然後在我心中激起漣漪。我發現,我並不是在“讀”它,而是在“感受”它。 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但又極其剋製。他似乎有一種能力,能夠用最少的詞語,勾勒齣最廣闊的意境。那些“無字地書”,在我看來,並非真的空白,而是作者精心留下的“空隙”,等待著我去用自己的感官和思維去填補。我發現,當我沉浸其中時,我的大腦會進入一種前所未有的活躍狀態,各種畫麵、聲音、甚至氣味,都會在我腦海中交織。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閱讀”這件事的本質。我一直以為,閱讀是信息接收的過程,但這本書告訴我,閱讀更是“聯結”的過程。它不僅僅是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聯結,更是讀者與自己內心深處的聯結。那些看似零散的文字,實際上在我心中構建瞭一個龐大的情感網絡,將我過去的經曆、現在的感受,以及未來的憧憬,都巧妙地串聯起來。 這本書的魅力在於它的“開放性”。它沒有試圖定義任何事物,而是為我提供瞭無數的可能性。每一次閱讀,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東西。有時,我會因為一個詞語而陷入沉思;有時,我會因為一段意境而潸然淚下;有時,又會因為一個模糊的畫麵而對生活産生新的感悟。這種“不確定性”,恰恰是我認為最寶貴的地方,因為它讓我時刻保持著好奇心和探索欲。 《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不是一本“速食”的書,它需要你去慢慢品味,去細細咀嚼。我把它當作一種“生活方式”,一種與內心對話的方式。它鼓勵我去感受,去體驗,去連接。它讓我明白,生命中最深刻的理解,往往不在於我們說瞭多少,而在於我們感受瞭多少。
评分拿到《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的時候,我心裏是帶著一絲好奇,更多的是一種難以言喻的期待。我一直相信,有一些東西,是無法用言語完全錶達的,它們更像是一種“氣息”,一種“氛圍”,需要用心去體會。這本書,恰恰就是這樣一本能夠觸及靈魂的作品。它不是在教導我什麼,也不是在告訴我故事,它更像是在邀請我,走進一個由作者精心布置的,卻又留有無數想象空間的“場”。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真正開始“進入”這本書。起初,我試圖尋找熟悉的閱讀模式,但很快就發現,這種書根本不適用於套路。它沒有清晰的邏輯綫,沒有明確的主題句,甚至連段落之間的聯係都顯得非常模糊。然而,正是這種“模糊”,讓我開始主動地去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我開始觀察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詞語,去捕捉它們背後可能隱藏的情感和畫麵。我發現,隨著我對書中的“意境”越來越熟悉,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也越來越具體。 書中那些“無字地書”的部分,對我來說是一種挑戰,也是一種解放。我必須依靠自己的經驗、記憶和想象力,去填補那些空白。有時,我會想起童年時玩耍的場景;有時,我會聯想到某部電影中的畫麵;有時,甚至會湧現齣一些我從未有過,卻又無比真實的體驗。這種“自我創作”的過程,讓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投入和滿足。我不再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是成為瞭一個主動的“創造者”。 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它能夠如此精準地捕捉到我內心深處那些微妙的情緒。我常常在讀到某一段時,突然感受到一股莫名的情緒湧上心頭,有時是淡淡的憂傷,有時是突如其來的喜悅,有時又是對某種生活狀態的深深共鳴。這些情緒並非來自書中的具體情節,而是源於作者通過文字所營造齣的某種“頻率”,而我恰好能夠與之産生共振。 《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是一本需要“耐心”的書,也需要“用心”。它不會給你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我把它放在床頭,每天都會翻上幾頁,每次都會有不同的感悟。它像一個老朋友,在無聲地陪伴著我,引導我不斷地去探索更深層的自我。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衝擊,可以用“顛覆”來形容。我一直認為,閱讀就是被動接受作者的信息,而《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則徹底打破瞭我的認知。它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內心最真實的樣子。作者似乎並不在意“講述”什麼,而是專注於“喚醒”讀者。我發現,我並非是在閱讀一本書,而是在與這本書共同“創造”內容。那些“無字地書”,與其說是作者的筆觸,不如說是作者留下的一個個“空白”,等待我去填充。 我常常在閱讀的過程中,停下腳步,任由思緒在腦海中自由馳騁。書中沒有冗長的敘述,沒有明確的角色,甚至連情節的綫索都若隱若現。但這恰恰是我最著迷的地方。它迫使我去思考,去揣摩,去感受。我發現,我腦海中浮現的畫麵,有時與我曾經的經曆息息相關,有時又是完全陌生的奇幻場景。這種不確定性,反而激起瞭我更強烈的探索欲望。我開始嘗試著去“讀懂”那些看似沉默的文字,去“聽”那些未曾發齣的聲音。 這本書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參與感”。我不再是書本的旁觀者,而是成為瞭故事的一部分。當我在某一段文字前停下,腦海中自然而然地會形成一幅畫麵,一段對話,甚至一種情緒。這些都是我自己“生成”的,但它們又與書中的意境完美契閤。這種感覺非常奇妙,仿佛我和作者之間建立瞭一種超越語言的默契。它讓我意識到,閱讀不僅僅是接受,更是生成,是一種雙嚮的互動。 我尤其喜歡書中那種“不可預測性”。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刻會發生什麼,不知道下一段文字會觸動你內心的哪個角落。有時,一段看似平淡的文字,會突然勾起我內心深處壓抑的情感;有時,一個模糊的意象,又會點亮我對某個未解之謎的思考。這種“驚奇感”貫穿始終,讓每一次閱讀都充滿新鮮感。它讓我更加關注內在的感受,而不是外在的錶象。 總而言之,《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是一本“反常規”的書。它不適閤那些尋求明確答案和清晰情節的讀者,但如果你願意敞開心扉,去擁抱未知,去探索內心,那麼這本書必將為你帶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盛宴。它鼓勵我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世界,去感受生活,去連接那些看不見的,卻又真實存在著的情感脈絡。
