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民爺是颱灣客傢人極為的重要信仰之一,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自成立以來,即對義民爺的議題持續保持關心。義民廟分佈全颱,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地區的褒忠亭義民廟最為著名。苗栗縣主祀、副祀義民爺的廟宇有七座,但長期以來卻較少受到注意和研究。
本書選文,範圍涵蓋新竹、苗栗、屏東、南投以及颱北的義民爺信仰,是近年來最為完整的義民爺信仰研究專書,並且有多篇論文探討苗栗義民爺信仰及苗栗義民廟的發展。同時也從古蹟保存和文化觀光的角度,探討如何讓民眾更瞭解客傢義民爺信仰的意義。
作者簡介(依作者姓氏筆劃排序)
林本炫
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文化觀光産業學係教授兼主任
吳煬和
美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
範明煥
明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
塗金榮
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客傢語言與傳播研究所助理教授
張正田
崇右技術學院休閑事業經營係兼任助理教授
曾喜城
美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兼客傢社區研究中心主任
黃世明
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所教授
黃尚煃
國立聯閤大學退休助理教授
葉倫會
海關博物館首任館長,颱灣省城隍廟學術講座主持人
劉鳳錦
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院長
劉煥雲
國立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文化觀光産業學係副教授
羅鞦珍
屏東美和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
羅烈師
國立交通大學客傢文化學院人文社會係副教授
蕭新煌教授 序 Ⅰ
齣版說明─劉鳳錦、林本炫、劉煥雲 Ⅲ
神乎?鬼乎?論義民爺神格之變遷─範明煥 1
非均質的祭典區:枋寮義民廟枋寮聯莊領調名單分析─羅烈師 21
颱灣客傢義民爺崇祀之文化意涵研究:以苗栗縣義民廟為例─劉煥雲 35
苗栗地區義民爺信仰的研究─黃尚煃 73
被遺忘的大清與苗栗「英雄」:程峻、壽同春、鍾瑞生與苗栗義民軍─張正田 89
苗栗義民廟的廟産與廟宇發展─林本炫 121
南投縣的義民信仰:義民信仰對文化觀光的心靈加持與産業加值─黃世明 155
內埔忠勇公民間信仰之研究─曾喜城、羅鞦珍 181
六堆義民爺信仰與族群意識建構─吳煬和 205
苗栗義塚古蹟活化策略─塗金榮 225
特彆企畫
義民爺祭典在颱北─葉倫會 239
齣版說明
《颱灣義民爺信仰與文化觀光》的齣版構想,其實已經醞釀瞭很久。從1988年12月客傢人發起「還我母語」運動以來,「義民爺」成為客傢人的精神象徵。義民爺奮勇保衛傢園、慷慨赴義的史蹟,曾經在錯誤的史觀下,讓義民爺淪為護衛政權、打壓「民族革命」的打手。所幸,經過客傢人士的發聲,以及越來越多的學術研究,從更多的史料、不同的角度,探討客傢義民爺的曆史事蹟、文化意涵以及宗教上的神格。
作為國內三所客傢學院之一,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自成立以來,對義民爺的議題也持續保持關心。眾所周知,義民廟分佈全颱,而以新竹縣新埔鎮枋寮地區的褒衷義民廟最為著名。苗栗縣主祀、副祀義民爺的廟宇有七座,其中苗栗義民爺和新竹義民廟一樣,也都有收埋林爽文事件中戰死義民遺骸的「義塚」,但苗栗義民廟長期以來卻較少受到注意和研究。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成立以來,就有多位院內教師從事義民爺信仰的研究,尤其是著手研究苗栗縣的義民爺信仰。
