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錶於2025-01-13
雖然機器人的發明是1920年代的事,但人類製作會自己動作的擬生物品這個概念並不新奇,時至今日,機器人可以作為工人服務人類、像士兵一樣保護人類、像玩具一樣取悅人類。在本期《Make》中將介紹現在自造者們正在進行的一些機器人專題,讓您了解現在機器人領域發展到了什麼樣的階段。
在本期中你也可以找到輕鬆完成的三個專題創意:
教您如何用積體電路(IC)晶片組裝和焊接放大器電路,製作一顆小型、價格實惠的MonoBox插電喇叭。
教您用木板製作堅固的掀蓋式日式工具箱。
親手製作一臺與眾不同的敲敲糖果販賣機,只要在前方面板上敲擊特定節奏,就會掉出好吃的糖果!
本書特色
《Make》是一本協助讀者將「自己動手做」DIY的概念,運用到生活中所有科技領域的雜誌書,內容涵蓋範圍包括:汽車、玩具、電子、機器、樂器、攝影、木工家具與戶外活動等產品的製作。此外,每本《Make》都有著令人興奮且多樣化的專題,讓您隨時隨地都能發揮創意充分活用各種科技,盡情享受改造、破解與重組科技的成就感。
本書透過生動的實物照片、精美的插圖與簡單易懂的文字描述,深入淺出地一步步教您如何做出這些專題企劃作品。更把製作所需的材料、金額、時間與購買來源等資訊,鉅細靡遺地標示出來。
這不但是一本適合高中以上大專院校進行科技製作活動的聖經,也是一般社會人士培養休閒嗜好或是假日親子活動的優良讀物。還有,如果您正在尋找科技產品創新的點子卻遍尋不著,《Make》裡的精采內容絕對不會讓您失望。
作者簡介
MAKER MEDIA
MAKER MEDIA是一個全球性平臺,藉由產品、服務和團隊,讓自造者(Maker)可以互相連接。MAKER MEDIA經由媒體、活動和電子交易,為一群具備DIY觀念和技術的自造者社群提供服務。不管是業餘還是專業的自造者,他們都是有創意、聰明且好奇的,並樂於去探索他們可以用何種方式與他們所處的世界互動。
《Make》雜誌於2005年首次出刊,伴隨著2006年的Maker Faire活動,帶動起一股轉變制度、文化甚至是教育的世界性自造者潮流。MAKER MEDIA是《Make》雜誌的出版社與Maker Faire的舉辦單位,另外也研發「學會開始製作(getting started)」的套件組和相關書籍,並在Maker Shed網路商店上以零售的方式販售。
官方網站:makermedia.com/
譯者簡介
Dana
自2006年開始翻譯工作,與國衛院、工研院、農委會、Garmin等公司合作,並多次擔任國外會議隨行口譯之職務。
江惟真
畢業於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廣告所,現任職某電子業國外業務。
曾吉弘
CAVE教育團隊專業講師(www.cavedu.com)。著有多本機器人程式設計專書。
呂紹柔
畢業於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目前任職於出版社,同時擁有催稿編輯與被催稿譯者的身分。熱愛旅遊、攝影、畫畫,夢想是帶著愛貓當背包客環遊世界。
謝孟璇
畢業於政大教育系、臺師大英語所。曾任教育業,受文字召喚而投身筆譯與出版相關工作。
劉允中
臺灣人,臺灣大學心理學系研究生,興趣為語言與認知神經科學。喜歡旅行、閱讀、聽音樂、唱歌,現為兼職譯者。
林品秀
經歷三年研究所及近四年OL的日本生活,目前再度回到日本定居。興趣是戲劇、閱讀、接觸新鮮的文化或事物。關注動物、女性社會定位及異種文化議題。現為自由翻譯(日文為主)與口譯者。
鄭曉蘭
日英文口筆譯者、華語教師、報社國際新聞中心特約記者。熱愛文字與創作,將閱 讀寫作還有錢領的「筆譯」工作,視為老天賞賜的終極夢幻職業。譯作包括《黃眼睛的魚》、《來觀光吧,縣廳款待課》、《一切終將遠去》等。
Welcome:加入機器人崛起的時代!
Make It Legal:白紙黑字訂定合約
Making Trouble:「軟」機器人
世界上最強的展覽
Wearable Tech:追蹤我們的身體
Made on Earth
Remaking History:亞歷山卓的希羅與起重架
集體智慧的藝廊
現代偶線二重奏
機器人小子
石器時代的電報機
加入機器人狂潮!
意外的自造者
機器人原型開發系統
列印出人形機器人
做出屬於你自己的咖啡機器人
威力十足的護唇膏線性致動器
用智慧型手機控制伺服機
1+2+3:照後鏡充電插座
MonoBox插電喇叭
日式工具箱
敲敲糖果販賣機
完成與後製你的3D印表成品
使用RGB LED矩陣製作魔法寶石遊戲
互動式櫥窗機構裝置
紅酒飲水機
烘衣機通報裝置
門頂小密罐
益智寶盒
手搖式蓋格計數器
1+2+3:舊牛仔褲新生
Country Scientist
Electronics:攝影用LED打光燈具
TOOLBOX
Homebrew:混搭混音器
【加入機器人崛起的時代!】
文:加雷斯‧布朗溫
譯:謝孟璇
這是《Make》雜誌繼2006年Vol.6與2011年Vol.27之後,第三次以機器人為刊物主題。從自造者的觀點來看,這段時間的機器人發明是否有什麼改變呢?
上兩期把重點放在DIY機器人有趣的一面:機器人可以作為玩具或寵物,帶來娛樂效果。但是製造機器人的玩家卻愈來愈認真、講究;許多自造者正由業餘愛好者進化成職業高手。隨著硬體日漸精緻、價格降低;自造者社群(不論網路或實體)逐日壯大,能提供更多意見,且相互合作;再加上群眾集資的力量,促使構想不錯的原型轉型為產品等,這些因素如今正使各種自造者發明因而獲益。
在這機器人國度裡,用我們的封面故事來說明這個趨勢再適合不過了。由大衛‧朗(David Lang)使用第一人稱撰寫的報導中,我們得以認識了艾瑞克‧斯塔克波爾(Eric Stackpole);艾瑞克與他身邊數百位工作夥伴,打造出一臺開放原始碼的水底探索機器人──OpenROV。一般而言,遙控潛水器(ROV)都貴得令人咋舌;但是這成本低廉的計劃卻徹底改變局勢。雖然這些自造者沒有製造水底機器人的背景,卻能運用線上知識、在地自造者空間的資源與現成的零件,成功製作。這個團隊更在一次搶眼的Kickstarter集資活動後,開始提供機器人DIY套件組。他們振奮人心的故事吸引了Google 與NASA的注意;久負盛名的美國國家地理學會也與他們聯繫,想在 「探險家計劃」(Explorers Program)中使用類似的探測器。
另一方面,人形機器人通常都耗費令人望之卻步的成本。即使標榜平價的開放原始碼迷你人形機器人DARwIn-OP,仍需花費超過美金1萬2000元製作。不過,邁克爾‧奧佛斯崔特(Michael Overstreet)卻利用3D列印技術與較便宜的零件,只花費一半的費用就成功製作出DARwIn-OP的複製版。這個1.5”高、極先進的人形機器人,功能足以媲美價格三倍以上的商業機器人。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國際中文版10 epub pdf txt mobi 電子書 下載 2025
Make:Technology on Your Time國際中文版10 pdf epub mobi txt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