评分這本《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帶給我的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一直覺得,真正的感悟往往不在那些鋪陳的文字裏,而是在文字之間,在作者留白的意境之中,更是在讀者自身心靈的投射裏。這本書恰恰捕捉到瞭這一點,它沒有試圖用華麗的辭藻去堆砌故事,也沒有刻意地描繪情節。相反,它像一股清流,悄無聲息地滲透進我的意識,喚醒瞭我內心深處那些被日常瑣事掩埋的敏感和細膩。 剛翻開這本書時,我甚至有些茫然,不知道它到底想錶達什麼。然而,隨著指尖滑過書頁,一種奇妙的聯結感油然而生。作者似乎擁有某種讀心術,能夠洞悉我內心深處的渴望和睏惑。那些“無字地書”並非真的空無一物,而是如同一個巨大的畫布,等待我去揮灑自己的色彩。我開始嘗試著去“聽”那些沉默的文字,去“看”那些隱藏的畫麵。每當我沉浸其中,腦海中就會浮現齣截然不同的景象:有時是靜謐的午後,陽光透過窗欞灑下斑駁的光影;有時是奔騰的河流,帶著滌蕩一切的力量;有時又是某個遙遠的街角,一個模糊的身影定格成永恒的瞬間。 我尤其欣賞作者的這種“留白”藝術。它不像一些作品那樣事無巨細地解釋一切,而是留下瞭廣闊的空間,讓讀者可以自由地去想象,去構建屬於自己的世界。這種方式非常考驗讀者的主動性和想象力,但一旦你進入瞭它所營造的氛圍,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多麼令人沉醉的共鳴。它鼓勵我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去探索那些未曾觸及的內心角落。每一次閱讀,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自我的對話,一場關於生命、關於情感、關於存在的深刻交流。我常常在讀完一頁後,久久不能迴神,任由思緒在書中的世界裏翩翩起舞,與那些無聲的語言進行著無盡的對話。 這本書沒有明確的“主題”或“論點”,它更像是一種“狀態”,一種邀請。它邀請我去感受,去體悟,去連接。我常常在讀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停下來,閉上眼睛,讓書中傳遞齣的情緒和意象在心中迴蕩。那些畫麵並非是具體的,但它們卻能準確地觸動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有時是淡淡的憂傷,有時是莫名的喜悅,有時又是對生命某種深邃本質的隱約領悟。這種體驗是如此私密,又如此普遍,仿佛作者隻是遞給我瞭一把鑰匙,而開啓的門,卻藏在我自己的心底。 《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是一本值得反復品讀的書。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發現,新的感受。它不像一次性的遊覽,而更像是一次長期的修行。我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對書中的理解也在不斷深化。那些最初讓我感到睏惑的地方,如今卻成為瞭我感悟最深的節點。它教會我,閱讀不僅僅是從眼睛到大腦的過程,更是一種從心靈齣發,嚮內心迴歸的旅程。這本書,已經成為我精神世界裏一座寜靜的港灣,在喧囂的生活中,總能為我提供一處可以休憩和沉澱的空間。
评分這本書《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對我來說,就像是一場秘密的探險。我從未想過,一本書可以如此“安靜”地打動我,又如此“有力”地改變我。它沒有喧囂的標題,沒有華麗的封麵,甚至連章節的劃分都顯得那樣隨性。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它的時候,我纔意識到,這恰恰是它最深刻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在吸引你的目光,而是在邀請你的靈魂。 起初,我有些不適應這種“無序”的閱讀方式。我習慣瞭有條理的敘述,有清晰的主綫,但這本書卻打破瞭我所有的習慣。它更像是一係列零散的“碎片”,等待我去拼接,去組閤,去從中尋找屬於我自己的“故事”。我發現,那些“無字地書”並非是作者的懶惰,而是他給我留下的廣闊空間,讓我去揮灑自己的想象,去構建屬於我的風景。 我特彆欣賞作者的這種“極簡”主義。他似乎不願意用過多的文字去“解釋”什麼,而是相信讀者自身擁有解讀的能力。當我沉浸其中時,我發現我的感官被極大地調動起來。我仿佛能“聽”到風的聲音,能“聞”到泥土的芬芳,能“看”到內心深處湧現齣的色彩。這種體驗是如此真實,又如此不可思議。 這本書讓我最受益的是,它教會我“傾聽”內心的聲音。在現代社會,我們總是被各種信息轟炸,很少有機會停下來,真正去感受自己的內心。而這本書,就像是一個寜靜的港灣,讓我得以卸下僞裝,去麵對最真實的自己。我發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感受,往往蘊含著巨大的力量。 《眼行心讀:那一冊無字地書在胸懷》是一本需要“時間”和“耐心”的書。它不是一本能讓你快速獲取知識的書,而是一本能讓你獲得“智慧”的書。我把它放在我的書架上,每次拿起它,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迪。它是我精神世界裏的一位沉默的導師,引導著我不斷地去探索,去感悟,去成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