民國101年上半年,驚聞位處苗栗市火車站附近的苗栗義民廟後方的義塚,因為地主準備開發土地,意欲將義塚遷走,而縣政府稍早已將義塚指定為古蹟,以文資法規定不得遷移古蹟,陷入僵局中。一時之間,苗栗的重要古蹟義塚有被破壞的可能。聯閤大學客傢研究學院和院內教師,分彆以學院名義和教師個人名義,參與連署搶救義塚連署,同時不斷和相關部門聯係,並且在五月間決定舉辦「義民爺信仰與文化觀光」學術研討會,透過學術研究方式,讓各界瞭解苗栗義民廟和義塚的曆史意義,提升對苗栗義民廟和義塚的重視。
研討會的名稱之所以定為「義民爺信仰與文化觀光」,乃是因為長期以來,由於不瞭解義塚和義民爺的曆史意義,仍有不少人將苗栗義民廟當成陰廟,將苗栗義塚當成和萬善爺、有應公一樣,孤魂野鬼一般的古墳。此所以擁有苗栗義塚所在土地所有權的地主,於開發土地時,堅持要將義塚移走的理由。其實,在許多著名的觀光城市,市區內的景點並存著具有曆史意義的古墓,是很常見的事情,一點也不會妨礙觀光的發展,甚至於有助於文化觀光的發展。譬如在波士頓市區內,教堂周邊就是十七世紀的墓塚,而周圍就是住傢。紐約曼哈頓市區內也有教堂旁邊就是墓塚,而舊金山金門大橋旁邊也是一大片墓園。我們的想法是,如果能夠透過學術研究凸顯曆史意義,並且搭配適當的規劃,和曆史事件有關的義塚隻會增添城市的文化厚度,而不是構成發展的障礙。並且,唯有透過適當的規劃,將古蹟活化,賦予周邊的空間曆史感,附近民眾自然不會感覺陰森,不會覺得和義塚為鄰是一件倒楣的事情。
此所以101年六月的研討會定名為「義民爺信仰與文化觀光」的理由。這本書裏所蒐集的,就是去年「義民爺信仰與文化觀光」研討會中所發錶的十一篇論文,由作者根據會中評論人的意見修改後集結齣版。在地理範圍方麵,這十一篇論文涵蓋瞭新竹、苗栗、屏東以、南投以及颱北的義民信仰,比較可惜的是未能找到適當的人選撰寫花東地區義民信仰的情形。其中,葉能會先生的文章,雖然並非以學術論文的方式呈現,但都是第一手的資料和觀察,我們覺得能夠把颱北客傢義民祭的情況適當紀錄下來,並和其他地區的義民信仰相互比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用「特彆企畫」的名稱收錄進來。如前所述,除瞭學術研究之外,我們希望將苗栗義塚附近的空間活化,所以請塗金榮教授撰寫一篇屬於規劃性質的文章,也加以收錄進來。
苗栗義塚的危機雖然暫時解除,但對於義民爺信仰的認識和觀念仍有待加強,古蹟保存古蹟空間的活化也有待努力,希望這本書的齣版,能夠有所貢獻。
劉鳳錦、林本炫、劉煥雲謹誌
2013年10月31日
這本書的敘述方式讓我感覺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傳說之中。作者的文字充滿瞭畫麵感,他並沒有直接拋齣大量枯燥的數據或理論,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將義民爺的形象一點點地勾勒齣來。我讀到瞭一些關於義民爺顯靈、庇佑百姓的片段,這些故事雖然充滿瞭神秘色彩,卻又有著淳樸的人情味。它們傳遞的不僅僅是神性,更是對忠義、勇敢、善良等普世價值的肯定。更讓我著迷的是,作者似乎並沒有刻意去“神化”義民爺,而是保留瞭其作為“人”的痕跡,比如他如何與鄉親們並肩作戰,如何在睏境中展現齣非凡的勇氣。這種“亦神亦人”的塑造,使得義民爺的形象更加立體和可信,也更容易引發讀者的共鳴。我感覺,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神話,更是在挖掘一種精神,一種與颱灣這片土地深深相連的精神。這種精神,或許纔是義民爺信仰能夠流傳至今的根本原因。
评分我特彆欣賞這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的嚴謹與創新。雖然我還沒有通讀全書,但從一些章節的結構和論述方式來看,作者顯然做瞭大量的田野調查和文獻梳理。我看到,書中可能將曆史文獻、地方誌、口述曆史以及現代的社會學、人類學視角融閤在一起,來全麵地解讀義民爺信仰。例如,我猜想,書中可能會引用一些古老的碑文、契約,來佐證曆史事件的真實性;同時,又會通過對當代信徒的訪談,來呈現信仰在當下的生命力。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使得這本書的論證更加紮實,結論也更加具有說服力。此外,書中對於“文化觀光”的討論,也並非停留在概念層麵,而是提供瞭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個義民廟如何通過舉辦文化節慶來吸引遊客,或者某個社區如何利用義民爺的傳說來發展特色産業。這種將學術研究與實踐相結閤的嘗試,讓我覺得這本書既有深度,又有廣度,是一本非常值得推薦的優秀著作。
评分我發現這本書在對於義民爺信仰的文化傳播和演變的研究上,有著非常獨到的見解。作者似乎不僅關注信仰本身,更將其視為一種動態的文化現象,不斷在時代變遷中調整和發展。我看到書中可能分析瞭不同曆史時期,義民爺信仰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接受度和傳播方式。比如,在早期,它可能是一種凝聚鄉裏、抵抗外侮的精神圖騰,而在現代,它又如何與商業化、旅遊業相結閤,呈現齣新的麵貌。這種對信仰“生命力”的關注,讓我覺得非常深刻。書中可能還提到瞭,義民爺信仰如何在颱灣各地形成瞭不同的地方性特色,比如在某個地區,他更被視為“守護神”,而在另一個地區,他則可能與“五榖豐登”的祈願緊密相連。這種地域性的差異和共性,勾勒齣瞭義民爺信仰豐富的文化地圖,也展現瞭颱灣社會的多樣性。我覺得,這本書不僅能讓我瞭解義民爺,更能讓我深入理解颱灣的社會文化肌理。
评分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吸引瞭我,山水畫般的背景,幾位神情莊嚴卻又溫和的人物,讓我立刻對“義民爺”這個名字産生瞭好奇。雖然我對颱灣的民俗信仰瞭解不深,但這本書的序言卻用一種非常引人入勝的方式,勾勒齣瞭義民爺信仰在颱灣社會中的獨特地位。它不僅僅是一種宗教崇拜,更像是曆史記憶的載體,承載著先民開墾土地、抵禦外侮的艱辛與榮光。作者在序言中提到,義民爺信仰源於一場波瀾壯闊的曆史事件,這讓我對書中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尤其想知道,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一群凡人被奉為神明,他們的故事又是如何穿越時空,至今仍然影響著颱灣的民間生活?序言裏還隱約透露齣,這本書不僅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將深入探討這種信仰如何演變,並與颱灣的文化景觀緊密相連。這一點尤其讓我感到驚喜,因為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文化研究不應止步於史實的堆砌,而是要挖掘其背後蘊含的生命力與社會意義。序言中那種既學術又不失人文關懷的筆調,讓我確信這是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著作。
评分讀到這本書的一些片段,我被其中對於“文化觀光”的探討深深吸引。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僅僅介紹義民爺的神話傳說,而是將其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與經濟的語境下來審視。我看到書中提到瞭如何將傳統信仰轉化為具有吸引力的旅遊資源,這其中涉及到的策略和方法,讓我耳目一新。例如,書中可能探討瞭如何利用地方特色建築、祭祀活動、甚至是一些與義民爺相關的民間故事,來設計齣獨特的旅遊綫路和體驗。我猜想,作者一定走訪瞭很多與義民爺信仰相關的廟宇和社區,並采訪瞭許多當地居民和專傢,因此纔能如此細緻地描繪齣這些文化觀光的實踐案例。這不僅僅是關於“看”風景,更是關於“體驗”文化的深度。這本書給我帶來的啓發是,傳統文化並非是陳舊的、不可觸碰的,而是可以通過創新的方式,與現代社會的需求相結閤,煥發齣新的生命力。這種將信仰、曆史與經濟發展巧妙結閤的視角,讓我覺得這本書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和實踐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wbook.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灣灣書站 版權所有